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点06 记叙文阅读之句子赏析-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考试易错题(浙江专用)
展开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考试易错题
易错点06 记叙文阅读之句子赏析
【典例分析】
(2021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粮食
茹志鹃
一九四七年的冬天刚开始,就给穷人来了个下马威,冻得舌头都僵了。这里敌我双方正值“拉锯”状态,土地改革还没开始。老寿仍裹着他那件破棉袄,腰里扎了根绳子,背着个小粪筐,在外转了一天,现在天都黑净了,才跑回家来。一进门就对老伴说:“有吃的吗?给一口,肚里都结冰了。”说着就丢下粪筐,蹲到灶门前,拨着余火,烤着打战的身子。
老寿的老伴是个苦死累死不讨饶的硬女人,就是爱唠叨几句。照老寿的话说,“是个贤德的人,话多,也多在理上。”
老伴一看老寿冻成这样,心疼了:“这一整天都没吃?”
“上哪吃去?”老寿用烤热的手,使劲擦着脸。老伴急忙掀锅盖,一碗现成的红薯叶玉米糊糊坐在热水里,她又特别优待,拿下馍馍筐子,掰了一大块高粱饼子给他。一边给,一边轻轻问道:“有情况啦?”
“还乡团领着一个团的匪兵,还带了两把铡刀,已经到了镇上。”
“那快给县大队报信呀!”
“我又不傻。这不刚从老甘那里来。”老寿耸了耸眉毛,端起了碗。但还没顾上喝,又把碗放在锅台上,从怀里掏出了四条干粮袋,眼瞅着地上说道:“老甘他们决定今晚就窜到敌人后面去,让过这股锋头,再打回来。他们到新区去,吃粮怕有难处……”
老伴一看这情景就明白了,也不等他把话说完,就揭开小木柜,拎出个面口袋,摔到老寿怀里,说道:“就这点高粱面了,这天寒地冻,咱不吃,叫孩子也不吃?你看着办吧!”
“有难处,这不假啊!”老寿仍旧两眼瞅着地上。又说道:“可是我是个在党的人。再说我们冷了,饿了,在家还能烤烤火,摘把野菜。老甘他们走出这么远去,还不知睡哪里,吃什么呢!这不都是为了咱……”
“唉!装吧装吧!啰嗦个啥!我才说了两句,你就说了一大套,谁不知道革命就是为了咱穷老百姓呀!”
“对!你是个明白人,都怪我嘴碎。说实在的。这点粮还不够他们吃一顿的,不过是个心,给防个急。回头老甘要从这里过,我让他来拿的。”老寿就这么检讨着,说着,和老伴一起把高粱面装进了干粮袋。最后面袋空了,而四条干粮袋只装了三条。
“该够啊!一条干粮袋装三斤,三四一十二。”老寿捏着那只空的干粮袋,踢踏着脚,转了一个身,又眼望着地,说道:“我咋记得家里还有十五斤高粱面呢!”
“这两天没吃啊?正巧我今天又烙了饼。”
“饼!也行啊!把饼切成小条条,装进去也成啊!”说着也没敢抬头,拿起刀就切老伴优待自己的那半拉饼子。这一次,老伴没吭气,把饼筐子递过来了。老寿把饼切好,装进口袋,然后端起灶台上那碗糊糊,看了看,重又坐到锅里。用手掌抹了抹嘴,说:“留给铁栓吧!”
