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模拟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模拟题,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学类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中有声(节选)
秦羽墨
我来自湘南。具体哪座山或哪个村并不重要,湘南的山都很乏味,每座山里的生活都差不多,有着相似的宁静与落寞。湘南的村庄也很贫穷,走到哪里都有赤脚的孩子。在湘南,不住够三五十年,你就不能真正理解一个地方,十里路,五种方言,交流的困难围绕着我们的一生,早先的年代,山里人一辈子只进几次城。在这里,大概只有风是自由的。
住在大山里的人喜欢大声说话,人们总担心风会把话吹散,就像吹断一截截枯枝,七零八落,最终不知散落何方。那些被风吹散的话,若是被谁捡起,再传到耳边时就会变得妖娆、丰茂,进而面目全非,连它的主人都觉得陌生,它已经成了另一番样子——流言。当你遭遇流言,才明白平常大家扯开嗓子说话的用意,声音小了,话传过来时可能就只剩下风。
群山错落的湘南,风在山谷中辗转奔波,像一个迷失道路的人。你不知道它最终走向何处。风刮过山谷,穿过田野,踩着庄稼吹来的时候,它已不仅仅是风,只有在山里生活得足够久的人,才能听懂其中秘密。鸡叫,马鸣,更有无数陈年旧事,听得懂风的人,才能懂得这个村庄的前生后世。那些来自先人的忠告,尽管先人已死去多年,可他的话一直在风中飘荡,有一天,你有幸听到了,就将它传递下去,那将是整个家族的福气……
有些风吹进村庄后,会在村里待很久,今天在你家屋檐蹲一晚,明天在他家墙根停半天,当它离开时,会将自己听到的秘密散落到村庄的各个角落。于是,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多年之后大白于天下——有些误会和冤仇得以化解,而有些原本不存在的裂痕也会因此产生,对此,当事人只能打掉牙和血吞,生气毫无用处,你总不能去责备一阵风。那些风中细语,除了人事,还夹杂别的内容。比方说,几天后雨会不会来,将下多大;村口的猫头鹰是在数谁的眉毛,它每叫一声,那人的眉毛就少一根,等它叫足了时间,眉毛数完之后,那人也就要死了。当你听到这些,一定要告诉那个人,告诉他用口水涂抹眉毛,使猫头鹰无法数清。风起于青萍之末,每一场都是有目的的,风的语言只说给伫立在风中的人听。
我喜欢站在高处听那些南来北往的风,听风中传来的消息。我听懂过其中很多话,可从未对人提起。村里人都说我笨,从小就是呆瓜木头,因为我三岁不会说话,四岁还想吃奶,第一次看到汽车就要跟它赛跑,结果,摔断了一条腿,可我却能听见风中的声音。既然他们一致认为我笨,我就笨给他们看,就算听见什么消息也不告诉他们,让他们栽跟头、出乱子,然后躲在一边偷着乐。我越乐,他们就越以为我是傻瓜,他们不理解我,就像不理解一场风。不过,风中飘来的最多的是山歌。因为贫穷,山里人都爱唱山歌,以此排遣内心的苦闷,打发时间,其中,唱得最多、唱得最好的要数英琪。
我们村的人文化程度不高,有高中文凭的人寥寥可数,因此人们竟然将山歌唱得好坏作为评判一个人知识水平高低的根据。村里要办小学,上面派下来的老师不够,就推举英琪当民办老师。按照规定,如果民办老师当得好,够了年头,就可以转正。英琪跟父亲一样,是从部队回来的,同时,也跟父亲一样,因为家庭成分不好,转业没能安排工作。父亲在部队的职位比他高,还当过通讯员,经常写文章上报,他比英琪更适合当老师。可父亲脾气大,周围村子人人知道这一点,孩子们怕他,况且他也不爱唱山歌,名头不够响亮。不过,这都不是原因,如果父亲真想当老师,谁都得靠边站。父亲是因为在部队没提成干,被迫回来的,他赌着气,骨子里看不上小学老师这样的职业。因为这样,英琪成了民办老师的不二人选。
大约因为山歌唱太多,英琪讲课,调子婉转,高低错落有致,还拖着长长的尾音,加上他在黑板上写字时,喜欢随着节奏手舞足蹈,像在唱戏,有人在背后喊他“娘娘腔”。不过,我们喜欢这个老师,山里很少有人说话像他那么斯文的,他几乎不发脾气,平常也乐呵呵的。他是民办教师,除了上课,更多的时间跟其他人一样,在家耕地种田,操持农活。但他快活,一边种田,一边唱山歌。别人当农民,他也当农民,可他有工资领,当然快活。我们分属两个大队,隔了好几里路,放牛时,站在我们这边的山头,经常听见他的歌声,畅快,得劲,兴高采烈,无比快活。唱得好咧,我觉得。他应该去唱戏,而不是当老师。别人告诉我,县里剧团曾来人考察过他,可惜因为当兵时受过伤,脸上破了相,划出一条口子,从眼角一直划到耳际,虽然不细看看不出来,可是影响台风,没能去成。
村里的小学设在大队部,只办到三年级。三个老师,每人负责一个年级,从一年级开始,带到三年级结束,可英琪只教了我两年。平日,大家若是迟到,顶多挨几句批。可那天不知为何,我和艳君因只顾翻螃蟹而迟到时,英琪大发怒火,脸上青筋直鼓,眼睛也红红的,像要杀人,吓得我们胆战心惊。
后来才知道,那天下午英琪老师的脾气并不是冲我们发的。上面来了通知,要我们到镇里去读三年级,不仅如此,一年级、二年级都要到镇里去读,也就是说村小被取消了。有正式编制的老师可以转到其他学校继续教书,再不然就到县里的工厂上班,可英琪还处在代课阶段,民办教师没有资格让国家安排出路。此前,村里很多人给他介绍对象,可他眼界高,看不上,他希望等自己吃上国家粮,转正成为真正的老师,那时再找一个跟他一样也是吃国家粮的。他的事一直这么拖着。他已经在学校代了五年课,原本再代两年,就可以转正了,可如今村小没了,转正之事自然无疾而终,他能不恼吗?如果村小迟解散两年,他的命运就不是后来那个样子。因为高不成低不就,他一直没结婚,成了村里唯一一个单身汉。
晴朗的日子,山谷里总飘荡着英琪的歌声,唱得孤独而倔强。他不知道,他的歌声会加剧自己的孤独,让人感觉整座大山好像只有一个他,原本属于万物的寂静在他开口的瞬间集中在了他一个人身上。
