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华东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第1章 1.4配制溶液 课时练习(含答案解析)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328404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华东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第1章 1.4配制溶液 课时练习(含答案解析)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328404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华东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第1章 1.4配制溶液 课时练习(含答案解析)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328404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4 配制溶液综合训练题
展开
华东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第1章 1.4配制溶液 课时练习
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
1.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20℃时,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 4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C. 40℃时,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
D. 将40℃甲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会有晶体析出
2.20℃时,有质量分数为5%的食盐溶液A和质量分数为26.47%的食盐溶液B,下列有关A、B两种食盐溶液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向m g溶液B中加入x g食盐,振荡后,溶液的质量不变,则食盐在20℃时的溶解度为36
B. 等质量的A,B中,溶剂质量:B>A
C. m g溶液B中的溶质质量为 g
D. 向m g溶液A中加入x g食盐,振荡后,溶液的质量大于m g
3.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时,下列操作会导致其质量分数偏小的是( )
①称量的氯化钠固体中含有不溶性杂质;
②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③往烧杯中加水时有水洒出;
④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溅出。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4.物质甲与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
A. 常温下,乙难溶于水
B. 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比乙的大
C. 从t2℃降至t1℃,甲溶液中有晶体析出
D. 甲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程度比乙的大
5.20℃时,在三个各盛有100g水的容器中分别加入甲、乙、丙三种纯净物(不含结晶水,不与水反应)各10g,充分溶解后,情况如表所示。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物质 | 甲 | 乙 | 丙 |
未溶解固体的质量(g) | 7 | 0 | 3 |
A. 所得溶液可能都是饱和溶液 B. 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乙>丙>甲
C. 升高温度,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会改变 D. 20℃时,甲的溶解度最小
6.分别取20℃时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和硝酸钾饱和溶液x g,各加热蒸发掉y g水,再恢复至20℃,对于所得两溶液说法错误的是( )
A. 氢氧化钙溶液质量分数比蒸发前小 B. 硝酸钾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与蒸发前相等
C. 氢氧化钙溶液的质量比硝酸钾大 D. 硝酸钾溶液的质量分数比氢氧化钙大
7.t℃时,在两只各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30g氯化钠和30g蔗糖固体,搅拌使其充分溶解,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两烧杯中的溶液质量相等 B. 不断搅拌能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
C. 蔗糖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60% D. 氯化钠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8.已知甲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0℃时,将甲物质加到盛有10g水的试管中,充分溶解后,观察到试管中有剩余的甲物质(如图)。下列操作中一定会改变溶质质量分数的是( )
A. 再加入少量的水 B. 再蒸发一部分溶剂,恢复到20℃
C. 升高温度到40℃ D. 加40g甲的饱和溶液,恢复到20℃
9.某次蔗糖溶解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不计水分蒸发,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 ②中溶液是饱和溶液 B. ③中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 ②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相同 D. 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大于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
10.实验室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实验的步骤为计算、称取、量取、溶解
B. 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以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
C. 把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倒入刚用蒸馏水润洗过的试剂瓶中,并贴上标签
D. 量取水时,用规格为100mL的量筒量取42.5mL蒸馏水
11.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 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 降温可使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C. 将t2 ℃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乙>甲=丙
D. P点表示t1 ℃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是25g
12.20℃时,氯化钠(NaCl)溶解于水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实验序号 | 水的质量(一) | 加入NaCl的质量(g) | 溶液的质量(g) |
