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专题06 《穿井得一人》 (过关检测)-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专题06 《穿井得一人》 (过关检测)(原卷版).docx
    • 解析
      专题06 《穿井得一人》 (过关检测)(解析版).docx
    专题06 《穿井得一人》 (过关检测)-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01
    专题06 《穿井得一人》 (过关检测)-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02
    专题06 《穿井得一人》 (过关检测)-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03
    专题06 《穿井得一人》 (过关检测)-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01
    专题06 《穿井得一人》 (过关检测)-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02
    专题06 《穿井得一人》 (过关检测)-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03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06 《穿井得一人》 (过关检测)-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6 《穿井得一人》 (过关检测)-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文件包含专题06《穿井得一人》过关检测解析版docx、专题06《穿井得一人》过关检测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3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6 《穿井得一人》
    过关检测
    【1-天津市河东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穿井得一人》一文,回答下面小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无井而出溉汲 溉:浇灌,灌溉 B.吾穿井得一人 吾:我
    C.及其家穿井 及:等到, D.丁氏对曰 对:面对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宋之丁氏 国人道之 B.不若无闻也 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
    C.有闻而传之者 闻之于宋君 D.国人道之 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秋思》)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叙述宋国姓丁的人家因为要到外面打井水用,常要占一个劳动力,后来自家打了井,趣说为“穿井得一人”。
    B.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丁家的意思是,他家打井的时候得到了一个人。
    C.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所以派人向丁家询问此事。
    D.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信传言,要实事求是,尤其不要以谢传说。
    【2-河南省郑州外国语中学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甲】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吕氏春秋˙察传》)
    【乙】
    世之听者①,多有所尤②。多有所尤,则听必悖③矣。所以尤者多故,其要必因人所喜,与因人所恶。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④视者不堵北方,意有所在也。
    【注释】①听者:指靠听闻下结论的人。②尤:通“囿”,蒙蔽。③悖(bèi):迷乱,违背。④乡:通“向”。
    (《吕氏春秋》)
    10.下列加点词语都是动词的一项是( )
    A.及其家穿井 将复何及
    B.有闻而传之者 传不习乎
    C.求闻之若此 若屈伸呼吸
    D.闻之于宋君 博闻强识
    11.运用所提示的方法,解决【乙】文中的文言疑难字词。
    方法
    词语
    示例
    加点词意义
    查字典
    其要必因人所喜
    (1)yāo:①邀请。②要挟,威胁。③求取。
    (2)yào:①要领,关键。②概括,总括。③需要,想要。
    (1)________
    迁移法
    尤者多故
    无缘无故
    (2)________
    12.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13.“智者止于流言”,你认为【甲】文中谁最有可能成为阻断谣言流传的智者,为什么?
    14.【甲】文出自(《吕氏春秋•察传》),请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推测【乙】文是否选自《察传》篇?并结合内容阐明理由。
    题解:“察传”,即慎重审查传言的意思。因为有些话像是对的,实际却是错的;有些话像是错的,实际却是对的。在辗转相传的过程中,也经常出现“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的现象。而关于察传的方法,应根据情理加以判断,只有这样,才能了解真正的实情。
    【3-四川省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文言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大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林《狼》)
    【乙】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顾野有麦场(顾:看) 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通道)
    C.家无井而出溉汲(汲:从井里取水) D.得一人之使(使:使唤)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一狼洞其中 及其家穿井 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有闻而传之者
    C.两狼之并驱如故 国人道之 D.其一犬坐于前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7.对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A.时间长了,(狼的)眼睛好像昏花了,神情十分悠闲。屠户突然跳起,用刀劈砍狼的脑袋,又多次用刀杀死了这只狼。
    B.时间长了,(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屠户暴躁起来,用刀劈砍狼的脑袋,又砍了几刀杀死了这只狼。
    C.时间长了,(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屠户突然跳起,用刀劈砍狼的脑袋,又砍了几刀杀死了这只狼。
    D.时间长了,(狼的)眼睛好像昏花了,神情十分悠闲。屠户暴躁起来,用刀劈砍狼的脑袋,又多次用刀杀死了这只狼。
    8.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故事短小却意义深刻:甲文告诉我们面对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善于斗争;乙文告诉我们不可轻信流言。
    B.甲乙两文情节跌宕起伏:甲文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乙文中丁氏表述不准确引发误会,让文章曲折有致,增强了可读性。
    C.甲乙两文为了塑造形象,都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甲文主要运用了动作、心理描写;乙文主要运用了语言、动作描写。
    D.甲乙两文讲故事很有特色:两文均是先叙述故事,最后对故事进行议论,让读者能准确地把握作者观点和鲜明的态度。
    【4-山东省费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杞人忧天
    《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家无井而出溉汲 汲:
    (2)身亡所寄 亡:
    (3)其人舍然大喜 舍:
    10.下面加点的“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国人道之 B.因往晓之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11.下面对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穿井得一人”意思是挖井挖到一个人,然后就得到一个人的劳力。文章出自《吕氏春秋》,是秦相国吕不韦组织其门客编写的。
    B.《穿井得一人》告诉我们:对于传言应开动脑筋思考,仔细辨别,不能轻信谣言,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C.《杞人忧天》这则寓言引出的成语 “杞人忧天”指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
    D.《杞人忧天》的故事运用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分明。故事短小,但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文章基本以对话构成,言简意赅,逻辑严密,读来文气贯通。
    12.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13.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一文中好心人的解释?