也许,他天生就是属于大山的,所以三十年过去,他始终没离开过大山,也没想过告别单身。
“种田要种弯弯田,一弯弯到妹门前。五半六月来看水,先看妹妹后看田………”他一直那么唱着,只是不像自己歌里唱的那样,有妹妹可看。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歌声变得断断续续,嗓子里多了一种幽怨与绵长,还有说不清的苍凉,不像以前那么明快,永远不会明快了。风总将他的歌声吹断——那些来自命运深处的风,无人可以抵抗。英琪不能,我这个只有九岁的孩子更加不能。
(原载于2017年第8期《散文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听风,也能听风里的话,却从未对人提起,因此村里人都说“我”笨。
B.“我”的老师英琪一直没离开过大山,也从没停止过唱山歌,他的歌声一直那样畅快、得劲,让“我”觉得他应该去唱戏,而不是当老师。
C.湘南的山里,也许只有风是自由的,它承载着山里人的秘密与苦闷,也承载着“我”的童年记忆。
D.民办教师没有资格让国家安排出路,所以还处在代课阶段的英琪就一直拖着自己的婚姻,一直单身。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有统摄全篇的作用,作者说“湘南的山都很乏味,每座山里的生活都差不多,有着相似的宁静与落寞。……在这里,大概只有风是自由的”,下文写“风”和英琪的“孤独而倔强”都印证了这一点。
B.“风在山谷中辗转奔波,像一个迷失道路的人”“今天在你家屋檐蹲一晚,明天在他家墙根停半天”等语言,生动细致,极富生活气息,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风”的独特感受。
C.第四段的“青萍之末”出自宋玉《风赋》,一般用于形容细微之处,也用于形容各种事物不知不觉地发生。这里指风是自由的,风的言语对人们有很大的影响。
D.“他的歌声变得断断续续,嗓子里多了一种幽怨与绵长,还有说不清的苍凉”与之前明快的歌声形成鲜明的对比,意味着职场的失意与生活的压力冲击着这个原本快活的人,唯有歌声能疏解他的愤恨不平。
3.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的“英琪”是怎样的一个人。
4.文章结尾,作者说“那些来自命运深处的风,无人可以抵抗。英琪不能,我这个只有九岁的孩子更加不能”,你如何理解又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圣诞树与婚礼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那天我目睹了一个排场很大的婚礼,一见那婚礼我就想到那棵圣诞树。事情是这样的。
在五年前的除夕,我应一位商界人士邀请,参加一个儿童舞会。这人身居高位,交际广,神通大。所谓儿童舞会只不过是托词,其实是父母们聚集在一起,佯装单纯、随便地讨论与他们利益攸关的事。
我是局外之人,一晚上没与什么人交际。
舞会上有位要人,人们叫他朱利安·马斯塔科维奇。主人和主妇没完没了地谄媚他,其他人也都围着他打转。我在这位要人面前觉得不好受,便在与孩子们玩了会儿后,走进一间无人的小起居室,坐在房间的尽头。那里有一个养花的温室,几乎占了房间的一半。
孩子们很可爱,不大一会儿,圣诞树上最后的糖果就已被他们拉了下来。一个十一岁左右的女孩,像爱神丘比特一样可爱,一副娴静沉思的神态,生着一双梦幻般的圆圆的大眼睛。她离开其他孩子,带了她的洋娃娃进了我待的房间,在一个角落里坐下。
“她父亲是个大富商,”客人们彼此告诉,“已经存了三十万卢布做她的嫁妆。”
我转脸去看说话的一群人,我的目光与朱利安·马斯塔科维奇的目光相遇。他站在那里,背着双手,歪着脑袋,正聚精会神地倾听。
这家保姆的小男孩,蹑手蹑脚地走到小女孩和我待的房间里来。小女孩让他坐在她旁边,两人一起给布娃娃穿衣。
差不多过了半个小时,我几乎要打瞌睡了,这时朱利安·马斯塔科维奇突然走了进来。几分钟前他被介绍给那阔女孩的父亲,两人一直热切地谈话。
他静静地站了一会儿,喃喃自语,像是扳着指头计算着什么。
“三十万——三十万——十一岁——十二岁——十三岁——十六岁——五年之后!就说是四分息——五乘十二——六十,假定五年后,它会达到,啊,四十万,嘿——嘿!但那精明的老狐狸是不可能满足于四分息的。也许他会得到八分,甚至十分。让我们估它个五十万,至少也有这个数,肯定无疑,超过这个数的,就作为零用钱。”
他擤了一下鼻子,正打算离开,突然发现了那个女孩,便站住了,我在那些花木后面,他看不到。
他的神态看起来非常紧张。或许是那些计算使他有了想法,或许是其他理由。因此,他搓着手,再也站不稳了。他刚想往前走,但又止步了,向四周看了看。接着,他好像感到自己在犯错误似的,抬起脚轻轻地朝那孩子的方向走去。
“你在这儿做什么,亲爱的孩子?”他低声说,看看四周,拧一下她的面颊。红发男孩看到小女孩都快要哭了,便同情地抓住她的手,大声啜泣。这惹怒了那男人:“滚开!滚开!”
门口响起脚步声。朱利安·马斯塔科维奇一惊,直起身子。红发小男孩更加惊慌,放开小姑娘的手,沿着墙根跑进了餐厅。朱利安·马斯塔科维奇为了不引人注意,也朝餐厅走去,脸红得像龙虾,我跟着这贵人进了餐厅,在那里目睹了一出闹剧。
吓坏了的孩子急忙钻到桌子底下,那迫害者抽出麻布手帕当鞭子,要把他赶出来。朱利安·马斯塔科维奇是个胖子,身躯沉重,两颊肉鼓鼓的,肚子和脚踝像核桃一样滚圆。这时他满身流汗,气喘吁吁,整个人像发了疯。
我开怀大笑,一时间把朱利安·马斯塔科维奇高贵的身份忘得一干二净。这时我们的主人在对面门口露面了。那男孩从桌底下爬出来,拭着膝盖和肘部。朱利安·马斯塔科维奇赶忙装着拿手帕揩鼻子,主人上前告诉他,这就是要恳请他照料的孩子。孩子十分老实。他母亲是个寡妇,在这儿当保姆。朱利安·马斯塔科维奇一口回绝,说是已经有十来个人在等着空缺。他厌恶地说:“依我看,这是个调皮的小流氓。滚开,小家伙!”