① | 10 | 2 | 12 |
② | 10 | 3 | 13 |
③ | 10 | 4 | 13.6 |
④ | 10 | 5 | 13.6 |
A. ①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B. ②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
C. 20"C时,氯化纳的溶解度是36g/100g水 D. ③④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
13.某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为20g/100g水,在20℃时将20g该物质投入到80g水中充分溶解,则该物质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
A. 25% B. 20% C. 16.7% D. 无法计算
14.现有100g10%的硝酸钠溶液,要使其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一倍,采取了以下方法
①再加入10g硝酸钠
②蒸发掉一半溶剂
③蒸发掉50g水
④再加入100g10%的该溶液
⑤与100g30%的该物质溶液混合。其中正确的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15.下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Y的溶解度比X的溶解度大
B. t1℃时,X、Y两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是20%
C. 把水滴入盛有氢氧化钠(NaOH) 固体的烧杯中,若烧杯内有晶体析出,则烧杯中饱和溶液的溶质为Y
D. t2℃时,若X、Y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X<Y
二、填空题(共10题;共34分)
16.某兴趣小组为了研究硝酸钾(KNO3)的溶解和结晶,做了下列实验(室温下),其过程如下:
(1)①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填序号)。
17.味精是常用的调味品,它的鲜味来自其中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它易溶于水,另外还含有氯化钠。若其他成分不考虑,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称取5.0g味精配制成50g溶液,量取蒸馏水的量筒规格是____(填字母)。
A.5mL
B.10mL
C.50mL
D.100mL
(2)如图是配制过程,正确的操作顺序为____(填字母)。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④①③
(3)在其他操作均正确的情况下,若在配制溶液过程中,俯视刻度量取蒸馏水,则所配制溶液中,谷氨酸钠的质量分数会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18.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时的温度为________℃; T2℃时,将75g甲的饱和溶液与50g水混合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19.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基本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84”消毒液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广泛,它的主要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它具有漂白、杀菌、消毒的功效。现要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2%的次氯酸钠溶液,需要固体次氯酸钠________g,如果要配成10%的次氯酸钠溶液,需要再加水________g。
21.制作“叶脉书签”需用到10%的氢氧化钠溶液。现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
(1)若用氢氧化钠固体配制,需称量氢氧化钠的质量为________g。
(2)用氢氧化钠固体配制10%的氢氧化钠溶液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仪器除了托盘天平、药匙、量筒、烧杯、胶头滴管、试剂瓶外,还需要________。
(3)下列操作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
A.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左盘放砝码
B.在托盘天平的左右托盘上垫滤纸称量氢氧化钠固体
C.将准确称量的氢氧化钠固体放入装有水的量筒中溶解
D.将配制好的氢氧化钠溶液装入试剂瓶中,塞好瓶塞并贴上标签
(4)若用20%的氢氧化钠溶液加水(水的密度为1g/cm3)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需20%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g;配制时应选用________mL(选填“10”或“50”)的量筒量取水。
22.溶质的质量分数是表示溶液组成的一种方法,它是________与________的比值。
23.科学兴趣小组欲配制30g 10%的碳酸钠溶液,
(1)步骤为:计算、称量、________、转移、贴标签。量取水时,应注意视线________。
(2)配制溶液时,不需要用到的实验仪器是____(填字母)。
A.烧杯
B.酒精灯
C.玻璃棒
(3)配制完成后在标签上无需注明的是____(填字母)。
A.30g
B.10%
C.碳酸钠溶液
24.用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100g浓硫酸,最多可以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________g。配制过程除使用量筒、玻璃棒和胶头滴管外,还需要的一种玻璃仪器是________。
25.如图是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NaCl)溶液的流程图。
请回答:
(1)应称量________g氯化钠(NaCl),需加水________mL。
(2)若称量氯化钠(NaCl)固体时指针向右偏转,则应________,直到天平平衡。
(3)取上述溶液10g加水稀释到________g,可得到5%的氯化钠(NaCl)溶液。
三、解答题(共2题;共11分)
26.自然界的水都是含有多种物质的混合物,生产、生活中需要的纯净水可以通过蒸馏得到。在电解水的实验中,为了增加水的导电性,常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某次实验时,在一定量的蒸馏水中加入50g 16%的稀硫酸进行电解,结束后测得剩余溶液的质量为100g,则剩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27.质量分数不同的硫酸溶液其密度不相同,对照表如下:
质量分数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80% | 90% | 98% |
密度(g/mL) | 1.07 | 1.14 | 1.22 | 1.30 | 1.40 | 1.50 | 1.61 | 1.73 | 1.80 | 1.84 |
(1)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归纳出硫酸溶液的质量分数与密度的关系是________。
(2)欲配制30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0%的稀硫酸,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90%的浓硫酸多少克?水多少克?
