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十区域可持续发展课件 课件 1 次下载
-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十一旅游地理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十二环境保护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秘籍二综合题大突破课件 课件 2 次下载
-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点中点聚焦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秘籍一选择题大突破课件
展开技法一 知识迁移巧突破
地理选择题的背景信息精练,却蕴含着深刻的地理内涵,背景信息中隐含的内涵是解答问题的“根”,若想梳理出正确的解题思路,关键就在于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迁移在设问指向与信息内涵之间建立联系。1.从新情境材料中迁移依托新情境而设计的选择题题组中,常常有一个设问来自材料本身,旨在考查获取新知识、利用新知识答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时,首先要能读懂新情境的含义,提炼核心信息;其次要把握好设问中的关键词,依据设问指向筛选正确选项。
【典例1】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山多地少。宋元时期,阿拉伯人蒲氏家族来到泉州定居并经营香料生意。明末清初,其后裔溯晋江而上来到永春县达埔镇制作和贩卖篾(劈成条的竹片)香,开启了该镇的制香史。永春篾香是一种选用上等芳香植物和中药材配制后供人点燃的名贵香料。目前,全县共有制香企业近300家,制香人超过3万,产品达300多种。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与泉州相比,永春县达埔镇进行篾香生产的突出优势条件是( )A.市场需求量大B.竹子和香料丰富C.劳动力充足D.制作工艺纯熟
(2)近年来,香品研发生产、香文化展示等相关产业向达埔镇集聚,主要是为了共享( )A.政策和原料B.廉价劳动力C.信息和市场D.土地和基础设施(3)目前,该镇正积极推进“香品产业园”建设,下列产业最不可能入驻的是( )A.运输物流B.检测化验C.辅料生产D.化妆品生产
解析 第(1)题,与永春县达埔镇相比较,泉州城市等级高、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市场需求量更大,故A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永春县山多地少,适宜竹子和香料植物的生长,泉州城市化水平高,地形平坦,农业用地较少,原料较少,故B正确;泉州城市等级高,人口更多,故C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泉州市制作香料时间更早,所以其经验丰富,工艺更为纯熟,故D错误。第(2)题,由材料可知,永春县制香企业较多,其原料供应和政策优势在全县相似,故A错误;永春县劳动力供应相似,故B错误;永春县内土地价格、基础设施相差较小,故D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达埔镇制香历史悠久,知名度高,技术较为先进,生产规模较大,所以香品研发生产、香文化展示等相关产业在达埔镇集聚主要是为了共享信息和市场,故C正确。
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该镇正积极推进“香品产业园”建设,将会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运输需求增加,故A错误;“香品产业园”建设将会促进篾香品质的提升,检测化验需求增多,故B错误;“香品产业园”的建设将会促进篾香生产的相关产业入驻该园区,故C错误;根据材料可知,篾香主要是用以燃烧的名贵香料,和化妆品无关,故D正确。答案 (1)B (2)C (3)D
2.从教材中迁移“围绕教材中的主干知识选材,立足于地理思维过程设计问题角度”是近年高考命题的一大趋势。试题素材虽与教材中的案例密切相关,但并非考查主干知识本身,而是对地理事象的深度挖掘,是对地理原理、规律本质的再现。依据已知的地理事象来预测其他地理事象的发展过程和趋势,是该类试题的共同特点。在解答此类试题时,先要弄清设问指向与教材中的哪一知识点相关,该知识点涉及哪些重要的地理规律与原理;再厘清相关地理规律、原理的本质;最后结合设问进行分析。
【典例2】 (2021安徽马鞍山一模)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强调持续抓好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下图为“新三农”耕地相互联系关系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生产活动集约经营主要目的是( )A.节约资源B.互通信息C.技术合作D.适应市场(2)新农业与新农村在生态层面存在价值响应,主要表现在( )①生态宜居 ②农业高产 ③绿色发展 ④农民增收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3)“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背景下“新三农”需要( )A.优化农业种植结构B.扩大农业土地供给C.增加化肥、农药使用D.拓宽粮食进口渠道
