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破q插秧歌学案部编版必修上册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28214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破q插秧歌学案部编版必修上册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28214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破q插秧歌学案部编版必修上册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28214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2 插秧歌学案及答案
展开eq \a\vs4\al( 任务驱动一 阅览资料·认识作者)
[资讯概览]
一、作者(作品)介绍
1.《周南·芣苢》
《周南·芣苢》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反复咏唱,以鲜明轻快的节奏、和谐优美的音韵,赞美了人们热爱劳动、勤劳朴素的品质。
2.杨万里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绍兴(宋高宗年号)年间进士,曾任秘书监。主张抗金。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精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独具一格的诗风,号为“诚斋体”。杨万里学问渊博,才思敏捷,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传世。
二、思想情怀
1.《诗经》中的“农事”
(1)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诗经·魏风·十亩之间》)
(2)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诗经·豳风·七月》)
(3)于以采?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诗经·召南·采》)
2.杨万里诗歌中的“农事”
(1)鸣鸠唤雨知唤晴,水车夜啼声彻明。(《悯旱》)
(2)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悯农》)
eq \a\vs4\al( 任务驱动二 深思精析·走进时代)
写作背景
1.《芣苢》
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即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毛诗序》解说写作背景:“《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古时传说,芣苢这种药材,妇人吃了后对怀孕及分娩有利,又可治难产。所以古时妇女就想采一些芣苢放在家里备用。而且芣苢多子,象征着生儿子。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中,人们把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看得非常重,所以采摘芣苢、歌唱芣苢,以图吉利。
2.《插秧歌》
杨万里描写自然美景和劳动人民的生活的诗很多,成就也很大,这些诗一直为人们所称道。《插秧歌》就是其中的一首。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情境活动]
《芣苢》和《插秧歌》是描写古人田间劳作的诗歌。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写田间劳作的古诗?请抄录两首。
答:
参考答案:略。
eq \a\vs4\al( 任务驱动三 常识博览·拓宽视野)
《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用途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风”又称“国风”,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统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
“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个事物。
eq \a\vs4\al( 任务驱动四 日积月累·厚积薄发)
[文白对译]
1.芣 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白话译文]
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得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采呀采呀采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衣襟兜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
2.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白话译文]
丈夫把秧苗扔给妻子,小儿子拔秧苗大儿子插。斗笠作头盔蓑衣作盔甲,雨水从头流入脖颈沾湿肩膀。呼唤他们歇息一会把早饭吃了,只弯腰低头忙活无人作答。抢插还未结束,种下的秧苗也尚未挺拔,管好家里的鹅与鸭,免得它们糟蹋庄稼。
[NO.1文本初读]
1.阅读《周南·芣苢》,结合诗歌背景和课文注解,填写下面的空缺部分。
(1)《周南·芣苢》是一曲劳动的欢歌,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达出来,充满了劳动的 ,洋溢着劳动的 。
(2)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 、 、 、 、 、 。其余全是重叠,极具特色。
参考答案:(1)欢欣 热情 (2)采 有 掇 捋 袺 襭
2.阅读《插秧歌》,根据提示填写空缺处。
《插秧歌》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 的情景;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各有分工,抛秧、接秧、 、 ,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前四句,纯用 手法,极富表现力。后四句宛若一组 镜头,绘形绘声。
参考答案:插秧 拔秧 插秧 描写 特写
[NO.2文本精读]
任务驱动一 品味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学习策略] 意象既不是客观图像,也不是抽象概念,而是情感与物象的有机融合体,读者在欣赏诗歌时,要运用自己的艺术想象,将文字还原为一个个生动意象,进而品味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怀。分析意象特点,想象构造意境,知人论世,把握诗歌情感。
1.前人读《芣苢》这首诗说:“反复吟咏,自然生其气象。”试读这首诗,概括描述整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答:
参考答案:整首诗描绘了一幅这样的劳动景象:一群妇女在田野中采摘芣苢,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唱歌。她们的动作是如此熟练敏捷,她们的歌声是那样悠扬欢快。她们在歌唱劳动,歌唱自由。
2.《芣苢》这首诗描写了古人日常生活与劳作的场景,表现了他们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试结合诗歌说说“乐”从何来。
答:
参考答案:采撷之乐。风和日丽中,三三两两的美丽女子行走在田野间,看到满山遍野的芣苢绿得鲜亮,她们喊着:“咱们一起采芣苢吧!”一开始,姑娘们是一棵棵掇之,芣苢太多了,姑娘们兴致勃勃,一把把捋之,手提衣襟袺之,扎起衣襟襭之,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对歌,清亮的歌声在田野里飘荡。
3.《插秧歌》中所描写的插秧时节农家繁忙的情形有哪些具体表现?请加以概括。
答:
参考答案:①全家参与;②冒雨进行;③顾不上吃早饭和休息。
4.《插秧歌》的后两联,刻画了怎样的情景?