    【5-江苏省南师附中树人学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穿井得一人》)
    【乙】
    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①逾②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注释]①杼(zhù):织布用的梭子。②逾:越过。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 ________
    (2)国人道之 ________
    (3)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________
    (4)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________
    5.用“/”划分句子停顿,划一处。
    其 母 惧 投 杼 逾 墙 而 走。
    6.下列选项中,“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一人又告之曰
    A.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列子·杞人忧天》)
    B.有闻而传之者(《吕氏春秋·穿井得一人》)
    C.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世说新语·言语》)
    D.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蒲松龄《狼》)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其母尚织自若也。
    8.两文中我们可以获得什么共同的启示?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6-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等七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
    【乙】庞恭与太子质①于邯郸②,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庞恭曰:“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③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庞恭从邯郸反果不得见。
    (《战国策﹒魏策二》)
    注释:①质:做人质。②邯郸:赵国都城 。③大梁:魏国都城。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而出溉汲 汲:____________ ②国人道之 道:____________
    ③谓魏王曰 谓:_________ ④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 去:____________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后太子罢/质庞恭从邯郸反/果不得见
    B.后太子罢质/庞恭从邯郸反果/不得见
    C.后太子罢/质庞恭从邯郸反果/不得见
    D.后太子罢质/庞恭从邯郸反/果不得见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12.甲、乙两文都描述了怎样的现象?从中我们得到怎样的启示?
    【7-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
    【乙】
    昔有人设罝①以捕獐,得而未觉。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②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罝中得鲍鱼,怪③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④。
    (选自《笑林》,有改动)
    【注】①罝(jū):网,用以捕鸟兽。②鲍鱼:这里指用盐淹渍的鱼,咸鱼。③怪:对……感到奇怪。④息:平息。
    1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及其家穿井 及:( )
    (2)国人道之 道:( )
    (3)丁氏对曰 对:( )
    (4)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 去:( )
    14.用“/”为下列句子断句(划两处)。
    积 七 八 年 鲍 鱼 主 过 庙 下 问 其 故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16.【甲】文中消息被讹传为“丁家挖井挖出一个人来”,丁氏和“传之者”都有责任,请简要说说各自犯了什么错误。
    17.【乙】文中“奉之者”犯了什么错误?
