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脉络和同步训练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332359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脉络和同步训练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332359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脉络和同步训练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332359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课一练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课一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化遗存,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脉络和同步训练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1)概念: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2)文化遗存: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3)社会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和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2.新石器时代(1)概念:从距今约1万年前开始,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2)文化遗存代表文化地区社会生活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彩绘陶器,种植粟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 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种植水稻,养蚕缫丝龙山文化黄河流域黑陶(蛋壳陶)红山文化辽河上游玉器,祭坛和神庙良渚文化长江下游3.原始社会组织(1)阶段划分: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2)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生产力十分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3)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二、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1.夏商西周的政权更迭及政治制度(1)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代替了禅让制。二里头文化遗址很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夏朝最后一个王桀,暴虐无道。①中央: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②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2)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都城多次迁移,后来定于殷。最后一个王是纣。①中央: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②地方:实行内外服制。(3)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镐京,史称西周。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共和行政”。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矛盾和冲突。2.商周的经济(1)农业: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生产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商和西周的土地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2)手工业: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3.文化:商朝的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4.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特征(1)政治: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管理比较松散。实行“世卿世禄”制,国家官职由氏族贵族世代承袭。(2)经济:进入青铜时代,但生产力水平仍较低,生产工具主要是木石工具。实行奴隶制,进行集体劳动。(3)思想:有浓厚的鬼神迷信和原始宗教色彩,统治阶级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民本思想。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单选题1.史载,太公五月而报政。周公曰:“何速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伯禽三年而报政。周公曰:“何迟也?”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而后除之。”伯禽“变其俗,革其礼”的封地是()A.鲁 B.燕 C.齐 D.宋2.中华民族素来非常重视族谱的纂修,目的是尊崇人伦,维系宗族。这种传统源于商周时期的()A.禅让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3.从“天下为公”转变到“天下为家”开始于()A.夏朝B.商朝 C.西周 D.东周4.《武丁卜辞》记载:“乙巳卜毂贞(壳上的纹路),王大令衆(众)人曰恊(协)田……”据此可知,商代的政治特征是()A.实行王位世袭制 B.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C.井田制广泛盛行 D.统治集团矛盾重重5.殷墟考古发掘中,曾经在一个坑内集中出土一千多把石刀,另有坑内出土440把石镰和78件蚌器,由此可推测商朝()A.尚未进入青铜时代 B.家庭手工业很发达C.农业采取集体劳作 D.开始出现贫富分化6.后人根据神话传说绘制了大禹治水像(下图),通过图片能得到印证的历史信息是()A.大禹治水,多次过家门而不入B.大禹用疏导法将洪水引入大海C.大禹建立夏朝,早期国家产生 D.耒耜是当时重要的生产工具7.《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导致“天下为家”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原始社会的解体 B.私有制的产生C.国家的建立 D.人性的退化8.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充满着兴衰起伏、不断流徙与融合的情景。上演这些情景的主要舞台是() A.① B.② C.③ D.④9.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于祖国的东西南北,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但是地域文化却各具风采,其根本原因是()A.自然环境不同 B.使用工具不同 C.生活习惯不同 D.思想意识不同10.我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水稻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被列为五谷之首。袁隆平先生成功培育出优质杂交水稻,为人类解决“温饱”问题作出重大贡献。目前已知水稻种植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一地区?()A.黄河中游 B.长江下游 C.珠江三角洲 D.辽河流域11.央视《探索·发现》播放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有关原始人生活场景在专题片中不可能出现的是()A.元谋人使用打制石器劳动 B.北京人学会用火御寒照明C.大汶口人学会制作蛋壳黑陶 D.河姆渡人以水稻为主要栽培作物12.大约从距今100万年起,在相当丰富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存中,最重要的是蓝田人和北京人及其文化,并分别为较早和较晚时期的代表。属于北京人成就的是()A.会培植农作物 B.会制造骨质工具C.会使用和控制火 D.会饲养家畜13.1982年,北京人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通过如图可以判断北京人()A.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B.结成群体,共同劳动C.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D.会建房屋和纺织缫丝14.2017年4月,“中华创世神话”研究推进会在沪举行。下列最可能被列为研讨主题的是()A.炎黄的传说 B.姜寨聚落 C.二里头宫殿 D.殷墟甲骨15.回顾人类从早期游徙不定到定居生活的转变过程,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是()A.谷物种植 B.房屋建造 C.陶器制作 D.牲畜饲养16.商朝历史成为“信史”得益于()A.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B.