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双测卷——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B卷 Word版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双测卷——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B卷 Word版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B卷 滚动提升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记》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在《礼记·王制》中写道:“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由此可见,先秦时期( )
A.置民生问题于首位 B.注重粮食安全问题
C.提倡农业精耕细作 D.推崇勤俭治国原则
2.两千多年前,中国先人通过观察等活动,探寻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凝练成了“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
A.历代气象的变化有规律可寻 B.中国先人有“道法自然”的理念
C.重农抑商政策对科技发展有影响 D.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可控性
3.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
A.冶铁技术的落后 B.精耕细作的需要
C.小农经济的阻碍 D.耕牛的极度缺少
4.汉武帝时在全国重要冶铁工业区设铁官管理铁的冶炼、铸造和贸易,共49处中今山东占了12处,大多集中于黄河流域。唐代全国铁矿产地118处,江南、剑南二道有51处,占43.2%。这反映出 ( )
A.政府对冶铁业的管理 B.经济重心南移趋势
C.全国矿产分布不均衡 D.唐代冶铁业发展较快
5.西汉初年的《户律》规定,居民进行田宅买卖或者根据遗嘱分割田产,都要依法定籍(登记变更情况),并鼓励分割后独立建立户籍,如相关官吏故意为难拖延定籍,则给予处罚。这些规定意在
A.加强官吏的管理 B.抵制土地自由买卖 C.禁止农民的迁徙 D.保证政府财政收入
6.下表是历朝治水活动年平均值统计表
朝代
年均工程数
朝代
年均工程数
朝代
年均工程数
周、秦
0.0175
隋
0.932
金
0.166
汉
0.131
唐
0.88
元
3.50
三国
0.545
五代
0.245
明
8.2
晋
0.110
宋
3.48
清
12.0
南北朝
0.118
据此可推知从周秦至清代
A.水利是历朝历代国民经济命脉 B.农业生产发展受制于治水活动的开展
C.国家分裂期治水活动比较活跃 D.国家稳定、国力强盛是治水活动的保障
7.(2020·珠海模拟)据文献记载,西北的高昌国原本保持有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唐初,灭高昌国,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此后在该地出土的唐朝时期吐鲁番文书中,就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了。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 B.西北与中原贸易往来频繁
C.中央集权有利于经济发展 D.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迁移
8.(2020·合肥模拟)自唐末以迄宋元时代,盛产米粮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典型特征之一。明中叶发生改变,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出现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
A.抑商政策开始改变 B.农业经济日趋衰退
C.经济重心加速南移 D.商品经济日益发展
9.(2020·珠海模拟)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原有的城市格局和制度,曾作过一番努力,宋真宗曾加宽街衢,使“衢巷文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这反映出 ( )
A.宋朝统治者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汉唐的坊市制度最终被宋徽宗废除
C.商业发展严重影响了街衢正常交通 D.商品经济的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
10.北宋仁宗天圣元年,政府创立“交子务”,改原有交子为官办,以36万贯铁钱为准备金,定期发行。徽宗时,改交子为“钱引”,大量发行,但不备本金。这一变化( )
A.推动了古代货币形态的根本变革 B.促进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健康发展
C.导致了北宋经济发展环境的恶化 D.突破了我国传统经济观念的束缚
11."下表是不同文献对唐宋时期江南经济状况的记述。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长安地区物资严重缺乏 B.江淮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C.扬州成为最富庶的城市 D.江南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12.史载,自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来,以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为中心的三角洲地区,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势。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 )
A.资本主义萌芽的推动 B.农业经济的日益发展
C.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 D.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13.汉唐盛世皆是帑藏丰实,充斥汉武太仓的是“陈陈相因”的粟,玄宗开元时的公私仓廪则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引起政府储粮从“粟”到“稻米、粟”这一变化的主要条件是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交通运输不断发展
