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广西专用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含解析
广西专用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23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含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广西专用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23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含解析,共5页。
课时规范练23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2021贵州贵阳模拟)图1与图2是中国部分年份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结构折线图。图1到图2的变化说明( )
A.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
B.国民经济调整效果显著
C.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D.社会主义建设起步稳健
答案:B
解析:根据图1,可知1958—1960年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财政赤字增加,这与该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出现失误有关;1961—1965年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略有财政剩余,说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成效,这与该时期国民经济调整效果显著有关,B项正确;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排除A项;C项属于1978年之后改革开放的表现,排除;社会主义建设起步稳健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2.中国“一五”计划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工业建设占58.2%,交通、邮政和通信占19.2%,农业、林业和水利占7.6%,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占7.2%。以此推知,“一五”计划的核心目标是( )
A.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B.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C.建立工业化的基础
D.平衡发展国民经济
答案:C
解析: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实施,但“一五”计划并不完全等于计划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占7.2%”,可知有关民生的财政预算支出所占比例不大,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工业建设占58.2%”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故C项正确;从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国民经济的发展比例不平衡,故D项错误。
3.1957年9月14日《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业合作社生产管理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提出,在农村实行“包工、包产、包费用和超产奖励”的“三包一奖”制,要求生产队在生产管理中建立集体和个人相结合的生产责任制,以期建立严格的田间管理制度。这一做法意在( )
A.局部调整农业生产关系
B.农村包产到户初见端倪
C.解决市场物资缺乏问题
D.推动了人民公社化建设
答案:A
解析:本题以1957年国家颁布的农村工作指示为切入点,考查农村生产关系变革。根据材料,可知“三包一奖”制旨在克服因农业合作社规模过大而带来的生产队之间的平均主义,故选A项;B、C、D三项与题意不符。
4.(2021广西玉林、柳州二模)1953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规定“所有收购量和供应量……必须由中央统一规定或经中央批准”。国家在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以后,1959 年以后又扩大到棉、油、烤烟、茶叶、蚕茧、羊毛、牛皮等物品。统购统销( )
A.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形式
B.为中国工业化建设提供资本积累
C.进一步密切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
D.适应了经济体制转型的需要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国家在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以后,1959年以后又扩大到棉、油、烤烟、茶叶、蚕茧、羊毛、牛皮等物品”表明统购统销为中国工业化建设提供资本积累,故B项正确;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形式是农业合作社,统购统销是其表现之一,故A项错误;C、D两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5.下面是1959—1962年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统计表(部分),其中1960—1962年的数据变化反映出( )
单位:亿元
年份 | 重工业产值 | 轻工业产值 |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
1959年 | 867 | 616 | 497 |
1960年 | 1 090 | 547 | 457 |
1961年 | 611 | 451 | 559 |
1962年 | 486 | 434 | 584 |
A.农民的收入显著增加
B.纠正“左”倾错误取得成效
C.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
D.“大跃进”运动的影响持续扩大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1960—1962年重工业产值大幅缩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有所提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60—1962年我国进行了国民经济的调整,纠正“左”倾错误,故选B项;材料只体现了三大产业的产值变化,没有体现农民的收入增加,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重工业产值下降,减少了对重工业的投资,排除C项;“大跃进”是“左”倾错误的体现,国民经济的调整是对“左”倾错误的纠正,排除D项。
6.社队企业是由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兴办的集体所有制企业。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后,社队企业大规模出现。1965—1976年,其产值由5.3亿元增长到123.9亿元。改革开放前,社队企业发展到152万个,总产值达到493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24.3%。这一现象( )
A.阻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发展
B.说明了人民公社体制的优越性
C.是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
D.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65—1976年社队企业发展迅速,为解决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问题以及乡镇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选D项;根据材料“社队企业是由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兴办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可知社队企业促进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发展,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人民公社体制的优越性,排除B项;C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国成立后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大量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 从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展开全面的工业化建设,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一五”计划期间建立的工矿企业达到了1万个以上……这些新兴项目的先后建成投产,不但使中国原有工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使中国原有的工业布局发生了明显变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稀少的现状。
——摘编自陈争平《中国近现代
经济史教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化的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1)表现:出现实业投资热潮;以民营为主(民族资本家);集中在民生领域(以轻工业为主);中小企业成为主流;工业增长快(出现“黄金时期”、快速发展)。
(2)特点:接受苏联援助;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改变中国原有的工业结构;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工业布局。
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华民国成立后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得出出现实业投资热潮;根据材料一“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得出以民营为主(民族资本家);根据材料一“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得出集中在民生领域(以轻工业为主);根据材料一“大量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得出中小企业成为主流;根据材料一“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得出工业增长快(出现“黄金时期”、快速发展)。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从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展开全面的工业化建设”得出接受苏联援助;根据材料二“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一五’计划期间建立的工矿企业达到了1万个以上……这些新兴项目的先后建成投产,不但使中国原有工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使中国原有的工业布局发生了明显变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稀少的现状”得出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改变中国原有的工业结构,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工业布局。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得出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西专用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35宋明理学含解析,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西专用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34汉代儒学含解析,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元朔五年,汉武帝创建太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西专用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20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含解析,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据《册府元龟》记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