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单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仿真练习(二)历史试题
展开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在修养上追求虚怀若谷、顺应无为,对社会矛盾持隐退遗忘态度。他们以“大道”的德性修养包容万物,体现了丰富的历史智慧和人生智慧。这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 )
A.自强不息 B.厚德载物 C.崇德尚贤 D.天人合一
2.探究秦朝短命而亡是历代的热点话题。以下是不同时代文人的观点。影响以下历史认识的主导因素是( )
A.思想认同 B.史料来源 C.研究视角 D.主观动机
3.古代典籍中的“中国”既是一个地域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政治概念、民族概念。表1文献中“中国”的含义与其他不同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任土作贡”(依据土地具体情况,制定贡赋的品种和数量)现象古已有之,汉代形成制度。唐代法律明文严格规定土贡征收数量、种类、时间及运输、库存、支用;唐后期地方官员间馈赠礼物中有许多当地土贡物产,土贡流动距离近至同一州、同一道,远至跨州连郡。唐后期这一现象( )
A.主导区域之间经济文化交流 B.为地方割据奠定了经济基础
C.表明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减弱 D.说明政府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5.下表为唐宋时期地税纳税截止时间表。据此可知,这一变化( )
A.增加了政府的田赋收入 B.减轻了农户的额外负担
C.拉大了南北方经济差距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6.马毬是集体对抗的项目,传入中原后,唐中宗“好击毬,由是风俗相尚”。唐代许多墓葬中出土骑马击毬佣,连妇女也参与马毬娱乐。马毬项目( )
A.有利于民族间的民俗交融 B.凸显唐好战厚葬的风尚
C.说明唐代开放的社会风气 D.推广取决于皇帝的喜好
7.下表为不同史籍中对元朝的相关记载。由此可知,元朝建立初期( )
A.流民问题有所缓解 B.政府严格限制土地买卖
C.百姓负担十分沉重 D.社会统治秩序渐趋稳定
8.北宋时,苏辙出使辽国,发现其兄苏轼在当地如雷贯耳,诗词文章亦广为流传。之后,他在赠友人的诗中写道:“谁将家集过幽都,逢见胡人问大苏。”这表明( )
A.宋辽实现文化习俗统一 B.文学成为民族交流的载体
C.诗词成为当时文学主流 D.苏轼文学具有独特的魅力
9.图2为我国古代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中原内地关系的三种模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模式一 模式二 模式三
图2
A.模式一下民族关系一直紧张,战争频繁
B.模式二下少数民族加速汉化,国家统一
C.模式二下少数民族内迁,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模式三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加强
10.明代,王阳明的弟子王艮常常“驾一小蒲车,二仆自随”,以社会为讲坛,以下层民众为宣讲对象,到处讲学传道。这反映出当时( )
A.儒学趋于平民化的发展趋向 B.程朱理学丧失正统地位
C.儒学成为社会转型的推动力 D.儒家学者关注百姓生计
11.明清时期,李时珍十年中多次远行,踏遍青山尝百草;徐霞客头戴“远游冠”,手拄铁杖,游遍“九州五岳,问奇名山大川”;顾炎武遍游华北,写下《天下郡国利病书》。这些学术考察旅游活动( )
A.深受宋明理学思想的影响 B.反映市民阶层的需求
C.旨在总结古代科技的成果 D.体现文人的闲情逸致
12.利玛窦被评为公元第二千年内(1000年—1999年)最有影响力的百名人物之一,天主教会评价他最大的贡献是在文化交融的领域上。他以中文精编了一套天主教神学和礼仪术语,用自然科学知识来博取中国人的好感,且如此道地的“做中国人中间的中国人”,将天主教徒与东方学家、意大利人和中国人的身份令人惊叹地融合在一起。下列对这一时期文化交流的认识中准确的是( )
A.促进了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B.成为淡化中国民族意识的手段
C.丰富了中国的数学学习和研究 D.推动了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13.某校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时搜集整理了如下史料(下图),其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A.基督教垄断欧洲教育和文化 B.基督教会的道德教化
C.基督教在文明传承中的作用 D.基督教文明的多样性
14.下面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柴达木盆地所出土的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文物简况。据此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唐朝实现了对青海地区全面有效的统治 B.柴达木盆地是中西交往的重要通道
C.佛教必定是经由西域传入中原地区 D.道教受到当地商人的热烈追捧