解析 第(1)题,通过种植结构和经营结构的转换,实现经营集约化,推动生产生活系统中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配置和利用,对提高农业生产市场适应性起重要作用。第(2)题,根据图示新农村与新农业在社会、生态和经济等层面存在价值响应,在生态层面主要表现为生态环境优化、农村美好、绿色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等。第(3)题,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符合经营集约化;扩大农业土地供给能增加粮食产量,但与“新三农”耕地利用倡导的可持续集约化不吻合;增加化肥、农药使用违背了绿色可持续发展;拓宽粮食进口渠道不属于“新三农”范畴。答案 ( )D (2)C (3)A
3.从生产、生活中迁移“贴近生产生活实际选材,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现实问题”是近年高考试题中常见的命题思路。在解答此类试题时,要仔细品味素材中所蕴含的地理现象,在地理知识与设问指向之间建立关联,最后选出正确选项。
【典例3】 华北地区某地果农将麦秸、玉米秆、杂草等物质覆盖在果园里,覆盖厚度为15~20厘米。果农每年将腐烂物质埋入果园,然后继续覆草,但覆草时一般避开2—3月。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果农覆草避开2—3月主要是为了( )A.防止杂草生长B.促使雪水下渗C.提高地表温度D.增大昼夜温差(2)果农在覆草时,一般要离开树干一段距离,主要目的是( )A.避免落果损伤 B.防止果树烂根 C.调节土壤温度 D.增加原生植被(3)有专家认为,对于土质黏重的土壤不宜直接在表层覆草,需深翻后再覆草,其目的是( )A.防止水土流失B.减轻土壤盐碱化C.减少土壤水分下渗D.减少土壤含水量
解析 第(1)题,每年2—3月天气回暖,杂草开始生长,此时不覆草,会促使杂草生长,A错;不覆草,地面蒸发大,不利于雪水下渗,B错;不覆草,地表直接接受太阳辐射,可以提高地表温度,有利于果树生长,C对;不覆草,可增大地表的昼夜温差,但增大温差对果树的作用不大,D错。故选C。第(2)题,地面覆草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土壤的透气性,树干周边不覆草,可降低果树烂根的可能性,B对;落果不仅仅落在树干周围,且落果经济价值不大,A错;覆草的地带能减少土壤与外界的热交换,可调节土壤温度,未覆草的地带,土壤温度不易调节,C错;树干周围不覆草,可增加原生植被,但原生植被会消耗土壤养分,D错。
第(3)题,土质黏重水分不易下渗,直接在土壤表层覆草会导致土壤湿度过大,深翻后土壤空隙增大,水分下渗,有利于植物生长,D对;土壤深翻后易产生水土流失,A错;土质黏重,只能说明发生土壤盐碱化的可能性大,但不一定会产生这一问题,B错;土壤深翻后会变疏松,有利于水分下渗,C错。答案 (1)C (2)B (3)D
技法二 应用地理规律原理突破
地理规律主要有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规律、运动规律、演化规律等。近几年高考试题主要通过考查区域特征及其成因、自然过程等检验学生对地理规律的掌握程度。解答此类试题的主要步骤:①仔细阅读题干,获得答题方向和依据(题干指引答题的方向、提供答题的依据);②根据设问和材料信息,正确运用地理规律(运用地理规律时要注意时空尺度、地理规律的适用范围,同时也要注意地理规律的时间、空间、因果等从属关系);③运用地理规律,做出合理的判断。
1.活用时空分布规律时空分布规律主要有正午太阳高度时空分布规律、太阳辐射时空分布规律、气温和降水时空分布规律、陆地自然带空间分布规律、城市空间结构分布规律、农业地域类型空间分布规律等。利用时空分布规律解题,要做到:①在脑海中能清晰地呈现时空分布规律,如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②能把握空间分布的精确定位及季节变化的精准节点,如高低纬地区雪线位置的变化;③注意普遍规律中存在的特殊性,如接收太阳辐射的最多、最少地区。
【典例1】 毛里求斯岛是地处印度洋西部的一座火山岛。读毛里求斯岛及附近区域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岛( )A.地势中间低四周高B.全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C.降水量东多西少D.沿岸有寒流流经(2)路易港是毛里求斯的首都和最大港口,其港口选址的有利条件包括( )①海岸线平直 ②风浪较小 ③交通便利 ④以城市为依托 ⑤与非洲大陆距离较近A.②③④B.①③⑤C.①②④D.③④⑤
解析 第(1)题,该岛水系大致呈放射状,说明地势中间高四周低;该岛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受东南信风影响较大,气候较为湿润,且东部为迎风坡,降水多;沿岸有马达加斯加暖流经过。第(2)题,从上题分析可知,路易港位于背风坡,风浪较小;通过铁路等交通线路,该港口和陆地上其他地区间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港口建设以城市为依托。答案 (1)C (2)A
