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4章 人与环境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学演示ppt课件
展开1.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分析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的关系,探讨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2.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认识到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已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威胁,也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3.调查当地的环境状况,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或行动计划尝试选择合适的方法调查你所在地区的环境状况,并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建议。
1.基于人口增长过快,人类生态足迹已经形成了赤字的事实,明确协调人口增长、生活改善与环境的关系是人类需要积极应对的问题。2.基于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认识其危害的全球性,树立环保意识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1.生态足迹(1)概念: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2)生态足迹可以被形象地理解为一只负载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耕地、铁路等的巨“足”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足印。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3)生态足迹包括建设用地、碳足迹、林地、草地、耕地和渔业用地等。(4)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例如,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会增大生态足迹;与食用蔬菜相比,吃牛肉会增大生态足迹。
2.人口增长的压力(1)现状①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更好的物质支持,人们的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②全球的人口持续飞速增长,近几十年来,养活地球人口的环境压力不断增大。(2)我国人口增长及压力①我国人口基数大。在计划生育等基本国策的调控下,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出生率和增长率明显下降,目前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②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未来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还将加速。处理好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1.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需要全人类的关注与合作。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3.我国协调人口增长与环境问题的措施(1)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践行经济、社会和生态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2)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要求每一个公民从我做起,积极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对于节能环保的绿色生活方式,我们不仅要深入理解,身体力行,而且要广为宣传,使之成为社会的共识。
三、调查当地的环境状况,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或行动计划1.确定要调查的环境问题。2.根据所调查的问题,拟订计划,确定分工,并选择合适的方法。3.针对发现的环境问题,请教专家、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完善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提交至当地生态环境管理部门。
【预习检测】 1.判断正误。(1)青海省茶卡盐湖没有受到人类干扰,被称为“天空之镜”。因此,有人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矛盾的。( )(2)将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需要的物质等,换算为相应的土地和水域面积,就是生态足迹。( )(3)碳足迹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的森林面积。( )(4)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产生的核辐射粒子云造成的污染具有全球性。( )
(5)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对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有关。( )(6)人口增长得不到有效控制,会造成环境污染加剧。( )(7)为促进经济发展,大量提倡使用私家车等交通工具。( )(8)协调人口增长与环境发展的关系可加快城市化进程,大量占用耕地建设住宅。( )(9)若探究某淡水区域的水质,应尽可能多地采集不同类型的水样。( )
2.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会增大生态足迹,增加的部分不包括( )A.汽车对道路的占用面积B.汽车对停车场的占用面积C.吸收尾气所需要的林地面积D.吸收人呼出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林地面积答案:D
3.将下列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原因连线。
1.为什么我国人口老龄化将加速?提示:随着我国人口生育水平的下降和平均寿命的延长,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中幼年个体所占的比例下降,老年人个体所占的比例相对升高,人口老龄化将加速。2.计划生育政策是如何控制人口数量的?提示:计划生育政策是通过降低人类种群的出生率来控制人口数量过快增长的。
