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前预习课件ppt
展开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不仅山峰险峻、秀美,而且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
地质、地貌、生物、大气、水等其中一项特色突出的山,就能美名远扬,而黄山松、石、云、泉俱绝
黄山拥有四绝的神奇组合是偶然现象吗?你能对这种神奇组合做出解释吗?
目录 |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自然环境由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等要素组成
意义: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整体
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途径:
自然要素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能量交换是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础
(二)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
第五章 第1节海 气 相 互 作 用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流水作用强烈山、丘、盆、谷交错
物质循环是双向的,但能量只能单向流动
(三)自然环境各要素进行着物质、能量的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右图中有几种自然环境要素?水在各要素之间是如何转换的?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交换示意
生物循环将自然环境要素联系为整体
生物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环境间的物质流动过程周而复始的生物循环改变了各环境要素的性质
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联系了无机界和有机界
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在各自然环境要素共同作用下,拥有了整体功能自然环境的功能既包括自然要素的自身功能,也包括整体功能
1、生产功能(指共同合成有机物的功能)
自然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自然环境生产功能的差异性
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及地貌的不同组合,生产功能强弱有明显差异相邻的坡地与平地,坡度、太阳辐射、水分条件、土壤肥力、风化物粗细等也不同,共同影响着土地的生产功能,即使生长同种植物,生物量也有较大差别
自然环境自我调节与稳定功能
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
2、稳定功能(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大气本身不具备这一能力
例如:大气中CO2的含量长期保持稳定。
CO2含量的相对稳定
把碳保存在植物体及土壤中
CO2和海水中溶解的钙相结合
图解地理环境是如何消除部分新增的二氧化碳的
①植物光合作用可能增强,吸收更多二氧化碳。
②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
自然环境整体功能的意义
自然环境的生产功能、稳定功能等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协调人地关系,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的差异
案例:坡面土壤厚度的稳定性
坡面土壤表层常常发生流水侵蚀。岩石不断风化,为土壤形成提供原料。流水侵蚀和岩石风化控制着土壤厚度。一般来说,如果流失侵蚀强烈,土壤薄,下覆岩石受环境影响加剧,风化加速。相反如果流失侵蚀较弱,在厚厚的土壤保护下,岩石就不易风化。表面上看,流水对土壤的侵蚀很明显,一次降水过程就能观察到;而土壤的形成速度比较慢,短时间内难以察觉,土壤厚度似乎应该变薄。但事实上,在自然状态下植被生长良好的坡面,经过多年的土壤侵蚀与土壤形成过程,土壤厚度一般没有明显的变化。通过土壤与水、土壤与岩石间的物质交换,土壤厚度及自然环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活动分析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海拔多在4500米以上,是藏羚羊的主要栖息地,藏羚羊的繁殖率各年变化不明显,存活率却变化显著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示意图
若冬季食物、水源充足,寒潮少发,藏羚羊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当数量增加以后,食物、水源相对不足,避风处相对缺乏,藏羚羊存活率下降,数量减少在自然状态下,藏羚羊的数量虽然随着环境变化有所波动,但基本稳定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藏羚羊
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稳定功能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自然环境统一演化与地貌演变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如何演变来的?
案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资料背景: 从有文字记载开始,黄土高原就属于森林草原区,在西周春秋时期,森林覆盖率达53%,当时河流众多比较清澈,枯水季节流量也较大。但随着人口的增加,放牧、农垦活动等加大,到宋代以后“郁郁葱葱,绿荫冉冉”的景观就消失了。到了明清 以后,已经达到无地不耕的地步,且大量陡坡被开垦,水土流失大大加强。森林只零星的分布在偏僻的山区。
淤积危害、侵蚀危害、生态危害
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风力沉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原因:流水侵蚀
自然原因:1、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2、地面坡度大,地表径流的流速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强3、植被覆盖率低4、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人为原因:1、开垦、采矿、修路等活动,使地表疏松。2、生活能源短缺,大量砍伐树木用作薪柴3、土地利用不合理,毁林开荒,耕作方式不当、管理粗放。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2、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3、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4、造成当地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工程措施:打坝淤地,修建梯田;平整土地,修建水库;保塬、护坡、固沟;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农业技术措施: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
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形成原因1、地表起伏大,降水量大且时间长,水力侵蚀强烈,以降雨侵蚀为主;2、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农民乱砍滥伐;3、人多地少,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陡坡开荒等)。
危害1、水土流失造成表层土壤侵蚀,红壤裸露甚至石质裸露,土地生产力大幅丧失,且难以恢复。2、形成“红色荒漠”,环境恢复困难;3、对江河下游地区造成危害,且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因而造成的损失大。
