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延续文化血脉教学设计
展开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
第二框“延续文化血脉”
◎ 教育价值
自我成长: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践行传统美德,培养科学精神,做有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中国人。
我与他人的关系:与他人交往时,能主动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在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认同中华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日常生活中延续文化血脉。
◎ 教学目标
1.树立文化自信,情感上认同中华优秀文化。
2.初步掌握延续文化血脉的方法和能力;初步掌握搜集、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技能,能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并反思。
3.了解中华文化的内容及特点,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领会文化自信的内涵和意义;认识中华传统美德,懂得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
◎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延续文化血脉的价值。
2.难点:延续文化血脉的价值;坚定文化自信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介绍自己名字的含义。
2.学生介绍自己名字的含义。
3.小结:姓名中蕴含着美好的希望,诚挚的祝福。普通名字的背后流淌着中华民族沉淀千年灿烂的文化甚至民族的精神。姓在前,名在后,血缘关系生生不息。姓名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探讨“延续文化血脉”。
设计意图解读:从姓名文化入手,导入课题;活动激趣,渲染课堂气氛;借班上课,彼此介绍,消除陌生感。
(二)自主学习、交流反馈
1.知识竞答
中华文化是谁创造的?
中华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来源是什么?
什么是文化自信?
中华传统美德与中华文化是什么关系?
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是什么?
2.学贵有疑:
教师解读陈献章的名言:“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解读学生的疑问,并进行分类。
3.质疑整合:
①中华文化在哪里?
②在开放的世界背景下,为什么要延续中华文化血脉?
③如何延续文化血脉?
设计意图解读:自主学习,扫清知识障碍,知识竞答检查学生自学效果;将知识性的学习放在课前,课堂的时间用于问题的探讨,认识的澄清;提出疑问是学生深度学习的起点,将问题归类、整合,为“共解”做好铺垫。
(三)质疑共解
★话题1:中华文化在哪里?
1.播放视频:视频包含中华文化中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等,也包括西方文化以及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发展。
2.学生识别,哪些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有何特点?
3.教师小结:中华文化在语言文字里、文化典籍里、科技工艺里、文学艺术里,在中国百姓日常生活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因创造和包容,薪火相传。
设计意图解读:①视频激趣。调动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识别中华文化,并归纳出中华文化的特点。②学生会误认为中华文化就是中华传统文化,或者,文化仅仅是衣食住行等物质文化,需要教师点拨。③视频中开放多元的文化元素和文化的融合创新发展,为后面的讨论做铺垫。
★话题2:在开放多元的世界背景下,为什么要延续中华文化血脉?
1.我是谁?
出示图片:艾草、月饼、粽子、春运拥挤的车站、过年没有回家的海外游子……你懂吗?为什么能懂?
教师小结:我们之所以是中国人,不仅是因为国籍,更重要的是,身体里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脉。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种文化把我们打上了中国人的烙印,让我们紧紧凝聚在一起,让我们有延续中华文化血脉的使命和担当。
2.延续文化血脉对中国未来发展有何意义?
课前,每个小组从提升文化软实力、维护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展等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究,请小组代表分享一下探究成果。
小组展示交流(从提升文化软实力、维护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展等角度)。
教师小结:在同学们的归纳中,我们能感受到延续文化血脉有利于民族精神的传承、文化安全的维护,事关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国运的兴衰,更有利于我们坚定文化自信——而坚定文化自信,能让我们更好地延续中华文化血脉。
3.反思:对延续文化血脉的态度有没有发生改变?
设计意图解读:①从“我是谁”的身份之问入手,让学生明白,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必须延续中华文化血脉,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②通过图片内容,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从而突破认知难点。③引导学生从提升文化软实力、维护文化安全、传承民族精神等角度探讨延续文化血脉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意义。④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语言表达及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⑤“反思”做留白处理,不需要学生现场回答,留给学生一些静思的时间,让学生带着新的思考继续学习。
★话题3:如何延续文化血脉?
1.小发现:你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延续文化血脉的小故事。(提示:传统文化的学习活动、家庭美德等)
组内分享,全班交流。
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美德是文化的精髓,是我们要延续的文化血脉。
2.追问:你的身上或周围同学身上还有哪些美德?