C.洲际物种交流的影响 D.政府均田成效显著
14.史识是对历史问题的真知灼见,是以科学的史现作指导,通过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得出的科学的结论和认识。下列属于“史识"的是
A.“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B.“明代织工曰:吾业虽践,日佣为钱二百缗,”表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苏州织造是“江南三织造”之一,主要任务是为皇家提供织绣产品
D.“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朝贡贸易的高峰,最远到达红海地区”
15.下面为宋朝部分年份财政收入情况(收入计量单位:万贯)表。据此可知
时间
总收入
农业
收入
农业
占比%
工商业
收入
工商业
占比%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
3559
2321
65
1238
35
宋熙宁十年(1077)
7070
2162
30
4911
70
宋天禧五年(1201)
5723
2762
48
2936
52
A.经济繁荣程度超越了唐代社会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
C.工商业在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D.政治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6.17世纪中期,清政府多次颁布禁海令;同一时期的英国政府则颁布《航海条例》,积极保护海外贸易。出现该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国 ( )
A.经济结构的差异 B.中央集权的强弱
C.思想解放的程度 D.海军实力的高低
17.明代法律规定民间典卖土地,自行立契,按册纳税,通过黄册、鱼鳞册的编制,使民田得以典卖、继承、赠予等方式流转,“田宅无分界,人人得以自买自卖”。这一规定 ( )
A.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权属 B.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集中体现
C.有效解决了当时的人地矛盾 D.为资本主义萌芽提供了资金
18.王安石在变法中规定:“前此轮差职役的民户不再服役,改为按土地、家产多少缴纳免役钱。前此无差役负担的官户、僧道户、女户、单丁户、未成丁户以及上五等的坊郭户,一律按其户等减半出钱,谓之免役钱。”这一举措意在
A.为封建政府拓宽财源 B.遏制大地主大官僚势力的膨胀
C.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 D.适应放松人身控制的客观要求
19.史料记载明清时期的徽州商人,有的“先儒后贾”,有的“先贾后儒”,有的“亦贾亦儒”。这表明当时徽州地区 ( )
A.重农抑商政策破产 B.官商勾结现象严重
C.社会结构发生变动 D.商人社会地位下降
20.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佛山镇的铁锅不仅远销吴越荆楚,而且大量出口;浙江桐乡县炉头镇的铁器品“大江南北咸仰赖”。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商业发展促进商业市镇兴起 B.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的兴起
C.全国手工业的发展相对平衡 D.商品流通已经打破地域限制
21.南宋高宗时曾数次发布鼓励市舶贸易的谕令,亦曾下诏对招诱外商有成绩者给予官爵奖励,蔡景芳就因招诱舶舟有功而补承信郎。据此可知,此时
A.政治局势影响经济政策 B.冗官现象日益严重
C.传统经济政策逐渐衰落 D.在外贸中处于劣势
22.明代中叶以后,土地押租制流行。而佃农的佃权,即土地经营权,即是有偿取得,遂可以有偿转佃和出典。这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制度困境 B.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
C.租佃土地制度的兴起 D.传统经济政策的动摇
23.中国古代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叫“匠户”。唐代工匠要在官营手工业作坊 内定期服役,宋代时匠户被宫府强制役使,元代时工匠被编入专门的“匠籍”,明代 时匠户要到官府轮班服役,清朝顺治年间废除“匠籍”。元代时编入“匠籍”的工匠
A.可以改变户籍并且能够自由流动 B.在轮班服役之外可以自由经营
C.只能在长安的“东西织室”做工 D.必须世代相袭且不得脱籍改业
24.明清时期土地交易更为频繁,如表是有关明清时期民间土地买卖类型的材料。由此可知,当时
类型
具体作法
活卖
卖方在契约上写明“卖活契",保留土地所有权,数年后可买回。
找贴
卖方有权要求买主在地价上升后进行经济补偿,反复几次后,原主人才会完全丧失土地。
绝卖
卖方一开始就通过立下“绝卖契”等方式出卖土地,不允许赎回、找价。
A.租佃关系与契约关系盛行 B.土地高度集中现象严重
C.土地所有权变更灵活多样 D.土地的市场化程度提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52分。
25.(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知工,工不如南,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当时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原因。(6分)
26.(滚动考查古代中西城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既是当时全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又是全国性的商业经济中心。像汴京“八荒争凑,万国成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当时汁京城里有不少大型定期交易场所,而临安城中的行业组织就有414个,这些行业或相对集中在一定区域,或分数在各个街市。宋代以前,太湖流域的县城大多只是小规摸的政治据点,至宋代,它们逐新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和社会中心,宋代因工商业发展而出现的地区性经济中心城市更是通及全国,如京兆(今西安)、西京(今洛阳)、福州、广州等,宋代城市格局由封闭转向开放经济职能增强,城市经济空前繁荣。
摘编自郭学信《论宋代城市发展的时代特征》
