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板块3以调节为基础的稳态系统专题11生物与环境课件
展开课前——明考向·串知识
课堂——析考点·提素能
1.下列与种群特征及种群增长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有___________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性别比例变化一般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③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一定要采取标志重捕法。④成年、老年、幼年等年龄期,是根据生殖能力来划分的。
⑤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⑥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⑦在“J”型曲线中,种群的增长速率是不变的。⑧当种群数量为K/2时,种内竞争最为缓和。
2.下列关于群落的结构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有__________①一般来说,越靠近热带地区,群落丰富度越高。②草原生物群落没有垂直分层现象,只有水平分布的差异。③动物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分布有关。④一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了这个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⑤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⑥所有的群落都可演替到森林阶段。
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有________①若没有分解者,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会出现障碍。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中,同一个生态系统中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都相等。③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可能是生产者,也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所以物质和能量都是循环往复的。
⑤信息只能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⑥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抵抗力稳定性较低。⑦污染的湖泊使鱼类大量死亡,腐生细菌增多,进一步加重了污染,这种调节是负反馈调节。
1.调查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密度应选用什么调查方法?此方法可否用于调查人口密度?提示:直接逐个计数,调查人口密度不能应用。2.区分群落的主要依据?提示:群落的物种组成。
3.立体农业是指?提示: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为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的生态功能有什么?“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工程的生态学意义是什么?提示: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 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生态系统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稳定性)。
5.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的积累,其原因?提示:低温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6.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的原因?提示:能量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及其数量变化(实验与探究 能力)
1.图解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2.图解三种类型的“S”型曲线
(1)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当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2)t1~t2,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3)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3.图解K值与K/2值的分析与应用(1)K值与K/2值的分析:
(2)K值与K/2值的应用:
1.(2019·全国卷Ⅰ)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C.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答案】 D
【解析】 细菌甲为异养生物,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A项正确。培养基更新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更新频率快,环境资源相对丰富;更新频率慢,环境资源相对匮乏,B项正确。通过对比题图中三条曲线可知,a组为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3 h的实验组,细菌数量呈J型增长,由此可知其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C项正确。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在培养的初始阶段,由于营养和空间条件充裕,因此种群增长也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D项错误。
思维延伸:(1)三个实验组所有的培养瓶和培养液的体积是相同的,是不是说三个细菌种群的K值就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段时间后,停止更换培养液,三组细菌的数量之后都会下降,分析其原因可能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是;K值不仅仅取决于空间大小,与营养物质的多少等条件也有关系,培养液更换的越频繁,营养物质越充足,K值也会越大。
营养物质减少,有害物质增加,培养液的PH改变等。
2.(2017·全国Ⅲ,5)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解析】 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关键就是随机取样,取样方法有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两种,计数时无须标记即可直接计数;若种群个体数量过少,则应适当增加样方面积。
归纳总结: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误差分析(1)样方法误差归纳①未做到“随机”取样。②未找到“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导致数量“过密”或“过稀”。③未对“多个”样方取平均值。④样方边线上的个体未做到“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而是全部统计。
(2)标志重捕法误差分析下列操作会导致调查结果比实际偏低的有_________①标记个体不易被重捕;②标志物在调查期间脱落;③标志物过分醒目或影响了生物的活动,导致该生物易被其天敌捕食;④标志物对个体造成伤害导致个体易被重捕;⑤标志物过分醒目,导致个体易被重捕。
1.(2021·福州调研)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丁为年龄结构,每种类型中包括老年、中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其并非总随着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