2.活用自然运动规律与原理常见的自然运动规律有地球绕日公转速度变化规律,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北印度洋洋流季节变化规律等。运用自然运动规律解题,要注意时空尺度,选择自然运动规律的适用范围,如北半球夏半年日出东北、日落西北的规律仅适合极昼(夜)区以外地区;要注意自然运动规律的时间、空间、因果等从属关系,如加勒比海的部分岛屿虽然不在赤道附近,但全年高温多雨,其成因就要从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来探究,该地部分岛屿终年受东北信风影响且位于迎风地带,故年降水量丰富且季节分配较为均匀;对于无图考查自然运动规律的试题,要调动“脑图”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典例2】 午夜太阳是北极圈内夏季出现的自然现象。每年的仲夏节(6月24日或每年夏至或当周星期六),北欧各国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尽享充沛的日光。右图为某一摄影师在北半球夏至日于北欧某国拍摄的午夜太阳。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该图片的拍摄地点可能位于( )A.北极圈以南B.北极圈以北 C.北极圈附近D.北极圈上(2)拍摄时的摄影机镜头指向( )A.正东B.正西C.正南 D.正北(3)该地仲夏节过后,午夜的太阳将逐渐( )A.降低B.升高C.移向东北天空D.移向西北天空
解析 第(1)题,北半球夏至日这一天,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即午夜太阳不落现象。根据图示午夜太阳没有在地平线上的信息判断,该地可能位于北极圈以北,B正确。北极圈以南不会出现极昼现象,A错误;北极圈附近位置不精确,C错误;北极圈上午夜太阳应恰好在地平线上,D错误。第(2)题,北极圈以北地区的夏至日这一天,正午的太阳位于正南方向,午夜的太阳位于正北方向,D正确。第(3)题,根据“仲夏节(6月24日或每年夏至或当周星期六)”的材料可知,仲夏节往往选在午夜太阳最高的一天,或最高一天之后的周六,故而仲夏节过后,午夜的太阳高度将逐渐降低,A正确,B错误;移向东北天空和西北天空的太阳高度都在升高,C、D错误。答案 (1)B (2)D (3)A
3.活用地理演化规律地理演化既有自然演化过程,如河流地貌的演化、气候的演化、湖泊的演化、植被的演化等;也有人文演化过程,如人口增长、城市化过程、工业结构变化、农业发展变化等。自然演化过程往往具有长时间、大尺度的特点,地貌的发育、气候变化、湖泊的演化等往往要经过上万年。解答此类问题,要运用整体性的地理思想,如河口水深的变化趋势预测,需要综合考虑流域内人类活动、沉积物来源、流水沉积及侵蚀动力、沿岸地质构造运动的变化等。人文演化过程,如人口增长、城市化等具有短时间、小范围的特点,高考中偏重特点、问题、措施的分析。解答此类试题,必须紧扣区域背景,将区域特征与人文规律结合,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典例3】 (2021河南郑州一中模拟)河口沙嘴是黄河的前沿河段,可直观反映黄河口的冲淤变化。沙嘴的扩张、蚀退与黄河入海的水量和沙量关系密切。黄河中游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于1999年蓄水,2002年开始调水调沙试验。读黄河口沙嘴动态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南部沙嘴急剧蚀退的原因是( )A.黄河流域工业用水量减少B.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C.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D.黄河中上游建设水利工程(2)推测图中北部沙嘴出现的原因( )A.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提高B.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增加C.海水对河口沙嘴侵蚀增强D.黄河改道,北汊入海泥沙淤积(3)2003—2006年,北部沙嘴快速向海洋方向扩张的原因可能是( )A.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B.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加剧C.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调水调沙D.气候异常,降水增加
解析 第(1)题,需要利用黄河口沙嘴的演化规律进行分析。沙嘴的扩张、蚀退与黄河入海的水量和沙量关系密切。当沉积作用加强,泥沙淤积,沙嘴扩张;当侵蚀作用加强,沙嘴退缩。图示南部沙嘴急剧蚀退,说明河流携带泥沙减少,海浪、潮水的侵蚀作用相对变强。联系实际可知,随着经济发展,黄河流域工业用水量不会减少,A错;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流域内年均降水量增加,则河流径流量增大,携带泥沙增多,沙嘴会扩张,B、C错;结合材料可知,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黄河入海泥沙减少,D对。