材料二: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出现主要是经济自然发展的结果。城市最早的手工业是为满足城镇及周国乡村居民日常需要的,如,铁器制作、皮革珠制和皮具是其基本行业,城市是农产品与城镇手工业产品相交换的场所,乡村的部分农产品也通过城布运往外地市场,农村居民所需的外地商品,也主要从城市市场上取得。如,瑞士莱因菲尔登城的外来商品中,有来自阿尔萨斯的葡萄酒,萨尔茨堡和洛林的盐,在城市工商业发展基上形成的商品货币关系,以极强的渗遗力,对农村经济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侵蚀和瓦解,引起了农奴制和庄园制的解体和崩贵。同时,还从法律道德、社会意识、大众心态等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对乡村施加着深刻影响。
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西欧城市与城乡关系的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的特点,并说明其形成的原因。(12分)
(2)比较材料一、二,说明中世纪西欧城市与宋代城市相比的不同点,并根据材料二分析城市在推动西欧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12分)
27.(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农业发展基础上,宋代的民间手工业比前代有所发展。……宋代取消了束缚商业发展的政策,使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宋代大部分行业的手工业者都是亦工亦商,手工业的经营者就是商人,手工作坊和工场就是商店,以印书手工业为例,书店兼有编辑、印刷、书店的性质,以卖书为主要任务,……同时,官营手工业在整个社会手工业中的比例不断下降,为民间手工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摘编自《宋代民间手工业高度发展原因探析》等
材料二 为使战时后方工业迅速形成生产能力,国民政府对民营工矿业采取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先后颁布了《非常时期工业奖助暂行条例》《奖励工业技术暂行条例》等。为保护厂矿设备免遭日机轰炸,工矿调整处采取疏建办法,规定凡制造工作能分开者另设分厂,设备能在洞中使用者,可开凿山洞,移内工作。并设立疏建贷款,在疏建技术上给以指导。为帮助内迁厂矿复工或新建厂矿尽快开工,政府对其货款总计达2003万元,从民国二十八年到三十三年,经济部工矿调整处供应给民营企业的五金、化工、电气等器材、原料总值约563亿元。还制定“技工招募法”,到各地招募技术员工,至民国二十九年,已招募技术员工达12164人。此外,还开设了各种训练班、训练新技工。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促进宋代民间手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推动民营企业发展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10分)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B卷 滚动提升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记》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在《礼记·王制》中写道:“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由此可见,先秦时期( )
A.置民生问题于首位 B.注重粮食安全问题
C.提倡农业精耕细作 D.推崇勤俭治国原则
【答案】B
【解析】
《礼记·王制》(古代君主治理天下的规章制度)强调,“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三年的粮食积蓄,那这个国家将不成为国家了”,“在三年耕种期间,必须要有一年的粮食储备”,这表明先秦时期注重粮食安全问题,故选择B项;材料只是强调了粮食储备的必要性,没有与军队建设等问题进行比较,无法得出“首位”的结论,排除A项;精耕细作是生产方式,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只是强调储备粮食,没有强调节约粮食,排除D项。
2.两千多年前,中国先人通过观察等活动,探寻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凝练成了“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
A.历代气象的变化有规律可寻 B.中国先人有“道法自然”的理念
C.重农抑商政策对科技发展有影响 D.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可控性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国先人通过观察等活动,探寻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凝练成了“二十四节气””可以看出古代中国的科技都是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形成的,是道法自然的一种体现,故B正确;材料不是强调历代气象变化的规律,排除A;材料没有提到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古代农业发展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排除D。
3.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
A.冶铁技术的落后 B.精耕细作的需要
C.小农经济的阻碍 D.耕牛的极度缺少
【答案】C。
【解析】冶铁技术的落后与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无必然的联系,故A错误;铁犁牛耕技术更加有利于精耕细作的需要,故B错误;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散生产,财力有限使得占用一定财力的铁犁牛耕技术推广受阻,而锸、锄适应了小农生产需要,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导,故C正确;耕牛的极度缺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牛耕的推广,但不是主要原因,故D错误。
4.汉武帝时在全国重要冶铁工业区设铁官管理铁的冶炼、铸造和贸易,共49处中今山东占了12处,大多集中于黄河流域。唐代全国铁矿产地118处,江南、剑南二道有51处,占43.2%。这反映出 ( )
A.政府对冶铁业的管理 B.经济重心南移趋势