【解析】 由图分析可知,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A正确;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正确;丁为年龄结构,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成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C错误;种群密度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因此种群密度不一定会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D正确。
2.(2021·泉州联考)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观察到血细胞计数板(图1,规格为1 mm×1 mm×0.1 mm)计数室的某一个方格中酵母菌如图2分布。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9个B.实验中被甲紫溶液染成紫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C.该血细胞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玻片厚度为0.1 mmD.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答案】 B【解析】 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7个,只计数内部和相邻两边及其夹角处的酵母菌,A错误;由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实验中被甲紫溶液染成紫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B正确;血细胞计数板盖玻片下液体的厚度为0.1 mm,C错误;酵母菌的繁殖需要氧气,培养酵母菌时,不能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D错误。
3.(2021·武汉模拟)如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和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为“J”形增长,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量始终不变B.图乙为“S”形增长,e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d点时进行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c点左右
【解析】 图甲为“J”形增长,数学模型为Nt=N0·λt,λ代表增长倍数,保持不变,但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量在不断上升,A错误。图乙中e点时种群的数量不再变化,增长速率为0,B错误。防治蝗灾应该在b点之前进行,超过b点,蝗虫增长速率加快,灭虫效果差,C错误。渔业捕捞应该在超过K/2时进行,且每次捕捞后的剩余量应保持在c点左右,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D正确。
4.(2021·长沙调研)吹绵蚧是一种严重危害果园生产的害虫,澳洲瓢虫以吹绵蚧为食可以有效抑制该害虫的数量。科学家研究了吹绵蚧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为防治害虫提供科学依据。下图是吹绵蚧种群数量与被捕食率、补充率的关系模型,其中补充率代表没有被捕食的情况下吹绵蚧增长的比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吹绵蚧种群数量介于m~n点之间时,种群数量会逐渐稳定在n点B.当种群数量超过n点时,会导致吹绵蚧虫害的爆发C.当种群数量超过p点时,吹绵蚧种群数量会稳定在q点内D.在果园中适当投放澳洲瓢虫,可使吹绵蚧数量长期稳定在n点【答案】 B
【解析】 当吹绵蚧种群数量介于m~n点之间时,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因此可推测种群数量会逐渐下降而后稳定在m点,A错误;当种群数量超过n点时,由于补充率大于被捕食率,种群数量会增加,可能会导致吹绵蚧虫害的爆发,B正确;当种群数量超过p点时,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因此种群数量下降,最终稳定在p点,C错误;当种群数量高于n点时,在果园中适当投放澳洲瓢虫,可使吹绵蚧数量长期稳定在n点,D错误。
考点二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综合运用能力)
1.图解群落的概念和特征
2.图解群落的两种结构
3.群落的四种关系、三种曲线(1)四种关系:A.互利共生,B.寄生,C.竞争,D.捕食。
(2)三种种间关系曲线:
4.“4”个角度快速界定初生演替(初)与次生演替(次)
1.(2021·全国甲卷,6)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B.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C.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
【解析】 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退湖还田、封山育林、改造沙漠、生态农业等相关措施都能促进群落良性发展,A正确;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依次经过: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弃耕农田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自然演替方向为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B正确,C错误;一般情况下,演替过程中生物生存的环境逐渐改善,群落的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低,D正确。
思维延伸:(1)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空间结构复杂( )(2)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3)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4)群落演替中的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 )
2.(2021·全国乙卷,30)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________(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
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或具有相同的资
履虫)存活,另一方(大草履虫)死亡
(2)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不同而共存。(3)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位、时间等(合理即可)
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排斥,有不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共存
【解析】 (1)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或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因此,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一方(双小核草履虫)存活,另一方(大草履虫)死亡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2)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
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部位、时间等(合理即可)不同而共存。(3)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排斥,有不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共存。