15.下图是1998年在印度尼西亚海域打捞出的“黑石号”沉船上五万多件唐代长沙窑瓷器中的两件,瓷器上的花纹均为阿拉伯风格,这样的瓷器数量众多,部分产品借鉴了阿拉伯工艺。这表明当时( )
A.瓷器生产关注国外市场的需求 B.海路已成为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C.瓷器销售的国内外市场划分明确 D.文化交流促进了手工业技术进步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6分,第17题11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共55分。
16.(16分)图5、图6是中国古代两次大规模人口迁徙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5 图6
仔细观察地图,概括两次人口迁徙的异同点并分析原因。(16分)
17.(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谣谚,即歌谣和谚语的合称,短小精炼,便于流传,其中颇多直接反映人民思想感情之作。在宋代,谣谚流传广泛,为研究宋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下表是节选的部分宋代谣谚。
——据赵瑶丹《论宋代谣谚》
选择材料中三个谣谚并分别加以解读,得出一个关于宋代历史的结论。(要求:解读深刻、准确,结论与解读要有内在联系,史论结合
18.(14分)“数字人文”是利用信息技术和人文研究融合而产生的新兴研究领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江南名郡松江府
材料一
明洪武年间,全国夏税秋粮总共二千九百四十三万石,其中,苏州府实征二百八十万九千,松江府一百二十九万九千余。但松江府属地方,仅抵苏州十分之三,而赋额却半于苏州。同时,松江还有“松江棉布,衣被天下”之誉。——马学强《论明清时期松江府的经济特色》
材料二
明清江南部分府县市镇数
——据陈国灿主编《江南城镇通史》(明代卷、清前期卷)
材料三
明清两代松江府进士各县分布
——陈凌《明清松江府进士人群的初步研究》
材料四
明清松江府各县女性作家人数、著姓望族以及学校的关系
(说明:“明清妇女作家”数据库中,松江府的女性作家共有139人)
——彭霞等《空间视域下明清女性作家地理分布及其成因——以松江府为例》
(1)根据材料,为明清时期的松江府写一篇享誉“江南名郡”的推介词。(10分)
(2)谈谈你对“数字人文”应用于历史学研究的认识。(4分)
19.(14分)农书与历史文化遗产
材料一
(1)某教师为了解释“《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这一观点,查阅资料并制作了上述卡片。请你运用以上材料对此观点进行解释。(6分)
材料二
下图为宋代对外贸易(局部)示意图。2021年,“泉州:宋元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泉州一系列遗址展示了10—14世纪泉州作为海上商业中心的活力以及与内地的联系。泉州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包括:市舶司遗址、磁灶窑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洛阳桥、安平桥、石湖码头、泉州府文庙、老君岩造像、伊斯兰教圣墓、九日山祈风石刻、六胜塔等。
(2)世界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请你为校刊“史海泛舟”栏目写一则介绍“世界文化遗产——泉州”的短文。(8分)
综合检测试题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1.【答案】B【解析】厚德载物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也指有德行的君子,应该以深厚的德行,来容载世间的万物,与题干中“(老子、庄子等)以‘大道’的德性修养包容万物,体现了丰富的历史智慧和人生智慧”相合,故选B项;自强不息指努力上进,永不懈怠,与题干中“对社会矛盾持隐退遗忘态度”相悖,排除A项;崇德尚贤指推崇好德行,崇尚贤人,是儒家、墨家等的主张,与题干中“顺应无为”相悖,排除C项;天人合一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题干未提及人与自然的信息,排除D项。
2.【答案】D【解析】西汉贾谊认为秦实施残暴统治是其灭亡原因,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唐代杜牧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宋代苏轼《上神宗皇帝书》旨在否定“新法”,即影响历史认识的主导因素是主观动机,故选D项;贾谊、杜牧认为秦朝不施仁义,行暴政而亡国,苏轼认为商鞅变法召怨天下,思想不一致,排除A项;史料来源也是为主观动机服务,排除B项;研究视角从属于文人的主观动机,排除C项。
3.【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甲中“宅兹中国”大意为居住在天下之中,据此可知,此处“中国”指的是地理概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乙的大意为中原与四方少数民族以及五方之民,都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可以相互转换,据此可知,此处“中国”指的是地理概念;材料丙的大意为秦国地理位置偏僻,不与中原各诸侯国往来,被当做不开化的少数民族来看待,据此可知,此处“中国”指的是地理概念;材料丁的大意为之所以被称为中华民族,是因为有其礼仪,之所以被称为夷狄,是因为其没有礼仪规范,据此可知,此处“中国”指的是其文化概念,基于以上分析,材料甲、乙、丙中“中国”之意是相同的,而材料丁是其文化概念;故表1文献中材料丁“中国”的含义与其他不同,选择D项符合题意。