治理措施1、发展立体农业;2、植树造林,保持水土;3、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开发小水电、推广生活用煤用气等,减少农村薪柴砍伐。
黄山“四绝”与自然要素阶段组合
黄山“四绝”组合就是花岗岩断块山形成与演化过程中特定阶段的组合花岗岩岩体沿节理风化,造就“怪石”山体高大陡峭,气流抬升强烈,形成“云海”在缺水少土的峭壁岩缝间,发育不良的黄山松成为“ 奇松”岩浆上涌加热地下水,形成“温泉”在遥远的未来,随着自然环境的演化,黄山特有的景观将逐步变化
花岗岩体节理风化,造就“奇石”
在缺少水土的峭壁岩石缝间,发育不良的黄山松成为“怪松”;
山体高大陡峭,气流强烈抬升形成“云海”
岩浆上涌加热地下水,形成“温泉”
湖泊淤积,逐步变浅,面积萎缩
案例: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
湿润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
经过a—b—c—d—e五个阶段的演化,结果:地形 由湖泊变成了陆地气候 由湿润变得干燥生物 由水生生物变成陆地生物土壤 逐渐由湿变干水文 水面逐渐缩小至消失
在这种干旱环境下的植被、地貌、土壤以及河流的状况如何呢?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该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使得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
自然环境干扰演化差异性
与自然环境普遍存在着的演化相比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快速的各要素变化也不同步陡峭山地逐步侵蚀为浑圆丘陵的演化过程中,植被同步由灌草演化为森林,这一过程可能需要上千万年而遭受火灾干扰后,损毁植被由灌草演化为森林可能只需几十年
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快速的,各要素变化也不同步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自然演化
人类对自然环境干扰及影响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通过自然环境要素连锁变化不但干扰的后果常常被放大了环境变化也越来越快环境的快速变化往往不利于人类的适应
【案例】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
东北林区北部为寒温带针叶林,南部为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它平衡大气成分,净化空气、补给土壤有机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对改善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经过20世纪的大规模采伐,目前,东北林海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森林面积锐减,现存森林多为天然次生林或人工林。
森林面积下降,一方面造成土壤缺乏枯枝落叶的补给,腐殖质减少,另一方面使水土流失加剧,土壤变薄,土壤肥力下降。
森林面积下降和天然次生林与人工林增多,降低了森林滞留降水的功能,导致降水时形成洪水,无降水时河流水量锐减甚至断流。
水土流失使地面沟谷纵横,岩石裸露,岩石的风化速度加快。
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
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生物、水容易受到影响,岩石受人类直接影响较小。
认识修建大坝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修建大坝会对自然环境产生诸多影响。请根据图5.5提供的线索讨论这些影响,并把讨论的结果填写在空白处
陆生生物受淹;阻隔鱼类洄游
降雨增加;气温日较差减小
地球表面四个圈层联系紧密,存在物质、能量交换,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读图,完成第1~3题。1.在水循环过程中,①圈层物质进入②圈层所经过的主要环节是( )A.降水 B.水汽输送 C.蒸发D.径流2.④圈层的矿物质进入①圈层所经历的主要过程是 ( )A.搬运、沉积过程 B.侵蚀、搬运过程C.风化、侵蚀过程 D.变质、沉积过程3.关于图示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各圈层上下平行分布 B.各圈层相互渗透C.③圈层单独占有空间 D.都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
几千万年前,恐龙称霸全球,但不知什么原因,恐龙突然灭绝。一种学说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是地球的气候剧变所致。据此完成第4~5题。4.下列要素的变化使得恐龙生存的环境更加恶劣的是( )A.气候变化B.植物变化C.分解作用D.自然环境各要素都发生了变化5.恐龙灭绝后,地球上其他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是自然环境的什么功能在起作用?( )A.光合作用 B.生产功能C.分解功能 D.稳定功能
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生产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示意图,完成第6~7题。6.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增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7.该示意图体现了( )A.自然环境的整体性B.自然环境的差异性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芦苇,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具有较强的耐盐能力,是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质的重要来源。辽河三角洲是植被类型保存完好、面积较大的芦苇沼泽湿地。
(1)分析图示芦苇分布区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的原因。处于河流下游,地下水位较高;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地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地处沿海,湿地水位降低时,易引发海水入侵。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精品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a href="/dl/tb_c4003796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精品教学课件ppt</a>,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课标要求,岩石与地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前预习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前预习课件ppt,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拓展延伸,库布齐土地退化原因,库布齐土地退化的危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评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评课ppt课件,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丘陵平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水土流失,生态恶化,植被破坏,土壤贫瘠,沟壑纵横,沙尘暴,植被减少土地荒漠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