C.全国矿产分布不均衡 D.唐代冶铁业发展较快
【答案】选B。
【解析】从材料汉武帝时全国重要冶铁工业区共49处中今山东占了12处,大多集中于黄河流域,唐代全国铁矿产地118处,江南、剑南二道有51处,可知南方的冶铁业发展有超过北方的势头,故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故B正确。
5.西汉初年的《户律》规定,居民进行田宅买卖或者根据遗嘱分割田产,都要依法定籍(登记变更情况),并鼓励分割后独立建立户籍,如相关官吏故意为难拖延定籍,则给予处罚。这些规定意在
A.加强官吏的管理 B.抵制土地自由买卖 C.禁止农民的迁徙 D.保证政府财政收入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西汉初年稳定户籍的举措有利于保证国家赋税征收依据,进而保障政府赋税收入,故D项正确;题干未涉及对官吏的管理,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对土地买卖限制,排除B项;,稳定户籍措施有利于防止农民迁徙,但并非禁止农民迁徙,排除C项。故选D
6.下表是历朝治水活动年平均值统计表
朝代
年均工程数
朝代
年均工程数
朝代
年均工程数
周、秦
0.0175
隋
0.932
金
0.166
汉
0.131
唐
0.88
元
3.50
三国
0.545
五代
0.245
明
8.2
晋
0.110
宋
3.48
清
12.0
南北朝
0.118
据此可推知从周秦至清代( )
A.水利是历朝历代国民经济命脉 B.农业生产发展受制于治水活动的开展
C.国家分裂期治水活动比较活跃 D.国家稳定、国力强盛是治水活动的保障
【答案】D
【解析】
根据统计表数据看出,宋、元、明、清年均工程数最多,这几个朝代中央集权都得到加强,国家组织能力强大,是治水活动的有力保障,故选D;从历朝治水活动年平均值无法得出水利是历朝历代国民经济命脉的结论,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治水活动对农业的影响,排除B;C明显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点睛】
从表格提取出信息宋、元、明、清年均工程数最多,然后结合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意义分析解答。
7.(2020·珠海模拟)据文献记载,西北的高昌国原本保持有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唐初,灭高昌国,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此后在该地出土的唐朝时期吐鲁番文书中,就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了。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 B.西北与中原贸易往来频繁
C.中央集权有利于经济发展 D.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迁移
【答案】选A。
【解析】唐设安西都护府统治高昌后土地买卖文书减少,说明土地自由买卖被唐政府限制,反映当时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抑制土地买卖,故A正确;材料内容无法体现“西北与中原贸易往来频繁”,故B错误;土地买卖文书减少并不能说明中央集权有利于经济发展,故C错误;由高昌地区土地买卖文书减少,无法得出“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迁移”的结论,故D错误。故选A。
8.(2020·合肥模拟)自唐末以迄宋元时代,盛产米粮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典型特征之一。明中叶发生改变,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出现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
A.抑商政策开始改变 B.农业经济日趋衰退
C.经济重心加速南移 D.商品经济日益发展
【答案】选D。
【解析】根据材料表述“地”本是用来种植经济作物的,“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价值取向反映出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导致传统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减少,D正确;古代封建社会一直厉行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改变,A错误;材料中是说价值取向的变化,并不是农业经济日趋衰退,B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已经完成,C错误。
9.(2020·珠海模拟)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原有的城市格局和制度,曾作过一番努力,宋真宗曾加宽街衢,使“衢巷文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这反映出 ( )
A.宋朝统治者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汉唐的坊市制度最终被宋徽宗废除
C.商业发展严重影响了街衢正常交通 D.商品经济的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
【答案】选D。
【解析】由材料“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可以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政府被迫改变了原有的管理制度,D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宋代依然坚持,A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宋徽宗被迫认同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没有体现其废除坊市制度,B不正确;C与材料无关。
10.北宋仁宗天圣元年,政府创立“交子务”,改原有交子为官办,以36万贯铁钱为准备金,定期发行。徽宗时,改交子为“钱引”,大量发行,但不备本金。这一变化( )
A.推动了古代货币形态的根本变革 B.促进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健康发展
C.导致了北宋经济发展环境的恶化 D.突破了我国传统经济观念的束缚
【答案】选C。