4.【答案】C【解析】土贡原指从地方流向中央,但唐后期土贡经由地方官员之手以礼物馈赠的形式在地方间频繁流动,说明安史之乱后,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减弱,故选C项;没有比较,得不出“主导”的结论,排除A项;地方经济的发展,为藩镇割据奠定经济基础,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减弱,与政府财政状况日益恶化无关,排除D项。
5.【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表格内容可知,与唐代相比,宋代在地税纳税方面的相关规定更加细致,不仅区分地区(黄淮地区与南方地区),而且在“截止时间”方面也比唐朝要推迟较长的时间,据此可知,这些规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户的额外负担,故选B项;题干表格内容仅是涉及地税纳税方面的“地域”和“时间”,并没有涉及“数量”,也就不能得出政府田赋收入的“增加”,排除A项;题干表格内容仅是涉及地税纳税方面的“地域”和“时间”,并没有述及南北方纳税的具体数额,也就不能得出“拉大”南北方经济差距的结论,排除C项;题干表格内容涉及的是“地税”,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D项。
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唐代的社会习俗。由材料“马毬是集体对抗的项目”“传入中原后,唐中宗‘好击毬,由是风俗相尚’”“唐代许多墓葬中出土骑马击毬佣,连妇女也参与马毬娱乐”,可知马毬项目在唐代颇受欢迎,这体现了唐代开放的社会风气,故选C。材料未涉及马毬促进民族间的民俗交融,排除A。由材料不能体现唐代好战厚葬的风尚,排除B。D属于绝对化的说法,排除。
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元代流民问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元代建立之初,屯田开荒、制定户籍制度、归还逃亡农民的土地,这些措施有利于缓解流民问题,故选A项;B.C两项分别错把材料中的控制人口等解读为限制土地买卖、百姓负担沉重,故排除B.C两项;材料只体现了元初统治者的治国措施,并未显示社会秩序渐趋稳定的过程,故排除D项。
8.【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苏轼的诗词文章在辽国境内广为流传,而诗词文章属于一种文学体裁,这表明文学也成为当时民族交流的载体,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C项由材料无法得出;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9.【答案】D【解析】在模式三之下,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深入中原,其统治范围不仅包括内地,还有边疆地区,如元朝和清朝都属于这种模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这种模式之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和加强,故选D项;在模式一之下,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政权并立,辽宋夏金就属于这种模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这种模式之下,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并不都是一直紧张的战争状态,它们在边境地区也开展互市贸易,排除A项;在模式二之下,少数民族内迁并建立政权,北魏就属于这种模式,它加速了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但是并没有完成国家的统一,排除B项;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时期,而当时的形势是南宋、金处于对峙状态,排除C项。
10.【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明朝时期,王艮以“社会”为讲坛,以“下层民众”为宣讲对象,而他又是王阳明的弟子,说明儒学从传统的书院中走出来,与平民老百姓直接联系,这反映出其“平民化”的发展趋势,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南宋时期开始,程朱理学在社会中就一直处于正统地位,排除B项;推动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是经济,而不是文化,并且,在该时期,社会并没有实现社会转型,排除C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以下层民众为宣讲对象”,但是并没有述及其宣讲的主要内容,也就不能得出“关注百姓生计”的结论,排除D项。