“你喝了它吧!”老伴眼里已转了半晌的泪,到底流了下来。
“别难过,等解放以后,那时候啊!嗨!到共产主义那更美了,吃香的,喝辣的,任挑。”老寿吹灭了灯,又在灶门前蹲了下来。一边想着将来,一边等着老甘那轻轻的叩门声。
村里的狗,叫了几声,老甘来了。老寿在黑地里递上四条干粮袋,最难受的是他不得不说明其中有一袋是饼条子。
“老寿,你放心。哪里有老百姓就饿不着咱们。你们这点心,我带去防个急用。”老甘紧紧捏了捏老寿的手就走了。
老寿看他走远了,回身进屋关门。一摸,门栓上挂着两条干粮袋,老甘只拿了一半上了远路。打仗的人,留下了一半安家的粮。老寿悄悄地用手掌抹去两眼的热泪,把门关上。
(节选自《剪辑错了的故事》,题目为编者所加)
揣摩下面语句,联系全文,探究小说的主题。
①老寿在黑地里递上四条干粮袋,最难受的是他不得不说明其中一袋是饼条子。
②一摸,门栓上挂着两条干粮袋,老甘只拿了一半上了远路。
【答案】
合乎题意即可。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主旨的探究。文中的线索是“粮食”,围绕这一线索表现了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结合对全文的理解,首先我们看到老寿及其妻子将家里所有的粮食都奉献出来,并且在老甘来取粮时诚恳的向其说明“其中一袋是饼条子”,那种愧疚之情显现出来,表现了老寿对革命同志、对党的忠诚。而老甘甚至百姓的苦难,但是又不愿伤了老寿的一片心意,于是在取粮时偷偷地留下了两袋粮,这表现了他对百姓的关心和体贴。综合起来这篇文章要表现的应该是一种民拥军、军爱明的鱼水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易错点快攻】
【易错点】
记叙文阅读是中考语文的必考题型之一,记叙文阅读注重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察,题型灵活多样。记叙文阅读题考查考生阅读的概括能力,判定能力,理解能力,赏析能力等等,对句子的赏析也是易错点之一。
【对策】
句子表达效果分析法
第一步,判定语句的赏析角度(词语、修辞手法或者表现手法、句式、表达方式);
第二步,结合语境来分析其作用;
第三步找出该句和文章主旨的联系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常见的三种赏析角度:
(1)从用词的角度赏析:一般可从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成语等入手。如遣词造句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鲜明性。
①动词能准确地抓住事物的动态;
②形容词能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所要描写对象的状态;
③副词则强调了所要描写事物的特点;
④叠词则增添语言的音韵美。
⑤特别要注意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词语。对这些关键性词语的赏析准确、到位了,也就完成了对句子的语言赏析。
(2)从修辞角度赏析:比喻、拟人,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夸张,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迪;对偶,句式整齐,表意凝练;排比,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情感;反复,富有音乐美,突出强调某种感情。
【强化训练】
神像
村人的水桶在滴水崖前排着队。
村人的心情和这天一样,闷着火,一根火柴就能点着,滴水崖的这眼泉不急,有气无力、半死不活的,嘀答,嘀答,半天滴满一桶水。
这是要人命呀!村人唉声叹气,老天爷,快下雨吧,下了雨泉水才会旺。
二先生说,山上苍老爷庙里的神像别毁坏就好了,苍老爷管着咱这里的风雨雪雹,他老人家生气了,才这样大旱的!二先生的话阴阴的,能拧出水。
塑像呀!咱们集资重塑一个苍老爷像吧?有人建议。
早就该塑的,有神敬着心里踏实!有人附和。
二先生把他的接水桶往前移了移,说,总算还有明白人。
一伙村人就去找泥人刘,请他重塑苍老爷的神像。泥人刘会捏泥人,老辈子传下的手艺,一团泥巴在他手里捏啥像啥。泥人刘答应后有些犯难,问,苍老爷长什么样?
众人大眼瞪小眼,谁也不知苍老爷长什么样,都看二先生,他是村里的大能人,据他说天上的事知一半,地上的事全知道。
神仙的样呗!二先生说,苍老爷是神仙,肯定相貌威严,苍老爷又是咱老百姓的神,也少不了慈悲。村人都点头,就是,就是。
一大早泥人刘就上山,在村口碰到村主任和一个戴草帽的人,草帽遮着脸没看清人,
泥人刘就和村主任打个招呼走了。
你丢钱了?这么急着走,也不和咱田叔说句话?村主任在后边喊。
泥人刘停下回头看时,那人已取下草帽,一张消瘦的脸,但泥人刘很快认出了,很惊喜,田叔,您回家了?
