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二 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教学课件ppt
展开一、探究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看似纷繁复杂,其实也有规律可循。多义词的各个义项并不是孤立的,其间存在着各种联系。抓住了义项间的联系,往往就抓住了理解多义词的“线索”,就能更好地理解多义词。
1、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和假借而形成的。所以,我们应该从理解一个词的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各个引申义和假借义。 一个词本来的意义,即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资料可证的最古的意义,叫作词的本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作引申义。 如:“向”,《辞源》前三个义项是:①北窗。②朝向,对着。③方向,趋向。究竟哪一个意义是“向”的本义呢?从文字体形看,“向”像房子墙上开有一个窗口。从文献资料看,《说文解字》:“向,北出牖也。”《诗经·豳风·七月》:“穹窒熏鼠,塞向瑾户。”字形与文献相参证,可以判断“北窗”是“向”的本义。因为窗子是朝着一定方向的,所以又推演出来“朝向”“对着”“方向”“趋向”等意义,这些都是引申义。
小试牛刀:查找资料,明确下表中各字(词)的本义
2、抓住词的本义,理解引申义
引申义和本义密切相关,本义是引申义的根据,引申义是本义的发展,本义只有一个,而引申义可以有一个、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这些意义都是跟本义有着意义上的联系,一词多义的现象就是由此产生的。 引申义有远近之分,离本义近的叫作近引申,离本义远的叫作远引申。远引申一般是由近申义再引申的,所以也称为间接引申,近引申也叫直接引申。
如:“亡”字的本义是“逃离”“逃跑”,由这个意义引申出其他的意思。如: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逃跑)。②今夏十余年,存亡不可知 (指人的死亡)。③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指国家的灭亡)。④暮而果大亡其财 (丢失、丧失)。⑤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通“无”,相当于“没有”)。
“绝”的本义是“将丝线切断”,请根据其本义,说出你知道的引申义,并解释在下列各句中的含义。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吴均《与朱元思书》)④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郦道元《三峡》)⑤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⑥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张岱《湖心亭看雪》)
横渡与世隔绝的第一无二阻断、隔绝极、最消失、断绝
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红色字的含义
1)信: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②愿陛下亲之信之。(诸葛亮《出师表》)③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世说新语,雅量》)④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⑤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⑥不忍粘将等闲用,半封京信半题诗。(元稹《书乐天纸》)诚信、守信 信任、相信 信息、消息 确实、的确 随意、任凭 书信
2)闻: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陶渊明《桃花源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闻之于宋君(《穿井得一人》)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听见 听说、知道 接受 传布、使……听到 向君主报告 有名、著称
3、词义引申的一般趋势
词义引申不是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的趋势,总的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趋势:一是由近及远二是由具体到抽象三是由个别到一般四是由实到虚
1)由近及远 如:“朝”字本义是“早晨”,古代臣子要在早晨拜见君王,便引申出“朝见”“朝拜”之义,由“朝见”引出朝见的地方“朝廷”,再有一个接一个的帝王居于朝廷,引申出表示时间的“朝代”。 可见,“朝”的义项的引申是“早晨—朝见—朝廷—朝代”这样不断延展开去的,这种引申就是由近及远的引申规律。
2)由具体到抽象 如:“爪牙”,古代多用作中性词,指动物的尖爪和利牙,也比喻勇士,形容勇武。《劝学》中“引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即用其本义。后来喻指坏人的党羽,这就比较抽象了,但用久了新的意义便固定了下来,不再是临时的比喻用法了。 又如:“网”,本义只是指捕鱼捉鸟兽的工具。后来引申出“广泛搜求”的怠思。《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网罗天下旧闻”的意义就比较抽象了。
3)由个别到一般。 如,“末”字,本义是树梢,引申为末端,再引申为细小。 又如,“涉”字,本义是指“蹚水过河”。后来引申为“渡河”。《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4)由实到虚。 如:“果”字,由果实引申为结局,再虚化为副词、连词。 又如:“和”字,本义是指“应和”。《老子》:“音声相和。”后来引申为“连带”。又由“连带”引申为“与”“同”等。岳飞《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一词多义是词义发展演变的结果,而演变的结果并不一样,根据演变的结果大致可以归纳为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和感情色彩改变四种情况。
1、词义扩大
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词义的扩大。 汉语的“江”“河”,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如《尚书·禹贡》:“江汉朝宗于海。”《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大泽。”《史记·项羽本纪》:“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后来“江”“河”逐渐作为河流的通称。
2、词义缩小