同学们是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美德。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
3.深入思考:
是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值得延续?
如何延续文化血脉?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设计意图解读:与话题1呼应,让孩子们感受到延续文化血脉是我们每天都在做的,需要我们发现、发掘、培育;通过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精神。
(四)总结提升
具体过程:回到学生提出的问题。
现在你对延续文化血脉有什么新的认识?延续文化血脉,我还能做什么?
设计意图解读:鼓励学生继续深入思考,激发学生践行的意愿。
教学后记:
因为校外施工导致教研活动会场突然断电,本节课没能如期呈现,临时改成了说课。在此,代表市中心组,向全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老师们表达我们的歉意。向在黑暗中坚持把课上完的程萍老师、坚持评课的许冬红老师,表达最真挚的敬意。同时,感谢所有在黑暗中听完说课、评课的老师们,感谢你们的理解。
感谢王小叶老师的信任,给我这个开课的机会。从接到开课任务到最后上课,历时七周,八次试讲,一路走来,满满的收获与感动。感谢第三小组,组长戴小敏老师周到的活动安排,张昕芸老师、程建华老师、刘婧婧老师、高秀杰老师的同课异构设计,张武芳老师知识结构图的梳理,李汪老师、贾超老师对学生认知水平下的学生活动的示范,王谨业老师提供的视频资料和问卷数据分析,鲁晶晶老师独到的建议和鼓励……还要感谢李晓秋老师、薛小琴老师、张艳霞老师、徐丽丽老师、张茹老师、杜锐老师、程萍老师、王璐老师、曹荣英老师、李君老师、王妍老师以及我的小实习生何鑫同学、邱野同学……在备课过程中,我参考了许冬红老师的设计,师父对这节课的理解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还请教了王小叶老师,王老师的解读深化了我对这节课的认识。在准备这节课过程中,太多的人给了我帮助和鼓励,每每想起,每每感动……有很多人问过我,市公开课是怎么打磨出来的?其实,每次都会有一群人,在一段时间,为了一个目标,倾其所有。开课的老师并不是自己一个人在努力,他们背后是南京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研团队。不会有完美的课,但是,我们会努力追寻流淌着思想的课,有滋有味的课,意味深长的课。
好课多“磨” 用心用情用功打造优质课堂
每次市级教研活动总是收获匪浅,前沿理论、概念课堂、专业点评,促使我一次次自我反思,更新观念。此次有幸跟随小组一起学习,亲历了开课老师如此用心地反复打磨而成,见证了优质课堂如何在磨课中更加精彩。
一、 磨理念:聚焦教育价值,打造有高度的课堂
《延续文化血脉》包含“中华文化根”和“美德万年传”两目,涉及“文化”、“文明”、“美德”、“文化自信”、“中华文化”、“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等众多概念,范畴广阔、内容丰富、意蕴深厚、素材繁多,在第一轮教学思路分享中老师们给出了迥异的设计思路。面对“多”的问题,庄老师选择回归教育教学的原点来做“减法”,去思考“我们这节课究竟为何而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当我们把目光聚焦于教育价值,而不再执着于思路的对比、素材的取舍和活动的设置等问题,思路开始逐渐变得清晰。本课的核心价值在于“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课堂的每一环节都需为此服务。
“我的名字,你的名字”让学生见微知著,从姓名文化的缩影中得以管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觉察中华文化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之中。“自主交流反馈”通过知识结构图和知识竞答的形式,学生初步认知中华文化,理清概念间的关系,为后续的探讨奠定认知基础。“学贵有疑”聚焦学生与教师的问题,充分开发教师与学生资源,让课堂真的为学生的疑惑而教,为学生的成长而教。“质疑共解”则将问题整合,紧紧围绕教育价值,凝练高阶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在师生、生生的多向互动中共同探讨了“中华文化在哪里”、“在开放的背景下,为什么要延续文化血脉”以及“如何延续文化血脉”三个问题,让学生从先验的、不自觉的认同与践行,转变为系统认知、深度认同和自觉践行。
课堂的承载能力是有限度的,“面面俱到”的结果只能是“面面不到”,因此,磨课时,站在教育价值的高度去思考,统一教育教育理念,这样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让课堂教学不仅仅执著于形,更回归于神,形神兼备才能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成有一堂有高度、有生长的优质课。
二、磨问题:凝炼中心问题,打造有深度的课堂