四、实验探究题(共2题;共12分)
28.如表是氯化钠、氯化铵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 0 | 20 | 40 | 60 | 80 | |
溶解度(g) | 氯化钠 | 35.7 | 36.0 | 36.6 | 37.3 | 38.4 |
氯化铵 | 29.4 | 37.2 | 45.8 | 55.2 | 65.6 |
(1)以上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是________。
(2)40℃时,将40.6g氯化钠加到100g水中,充分搅拌使之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
(3)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
29.某同学配制50g 6%的氯化钠溶液,整个操作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________(填序号,下同),其中操作有误的是________。
(2)图②中盛放氯化钠固体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需称取氯化钠________g。
(3)量水时选用的量筒量程最合适的是________(填字母),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________保持水平。
A.10mL B.25mL
C.50mL D.100mL
(4)经检测,该同学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可能的原因是____(填字母)。
A.氯化钠固体不纯
B.用生锈砝码称量
C.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D.溶解时烧杯内壁有水珠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C
【解析】【分析】A.根据图像确定溶解度大小,再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判断;
B.根据图像确定甲和乙的溶解度大小关系;
C.查表得到溶解度,然后根据溶质质量分数=计算;
D.溶解度减小,饱和溶液有晶体析出;溶解度增大,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没有晶体析出。
【解答】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2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都是30g,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二者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故A正确不合题意;
B.40℃时,甲的溶解度为50g,乙的溶解度为40g,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由图可知,40℃时,乙的溶解度为40g,此时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28.6%,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故将40℃甲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会有晶体析出,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2.【答案】 D
【解析】【分析】(1)加入食盐后,溶液质量不变,说明加入的食盐没有溶解,即此时溶液饱和,然后根据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溶解度;
(2)根据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出溶质质量大小,再根据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剂质量比较即可;
(3)根据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出溶质质量大小;
(4)将两个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较,确定A是否饱和,进而判断加入食盐后溶质质量是否会增大。
【解答】A.向m g溶液B中加入x g食盐,振荡后,溶液的质量不变,说明加入的x g食盐没有溶解,溶液B是饱和溶液。设20℃时的食盐溶解度为S, ×100%=26.47%,解得S≈36g,则食盐在20℃时的溶解度为36g,不是36,故A错误;
B.因为A的浓度小于B,所以等质量的A、B中的溶剂质量:B<A,故B错误;
C.mgC.mg溶液B中的溶质质量为: , 故C错误;
D.溶液A不是饱和溶液,向m g溶液A中加入x g食盐,振荡后,会有食盐继续溶解,所以溶液的质量>m g,故D正确。
故选D。
3.【答案】 A
【解析】【分析】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偏小,要么是溶质质量偏小,要么是溶剂质量偏大,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①称量的氯化钠固体中含有不溶性杂质,导致溶质质量偏小,故①符合题意;
②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根据“俯视大仰视小”可知,读出的示数偏小,而实际量取的偏大,故②符合题意;
③往烧杯中加水时有水洒出,会导致溶剂质量偏小,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③不合题意;
④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溅出,由于溶液均一稳定,所以不会影响溶质质量分数,故④不合题意。
那么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是①②。
故选A。
4.【答案】 D
【解析】【分析】(1) 溶解度(20℃):易溶, 大于等于10g;可溶, 大于等于1g小于10g;微溶,大于等于0.01g小于1;难溶(不溶), 小于0.01g;
(2)溶液的温度影响溶解度的大小,而溶液是否饱和也会影响溶质质量分数大小;
(3)如果甲是饱和溶液,那么温度降低溶解度减小,应该有晶体析出;但是没有指明它的状态;
(4)根据图像的形状分析判断。
【解答】A.乙物质在0℃时的溶解度是35.7g,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20℃时的溶解度也大于10g,属于易溶物质,故A错误;
B.温度不确定,溶液的状态不能确定,所以甲、乙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也不能确定,故B错误;
C.从t2℃降至t1℃,甲溶液的状态不能确定,所以不一定有晶体析出,故C错误;
D.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比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陡,所以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程度比乙的大,故D
正确。
故选D。
5.【答案】 C
