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2022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330720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2022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330720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2022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330720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2022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第4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3307200/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2022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第5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3307200/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2022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第6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3307200/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2022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第7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3307200/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2022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第8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3307200/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复习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复习课件ppt,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变法余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1.政治上,从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民族政权长期并存,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出现了又一次民族交融的高潮,形成新的民族。2.经济上,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水平超过前代;南方经济获得较快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海路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3.文化上,封建文化高度繁荣;各族文化交融;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外传;理学有了较大发展;文学艺术逐渐平民化、通俗化,突出代表有宋词、元曲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
南宋(1127―1279)
金(1115年-1234年)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2021级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课程标准:1、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理解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这一时期的政治新变化。 2、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 发展情况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五代十国(907—979)
北宋(960—1127)
南宋(1127-1276——1249)
907朱温废唐称帝,史称后梁,唐朝灭亡
史料 对“陈桥兵变”,宋初众说纷纭:《太祖实录》亦语焉不详。宋太宗赵匡义命重修《太祖实录》,说:“史官之职,固在善恶必书,无所隐讳①”,“太祖之事周朝也,尽力王室,中外所知。至于大宝(皇位),非有意也。”太宗特地指出,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强拥太祖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当今学者研究认为,赵匡胤制造辽(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情报,宰相范质等人不明真相,匆忙派遣赵匡胤率诸军北上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等授意发动兵变,将士们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天子。——摘编自《中国宋代政治研究》 思考:你认为宋太宗。对“陈桥兵变”的解释与今人研究的结果有何不同?试分析宋太宗重修《太祖实录》关于“陈桥兵变”记载的原因。
历史解释训练:陈桥兵变
不同:宋太宗:宋太祖被拥戴为皇帝,是顺应天意; 今人:宋太祖策划了此次兵变,意在夺取皇位。原因:“陈桥兵变”得国,无法隐瞒;以官修史书的方式确定兵变的性质;宣扬宋太祖忠义;彰显宋朝政权的合法性。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 ——《旧五代史》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
“……此五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宋太祖即位后最担心的政治问题是什么?他是如何解决的?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材料一: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 ——苏洵《嘉佑集》
利:防范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统一安定,加强中央集权; 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材料二: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材料三:据香港科技大学的刘光临先生统计推算,宋朝的人均国民收入位于历代最高峰,为7.5两白银,远远高于晚明2.88两,要到19世纪的晚清,才追得上宋代的水平。 材料四: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
北宋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劝学诗》 宋真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3、加强中央集权的得失:
史料: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
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强化了专制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材料: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差遣京官、使臣及守选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 ——包拯《论冗官财用等》
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蔡襄《蔡忠襄公文集》
军队(冗兵)、官员(冗官)的激增导致财政开支(冗费)的增加, 积贫严重。