回家了。田叔微笑着看着泥人刘,听说你这些天很忙的。
泥人刘有些不好意思,天太旱,求求苍老爷,嘿嘿,大伙的心愿,也是病急乱投医。
村主任说,你们做那些都是虚的,田叔给咱们做的才是实的。看到泥人刘不明白,又说,田叔放着城里的好日子不过,带着打井的专项款,回村里帮咱们打井办实事来了。
太好了!咱村需要井,只是以前打几次井都是干眼子,大伙都没信心了。泥人刘说。村主任说,这次不一样,田叔请来了城里的技术员,有技术又有钱,准成!咱田叔说了,打不出井就不回城里。
田叔是村里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在城里做局长。
山上开始钻井了,位置就定在苍老爷庙附近,是田叔和城里来的技术员勘察了很多地方,最后定下的。
钻井的深度一天天增加,一直没有水的影子。
咱村和井没缘分,村名叫滴水崖,只能喝嘀答的水,老辈打井都没成过,怕又是一个空。二先生说。
又熬了两天,钻井杆喷出的还是干面子,田叔病倒了,回城了。
躺在床上的田叔每天都给村主任打电话,今天是什么情况?
还是干面子,电话里村主任的声音干巴巴的。
今天又是什么情况?
还是没见水,电话里村主任的声音带着哭腔。
不能放弃,这是我们最后的机会。田叔给村主任说,也是给自己说。
可是……您带来的打井的专项款快用完了,村主任的声音很无助的样子。
田叔安慰他,别急,明天我让人送钱去。
又一天深夜,田叔被床边的电话铃惊醒,是村主任打来的,井出水了,哗哗的!村主任的声音被水泡得湿漉漉的。
苍老爷的神像塑好了,泥人刘松了一口气,二先生也松了一口气。
水井的剪彩和苍老爷的神像的开光同时进行,这是村主任和二先生共同决定的。
鞭炮齐鸣,唢呐声在山谷里飘来荡去,井水从水泵口喷涌而出。
一块红布从苍老爷神像的头上慢慢滑下来,苍老爷的面容展现,映在村人的眼睛里。
是田叔的模样。
(选自《小小说月刊·下半月》2020年01期作者:青霉素)
下面内容是同学在阅读这篇小说后的对话,请你仔细阅读,完成相关任务。
小文:读小说要关注小说的叙述。我发现这篇小说是双线并行展开叙述的。两条线索分别是(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
小语:嗯,是的。这样的叙述在小说中有这样的好处:(3)________________
小文:小说还运用了伏笔照应的手法进行叙述,比如:(4)________________
小语:读小说还要关注小说的人物形象。那么,小说中为什么要写二先生这个人物呢?
小文:我认为(5)________________。
小语:小说的语言也很有特点。你能就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进行赏析吗?
小文:我是这样赏析的:(6)________________。
小语:赏析得不错。下面让我们一起关注标题,使村民获得水源的是田叔,小说却以“神像”为题,你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小文:我认为:(7)________________。
怀念中的宁静
林斤澜
①怀念故乡,是人的常情,也是深情。只是情到深处说不清楚,心里也不一定明白。这情写成诗的不少,写成文的也不少,谁都记得几句吧,记得的合不合你的心思,也难说。有一位写道:故乡就是你家我家亮着灯光的窗户。我读过去,眼前随着出现明黄的灯光,阴冷的黑夜。暗暗叫道:写得好!怎么个好法,一时不理会。
②后来一怀念故乡,就想起这句话来,觉出来这句话里的情景,透着宁静的气氛。别的怀念的诗句文句,有别的好处,不一定有宁静。
③宁静在外是气氛,在内心是意境。怀乡常常是激动的情绪,和宁静又有什么关联?这又一时讲不灵清。好像也乏味,先放在一边。
④却说开放改革声中,温州人的名声叫得响了。从活跃经济来看,肯定只能叫好。但从文明的各个角度,也可以带来些不好。温州人自己说:全国不论哪里,只要有一个生意人,就是温州人。还有的说:出国护照若是好办,早跑遍全世界了。住在巴黎的同乡也有豪言壮语:站在蓬皮杜艺术中心圆圈,大点声说温州话,就会有人答应。这是一位老华侨、头面人物,严词正色介绍情况,不过我没有试验过。不只一个国家的华侨说:不用到外国来,吃恁的苦头。早日是没有出路,今日我你温州的机会比外国还多了。