3.为什么食用牛肉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大?提示:饲养牛的生态足迹主要包括种植牛食用的植物所需的土地面积、灌溉水量、活性氮肥量,以及吸收牛及其食用植物释放的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森林面积,等等,远远大于种植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
4.阅读教科书第84页思考·讨论“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中的资料,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是不是人均生态足迹就小呢?提示:不是。在发达国家,人们生活水平高,工业化程度更高,各种消费更多,产生的生态足迹更大。(2)根据资料分析,全球发展将面临哪些问题?提示:全球生态资源消耗总量呈增加趋势,由此可能引发森林、草原面积减小,全球变暖,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等问题。(3)可采取哪些措施提高生态承载力?提示:增加绿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减少浪费,绿色出行等。
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关系中,人口是关键。人口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资源多数是不可再生的,人口的增长必然会导致人均资源的短缺,同时人口的增长也会使人类加强对资源的开采利用,进一步加剧资源的匮乏和环境的破坏。研究人口问题主要应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
1.下列能正确表示人口增长与开垦土地之间的关系的是( )A.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开垦土地→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B.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开垦土地C.人口增长→开垦土地→人均耕地减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D.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开垦土地→自然灾害频繁→植被破坏答案:A解析:人口增长,而土地总量未变,会导致人均耕地减少。为了生产更多的粮食,人们大量破坏森林等以开垦土地,导致植被破坏,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自然灾害频繁。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地区生态承载力指一定条件下地区资源与环境的最大容纳能力。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会出现生态赤字,其大小等于生态承载力减去生态足迹的差数。出现生态赤字表明该地区的人类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
答案:(1)U(2)高于 经济发展快,资源消耗多,生态恶化严重(合理即可)(3)人口方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资源方面,利用科学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可利用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利用可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加强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等;环境方面,加强对环境的监测和管理,推广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合理即可)
【变式训练】 1.下列哪项不是由人口增长直接引发的问题?( )A.人均占有的水、能源等资源减少B.森林和草原的面积减少C.耕地面积迅速减少D.火山爆发答案:D解析:火山爆发属于自然灾害,不是由人口增长直接引发的问题。
2.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从生产和消费两方面分析农牧交错区的生态足迹,为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下表是我国某农牧交错区生态足迹统计数据(单位:104 m2/人)。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关于该农牧交错区中各数据的比较,正确的是 。 A.消费足迹中耕地低于草地B.生产足迹中耕地高于草地C.生产足迹高于消费足迹D.生产与消费足迹之比耕地高于草地(2)该区域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填“水资源短缺”或“过度放牧”)。 (3)该区域今后的功能定位应以 (填“生态保护”或“畜牧业”)为主。 答案:(1)C (2)过度放牧 (3)生态保护
解析:(1)读表可知,消费足迹中耕地高于草地;生产足迹中耕地低于草地;各类用地生产足迹高于消费足迹;生产与消费足迹之比耕地为1.69,低于草地(6.91)。(2)由题表可知,草地生产足迹远大于耕地生产足迹,故该区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草地的高强度使用——过度放牧。(3)由材料可知,该区为农牧交错区,整体上看其土地生产力比较低下,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发展农业生产活动会导致土地退化,应加强其生态环境的保护。
1.下图表示某河流随生活污水的流入,其溶解氧量(DO)、生物耗氧量(BOD)、无机物(富含N、P)的浓度变化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生活污水流入后DO急剧下降?提示:生活污水中富含有机物,需氧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溶解氧。(2)无机物N和P来自哪里?为什么进入湖泊后N、P含量急剧下降?提示:无机物N和P主要来自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进入湖泊后,N、P被水生植物利用,所以含量急剧下降。(3)为什么在B处BOD最低?提示:该地点处于河流下游,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基本被分解完毕,导致需氧微生物耗氧量降低。
(1)大气中硫的主要来源是什么?提示:化石燃料、无机硫和硫化物。(2)影响图中三个地区二氧化硫排放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提示:煤炭消费量。(3)我国北方二氧化硫排放量高于南方,而南方的酸雨危害却比北方严重,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北方降水较少,土壤呈碱性。