他控制不住地斜瞥了我一眼。我也控制不住自己,直对着他的脸大笑。他转过脸去对我不加理会,离开房间,走进了客厅。
我笑不可抑,也走进了客厅。
“他结婚了吗?”我高声问站在朱利安·马斯塔科维奇身旁的一个熟人。
朱利安·马斯塔科维奇恶狠狠地瞪了我一眼。
“没有。”我的熟人回答,对我这种故意的轻率大吃一惊。
不久前,我经过一家教堂。一群聚集在那儿观看婚礼的人吸引了我的注意。这是个阴沉的日子,开始下起了毛毛雨。我穿过人群进了教堂。新郎是个身子滚圆、肚子像锅的矮个子,穿着贵重的礼服。他奔来奔去,发号施令,忙这忙那地张罗。终于,说是新娘来了。我挤过人群,看见一个惊人的美女。她刚刚才算得上是少女。但美人脸色苍白,愁容满面,看起来心神恍惚。她脸上每个线条都显露出绝等严肃,给予她的美一种特别的尊贵与庄重,但透过这严肃与庄重,透过那愁态,显露出一个孩子的单纯天真。她的容貌中有种无法形容的稚嫩神气,似乎在无言地恳求怜悯。
人们说,她才刚满十六岁。我仔细看一下新師,突然我认出了他就是朱利安·马斯塔科维奇。在那五年中我再没见过他。我再看新娘——天啊!我飞快地走出教堂,我听见人群中在议论新媳的财富——大约五十万卢布的奁资,多少多少的零用钱。
“那么,他的算盘打得不错呀。”我挤出来到了街上,心里想。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斯塔科维奇“歪着脑袋”“聚精会神地倾听”“哺响自语”“扳着指头计算”,表明他对“已经存了三十万卢布做她的嫁妆”感兴趣。
B.作品表达了对小人物孤独而沉默的怜悯。文中小女孩儿就属于被凌辱的小人物,作者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C.小说结尾的内心独白“他的算盘打得不错呀”流露出了“我”对此的羡事,表明“我”也不能免俗,体现了作家勇于自我剖析的精神。
D.小说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通过人们议论的重点集中在小姑娘的财富上,表现社会上人们看重金钱、贪婪俗气的特点。
2.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构思的方式来看,文本主要采用的是回忆的叙述方式,文本的主要内容是“我”对“五年前”的一次儿童舞会的回忆。
B.文本采用有限视角叙述,由“我”叙述内容,并带上“我”的价值判断,比如文中“我”两次情不自禁地对马斯塔科维奇的“嗤笑”,看出“我”的鄙视。
C.文中主要以“思维活动”的直接描写展现人物心理,比如“我”和马斯塔科维奇的心理均直接以“思维活动”出现。
D.文中划线的句子照应上文,与上文中小姑娘家庭富有、客人们对小姑娘嫁妆数目的传言、马斯塔科维奇对小姑娘嫁妆的算计照应。
3.请简要分析文中以“圣诞树与婚礼”为题的含义。
4.有人认为,在马斯塔科维奇身上,体现了分裂的双重人格,这应该怎样理解?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龟之灵
依稀记得是十来年前的事情了。
好友自远方来,我陪他去五泄湖游玩。
五泄湖,其实是一个水库,只是这水库很大,大得像个湖。湖的四周,群山延绵,树木幽森。据说山里有很多珍稀动物,不少城里人就为野味去五泄湖。我将车停在停车场的树荫下,包了只游艇。湖面像一匹巨大的蓝色绸缎晾晒在暖暖的春光里,飞驰的游艇如一把剪刀,把湖面剪成两半。湖的尽头,有五级瀑布,这是景区的精华。我们拾级而上,逐个欣赏形态各异的瀑布。瀑布有的奔放,有的婉约,有的咆哮,有的低吟。我朋友说,这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大自然的馈赠。
翻过山的另一面,我们沿着一条鹅卵石铺设的小路在山间行走,一路小桥流水,满眼老树枯藤,只有鸟儿在树上鸣唱,松鼠在树间跳跃。朋友赞叹说,这是人与自然应有的和谐关系。午餐时间,我把朋友带进野味馆,有点得意和激动。菜是我提前一天电话预订好的,主菜是百年山龟炖大蕲蛇,这是山里最最名贵的野味,滋阴,补肾,壮阳,男人吃了特别好,价格也特贵,不提前预订还吃不到。我朋友长得高大魁梧,吃了这道美味,也许此生难忘。
服务员将热腾腾一锅山珍美味端上桌,我刚要介绍其神奇功力,只听见朋友“哎呀”一声惊叫:“你怎么上这个东西啦?罪过罪过!”朋友有佛心我知道,上个野味怎么也大呼小叫?
“这东西万万吃不得,赶快退了吧!”朋友突然变得不近人情。
我知道餐馆老板特地为我采购,又文火慢炖了半天,退是没法退的,就说,退就不退了,你不吃我吃,我吃。
我舀了一碗汤,喝了一勺,确实鲜美无比。没等我喝第二勺,朋友很严肃的说:“你也别喝了,会出事情的。”
会出事情?出什么样的事情?看着我不解的神情,朋友语重心长说开了。他说,大自然是一个神圣的整体,人是强者,但不能主宰一切,不能够太忘乎所以。许多动物是有灵性的,看起来它们是任人宰割的弱者,其实它们的灵性一直在反抗,只是我们没有感觉到,或者感觉到了但不愿意联系起来认识。他叫我搜搜百度,说网上有许多宰杀有灵动物遭报应的真实故事。他说他一个开餐馆的朋友,经常开着摩托车去山里收乌龟,运到餐馆宰杀卖钱,一次驼着一袋乌龟从山里回来,摩托车速度很快,这个人被挂在树上的风筝线割了头颈当场毙命。他还说,“非典”就是生灵对人类的报复。
朋友的一席话,听得我浑身起了鸡皮疙瘩。我一时理解不了什么是灵性,也搞不清楚他说的故事是真的还是传说,但有一点我明白,人应该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善待动物,减少杀戮。我将汤碗推到一边,叫服务员把大锅的美味撤走,两个人随随便便打发了中餐。忍痛放弃了珍贵的美味,我觉得自己有点高尚,但从招待角度,又觉得留下了很大的缺憾。