    【8-广西防城港地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庞葱与太子质(做人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大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及其家穿井____________
    (2)国人道之_____________
    (3)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
    (4)谓魏王曰_____________
    9.【乙】文中画波浪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大王察之矣
    B.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大王察之矣
    C.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大王察之矣
    D.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大王察之矣
    10.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宋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是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B.【甲】文叙事简洁、层次清楚,特别是中间“国人道之”,可让读者想象出整个都城的好事者以讹传讹的情况。
    C.庞葱从邯郸返回,得不到召见的原因是魏王听信了他人的谗言。
    D.庞葱临行前对魏王讲“三人成虎”故事的最终目的达到了。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②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12.【甲】【乙】两文描述了一个共同的现象:一件事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乙文庞葱说的故事可以用____________(填一个成语)来概括这种现象。
    13.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
    【9-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工之侨①献琴
    工之侨得良桐②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③。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④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⑤焉。匣而埋诸土,期年⑥出之,抱以适⑦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 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终。
    (明代刘基《郁离子》)
    注:①工之侨:虚构的人名。②良桐:上等桐木。桐,桐木,制古琴的材料。③太常:太常寺,祭祀礼乐的官署。④诸:兼词,之于。⑤窾:同“款”,款式。⑥期(jī)年:第二年;满一年。⑦适:到……去。
    14.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贵 人 过 而 见 之 易 之 以 百 金 献 诸 朝
    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丁氏对曰
    (2)谋诸漆工
    (3)遂去
    16.下边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工之侨闻之(《工之侨献琴》)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穿井得一人》)
    B.有闻而传之者(《穿井得一人》)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C.作断纹焉(《工之侨献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
    D.不知其所终(《工之侨献琴》)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附,身亡所寄(《杞人忧天》)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1)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
    (2)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18.从这两则寓言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10-2022年上海市杨浦区中考一模(暨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小题。
    (甲)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去宥①(节选)
    邻父有与人邻者,有梧桐树,其邻之父②言梧树之不善也,邻人遽伐之。邻父因请而以为薪。其人不说曰:“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此有所宥也。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
    齐人有欲得金③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此真大有所宥也。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宥之为败亦大矣。亡国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故凡人必别④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
    【注释】①宥:通“囿”,局限。“去宥”:除去人的局限,不受蒙蔽。②邻之父:即邻父,邻居老人,父:对男性长辈的称呼。③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引申为货币、钱。④别:离别、告别,这里引申为去除。
    9.甲乙两段选文均选自《________》。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邻人遽伐之 ( )
    (2)何故(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12.下列对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邻人很不高兴,说:“邻居如此危险,怎么能和他做邻居呢?”
    B.邻人很不高兴,说:“邻居用心如此险恶,怎么能和他做邻居呢?”
    C.邻人沉默不语,而后说:“邻居如此危险,难道能和他做邻居吗?”
    D.邻人沉默不语,而后说:“邻居用心如此险恶,难道能和他做邻居吗?”
    13.甲文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乙文中齐人“大有所宥”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请自己的话概括),国君“甚有所宥”的后果是____________,以上两例均从___________面阐述了______________的道理(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1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对“国人道之”的行为,作者用“不若无闻”来表明他的态度。
    B.乙文写邻人“有所宥”,齐人“大有所宥”,国君“甚有所宥”,层层揭示“有所宥”的恶果。
    C.甲乙两文都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寓言故事来阐述道理,给人以启示或警醒。
    D.甲文中的“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都是乙文中所说的“有所宥”之人。
    【11-上海市浦东新区多校联考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列诗文,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甲】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节选自《狼》)
    5.【甲】文出自《__________________》(书名)一书;【乙】文的作者是清代__________________(人名)
    6.解释文中加点词。
    (1)及其家穿井 穿__________________
    (2)一狼洞其中 洞__________________
    7.翻译【乙】文中画线句。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8.从【甲】文中的宋君行为来看,宋君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从【乙】文中以狼的狡诈衬托出屠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北京市海淀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
    【乙】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①,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②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取其甑③中而食之。选间④,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⑤。”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⑥入甑中,弃食不祥,回取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⑦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①藜(lí)羹不斟:粗劣的食物都吃不到。藜羹,野菜做的汤。②爨(cuàn):烧火做饭。③甑(zèng):古代炊具。④选间:一会儿。⑤食洁而后馈: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此处孔子是假借说梦来提醒颜回。⑥炱(tái):烟灰。⑦恃:依靠,凭借。
