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考专区地理二轮专题习题整套
统考版高三地理二轮复习限时规范练11气温与降水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统考版高三地理二轮复习限时规范练11气温与降水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四川省绵阳测试]被称为高速公路“流动杀手”的团雾,大多是由于局部区域近地面空气水汽充足时,地面辐射降温而形成的浓雾。下图是沪宁高速公路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一天当中,团雾的多发时段往往是( )
A.0~6时 B.6~12时
C.12~18时 D.18~24时
2.沪宁高速公路团雾发生频率最大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2·河北沧州模拟]下图示意海南岛1月和7月等温线分布(单位:℃)。据此完成3~5题。
3.根据海南岛气温分布特点推断,影响海南岛冬季与夏季气温分布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A.地形、降水 B.纬度、地形
C.地形、季风 D.洋流、纬度
4.图中甲地所在区域,1月等温线发生弯曲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处河谷地带,河流向北注入海洋
B.深居岛屿内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
C.地形低洼且狭长,狭管效应较显著
D.南下冷空气影响大,海洋调节作用小
5.与丙地相比,乙地7月平均气温较高,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地形闭塞,大气保温作用强
B.长期人类活动影响,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C.地处东南季风背风坡,夏季降水少
D.沿岸有季风洋流流经,增温效应显著
[2022·福建宁德一模]下图示意我国某县年降水量及水系分布图。读图,回答6~7题。
6.影响该县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河流 B.海陆位置
C.季风 D.地形
7.据图推断,年平均气温( )
A.N地>M地 B.P地>N地
C.Q地>P地 D.Q地>M地
[2022·辽宁营口市月考]格尔木位于青海省中西部。下图是格尔木各月日均最高气温和日均最低气温分布图。读图完成8~9题。
8.格尔木气温日较差最大的月份及原因是( )
A.1月份 太阳高度较小,白昼时间短
B.3月份 气温回升快,大气逆辐射弱
C.7月份 白天气温高,夜晚降温幅度大
D.10月份 太阳高度变小,冷空气势力加强
9.导致格尔木日均温差大的根本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纬度
C.天气 D.植被
[2022·湖南省湘潭高三月考]回南天是华南地区对一种天气现象的称呼,通常指每年春天时,气温开始回暖而湿度开始回升时,潮湿天气使部分建筑物的墙壁或地面渗水,衣服、皮革及木制品较容易发霉的现象。据此完成10~11题。
10.回南天产生原理与下列哪项最相似( )
A.热带雨林叶尖滴水
B.热带沙漠地下冷却凝结水的形成
C.纺锤树雨季吸储水
D.仙人掌针刺绒毛从空气中汲水
11.当潮湿的“回南天”来袭,紧闭家中的窗户是有效的防范措施,关闭下列哪面窗户效果最好( )
A.北面 B.东北面
C.东南面 D.西面
二、综合题
12.[2022·河北衡水中学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6分)
材料 温哥华位于太平洋东岸,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宜人,是全加拿大冬季最暖和的城市,1月平均气温为3 ℃,7月平均气温为17 ℃。温哥华局部山地年降水量在2 000 mm左右,降水40%以上集中在冬季。本区夏季常吹西北风,而冬季多刮西南风。
(1)描述7月等温线的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8分)
(2)指出温哥华的气候类型,并分析该地降水集中在冬季的原因。(6分)
(3)结合大气环流知识,说明本区冬、夏季主导风向的成因。(6分)
(4)分析温哥华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的主要自然原因。(6分)
13.[2022·河南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四干普村(28°34′N,103°02′E),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脉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交会处,海拔高度约2 360 m。村落零散分布于自西北向东南的山脊上,村东南侧有美姑河流过,隔美姑河东北侧为巨大连绵山体,成为村子的天然屏障。四干普村所在的美姑县境内属低纬度高原性气候,年均降水量814.6 mm,山地与河谷气候差异大,冷湿高山和干暖河谷交错排列。如下图示意美姑县在四川的位置与范围。