我们走出野味馆,太阳好像有些生气,顾自躲到云层里面去了,群山变得有些灰暗,白晃晃的水面犹如一条巨蟒在山间游动,眼前的景色变得有些暧昧与神秘。
回城的路上,我一路盘算着如何弥补招待的遗憾。
车子行驶在平坦的柏油马路上,没有来车,也没有行人,只有一个男人骑着一辆电动自行车靠右边行驶。快要超过这个骑车的男人时,诡异的事情发生了:明明平坦宽阔的路面什么障碍也没有,但我的汽车左前轮突然像压上了一块石头,汽车向右冲去,任凭我怎么打方向也打不回去,刹车也同时失灵,那个骑车的男人像强大的磁场将我的汽车吸引过去,我眼巴巴看着失去控制的汽车撞上了他,然后连车带人坠落在两米多深的路基下面。
事后盘点事故损伤:被撞的人断了一条腿和三根肋骨,捡了一条命;我头撞在挡风玻璃上,脑门上多了一个包,当时还流了不少血;我朋友什么事也没有,就虚惊一场。当然我的损失还有赔钱和修车。
事后得知,被撞的男人是野味馆杀乌龟的厨师。朋友说,这是百年老龟显灵,车轮压到的就是龟之灵。
我不敢相信朋友的说法,但也无法解释自己失控的方向盘。
从此,我再也不吃野味和有灵性动物的肉。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作者为了招待好朋友做了许多事,例如包游艇,提前定制大餐等等,都体现了作者对好友到来的重视。
B.“会出事情?出什么样的事情?”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朋友说的话,引出下文回程出车祸的事情。
C.好友讲述开餐馆的朋友的故事是为了劝导作者,这种方法比较含蓄,取得了预想的效果,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
D.小说通过作者“我”招待好友的故事诠释了一个道理:人应该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善待动物,减少杀戮。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题目“龟之灵”既切题,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是这篇小说成功不可或缺的眼睛。
B.“湖面像一匹巨大的蓝色绸缎晾晒在暖暖的春光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蓝色的湖水像柔软的绸缎,非常美丽。
C.“太阳好像有些生气,顾自躲到云层里面去了”使用了比拟手法,赋予了太阳以灵性,好像对“我”的做法不满。
D.文章结尾以“从此,我再也不吃野味和有灵性动物的肉”收束全文,增强了文章的语气、语势,发人深省,引发读者思考。
3.小说结构紧凑,前后情节连贯,为此作者使用了一些伏笔。试举两例进行分析。
4.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经常采用变幻想为现实而又不失其真的手法来给现实生活变形,本文就有所借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灵与肉
张贤亮
许灵均没有想到还会见着父亲。
这是一间陈设考究的客厅,在这家高级饭店的七楼。窗外,只有一片空漠的蓝天,抹着疏疏落落的几丝白云。而在那儿,在那黄土高原的农场,窗口外就是绿色的和黄色的田野,开阔而充实。他到了这里,就像忽然升到云端一样,有一种晃晃悠悠的感觉。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父亲穿着一套花呢西装,翘着腿坐在沙发上。“我一到大陆,就学会了一句政治术语,叫‘向前看’,你还是快些准备出国吧!”
他想,过去的是已经过去了,但又怎能忘记呢?
先是被父亲遗弃。母亲死了,舅舅把母亲所有的东西都卷走,单是撇下了他。以后他搬到学校宿舍,靠人民助学金上学毕业了,他成了一名教师,却因为学校要完成抓右派的指标,就又把他归到父亲那一边去。人们又遗弃了他,把他流放到偏僻的农场劳教。啊,父亲,那时你在哪里?
现在,这个父亲终于回来了!
刚刚,在父亲的秘书密司宋打开贮藏室给父亲拿衣服的时候,他看见大大小小的箱子上贴满了花花绿绿的旅馆简标,还有印着波音747的椭圆形标笺。而他呢,经过两天两夜汽车和火车的颠簸才到这里的。他提来的灰色人造革提包放在长沙发的一角,可怜巴巴地缩成一团。上面放着他的尼龙网袋,里面装着他的牙具和几个在路上吃剩下来的茶叶蛋。他看着那几个诧异得咧开了嘴的,畏缩地挤在一起的茶叶蛋,想起临走那天晚上,妻子秀芝还叫他多带些茶叶蛋给父亲吃,不禁苦笑了一下。
吃完晚饭,父亲把他带到舞厅。在柔和的乳白色的灯光中,一些男人和女人像月光中的幽灵似地在他身边浮荡,他感到不安起来。刚才在餐厅里,他看见有的菜只动了几筷子就端了回去,竟从肠胃里发出一阵痉挛似的反感。在他那儿,上县城的国营食堂都要带一个铝制饭盒,把吃剩下的饭菜带回家去。
有几对男女跳起奇形怪状的舞蹈。这些人就这样来消耗过剩的精力!他想起现在正在热得发烫的稻田里收割的人们。他们弯着腰,从右到左,又从左到右不停地摆动上肢。偶尔,他们抬起头向远远的担子嘶哑地喊着:“喂,水,水。”啊,要是他现在能够躺在那一片绿荫下,闻着饱含稻草和苜蓿香气的微风,那该有多好。
“您会跳舞吗?许先生。”忽然,他听见密司宋在旁边问他。他刚捕捉到的一点味儿马上消失了。
“不,不会。”他心不在焉地向她笑笑。他会放马、会犁田、会收割,会扬场。为什么他要会跳舞——跳眼前这样的舞呢?
