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三水循环和洋流课件
展开[真题扫描 考向分析]
[构建网络 回扣基础]
答案 ①冰雪融水 ②地下水 ③径流量 ④含沙量 ⑤污染、浪费 ⑥跨流域调水 ⑦利用率 ⑧淡水 ⑨物质 ⑩植被 ⑪光照 ⑫陆地内 ⑬海陆间 ⑭副热带 ⑮副极地 ⑯逆 ⑰顺 ⑱气候 ⑲寒暖流交汇 ⑳扩大
命题视角一:水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典例1】 (2021湖南卷)某河流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自南向北流。该地冬春季节风力较大,受风力和降水的交替影响,河道宽窄呈季节性变化。图1示意该河流中游地区,图2为研究区同一地点某年L月和M月的河道横断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推测L月和M月可能分别是( )A.3月、5月B.9月、7月C.8月、6月D.5月、9月(2)造成M月河道南宽北窄的主要原因是( )①南部以流水侵蚀为主 ②南部以风力堆积为主 ③北部以风力侵蚀为主 ④北部以流水沉积为主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审答流程第(1)题:
[尝试解答](1) (2)
命题视角二: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典例2】 (2020天津卷)中新天津生态城是在盐碱荒滩上建设起来的一座新城。下图为四幅能反映生态城发展特色的景观照片。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南堤滨海步道公园紧邻永定新河,园内湖泊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是( )A.调节地表径流量B.减少地下径流量C.减少水的下渗量D.减少地表水蒸发(2)中新天津生态城的林地大多分布在堆土形成的高地上,主要是因为高地( )A.受风沙影响小B.盐碱化程度低C.受干旱影响小D.热量条件较好
1.巧用水循环环节分析自然要素的形成与变化水循环是自然界中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其循环过程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时也会对其他自然要素产生重要影响。常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分析的四个角度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既有有利方面,又有不利方面,分析时可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
拓视野 水量平衡原理地球上某个地区在某段时间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储水变化量。公式为:P-E-R=ΔS(式中P为流域降水量,E为流域蒸发量,R为流域径流量,ΔS为流域储水变化量)。水量平衡原理可用于分析湖泊、水库的调节作用,也是沙量平衡、盐量平衡的基础。
1.(2021浙江1月选考)将污水和雨水分别用不同的收排系统进行管理是改善城市水环境的重要措施。下图为华北某城市雨污分流收排系统示意图。城市实施雨污分流收排有利于( )
①改变河网,拓展城市空间 ②改善水质,提高用水效率 ③增加蓄渗,减少城市内涝 ④节约土地,降低资源消耗A.①②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B解析 雨污分流收排系统主要位于地下,没有改变河网,①错误。污水管进行了污水处理,改善了水质,雨水管的水可以用于绿地生态用水,从而提高了用水效率,②正确。雨水管系统设置了透水地面,有利于下渗,能够减少城市内涝,③正确。雨污分流系统并没有节约土地,④错误。故选B。
(2021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模拟)地中蒸渗仪装置是一个比较完美的降雨—径流—入渗—作物、地表蒸腾蒸发量(简称蒸散量)等水平衡要素相互转化的观测试验装置。我国部分地区依据地下水埋深和作物根系的一般特点,设计大型地中蒸渗仪装置,利用水量平衡原理,量化研究根系吸水层中的有效降水量。下图为地中蒸渗仪装置原理图,实验小组用该装置在一次降水过程中进行了测量,测得该次降雨量为P,蒸散量为E,量筒①的量为R,量筒②的量为D。据此完成2~3题。
2.该次实验测得的根系吸水层中的有效降水量为( )A.P+R-E-DB.P-R-E-DC.P-R+E-DD.P-R-D3.受该装置成本较高的影响,下列地区运用该装置效益最高的是( )A.海南三沙市B.珠江三角洲C.成都平原D.淮北平原