答:
参考答案:诗的后两联,用生动朴实的语言描绘农妇唤夫歇息就餐,农夫忙于插秧,岔开呼唤的答话:“抢插还未结束,种下的秧苗也尚未挺拔,管好家里的鹅与鸭,免得它们糟蹋庄稼。”这两句极富生活气息,农人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形象跃然纸上。
任务驱动二 品味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
[学习策略] 分析诗词语言的妙处,除了理解诗词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好诗词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诗歌中的表达技巧重点包括描写和抒情,另外,还要了解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格,如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等。
5.《芣苢》这首诗在语言和结构形式上有何特点?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
参考答案:全诗只有“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其余文字均无改变,全诗重章复沓,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更好地表达了人们劳作的欢欣。
6.《芣苢》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答:
参考答案:使用的手法是赋。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此诗直叙其事,通过妇女们的动作写出了采集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
7.《插秧歌》是一幅描绘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简要赏析。
答:
参考答案:此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用“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有一股火药味儿,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也突出了农忙抢种的题旨。
8.(素养提升)“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后世诗歌也传承沿用。
请指出下列诗句分别运用了赋、比、兴的哪种手法。
①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②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⑤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答:
参考答案:①兴 ②比 ③赋 ④比 ⑤兴
任务驱动三 仿真高考·综合研读
纵览《芣苢》,完成下面的问题。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重章叠句的形式,但像《周南·芣苢》这篇重叠得如此之多是绝无仅有的。
B.《周南·芣苢》这首诗,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再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C.诗中直接描写了采芣苢人的心情,今人读起来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的欢快之情——情绪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自然传达出来。
D.全诗回环重叠,一咏三唱,虽然词句反复,但却绝无烦琐累赘之感。
解析:选C 诗中并没有直接描写采芣苢人的心情。
10.《芣苢》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有何特点?
答:
解析: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本诗主要是间接抒情,通过动作描写和场面描写再现情感。
参考答案:全诗没有直接抒情,而是将情感通过动作和场景描写表现出来。全诗无一字直言“乐”,而是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作描写和对整个劳动场景的渲染描绘表达出来。变换多姿的采摘动作,群歌互答、余音袅袅、热情洋溢的劳动场面,蕴含着古代劳动人民采摘芣苢时的欢乐情趣和丰收喜悦。
纵览《插秧歌》,完成下面的问题。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两句,以极其通俗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
B.颔联写天公发威,大雨滂沱,而诗人别出心裁地把雨具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新鲜独特,且暗示插秧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