“于无疑处有疑”,是教学的新起点,也是学生深度学习的新起点。提出和解决问题是课堂的重要旨归,在前两轮的试上中,我们发现“自问自答式”提问方式往往不能切中学生的疑惑,也很难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因此,磨课过程中,我们一次次打破自己想象中的学情研究,而去直面学生的“真问题”。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提出问题,我们将本框的第1课时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提出疑问。“是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需要被传承?”;“我们要传承哪些文化血脉?”;“我们有这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什么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外来文化为指导?”;“不断吸收外来文化,我们文化还是中华文化吗?” ;“为什么要保护一些没什么实用性的文化遗产?”;“如果大家更喜欢外来文化有什么影响吗?”;“没有什么文艺特长,能为延续文化血脉做些什么?”……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有深有浅,但都蕴含着他们的疑惑和思考,有些还颇具哲学意味,让人十分惊喜。
学生的提问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真实、鲜活、丰富的资源,但要用好这些资源还需发挥教师的智慧,引导学生提取、整合、归纳问题,围绕教育价值凝练为课堂可以深入探讨的几个中心问题,让问题探究过程既可以解决学生的真问题,又有利于传递人生智慧,引导触类旁通,激发积极情感,塑造理想信念。
对中学生来说,空泛的讨论往往导致对已有经验的简单重复,所以将问题置于情境之中,将中心问题再一次分解为层层递进的问题链,为学生探讨提供支架和素材,成为磨课的一个重要议题。如,在第二个中心问题“在开放的世界为什么要延续文化血脉”中,庄老师设置了“你是否能理解艾草、月饼、春运”;“我是谁”两个简单的问题,就深入浅出地让学生认识我们之所以是中国人,不仅仅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更在于中华文化已经融入我们的血脉,更在于我们都有一颗中国心。而对中华文化之于国家和民族的意义,庄老师更是选择将问题的回答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
“问题从何而来,问题指向何方,问题如何解答”是我们在备课、磨课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实践—反思的课题,也是决定一堂课思维深度的重要依据。学生只有在深度的思考中,才能实现知识的生成和生命的成长,只有在深度的思考中,才能加深情感,自觉践行,也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价值。
三、磨学生:运用学生经验,打造有温度的课堂
老师退一步,学生才能进一步。磨课不仅要磨老师,更要磨学生,充分运用学生经验,改造学生经验,提升学生经验,才能让课堂成为师生双向互动、共同成长的家园,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是“我”的课堂,课堂有“我”的故事,从而激发积极情感,触摸到课堂的温度。
在导入环节,庄老师最终舍弃了“说一说你知道的中华文化”、“说一说家乡的文化”、“带一件蕴含中华文化的物品”等设计,而选取了最贴近学生的“我的名字”,让学生出于己身感受中华文化于我们血脉中的汩汩流动;在“学贵有疑”环节,学生通过提出疑问,梳理自己经验,为课堂提供了真实鲜活的问题,也为重构自己的经验体系打下基础;在“质疑共解”环节中,学生更是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传承民族精神”、“文化安全”、“文化软实力”三个角度,结合详实的案例,回答了“延续文化血脉对中国未来发展有何意义”,实现了自我教育和同侪间的相互促进,让教育教学更有力度;在分享“日常生活学习中延续文化血脉的行动、故事”中,更是用好学生故事,让学生认识到传承文化血脉我们已经在做了,而且自觉自察,还能做得更好,而学生讲述的“孝亲敬长”故事中所蕴含的美德资源也让这堂课变的更贴合教育价值,更加贴合“道德与法治”。
有人或许会质疑这种只为展示课而生的“磨课”过程,但当你真正用心、用情、用功的去“磨”一节课,所收获的成长可能超过N次的重复,课永远都是有缺憾的,但我们不能放弃臻于完美……
初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延续文化血脉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延续文化血脉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延续文化血脉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延续文化血脉教学设计,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开展主题探究活动,基础类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延续文化血脉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延续文化血脉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展示图片,导入新课,问题导学,探究平台,学习达标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