“你别为难他了,”父亲笑着对密司宋说。
“你还要考虑什么呢?嗯?”父亲又燃起烟斗,“现在办出国签证还比较容易,以后怎么样,就很难说了。”
“我也有我所留恋的。”他转过身来面对着父亲。
“包括那些痛苦吗?”父亲意味深长地问。
“唯其有痛苦,幸福才更显出它的价值。”
“是吗?”父亲抬起头来。
是的。他解除劳教以后,因为无家可归,于是被留在农场放马,成了一名放牧员。
清早,太阳刚从杨树林的梢上冒头,银白色的露珠还在草地上闪闪发光,他就把栅栏打开。牲口用肚皮抗着肚皮,用臀部抗着臀部争先恐后地往草场跑。他骑在马上,在被马群踏出一道道深绿色痕迹的草场上驰骋,就像一下子扑到大自然的怀抱里一样。他在土堆的斜坡上躺下,风擦过草尖,擦过沼泽的水面吹来,带着清新的湿润,带着马汗的气味,带着大自然的呼吸,从头到脚摩挲遍他全身,给了他一种极其亲切的抚慰。他伸开手臂,把头偏向胳肢窝,他能闻到自己的汗味,能闻到自己生命的气息和大自然的气息混在一起。他的消沉,他的悲怆,他对命运的委屈情绪也随着消失,而代之以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
有时,阵雨会向草场扑来,他必须把马群赶到林带里去。他骑在马上,拿着长鞭,迎着雨头风,敞开像翅膀-样的衣襟,在马群周围奔驰,呵叱和指挥离群的马儿。于是,他会感到自己躯体里充满着热腾腾的力量,他不是渺小的和无用的;在和风、和雨、和集结起来的蚊蚋的搏斗中,他逐渐恢复了对自己的信心。
他终于回来了。汽车沼前面横着全县唯一的柏油马路。那上面仍然蒙着一层薄薄的黄尘,风一吹,就在商店、银行和邮局门口打旋。两边,仍然是东倒西歪的土房,有的门上还能看到古老的雕花门楣。
但是,他一下车,就是一种像是从降落伞落到地面的感觉,他的脚又踏着实地了。
他家门口正站着几个人向大路上眺望。秀芝的白布围裙,在柔和而苍茫的暮色中就像一点皎洁的星光。很快地,那里人越聚越多,最后,他们看出了是他,全都向大路上奔跑。最前面的是一个穿红衣裳的小女孩,她就像迸射出的一团火,飞也似地向他扑来。她越跑越近,越跑越近,越跑越近。
(选自张贤亮《灵与肉》,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带许灵均到高级餐厅、参加舞会,向他展示贴满标签的箱子,既想补偿他,也想诱使他出国。
B.“现在,这个父亲终于回来了!”这句话里包含着许灵均的委屈、怨恨、期盼和久别重逢后的惊喜。
C.在和父亲深入交谈后,许灵均才意识到自己是幸福的,那些曾经的痛苦都是让他留恋的宝贵财富。
D.从“升到云端一样”到“降落伞落到地面”,这种感觉的变化体现出许灵均回到草原后内心的踏实。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通过许灵均的观察和联想,展现了饭店和农场窗外的风景,“空漠”“开阔而充实”传递出人物的主观情感。
B.小说插叙许灵均被父亲遗弃的情节,既补充交代父亲的遗弃带给他的痛苦,也为下文他拒绝父亲的出国邀请埋下伏笔。
C.小说用对照的手法写两个完全不同世界的生活样貌,草原的贫瘠、落后与父亲优渥的物质生活条件,形成鲜明的对比。
D.小说结尾具有象征和隐喻意义,小女孩向着许灵均“越跑越近”,隐喻他和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人们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3.小说中关于“茶叶蛋”的细节描写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中过去与现在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炒米和焦屑
汪曾祺
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人偷了。这女佣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
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做“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
炒米实在是很方便,其实,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可以急就的食品,叫做“焦屑”。糊锅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们那里,餐餐吃米饭,顿顿有锅巴。把饭铲出来,锅巴用小火烘焦,起出来,卷成一卷,存着。锅巴是不会坏的,不发馊,不长霉。攒够一定的数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来。焦屑也像炒米一样。用开水冲冲,就能吃了。焦屑调匀后成糊状,有点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
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在不能正常煮饭时,可以用来充饥。有一年,记不得是哪一年,总之是我还小,还在上小学,党军(国民革命军)和联军(孙传芳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不知道出于一种什么信念,大家都以为红十字会是哪一方的军队都不能打进去的,进了红十字会就安全了。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个道士观。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把一坛炒米和一坛焦屑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第二天,没事了,大家就都回家了。
炒米和焦屑和我家乡的贫穷和长期的动乱是有关系的。
文本二:
汪曾祺散文真正的魅力在于“不装”,在于真实,在于有趣。在读者眼中,汪曾祺是个“可爱的妙人”,沈从文先生称其认真而有深度,有思想又有文才,最可爱还是态度,宠辱不惊。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空洞的宏大叙事: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散文的魅力。汪曾祺的文字,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让读者从中找到面对生活的雅趣,在嘈杂而迷茫的时代,给人一份特别的安静与平和。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略有改动)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多处用细腻的笔触来写炒米和焦屑的制作、吃法等,是为了凸显其家乡的贫穷和动荡。
B.文中提到《项羽本纪》《易经》和蓍草算卦,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气息与文章其他部分描写的百姓生活不够协调。
C.文章结尾部分写炒米和焦屑的应急之用。将其放在幼年躲避战乱的背景下抒写,增强了文章的年代感。
D.虽然文章题为“炒米和焦屑”,但大部分篇幅写的是炒米,写焦屑相对很少,表明作者更钟情于炒米。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汪曾祺的文字里,作者对故乡高邮的风俗人情娓娓道来,与他师承沈从文密切相关,小说《边城》叙述了湘西边境小城古朴奇异的村风乡俗。
B.文章先写四川“炒米糖开水”,再写家乡高邮的炒米,在对比中凸显食物特点,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文中写到父亲的朋友算卦之事,主要体现了父亲的朋友算得准,也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D.文章语言平淡质朴,不事雕琢,多用民间鲜活的口语,少用修辞;多是聊天谈话的语气,如叙家常。
3.分析文本一为什么从《板桥家书》中有关炒米的叙述写起?