第(2)题,需要运用河口沙嘴的演化规律来分析。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是泥沙在河口大量堆积的结果。冲积物在河口堆积,先出现一系列水下浅滩、心滩或沙嘴,后水流发生分叉,形成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就是在弱潮、多沙条件下形成的。黄河入海泥沙多,三角洲上河道变迁频繁,有时分几股入海。泥沙在河口迅速淤积,形成大的河口沙嘴,沙嘴延伸至一定程度,河流因坡度减小、水流不畅而改道,在新的河口又迅速形成新的沙嘴。而老河口断流后,又受流水侵蚀作用,沙嘴逐渐蚀退。故推测图中北部沙嘴出现的原因是黄河改道,北汊入海泥沙淤积,D对;若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提高,则黄河入海泥沙减少,不利于沙嘴的扩张,A错;若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增加,则蒸发、下渗增加,黄河径流量减少,入海泥沙减少,不利于沙嘴的发展,B错;若海水对河口沙嘴侵蚀增强,则河口沙嘴会蚀退,C错。
第(3)题,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沙嘴会缩小,A错;2003—2006年,经过长期水土流失的治理,黄河入海泥沙总量应减少,B错;北部沙嘴快速向海洋方向扩张,说明入海泥沙增加,2002年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开始调水调沙试验,可推断黄河泄沙能力增强,入海泥沙增加,C对;2003—2006年黄河流域降水量年际差异不大,并没有明显增加,D错。答案 (1)D (2)D (3)C
4.活用人文地理规律与原理人文地理学的核心原理是区位原理,主要包括农业区位、工业区位、城市区位、交通区位和商业区位等原理。对人文地理原理的考查通常侧重于区位分析方法在具体区域、实际地理问题上的迁移运用,因此利用人文地理原理解题的关键是提炼区位分析的“通法”:一般来说,区位分析一要强调全面性,即兼顾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二要强调辩证性,即兼顾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或限制性因素)。
【典例4】 (2021湖南高三大联考)鄱阳湖平原水牛和吉林延边黄牛同为我国良种牛。鄱阳湖平原水牛属于沼泽型水牛,体躯高大,骨骼粗壮,肌肉结实、丰满,前胸宽深且肌肉发达,背宽,肋骨弓张良好,四肢粗壮,蹄圆大,蹄壳呈黑色,质地致密坚实,皮厚,全身颜色为深灰色或浅灰色,喜觅食水生植物。鄱阳湖平原水牛经历了役用→役乳兼用→乳肉兼用的过程。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与吉林延边黄牛相比,鄱阳湖平原水牛( )①夏季喜浸水散热 ②适宜山地放牧 ③能胜任淤泥湖田耕作 ④耐寒性较强A.①③ B.②④C.①② D.③④
(2)鄱阳湖平原水牛体型特征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当地( )A.水域宽广B.河湖相通C.饲料丰富D.农业发达(3)鄱阳湖平原水牛经历了役用→役乳兼用→乳肉兼用过程的主要原因是( )A.市场需求变化B.湖泊面积缩小C.地方政策变化D.农业科技发展
解析 第(1)题,吉林延边相对于鄱阳湖纬度高,所以应该是吉林延边黄牛的耐寒性更强,④错误;鄱阳湖平原面积广,不适宜山地放牧,②错误;湖南夏季气温较吉林高,且鄱阳湖面积大,鄱阳湖平原水牛夏季喜浸水散热,①正确;湖区一带多水田,且耕作层深、复种指数高,③正确。A正确。第(2)题,湖区一带农业发达,除负担耕地任务外还要拉车,需要体型高大、耕作力强的牛留种。D正确。第(3)题,水牛一开始用于耕种,随后用于耕种与生产乳品,随着市场对冷鲜水牛肉的需求增大,水牛开始转向乳肉兼用,A正确;湖泊面积缩小对鄱阳湖平原水牛的用途影响较小,B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对水牛利用方式的相关政策,C错误;农业科技发展与此关系不大,D错误。答案(1)A (2)D (3)A
技法三 总揽区域特征突破
近几年的高考地理命题常采取“区域+要素”的方式,以区域分布图为载体,考查区域要素特征。解答此类试题常用的步骤:第一,根据文字材料、图表信息,识别地理位置,即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若图中有典型经纬线,就用定量法判断,若试题只提供文字材料、景观图等,要用定性法判断,在具体的题目中,往往需要多方联系,综合判断;第二,提取材料信息,推断区域特征;第三,比较相似选项,做出正确的判断。特征类试题的选项容易混淆,只有基于时空视角,从成因推理,比较各选项特征,才能在因果分析中科学判断正误。
1.把握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植被、气候、水文、土壤等的特征。在高考中主要有两种考查方式:第一,根据区域位置或典型植被等信息,推断其他要素特征;第二,由自然特征推断成因。自然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分析某自然现象的成因时往往从位置、区域出发,分析相关因素。
