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 《陈太丘与友期行》 (知识梳理)-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30799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2 《陈太丘与友期行》 (知识梳理)-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展开专题02 陈太丘与友期行
知识梳理
一、《陈太丘与友期行》知识梳理一览表
文学常识 | 主旨 | 《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世说新语》。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 |
编者简介 | 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他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喜纳文士,组织编写的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 |
结构层次 | 第一层(开头到“乃至”),写陈太丘与友人约好同行,友人失约,交代事情的原委。 第二层(“元方时年七岁”到“则是无礼”),写元方智驳父亲友人的经过。 第三层(“友人惭”到结尾),写友人惭愧,元方不理。 | |
艺术特色 | 1、故事完整,波澜起伏。 | |
2、语言动作,刻画形象。 | ||
信 | 信”的本义是言语真实。古人最初通过语言来许诺。后来,有人使用函件来承诺,人们 “将“信”的含义进行引申,用它指来往的函件,如书信。此外,人们将能够践行诺言、诚 将实可靠的品质也称为“信”,如信用对讲信用的人我们通常采取信任的态度,给予其自由,因此“信”也有“随意”的意思,如信步。 | |
字音 | 陈寔(shí) 尊君在不(fǒu) 非人哉(zāi) | |
朗读节奏 |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
重点词语 | 【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日中】正午时分。 【舍去】丢下(他)而离开。舍,舍弃。去,离开。 【乃】才。 【尊君在不】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同“否"。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 【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引】拉,牵拉。 【顾】回头看。 | |
古今异义 | 【期】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约定。 今义:预定的时日,日期。 【去】太丘舍去 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委】相委而去 古义:舍弃。 今义:把事交给别人去办,委任。 【顾】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回头看。 今义:注意,照管。 | |
一词多义 | 【不】 | ①尊君在不:同“否"。 |
②元方入门不顾: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 | ||
【期】 | ①陈太丘与/期行:动词,约定。 | |
②期日中:名词,约定的日期。 | ||
词类活用 | 【惭】 | 友人惭: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
【期】 | 陈太丘与友期行: 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 |
特殊句式 | 判断句 |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点拨:“则是”是判断句的标志,这里是对人物的行为进行判断。 |
省略句
| 1.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点拨:省略介词“于”,应为“(于)门外戏”。 | |
2.待君久不至,已去。 点拨:省略主语,应为:“(家父)待君久不至,已去。” | ||
译文 |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正午。过了正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感到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 |
结构分析 | 第一层(开头到“乃至”),写陈太丘与友人约好同行,友人失约,交代事情的原委。 | |
第二层(“元方时年七岁”到“则是无礼”),写元方智驳父亲友人的经过。 | ||
第三层(“友人惭”到结尾),写友人惭愧,元方不理。 | ||
主旨归纳 | 本文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智驳父亲友人的故事。赞扬了陈元方的聪明机智,明白事理,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有礼貌。 | |
问题探究 | 1.本文表现了元方怎样的性格特征? 懂礼识义,性格直率 | |
2.谢道韫的咏雪诗句突出了她怎样的特点? 有才情;清高孤傲 | ||
3.谢太傅更满意谁的答案?为什么? 对兄女的答案满意。因为文章最后一句补充点明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了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 | ||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中成人对待儿童的态度。 文中“公大笑乐”表现了谢安对儿童毫不掩饰自己的赞赏,表现了对儿童的尊重、爱护,关心儿童的感受。 | ||
5.《咏雪》中哪个比喻更好? 示例一:“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示例二:“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 |
二、《陈太丘与友期行》思维导图
![语文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31c23b6141fe3610b7ae5ce90bd68e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