答案 2.B 3.D解析 第2题,据材料,量筒①的量为地表径流量,量筒②的量为地下径流量。所以,该次实验测得的根系吸水层中的有效降水量=P(降雨量)-R(地表径流量)-E(蒸散量)-D(地下径流量)。B正确。第3题,材料中说明,该装置是我国部分地区依据地下水埋深和作物根系的一般特点而设计,成本较高,应当主要针对缺水地区的灌溉,对于降水丰富的地区其价值不大,四个选项中,淮北平原相对缺水,D正确。
在传统开发中,楼房的雨落管直接接入地下市政管网,而“微地形”设计中楼房的雨落管断接,且“微地形”中的地面多设计成有一定坡度(坡度较小)的坡面。下图为“微地形”设计、竖向控制、景观园林示意图。读图,完成4~6题。
4.图示模式主要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A.水汽输送B.植物蒸腾 C.降水D.下渗5.“微地形”的核心功能是( )A.提供观赏性景观B.调节局地小气候C.减少地表径流量D.保护生物多样性6.“微地形”中的地面多设计成有一定坡度的坡面,主要原因是( )A.加快雨水的流动速度,防止城市内涝发生B.有效控制雨水在地表的流速,利于下渗C.保证雨水全部利用,提高雨水的利用率D.避免表层植被被雨水浸泡,保证成活率
答案 4.D 5.C 6.B解析 第4题,图示模式主要影响了水循环中的下渗、地表径流环节,故选D。第5题,“微地形”可以让雨水更好地下渗,其核心功能是增加雨水的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量,有利于排除积水和补给地下水,可有效降低暴雨后内涝的频率和程度,C正确;“微地形”有提供观赏性景观和调节局地小气候的功能,但不是核心功能,A、B错误;“微地形”虽能增加植被,但面积较小,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无太大作用,D错误。第6题,地面坡度是影响地表径流流速的主要原因,可通过设计坡度将雨水流速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利于下渗和植被根部吸收,B正确。地面有坡度能增加水流速度,若坡度设计不合理,坡度越大,水流速度越快,汇入市政管网的水越多,更容易导致内涝发生,A错误。对雨水只能部分利用,不能完全利用,C错误。设计“微地形”就是为了有效截留雨水,下雨期间表层植被被雨水浸泡在所难免,D错误。故选B。
点睛“微地形”设计属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有多种功能,其主要功能与“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功能一致,这体现了人地协调观素养。
(2021山东潍坊三模)蒸发皿蒸发量是指在蒸发皿中一直有水状态下测得的蒸发量,它反映陆地蒸发的能力,代表地面最大理论蒸发量。陆面蒸发量是指地面实际蒸发量。下图示意淮河流域年均蒸发皿蒸发量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7~9题。
7.影响淮河流域蒸发皿蒸发量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气温B.空气湿度C.风速D.地形8.一年中M地蒸发皿蒸发量最大值一般出现在( )A.3月B.5月C.9月D.11月9.M地年均陆面蒸发量最可能是( )A.1 180毫米B.1 080毫米C.900毫米D.650毫米
答案 7.B 8.B 9.D解析 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淮河流域的蒸发皿蒸发量空间分布特征是北大南小。影响蒸发的因素有气温、光照、风力、湿度、裸露的水域面积等。北部纬度高气温低,蒸发皿蒸发量应该小,A错误;南部纬度低气温高,但蒸发皿蒸发量小,其原因可能是空气湿度大(南部降水多),蒸发弱,B正确;淮河流域位于平原地区,风速和地形各地相差不大,因此风速和地形对淮河流域蒸发皿蒸发量空间分布差异影响小,C、D错误。第8题,气温越高,蒸发量越大,排除A、D。9月M地降水量较大,空气湿度大,蒸发量小,排除C。5月M地气温较高(春季升温快),且降水较少,光照强,空气湿度小,因此蒸发量最大,B正确。第9题,据图可知,M地蒸发皿蒸发量为1 050~1 100毫米,M地位于淮河附近,属于湿润或者半湿润区,因此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此地年降水量接近800毫米,而M地位于淮河流域的最北端,实际陆面蒸发量小于800毫米,故选D。
易错说明①由蒸发皿蒸发量和陆面蒸发量的含义可知,一般蒸发皿蒸发量大于陆面蒸发量;②分析蒸发皿蒸发量和陆面蒸发量的变化及原因时需结合区域特征及水循环原理。