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由宽泛到狭窄,采取了全面收敛的方式,使古义所表示的范围大于今义,就是词义的缩小。 如:“金”,先秦泛指金属。《左传·僖公十八年》:“郑伯始朝于楚,楚子赐之金。既而悔之,与之盟日:‘无以铸兵。’故以铸三钟。”这里记载楚王赏给郑国的“金”,显然指的是“铜”,因为那时铸兵器、铸钟鼎都用铜。楚王担心赏赐给郑国的铜会用来制造武器,所以与郑盟誓。到了“铁”“锡”“银”都出现以后,“金”就逐渐地专指“黄金”了。
又如:“坐”,古代除当“坐下”的动作讲之外,还有“犯罪”“因为”的意义。《晏子春秋·内篇》:“王日:‘何坐?’曰:‘坐盗。””中的“坐”当“犯罪”讲。汉乐府《陌上桑》:“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坐”当“因为”讲。现在专指“坐下”讲,今义比古义缩小了。
3、词义的转移
如果原来的词义和现在的词义之间没有类属的关系,这种演变就是词义的转移。简单地说就是指词义反映的客观对象由甲类事物转移到相关的乙类事物上去了。 例如:坟,本指大的土堆、河堤。《楚辞·九章·哀郢》“登大坟以远望兮”,这里就是指大的土堆。远古时埋葬死者并不堆土,后来才在墓穴上堆成一个大堆。于是坟由土堆转为专指坟墓。 又如“汤”:本义是热水,如“媵人持汤沃灌”(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现在多指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或烹调后汁儿特别多的副食。
4、词义褒贬色彩转变
在词义发展的过程中,习俗风尚和社会思潮的改变,往往引起人们对事物的爱惜与善恶评价的变化,从而影响词义的褒贬。有的词由褒义变为贬义,有的词由贬义变为褒义,有的由中性词变为贬义词。 例如:“复辟”古代是指“恢复君位”,是个褒义词,现在是指“反动势力的复活”,成为贬义词了。 “锻炼”古义为“冶炼”,也指“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是个贬义词,现在指“劳动锻炼”“思想锻炼”“锻炼身体”,成为褒义词了。 “谤”古代是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个中性词。《国语·周语上》:“厉王虐,国人谤王。”“谤”的今义是指“诽谤”“毁谤”“造谣中伤”,成为贬义词了。
“卑鄙”:本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为中性词,如“先帝不以臣卑”(诸葛亮《出师表》)。现在多指(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为贬义词。“爪牙”:本指动物的尖爪利牙,为中性词,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后引为男士、武臣,或形容勇武,为褒义词。现在多指党羽、帮凶,为贬义词。
小试牛刀:写出下列各词的古义,并明确其含义变化类型
三、避免以今律古,望文生义
在词语积累的过程中,除了注意词语的一词多义,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褒贬色彩转变外,我们还要注意到一些词语,这些词语在发展过程中,词义发生了改变,与原来的意思完全不同了。如果不能正确掌握这些古今异义词,就容易以今律古,望文生义。
例如: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地方:古义是“土地方圆”,今义是“区域”。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妻子:古义是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丈夫的配偶”。绝境:古义指“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指“无出路的境地”。③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痛恨:古义是“痛心”“遗憾”,今义是“无比憎恨”。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 因为:古义为“于是创作”,今义是连词,与“所以”连用,表因果关系。
学习现代汉语,尤其是从古代延续而来的成语,容易望文生义而误用。了解成语的来历,或者理解成语中某些字的含义,往往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词义。如“不赞一词”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它本来是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后来也指一言不发。如果将“赞”理解为现代常用义“赞扬”,就会歪曲成语的意思而误用。
小试牛刀:解释下列红色字的意思
(1)不足为训 (2)不速之客 (3)苦心孤诣(4)不经之谈 (5)不刊之论 (6)屡试不爽(7)不名一文 (8)吊民伐罪 (9)细大不捐(10)久假不归 (11)危言危行 (12)侧目而视(13)不孚众望 (14)春意阑珊(1)准则 (2)邀请 (3)独自达到 (4)正常 (5)修改 (6)差错(7)占有 (8)慰问 (9)舍弃 (10)借 (11)正直 (12)斜着眼睛 (13)令人信服 (14)将尽,衰落
语文必修 上册二 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二 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教学课件ppt,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词义的转移,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色彩变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必修 上册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学习活动二 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集体备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学习活动二 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集体备课ppt课件,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一认知活动,引申义的种类,连锁式引申,辐射式引申,二积累活动,三梳理活动,得到引申义,招致引申义,达到引申义,表达引申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必修 上册二 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说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二 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说课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丰富词语积累,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名声大噪,势不可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