    9.下列选项中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已知词语的意思来推断陌生词语的意思,是理解文言文常用的方法。我们可以借“津津乐道”中“道”的意思,推断甲文中“国人道之”的“道”是“谈论、讲述”的意思。
    B.连接动作一前一后,表承接关系,是“而”在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用法。“闻而传之”,“闻”后才能“传”,所以“而”表承接关系;同理,“得而爨之”的“而”也表承接关系。
    C.名词活用为动词是文言文常见的语法现象。甲文中“求闻之若此”的“闻”和《狼》中“一狼洞其中”的“洞”都是名词活用做动词,意思分别为:“听说消息”“挖洞”。
    D.归类整理是积累文言词语的一种好方法。乙文中“孔子穷乎陈、蔡之间”的“穷”和《诫子书》中“悲守穷庐”的“穷”,意思分别是:“处于困境”和“穷困潦倒”。
    10.根据甲文内容,概括在消息传播过程中“国人”和宋君的表现。


    11.有人说,甲文印证了“耳听为虚”的道理,乙文反驳了“眼见为实”的观点。结合甲、乙两文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理解。
    【13-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今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庞恭与太子质(做人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庞恭曰:“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赵国都城)去大梁(魏国都城)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庞恭从邯郸反,果不得见。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及其家穿井______
    ②国人道之_____
    ③闻之于宋君_____
    ④谓魏王曰_____
    ⑤王信之乎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②庞恭从邯郸反,果不得见。
    (3)甲乙两文描述了一个共同的现象:一件事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乙文庞恭说的故事可以用_____(填一个成语)来概括这种现象。
    (4)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
    【14-四川省江油市八校联考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下列语句中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及其家穿井 及:待,等到
    B.淫慢则不能励精 淫:放纵
    C.国人道之 道:讲述
    D.险躁则不能治性 治:治理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及其家穿井/其一犬坐于前
    B.静以修身/以刀劈狼首
    C.有闻而传之者/温故而知新
    D.国人道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A.不能内心平淡,随遇而安,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办法完成远大目标。
    B.不能内心平淡,随遇而安,就没办法阐明意志,不能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C.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阐明意志,不能宁静专一,就没办法完成远大目标。
    D.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4)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文说理透辟,但手法各异。甲文寓理于事,富有说服力;乙文则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让说理走向深刻。
    B.两文结构清晰,甲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有开端、发展、结局;乙文从立志、学习、惜时三个层次进行阐述。
    C.两文语言简洁,各具特色。甲文语言凝练、幽默风趣;乙文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
    D.两文皆短小精辟,引人深思。甲文告诉我们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态度,不能轻信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乙文告诫儿子要通过勤学获取高官厚禄。
    【15-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
    【乙】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三人成虎》)
    (1)用“/”标划出下面句中的语音停顿(每小句只标一处)。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及其家穿井
    ②不若无闻也
    ③王信之乎
    ④而谗言先至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②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4)这两篇文章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
    【16-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节选)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 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窘:
    (2)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弛:
    (3)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溉:
    (4)丁氏对曰 对:
    11.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1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聊斋志异》,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
    B.甲文中“目似瞑,意暇甚”“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等表现了狼的狡诈。
    C.甲文结尾采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人类富有智慧,一定能战胜狡猾凶残的动物。
    D.甲文中的“其一/犬坐/于前”和乙文中的“丁氏/穿井/得一人”,两个句子的断句是正确的。
    13.甲文中的屠户和乙文中的宋君,都表现出了有智慧的一面。你从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呢?
    【17-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文】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黾①日夜恒鸣口干舌癣②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③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选自《墨子·墨子后语》)
    【注释】①蛙黾(méng):蛙。黾,蛙的一种。②挤:同“敝”,困,疲劳。③夜:在黑夜结束的时候。
    1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及其家穿井( )
    (2)得一人之使( )
    (3)多言何益( )
    (4)时夜而鸣( )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虾蟆、蛙黾日夜/恒鸣口干/舌癖然/而不听
    B.虾蟆、蛙黾/日夜恒鸣/口干舌癖然/而不听
    C.虾蟆、蛙黾/日夜恒鸣/口干舌癖/然而不听
    D.虾蟆、蛙黾日夜/恒鸣口干/舌癖/然而不听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唯其言之时也。
    17.甲乙两篇寓言都从说话者的角度告诉我们说话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请分别概述。
    【18-河北省承德市宽城县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十二章·学而》)
    【乙】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吕氏春秋·穿井得一人》)
    18.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标三处)
    吾 日 三 省 吾 身。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为人谋而不忠乎
    (2)家无井而出溉汲
    (3)及其家穿井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11.请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做到“吾日三省吾身”的好处。
    【19-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二)剑门之左峭岩间有大树,生于石缝之中,大可数围,枝干纯白,皆传曰白檀树。其下常有巨虺①,蟠而护之,民不敢采伐。又西岩之半,有志公和尚影,路人过者,皆西向擎拳顶礼,若亲面其如来。
    王仁裕癸未岁入蜀,至其岩下,注目观之,以质向来传说。
    时值晴朗,溪谷洗然,遂勒辔移时②望之。其白檀,乃一白栝树也。夹路溪谷之间,此类甚多,安有檀香蛇绕之事?又西瞻志公影,盖岩间有圆柏一株,即其笠首也;两面有上下石缝,限③之为身形;斜其缝者,即袈裟之文也,上有苔藓斑驳,即山水之毳文④也。方审其非白檀,志公不留影于此,明矣。乃知人之误传者何限哉!