C.“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运用了夸张手法,说明插秧就是一场抢天时的战斗,突出了劳动的艰辛。
D.尾联是提醒田妇看管好家里的鹅鸭,提防它们到田里作践秧苗。
解析:选C 运用了比喻手法,而非“夸张手法”。
12.诗歌的颈联是怎样体现生活的情趣的?
答:
解析:分析农妇“唤”这一画外音的具体体现及生活情趣。
参考答案:诗的颈联,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来用早餐并小憩片刻,可农夫却依然低头弯腰劳作不辍。这一“唤”与“不答”,新鲜生动活泼,给紧张的插秧场面以灵动的点染,极富生活的情趣。
[类文赏读]
eq \a\vs4\al(主题导读)
让快乐与劳动者相伴。快乐的人思想活跃,不会受不良情绪的压抑和束缚,所以更易于取得成功;乐观者能在灾难中看到希望,而悲观者在希望中看到的却是灾难。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劳动的果实比一切果实要甜。作为劳动者,没有理由不快乐。劳动者要快乐地劳动,在劳动和创造中获得快乐。劳动者在追逐梦想的路上,一定要让快乐相伴。
一、古诗文精读
良 耜
畟畟①良耜②,俶③载④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或来瞻女,载筐及筥,其饷⑤伊黍。其笠伊纠⑥,其镈⑦斯赵⑧,以薅⑨荼蓼⑩。荼蓼朽止,黍稷茂止。获之挃挃⑪,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百室盈止,妇子宁止。杀时犉⑫牡,有捄⑬其角。以似以续,续古之人。
[注] ①畟(cè)畟:形容耜刃锋利的样子。②耜(sì):古代一种像犁的农具。③俶(chù):开始。④载:从事。⑤饷(xiǎng):此指所送的饭食。⑥纠:编织。⑦镈(bó):古代锄田去草的农具。⑧赵:铲地锄草。⑨薅(hā):去掉田中杂草。⑩荼(tú)蓼(liǎ):荼和蓼,两种野草名。⑪挃(zhì)挃:形容收割庄稼的摩擦声。⑫犉(chún):黄毛黑唇的牛。⑬捄(qiú):形容牛角曲而长。
[白话译文] 犁头雪亮而锋利,先到南面去耕地。百谷种子播田头,粒粒孕育富生机。有人送饭来看你,挑着方筐和圆篓,里面装的是黍米。头戴手编草斗笠,手持锄头来翻土,除草田畦得清理。野草腐烂作肥料,庄稼生长真茂密。挥镰收割响声齐,打下谷子高堆起。看那高处似城墙,看那两旁似梳齿,粮仓成百开不闭。各个粮仓都装满,妇女儿童心神怡。杀头黑唇大黄牛,弯弯双角真美丽。不断祭祀后续前,继承古人的礼仪。
[亮点赏析]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的最大特色是“诗中有画”。全诗一章到底,共二十三句,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黍稷茂止”十二句,是追写春耕夏耘的情景;第二层,从“获之挃挃”到“妇子宁止”七句,写眼前秋天大丰收的情景;第三层,最后四句,写秋冬报赛祭祀的情景。
诗一开头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春耕夏耘的画面,这里写了劳动场面,写了劳动与送饭的人们,还刻画了头戴斗笠的人物形象,真是人在画图中。
在秋天大丰收的时候,展示的是另一种欢快的画面:收割庄稼的镰刀声此起彼伏,如同音乐的节奏一般,各种谷物很快就堆积如山,从高处看像高高的城墙,从两边看像密密的梳齿,于是上百个粮仓一字儿排开收粮入库。个个粮仓都装满了粮食,妇人孩子喜气洋洋。这可说是“田家乐图”吧!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①村路板桥斜。
妇姑②相唤③浴蚕④去,闲着⑤中庭栀子⑥花。
[注] ①竹溪:岸边长满翠竹的溪流。②妇姑:指农家的媳妇和婆婆。③相唤:指彼此之间互相呼唤。④浴蚕:古代一种选育优良蚕种的方法,即将蚕种全都浸在盐水中进行筛选。⑤闲着:农人忙碌,显得栀子花是徒然盛开的。⑥栀子:一种常绿的灌木,春夏之交盛开白色的花朵,散发很浓的香气。
[亮点赏析]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处处扣住山村特点,显示出山村幽深淳朴的风貌。第三句截取妇姑相唤冒雨浴蚕的画面,表现山民紧张的农事活动。末句渲染了农忙气氛。诗人从景物写到人事,从人事写到环境气氛,运用新鲜活泼的语言、鲜明生动的意象,传出浓郁的乡土气息,而字里行间又流露出诗人对田家生活的赞叹和欣赏之情。
二、思辨阅读
被时间决定的讲述
张锐锋
我来到一个古老的村庄,帝舜耕作过的地方。从早上开始,我目睹了村民们一天的生活。
鸡叫声是一天生活的起点。不到早上六点钟,鸡鸣响起,几千年来,这样的永不毁坏的大自然的钟表,精确无比。它总是将人的生活正点代入一个不朽的方程式,只是得出的答案日日常新。林一家人开始起床,林的老父亲年过古稀,照常起来做第一件事情:劈柴。锋利的斧头,在暗淡的天光里发出黑蓝的光,一个还未来得及被完全照亮的人的轮廓,用有点笨拙的姿势,预备一天的炊火之薪。斧头上下挥动,从高过头顶的地方,借取了这一高度上的自然能量,猛烈地越过空间。这一动作,这一被压缩了的短暂时间,以及啪的一声闷响,劈木开裂,舜的以前或舜的以后,从未改变。
林的妻子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鸡栅,一群鸡涌到院子里。她撒一把米,鸡们怀着感激之情扑动翅膀,争夺地上的米粒。然后她开始拿起扫帚打扫庭院,就像每天洗脸一样,对生活的敬畏含于其中。村庄的独特声息渐渐大了起来,那种类似于琴瑟的音乐之声,优雅,古老,节奏鲜明。这与城市庞大、庞杂的噪音能量不同,它代表着清淡、恬淡、恬静的基本秩序。林和大儿子一起,到院外的柿树上采摘柿子。邻居们做各自的事情,狭窄街道旁边的一块空地上,古老的笨重石磨转动起来,金黄的玉米被缓缓磨成面粉。一切劳动几乎没有语言的参与,似乎没有什么事情值得交谈。然而,这一点儿也没有损害劳作中的默契,仿佛一出戏剧的出演,已经经过了预先的排练。