【解析】【分析】(1)如果溶液中有未溶的物质出现,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否则,无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2)(3)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分析即可;
(4)相同温度下,相同质量的水中溶解的物质质量越大,物质的溶解度越大。
【解答】A.甲和丙中均有未溶解固体,说明二者均已饱和,乙中未溶解固体的质量为0,则乙溶液可能为饱和溶液,也可能为不饱和溶液,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所溶解的三种物质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乙>丙>甲,而水的质量相同,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所以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乙>丙>甲,故B正确不合题意;
C.乙物质已经完全溶解在水中,如改变温度可能不会对溶质的质量产生影响,那么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由溶解度的概念可知,20℃时,在100g水中所溶解的甲溶质质量最小,其溶解度越小,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6.【答案】 A
【解析】【分析】(1)(2)同一温度下,同种物质的溶解度不变,即相同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3)首先根据溶解度的大小确定析出固体的质量大小,然后根据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分析即可;
(4)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分析即可。
【解答】AB.蒸发后,溶剂减少,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少。恢复至20℃,所得溶液仍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因为溶解度保持不变,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A错误符合题意,B正确不合题意;
B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很小,硝酸钾的溶解度较大,各蒸发掉y g水后,析出的氢氧化钙的质量少,析出的硝酸钾的质量多。根据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可知,氢氧化钙的溶液质量比硝酸钾溶液大,故B正确不合题意;
D.由于所得溶液均为20℃时的饱和溶液,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则所得溶液中硝酸钾溶液的质量分数比氢氧化钙大,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7.【答案】 D
【解析】【分析】(1)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质量;
(2)物质的溶解度只与温度有关;
(3)根据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即可;
(4)如果溶液中有未溶的固体存在,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否则,无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解答】A.加入氯化钠和蔗糖的质量相等,氯化钠有剩余,蔗糖全部溶解,那么溶质氯化钠的质量小于蔗糖。水的质量相等,根据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质量可知,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小于蔗糖溶液的质量,故A错误;
B.氯化钠的溶解度只与温度有关,与是否搅拌无关,故B错误;
C.蔗糖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故C错误;
D.氯化钠溶液中有未溶的固体存在,因此它肯定饱和,故D正确。
故选D。
8.【答案】 C
【解析】【分析】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发生变化,要么是溶质质量变化,要么是溶剂质量变化,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由于试管中有剩余的甲物质,因此甲溶液是饱和的。
A.再加入少量的水,甲物质继续溶解,但还是饱和的。因为溶解度保持不变,所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A不合题意;
B.再蒸发一部分溶剂,恢复到20℃,此时溶液依然饱和。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那么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B不合题意;
C.升高温度到40℃,甲的溶解度增大,甲物质继续溶解,即溶质质量增大而溶剂质量不变,因此溶质质量分数肯定增大,故C符合题意;
D.加40g甲的饱和溶液,恢复到20℃,此时溶液依然饱和。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那么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9.【答案】 B
【解析】【分析】(1)(2)如果溶液中出现未溶的固体,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如果没有未溶的固体,那么溶液是否饱和无法判断;
(3)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分析;
(4)剩余的固体越少,溶质质量越大。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②中出现未溶的固体,那么肯定是饱和溶液;③中没有未溶的固体,那么是否饱和无法判断,故A正确不合题意,而B错误符合题意;
②中蔗糖有剩余,③中蔗糖完全溶解,那么溶质质量③>②,而溶剂质量相等,根据溶质质量分数= , 二者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同,故C、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0.【答案】 A
【解析】【分析】根据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实验过程分析判断。
【解答】A.实验的步骤为计算氯化钠的质量和水的体积、称取氯化钠、量取适量的水、将二者倒入烧杯中溶解,故A正确;
B.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以增大氯化钠的溶解速度,故B错误;
C.把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倒入刚用蒸馏水润洗过的试剂瓶中,由于试剂瓶中残留部分水,因此会使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C错误;