⑤温州人怎样打进北京?在北京南郊只要有个立锥之地,锥在那里风雨不走。摸着了服装市场,以时新又便宜掌握了中低档,几年工夫,住地上了报叫做温州村。前不久,北京的刊物上还有长文报道,描写既艰苦又机灵的创业,老是抢在市场的前面。也叙述了野蛮的生产、落后的方式,还有喧嚣的夜生活……这个四邻不安的情景,也见之外国。有问某地的唐人街是怎样形成的?答称自然形成,因为别国居民先后搬走了。
⑥在外地工作的同乡同行,自然想写温州。有一位远在西北,隔一二年到北京来一趟,来必旧话重提:什么是温州的特点?什么是温州风格?温州人的性格都有些什么?信息灵通、吃苦耐劳、胆大心细……凡是经济活跃的地方,先富起来的人们中间,都少不了这几条,温州有什么不一样?他回回提问,可见年年在探讨,又每每得不到满意的结果。
⑦我说我也回答不出来。不过你不是为了写好故乡吗?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你走的是寻求典型的路子。这条路子也许是正东正西的大道,鲁迅是这条大道上的先驱,他塑造了不朽的阿Q。阿Q生活的地方,看来是绍兴农村。但阿Q绝不只是绍兴人的典型,他的性格当年叫做“国民性”倒还合适。再比方说偏僻的湘西,在现代文学的读者中,有几个去过那“边城”,但提起来眼前就出现山水如画,画中有诗、小船、爷爷和孙女、黄狗、酒葫芦……不好说什么典型什么性格,只见山川与人物,溶化在诗情画意里。湘西作家沈从文对故乡的奉献,是境界。再有四川的河北的,给我们这样那样生动的场景,或辛辣尖锐的,或温柔朴实的形象。当然,打动了我们,让我们去想象那个地方,那里的人民,那里会有些意义、观念,也就是象征。这些作家把他们的故乡,或笼罩或烘托或供奉在意象里。
⑧文学的道路是多样的,条条道路可通故乡,因为我们爱故乡,因为故乡有爱。
⑨我渐入老境,对故乡的怀念好像添了些深沉。不大去和别地比较差异,也不多计较几个优点和几个缺点,就是叫我去总结也总结不了,因为面前只是一片感情,或者应当说是感情的需要。老古话说的落叶归根,是需要,是需要归根,其实归根是一片宁静,和你家我家亮着灯的窗户的宁静,是一样的宁静。
⑩我少年时候,在兵荒马乱中离家离校,曾在和黄岩搭界的福溪山中迎接战争。五十年后,我上山看看,战争年代的内外劫难,历历在目。当时的困苦、挫折、烦恼、危险一一出现,但都出现在悠悠的宁静之中。我觉得宁静不只是感情了,还是沉淀,是澄清,是超脱。叫家乡昔日的苦海,走进明净可爱的境界。
⑪从八十年代走进九十年代,走向下个世纪,改革开放,密锣紧鼓。外地人只以为温州走得快,走得猛,走得火,其实少不了跌倒爬起,爬起跌倒,出头的鸟先挨打,走前的人多凶险。这个时期,我隔四五年回乡走一走,真看见有的乡镇、有的家族整个的兴起,又衰落,又兴起……匆匆忙忙,慌慌张张,几十年上百年的变化,眨眨眼中间魔术一样变过来化过去了。这种时候,忽然,出现一闪一闪的宁静。一个人和一个社会,都好像干渴之中,饮了饮清凉的泉水。这种时候,我觉得宁静又不只是玄虚的境界了,它是现实的文明。
⑫我日益怀念故乡,又远不能分析。只是在怀念之中,发现了宁静是感情,也是境界,又是文明?古人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我就希望起来,希望故乡的窗户,亮着有动有静的完全的文明。
——选自《怀念中的宁静》(有删减)
文中有三处关于“窗户”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1)有一位写道:故乡就是你家我家亮着灯光的窗户。
(2)其实归根是一片宁静,和你家我家亮着灯的窗户的宁静,是一样的宁静。
(3)我就希望起来,希望故乡的窗户,亮着有动有静的完全的文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牲畜林
(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
⑴那天早晨,农民朱阿·德伊·菲奇正在树林深处砍柴。
⑵他长得矮胖,圆圆的脸膛黑里透红,头戴绿色毡帽,上面插根野鸡毛,身着黄色大圆点的衬衣,外罩毛背心,圆鼓鼓的肚子上,一条带圆点的红围巾系住了打满蓝色补丁的裤子。
⑶“朱阿,你在干什么?!”逃难老乡对他说,“德国鬼子进村了,正挨个搜查牲口棚呢!”