【解析】材料中“大量发行,但不备本金”会造成“钱引”的信用丧失,是阻碍而非推动纸币的根本变革,也损害商品经济健康发展,故A、B错误,C正确;材料中“大量发行,但不备本金”是错误的,不是突破了束缚,故D错误。
11."下表是不同文献对唐宋时期江南经济状况的记述。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长安地区物资严重缺乏 B.江淮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C.扬州成为最富庶的城市 D.江南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答案】D
【解析】
三则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物产丰富和经济的发达,说明江南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故D正确;材料一虽体现了长安有很多南方物品,但不能说明长安物资缺乏,排除A;材料二虽反映了江淮地区经济的发达,但不能说明江淮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排除B;材料三并没有反映扬州的富庶,而是江南地区成为京师的物资供应地,排除C。故选D。
12.史载,自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来,以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为中心的三角洲地区,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势。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 )
A.资本主义萌芽的推动 B.农业经济的日益发展
C.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 D.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答案】选B。
【解析】中国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处于长期缓慢发展状态,并未对中国的社会转型产生更多的影响,故A错误;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使得粮食作物种植不断减少,经济作物种植增多,家庭手工业的地位不断提高,故B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近代,时间不符题目,故C错误;题目中涉及的是家庭手工业,不是民营手工业,故D错误。
【易错提醒】
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农户种植粮食作物的面积逐渐减少,种植经济作物增多,甚至家庭手工业开始成为正业。但这并不能归因于自然经济的解体。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由于外来商品涌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分离,并且成为历史发展趋势。
13.汉唐盛世皆是帑藏丰实,充斥汉武太仓的是“陈陈相因”的粟,玄宗开元时的公私仓廪则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引起政府储粮从“粟”到“稻米、粟”这一变化的主要条件是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交通运输不断发展
C.洲际物种交流的影响 D.政府均田成效显著
【答案】B
【解析】
粟主要种植于北方,稻米主要种植于南方,汉武帝和唐玄宗时期的国家政治中心都位于北方,汉唐太仓的储粮由单纯的粟到粟和稻米相结合,说明南方的稻米大量运输到北方,体现了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故选B项;经济重心的南移在南宋完成,排除A项;粟和稻不是洲际物种交流,排除C项;均田制的实施与农民选择种植粟还是稻无关,且唐高宗以后,均田制又逐渐被破坏,到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土地还授实际上已不能实行,排除D项。
14.史识是对历史问题的真知灼见,是以科学的史现作指导,通过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得出的科学的结论和认识。下列属于“史识"的是
A.“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B.“明代织工曰:吾业虽践,日佣为钱二百缗,”表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苏州织造是“江南三织造”之一,主要任务是为皇家提供织绣产品
D.“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朝贡贸易的高峰,最远到达红海地区”
【答案】B
【解析】“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AC是史实,B是史识,D是史论,故选B。
15.下面为宋朝部分年份财政收入情况(收入计量单位:万贯)表。据此可知
时间
总收入
农业
收入
农业
占比%
工商业
收入
工商业
占比%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
3559
2321
65
1238
35
宋熙宁十年(1077)
7070
2162
30
4911
70
宋天禧五年(1201)
5723
2762
48
2936
52
A.经济繁荣程度超越了唐代社会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
C.工商业在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D.政治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宋代工商业财政收入的比重较高,且所占的比重也较大,反映出工商业在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唐朝的数据,没有进行比较,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经济手段,排除B项;材料并不是在强调政治局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排除D项。
16.17世纪中期,清政府多次颁布禁海令;同一时期的英国政府则颁布《航海条例》,积极保护海外贸易。出现该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国 ( )
A.经济结构的差异 B.中央集权的强弱
C.思想解放的程度 D.海军实力的高低
【答案】选A。
