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
展开
这是一份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至道,自反,教学相长,学学半,大道,是故谋闭而不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文学常识《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和关于礼乐制度。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包含较丰富的哲学思想。《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词语解释1、旨:味美 2、至道:最好的道理2、困:困惑 4、自反:自我反思5、自强:自我勉励 6、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相互推进相互促进的7、学(xiào)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8、大道:儒家推崇的上古时的政治制度 9、行:施行10、选贤与能: 选:选拔 贤:品德高尚的人 与:同“举”,推举能:才干出众的人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为大家做事)11、讲信修睦: 讲:讲求 信:信用 修:培养 睦:和睦气氛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12、人不独亲其亲 第一个亲:父母 第二个亲:活用作动词 以......为亲13、不独子其子 第一个子:子女 第二个子:活用作动词 以......为子14、有所用: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15、分:职分 16、归:女子出嫁17、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财务,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18、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19、是故谋闭而不兴:谋:图谋之心 闭:闭塞 兴:兴起 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20、 乱贼:作乱害人 21、作:兴起 古今异义:1、虽有至道古义(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2、不能知其旨(旨:古义,甘美。今义:意义)
3、教然后知困(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4、教学相长(长:古义:促进。今义:增长)诗文默写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7、文中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以“佳肴”类比“至道”,说明实践出真知道理的句子是: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8、教学相长,指教和学互相促进。语出自《礼记·学记·虽有佳肴》: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9、我国古代政治上最高的理想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
10、体现了“大同”社会的关爱的句子是: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11、写出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意思相近的句子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12、大同社会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天下为公。13、大同社会的外在表现是: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重点句子翻译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4、《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5、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6、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7、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8、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9、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对比训练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有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大道之行也》)【乙】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①。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②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③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荀子《礼论》节选)【注】①穷:困境。②分:区分、辨别。③屈:竭尽。1、请用“/”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限两处)物 必 不 屈 于欲 两 者 相 持 而 长 是 礼 之 所 以 起 也2、解释下面画线词语。
选贤与能_______________
不独子其子_______________
男有分_______________
先王恶其乱也_______________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货恶有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是礼之所以起也。 4、根据【乙】的阐述,说说荀子人认为“礼”起于什么?你认为【乙】的“礼”对于【甲】的“大同”社会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乙文参考译文】礼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回答说:人生来就有欲望,如果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就不能没有追求;如果一味追求而没有个标准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夺;一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一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古代的圣王厌恶那祸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区分他们,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不得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使物资和欲望两者在互相制约中增长,这就是礼的起源。1、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解析:“物必不屈于欲”意思是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句子结构完整,可独立成句,故应在“欲”后断开;“两者相持而长”意思是使物资和欲望两者在互相制约中增长,表意完整,“是礼之所以起也”意思是这就是礼的起源,表意完整,故应在“是”前断开。因此应断句为: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2、通“举”,选举 以……为子 职分,指职业、职守 厌恶3、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这就是礼的起源。4、第一问,“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或者答是为了平衡物质和欲望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问,“礼”是指伦理道德和礼法制度。“大同”是一种“天下为公”的理想的社会形态;“礼”是实现“大同”社会的一种具体手段。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大道之行也同步练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加线字意思相同的是,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2 《礼记》二则综合与测试课时作业,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积累,综合性学习,阅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22 《礼记》二则综合与测试当堂达标检测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积累,综合性学习,阅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