思维延伸: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该物种的生态位。
3.(2020·全国卷Ⅰ,6)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志重捕法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C.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D.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解析】 调查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物种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高,说明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B正确;一些土壤小动物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增加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C正确;土壤小动物可以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中,可以参与碳循环,D正确。
方法突破:几种调查方法的比较
1.(2021·河北石家庄高三月考)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地域内所有动、植物的集合为一个群落B.群落的演替总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方向发展C.群落中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边界和范围等都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D.群落的垂直结构是因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地形变化、光照强度不同等引起的
【解析】 生物群落包括该区域的所有生物,包括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A错误;自然情况下,群落的演替朝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但在环境条件恶劣的情况下可能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B错误;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物种组成、优势种、群落的结构、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范围和边界等,C正确;水平结构是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等引起的,D错误。
2.(2021·金华月考)分布在热带稀树灌丛或稀树草丛中的梅花雀,雌雄在灌丛中活动的空间不一样,雄性个体偏好上层活动,雌性个体偏好下层活动。下列对此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热带地区四季温度较高,梅花雀所在的群落没有季节性发生B.雌雄雀活动空间的差异可能是对光照的需求不同引起C.雌雄雀活动空间的差异与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关D.雌雄雀活动空间的差异不利于它们繁殖后代
【解析】 热带地区虽然四季温度较高,但降水等仍有季节差异,因此梅花雀所在的群落仍有季节性,A错误;雌雄雀活动空间的差异可能是对食物的需求不同引起,B错误;雌雄雀活动空间的差异与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关,C正确;雌雄雀活动空间的差异有利于它们繁殖后代,D错误。
3.(2021·诸暨月考)科研人员调查了某个以白桦和水曲柳两种乔木为主的群落,群落中的白桦和水曲柳的树龄分布统计结果如图。乔木的树龄分为幼龄林(10年生以下)、中龄林和近熟林(10~40年生)以及成熟林和过熟林(40年生以上)三个年龄组。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据图1分析,群落上层林冠茂密,林下光照不足,导致白桦幼龄林生长难以进入下一龄级B.据图2分析,水曲柳成熟林和过熟林较少,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C.树龄的测量只能通过测定株高D.白桦幼苗耐荫能力强,由此推测若干年后,该种群将在群落中占优势【答案】 A
【解析】 分析图1可以看出,白桦10~20年生的数目较少,而40~50年生的数目较多,由于白桦是一种喜阳、耐寒的乔木,由此推测可能的原因是由于上层林冠茂密,林下光照不足,导致幼龄林生长难以进入下一龄级,A正确;由图2可知,水曲柳幼龄个体数远多于老年个体数目,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错误;可通过测定株高、树围、年轮等来测量树龄,C错误;水曲柳的幼苗耐荫能力强,由此推测若干年后,该种群将成为优势种,D错误。
4.(2021·山东青岛市高三二模)在我国东北部的草原群落中,羊草通常占据显著优势。当放牧强度加大时,羊草就会明显减少,糙隐子草等植物便逐渐占优势,一些原来在群落中罕见的植物种类也变得常见了。如果过度放牧,碱蓬等植物就会明显占优势,群落中原有的一些植物种类会消失,草原生产力严重降低。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放牧强度是影响草原群落物种组成的重要因素B.人类活动能够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演替方向C.放养家畜的数量可以根据羊草的种群密度决定D.禁止放牧一定能够增加草原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解析】 当放牧强度加大时,羊草就会明显减少,糙隐子草等植物便逐渐占优势,说明放牧强度是影响草原群落物种组成的重要因素,A正确;人类活动能够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演替方向,使群落向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B正确;种群密度是种群数量特征中重要因素,放养家畜的数量可以根据羊草的种群密度决定,C正确;合理放牧能够增加草原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不是禁止放牧,D错误。
考点三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获取信息能力)
1.据同化类型判断生态系统功能类群
2.辨清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三个易混点(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强调关键词是“固定”而不是“照射”。(2)10%~20%是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不是两个个体之间的传递效率。(3)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利用率:①能量传递效率:能量沿食物链流动,以“营养级”为单位,传递效率约为10%~20%。②能量利用率:能够被人类利用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
4.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及作用
5.生物多样性的“3、3、4、1”
1.(2021·全国甲卷,31)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沿食物链流动的。回答下列问题:(1)在自然界中,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这一现象对捕食者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
避免自己没有食物,无法生存下去
(2)青草→羊→狼是一条食物链。根据林德曼对能量流动研究的成果分析,这条食物链上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森林、草原、湖泊、海洋等生态系统是常见的生态系统,林德曼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点的研究成果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得出的。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赛达伯格湖)湖泊