【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以小农经济为基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达,故A正确。
【拓展延伸】
17世纪,中国仍是传统的封建社会,政府仍严格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闭关锁国,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转型。而同期,英国逐步向近代社会过渡,政府实行重商主义政策,积极保护对外贸易。二者出现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结构的差异,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较为发达。
17.明代法律规定民间典卖土地,自行立契,按册纳税,通过黄册、鱼鳞册的编制,使民田得以典卖、继承、赠予等方式流转,“田宅无分界,人人得以自买自卖”。这一规定 ( )
A.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权属 B.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集中体现
C.有效解决了当时的人地矛盾 D.为资本主义萌芽提供了资金
【答案】选A。
【解析】“法律规定民间典卖土地,自行立契”可得出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权属,故A正确。
18.王安石在变法中规定:“前此轮差职役的民户不再服役,改为按土地、家产多少缴纳免役钱。前此无差役负担的官户、僧道户、女户、单丁户、未成丁户以及上五等的坊郭户,一律按其户等减半出钱,谓之免役钱。”这一举措意在
A.为封建政府拓宽财源 B.遏制大地主大官僚势力的膨胀
C.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 D.适应放松人身控制的客观要求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王安石变法中征收免役钱的举措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A项正确;免役法有利于遏制大地主大官僚势力的膨胀,但并非变法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免役钱的征收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但封建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封建人身依附关系越加松驰是免役钱征收的客观作用,排除D项。故选A。
19.史料记载明清时期的徽州商人,有的“先儒后贾”,有的“先贾后儒”,有的“亦贾亦儒”。这表明当时徽州地区 ( )
A.重农抑商政策破产 B.官商勾结现象严重
C.社会结构发生变动 D.商人社会地位下降
【答案】选C。
【解析】根据材料中“先儒后贾”“先贾后儒”“亦贾亦儒”等信息可得出,徽州商人兼有士人身份,打破了士农工商分立的阶层限制,即出现了士商结合的新群体,故C正确。材料内容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故排除A;商人兼有士人身份不等于官商勾结,故排除B;商人兼有士人身份说明其社会地位明显提高,故排除D。
20.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佛山镇的铁锅不仅远销吴越荆楚,而且大量出口;浙江桐乡县炉头镇的铁器品“大江南北咸仰赖”。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商业发展促进商业市镇兴起 B.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的兴起
C.全国手工业的发展相对平衡 D.商品流通已经打破地域限制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景德镇、佛山镇和炉头镇的繁荣是手工业发展的产物,不是商业发展的结果,故A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突出特征是雇佣关系,材料没有提到这一信息,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行于九城,施及外洋”、“远销吴越荆楚,而且大量出口”、“大江南北咸仰赖”可以知道商品流通已经打破地域限制,故D项正确。
点睛:本题根据材料“行于九城,施及外洋”、“远销吴越荆楚,而且大量出口”、“大江南北咸仰赖”可知景德镇、佛山镇和炉头镇的产品不仅满足内地需要,还大量出口,这说明手工业产品的销售范围扩大,商品流通已经打破地域限制。
21.南宋高宗时曾数次发布鼓励市舶贸易的谕令,亦曾下诏对招诱外商有成绩者给予官爵奖励,蔡景芳就因招诱舶舟有功而补承信郎。据此可知,此时
A.政治局势影响经济政策 B.冗官现象日益严重
C.传统经济政策逐渐衰落 D.在外贸中处于劣势
【答案】A
【解析】
题干中“数次发布鼓励市舶贸易的谕令”“对招诱外商有成绩者给予官爵奖励”“因招诱舶舟有功而补承信郎”表明,南宋政府对对外贸易的重视和鼓励。根据所学可知,南宋偏安一隅,耕地面积减少,且路上丝绸之路被阻断,这加剧了南宋政府对海外贸易的依赖,故A正确;“冗官现象”与题干信息无直接关联,故B错误;根据所学可知,传统经济政策即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衰落,故C错误;题干信息反映了南宋政府对对外贸易的重视和鼓励,但不能得出其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劣势的推论,故D错误。故选A。
22.明代中叶以后,土地押租制流行。而佃农的佃权,即土地经营权,即是有偿取得,遂可以有偿转佃和出典。这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制度困境 B.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
C.租佃土地制度的兴起 D.传统经济政策的动摇
【答案】B
【解析】
由于土地押租制的流行,佃农可以有偿获得土地的经营权,也可以有偿转让和典押,反映出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B 项符合题意;A 项与此无关,排除;租佃制度出现在宋代,C 项排除;D 项与史实不 符,排除。
23.中国古代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叫“匠户”。唐代工匠要在官营手工业作坊 内定期服役,宋代时匠户被宫府强制役使,元代时工匠被编入专门的“匠籍”,明代 时匠户要到官府轮班服役,清朝顺治年间废除“匠籍”。元代时编入“匠籍”的工匠
A.可以改变户籍并且能够自由流动 B.在轮班服役之外可以自由经营
C.只能在长安的“东西织室”做工 D.必须世代相袭且不得脱籍改业
【答案】D
【解析】