11.【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李时珍、徐霞客、顾炎武都是在亲身实践的基础之上,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完成了不朽之作,这与程朱理学所倡导的“格物致知”有很大关系,故选A项;李时珍的“踏遍青山尝百草”、徐霞客的“游遍‘九州五岳,问奇名山大川’”、顾炎武的“遍游华北”等活动与“市民阶层的需求”没有关系,排除B项;李时珍通过“踏遍青山尝百草”完成《本草纲目》属于“古代科技”范畴,但是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属于“地理学”范畴,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排除C项;李时珍、徐霞客、顾炎武三人通过辛劳努力完成不朽之作,与文人的“闲情逸致”无关,排除D项。
12.【答案】C【解析】据材料“他以中文精编了一套天主教神学和礼仪术语,用自然科学知识来博取中国人的好感”可知,利玛窦来华为中国带来了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数学学科属于自然科学,故选C项;结合基础知识,利玛窦于明朝万历年间来华而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要到鸦片战争之后,利玛窦来华时期没有促进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据材料“他以中文精编了一套天主教神学和礼仪术语,用自然科学知识来博取中国人的好感”,仅涉及到利玛窦传播科学知识的作用,是文化交流的表现,故“成为淡化中国民族意识的手段”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启蒙思想17世纪左右在法国达到高潮,传入中国要在鸦片战争之后,利玛窦来华时期启蒙思想无法在中国传播,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13.【答案】C【解析】据材料“修道院保留和研究古代文献”“不少教会热衷于给等事业和艺术事业”“众多修士从事科学、哲学活动”,可知中世纪晚期,基督教会不仅保留了文化遗存,而且促进了欧洲文化事业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中提到教会及修士从事教育、艺术和科学、哲学活动,说明基督教突破了传统的教育和文化,排除A项;道德教会强调对人,而材料提到的是基督教的文化传承作用,排除B项;基督教文明本身是独立的,与多元性不符,排除D项。
14.【答案】B【解析】据上表,可知柴达木盆地出土的文物中包括中原、西藏和西方等多个地区,说明各地文化在此相遇,这是因为柴达木盆地是中西交往的重要通道,故选B项;“全面有效”夸大了唐朝对青海地区的统治程度,排除A项;“必定”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出土文物中有“道教符篆锦两件”,说明道教传到了柴达木盆地,但无法证明当地商人的态度,排除D项。
15.【答案】A【解析】据材料“瓷器上的花纹均为阿拉伯风格”并结合唐代丝绸之路的史实可知,唐代瓷器生产关注国外市场需求,故选A项;唐朝丝绸之路是海路并举,海路并未成为主要通道,排除B项;材料反映唐代的瓷器制作关注国外市场需求,并无信息反映国内市场的情况,排除C项;材料反映中国部分产品借鉴阿拉伯工艺,并无阿拉伯借鉴中国的信息,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16分)
不同点:除中原地区人民南迁外,图6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民继续向南迁徙。(2分)
原因:从宋代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迅速增加,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角度作答;
从珠江流域、海南岛相对地广人稀的角度作答;(4分)
相同点:从方向看,都是向南移民(2分)。
原因:从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稳定的角度作答。(3分)
从民族看,以汉族为主,包含多个民族。(2分)
原因:从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的角度作答。(3分)
(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第一小问不同点,据材料地图信息可知,在图5中,中原地区的人口大都向南迁徙到长江流域,在图6中,不仅有中原地区人口的南迁,而且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民继续向南迁徙到珠江流域,据此可知除中原地区人民南迁外,图6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民继续向南迁徙。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一是宋代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迅速增加,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为了生存的需要,人们不得不继续向南迁徙;二是在南宋时期,南方的珠江流域、海南岛等地相对地广人稀,也吸引了人口的南迁。第二小问相同点,从这两次人口迁徙的方向来看,二者都是向南迁徙,这两次人口迁徙之所以都是“向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时局来看,北方战乱不堪,而南方社会则相对稳定;从迁徙的的主体来看,大部分是汉族,同时也包括多个少数民族;从其影响来看,这两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17.【答案】
(11分)【示例】
①“苏湖熟,天下足”。北宋时期,南方经济持续发展,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3分)