【典例1】 位于加拿大东南大西洋上的塞布尔岛,会移动位置,且移动很快。当洋面刮大风时,它会像帆船一样被吹离原地,进行一段海上“旅行”。该岛东西长40千米,南北宽1.6千米,呈月牙形。岛上一片细沙,十分荒凉,没有高大的树木。近200年来,因海风的日夜吹送,小岛已经向东“旅行”了20千米。下图为塞布尔岛位置。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塞布尔岛上日夜吹送的“海风”指的是( )A.东北信风B.东南信风C.盛行西风D.冬夏季风(2)塞布尔岛的物质组成主要是( )A.火山喷发的火山灰B.海浪、洋流携带的泥沙C.珊瑚礁的长期堆积D.海洋冰山带来的泥沙(3)塞布尔岛上没有高大树木的原因可能是( )A.风急浪高,天气恶劣B.岛屿移动,土壤浅薄C.沙滩广布,降水稀少D.海洋包围,飓风肆虐
解析 第(1)题,根据塞布尔岛的纬度位置、西风特性以及“因海风的日夜吹送,小岛已经向东‘旅行’了20千米”判断,塞布尔岛上日夜吹送的“海风”指的是盛行西风。C正确。第(2)题,火山岛是火山岩堆积形成,难以移动,结合题干此岛可移动信息判断,塞布尔岛不是由火山灰物质组成的,A错;珊瑚礁形成的岛屿面积极小,C错;冰山含有的泥沙有限,且冰山源地与塞布尔岛相距甚远,D错;合理的解释是,塞布尔岛的组成物质是由海浪和洋流携带而来,B正确。第(3)题,根据“近200年来,因海风的日夜吹送,小岛已经向东‘旅行’了20千米”的信息推断,移动的岛屿会影响和阻止土壤的发育过程,土壤浅薄贫瘠,故而难以生长高大的树木。B正确。答案 (1)C (2)B (3)B
2.把握区域人文地理特征区域人文地理特征重点考查人口、城市、产业等要素分布和发展特征等。分布特征常表现为点状、带状、片状等不同形态特征,发展特征反映各要素的发展水平、速度、阶段及趋势等。对人文地理特征的推断,应从资源、能源→人口、城市→产业、环境思路展开。分析人文地理特征的成因既要考虑自然条件,也要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如人口分布既受水源、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受经济、政治、交通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典例2】 棕榈油是一种热带木本植物油,由油棕树上的棕榈果压榨而成。棕榈油广泛用于食品、化妆品和清洁剂等的生产,廉价的棕榈油及其衍生产品为很多公司带来了巨大利润。某地为扩大油棕种植面积,放火焚烧雨林。上图示意该地油棕种植园景观。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该地最可能位于( )A.九州岛B.苏门答腊岛C.纽芬兰岛D.塔斯马尼亚岛(2)棕榈油产业获利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A.成本低,销售量大B.生产规模大,产量高C.政策扶持,地价低D.用途广,资金投入大(3)目前,有利于该地油棕种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是( )A.扩大油棕种植规模B.挖掘传统加工工艺C.全面恢复原生植被D.合理集约利用土地
解析 第(1)题,需要运用特征法识别地理位置。根据材料可推断该地应位于热带,再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九州岛、纽芬兰岛和塔斯马尼亚岛都位于温带,只有苏门答腊岛位于热带。故选B。第(2)题,需要运用产业区位原理等知识来分析。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区棕榈油廉价且应用范围广,可推断棕榈油生产成本低,销售量大。故选A。第(3)题,需要运用区域产业可持续发展措施的相关知识来分析。大范围破坏雨林,推广种植油棕,必然会破坏当地生态环境。若全面恢复原生植被,则经济难以持续发展。合理措施应是控制油棕的种植规模,保护原生雨林植被,采用现代生产工艺,提高棕榈油的附加值,合理集约利用土地,避免对雨林的大范围破坏。故选D。答案 (1)B (2)A (3)D
3.把握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区域地理环境中的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了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二者的相互联系及影响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近年来的高考命题中,着眼于人地关系思想的选择题层出不穷,全面把握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是解答的关键。
【典例3】 图示区域天然次生林广布,是黄土高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较好、农业综合开发潜力较大的地区。目前,沟道中的淤地坝已成为该区域的“亮点工程”。结合该区域等高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1)区域内农业综合开发潜力较大的原因,主要是( )A.塬面平坦开阔B.气候温暖湿润C.灌溉水源充足D.土层深厚肥沃(2)区域内的天然次生林,大多为( )A.针叶、阔叶混交林B.乔木、灌木混交林C.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D.常绿阔叶、硬叶混交林(3)区域沟道中的淤地坝主要作用是( )A.防洪抗旱B.发电灌溉C.调节气候D.拦沙蓄水