四干普村保留了大量彝族传统建筑。民居普遍多采用版筑夯土墙,在版筑墙体过程中掺入石子等原料,同时夯筑四面墙体,墙体厚度在40 cm以上;开少量小窗洞甚至没有,入户门低矮,且门槛较髙;常用撕扯而成的杉木板做屋面瓦,充分考虑自然材料的天然弯曲度,交错排列铺叠,瓦板间可留缝隙等,形成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
(1)分析四干普村房屋结构对气候环境的适应。(8分)
(2)分析美姑县冷湿高山和干暖河谷交错排列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推测美姑县境内气候特征。(6分)
限时规范特训11
1~2.解析:第1题,根据题意判断,团雾由于地面辐射形成逆温而导致,在深夜地面不断地放热(没有热源),使得近地面大气的温度下降,形成逆温层而成团雾,A正确;6~12时、12~18时、18~24时不利于逆温的出现,不易形成团雾,B、C、D错误。第2题,根据团雾的成因,除了逆温,还需要大量的水汽,而③地,由于靠近太湖,有大量的水汽,易发生团雾,C正确;①②④三地水汽来源较少,不易形成团雾,A、B、D错误。
答案:1.A 2.C
3~5.解析:第3题,图示1月等温线总体上呈东西延伸,说明受纬度影响很大;7月等温线呈闭合的同心圆状,且气温中部低、四周高,结合海南岛地形中高周低,可判断影响7月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形。第4题,图示甲地1月等温线向南凸,说明该地气温低,其弯曲方向与冬季风风向一致,则可能是冬季风影响所致。第5题,乙、丙两地纬度、距离海洋均相近,海拔差别也不大;但丙位于山地的东南、乙位于山地的西部,在夏季风作用下,丙处于迎风坡而降水多、增温较慢,乙位于背风坡而降水少、增温快,从而气温不同。
答案:3.B 4.D 5.C
6~7.解析:第6题,依据山峰及河流,可判断图中有一东西向的山脉分布,且等降水量线在山峰附近密集,说明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第7题,四个地点中,P和N在同一河流沿岸,据河流的干支流的分布形态判断,P在下游,海拔低而气温高;N在上游,海拔高而气温低。
答案:6.D 7.B
8~9.解析:第8题,读图可知,1月份气温日较差约为13 ℃,3月份气温日较差约为17 ℃,7月份气温日较差约为13 ℃,10月份气温日较差约为15 ℃,因此气温日较差最大的月份是3月份。原因是3月份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大陆上气温回升快,白天气温较高;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大气逆辐射弱,夜晚温度较低,气温日较差大。因此A、C、D错误,B正确。第9题,导致格尔木日均温差大的根本原因是深居内陆,距海远,晴天多,云量少,因此海陆位置是根本因素,A正确;格尔木的气温日较差比同纬度的东部沿海地区要大,因此纬度不是根本因素,B错误;晴天多是直接原因,形成晴天多的天气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深居内陆的海陆位置,因此根本原因不是天气,C错误;植被稀少的形成因素也是深居内陆,降水少所致。因此植被因素也不是根本原因,D错误。
答案:8.B 9.A
10~11.解析:第10题,回南天的产生是春季升温时暖湿气流开始活动,而室内升温慢,墙面及地面还较冷,暖湿气流遇到冷的墙体凝结渗水。热带雨林地区叶尖滴水,是因为雨林地区对流运动强烈,每天午后两点左右都会由于强对流而形成对流雨,而热带地区的植物较茂盛,雨水顺叶尖流下,形成滴水叶尖,与水汽凝结无关,A不符合题意。热带沙漠气温日较差大,沙粒空隙大,夜晚气温低,空气中的水汽容易冷却凝结形成液态水,下渗形成地下水,也是与水汽遇冷凝结有关,因此与回南天产生原理一致,B符合题意。纺锤树是为适应热带草原干湿季分明的气候特点利用自身木质吸水的生理现象,与水汽凝结无关,C不符合题意。仙人掌利用绒毛加大和空气接触面,从而汲取水汽,与水汽凝结无关,D不符合题意。故选B。第11题,回南天是华南地区对一种天气现象的称呼,回南天天气现象中的水汽主要来自暖湿气流。对华南地区来说,北面和东北面来的气流是从较高纬度吹来,气流温度和湿度较低,不易形成回南天现象,排除A、B。西面来的气流从内陆吹来,空气中湿度不大,不易形成回南天现象,排除D。东南面来的气流往往是从低纬度海洋吹来,气流暖湿,进入屋内容易产生水汽大量凝结,因此为了防范回南天天气现象的影响,关闭东南面的窗户最有效果,C符合题意。故选C。
答案:10.B 11.C
