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散文+小说阅读考点突破与专项训练(全国专用)
- 考点10 文学作品阅读之拓展探究-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散文+小说阅读考点突破与专项训练(全国专用) 试卷 2 次下载
- 考点11 文学作品阅读之梳理文章思路-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散文+小说阅读考点突破与专项训练(全国专用) 试卷 2 次下载
- 考点13 文学作品阅读之把握文章主旨情感-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散文+小说阅读考点突破与专项训练(全国通用) 试卷 3 次下载
- 考点14 文学作品阅读之赏析表达方式-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散文+小说阅读考点突破与专项训练(全国通用) 试卷 3 次下载
- 考点15 文学作品阅读之分析写作特色-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散文+小说阅读考点突破与专项训练(全国通用) 试卷 2 次下载
考点12 文学作品阅读之分析记叙人称-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散文+小说阅读考点突破与专项训练(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考点12 文学作品阅读之分析记叙人称-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散文+小说阅读考点突破与专项训练(全国通用),共6页。
中考文学作品阅读考点突破与专项训练(全国通用)考点12 文学作品阅读之分析记叙人称【考点分析】一般来说,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的是第一人称,如鲁迅的《藤野先生》。采用第一人称来写,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的是第三人称,如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它的特点在于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多角度自由地叙述。明确人称,有助于体会作者对所写的人物、事件的态度,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但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需转换人称。使用第二人称,便于抒情。分析记叙人称类题目考查的设问方式通常有: 1、文章使用了什么人称?作用是什么?2、文章多次使用第×人称,有何表达效果?3、文章先用第三人称,最后改用第二人称,简要分析原因。4、文章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技巧点拨】一、相关知识1、第一人称:以“我”“我们”的口吻及角度展开叙述。(关键词:“我”“我们”)2、第二人称:用:“你”“你们”的口吻及角度展开叙述,以第二个人的角度来评判主角,讲述时隐藏主角的故事。 (关键词:“你”“你们”) 3、第三人称: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以“他”“他们”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关键词:“他”“他们”)二、记叙人称及作用1、答题思路第一人称:a.便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b.使文章更具真实性;C.叙述亲切自然;d.直抒胸臆,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思想情感。e、我是全文的线索性人物,通过我的见闻感受表现或烘托人物形象,在“我”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或者希望。第二人称:a.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增加亲切感;b.便于抒情,便于对话,有呼告效果;c.使读者迅速融入角色;d、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引起感情上的共鸣。第三人称:a.直接客观展现生活.b.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更自由,便于叙述和议论。C.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d.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距离,更具客观性。提醒:1、人称的变化往往意味着表达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作者情感的变化。2、理解人称千万不能够脱离文章,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准确扣住作者的议论抒情文段进行分析2、答题模板第一人称叙事中“我”的作用:①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②通过“我”的见闻感受,表现或烘托人物……的形象。 ③在“我”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情感(希望)。叙事中人称发生变化的作用:①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 ②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三、叙述视角及作用1、设问方式①小说以第三人称角度来叙述故事,这样的叙事视角有什么效果?②选文从头到尾没有出现“我”字,但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试分析“我”这个隐形形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2、答题思路①辨析文章的叙述视角。(“全知视角”还是“有限视角”)②写出叙述视角效果:全知视角——特点:一般用第三人称。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洞悉一切作品的人物、故事、场景等都在其主宰之下。 作用:a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b.多角度描述,客观冷静。 有限视角——特点:一般用第一人称。从作品中某个人物出发作者的认知不能超越这个人物的认知。 作用:a.给人一种亲历的感觉,可增加真实性与亲切感;b.能最大限度调动读者积极性,去想象故事背后的故事及以后的发展。 【典型题析】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湖上黎明徐鲁①黎明时分的湖水真是安静。每天天还未亮,我就早早地起床,披着尚未隐退的晨星微光,坐在黑黢黢的湖边了。我想独自享受这短暂的安宁与寂静。听不见任何动静,不必说 ,也不必说 ,单是水边的一丝矮菖蒲底下,那一只在轻轻划动的水蜘蛛,就让我觉得一切都是寂静的。它的细腿仿佛是老唱片上的唱针,在寂静的水面上划出一圈圈若有若无的波纹。而黄昏时我曾聆听过的那些草丛间的鞘翅类虫子的欢快的吟唱,现在也都已停歇了。它们已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沉入梦乡。只有当它们睁开眼睛醒过来的时候,生命的新一轮欢舞才又开始。其实,在仁慈而宽厚的地母的心中,我们和这些小小的虫豸又有什么两样?②不知不觉地,湖面上有了一点点亮色。那是薄薄的曙色,暗金的色调里隐藏着一抹淡淡的玫瑰红色。我知道,新一天的太阳,我们共同的华灯,正在群山之后冉冉升起。这时候,我睁大眼睛望向大约一百米远的一处凹陷的湖岸。那里有我昨天黄昏时的一个发现:一只漂亮的、孤单的小野凫,栖息在那片茂密的草丛里。我本来可以悄悄走近那里,以便观察得更仔细些,但我又实在怕惊扰了这个与世无争的小生命,所以只好远远地坐在这里观察着--其实我是在等待着它醒来。③果然,不一会儿,那里有了一丝响动,好像是小小的翅膀扑打着草丛的声音。毫无疑问,小野凫睡醒了。它低低地飞出了草丛,贴着湖面,仿佛小孩子贴着水面扔出的一块小石片,溅起一串串美丽的水花。然后它栖落在湖水中央,机警地向四周观望着。它好像是已经看到了我这个突然出现的不速之客,所以显得有点惊奇。但它并不慌张,大约认定我是一株没有什么攻击性的老树桩吧。所以它旋即自由自在地在那里转动着身子,仿佛一个陀螺,在那里摆动着,一边整理着它的羽毛,一边跳着它的姿态优美的水上芭蕾。④这时候,我觉得整个湖只是属于我们这两个生命---不,再加上那只小小的水蜘蛛,三个生命的。哦,我可爱的小精灵们,我和你们和平共处,互不打扰,也许,应该说是在彼此欣赏呢!当小野凫在寂静的水中央做完了早操,天已大亮了。湖面上已经铺上了一层暗金色和完全的玫瑰红色。紧接着,湖的四周开始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传过来。晨星隐退了,太阳正在升起,新的一天来临了。(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问题】作者在第①——③段中使用“它”来称呼“水蜘蛛”“小野凫”,但在第④段中却称“你们”如何理解这种变化?(3分)【参考答案】结尾使用第二人称“你们”,增加了亲切感,更直接地抒发了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解析】“你们”属于第二人称,使用第二人称叙述的好处是增加亲切感,便于作者直抒感情。本文第④段中,“哦,我可爱的小精灵们,我和你们和平共处,互不打扰,也许,应该说是彼此欣赏呢”,直接抒发了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一个牧羊人的奇迹 (1)在新疆博格达山峰之麓,有一个小村,村里有一个叫吴庭德的老人,他以牧羊为生,和村里所有的老人一样,平平淡淡地步入人生的暮年,如果说他会创造奇迹,村里人肯定会异口同声地说:“就他?不可能。” (2)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一天,吴庭德老人放羊时发现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八个大字。他陷入了沉思。他想,既然是中心,那一定不简单啊,那一刻他作出了一个不简单的决定:每天守护这个中心牌。 (3)每天放羊的时候,吴庭德就守在“亚心”木牌的周围,看着它不受牲畜破坏。下雨怕它淋着,天冷怕它冻着。家里人笑他太傻,国家又不给一分钱,凭什么像看宝贝一样看着它。村里人笑他太痴,一块木牌值得这么神经兮兮吗?吴庭德把那些冷言冷语当作耳边风,执著地守护“亚心”。 (4)亚洲中心设立之后,许多游客从世界各地赶来,尽管只是一块孤零零的木牌,他们也看得十分高兴:毕竟与亚洲大陆的中心零距离的接触了一番。游客参观“亚心”,免不了和吴庭德老人聊上几句。