考点二 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
命题视角一:河流的补给及水文特征【典例1】 (2019全国卷Ⅰ)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千米。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下图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 )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2)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河水流量 ②支流汇入 ③沿岸地貌 ④两岸岩性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3)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 )A.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C.水位上升,淤积增强D.侵蚀加强,河床加深
[尝试解答](1) (2) (3)
命题视角二:湖泊特征及其演化【典例2】 (2020山东卷)奥赫里德湖和普雷斯帕湖位于巴尔干半岛,是沿断层形成的典型构造湖,由岩性为石灰岩的加利契察山相隔(下图)。奥赫里德湖面积348平方千米,湖面海拔695米,平均深度144.8米,湖水透明度21.5米,是欧洲透明度最高的湖泊,渔产不甚丰富;普雷斯帕湖面积275平方千米,湖面海拔853米,平均深度18.7米,湖水透明度1.5~7.2米,透明度湖心最大、近岸较小,渔产颇丰。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奥赫里德湖湖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 )A.雨水B.河流水C.地下水D.冰雪融水(2)导致两湖渔产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水温B.水深 C.水量D.水质
1.河流补给类型的判定(1)依据河流所在地区判断
(2)依据径流量变化过程判断①径流量随降水变化而变化的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②径流量随气温变化而变化的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③径流量常年较为稳定、平缓,多以地下水补给为主。④湖泊对河流径流量具有调节作用,使湖泊以下河段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小。洪水期削弱河流洪峰,枯水期补给河流
2.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析方法 比较同一河流不同河段水文特征变化或差异的一般思路
3.湖泊的类型及成因
4.不同类型的湖泊的演化特点(1)外流湖(吞吐湖)变成内流湖的条件①地壳运动:青海湖原来是外流湖,后因地壳运动变成内流湖。②山区由于冰川运动,如冰蚀或冰碛物的堵塞形成的冰川湖——纳木错;滑坡、泥石流、山体崩塌致使河道堵塞形成的堰塞湖——羊卓雍错。③入湖径流量减少,蒸发量逐渐增大,湖泊水位下降,无径流排出,形成内流湖。
(2)盐湖的形成过程及盐湖的主要特征①形成过程:地壳运动导致岩层断裂下陷,地势下降,形成地势低洼的盆地→盆地积水成湖→河流径流携带盐分不断汇入积累,且湖泊无径流流出以排泄盐分→随着全球变暖,气候干旱,蒸发量增大→盐度进一步增大,形成咸水湖,最终形成盐湖。②主要特征:封闭、蒸发量大、盐度大、面积小、降水少、湖水较浅、地势较平坦等。
(2021湖南长沙名校联考)安徽省寿县的古城墙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宋朝古城墙,城墙内侧有蓄水塘,由月坝(与城墙等高)、涵道、护墙石堤构成了对洪涝灾害“最为严密的外部防线”。2020年7月,淮河流域暴发特大洪水,淮河支流河畔的寿县城内却安然无恙。
右图为寿县古城御洪“最为严密的外部防线”的结构图。据此完成1~3题。
1.非汛期,涵道的主要作用是( )A.御敌B.航运C.排水D.供水2.当护城河洪水入侵寿县时( )①木塞向城外方向移动 ②木塞向城内方向移动 ③月坝水位较高 ④月坝水位较低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3.随着洪水被多次成功抵御,为维持“外部防线”的防御效果,最应该( )A.加固城墙B.筑高月坝C.扩容水塘D.及时清洗