匠籍是指中国古代政府将手工业者编入的一种特殊户籍,社会地位低下。其中在匠籍制度下,匠人们没有话语权,社会地位低下,为主流社会所排挤。匠籍制度规定匠不离局、匠役永充,凡被编入匠籍的工匠,世代不得脱籍,因此D正确,AB排除;东西织室是汉朝的官营手工业,C排除。故选D。
24.明清时期土地交易更为频繁,如表是有关明清时期民间土地买卖类型的材料。由此可知,当时
类型
具体作法
活卖
卖方在契约上写明“卖活契",保留土地所有权,数年后可买回。
找贴
卖方有权要求买主在地价上升后进行经济补偿,反复几次后,原主人才会完全丧失土地。
绝卖
卖方一开始就通过立下“绝卖契”等方式出卖土地,不允许赎回、找价。
A.租佃关系与契约关系盛行 B.土地高度集中现象严重
C.土地所有权变更灵活多样 D.土地的市场化程度提高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清时期民间土地买卖类型有“活卖”“找贴”“绝卖”等,这说明土地的市场化程度较高,故选D;租佃关系是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这与材料的土地买卖不同,故其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材料显示土地是可以自由买卖的,但是否就集中到了一部分人手里,材料并未作出进一步的描述,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土地买卖类型的多样,而不是所有权变更的多样,封建社会的土地不管土地如何买卖,所有权依然归私人所有,排除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52分。
25.(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知工,工不如南,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当时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原因。(6分)
【答案】(1)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
(2)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明朝政府开放(放松)海禁;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中国对外国商品需求量小,外国不得不用白银支付。
【解析】
(1)根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可知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根据“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可知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
(2)根据“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可知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根据“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可知明朝政府开放(放松)海禁;根据“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可知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中国对外国商品需求量小,外国不得不用白银支付。
26.(滚动考查古代中西城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既是当时全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又是全国性的商业经济中心。像汴京“八荒争凑,万国成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当时汁京城里有不少大型定期交易场所,而临安城中的行业组织就有414个,这些行业或相对集中在一定区域,或分数在各个街市。宋代以前,太湖流域的县城大多只是小规摸的政治据点,至宋代,它们逐新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和社会中心,宋代因工商业发展而出现的地区性经济中心城市更是通及全国,如京兆(今西安)、西京(今洛阳)、福州、广州等,宋代城市格局由封闭转向开放经济职能增强,城市经济空前繁荣。
摘编自郭学信《论宋代城市发展的时代特征》
材料二: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出现主要是经济自然发展的结果。城市最早的手工业是为满足城镇及周国乡村居民日常需要的,如,铁器制作、皮革珠制和皮具是其基本行业,城市是农产品与城镇手工业产品相交换的场所,乡村的部分农产品也通过城布运往外地市场,农村居民所需的外地商品,也主要从城市市场上取得。如,瑞士莱因菲尔登城的外来商品中,有来自阿尔萨斯的葡萄酒,萨尔茨堡和洛林的盐,在城市工商业发展基上形成的商品货币关系,以极强的渗遗力,对农村经济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侵蚀和瓦解,引起了农奴制和庄园制的解体和崩贵。同时,还从法律道德、社会意识、大众心态等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对乡村施加着深刻影响。
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西欧城市与城乡关系的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的特点,并说明其形成的原因。(12分)
(2)比较材料一、二,说明中世纪西欧城市与宋代城市相比的不同点,并根据材料二分析城市在推动西欧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12分)
【答案】(1)特点:经济、政治和军事中心;行业集中,交易量大;形成区域中心,具有开放性(由封闭转向开放);设施完备,服务性强;打破市坊界限。(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政策的影响(政府监控放松);农民与市场联系密切;城市经济功能增强。(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不同点:经济作用突出;专业化趋势;商品经济渗透农村;影响深远。(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作用:冲击农村封建生产关系;改变农村的经济生产结构;改造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城镇化发展;加速社会转型。(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