茫茫戈壁,在这亚洲中心的位置,吴庭德成了唯一的活风景。为了让游客沾上中心的气息,吴庭德想了一个办法:每天砸一块小石头,把小石头砸成动物的模样,然后再砸出“亚洲中心”四个字,再把这些亚心石低价出售给来参观的游客。老人砸出的亚心石简单地近乎石器时代的遗物,然而照样卖得火。 (5)四年过去了,吴庭德老人靠亚心石赚了一笔钱,就在这一年,国家投资150万元,建了一座高大的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塔,慕名前来参观的游客骤然增多,家人期待吴庭德多砸出一些亚心石来卖,肯定能赚大钱。 (6)然而,老人不但没有把钱交给家里,反而将家里的四十只羊全卖了,用所得的'钱买了两块石料。此后,老人每天在亚心塔旁边,一斧一凿雕刻石狮。两年过去了,他雕刻出了一雄一雌两座栩栩如生的石狮。他说:“我怕亚心塔太孤单了,就刻了这两个石狮子陪伴它······” (7)值得一提的是,吴庭德老人压根儿就没学过雕刻! (8)有一个远方游客得知吴庭德老人创下如此人间奇迹,特意为他塑了一尊铜像,表达对他最崇高的敬意。 (9)如果你有机会参观亚心塔,你一定会被吴庭德老人的石像所吸引。这两尊石狮以无声的方式告诉你:执著痴情就是创造奇迹的一斧一凿。有这两样东西在,一个普通的牧羊人也能创造出人间的奇迹。【问题】第(9)段用第二人称叙述有什么作用?(3分)【参考答案】运用第二人称叙述好像面对面和读者进行交流,增强了情感交流的真实性,显得亲切自然。【解析】 运用第二人称叙述,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与文章的距离。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三、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我心中最美丽的风景 ①悬崖之间,峭壁之上,一棵老树,顽强地、挺拔地耸立在那里。这,就是我心中最美丽的风景。②老树,筋骨虬突,痂痕累累。瘦削的枝干倔强地伸展着,疏朗的叶子坚忍地倒挂着。那一抹微小的绿色,坚强地呐喊着生命的炽望,让每一个看到它的人为之动容。③然而,我看到的远不止这些。④这棵老树,也曾年轻过,也曾潇洒过,满树的嫩绿曾引来鸟儿的呼朋唤友,累累的硕果曾引来猿猴的嬉闹玩耍。而今,老树,青春不再;树边,一片死寂。⑤可是,这棵老树仍然没有消沉。⑥它让鸟儿衔走了自己的最后一粒种子,让风儿吹走了自己的最后一粒种子。它的种子,远远近近,播撒在原野,播撒在山坡,播撒在峰巅。它所诞生的生命,在延续,在扩展。⑦风儿柔柔地吹过,老树叹了一口气。 ?不是的,不是的。这时候,老树心里,还是紧紧牵挂着自己的孩子们——那些播撒在大地上的种子。他们,她们,柔嫩的孩子们呀,经受得起狂风暴雨烈日的侵凌吗?⑧老树想拼命挺直自己的身子,为的是好看见自己的孩子们。可是,老树毕竟太老了,那些远处的孩子们,它已经看不到了。它只是在心里,为自己的孩子们祝愿:你们可要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呀!⑨这棵老树,就这样,在寂静的峭壁上,寂寞地挺立着,它——他,阐释着生命的顽强,阐释着生命的无私,阐释着生命的崇高。⑩这棵老树,构成了我心中最美丽的风景——不,他构成的是整个生命界的最美丽的风景!【问题】文章①~⑧段写老树用的是“它”,但第十段用的是“他”。这是为什么?(3分)【参考答案】第①~⑧段虽然运用象征手法,但还是把老树作为树来描写,而前面已经把老树的献身精神、牺牲精神描写得淋漓尽致,所以第⑨⑩段把老树上升为具有人格的奉献者,此时老树是具有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的人的写照,所以用“他”来表达作者对老树的敬佩之情。【解析】 阅读全文可知,第①~⑧段主要描写的是老树本身,即“它”仅仅是树;而第⑨⑩段将树上升为具有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的人,表达了作者对老树的敬佩之情,故用“他”指代树。 【变式训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记忆中的温暖瞬间熊益军 有几件事老是萦绕在脑际,想起来心头就会涌起阵阵暖意。在市场上买了几斤花生米,装在塑料袋里,放在电动车上带回家。半路上忽听后面有人喊:“前面的那个人,花生米漏啦!”我低头一看,不知何时塑料袋破了个洞,花生米正一粒一粒地往下漏,已经洒了好几米远了。我赶忙停车,下来抓住破口处。怎么办?思来想去,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塑料袋破口处打个结,可结还没打好,花生米又从上面扎口处漏了出来。没办法了,我急得满头大汗。就在我站在那儿东张西望、束手无策之际,路边修自行车的老人走过来,递给我一只塑料袋,笑意盈盈地说:“给你,套上吧!”我接过塑料袋,套在装花生米的破塑料袋上。这真是雪中送炭啊!看着修车人那双油污漆黑的手,我内心感激不已。这是两个月前某天早晨发生的事。从乡下回城,因有急事,我决定抄近路回家。骑着电动车一路狂奔,前面城里的高楼大厦已映入眼帘,可突然一块牌子挡住了我的去路:前方桥梁断裂,正在施工修复,请绕行。我一下子傻眼了,这可咋办呀?望着旁边正在扎钢筋的修桥工人,我自言自语:“真倒霉!原路返回,我得多走多少冤枉路啊!”许是听到了我的喃喃自语,一位正在扎钢筋的工人抬起头来看了看我:“是到城里去吧?不用原路返回,你从这儿拐弯向南,走一里来路的样子,就有一座往西的桥,过桥一直走就到城里了。”情急之中,我都没顾得上道声“谢谢”就匆匆而去。没走多久,果然看到一座东西向的桥,过桥,直走,我终于顺利地回到家里。多亏了那位修桥工人指路,要不然我多走冤枉路不算,耽搁了时间还要误事。直到现在,我还对那位修桥工人有说不尽的感激。这是前不久遇到的事。最近小区改造,楼下挖得坑坑洼洼。