答案 1.C 2.B 3.D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涵道接城内蓄水塘,故非汛期,该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将寿县的积水排出。城内蓄水塘的积水通过涵道排进月坝,当月坝水位高于朝外的涵道时,积水通过朝外的涵道排到城墙外的护城河中。C正确。第2题,当护城河洪水入侵寿县时,水流将木塞向城内方向推移,木塞堵在内侧涵道口,阻挡洪水倒灌,使城内免受洪水侵袭,②正确;此时,洪水蓄积在月坝内,月坝水位较高,起到滞洪的作用,③正确。B正确。第3题,随着多次洪水入侵,洪水携带的泥沙淤积在涵道、月坝内,降低了其防洪、泄洪能力,因此需要及时清淤。D正确。
4.(2019海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的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并有冰川融水补给。发源于该地区的楚玛尔河是长江北源之一,卓乃湖、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是该地区的重要湖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可西里地区气温持续上升,降水增加。2011年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的强降水导致卓乃湖湖水外泄,依次贯通了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下图示意卓乃湖周边地区地理环境。
(1)说明造成此次湖泊贯通的自然条件。(2)指出卓乃湖湖水外泄对下游河湖的影响。(3)如果未来气候持续暖湿化,导致盐湖与清水河贯通,推测该地区水系及水环境的变化。
解析 第(1)题,造成此次湖泊贯通的自然条件从降水增多、湖水外溢、湖泊联通等角度分析即可。第(2)题,卓乃湖湖水外泄对下游河湖的影响可从湖水面积增大、湿地扩大、加剧冲刷、形成新河道等角度分析。第(3)题,该地区水系及水环境的变化可从水系变化、湖水性质尤其是盐度变化、湖水生态变化等角度分析回答。
答案 (1)近年来降水持续增加,卓乃湖水位持续升高,此次强降水,导致卓乃湖湖水外泄。地形西高东低,卓乃湖海拔高,外泄后的湖水连通库赛河,注入库赛湖,随之贯通海拔更低的海丁诺尔和盐湖。(2)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面积增加,湿地范围扩大;加剧地表冲刷,形成新的河道。(3)内流水系变成外流水系,现今长江北源河流水系发生改变。湖水盐度降低,水生生态系统发生改变。
点睛本题以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的湖泊及河流自然演变为背景,通过卓乃湖周边地区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把诸多要素联系起来,考查考生运用相关地理知识、原理、规律,综合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全面考查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及地理实践力四个核心素养。
(2021湖南十五校联考)凌汛是河流下段河道结冰或冰凌积成的冰坝阻塞河道,使其上段河道不畅而引起河水上涨的现象。黄河宁蒙段(如下图)全长1 237千米,每年11月至次年2月,凌汛现象频发。据此完成5~7题。
5.受凌汛期气温升降交替影响,黄河宁蒙段凌汛的变化特点是( )A.封河时间不断提前B.凌汛期呈逐渐缩短趋势C.封开河呈交替变化D.冰封厚度沿流向变薄6.凌汛期间,黄河宁蒙段凌峰水位最高的河段可能出现在( )A.头道拐—三湖河口段B.三湖河口—巴彦高勒段C.巴彦高勒—石嘴山段D.石嘴山—青铜峡水库段7.青铜峡水库对下游河段凌汛的影响有( )①水库大坝阻挡上游流冰,减轻下游凌汛 ②释放水量大,加大下游凌汛灾害 ③水库释放出的水温度较高,加速下游流冰融化,减轻凌汛压力 ④拦截河水,导致下游河道封冻时间滞后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 5.C 6.B 7.B解析 第5题,根据题干信息,凌汛期气温升降交替变化,与气温变化对应的是河冰融冻也交替出现,即封河、开河呈交替变化。C正确。第6题,根据黄河宁蒙段形态,在西北大拐弯处,融冰时冰块随水流易发生堆积,从而阻挡水流速度,抬高河流水位。B正确。第7题,水库大坝阻挡了上游河段的流冰,同时水库释放出的水温度较高,加速下游堆积的流冰融化,减轻了下游凌汛压力。B正确。
易错说明第6题,由于不理解凌汛期冰坝的形成过程,因此出现乱选的现象。当河流开始结冰时,最先形成流凌现象(河面上零散的漂浮流动的冰块),当河水流速较快时,河面上冰凌不易聚积形成冰坝,没有凌汛。当前面冰凌流速减慢,后面来冰凌量不减少时,冰凌聚积,形成冰坝。在巴彦高勒至三湖河口段,由于黄河大拐弯,流速减慢,因此易形成冰坝,形成凌汛。