解析 第(1)题,依据图文信息,可知该区域位于黄土高原,地理要素主要是地形、气候、植被和土壤。图示区域是黄土高原中地势相对平坦地区,耕地较多,地形条件较好;该地地处黄土高原腹地,降水较少,是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黄土高原受水土流失的影响,土壤不肥沃。依据设问指向,该地农业综合开发潜力大主要是因为塬面平坦开阔。第(2)题,天然次生林是指天然森林被砍伐后,由再生出来的幼树组成的森林。依据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当地为温带地区,植被不可能是常绿林,C、D错;当地为黄土高原,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灌木能有效固结土壤,应为优势林木,当地为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温带落叶阔叶林也为优势林木,针叶林是亚寒带的地带性植被,不是当地的优势林木,A错、B对。
第(3)题,图示区域位于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降水变率大,夏季多暴雨;沟壑多,地势起伏较大;黄土土质疏松,容易被侵蚀,河流沟道是输沙的主要通道,在沟道内建造的堤坝可有效拦沙蓄水,减少水土流失,D对。淤地坝能起到防洪抗旱的作用,但这不是淤地坝的主要作用,A错。淤地坝可蓄水灌溉,但无发电功能,B错。淤地坝具有一定的平地,进行植树造林,使植被覆盖率增加,改善局地气候,但这也不是淤地坝的主要作用,C错。答案 (1)A (2)B (3)D
技法四 利用专项图表突破
作为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专项图示是高考的“常客”,如各种各样的统计图表、等值线图等。熟练掌握不同类型图表的解析方法,准确解读获取专项图表中的有效信息,并利用其阐释相关地理问题是考生应具备的解题技法。1.等值线图类判读等值线图时,通常可以从等值线图中提取并解读等值线数值和形态两方面的信息。等值线数值信息方面,要重点关注极值中心的判断(如高压或低压)和数值递变的特点(递增或递减);等值线形态信息方面,要重点关注等值线的走向和弯曲,并推断成因,如7月等温线在东北地区西部向南凸出,可能是受地形(大兴安岭)的影响。
【典例1】 下图为西藏自治区年太阳辐射量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西藏年太阳辐射量的分布特点是( )A.随海拔增高而增加B.随河谷延伸呈带状分布C.由南向北逐渐增加D.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
(2)图中甲地年太阳辐射量低于其他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A.地处河谷,空气密度大B.海拔较低,植被状况好C.季风影响,多阴雨天气D.冰川广布,反射太阳光(3)西藏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布局的良好区位是( )A.广阔的藏北高原B.海拔高的草甸牧场C.雅鲁藏布江谷地D.高耸的喜马拉雅山
解析 第(1)题,根据年等太阳辐射量线与数值的分布状况可知,西藏年太阳辐射量的分布特点是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D正确。第(2)题,甲地位于察隅地区,这里受西南季风影响较大,多阴雨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C正确。第(3)题,太阳能光伏发电站既要选择太阳能丰富的地区,也不能远离电力消费市场。雅鲁藏布江谷地太阳能资源丰富,人口、城市密集,电力需求量大,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布局的良好区位。C正确。答案 (1)D (2)C (3)C
2.统计图类统计图中的曲线伸展、柱状高低、点状密度等变化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理事象的发展变化特征,利用统计图信息解题的关键是从统计图中筛选出有效数据信息,并对其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进而比较同一时段不同地理要素的分布异同和推断地理要素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典例2】 牛肝地是发育在以红层软岩(红层软岩是以红色为主色调的碎屑沉积岩,岩性以砂岩、泥岩、页岩为主)为主的区域,以密集侵蚀沟和风化壳裸露为标志的红层荒漠。土壤一般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部分组成。读我国某地区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物群落与土壤特征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A.东北平原B.江南丘陵C.青藏高原D.河西走廊(2)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异B.地表形态变化C.土壤肥力变化D.过度的农业活动(3)在该地区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特征发生的变化是( )A.土壤厚度增大B.土壤水分含量增大C.土壤肥力提高D.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