甲骨卜辞与姜寨遗址的印证C.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D.《史记》记载与神话传说的印证17.以下相关史料的比对研究,最符合“二重证据法”的是()A.姜寨遗址与《回忆姜寨遗址的发掘》B.远古炎黄传说与汉代画像砖上的黄帝像C.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宫殿”复原图D.殷墟甲骨卜辞与《史记·殷本纪》18.一般认为我国历史从“大同之世”进入“小康之世”是在()A.尧舜禹时期 B.夏朝建立后 C.平王东迁后 D.秦统一之后二、材料解析题19.尽管“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已经证明了夏朝的存在,但国外和国内仍有相当的历史学者怀疑夏朝的存在,因为至今尚未发现像商周那样用甲骨文、金文来记录的当时的史实史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摘自《竹书纪年》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摘自《尚书·君奭》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摘自《山海经·海经·海内南经》材料二 二里头遗址(1)你认为夏朝是否存在?请说明你的理由。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考古史料和历史文献在上古历史研究中的认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周)整个国家政权就是由“大宗”“小宗”的宗法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家族的血缘关系与国家的组织关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周天子在宗法关系上是天下的“大宗”,在政治关系上是一国之君……总之,宗法系统上的等级与政权组织中的等级是对立统一的,这就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家国关系上有何特点。 (2)材料二是大宗、小宗示意图,这幅图反映出西周的宗法制有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A 【解析】“伯禽”封建于鲁,故选A项;燕是召公的封地,排除B项;齐是姜尚的封地,排除C项;宋是微子的封地,排除D项。2.【答案】D 3.【答案】A 【解析】夏朝用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标志着“天下为公”转变到“天下为家”,故选A项;商朝位于夏朝之后,排除B项;西周位于商朝之后,排除C项;东周位于西周之后,排除D项。4.【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了王权借助占卜来加强统治,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5.【答案】C 【解析】农具的集中保管反映了当时集体劳作的生产方式,故C项正确;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和贫富分化,故A.D两项均不正确;家庭手工业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B项错误。6.【答案】D 【解析】图片描述的是大禹手拿耒耜,不能直接反映A.B.C三项。通过图片只能印证耒耜是当时重要的生产工具,故选D项。7.【答案】B 【解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产生,出现阶级分化,进而形成“天下为家”的局面。8.【答案】D 【解析】题干中的“主要舞台”是关键,黄河下游的河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起源地。9.【答案】A 【解析】自然环境不同,使得各地域文化风采各异,这是根本原因。10.【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7 000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而河姆渡文化位于长江下游,我国由此成为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故选B项。11.【答案】C 【解析】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故选C。12.【答案】C 【解析】北京人会使用火,故C项正确。其他几项北京人时期都还没有出现。13.【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北京人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与图片信息相符,故选B项。14.【答案】A 【解析】炎黄的传说属于神话,所以可能成为“中华创世神话”的研讨主题,故选A项;姜寨聚落是中国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为主的原始聚落遗址,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创世神话,排除B项;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宫殿区发现于2004年,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创世神话,排除C项;殷商甲骨是中国殷商王朝后期都城遗址──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出土的王室占卜记事用的龟甲兽骨,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创世神话,排除D项。15.【答案】A 【解析】促使人类从早期游徙不定到定居生活的是原始农业的出现和发展,谷物种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表现,故选A项;屋建造是人类定居生活的表现之一,但不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排除B项;陶器制作是原始手工业的表现,排除C项;牲畜饲养是原始畜牧业的表现,排除D项。16.【答案】A 【解析】所谓的“信史”就是较为翔实可信的史书,商朝的历史之所以详尽可靠是因为当时已经有文字记载,留下来的文献、甲骨文等都可以进行印证,故选A项;B选项过于局限,只涉及到一部分,排除B项;二里头遗址是夏朝的遗址,排除C项;《史记》并不是当代人记载的历史,排除D项。17.【答案】D 【解析】“二重证据法”由王国维提倡,指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互印证, 以考量古代历史文化,《史记·殷本纪》是文献资料,殷墟甲骨卜辞是考古发现,故选D项;《回忆姜寨遗址的发掘》是考古人员的回忆,不是古文献记载,排除A项;汉代画像砖上的黄帝像也是根据传说制作的,不属于“二重证据”,排除B项;二里头“宫殿”复原图是根据考古发现的二里头遗址绘制的,不符合“二重证据”,排除C项。18.【答案】B 【解析】《礼记·礼运》一文中提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由此可知“大同之世”指的是天下为公的社会,“小康之世”指的是天下为家的社会,而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就是“家天下”取代“公天下”的标志,故选B项;尧舜禹时期是禅让制,是天下为公的社会,排除A项;周平王东迁洛邑,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东周时期,此时已经是天下为家的局面,排除C项;秦统一后继续实行王位世袭制,延续了夏朝以来的“家天下”的局面,排除D项。19.【答案】(1)存在。理由:夏的核心区域就在今豫西和晋东南部。首先,在文献资料方面,《竹书纪年》《尚书》和《山海经》里均有记载。与此同时,在考古成果方面,河南二里头遗址也很有可能被证明是夏文化遗存。根本不存在。至今尚未发现像商周那样用甲骨文、金文来记录的当时的史实料。(2)认识:考古史料作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活动和思想,对于了解上古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但通常是散乱和零碎的。历史文献大都是后人的追述和概括,都带有感情色彩,史料价值不免要打折扣。考古史料和历史文献相结合,才是深入和全面了解上古历史的基本途径。【解析】第(1)问,先表明观点,认为存在,就从文献资料和考古成果两方面说明存在的理由;认为不存在,就从史料角度说明不存在的理由。第(2)问,先说明考古史料和历史文献各自的优劣点,然后指出二者结合才能全面了解历史。20.【答案】(1)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政权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了“家国一体”的局面。(2)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和“家”密切结合;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解析】第(1)问的特点要抓住“家族的血缘关系与国家的组织关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第(2)问根据图示信息,从继承制度、大小宗关系以及等级制度上进行归纳。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同步训练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思想领域的变化,文学艺术,科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习题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