(1)特点:据材料“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既是当时全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又是全国性的商业经济中心。”可知,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是经济、政治和军事中心;据材料“当时汁京城里有不少大型定期交易场所,而临安城中的行业组织就有414个,这些行业或相对集中在一定区域,或分数在各个街市。”可知,城市中行业集中,交易量大;据材料“……宋代城市格局由封闭转向开放经济职能增强,城市经济空前繁荣。”可知,形成区域中心,具有开放性;据所学可知,宋代城市设施完备,服务性强;打破市坊界限。
原因:结合所学可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政策的影响、农民与市场联系密切、城市经济功能增强等方面回答。
(2)不同点:据材料“城市最早的手工业是为满足城镇及周国乡村居民日常需要的……乡村的部分农产品也通过城布运往外地市场,农村居民所需的外地商品,也主要从城市市场上取得”与材料“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既是当时全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又是全国性的商业经济中心。”可知,西欧城市经济作用突出;据材料“……有来自阿尔萨斯的葡萄酒,萨尔茨堡和洛林的盐,在城市工商业发展基上形成的商品货币关系”可知,城市专业化趋势出现;据材料“……以极强的渗遗力,对农村经济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侵蚀和瓦解,引起了农奴制和庄园制的解体和崩贵。”可知,商品经济渗透农村,影响深远。
作用:据材料“……以极强的渗遗力,对农村经济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侵蚀和瓦解,引起了农奴制和庄园制的解体和崩贵。”可知,冲击农村封建生产关系;改变农村的经济生产结构;加速社会转型;据材料“同时,还从法律道德、社会意识、大众心态等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对乡村施加着深刻影响。”可知,改造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城镇化发展。
27.(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农业发展基础上,宋代的民间手工业比前代有所发展。……宋代取消了束缚商业发展的政策,使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宋代大部分行业的手工业者都是亦工亦商,手工业的经营者就是商人,手工作坊和工场就是商店,以印书手工业为例,书店兼有编辑、印刷、书店的性质,以卖书为主要任务,……同时,官营手工业在整个社会手工业中的比例不断下降,为民间手工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摘编自《宋代民间手工业高度发展原因探析》等
材料二 为使战时后方工业迅速形成生产能力,国民政府对民营工矿业采取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先后颁布了《非常时期工业奖助暂行条例》《奖励工业技术暂行条例》等。为保护厂矿设备免遭日机轰炸,工矿调整处采取疏建办法,规定凡制造工作能分开者另设分厂,设备能在洞中使用者,可开凿山洞,移内工作。并设立疏建贷款,在疏建技术上给以指导。为帮助内迁厂矿复工或新建厂矿尽快开工,政府对其货款总计达2003万元,从民国二十八年到三十三年,经济部工矿调整处供应给民营企业的五金、化工、电气等器材、原料总值约563亿元。还制定“技工招募法”,到各地招募技术员工,至民国二十九年,已招募技术员工达12164人。此外,还开设了各种训练班、训练新技工。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促进宋代民间手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推动民营企业发展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10分)
【答案】(1)宋代取消了束缚商业发展的政策;手工业经营方式灵活;官营手工业比例下降,民营手工业有生存发展空间。
(2)措施:对民营工矿业采取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工矿调整处采取疏建办法;设立疏建贷款,在疏建技术上给以指导;制定“技工招募法”,到各地招募技术员工;开设了各种训练班,训练新技工。
积极影响:这些措施为打败日本侵略者提供了经济上保证,又推动了西部经济的发展。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宋代取消了束缚商业发展的政策,使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宋代大部分行业的手工业者都是亦工亦商,手工业的经营者就是商人,手工作坊和工场就是商店”和“官营手工业在整个社会手工业中的比例不断下降,为民间手工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可从宋代商业政策的调整、经营方式灵活、官营手工业比例下降等角度概括得出促进宋代民间手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二中的“为使战时后手工业迅速形成生产能力,国民政府对民营工矿业采取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工矿调整处采取疏建办法……还开设了各种训练班,训练新技工”可以得出:采取扶持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工矿调整处采取疏建办法;设立疏建贷款,在疏建技术上给以指导;制定“技工招募法“,到各地招募技术员工;开设了各种训练班,训练新技工。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措施为打败日本侵略者提供了经济上保证,又推动了西部经济的发展。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双测卷——模块检测卷三 思想史模块B卷 Word版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双测卷——模块检测卷二 经济史模块B卷 Word版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双测卷——西方社会思潮的兴起与发展B卷 Word版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