秋天就要过去,天气仍很暖和。地里的活儿已经做完,再有一场雨,就可以把冬小麦种好,那时的庄稼人就可以享受一年中最安逸的季节了。林这些天的习惯性动作,就是仰望天空,蓝,蓝,白云停留一会儿,就又很快散尽,剩下的,仍然是蓝。趁着这样的间隙,邻居开始盖房,林和妻儿前去帮工。他的老父亲则挑着柿子到河边的石头上晾晒,顺手用小刀将柿子皮削掉,以利于它的水分很快蒸发,以便在冬天贮存。河边的大石头献出了自己的平面,供老人坐下,他眯起眼睛发呆地望着远方。他在想什么?我们谁也不可能猜到。也许他所想的仅仅是眼前的一片蓝,天边的蓝。
天很快就黑了下来。一天的光阴就像几千年的光阴,简单而迅忽。林的一家人陆续回到家中,林对着墙壁上挂着的日历,沉思了好久,好像想起了什么,又好像忘掉了什么,总之,他犹豫了一会儿,然后用老茧坚硬的大手,粗暴地撕下了一页。用大大的黑体字标着阿拉伯数字的日历,和造币厂刚刚印制的崭新纸币一样,挺括,坚韧,在黑夜到来前的最后时刻闪着光,它用每一个唯一的日子作为自己的防伪标志,一个日子根本不会与另一个日子混淆,只是在撕下它的一瞬,发出嗤的一声,尖锐,迅疾,刺激,不容置疑。一天的终结,多少年的终结,嗤的一声撕裂。
晚饭后才开了灯,一盏15瓦的灯泡,将并不明亮的光射向每一个角落,人们的脸庞现出明暗的分界,夸张的塑像都坐在小板凳上,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屏幕,在一片雪花斑点里推出了清晰度很差的人影,繁忙喧嚣的城市场景,豪华汽车和别墅,高架公路和人行天桥……奢华的生活只露出冰山一角,已经足够让人震惊。对于林一家人来说,电视剧中讲述的不过是一个传说,一个神话,和远去的舜的故事几无区别,甚至他们更相信后者。
这个古老村落里的人们,几千年来恪守自己的寂静生活,按部就班,连步履也是那样从容、谨慎、不慌不忙,完全符合自然地悠悠节奏。但是其中仍然藏着神奇,平凡比非平凡可能更有价值,或者说,平凡乃是非平凡的极限。
(有删改)
eq \a\vs4\al([深度思辨])
本文作者在文中表现出对生生不息的乡土文明和从容恬淡的劳作生活的敬重,对奢华、喧嚣的城市文明的排斥和反感,对城市文明冲击乡村生活的现状的担忧以及对贫困落后的农村生活的同情。重视乡村文明、留住乡愁和重视城市文明、提升物质水准孰轻孰重、孰优孰劣的问题近年来的争议越来越激烈。你认为应该怎样处理二者的关系?
答:
参考答案:乡村文明是发展之要,促进精神富足。人在乡村中,最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熏陶,是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和教育状态,带给人们丰厚的精神食粮。乡村振兴不是推倒重建,这不仅不利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更是毁了农村的根。城乡文明应互补发展,构建和谐文明生态格局。未来的城镇化发展应该坚持“两条腿”并行,城市、农村协调统一,宜城则城,宜乡则乡,统筹区域发展。只有发展城市文明,才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只有发展乡村文明,才能促进人们精神的富足,让精神不朽;唯有城乡文明互补发展,才能构建和谐生态文明,真正实现现代化!课文导入
素养任务
劳动创造美,不同的时代都唱响着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颂歌。两千多年前的《芣苢》中走出一群活泼开朗的女子,她们一边采着叶儿,一边唱着动听的歌谣,那悠扬的美妙的歌声中,充满着对劳动的热爱和对幸福的向往;你看,那一家人,冒着瓢泼大雨,正在田间抢插秧苗,那一幕生动鲜活的劳动场景经由杨万里的诗笔缓缓地走入我们的视野。一个个劳动者,正在创造出奋斗奇迹,正在唱响着幸福赞歌。
1.把握诗歌的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中表现出的劳动之美。
2.品味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提升文学素养。
3.感受与传承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
高中人教统编版第二单元6 (芣苢 插秧歌)6.2 插秧歌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二单元6 (芣苢 插秧歌)6.2 插秧歌导学案及答案,共18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单元学习任务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单元学习任务导学案,共2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语言建构与运用,单元共性研读,以少胜多的作用,《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5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5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学案设计,共15页。
![语文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