【解析】 (1)在自然界中,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对捕食者而言,不会导致没有猎物可以捕食而饿死,无法生存下去;(2)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沿食物链流动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一般在10%-20%;(3)林德曼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点的研究成果是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最终得出能量流动特点。
思维延伸:(1)某一营养级的生物代表的是处于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一个种群。(2)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可出现多种,如青蛙和蜘蛛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2.(2020·全国Ⅲ卷)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消费者可以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可以将物质从生物群落释放到无机环境,A项错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可以将无机环境中的碳固定到生物群落中,B项正确;土壤中微生物作为分解者可以通过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残骸和枯枝败叶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释放到无机环境中,C项正确;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以CO2形式循环,D项正确。
3.(2020·全国卷Ⅲ)假设某种蓝藻(A)是某湖泊中唯一的生产者,其密度极大,使湖水能见度降低。某种动物(B)是该湖泊中唯一的消费者。回答下列问题:(1)该湖泊水体中A种群密度极大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有其他生产者的竞争
(2)画出该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示意图。 (3)假设该湖泊中引入一种仅以A为食的动物(C)后,C种群能够迅速壮大,则C和B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解析】 (1)A是蓝藻,是该湖泊唯一的生产者,所以其种群密度极大的原因可能是该水域污染,水体富营养化,造成蓝藻爆发和缺少其他生产者竞争。(2)该生态系统存在唯一一条食物链A→B,所以能量流动关系如图:(3)C和B都以A为食,所以二者是竞争关系。
方法链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分析方法(1)定量不定时分析: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足够长的时间内的去路有三条:①通过呼吸以热能的形式散失;②流入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③被分解者分解利用。但这一定量的能量不管如何传递,最终都以热能的形式从生物群落中散失;生产者源源不断地固定太阳能,才能保证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正常进行。
(2)定量定时分析: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去路可有四条:①通过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②流入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③被分解者分解利用;④未利用,即未被自身呼吸消耗,也未被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如果是以年为单位研究,这部分的能量将保留到下一年。但从长远来看,“未利用”的能量最终会被自身呼吸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或被分解者利用。
考向1 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与营养结构的确定1.(2021·辽宁高三三模)以下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研究一个池塘的范围和边界属于群落水平B.生态系统的结构由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C.若没有分解者会导致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堆积如山,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D.使用粪便作肥料,其中的能量可以流向农作物,从而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答案】 A
【解析】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丰富度、群落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A正确;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错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C错误;使用粪便作肥料,其中的物质可以流向农作物,但能量不能流向农作物,D错误。
2.(2020·安徽模拟)某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共有五个种群(每个种群只占一个营养级),其能量调查如下表所示:
下列对该表数据作出的分析,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可表示为戊→乙→丙→甲→丁B.当甲与丙无捕食关系时,每相邻两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都相等C.该生态系统中甲的数量增加以后,会导致丙的数量减少,乙的数量增加D.去除甲和丁后,丙增多乙减少
3.(2021·全国高三其他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A.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D.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解析】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属于分解者,营寄生生活的细菌属于消费者,自养型的细菌属于生产者,A错误;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只能供给分解者自身的生命活动的需要,C错误;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如营腐生生活的动物也属于分解者,D错误。
4.(2021·郑州测评)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500 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关系如图所示,已知该兔群的K值为10 000只。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调查发现此生态系统中该兔种群数量为3 600只,则该生态系统中兔的种群密度为7.2只/km2
B.该生态系统中的细菌和真菌都属于分解者,它们在碳循环中的作用是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C.该食物网中共有三条食物链,其中鹰占有三个营养级,既是次级消费者,也是三级、四级消费者D.假设鹰从每条食物链获得能量一样多,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均为10%,鹰要同化3千焦耳的能量,需要绿色植物固定11 100千焦耳的太阳能【答案】 B