4.文本二指出,汪曾祺的散文“以细小琐碎的题材”“让读者从中找到面对生活的雅趣”,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的。
参考答案:
一、1.C
2.D
3.①外表斯文,性情温和。他说话斯文,几乎不发脾气,平常总是笑呵呵的。②有点文化知识、有专业特长,歌唱得好,曾被县里剧团考察过。③热爱唱歌,热爱教师职业,有趣快活、受学生喜欢的老师。作为民办教师,他爱唱山歌,也唱得好。讲课和唱戏一样的调子婉转,在黑板上写字时还喜欢跟着节奏手舞足蹈。④一生坎坷,被命运、时代折磨的孤独的单身汉。他满心期盼着自己转正,能吃上国家粮,但是事与愿违。⑤职场失意、安于现状、不愿改变自己、不愿改变命运的人。当他失业后,身处逆境,只是借助山歌排解满心的愁闷,却没有主动改变自己。
4.①这里“来自命运深处的风”既指英琪身处的环境,也指他的心境。英琪处在民办教师和公办教师交替的时代环境中,有太多的意外和变故。②但在这样不可抵抗的时代环境里,英琪没有及时应变,只是一味地等待,最后只能被命运打败。③暗示我们不可改变外部环境时,就要随机应变,改变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能只在风中苦苦等待,风总会在途中会受阻、终将会停,命运终能被改变。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据第五段可知,“村里人都说我笨”是因为“我三岁不会说话,四岁摔断了一条腿”,而非“我”从未对人提起“我”听得懂风里的话。
B.据第七、十二段可知,英琪的歌声不都是畅快、得劲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断断续续,嗓子里多了一种幽怨与绵长,还有说不清的苍凉。
D.据第九段可知,英琪一直单身是因为一开始他眼界高,看不上,就想找个吃国家饭的对象;后来高不成低不就,一直没结婚。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
D.“愤恨不平”理解有误,应该是“歌声能疏解他满腹的苦闷”。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1)根据“我们喜欢这个老师,山里很少有人说话像他那么斯文的,他几乎不发脾气,平常也乐呵呵的”分析,英琪说话斯文,几乎不发脾气,平常总是笑呵呵的,可见他外表斯文,性情温和。
(2)根据“唱得最多、唱得最好的要数英琪”“县里剧团曾来人考察过他”分析,英琪有点文化知识、有专业特长,歌唱得好,曾被县里剧团考察过。
(3)根据“英琪跟父亲一样,是从部队回来的”“英琪讲课,调子婉转,高低错落有致,还拖着长长的尾音,加上他在黑板上写字时,喜欢随着节奏手舞足蹈,像在唱戏”“我们喜欢这个老师,山里很少有人说话像他那么斯文的,他几乎不发脾气,平常也乐呵呵的”分析,英琪热爱唱歌,热爱教师职业,有趣快活、是受学生喜欢的老师。
“他是民办教师,除了上课,更多的时间跟其他人一样,在家耕地种田,操持农活。但他快活,一边种田,一边唱山歌”“隔了好几里路,放牛时,站在我们这边的山头,经常听见他的歌声,畅快,得劲,兴高采烈,无比快活。唱得好咧,我觉得。他应该去唱戏,而不是当老师”分析,作为民办教师,他爱唱山歌,也唱得好。讲课和唱戏一样的调子婉转,在黑板上写字时还喜欢跟着节奏手舞足蹈。
(4)根据“县里剧团曾来人考察过他,可惜因为当兵时受过伤,脸上破了相,划出一条口子,从眼角一直划到耳际,虽然不细看看不出来,可是影响台风,没能去成。”“英琪还处在代课阶段,民办教师没有资格让国家安排出路”“他已经在学校代了五年课,原本再代两年,就可以转正了,可如今村小没了,转正之事自然无疾而终,他能不恼吗?如果村小迟解散两年,他的命运就不是后来那个样子。因为高不成低不就,他一直没结婚,成了村里唯一一个单身汉”分析,一生坎坷,被命运、时代折磨的孤独的单身汉。他满心期盼着自己转正,能吃上国家粮,但是事与愿违。
(5)根据“晴朗的日子,山谷里总飘荡着英琪的歌声,唱得孤独而倔强”“三十年过去,他始终没离开过大山,也没想过告别单身”“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歌声变得断断续续,嗓子里多了一种幽怨与绵长,还有说不清的苍凉,不像以前那么明快,永远不会明快了”分析,职场失意、安于现状、不愿改变自己、不愿改变命运的人。当他失业后,身处逆境,只是借助山歌排解满心的愁闷,却没有主动改变自己。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含意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结合“村小被取消了。有正式编制的老师可以转到其他学校继续教书,再不然就到县里的工厂上班,可英琪还处在代课阶段,民办教师没有资格让国家安排出路。此前,村里很多人给他介绍对象,可他眼界高,看不上,他希望等自己吃上国家粮,转正成为真正的老师,那时再找一个跟他一样也是吃国家粮的。他的事一直这么拖着。他已经在学校代了五年课,原本再代两年,就可以转正了,可如今村小没了,转正之事自然无疾而终,他能不恼吗?如果村小迟解散两年,他的命运就不是后来那个样子。因为高不成低不就,他一直没结婚,成了村里唯一一个单身汉”“晴朗的日子,山谷里总飘荡着英琪的歌声,唱得孤独而倔强。……他的歌声会加剧自己的孤独,让人感觉整座大山好像只有一个他,原本属于万物的寂静在他开口的瞬间集中在了他一个人身上”分析,“来自命运深处的风”既指英琪身处的环境,也指他的心境。英琪处在民办教师和公办教师交替的时代环境中,有太多的意外和变故。
结合“三十年过去,他始终没离开过大山,也没想过告别单身”分析,在这样不可抵抗的时代环境里,英琪没有及时应变,只是一味地等待,最后只能被命运打败。从英琪的遭遇和结局来看,这就暗示我们命运是靠自己改变的。当外部环境不可改变时,就要主动改变自己,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命运才可能被改变。
二、1.C
2.C
3.①“圣诞树”象征婚礼中的新娘。装饰华美的圣诞树和婚礼中穿着美丽婚纱的新娘有共通之处,丰厚的嫁妆也是新娘华美的装饰。②将“圣诞树”与“婚礼”并置,通过两者的共通点巧妙揭示主旨。圣诞树的观赏点在于它美丽的装饰,而不是树本身。文中的婚礼也不是为了新娘本人,而是为了丰厚的嫁妆,批判只重视金钱与物质的悲剧婚姻,华美之中,透着悲凉。
4.①马斯塔科维奇的分裂的双重人格体现在身上兼具正人君子和猥琐小人的特性。②一方面,他在接触小姑娘的时候,认为这种行为不光彩、不正当,因而非常紧张,害怕被人发现。③另一方面,他却又紧锣密鼓地干着这种见不得人的勾当。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
C.“体现了作家勇于自我剖析的精神”错误。小说结尾的内心独白是反语。另外,小说中的“我”只是人称,并非作者自己。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文中主要以“思维活动”的直接描写展现人物心理”错误,文中的心理描写主要以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出现,叙述者“我”的心理除以“思维活动”出现,兼有动作描写。通过描写马斯塔科维奇的各种神态和动作,让读者能够直接体会到马斯塔科维奇内心的状态。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能力。