史料: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黎靖德《朱子语类》
收地方精兵编入中央,定期换防
军权三分(兵部、“三衙”、枢密院)
澶渊之盟: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朝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因宰相寇准力劝,至澶州督战。宋军与辽军对峙期间辽并无优势,宋真宗更倾向议和,最终双方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称为“岁币”,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互不侵扰。
庆历和议:元昊称帝建立西夏以后,相继发动了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等四大战役,歼灭宋军西北精锐数万人。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协议。和约规定:西夏向宋称臣,元昊接受宋的封号;宋夏战争中双方所掳掠的将校、士兵、民户归还对方。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军队战斗力低下(积弱),边防危机不断加重
结合材料,你认为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
材料1:赵匡胤当初统一中原之后面对北方的辽国,他认为与北方打一仗所要消耗的钱粮很巨大,而如果以“送礼”的方式换得双方之间的和平,那送出去的“礼物”只是国家财富的九牛一毛。赵匡胤的这一见解实际上是以“买卖”和“价值”来看待战争,赵匡胤是行伍出身,对战争的消耗和残酷性很了解,他摆脱了文人治国的一贯做法,不是从民族尊严或国格立场来看待战争,而是用钱来买和平。 ——吴晓波 材料2:有一种想当然的看法,以为宋代给辽、夏、金岁币,使得它变穷,不得不拼命搜刮,全面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政权的垮台。事实上,岁币数量很有限,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只占很小的比例,而且,它可以在彼此的贸易中得到补偿,以宋对金的茶叶贸易为例,金方每年要掏出30万两银子(一作70万两),仅此一项就比绍兴和议中宋方付的岁币25万两还要多。 ——李裕民《宋代“积贫积弱”说商榷》
增设官僚机构臃肿因循守旧
守内需外强干弱枝荒年募兵
(1) 结束分裂,巩固统治
(2)减少内乱,有利安定
过度集权 → 政治危机、军事危机、财政危机
(1)政治危机:庆历新政的失败(2)边疆危机:与辽、西夏(3)财政危机:
1、背景(原因):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2、熙宁变法(1069年):
(1)目的:(2)原则:(3)内容:
富国强兵,挽救统治危机
加强国家在各个领域的管理和控制
自上而下的封建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有利于生产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强兵效果并不明显,与西夏作战失败;用人不当,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变法引发党争,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材料: 熙宁、元丰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宋史》卷328
依照当时情况,王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在国内新政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意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 ——钱穆《国史大纲》
思考:材料出自变法反动派之口,或有夸大之处,但是否也反映了变法某些缺陷?这次变法究竟为何失败?
①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②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立场动摇。③用人不当、急于求成,危害百姓利益。④富国不富民不能很好的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⑤变法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差距过大
桂枝香·金陵怀古(摘录)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北宋灭亡(1127年):
(1)南宋建立(1127年):
链接:岳飞(1103—1142)
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今河南安阳汤阴县人,南宋抗金名将。从1128年到1141年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1140年,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进军朱仙镇。宋高宗、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等人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 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莫须有”出自“宋史”岳飞传,岳飞被捕,案子将要做成的时候,韩世忠不服,到秦桧府上质问。秦桧说,岳飞儿子岳云给张宪的反动信,虽然找不到了,可是“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请思考:岳飞的悲剧,是否具有必然性?
材料2:敌国兴师,都城失守,二帝蒙尘,汉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兴。 ——《皇太后告天下人书》思考1:皇太后认为南宋立国后最紧迫的任务是什么?
光武之中兴——重建祖宗家法:防范武将、重文轻武、守内虚外
材料3:南宋宰相最擅权者,为秦桧、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四人。盖南宋宰相兼总兵财,权莫与比。一人得政,俨然首辅,其他执政,陪位诺画而已。开禧之后,宰臣兼使,遂为定制。 ——据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等思考2:从材料中可以获取有关南宋哪些方面的信息?
权相继出、宰相专制,政治腐败。
材料1:与逃跑、求和的政策密切相关的是宋高宗在朝内猜忌诸将,重用奸佞,而这种政策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原因……宋高宗对主战派将领们恢复中原,迎回徽、钦二帝的主张极其反感,他怕钦宗回来夺了他的帝位……在抗金的战争中,高宗更是对将帅严加控制,生怕他们“张皇事势”,“却致引惹”,而甘愿放弃胜利成果,与金议和。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五代辽宋夏金时期》
(3)宋金和议,南北对峙:
南宋虽然多次与金签订和议,但国土狭小,偏安南方,发展受限且一直处于战争的威胁之中。因此南宋社会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如:
武将地位有所上升;相权相对比较集中;加紧发展海外贸易;渴望北伐收复失地的思想流行……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南宋)陆游《示儿》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第5讲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特点一,特点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5讲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共35页。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课件第3单元第8讲课时1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含解析),共4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标定位·明考向,主干梳理·理思路,考点探究·释难点,典例研析·立标杆,五代十国,军阀割据,节度使,转运司,枢密院,参知政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