⑷“天哪,糟糕了!他们肯定会找到我那头奶牛‘花大姐’,把它带走。”朱阿大声说。
⑸朱阿丢下木柴、斧头,撒腿就跑。他飞快地跑着,下坡时就像滚动的球。翻过一道山脊,村子便 展现在眼前。处在群山之中的山村,早晨空气清新柔和。石砖和石板搭成的简陋房屋显得那么凄凉。村子里空气紧张,不时传来德国人的叫喊声和用拳头砸门的声音。
⑹朱阿全身颤抖起来。一方面是由于喝酒过多,早就有手颤的毛病,一方面,一想到他在世上唯一的财产“花大姐”要被带走便不寒而栗。
⑺街上空无一人,野蛮的叫喊声和带钉子的皮靴声从村中心传来。朱阿到家,门依然关着。“哞……”一个声音从牛棚里传出,是母牛“花大姐”,此刻它听到自己的主人正在走近。朱阿高兴了。
⑻突然传来了脚步声,朱阿赶紧躲进门洞。这是一个长得农民模样的德国兵,短短的制服遮不住那长胳膊、长脖子,他的腿也很长,拿着一杆像他一样高的破枪。他离开同伴,想独自捞点什么。这村子使他回忆起熟悉的东西和气味。他边走边用鼻子嗅着。扁平的军帽下,一张猪样的黄脸东张西望。“哞……”“花大姐”又叫了起来。德国兵精神一振,迅速向牛棚走去。朱阿紧张得气都喘不过来。
⑼他看到德国人凶狠地踢着门,很快会破门而入。于是绕到房子后面,在草堆下翻找出藏在那里的一杆老式猎枪和子弹袋。他平端着枪,悄悄地走到牛棚门口。德国兵正牵着牛往外走。那是一头漂亮的、带黑点的红色小母牛,因此绰号叫“花大姐”。它性情温顺,但又很固执。现在它不愿跟着陌生人走德国人不得不推着它走。
⑽朱阿开始瞄准了。要知道,他是村子里最蹩脚的猎手,从来瞄不准,不要说野兔子,就连一只松鼠也没打到过。他使劲瞄准,但枪口不停地在空中转动。他想对准德国人的胸膛,可准星正对着的却是牛屁股。朱阿不敢贸然开枪。
⑾德国人牵着这头牛吃力地走着,发现伙伴们离开村子上路了。他准备拉着牛追赶伙伴。朱阿尾随在后面,不时瞄准,但总拿不稳枪,更何况德国人和母牛靠得太近,他哪里敢抠动扳机?
⑿德国兵想抄近路,进入了树林。他心惊胆颤地打量着这浓密的树林,忽听杨梅果树丛中一阵响动,跑出一头漂亮的粉红色小猪。在他的家乡,从未见过猪在树林子里跑来跑去。他松开牵牛的绳子去追赶那头猪。“花大姐”一旦得到了自由,就一头钻进树林跑了,这里有它许多朋友。
⒀对朱阿来说,这正是开枪的好机会。德国人手忙脚乱地在抓猪。就在朱阿准备抠动扳机时,附近出现了两个小孩,脸上挂着泪珠:“朱阿,请你瞄准点!要是把我们的猪打死了,我们就什么也没有了!”朱阿心软了,这倒不是因为他要杀死那个德国鬼子,而是为那两个可怜孩子的猪担心。
⒁德国鬼子怀抱着那头拼命挣扎的猪在林子里转悠,忽然看到松树枝上站着一只开屏的火鸡。他连忙伸手去抓,但火鸡轻轻一跳,跳到更高一层的枝上,尾羽依然展开着。德国兵放开了猪,开始爬树。他每向上爬一层,那只火鸡就跳到更上一层的树枝上,挺着胸脯,一直保持着开屏的姿势。
⒂朱阿悄悄来到树下。这时,一位年轻的、戴红头巾的胖姑娘来到他身边。“朱阿,”她说,“你听我说,如果打死德国人,我就嫁给你;要是打死了我的火鸡,我就割断你的脖子!”听了这话,年纪不轻、但还没结婚的朱阿羞得满面通红,手中的猎枪像烤肉的铁叉一样在眼前转动起来。