D.需要氯化钠的质量:50g×15%=7.5g,需要水的质量:50g-7.5g=42.5g,需要水的体积为42.5mL。量取水时,用规格为50mL的量筒量取42.5mL蒸馏水,故D错误。
故选A。
11.【答案】 D
【解析】【分析】(1)没有指明温度就谈溶解度,没有任何意义;
(2)根据图像,确定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3)某一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越大,该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在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肯定大于不饱和溶液;
(4)根据溶解度的定义判断。
【解答】A.溶解度的大小与温度有关,没有指明温度,无法比较溶解度的大小,故A错误;
B.根据图像可知,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升高,故降温后接近饱和的丙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故B错误;
C.将t2°C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甲、乙为饱和溶液,由于此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因此溶质质量分数乙>甲。t1℃时丙的溶解度与甲相等,如果丙饱和溶液,那么丙的溶质质量分数等于甲。但是丙为不饱和溶液,因此它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t1℃时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所以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乙>甲>丙,故C错误;
D.P点表示t1 ℃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是25g,故D正确。
故选D。
12.【答案】 C
【解析】【分析】(1)根据溶质质量分数=计算;
(2)将③④⑤进行比较,确定1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的质量即可;
(3)当温度相同时,同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据此计算即可;
(4)相同温度下,同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即它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解答】A.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故A错误;
B.将②③④溶液比较可知,1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3.6g,因此②为不饱和溶液,故B错误;
C.设氯化钠的溶解度为x,那么得到: , 解得:x=36g,故C正确;
D.③④都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因此它们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故D错误。
故选C。
13.【答案】 C
【解析】【分析】首先将物质的质量和它的溶解度进行比较,确定是否会全部溶解,然后根据计算即可。
【解答】20℃时某物质的溶解度为2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20g,因此将20g该物质投入到80g水中后肯定变成饱和溶液,且20g物质不能全部溶解。
此时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故选C。
14.【答案】 B
【解析】【分析】溶质的质量分数= , 据此进行计算即可。
【解答】100g10%的硝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100g×10%=10g,水的质量为:100g-10g=90g;
①再加入10g硝酸钠,溶质质量分数:;
②蒸发掉一半溶剂,溶质质量分数:;
③蒸发掉50g水,溶质质量分数:;
④再加入100g10%的该溶液,由于前后两种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所以混合后溶质质量分数还是10%;
⑤100g30%的该物质溶液中溶质质量为:100g×30%=30g,那么混合后溶质质量分数:。
那么正确的是③⑤。
故选B。
15.【答案】 D
【解析】【分析】(1)物质的溶剂度必须与温度对应,没有温度,溶解度就无法比较;
(2)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3)首先判断氢氧化钠溶于水后溶液的温度变化,然后确定它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最后与图像进行比较即可;
(4)首先比较两组物质的溶解度大小,进而确定它们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最后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A.在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指明温度,故A错误;
B.t1℃时,X、Y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是20g,所以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是 , 故B错误;
C.氢氧化钠溶于水会放出热量,溶液温度升高,若烧杯内有晶体析出,X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烧杯中饱和溶液的溶质为X,故C错误;
D.t2℃时,Y物质的溶解度大于X物质的溶解度,所以若X、Y 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X<Y,故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
16.【答案】 (1)20%
(2)②⑤
【解析】【分析】(1)溶质质量分数=;
(2)如果溶液中有未溶的固体存在,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如果没有未溶的固体出现,那么无法判断是否饱和。
【解答】(1)溶液①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溶液②中硝酸钾部分溶解,有未溶的固体出现,那么②是饱和溶液;
根据②可知,正常情况小20g水中最多能够溶解的硝酸钾质量小于10g,而⑤中加入了15g,因此冷却后肯定有晶体析出,为饱和溶液。
溶液①、③、④中硝酸钾全部溶解,没有未溶的固体出现,那么无法判断是否饱和。
那么属于饱和溶液的是②⑤。
17.【答案】 (1)C
(2)B
(3)偏大
【解析】【分析】(1)首先根据溶液质量-溶质质量计算需要水的质量和体积,然后根据“就近原则”选择合适的量筒;
(2)根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过程分析;
(3)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原则判断实际量取水的体积变化,再判断溶质质量分数的改变。
【解答】(2)称取5.0g味精配制成50g溶液,需要水的质量为:50g-5g=45g,也就是需要水45mL。根据就近原则,量取蒸馏水的量筒规格是50mL,故选C;