    (选自《玉堂闲话》)
    【注释】①虺(huǐ):一种毒蛇。②移时:一段时间。③限:限制,限定。文末的“限”指界限、边界。④毳(cuì)文:像鸟兽细毛一样的花纹。
    1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及其家穿井:( ) (2)闻之于宋君:( )
    13.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4.结合语段(一)分析,本来丁家打了一口井,省了一个劳力,相当于多了一个人,这是事情的真相,但在传播的过程中却变成了丁家挖井挖出一个人来。造成这样讹传的原因有很多,请你概括出两条。
    15.读语段(二),关注文中画线句子,再联系语段(一),请你谈谈我们在生活中想要获得真知真见,应该怎么做?
    【20-上海市杨浦区县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 “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
    (乙)楚人有担山雉者,路人问曰:“何鸟也?”担者欺之曰:“凤凰也。”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久矣今真见之汝贩之乎?”曰:“然。”乃酬①千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将欲献楚王,经宿②而鸟死。路人不遑③惜其金,唯怅④不得以献楚王。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欲以献之。遂闻于楚王。楚王感其欲献于己,召而厚赐之,过于买鸟之金十倍。
    [注释]①酬:付出。②宿:一夜。③遑:忧虑。④怅:遗憾。
    10.解释下列加点字:
    (1)国人道之______
    (2)过于买鸟之金十倍______
    11.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2处)。
    我闻有凤凰久矣今真见之汝贩之乎?
    1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楚王感其欲献于己,召而厚赐之。
    13.以下是两位同学对两段文字的讨论。请你根据上下文,在横线上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文:甲文中丁氏如果把“吾穿井得一人”的“得”字改为“①______”,传闻者也许就不会闹出笑话了。
    小语:乙文中挑着山鸡的人如果不欺负过路人孤陋寡闻,过路人也不会错把山鸡当成风凰买了。
    小文:两篇笑话都写到国君。我觉得甲文中宋君对于谣言是将信将疑,表现在他“②______”(用原文语句),而楚王则是③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所以留下了千古笑柄。
    小语:是的,宋君和楚王对待传言的态度是不同的,这也警示我们做任何事情④______。
    【21-湖北省黄石市经济开发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8.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宋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是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B.甲文叙事简洁、层次清楚,特别是中间“国人道之”,可让读者想象出整个都城的好事者以讹传讹的情况。
    C.庞葱从邯郸返回,得不到召见的原因是魏王听信了他人的谗言。
    D.庞葱临行前对魏王讲“三人成虎”故事的最终目的达到了。
    9.乙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
    B.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
    C.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
    D.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22-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1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国人道之( )
    ②丁氏对曰( )
    ③投杼逾墙而走( )
    ④其母尚织自若( )
    17.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投杼逾墙而走
    A.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B.而顷刻两毙(《狼》)
    C.俄而雪骤(《咏雪》) D.博学而笃志(《论语》)
    18.用“/”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划两处)。
    昔者曾子处费
    19.翻译下列句子。
    (1)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0.阅读甲乙两文,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23-湖南省长沙市明德教育集团初中联盟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吕氏春秋》)
    【乙】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辞多类①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②物之情③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吕氏春秋》)
    【注】①类:像。②缘:依据,凭借。③情:规律。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求闻之若此 若屈伸呼吸 B.有闻而传之者 闻之于宋君
    C.国人道之 子夏之晋 D.学而时习之 至于晋而问之
    16.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B.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C.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D.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18.【甲】【乙】两段故事中,宋君、子夏是如何辨别传言的?请分别谈谈。在生活中,为了获得真知灼见,避免道听途说,你认为应该怎么做呢?