⒃德国兵继续向上爬,树枝越来越细,脚下的树枝突然折断,他掉了下来摔在松软的树枝上,没有受伤。
⒄德国兵来到一个布满灰岩石、长满绿苔藓的地方,附近只有几棵干枯的松树,前面就是悬崖。一只母鸡正在地上觅食。这是一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人们再也不可能见到比它更老、更瘦的鸡了。是全村最穷的老太婆吉鲁米娜的。它很快被德国兵抓住了。
⒅朱阿终于可以开枪了,就算打死那没毛的母鸡也没关系。这时,老太太身披黑色破披肩走了过来说:“朱阿,德国人拿走了我的鸡,那是我在世界上唯一的财产,这已经够使我伤心了!现在要是你再打死鸡,那我就更伤心了!”朱阿的手抖得更厉害了。尽管如此,他还是鼓足勇气,抠动了扳机。
⒆听到枪声,德国人看到手中的鸡没了尾巴。接着又一声,翅膀丢了一只。又一声,德国兵手中只剩下了一个鸡头。他飞快地扔掉鸡头,撒腿就跑。但再也找不到路了,前面是个乱石崖,上面趴着一只大猫。要知道很久以来,这只凶恶的野猫,常常到村子里偷鸡吃。德国兵看到那只凶狠的动物竖起全身的毛向他扑来,他感到快要被野猫的利爪撕成碎片。人和野猫在厮打中一起滚下了石崖。
⒇就这样,朱阿这个劣等射手,受到了像全村最伟大的游击队员和猎手一样的欢迎。
结合加点词,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阅读《鹅毛压得父亲喘》,回答下列小题。
鹅毛压得父亲喘
①每到冬季,父亲都要去收鹅毛,此时乡下的养鹅人,都会把鹅毛拔下来卖钱。父亲便拿着麻袋和扁担,走村串屯地上门去收,早出晚归。
②天一黑,我就跟姐姐站在村口的冷风中,等待父亲的归来。有一年,父亲身体特别弱,“鹅毛担子”一上肩,就大口大口地又喘又咳,为此每次看到父亲,姐姐便会飞快地跑过去,接过他的担子,父亲便如释重负,一下轻松很多。年幼的我很是不懂,那鹅毛担子,分明很轻盈,我曾挑过几次,看似鼓囊囊的两麻袋,其实一点都不重,轻如鸿毛呀,可为何在父亲的肩上,却是那般沉重,压得他直喘呢?
③晚饭后,父亲拨亮带玻璃罩的油灯,借着灯光,将收来的鹅毛,全部摊放在屋内,然后打开家里的所有门,让阵阵萧萧北风穿屋而过——他要一边拨弄,一边利用那又冷又硬的北风,将鹅毛中最轻,最软,也是最值钱,最有用处的鹅绒,吹分离开来,另作他用,吹不起来的则卖给毛厂。
④如若吹进来的风不够大,父亲就拿扇子去扇,被他扇起的鹅绒,恰似屋外飘扬的雪花,片片雪白,凌空飞舞。父亲一边扇,一边剧烈地喘着、咳着,形单影只地被一片“雪白”若隐若现地裹挟着,碰触着,吞没着……他从不让我和姐姐帮忙,而让我们去学习。
⑤父亲为何气喘和咳嗽得那么严重,我从不知其因。我更不明白,为何村里别的成年男子,都去集体的队里上工,挣工分,可他却不去,而让柔弱的母亲去?父亲为什么气喘和咳嗽那么严重?
