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 (人文地理)下册综合探究六 区域的变化一等奖第二课时教案
展开课标:
1、观察不同区域之间在人员流动、物质交流、信息椽笔、文化融汇等方面的联系,认识区域联系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2、描述中国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总体面貌,了解其基本特征。
3、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社会上和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
解读:
区域联系的内容和形式,包括人员流动、物资与文化交流、信息扩展等。区域
差异是形成区域联系的缘由;在现代社会,区域的发展不可能离开区域联系。
东西部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和河流等方面的差异,人文环境主要是地区发
展水平的差异等。
四大地理区域的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人文环境特征;东西部在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的特点,既展示了我国丰富多彩的区域人文特色,又反映了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二、【教材简析】:
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在前面总体概述我国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特征的基础上,介绍我国的区域差异。中国幅员辽阔,各区域的自然环境和基金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探讨区域和区域差异,主要是比较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分析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解析区域内部自然与人文要素间、区域与区域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
本课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与中国区域地理部分的衔接点。在前面讲诉中国地理概况、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区域的差异。在第六单元讲区域差异之前,本课只是对区域地理的宏观介绍,以从整体上把握我国的区域差异,为后面认识各分区作知识铺垫。
“东部和西部差异显著”既简明扼要,又全面综合地评价了东西部地区在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差异,以及各自在发展经济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交流与互补”用东西部和南北方人才的交流、自然资源的调配等方面的事例,说明了地区间交流与互补的重要意义。
2.教材结构体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学生学会比较我国东部和西部自然环境方面的差异,评价它们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2、通过对中国不同区域自然、经济、人文特征的了解,理解人鱼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我国各地区间交流的重要意义和现状。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学会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通过图片,图表和案例的对比,说明东西部在自然环境和发展水平等的差异,初步学会比较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会辩证地看待区域差异,初步形成树立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东西部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难点:区域间交流与互补的内容及意义
五、【教学思想和策略方法】:
1.主要采用比较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合作学习法、讲授法等,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教学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2.融入生活元素,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展示手段,为呈现案例、案例分析、问题创设提供情境条件。
4.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学习过程。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
设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是我国的什么地方?
设计意图:直观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生主动性、参与性,旨在导出这是我国西部山区的结论。进而导入我们今天的主题:东西部之间存在哪些差异呢?
2.教学环节一:东西部自然环境的差异
(1)找一找
出示PPT——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图,学生说出东部和西部包含的省份,然后PPT出示答案。
过渡:东部和西部包含的省份我们已经明确了,大家可以发现,西部占了大多数。而这就和东部和西部的差异有关!首先我们就从自然环境来找找差异。
(2)地形差异
PPT出示“西部和东部地区的范围”和“中国地形图”思考:
设问1:说说东部和西部的地形主要以什么为主?
设问2:找到东部和西部的分界线?东西部分界线与我们学过的另一条什么分界线相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方式:(1)学生思考,教师提问。(2)教师及时捕捉学生回答中的精要内容或通过指导学生概括性回答展示主要问题。
教学预设:东部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西部以山脉、高原和盆地为主,山区面积广大。(及时板书)
(3)气候差异
PPT出示“西部和东部地区的范围”和“中国气候类型图”思考:
设问:说说东部和西部的气候类型和特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方式:(1)学生思考,教师提问。(2)教师及时捕捉学生回答中的精要内容或通过指导学生概括性回答展示主要问题。
教学预设:东部气候: 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比较湿润;西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气候干旱。(及时板书)
(4)土地资源差异
PPT出示“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思考:
设问:说说东部和西部的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方式:(1)学生思考,教师提问。(2)教师及时捕捉学生回答中的精要内容或通过指导学生概括性回答展示主要问题。
教学预设:东部地区以耕地和林地为主,适合发展种植业和林业;西部地区主要以草原、荒漠为主,比较适合发展畜牧业。(及时板书)
片段小结:我国东西部之间的自然环境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主要包括地形、气候、土地资源利用等。现在大家根据表格小结一下。(及时板书)
3.教学环节二: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
(1)说一说
出示PPT——我国东西部学生上课的图片
设问1:你的感想是什么?你还可以感受到东西部存在哪些差异?
教学方式:(1)学生思考,教师提问。(2)教师及时捕捉学生回答中的精要内容或通过指导学生概括性回答展示主要问题。
设计意图:抛砖引玉,通过东西部教育的差异,引导学生得出东西部之间不仅自然环境存在差异,在人文环境以及经济发展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树立学生整体论的思想。
过渡:人文环境除了受教育的差异外,你还知道哪些方面存在差异吗?
(2)综合探究——东西部在人文环境、经济发展上的差异
探究要求:学生分组,每组6个人,根据教师给出的经济发展包括的角度结合课本知识来进行分工合作,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 8分钟后每组派一代表交流讨论结果。
教学方式:(1)学生思考,教师提问。(2)教师及时捕捉学生回答中的精要内容或通过指导学生概括性回答展示主要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与所听所见,真正呈现东西部在发展过程中的差异,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和合作精神。
教学预设:PPT通过表格的方式呈现并(及时板书)。
过渡:东西部在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可谓差异巨大,现在我们就来进行个“优势大比拼”。
(3)东西部“优势大比拼”
出示PPT——我国东西部优劣表格
设问1:对比东部和西部在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差异
教学方式:(1)学生思考,教师提问。(2)教师及时捕捉学生回答中的精要内容或通过指导学生概括性回答展示主要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的思想以及全面分析的能力。
人教版 (人文地理)下册第一框 秦岭—淮河分南北一等奖第一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人文地理)下册第一框 秦岭—淮河分南北一等奖第一课时教案,共5页。
初中人教版 (人文地理)第二框 交流与互补获奖第三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 (人文地理)第二框 交流与互补获奖第三课时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解读,教材简析,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学思想和策略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 (人文地理)下册第四单元 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第二课 山川秀美第三框 母亲河优质课第三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 (人文地理)下册第四单元 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第二课 山川秀美第三框 母亲河优质课第三课时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前系统,教材处理,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