8.(2021山东东营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呼伦湖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呈东北—西南狭长分布,湖长约93千米,平均宽度约32千米,湖水面积约2 339平方千米。达兰鄂罗木河和新开河位于呼伦湖东北部,流向受呼伦湖和海拉尔河水位变化的影响,顺逆不定,是呼伦湖的吞吐河流。呼伦湖是一个淡水湖和咸水湖不断转化的湖泊。11月初至次年4月下旬,呼伦湖水量处于不增不减的平稳状态,4月下旬开始,呼伦湖水位逐渐上升。下图示意呼伦湖位置及其周围水系。
(1)分析呼伦湖在11月初至次年4月下旬水量稳定的主要原因。(2)分析呼伦湖水位从4月下旬开始逐渐上升的主要原因。(3)呼伦湖是一个淡水湖和咸水湖不断转化的湖泊,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答案 (1)在此期间,呼伦湖周围各河流正值封冻期,地面径流补给减少或停止;降雪和蒸发对湖泊水位基本上没有影响,湖泊水量处于稳定状态。(2)4月下旬(春季)开始,河流进入解冻期,流域内的积雪融化,注入湖内的径流量增加;此期间湖面冰层处在融化期,湖面蒸发量不大,水量损失较少。(3)呼伦湖盐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水量的增减和是不是外流湖。当湖泊水量增加,水位上升,湖水通过新开河外排,成为外流湖,盐分外排,湖水含盐量降低到一定程度,属于淡水湖;当湖泊水量减少,水位下降,低于海拉尔河水位时,湖水停止外排,海拉尔河水注入,成为内流湖,盐分无法排出,湖水含盐量升高到一定程度,形成咸水湖。
易错说明审题是解题中最重要的一环,审题过程中着重抓住图表信息、文字信息、问题信息,并且有机地将三者对接在一起。本题出现失误多在审题环节,容易忽视答题行为动词或忽视时间限定词。
命题视角一:洋流的分布及影响【典例1】 (2020浙江7月选考)下图为世界部分区域洋流分布示意图,图中虚线代表洋流。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甲洋流( )A.位于副极地环流圈B.呈逆时针方向流动C.受极地东风影响大D.在性质上属于寒流(2)关于图中洋流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①处夏季时温和多雨B.②处分布着峡湾地貌C.③处行船时流急浪高D.④处有世界著名渔场
命题视角二:海雾的形成、分布及影响【典例2】 (2021浙江6月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当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时,空气中的水汽易冷却凝结成雾,大多数海雾均属此类。风力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海雾的形成。西北太平洋是全球海雾频发的海区之一。
材料二 图1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图2为图1中甲地不同风向下成雾频次图,图3为西北太平洋沿145°E经线上成雾频次时空分布图。
(1)甲地最有利于海雾形成的风向是 。145°E经线上,每年3月至6月,海雾频发南界不断往 (填方位)移动。 (2)简析甲地所在海区风力过大、过小均不利于海雾形成的原因。(3)从水汽来源的角度,分析甲地夏季海雾频发的原因,并说出甲地所在海区夏季海雾对海运影响较大的理由。
答案 (1)西南 南(2)过大,不利于水汽凝结;过小,不利于水汽输送。(3)原因:暖流表面温度更高,蒸发量大;多偏南风,利于暖湿空气输送。理由:夏季航运繁忙;海雾范围广。
1.判断洋流性质的方法
探规律 依据海雾现象判断洋流性质
2.洋流判断中的应用技巧
探规律 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
(2021安徽合肥第一次质检)北欧海包括格陵兰海、挪威海和冰岛海。下图示意北欧海表层海水年平均水温和洋流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甲、乙两支洋流按性质分别属于( )A.暖流、寒流B.暖流、暖流C.寒流、寒流D.寒流、暖流2.受洋流影响,北欧海及沿岸地区发生的现象有( )A.格陵兰海沿岸增温增湿B.挪威海冰山广布C.格陵兰海沿岸多针叶林D.挪威海海雾多发