结合“那天我目睹了一个排场很大的婚礼,一见那婚礼我就想到那棵圣诞树”分析,圣诞树和婚礼有关联。圣诞树实际上就是陷入悲剧婚姻的新娘。“看见一个惊人的美女”“她脸上每个线条都显露出绝等严肃,给予她的美一种特别的尊贵与庄重。但透过这严肃与庄重,透过那愁态,显露出一个孩子的单纯天真”,一般圣诞树装饰的比较美丽,我经过一家教堂偶然看到的穿着美丽婚纱的新娘有共通之处,都能给人带来美感。“圣诞树”象征婚礼中的新娘。装饰华美的圣诞树和婚礼中穿着美丽婚纱的新娘有共通之处,丰厚的嫁妆也是新娘华美的装饰。
结合“圣诞树上最后的糖果就已被他们拉了下来”分析,圣诞树的观赏点在于它美丽的装饰,而不是树本身。结合“议论新娘的财富——大约五十万卢布的奁资,多少多少的零用钱”“已经存了三十万卢布做她的嫁妆”“三十万——三十万——十一岁——十二岁——十三岁——十六岁——五年之后!就说是四分息——五乘十二——六十……至少也有这个数,肯定无疑。超过这个数的,就作为零用钱”等分析,人们议论的重点集中在小姑娘的财富上,文中的迎娶新娘是为了丰厚的嫁妆。所以将“圣诞树”与“婚礼”并置,通过两者的共通点巧妙揭示主旨。圣诞树的观赏点在于它美丽的装饰,而不是树本身。文中的婚礼也不是为了新娘本人,而是为了丰厚的嫁妆,批判只重视金钱与物质的悲剧婚姻,华美之中,透着悲凉。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结合“他的神态看起来非常紧张。或许是那些计算使他有了想法,或许是其他理由。因此,他搓着手,再也站不稳了。他刚想往前走,但又止步了,向四周看了看。接着,他好像感到自己在犯错误似的,抬起脚轻轻地朝那孩子的方向走去”“‘你在这儿做什么,亲爱的孩子?’他低声说,看了看四周,拧一下她的面颊”分析,朱利安·马斯塔科维奇在接触小姑娘的时候,是有不正当目的的,内心是忐忑的,而且自认为这种行为不正当,非常紧张,害怕被人发现,这体现出在他身上还有正人君子的正常心理和认知;
结合“‘你在这儿做什么,亲爱的孩子?’他低声说,看看四周,拧一下她的面颊”“他奔来奔去,发号施令,忙这忙那地张罗”“人们说,她才刚满十六岁。我仔细看了一下新郎,突然我认出了他就是朱利安·马斯塔科维奇。在那五年中我再没见过他”等分析,马斯塔科维奇终于通过各种伎俩让小姑娘成了他的新娘,他占有小姑娘五十万嫁妆,他干着这种见不得人的勾当,做了猥琐小人的行为。
由以上内容可知,朱利安·马斯塔科维奇身上分裂的双重人格,体现在他身上既有正人君子的正常心理和认知,又有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做出的猥琐小人的行径。
三、1.C
2.D
3.(1)第二段“好友”关系的设定为后文作者的热情招待做了伏笔。
(2)作者好友对瀑布山色的评判为后文他坚决不吃野味并且劝作者也不要吃野味的情节做了伏笔。
4.(1)修饰语的使用:“很多”珍稀动物、主菜是“百年”山龟等修饰语言的运用,让读者感觉到小说内容超出现实生活。
(2)人物的行为:出车祸时“我”的行为不受控制,既可能在现实中真实出现,又让人感觉充满了魔幻的色彩。
(3)事件的结局:撞人翻车符合山路行车的可能性,但撞的人是做午餐的厨师就显得太属巧合,让人大呼离奇;厨师、作者和朋友出车祸的结果也让人不可思议。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C.“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错误。从“我一时理解不了什么是灵性”“从招待角度,又觉得留下了很大的缺憾”可知,作者虽然后来不吃了,但思想还没认识上去。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增强了文章的语气、语势”错误。结尾说“我再也不吃野味和有灵性动物的肉”,交代了我的改变,陈述事实,没有增强语势的作用。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结合“好友自远方来,我陪他去五泄湖游玩”“午餐时间,我把朋友带进野味馆,有点得意和激动。菜是我提前一天电话预订好的,主菜是百年山龟炖大蕲蛇,这是山里最最名贵的野味,滋阴,补肾,壮阳,男人吃了特别好,价格也特贵,不提前预订还吃不到”等分析,交代“好友自远方来”,正好带他去五泄湖游玩,后面顺理成章带朋友去野味馆吃野味,对朋友进行热情招待等。
结合“我朋友说,这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大自然的馈赠”“大自然是一个神圣的整体,人是强者,但不能主宰一切,不能够太忘乎所以……只是我们没有感觉到,或者感觉到了但不愿意联系起来认识”“‘这东西万万吃不得,赶快退了吧!’朋友突然变得不近人情”“没等我喝第二勺,朋友很严肃的说:‘你也别喝了,会出事情的’”“我将汤碗推到一边,叫服务员把大锅的美味撤走,两个人随随便便打发了中餐”等等分析,作者好友对瀑布的评价,如“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大自然的馈赠”“人是强者,但不能主宰一切”“许多动物是有灵性的”;还写了朋友坚决拒绝吃野味,后来我也不吃野味,作者好友对瀑布山色的评判为后文他不吃野味且劝作者也不吃野味的情节做了伏笔。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结合“据说山里有很多珍稀动物,不少城里人就为野味去五泄湖”“菜是我提前一天电话预订好的,主菜是百年山龟炖大蕲蛇,这是山里最最名贵的野味”等分析,使用修饰语,如“很多”,说明山里有很多珍稀动物;“主菜是百年山龟炖大蕲蛇”,用“百年”修饰“山龟”,突出山龟生活年代之久,应该富有灵性。这些内容超出现实生活,现实生活中一般没有那么多珍稀动物,且百年山龟难得一见,不可能成为饭店的特色菜。
结合“但我的汽车左前轮突然像压上了一块石头,汽车向右冲去,任凭我怎么打方向也打不回去,刹车也同时失灵,那个骑车的男人像强大的磁场将我的汽车吸引过去”分析,出车祸时“我”的行为不受控制,汽车任凭怎么打方向也打不回去,刹车也同时失灵等,在现实中可能真实出现,又充满了魔幻色彩。
结合“那个骑车的男人像强大的磁场将我的汽车吸引过去,我眼巴巴看着失去控制的汽车撞上了他,然后连车带人坠落在两米多深的路基下面”“事后盘点事故损伤:被撞的人断了一条腿和三根肋骨,捡了一条命;我头撞在挡风玻璃上,脑门上多了一个包,当时还流了不少血;我朋友什么事也没有,就虚惊一场”“被撞的男人是野味馆杀乌龟的厨师”等分析,撞人翻车符合山路行车的可能性,但“被撞的男人是野味馆杀乌龟的厨师”,太属巧合。“被撞的人断了一条腿和三根肋骨,捡了一条命”“我头撞在挡风玻璃上,脑门上多了一个包,当时还流了不少血”“我朋友什么事也没有,就虚惊一场”,出车祸的结果不可思议。
四、1.D
2.B
3.吃剩下来的茶叶蛋表现了主人公物质条件差,生活贫苦;