(2)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过程,大致为称量味精→倒入烧杯→量取水倒入烧杯→用玻璃棒搅拌溶解,即正确顺序为②①④③,故选B;
(3)在配制溶液过程中,俯视刻度量取蒸馏水,读数偏大,而实际量得的蒸馏水少于45mL,则所配制溶液中,谷氨酸钠的质量分数偏大。
18.【答案】 T1;20%
【解析】【分析】(1)甲和乙两条图像相交的位置,二者的溶解度相同;
(2)根据图像确定T2℃时甲的溶解度,然后计算出75g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最后根据计算加水后的溶质质量分数即可。
【解答】(1)根据图像可知,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时的温度为T1℃;
(2)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g,设75g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x,
;
解得:x=25g。
则75g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溶质质量为25g,烧杯中加入50g水,充分混合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100%=20%。
19.【答案】 计算溶质和溶剂的量;称量(或量取)所需的溶质与溶剂;溶解溶质配成溶液
【解析】【分析】根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实验过程解答。
【解答】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基本步骤是:计算溶质和溶剂的量,称量(或量取)所需的溶质与溶剂,溶解溶质配成溶液。
20.【答案】 6;10
【解析】【分析】(1)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计算;
(2)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列出方程计算即可。
【解答】(1)需要固体次氯酸钠的质量:50g×12%=6g;
(2)设需要加水的质量为x,
6g=(50g+x)×10%;
解得:x=10g。
21.【答案】 (1)5
(2)玻璃棒
(3)D
(4)25;50
【解析】【分析】(1)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计算;
(2)根据溶液的配制过程确定需要的仪器;
(3)根据溶液的配制过程分析判断;
(4)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以此为等量关系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列出方程计算即可。用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得到水的质量,进而得到水的体积,然后与量筒的量程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1)需要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为50g×10%=5g。
(2)用氢氧化钠固体配制10%的氢氧化钠溶液过程中,托盘天平由于称量药品、药匙用于取出药品、量筒量取水、烧杯用于溶液的配制、胶头滴管用于调节量筒内液体的体积、试剂瓶用于盛放药品,还需要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
(3)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应该把砝码放在右盘,氢氧化钠放在左边;在托盘天平的左右托盘上垫滤纸称量氢氧化钠固体,会腐蚀纸和托盘,应该放在小烧杯中称量;将准确称量的氢氧化钠固体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溶解,而不能在量筒内溶解。
(4)设需20%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x,
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则x×20%=50g×10%,
解得:x=25g。
需要水的质量为50g-25g=25g,
相当于25mL的水,因此应选用50mL的量筒。
22.【答案】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解析】【分析】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解答。
【解答】溶质的质量分数是表示溶液组成的一种方法,它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
23.【答案】 (1)溶解;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
(2)B
(3)A
【解析】【分析】(1)根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实验过程解答;根据量筒示数的读取方法解答;
(2)根据溶液的配制过程判断需要的实验器材;
(3)根据各个选项中内容的作用分析。
【解答】(1)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转移、贴标签。量取水时,应注意视线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
(2)配制溶液时,需要烧杯作为溶液配制的容器,需要玻璃棒进行搅拌加快溶解,但是不需要酒精灯进行加热,故B符合题意,而A、C不合题意。
故选B。
(3)配制完成后,需要在标签上注明溶液的名称和质量分数,由于溶液质量会越用越少,因此无需注明溶液质量,故选A。
24.【答案】 980;烧杯
【解析】【分析】(1)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以此为等量关系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列出方程计算即可。
(2)根据溶液的配制过程判断需要的实验仪器。
【解答】(1)设可以配制溶质种类分数10%的稀硫酸质量为x,
100g×98%=10%x;
解得:x=980g;
(2)配制过程除使用量筒、玻璃棒和胶头滴管外,还需要玻璃仪器烧杯,作为溶液的配制容器。
25.【答案】 (1)7.5;42.5
(2)继续向左盘添加氯化钠
(3)30
【解析】【分析】(1)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计算氯化钠的质量,根据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计算出需要用水的质量,并计算出水的体积;
(2)在称量过程中,指针偏右,说明氯化钠质量偏小;指针偏左,说明氯化钠质量偏大,据此确定实验操作;
(3)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据此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列出方程计算即可。
【解答】(1)配制15%的氯化钠溶液50g,需氯化钠的质量为50g×15%=7.5g,则所需水的质量为50g-7.5g=42.5g(合42.5mL)。
(2)发现指针向右偏转,说明氯化钠的质量小于砝码的质量,故应继续向左盘添加氯化钠,直至天平平衡。