⑥母亲白天上工,晚上还要给有钱人做羽绒鞋,好赚些手工费,供我和姐姐读书,父亲分拣出的鹅绒,正是她做鞋时所需的填充保暖材料。母亲的手很巧,做出的羽绒鞋暖和得很,极受镇上的居民欢迎,尤其是临近春节的腊月,订做羽绒鞋的人很多,母亲要整宿地去做,天快亮时才能和衣躺会儿。
⑦更糟的是,我家的泥墙草屋,也在那年的一场暴雪中坍塌了,一家只能住进一间四面都漏风的草棚里。晚上归来,母亲仍要在草棚里做鞋,父亲分过鹅绒后,还得去垒房子——取来半干半湿的田泥,赤脚将它们一脚脚地踩熟,踩得有黏性和劲道,之后再用它们去垒墙。垒一层,晾干后,第二晚再接着垒第二层,如此反复……因为太冷,母亲的双手很快被冻伤,又痛又痒。父亲也喘得、咳得更严重了,但他们继续坚持着。
⑧几个月后,泥屋终于垒起来了,春天也到来了,父亲的咳喘渐渐有了缓解;母亲的双手也好了些。他们卖鹅毛和羽绒鞋所得利润,得以凑齐我和姐姐的学杂费,一家人总算熬过来了。
⑨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当年患有较重的慢性支气管炎,因为怕花钱治疗,只能硬扛着,医生告诫他不要干重体力活,要休息,否则极易发展成肺气肿。可父亲哪肯休息,他坚决要去收鹅毛,因为这活相对轻松些,还能帮母亲。
哦!原来如此,第⑤段和第⑨段是 A 关系,这样的好处是: B
⑩多年后,父亲和母亲相继去世。有一次,我回到老家,在老屋的角落里,惊讶地发现了一小窝的鹅绒,它们轻轻地拢在一起,像落入人间经年不散的流云,泊在母亲留下的鞋样子旁。鹅绒是那么的轻盈,有风掠过,便会飘散。但奇怪的是,它们竟始终在那里,一如当年此时。
⑪我终于懂了,当年,压在父亲肩上的担子看似轻如鸿毛,但对于贫病交困的他来说,却是千钧之担,于母亲也同样如此。可面对薄待他们的那个寒冬,父亲和母亲并未屈服、抱怨,而是用尽所有力气,彼此配合,携手反抗,只为他们的孩子——年幼的我和姐姐,打开一个阳光明媚的未来之春!在当时那个农村普遍穷困的特殊年代,我和姐姐是方圆几十里地,唯一都读过书,上了大学的俩姐弟,谁也没因贫困而辍学。
⑫父亲肩上担起的和母亲手中操持的,虽然只是一片片很轻、很轻的鹅毛,但由此诞生出来的爱,却重于泰山。
看完全文,发现文中多次出现鹅毛,想来鹅毛应该是全文的 C ,作用是 D
赏析文中第⑩段画线句。
文学类文本阅读
沼泽地
[日本]芥川龙之介
①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惟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地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因此说“发现”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看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对一般参的人来说,恐怕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的吧。
②然而奇怪的是,这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甲)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土墙一般晦暗的黄色。莫非这位画家真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某种癖好,故意加以夸张吧?——我站在这幅画面前,一面对它玩味,一面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③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踏上去扑哧一声,会没过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中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小小的油画相抗衡。
④“很欣赏它呢!”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被惊吓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⑤“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那刚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⑥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一句:“是杰作。”
⑦“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
⑧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附近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我越发不痛快了。
⑨“真有意思。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这儿来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⑩“遗族?那么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吗?”
⑪“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死了。”
⑫终于,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呢?”
⑬“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⑭“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
⑮“当然喽。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你还在欣赏,说它是杰作哩,这可太有趣啦!”
⑯记者又得意洋洋地放声大笑,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要不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的鉴赏力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落空了。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我的整个身心。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我在这张小小画布上再一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⑰“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要说可取嘛,这一点倒是可取的。”
⑱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高兴地微笑看,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惟一报偿!我浑身奇怪地打着寒战,第三次审视这幅忧郁的画。(乙)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本身一般……
⑲“是杰作。”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
(选自《微型小说鉴赏辞典》)
阅读小说要关注“语言的精妙之处”。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踏上去扑哧一声,会漫过脚脖子。(画本无声,结合前后文说说“扑哧”这一拟声词的表达效果。)
(2)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惟一报偿!(“报偿”指以财物酬答人,结合全文说说“报偿”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易错点09 记叙文阅读之词句赏析-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考试易错题: 这是一份易错点09 记叙文阅读之词句赏析-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考试易错题,文件包含易错点09记叙文阅读之词句赏析解析版docx、易错点09记叙文阅读之词句赏析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专用】2023年中考语文易错题汇编——06 记叙文阅读之句子赏析(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浙江专用】2023年中考语文易错题汇编——06 记叙文阅读之句子赏析(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06记叙文阅读之句子赏析解析版docx、06记叙文阅读之句子赏析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易错点09 记叙文阅读之表现手法赏析-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考试易错题(浙江专用): 这是一份易错点09 记叙文阅读之表现手法赏析-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考试易错题(浙江专用),文件包含易错点09记叙文阅读之表现手法赏析-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考试易错题浙江专用解析版docx、易错点09记叙文阅读之表现手法赏析-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考试易错题浙江专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