②“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宋代重文轻武,重视科举,大批平民子弟得以进入仕途,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加。(3分)
③“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传统重血缘和身份的观念受到冲击,门第观念淡化。(3分)
结论:宋代社会出现平民化的趋势。(2分)
【解析】
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如“选择材料中三个谣谚并分别加以解读,得出一个关于宋代历史的结论”可知,题目主要是通过分析谣谚推出历史结论。其次,任选三个谣谚进行史料分析,如①“苏湖熟,天下足”,北宋时期,南方经济持续发展,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②“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宋代重文轻武,重视科举,大批平民子弟得以进入仕途,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加。③“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传统重血缘和身份的观念受到冲击,门第观念淡化。最后,综合史料推出结论,如宋代社会出现平民化的趋势。
18.【答案】(14分)
(1)包含以下要点:明清时期,松江府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不断提升,是重要的粮食基地和棉纺织业中心;(2分)商品经济发达,到清朝工商业市镇数量远远超过江南其它各郡;(2分)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教育的繁荣,松江府人文气氛浓厚,科举兴盛,人才辈出,明清两朝松江府科举进士人数多;(2分)受家庭教育和江南地区浓厚的地域文化环境的影响,还出现了女性知识群体;(2分)反映了松江文化教育发达,地方官员和望族重教兴学的良好社会氛围。(2分)
(2)为历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便于分析叙述宏大的历史,拓宽了研究空间;研究者要注意史料的收集、辨析与考证,对史料有系统的把握;要辨伪存真,考察史料中数字的准确性,与其它史料相互印证,对历史事实进行更加生动和深刻的论证。(任意两条,4分)
【解析】
(1)据材料一“松江府属地方,仅抵苏州十分之三,而赋额却半于苏州。同时,松江还有‘松江棉布,衣被天下’之誉”结合所学得出明清时期,松江府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不断提升,是重要的粮食基地和棉纺织业中心;据材料二“明清江南部分府县市镇数”结合所学得出松江府商品经济发达,到清朝工商业市镇数量远远超过江南其它各郡;据材料三“明清两代松江府进士各县分布”结合所学得出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教育的繁荣,松江府人文气氛浓厚,科举兴盛,人才辈出,明清两朝松江府科举进士人数多;据材料四“明清松江府各县女性作家人数、著姓望族以及学校的关系”结合所学得出受家庭教育和江南地区浓厚的地域文化环境的影响,还出现了女性知识群体;反映了松江文化教育发达,地方官员和望族重教兴学的良好社会氛围。
(2)据材料“‘数字人文’是利用信息技术和人文研究融合而产生的新兴研究领域”结合所学得出为历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便于分析叙述宏大的历史,拓宽了研究空间;据材料一、二、三、四结合所学得出研究者要注意史料的收集、辨析与考证,对史料有系统的把握;要辨伪存真,考察史料中数字的准确性,与其它史料相互印证,对历史事实进行更加生动和深刻的论证。
19.【答案】(11分)
(1)(5分)参考答案示例
《吕氏春秋》和《四民月令》不是专门农书;《神农》和《汜胜之书》未完整保存;《齐民要术》叙述了物种、粮食生产、加工等系列内容且保存至今。可见它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2)(6分)参考答案示例
泉州位于东南沿海,具有优越的航运条件。它背靠内陆,面向海洋,沟通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是10—14世纪高度繁荣的世界海洋商贸网络中心之一。对亚洲海洋贸易的高度繁荣、东亚与东南亚的社会发展,以及世界经济与文化交流做出突出贡献。留存至今的市舶司等展现宋元时期的海洋贸易制度体系,生产遗址和桥梁等城市交通网络反映其经济发展水平;文庙、老君岩老子造像、伊斯兰教圣墓等是文化多元包容的见证。
【解析】
(1)通过观察材料一中展示的五幅卡片,据材料“杂书《吕氏春秋》涉及农业生产”“《四民月令》记载不同季节的生产安排,涉及农作物种植”等可知,《吕氏春秋》和《四民月令》不是专门农书;据材料“《神农》等农书民散佚,仅存书目”“《汜胜之书》未能完整保存”等可知,《神农》和《汜胜之书》未完整保存;据材料“《齐民要术》保存至今”“总结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内容”可知,《齐民要术》叙述了物种、粮食生产、加工等系列内容且保存至今,综上所述可知,《齐民要术》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2)据材料二中提供的“宋代对外贸易(局部)示意图”“‘泉州:宋元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泉州一系列(22处)遗址展示了10—14世纪泉州作为海上商业中心的活力以及与内地的联系”等信息,结合基础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地理、经济、外交和文化发展等方面展开论证,主要说明泉州的航运条件、对沟通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东亚与东南亚的社会发展以及世界经济与文化交流做出突出贡献,以及其文化遗址如市舶司、斯兰教圣墓等见证的历史等,解题过程需要注意,论从史出,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故示例为:泉州位于东南沿海,具有优越的航运条件。