解析 解答本组题时先读图名,图名能概要地说明图示的主要内容,该图表示的是我国某地区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物群落与土壤特征变化图;再细辨图例,找出图中表示生物量、多样性指数、有机质含量、含水率等相关图例;最后挖掘信息,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是图像分析的关键,找出图中的植物群落、生物量、多样性指数、有机质含量、含水率的变化趋势,根据相关地理信息进行分析。第(1)题,根据图中的植物群落有常绿阔叶林可以确定该地位于亚热带地区,四个选项中只有江南丘陵位于亚热带地区。故选B。
第(2)题,图中该地生物量减少,多样性指数下降,最可能是因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了植被,造成了水土流失,故导致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是过度的农业活动。故选D。第(3)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各植物群落的生物量、多样性指数、有机质含量、含水率均呈减少趋势,说明土壤中水分含量下降,土壤厚度、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由有机质、矿物质、水分和空气组成,土壤中有机质和水分含量减少,矿物质比重相应增加。故选D。答案 (1)B (2)D (3)D
3.表格数据类表格通常是地理统计信息资料的分类展示形式。解读表格资料时,要能解释或说明表格中地理事物的形成与变化原因,要能总结或类比表格中不同地理事物的特征与差异。解读表格资料应注意的三个问题:①抓主要线索,综合分析、认识地理规律;②对地理统计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大多数试题可直接观察、分析到地理事物的强弱、大小、多少等规律变化,若题目要求定量分析,则需要利用统计数据进行计算,并进一步完成定性分析;③注意对表格中地理事物进行横向类比分析,类比分析地理事物的差异、相似点,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地理事物的共性,更深刻地认识地理事物的特点。
【典例3】 下表为甘肃省南部某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单位:克/千克)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海拔4 050米半阳坡的有机质含量可能为( )A.60B.75 C.105 D.125(2)与阳坡相比,阴坡( )A.温度高、降水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B.温度低、降水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低C.温度高、蒸发强,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强D.温度低、蒸发弱,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弱
解析 第(1)题,从表格中的信息可以判断海拔4 050米半阳坡的有机质含量为90~120,结合四个选项可以判断海拔4 050米半阳坡的有机质含量可能为105。第(2)题,与阳坡相比,阴坡温度低、蒸发弱,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弱,土壤有机质含量高;阳坡或者阴坡与降水量关系不大。答案 (1)C (2)D
技法五 梳理内在关系突破
不同地理要素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内在关联,因此厘清地理要素的内在关系、灵活利用内在关系是对某些地理问题进行时间和空间维度纵向深层次分析的有效手段。1.厘清因果关系——由“因”推“果”或由“果”溯“因”此类试题多为成因类试题,通常表现为题干为“因”,选项为“果”,利用因果关系采用“由因推果法”进行解题。或者表现为题干为“果”,选项为“因”,利用因果关系采用“由果溯因法”进行解题。解答问题时,一定要注意综合思维的严谨性和推理过程的逻辑性。
【典例1】 T镇是我国最大的葫芦种植、加工基地,葫芦种植加工历史已有2 000多年。T镇的葫芦雕刻工艺于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产品深受国内外广大消费者喜爱(右图)。大学生安迪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对家乡T镇的葫芦产业进行调研,发现早期葫芦种植主要集中在T镇,近几年逐渐向周边乡镇扩散,葫芦产业由传统加工产业向新型创意产业转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雕刻葫芦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主要因其( )A.文化内涵丰富B.产品用途广泛C.价格低廉D.经久耐用