那天早晨,我推上电动车去上班,却被前面一道半米来宽的沟难住了。我用尽力气,好不容易将前车轮挪到对面,可后轮怎么也挪不过去了。就在我进退两难之际,一位泥瓦工放下手中的镐,走过来,抓住车后座上的把手,用力一提,再顺势往前一推,我终于过了那道坎,得以按时上班。一只塑料袋,两句指路的话,一个提车的举动……这些事确实很平常,平常得像地上的泥土一样,朴实无华;平常得像漫天飞舞的雪花一般,悠然飘落,悄无声息。但一想起来,我的心间仿佛有股暖流在涌动,瞬时溢满感恩的情愫。这些事是深藏在我记忆深处的珍珠,每当浮躁之际,静静地捡拾起来,串成一串,默默欣赏。即使身在寒冬,也能让人感到四围温暖如春。修车人、造桥工、泥瓦匠……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平民百姓的淳朴和善良、真诚和厚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他们是最平凡的人,却也是世间最重要的人。他们以纯净之心于不经意间释放出的融融暖意,让我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选自《小品文选刊》2020年第9期)[注释]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越好的音乐越悠远潜低,越好的形象越飘渺宏远。1、通读全文,简要概括作者记叙了哪几件事。(3分) 2、请谈谈重读下面句子中的“老是”“涌起”的妙处。(4分)有几件事老是紫绕在脑际,想起来心头就会涌起阵阵暖意。 3、上文写给“我”带来温暖感受的人们,多用第三人称,为何到最后一段改称“你们”?(3分) 4、结合语境,谈谈你对“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却也是世间最重要的人”句子含义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①好心人提醒“我”花生米漏了,修车老人给“我”塑料袋解难题;②修桥工人好心给“我”指路;③泥瓦工帮“我”推电动车。【解析】解答本题,可按“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的模式进行概括。如第②段的事件可概括为:好心人提醒“我”花生米漏了,修车老人给“我”塑料袋解难题。第③段的事件可概括为:修桥工人好心给“我”指路。第④段的事件可概括为:泥瓦工帮“我”推电动车。 “老是”是“经常”的意思,表明“我”经常回想起这几件事,可见这几件事对“我”影响很深,赞颂了平凡人的高尚品质,突出了文章主旨;“涌起”用来形容“我”心中的感动,具有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重读“老是”和“涌起”,既能生动形象地突出这几件事对“我”影响之深,突显文章主旨,又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解析】“老是”是“总是,经常”的意思,说明“我”经常回想起这几件事,可见这几件事对“我”影响之深,从而赞颂了这些平凡人的高尚品质,突出了文章主旨。“涌起”指像水一样由下向上冒出来,用“涌起”形容“我”感受到的暖意,有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这一句出现在文章开头,重读这两个词还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改称“你们”变换为第二人称,表明作者被这些平凡人的事迹所感动,感情趋于强烈,直接抒发了对这些平凡人的高尚品质的赞美之情,更好地表现了文章主旨,激发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解析】解答本题,要从表达情感的角度考虑。运用第二人称,有利于直接抒发强烈的情感,表明作者被这些平凡人的事迹所感动,从而更好地表现了文章主旨。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这些人虽然身份普通,却具有纯朴、善良、真诚、厚道等高尚品质,他们纯净的心灵让人们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对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谐相处起着重要的作用;表达了对这些具有高尚品质的平凡人的赞美之情,点明了文章主旨。【解析】理解句子含义要在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以比喻的手法赞美这些平凡人具有的纯朴、善良、真诚、厚道等高尚品质。“你们是最平凡的人”指这些人身份普通,“却也是世间最重要的人”指这些具有高尚品质的普通人让人间更加温暖,表达了赞美之情,点明了文章主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考点15 文学作品阅读之分析写作特色-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散文+小说阅读考点突破与专项训练(全国通用),共5页。
这是一份考点16文学作品阅读之分析线索作用-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散文 小说阅读考点突破与专项训练(全国通用),共7页。
这是一份考点14 文学作品阅读之赏析表达方式-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散文+小说阅读考点突破与专项训练(全国通用),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