【解析】 调查发现此生态系统中该兔种群数量为3 600只,生态系统的面积为500 km2,则该生态系统中兔的种群密度为3 600÷500=7.2(只/km2),A正确;该生态系统中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可能是生产者,若为分解者,则它们在碳循环中的作用是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B错误;该食物网中共有三条食物链,其中鹰占有三个营养级,既是次级消费者,也是三级、四级消费者,C正确;假设鹰从每条食物链获得能量一样多,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均为10%,鹰要同化3千焦耳的能量,需要绿色植物固定1×10×10+1×10× 10×10+1×10×10×10×10=11 100千焦耳的太阳能,D正确。
考向2 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1.(2021·山东潍坊市高三三模)图甲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单位为103 J/(m2·y)]流动过程示意图,A、B、C、D代表不同类型的生物。图乙表示该区域发生大规模火灾后,某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能量流动过程中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B.图甲食物链中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占自身同化能量的比值为16.7%C.图乙AB段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是食物短缺造成种群的出生率降低D.据图乙分析,工作人员为图中所示生物采取了就地保护措施【答案】 B
【解析】 能量流动在食物网和食物链中流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不包含分解者,而且分解者获得的能量不是最少,A错误;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16+2=18(103 kJ/m2·y),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18×100%=16.7%,B正确;AB段表示火灾后该动物数量骤减,决定其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死亡率和迁出率,C错误;据图乙“原地野外回放”可知,对该生物采取了易地保护,D错误。
2.(2021·河南高三其他模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逐级递减,图A为食物链中各营养级所含能量,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注: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净初级生产量指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中扣除植物呼吸消耗的部分),其中分析正确的是( )
A.图B中Q2的b2+c2+d2+e2表示次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B.该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量等于b1+c1+d1+e1C.c和e之一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D.若P和Q1同化作用固定能量分别为480 J/(cm2·a)和72 J/(cm2·a);生物体内贮存的能量分别为200 J/(cm2·a)和24 J/(cm2·a),则从P传递到Q1的效率为15%【答案】 D
【解析】 图B中Q2的b2+c2+d2+e2表示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A错误;净初级生产量指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中扣除植物呼吸消耗的部分,该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量等于b+c+d,B错误;b和d之一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C错误;若P和Q1同化作用固定能量分别为480 J/(cm2·a)和72 J/(cm2·a),则从P传递到Q的效率为72÷480=15%,D正确。
3.(2021·安徽芜湖市高三二模)“碳中和”是指排出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被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科学路径之一。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说法错误的是( )A.碳循环是指CO2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的循环过程B.化石燃料的燃烧使CO2的全球平衡受到严重干扰C.与碳循环有关的生理活动有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和细胞呼吸等D.植树造林、采用低碳等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解析】 碳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而碳循环是指C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往复循环的过程,A错误;化石燃料的燃烧使CO2的全球平衡被打破,从而引起温室效应,使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干扰,B正确;在碳循环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实现了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过程,而通过细胞呼吸可以使碳元素从生物群落返回到无机环境,因此,与碳循环有关的生理活动有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和细胞呼吸等,C正确;植树造林、采用低碳等生活方式可缓解温室效应,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D正确。
4.(2021·辽宁高三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利用生长素类似物杀死单子叶农作物周围的双子叶杂草,属于化学信息的应用B.利用光照、声音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远离农田,属于生物防治C.生态系统中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D.某种鸟类通过点头或鞠躬追求配偶,这一现象说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析】 生长素类似物是指人工合成的、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的生理效应的化学物质,利用生长素类似物杀死单子叶农作物周围的双子叶杂草,属于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A错误;利用光照、声音信号等物理信息来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远离农田,属于生物防治,B正确;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C错误;某种鸟类通过点头或鞠躬追求配偶,这一现象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D错误。