它背靠内陆,面向海洋,沟通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是10—14世纪高度繁荣的世界海洋商贸网络中心之一。对亚洲海洋贸易的高度繁荣、东亚与东南亚的社会发展,以及世界经济与文化交流做出突出贡献。留存至今的市舶司等展现宋元时期的海洋贸易制度体系,生产遗址和桥梁等城市交通网络反映其经济发展水平;文庙、老君岩老子造像、伊斯兰教圣墓等是文化多元包容的见证。
作者
观点
出处
贾谊
(前200—前168年)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
杜牧
(803—852年)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阿房宫赋》
苏轼
(1037—1101年)
“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只能骤至富强,亦召怨天下”
《上神宗皇帝书》
朝代
纳税截止时间
唐代
“夏税”不得过六月
“秋税”不得过十一月
宋代
黄淮地区
“夏税”八月五日
“秋税”十一月十五日
南方地区
“夏税”七月十五日
“秋税”十二月十五日
记载
出处
“至元元年(1264年)……垦中兴、西凉、甘、肃、瓜、沙等州之土为水田若干,于是民之归者户四五万,悉授田种,颁农具”
宋濂《元史》
至元十一年(1274年),在泽州有许多因为躲避战乱而没有回家的农民,当地长官主张将他们失去的土地归还之,认为“俟业主至,当析而归之”
宋濂《元史》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政府曾下令,“凡北方诸色人寓居者亦就籍之”
吴松弟《中国人口史》
来自中原的物品
大量的开元通宝铜钱;宝花纹铜镜;刻有“谨封”二字的一枚印章(唐代官方传递公文的密封专用章);一件南北朝时期的青瓷莲花尊;道教符篆锦两件,其中一件上的文字是“上天太阳神光明,诸神佑护市易,大吉必来,急急如太上律令”。
藏文化方面的物品
藏文木牍、木简十余枚;写有古藏文的骆驼头盖骨、羊肩胛骨数块;藏文佛经及佛像壁画残片。
来自西方的物品
东罗马金币一枚;波斯锦、波斯镀金人头像等波斯物品;镀金银质佛舍利容器、玛瑙珠、铜香水瓶等栗特物品。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苏湖熟,天下足。
春不耕,
秋不获。
军不如县,
县不如镇。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洲。
恭敬不如从命,受训莫如从顺。
近来世俗多颠倒,
只重衣衫不重人。
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
撼山易,
憾岳家军难。
军中有一韩,
西贼闻之心骨寒。
不管太原,却管太学;不管炮石,却管安石。
朝代
府别
明代
清代
镇数
市数
合计
镇数
市数
合计
苏州府
45
45
90
58
59
117
松江府
42
20
62
97
39
136
镇江府
9
6
15
13
17
30
嘉兴府
30
13
43
29
21
50
湖州府
18
4
22
29
35
64
华亭县
上海县
青浦县
金山卫
娄县
金山县
本贤县
南汇县
共计
明代
265
165
25
11
—
一
—
—
466
清代
75
60
52
3
77
10
5
8
290
共计
340
225
77
14
77
10
5
8
756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D
C
B
C
A
B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C
C
B
A
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仿真模拟考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仿真模拟考历史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如图可以用来说明,下面是关于清代农业生产和人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仿真模拟考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仿真模拟考历史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如图可以用来说明,下面是关于清代农业生产和人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单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单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文件包含高二段考试题20235_worddocx、高二段考答案2023525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