答案 1.A 2.D解析 第1题,图中甲洋流自南向北流,即自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是暖流;乙洋流自北向南流,即自高纬度流向低纬度,是寒流。第2题,挪威海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气温高,海雾多发。格陵兰海沿岸受寒流影响,降温减湿,沿岸多苔原、冰原。
点睛暖流流经寒冷海区易形成海雾;寒流流经温暖海区易形成海雾;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海雾。这体现了综合思维素养。
(2021广东惠州第二次调研)在南极冰盖外围分布着众多冰架,冰架断裂后进入海洋的冰体成为冰山。2000年3月,从罗斯冰架断裂形成的“B-15”号冰山,在最初3年里一直沿南极大陆向西漂移并逐渐远离南极大陆。2018年,一座“B-15”号冰山的碎片出现在南乔治亚岛附近海域。下图示意南极周边部分海域。据此完成3~4题。
3.“B-15”号冰山初期沿南极大陆向西漂移,其主要动力是( )A.重力作用B.盛行西风C.沿岸洋流D.地转偏向力4.南乔治亚岛附近海域的“B-15”号冰山碎片,其移动方向总体应向( )A.东B.南C.西D.北
答案 3.C 4.A解析 第3题,重力作用下,物体会竖直向下运动,A错。盛行西风自西向东运动,与“B-15”号冰山运动方向相反,B错。南极周边地区有南极环流存在,其运动方向为自东向西,是“B-15”号冰山初期沿南极大陆向西漂移的主要动力,C对。仅知地转偏向力方向,不知“B-15”号冰山原本的漂移方向,无法解释其沿南极大陆的漂移方向,D错。第4题,南乔治亚岛附近海域盛行西风,在西风吹拂下,表层海水自西向东流动,在南乔治亚岛附近的碎片会向东移动,故选A。
点睛南纬40°附近海域存在环球性西风漂流,在西风吹拂下,表层海水自西向东流动;南极环流的形成与当地的盛行风向有关。自极地高气压辐散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极地东风(东南风),极地东风吹拂海水自东向西环绕南极大陆运动形成南极环流。这体现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
5.(2021广东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从冰架分离后漂浮在海上的冰山被形象地称为冰筏。罗斯海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冰架——罗斯冰架,是南极大陆周边冰山输出最强的海区,洋流环境复杂。随着全球变暖,近年来罗斯冰架崩离、消融明显。模拟结果表明,若变暖进一步增强,南极地区的降水会更多地以降雨的形式出现。下图示意罗斯海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
(1)简述罗斯环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2)分析从罗斯冰架分离入海后的冰筏漂移的动力机制。(3)更多以降雨形式出现的降水会加速南极海冰融化,对其原因给出合理解释。
解析 第(1)题,影响洋流形成的因素主要有盛行风、地转偏向力、海陆轮廓等。第(2)题,从冰架分离后漂浮在海上的冰山被形象地称为冰筏,从罗斯冰架分离入海后的冰筏漂移的动力机制主要从盛行风、地形、罗斯环流(洋流)等方面分析。第(3)题,南极海冰融化是温度升高造成的,首先雨水温度比海冰高;再者雨水会破坏地表冰雪,使地表反射率下降,冰面温度升高;海冰融化加剧,海面扩大,海水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加速海冰融化。
答案 (1)西风漂流(盛行西风)和陆坡流(极地东风)的共同影响;洋面广阔,受海陆轮廓的影响;地转偏向力的影响。(2)冰架区表面辐射冷却剧烈,产生向海的气压梯度力;叠加地形高差引起的空气下沉运动,加强风速,将冰筏带向外海;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形成的极地东风(陆坡流),带动冰筏漂移。(3)雨水温度较高,加剧海冰融化;雨水对冰雪的冲刷加剧,下垫面反射率降低,冰面温度增加;海冰融化,海水面积增加,海水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加。
(2021河北大课改大数据大测评)太平洋表层海水可通过白令海峡流入北冰洋,其在北冰洋表层海洋环流和物质能量运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太平洋流入北冰洋的海水量及物质能量受季节性风向影响最为明显。下图示意太平洋表层海水经白令海峡流入北冰洋。据此完成6~7题。
6.太平洋表层海水流入楚科奇海最多的时段为( )A.12月至次年2月B.3—5月C.6—8月D.9—11月7.太平洋表层海水过多流入给楚科奇海带来的主要影响有( )A.加速海冰消融B.浮游生物减少C.区域降水减少D.海陆轮廓变化