12.解析: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判断,气温的特征及成因、降水的时间分布,风向变化及成因。第(1)题,据图描述7月等温线的特征,其弯曲的原因主要是受海陆分布、地形等影响。第(2)题,气候类型根据所处纬度和海陆位置判断,大陆西岸40°~60°之间,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集中在冬季的原因是受洋流、地形及盛行风的影响。第(3)题,结合大气环流的特征,冬夏季高低压中心位置的变化,再加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形成不同的主导风向。第(4)题,温哥华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的主要自然原因是暖流增温增湿、山地阻挡寒冷气流。
答案:(1)特征:向北凸(弯曲)。原因:西侧海洋7月份温度较低;东侧为高大的山脉,海拔高,温度低;海拔较低的温哥华温度较东西两侧高,所以等温线向北凸。
(2)温带海洋性气候。原因:该地西侧受北太平洋暖流影响,增温增湿;冬季,西南风从海洋上带来丰富的暖湿气流;位于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影响,降水丰富。
(3)冬季时高压中心位于本区的南方,受其影响风自南向北吹,并在地转偏向力(右偏)的作用下偏转成西南风;夏季时高压中心北移至本地西侧,而陆地上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同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西北风。
(4)北太平洋暖流增温增湿;东部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阻挡了从美洲大陆内部吹来的寒冷干燥气流。
13.解析:第(1)题,据材料可知,四干普村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脉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交汇处,海拔高度约2 360 m,属于高山气候,冬季寒冷,民居普遍多采用版筑夯土墙,厚实的土墙保持室内温度;由于海拔高,光照强烈,昼夜温差大,低门少窗,白天防紫外线,夜晚保温,减少热交换;改善室内光环境,可维持室内温度,瓦板间留缝隙可增加采光量;冬季室内取暖产生的废气可通过瓦板间缝隙排出。第(2)题,冷湿高山的原因:山区海拔高,温度低,蒸发弱。植被茂密,植物的蒸腾作用和保湿作用大,空气湿度大;来自西南的暖湿气流受高山的抬升作用影响,多地形雨。干暖河谷的原因:河谷地区多处于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产生焚风效应,晴天多,降水少;河谷所在纬度较低、海拔相对较低,气温较高,形成干热河谷气候。交错排列的原因:四干普村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脉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交汇处,境内山岭连绵,地形特点是山河相间、南北纵列分布。第(3)题,该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低温少雨、干湿季节分明;山地垂直气候明显,气温和降水随海拔升高变化大;山河相间分布导致山地与河谷气候差异大,冷湿高山和干暖河谷交错排列;高山气候,光照强,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与同纬度的平原区比,夏季比较凉爽,冬季比较寒冷。
答案:(1)高山气候,冬季寒冷,厚实的土墙会严密地围护室内空间,保持室内温度,厚墙保温;由于平均海拔达2 360 m,光照强烈,昼夜温差大,低门少窗,防紫外线,减少热交换;改善室内光环境,可最大限度维持室内温度,瓦板间缝隙构造可增加采光量;冬季室内取暖产生废气,瓦板间缝隙利于排气。
(2)冷湿高山的原因:山区植被较茂密,蒸腾作用和保湿作用大;西南暖湿气流受高山地形抬升,降水较多,且海拔高,温度低,蒸发弱。干暖河谷的原因:河谷地区背风坡下沉气流受焚风影响,晴天多,降水少;河谷所在纬度较低且海拔低,气温较高,形成干热河谷气候。交错排列的原因:境内山岭连绵,山河相间、并列分布。
(3)季风性气候明显,雨热同期,干湿季节分明;山地垂直气候明显,气温随海拔抬升而降低,降水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山地与河谷气候差异大,冷湿高山和干暖河谷交错排列;高原性气候,日照充足,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夏季凉爽、冬季寒冷。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统考版高三地理二轮复习限时规范练15水循环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统考版高三地理二轮复习限时规范练13锋面系统与天气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统考版高三地理二轮复习限时规范练27农业区位因素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