(4)酸雨的危害有哪些?提示: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土壤酸化,影响森林和农作物的生长;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等。(5)可采取哪些措施减少酸雨的危害?提示:减少SO2和NO2的排放量,加强监督管理,实施清洁生产,可持续发展;采用煤炭脱硫技术并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使用清洁能源,减少石油和煤的使用;合理进行工业布局、城市规划等。
1.生态环境问题的特点及影响点悟:人类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这是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
2.调查社区、村镇或学校附近一个淡水区域的水质(1)目的要求①采集一个淡水区域的水样,进行实验测定,得出水质是否受到污染的调查结论。②关注水体污染的状况,提出改良水质的建议。(2)材料用具水样(采自池塘、湖泊、小溪或河流等处),温度计,pH试纸,量筒,试管和试管塞,烧杯,大广口瓶,载玻片和盖玻片,滴管,滤纸,放大镜,装有琼脂培养基的培养皿,浮游生物采集网,显微镜(有条件的学校提供水质测定仪)。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是( )A.大量使用私家车等交通工具,造成石油等化石燃料供应紧张B.大量占用耕地建设住宅,造成耕地面积锐减C.大量种植优质杂交水稻,减少成本,增加产量D.大量破坏植被导致耕地退化,农作物产量不高、不稳答案:C
2.(不定项选择题)“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下列关于“赤潮”的表述,正确的是( )A.赤潮发生时会导致鱼、虾、贝类的死亡B.生活中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C.赤潮发生时水中的溶解氧降低D.化肥的使用、生活污水的排放不会引起赤潮答案:ABC解析:大量含氮有机物和其他生活污水排入海洋,是引发海水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引发赤潮的主要因素。
【变式训练】 1.近年来,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全人类的关注。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氟氯烃的过量排放均会引起相应的环境问题。下列选项中环境问题与上述物质的过量排放对应正确的是( )A.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B.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C.臭氧层空洞、酸雨、温室效应D.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酸雨答案:A解析:温室效应是由过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的。酸雨是由过量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造成的。臭氧层空洞是由人类使用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造成的。
2.(不定项选择题)下图是利用人工湿地净化生活污水(主要含有机物)的原理简图,其中甲和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丁为分解者。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人工湿地受到轻微污染后很快恢复原样,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B.若没有丙,该人工湿地易产生水华等生态危害C.在水域中增设一些搅拌装置,去污效率会更高D.该人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于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答案:ABC
解析:人工湿地受到轻微污染可以很快恢复原样,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A项正确;丙为消费者,可摄食浮游植物等生物,若没有丙,该人工湿地易产生水华等生态危害,B项正确;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净化污水的重要途径,很多分解者属于异养需氧型微生物,在水域中增设一些搅拌装置可增加污水的溶氧量,加速分解者分解有机物,C项正确;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污水中的有机物所含的能量,D项错误。
3.渔业养殖过程中经常撒入一定量的化肥,这样有利于鱼类快速生长。但一些养鱼户在加入化肥几天后,发现池水变绿,随后出现鱼类大量死亡的现象。探究课题:鱼塘中加入化肥后,池水变绿并出现鱼类大量死亡现象的原因。探究准备:裸藻培养液、滴管、酵母菌培养物、试管、物质的量浓度为0.05 ml/L的陈化肥水、陈自来水、物质的量浓度为0.1 ml/L的陈化肥水、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
(1)探究步骤:①取3支试管,标号A、B、C,分别加入 ; ②各试管均加入 ; ③振荡试管多次并进行观察;④各试管置于相同的适宜光照下,每隔一定时间重复③过程。(2)探究结论:① ,则说明陈化肥水不能促使藻类快速生长繁殖,化肥不是引起池水变绿的原因。 ② ,则说明 。
答案:(1)①等量陈自来水、物质的量浓度为0.05 ml/L的陈化肥水、物质的量浓度为0.1 ml/L的陈化肥水 ②等量的裸藻培养液(1~2滴)(2)①如果3支试管中水质相同 ②如果3支试管中的绿色逐渐加深(A
高中生物第4章 人与环境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第4章 人与环境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学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前自主预习案,课堂互动探究案,吸纳废物,水域的面积,耕地面积,基数大,出生率,低生育,二氧化碳,人口剧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图文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图文ppt课件,共5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前·新知导学,生态占用,生产资源,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碳足迹,渔业用地,生活方式,微思考,课堂·重难探究,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4章 人与环境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作业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4章 人与环境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作业ppt课件,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堂对点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