答案 6.C 7.A解析 第6题,材料提示“太平洋流入北冰洋的海水量及物质能量受季节性风向影响最为明显”,图示海域夏季以东南风为主,且楚科奇海夏季极地东风势力较弱,太平洋表层海水流入北冰洋的海水量最多,故选C。第7题,太平洋表层海水从低纬地区注入高纬地区,暖海水会加速楚科奇海海冰消融,故A正确。暖海水造成楚科奇海海水升温,且暖海水从低纬海域带来众多浮游生物,楚科奇海浮游生物增多,故排除B。暖流流经楚科奇海,对沿岸起到增温增湿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水会增多,故排除C。太平洋表层海水流入楚科奇海对海陆轮廓影响小,排除D。
易错说明海水中浮游生物增多的原因众多,如冷海水上泛、寒暖流交汇、河流带来的营养物质增多等。分析浮游生物增多的原因时,应根据实际情况,不能混淆。太平洋海域沿岸人类活动对海洋影响大,海水中营养盐类多,浮游生物多。
热点三 湖泊的前世今生
罗布泊在古代湖面曾达3 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平方千米,现已完全干枯。下图为古罗布泊湖岸线及河流入湖口三角洲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1.从B地至A地地势变化的特点是( )A.逐渐降低 B.逐渐升高C.先升高再降低 D.先降低再升高
2.湖口三角洲的位置不断变化,新三角洲与较新三角洲相比远离湖心的原因是( )A.主干河道的水量减少,搬运能力减弱B.主干河道的水量增加,沉积能力变强C.新三角洲形成期湖水暴涨,顶托河水D.主干河道的水量减少,侵蚀能力变强3.图中信息反映出罗布泊( )A.湖面海拔低于海平面B.古湖盆四周都是上缓下陡C.环境调节作用在减弱D.湖水下渗造成了湖泊萎缩
答案 1.B 2.A 3.C解析 第1题,该图反映了罗布泊逐渐萎缩,老湖岸线海拔较高,新湖岸线海拔较低,从B地至A地地势逐渐升高。故B正确。第2题,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河流入湖口向湖心方向延伸,使得湖口三角洲由老到新向前排列;随河流水量的减少,主干河道搬运能力减弱,造成新三角洲位置后退。故A正确。第3题,罗布泊湖面在降低,但该图不能反映湖面海拔是否低于海平面,故A错误。湖岸线可以理解为等高线,根据“疏缓密陡”可判定湖盆四周坡度,该湖盆有的地方上缓下陡,有的地方上陡下缓,故B错误。由于罗布泊在逐渐萎缩,所以其对环境的调节作用在减弱,故C正确。湖泊萎缩主要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造成的,故D错误。
倒淌河是青海湖水系最小的一支,不仅河流蜿蜒曲折,而且河水清澈见底。据地质考证,倒淌河在若干万年前向东流入黄河,而如今发源于日月山,自东向西流入青海湖,故名倒淌河。读下图,完成4~6题。
4.倒淌河流向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A.青海湖湖盆下沉,河水倒流B.流量变小,河流出现断流C.泥沙淤积严重,河流改道D.地壳抬升,山地隆起阻挡5.倒淌河流向变化对青海湖的影响是( )A.湖水量明显增加B.湖水盐度由淡变咸C.湖区降水量减少D.湖泊水位逐渐变浅6.推测倒淌河两岸( )A.草原辽阔B.沙漠广布 C.森林密布D.良田连片
答案 4.D 5.B 6.A解析 第4题,由材料分析可知,若干万年前,倒淌河向东流入黄河,而如今发源于日月山,自东向西流入青海湖,根据日月山的位置可知,地壳的抬升导致日月山隆起是倒淌河流向改变的主要原因,故选D。第5题,咸水湖的成因是蒸发旺盛,同时湖水的外泄途径少,盐分不断积累。由材料分析可知,倒淌河原来由青海湖流入黄河,可将青海湖中的部分盐分带走;如今倒淌河流入青海湖,使得青海湖缺少了盐分外泄途径,因此青海湖盐度由淡变咸。故选B。第6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倒淌河位于青藏高原,两岸景观多是草原,不可能为沙漠、森林和良田。故选A。
贝加尔湖的湖域面积约3.15万平方千米,共有336条河流汇入贝加尔湖,水体更新周期约400年。安加拉河是唯一流出贝加尔湖的河流,伊尔库茨克水电站与出湖口的距离约65千米,建成后对贝加尔湖的水位产生了一定影响。下图为贝加尔湖地区等高线图。据此完成7~8题。