(2)葫芦种植逐渐向周边乡镇扩散,有利于周边乡镇( )A.生态环境保护B.农民收入增加C.产业结构优化D.城市化水平提高(3)影响T镇葫芦产业向新型创意产业转化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条件B.原材料C.研发投入D.劳动力数量
解析 第(1)题,雕刻葫芦经过艺术加工,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文化内涵丰富,A正确。雕刻葫芦是一种艺术品,用途并不广泛,B错误。经过艺术加工的葫芦,附加值高,价格倍增,C错误。雕刻葫芦并不能改变它的耐用性,D错误。故选A。第(2)题,葫芦种植逐渐向周边乡镇扩散,带动周边乡镇农户种植、加工、销售葫芦,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B正确。扩大葫芦种植面积,会造成环境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等),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增大,A错误。葫芦种植逐渐向周边乡镇扩散,对周边乡镇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影响不大,C、D错误。故选B。
第(3)题,T镇葫芦产业由传统的加工产业向新型创意产业的转变,是传统产业向创意文化产业转化的过程,融合传统文化和高超的雕刻技艺于一体,艺术价值和科技价值高,是经过不断的尝试和探索形成的新型创意产业,科技投入和研发起到重要作用,C正确。交通条件、原材料、劳动力数量(主要是素质,专业的技术工人)对创意产业影响不大。故选C。答案 (1)A (2)B (3)C
2.梳理时间的先后关系解答“先后排序”和“形成过程”类地理问题时,先要分析并归纳出该地理事象形成所必需的诸多条件;然后厘清这些形成条件之间内在的时间关系;最后按照时间先后关系(由早到晚)进行排列、分析即可。
(1)图中通天河“嵌入式蛇曲”具有另类之美的原因是( )A.侧蚀作用强烈,更加弯曲B.位于青藏高原,落差更大,立体感强C.流量大,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D.地壳断裂下陷,峡谷幽深,更加柔美(2)据材料推测“嵌入式蛇曲”的形成过程是( )①冰川侵蚀 ②地壳隆起 ③侧蚀 ④断裂下陷 ⑤下切侵蚀A.①④⑤B.②③⑤C.③④⑤ D.③②⑤
【典例2】 河流像蛇一样弯弯曲曲地流淌,是一种河流造就的地貌景观,地理学者把它称作曲流地貌或蛇曲地貌,一般形成于草原、湿地等平坦地区。下图示意青藏高原上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直门达村附近的通天河。该河穿行于山脉之间,仿佛嵌入岩石深处,如游龙一般蜿蜒,被称为“嵌入式蛇曲”,展现出另类的立体蛇曲之美。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解析 本组题以通天河“嵌入式蛇曲”为主题,考查“嵌入式蛇曲”的形成原因和形成过程,其中利用时间先后关系推理分析“嵌入式蛇曲”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是解题关键。第(1)题,图中通天河“嵌入式蛇曲”具有另类之美的原因是该河位于青藏高原,穿行于山脉之间,仿佛嵌入岩石深处,落差更大,立体感强;侧蚀作用差异不大,不是具有另类之美的原因;流量大,水流湍急,不易发展成“嵌入式蛇曲”;地壳断裂下陷,崖壁陡峭,不是具有另类之美的原因。故选B。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编题型突破秘籍一选择题大突破课件: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编题型突破秘籍一选择题大突破课件,共47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编题型突破秘籍二非选择题大突破课件: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编题型突破秘籍二非选择题大突破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题型一特征描述类,题型二原因分析类,常用答题角度,题型三对策措施类,答题思路,题型四影响意义类,题型五区域比较类,题型六辨析评价类,题型七填图绘图类,题型八地理论文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二大气环境课件: 这是一份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二大气环境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高频考点•能力突破,聚焦热点•素养培优,典例分析•悟考法,第2题,第3题,归纳提升•学技法,最强时刻为14时,经典对练•得高分,易错防范•不失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