1.下面的图1和图2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净补充量(为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和种群密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曲线a代表死亡率,曲线b代表出生率B.海洋鱼类捕捞后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图1的E点C.图2中在F点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D.图2中G点代表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答案】 D【解析】 图1中曲线a代表出生率,曲线b代表死亡率;海洋鱼类捕捞后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K/2时,E点为K值;在F点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不利于控制有害动物的数量;图2中的G点对应图1中的E点,均表示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2.(2021·山西运城市·高三其他模拟)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若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生物减少,则第二及以后营养级的相关生物不一定会减少B.该图缺少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C.若青蛙突然减少,理论上兔和食草鸟的数量将增加D.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答案】 D
【解析】 若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生物减少,则第二及以后营养级的相关生物都会减少,A错误;该图缺少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错误;若青蛙突然减少,理论上鹰的数量将增加,因为鹰的营养级由第三、五营养级变为第三营养级,兔和食草鸟的数量将减少,C错误;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D正确。
3.(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下图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由生产者、Ⅱ、Ⅲ和Ⅳ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B.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②⑥⑧之和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C.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来自⑥过程D.①⑦⑧过程以CO2的形式进行,②③④⑤⑥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答案】 D
【解析】 图中Ⅱ、Ⅲ和Ⅳ分别表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由生产者、Ⅱ和Ⅲ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A错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①过程固定的能量,B错误;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来自①过程,C错误;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过程①和由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的过程⑦⑧均以CO2的形式进行,碳在生物群落内的流动过程②③④⑤⑥都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D正确。
4.(2021·湖北高三其他模拟)下图1为某池塘生态系统内碳循环示意图,图2是该系统内蛙种群的能量流动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图1中碳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的过程有③④⑦B.在图2中蛙属于消费者,它能加快该系统的物质循环C.在图1中甲、乙、丙、丁四种成分共同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结构D.在图2中③所含的能量不全属于蛙的同化量,最终以热能散失【答案】 C
【解析】 在③生产者到消费者、⑦生产者到分解者、④消费者到分解者之间以含碳的有机物形式传递,A正确;蛙属于消费者,消费者的作用之一就是加快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正确;甲、乙、丙、丁分别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它们一起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而生态系统的结构包含了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C错误;在图2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有两部分:未分解的来自上一级的能量(青蛙的粪便)和青蛙死亡后的遗体,D正确。
5.(2021·辽宁大连市·高三二模)某海域生态系统渔业资源种类多样、数量众多,其中以乌贼、灯笼鱼和金枪鱼等资源最为丰富。以往深海环境一直被认为是生命的禁区,但是实际上,在这片深海的海底生命极度活跃,存在着不依赖光合作用、靠硫化氢等化学物质自养的硫细菌,另外还有大量的异养生物。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在海洋中,由浅入深分布着绿藻、褐藻和红藻,影响海洋藻类垂直分布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________。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2)不同的金枪鱼在体征上有一定的差别:鳍色有蓝色的、黄色的、胸鳍有长的、短的,体型有粗大的、瘦长的,这体现了金枪鱼的物种多样性和________________多样性。(3)灯笼鱼在头部前边眼的附近、身体侧线的下方和尾柄上,有排列成行或成群的圆形发光器,该发光器发出的光能引诱异性。上述事实表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4)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图是该生态系统中金枪鱼与它的食物~虾这两类生物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金枪鱼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______(填字母)中,金枪鱼用于生长、发育及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和计算符号表示)。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化学能
【解析】 (1)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由于光质的影响在海洋中,由浅入深分布着绿藻、褐藻和红藻,影响海洋藻类垂直分层;(2)金枪鱼有很多种,体现了物种多样性;鳍的颜色有多种,这体现了基因的多样性;(3)灯笼鱼在头部前边眼的附近、身体侧线的下方和尾柄上,有排列成行或成群的圆形发光器,该发光器
2023新教材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五 生命系统的稳态与调节 第3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课件: 这是一份2023新教材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五 生命系统的稳态与调节 第3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基础自查·明晰考位,考点梳理·整合突破,2免疫活性物质,葡萄糖,氨基酸,神经递质,二氧化碳,血红蛋白,DNA聚合酶,呼吸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命题热点聚焦3稳态与调节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命题热点聚焦3稳态与调节课件,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专题五,稳态与调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板块3以调节为基础的稳态系统专题10植物的激素调节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板块3以调节为基础的稳态系统专题10植物的激素调节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③⑦⑩,右侧形成α角,野生型植株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