7.安加拉河( )A.是图中甲河B.径流量等于入湖的总水量C.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大D.上游水流湍急8.伊尔库茨克水电站建成之后,贝加尔湖的水位( )①小幅上升 ②显著下降 ③最低水位延迟 ④最高水位提前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答案 7.D 8.A解析 第7题,安加拉河是流出贝加尔湖的唯一河流,河流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向相反,排除A。根据水平衡原理,贝加尔湖的入湖总水量有两个支出途径:蒸发和流出的径流量,排除B。安加拉河流出贝加尔湖,深受湖泊的调节作用,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很小,排除C。安加拉河上修建了水电站,说明上游水流湍急,D正确。第8题,贝加尔湖的湖域广阔,水体更新周期长,水电站建成后拦截上游来水形成水库,会使贝加尔湖的水位有小幅度上升。为了保障发电的稳定性,水库需要发挥对天然河流的削峰补枯作用,水库水位对贝加尔湖的顶托作用,间接导致了贝加尔湖的最低和最高水位有所延迟。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乌尤尼盐沼位于玻利维亚西南部,面积约9 065平方千米,是世界最大的盐沼,平均海拔约3 656米,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盐沼之一。数百万年前,这片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约4万年前,这里是一个史前巨湖。周边山地分布有大面积的富含锂的火山岩,盐沼的锂矿储量约占世界的一半。下图为玻利维亚南部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1)简述乌尤尼盐沼经历的“海—湖—沼”的演变过程。(2)分析乌尤尼盐沼锂矿资源丰富的原因。(3)针对当地气候特点,指出当地锂矿开发人员面临的主要困难。(4)玻利维亚政府提出了“锂矿开发由国内企业控制,外资公司限定于深加工产品的投资项目”的开发方针。分析该方针对该国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影响。
解析 第(1)题,地壳运动是导致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应从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入手分析该地由海到陆(内陆湖)的演变过程。由内陆湖到盐沼的演变过程,应与湖水蒸发、盐分积累有关,故应从外力作用入手分析。最初地壳抬升,安第斯山脉从海底隆起,未退却的海水在山间形成内陆湖;由于地形封闭,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内陆湖逐渐演变为盐沼。第(2)题,材料中给出了盐沼周围山地是富含锂的火山岩,经过漫长的地质过程,火山岩受外力作用发生风化、侵蚀、搬运作用在盐沼中沉积,形成丰富的锂矿资源。第(3)题,首先通过材料信息确定当地是独特的高山气候,再通过列举高山气候的特征来分析开发锂矿资源所遇到的困难。高山气候,气候干旱,降水少,故水资源短缺;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工作人员可能产生高原反应;太阳辐射强烈,可能被晒伤。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水循环和洋流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水循环和洋流课件,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不平衡的,不平衡,河流流量过程线图,南部沿海,气温高冰雪融化量大,气温低于0°C,积雪融水,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地球表面热环境,环境特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十二环境保护课件: 这是一份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十二环境保护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高频考点•能力突破,聚焦热点•素养培优,典例分析•悟考法,考点一环境污染,第2题,审答流程,归纳提升•学技法,2防治措施,经典对练•得高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点中点聚焦课件: 这是一份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点中点聚焦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月北半球气压中心,②准静止锋,2气旋和反气旋,地理环境的整体性,②人文因素,旅游活动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