(3)设可配成5%的溶液的质量为x,
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则有10g×15%=x×5%,
解得:x=30g。
三、解答题
26.【答案】 解:设剩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50g×16%=100g×x,x=8%。
【解析】【分析】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据此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列出方程,计算出剩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即可。
【解答】设剩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
50g×16%=100g×x,
解得:x=8%。
27.【答案】 (1)质量分数越大密度越大
(2)解:设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90%的浓硫酸的质量为x,由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可知,90%×x=300g×30%,x=100g,需要水的质量为300g-100g=200g。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分析硫酸溶液的质量分数随密度变化的规律;
(2)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据此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列出方程计算得到需要90%的浓硫酸的质量,最后将两个溶液质量相减得到加水的质量。
【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硫酸溶液的质量分数从10%~98%,它的密度从1.07g/mL~1.84g/mL,那么得到结论:硫酸溶液的质量分数越大,它的密度越大。
(2)设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90%的浓硫酸的质量为x,
90%×x=300g×30%,
解得:x=100g;
需要水的质量为:300g-100g=200g。
四、实验探究题
28.【答案】 (1)氯化铵
(2)136.6g
(3)26.5%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氯化钠和氯化铵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2)将40.6g与4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比较,从而确定是否饱和,再根据溶液质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计算即可;
(3)根据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100%计算即可;
【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是氯化钠;
(2)4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6g,因为40.6g>30.6g,所以溶液饱和,溶质质量为36.6g,则所得溶液的质量为36.6g+100g=136.6g。
(3)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26.5%。
29.【答案】 (1)②①④③⑤;①
(2)广口瓶;3
(3)C;凹液面的最低处
(4)A,D
【解析】【分析】(1)根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实验过程分析解答;根据天平的使用规范分析;
(2)根据所指仪器的名称解答。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称取氯化钠的质量;
(3)首先根据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计算出需要水的质量和体积,然后与量筒的量程比较即可。根据量筒示数的读数方法解答;
(4)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偏小,要么是溶质质量偏小,要么是溶剂质量偏大,据此分析。
【解答】(1)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为:取出药品、称量药品、倒入烧杯、量取水倒入烧杯、搅拌溶解,则操作顺序为:②①④③⑤。使用天平时,药品放左盘,砝码放右盘,则错误的步骤是①;
(2)配制50g 6%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的质量m=50g×6%=3g。
(3)所需溶剂的质量为50g-3g=47g(合47mL),应用量程为50mL的量筒量取水的体积。
(4)A.氯化钠固体不纯,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A符合题意;
B.用生锈砝码称量,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大,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B不合题意;
C.溶液具有均一性,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C不合题意;
D.溶解时烧杯内壁有水珠,会造成实际溶剂质量偏大,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D符合题意。
故选AD。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4 配制溶液第2课时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a href="/kx/tb_c77790_t7/?tag_id=28" target="_blank">4 配制溶液第2课时当堂检测题</a>,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达标,综合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科学华师大版第3章 阳光3 阳光的组成习题: 这是一份科学华师大版第3章 阳光3 阳光的组成习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3阳光的组成 课时练习,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最早做阳光色散实验的科学家是,按如图所示的方法操作,下列关于光的说法中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科学七年级下册2 空气的成分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科学七年级下册2 空气的成分同步训练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空气的成分 课时练习,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空气的成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