    【24-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甲】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乙】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宋之丁氏/夫君子之行/缓兵之计
    B.有闻而传之者/传不习乎/名不虚传
    C.问之于丁氏/其一犬坐于前/青出于蓝
    D.有闻而传之者/求闻之若此/天下奇闻
    10.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翻译:等到他家挖了一口井后,(丁家人)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理解:联系上下文可以发现,丁家人的话表述得不够清楚,这是让人们产生误解的重要原因。
    【乙】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翻译:整个国家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
    理解:宋国人特别乐于接受离奇的传闻,到处讲述丁家挖井挖出了一个人的事情,以至于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
    11.寓言是一个奇妙的东西,当它朝你走过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穿井得一人》和下面的《夔有一足》这两则寓言讲述的故事都跟传闻有关,阅读后都能带给我们思考。请你阅读链接材料,用自己的话将材料后的表格填写完整。
    【链接材料一】
    夔①有一足
    哀公②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③乎?”曰:“夔,人也,何故④一足?彼其无他异⑤,而独通于声。尧⑥曰:‘夔一而足矣。’使为⑦乐正⑧。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节选自《韩非子》)
    注:①[夔(kuí)]我国最早有史料记载的音乐家,以精通音乐著称。②[哀公]鲁国的国君。③[信]真实。④[何故]什么缘故;为什么。⑤[彼其无他异]这个人没有其他不同于常人的地方。⑥[尧]上古帝王名。⑦[为]担任。⑧[乐正]古代官名,乐官之长,掌管贵族子弟的教育,负责乐舞、祭祀等事宜。
    【链接材料二】
    足(zú):①脚;②足够,充足,满足;③值得,配。
    ——《古代汉语词典》

    传闻
    事情原貌
    启示
    《穿井得一人》
    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夔有一足》
    夔这个人只有一只脚。


    【25-山东省郯城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2.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
    ①家无井而出溉汲
    ②及其家穿井
    ③闻之于宋君
    ④身亡所寄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②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14.【甲】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和______的表达方式,【乙】文主要通过______描写来刻画人物的。
    15.寓言就是用小故事讲述大道理,请说说你对第一则寓言的理解。
    【26-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吕氏春秋》)
    (二)庞葱①与太子质②于邯郸③,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④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
    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
    [注]①庞葱:人名,战国时魏国的大臣。②质:做人质。③邯郸:地名,赵国的都城。④大梁:地名,魏国的都城。
    10.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家无井而出溉汲
    (2)闻之于宋君
    (3)果不得见
    (4)今邯郸之去大梁也远于市
    11.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A.晓之者亦舍然大喜。——(《杞人忧天》)
    B.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穿井得一人》)
    C.今邯郸之去大梁也远于市。——(《战国策·魏策二》)
    D.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
    12.翻译下面的句子。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13.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分别是什么态度?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言?
    【27-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海南初中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两则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
    【乙】
    《桑中生李》
    南顿①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②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灌溉,后人见桑中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③令我目愈,谢以一豚④。”目痛乃小疾,亦行⑤自愈。闻者传语:“盲者得视。”众犬吠声⑥,远近翕赫⑦,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
    (选自《新辑搜神记》)
    [注释]①南顿:古县名,在今河南项城市。②空桑:枯空的桑树,老桑树有枯空的树洞。③李君:李先生。此指空桑里长出的李树。④豚:小猪。⑤行:不久。⑥众犬吠声:是“一犬吠形,百犬吠声”的省略,意思:一只狗叫,其他的狗也跟着叫起来。形容众人盲目附和,众人随声传闻。⑦翕赫:翕:聚集。赫:盛貌。此指轰动、惊动。
    1.给下面句子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一处,用“/”标出)
    有 病 目 痛 者 息 阴 下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及其家穿井 ②国人道之 ③欲持去 ④间一岁余
    3.下面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丁氏穿井得一人 盲者得视
    B.后人见桑中复生李 将复何及
    C.闻者传语 传不习乎
    D.以余浆灌溉 间一岁余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⑴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⑵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
    5.甲、乙两文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传闻?


    相关试卷

    专题09 《卖油翁》 (过关检测)-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这是一份专题09 《卖油翁》 (过关检测)-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文件包含专题09《卖油翁》过关检测解析版docx、专题09《卖油翁》过关检测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6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8 《孙权劝学》 (过关检测)-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这是一份专题08 《孙权劝学》 (过关检测)-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文件包含专题08《孙权劝学》过关检测-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专题08《孙权劝学》过关检测-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3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7 《杞人忧天》 (过关检测)-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这是一份专题07 《杞人忧天》 (过关检测)-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文件包含专题07《杞人忧天》过关检测解析版docx、专题07《杞人忧天》过关检测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专题06 《穿井得一人》 (过关检测)-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