“咧开了嘴的、畏缩地挤在一起的茶叶蛋”,写出了许灵均生活的寒酸和内心的窘迫;
带茶叶蛋给父亲吃,表明他们生活、思想上的巨大差异;
与前文父亲大大小小的箱子、花花绿绿的旅馆商标、飞机的标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父子二人在物质、思想上的巨大差异;
为许灵均最后的选择做了铺垫。
4.有利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去是对现在的一种补充、说明与解释,在过去与现在不断地交织穿插中,把整个故事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过去与现在交织穿插的叙述中,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如何从一个满心委屈、悲怆、意志消沉的人,变成一个对自然、生活充满热爱的自信的人,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过去与现在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增添艺术描写的真实感,同时凸显小说主旨,引发读者的思考。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向他展示”错。原文是“刚刚,在父亲的秘书密司宋打开贮藏室给父亲拿衣服的时候,他看见……”,可见这并非父亲故意向他展示的,而是他无意中看到的;自然也就不存在父亲通过这种方式“诱使他出国”。
B.“久别重逢后的惊喜”错。文中写了他见到父亲后的种种不适应,“他看着那几个诧异得咧开了嘴的,畏缩地挤在一起的茶叶蛋,想起临走那天晚上,妻子秀芝还叫他多带些茶叶蛋给父亲吃,不禁苦笑了一下”“他看见有的菜只动了几筷子就端了回去,竟从肠胃里发出一阵痉挛似的反感”,并没有写久别重逢后的惊喜;
C.“在和父亲深入交谈后,许灵均才意识到自己是幸福的”错。在跟父亲交谈之前,许灵均就已经意识到在草原生活的幸福了,如“啊,要是他现在能够躺在那一片绿荫下,闻着饱含稻草和苜蓿香气的微风,那该有多好”。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也为下文他拒绝父亲的出国邀请埋下伏笔”错,许灵均拒绝父亲并不是因为父亲曾经遗弃过他,而是因为意识到父亲与他之间的巨大差距,意识到什么样的生活适合自己,感悟到了什么是幸福。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在路上吃剩下来的茶叶蛋”,表明许灵均“两天两夜汽车和火车”就是靠这些茶叶蛋充饥,而且可以设想,如果不是出远门,他可能根本舍不得吃这么多茶叶蛋,这对他来说是一种奢侈。吃剩下来的茶叶蛋表现了主人公物质条件差,生活贫苦;
“那几个诧异得咧开了嘴的,畏缩地挤在一起的茶叶蛋”,表面上是写茶叶蛋,其实是许灵均内心情感的折射。“诧异得咧开了嘴”是许灵均见到父亲之后的内心感受,诧异于父亲与自己物质条件差距之大;“畏缩地挤在一起”写出了许灵均生活的寒酸和内心的窘迫;
“想起临走那天晚上,妻子秀芝还叫他多带些茶叶蛋给父亲吃,不禁苦笑了一下”,妻子秀芝是想要让他把好吃的东西带给父亲,表达一下做儿女的孝心,可是父亲的物质条件如此充裕、富足,远不是他们能够想象的,带茶叶蛋给父亲吃,表明他们生活、 思想上的巨大差异;
“他看见大大小小的箱子上贴满了花花绿绿的旅馆简标,还有印着波音747的椭圆形标笺”,对茶叶蛋的描写与前文父亲大大小小的箱子、花花绿绿的旅馆商标、飞机的标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父子二人在物质、思想上的巨大差异;正是因为意识到与父亲的巨大差异,才促使许灵均做出了最后的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写作技巧能力。
从情节上看,小说主要写许灵均与父亲见面的经过,而穿插的情节则补充了父子见面的原因。“先是被父亲遗弃。母亲死了,舅舅把母亲所有的东西都卷走,单是撇下了他……人们又遗弃了他,把他流放到偏僻的农场劳教。啊,父亲,那时你在哪里?”,这段插叙交代了父亲遗弃他,以及之后他的人生经历。这样读者就理解了为何父子见面以及父亲想要带他出国,要补偿他。插叙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的作用,过去是对现在的一种补充、说明与解释。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穿插,如在舞厅里看到有的菜只动了几筷子就端了回去,许灵均想到“上县城的国营食堂都要带一个铝制饭盒,把吃剩下的饭菜带回家去”,看到舞厅里的男女跳舞来消耗过剩的精力,他想到了“现在正在热得发烫的稻田里收割的人们”等。在过去与现在不断地交织穿插中,把整个故事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从人物形象上看,通过在现实中穿插过去的内容,让读者逐渐看到了主人公的变化。开头交代被父亲遗弃,人生经历了许多坎坷时,许灵均满腹委屈,“啊,父亲,那时你在哪里?”;刚开始见到父亲,许灵均感到有些自卑,“在父亲的秘书密司宋打开贮藏室给父亲拿衣服的时候,他看见大大小小的箱子上贴满了花花绿绿的旅馆简标,还有印着波音747的椭圆形标笺”“他提来的灰色人造革提包放在长沙发的一角,可怜巴巴地缩成一团”;而后当他看到跳舞的人们时想到了自己的家,“啊,要是他现在能够躺在那一片绿荫下,闻着饱含稻草和苜蓿香气的微风,那该有多好”;在和父亲交谈后,他对幸福有了自己的看法,想要了当放牧员时的情景,“清早,太阳刚从杨树林的梢上冒头……他的消沉,他的悲怆,他对命运的委屈情绪也随着消失,而代之以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总之,在过去与现在交织穿插的叙述中,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如何从一个满心委屈、悲怆、意志消沉的人,变成一个对自然、生活充满热爱的自信的人,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从主旨方面看,过去与现在交织穿插,凸显小说主旨,引发读者的思考。现实中父亲的生活的确富足,“大大小小的箱子上贴满了花花绿绿的旅馆简标,还有印着波音747的椭圆形标笺”,父亲特别希望能够带许灵均出国过这样的生活;而通过对过去的回忆,许灵均认识到“我也有我所留恋的”,虽然许灵均的物质生活不如父亲,但他留恋大自然,“清早,太阳刚从杨树林的梢上冒头,银白色的露珠还在草地上闪闪发光……就像一下子扑到大自然的怀抱里一样”“他骑在马上,拿着长鞭,迎着雨头风,敞开像翅膀-样的衣襟,在马群周围奔驰……在和风、和雨、和集结起来的蚊蚋的搏斗中,他逐渐恢复了对自己的信心”。过去与现在交织穿插,使得过去与现在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增添艺术描写的真实感。而在这样的穿插与对比中,促使读者思考,何为真正的幸福,与物质的富足相比,精神的充实饱满是否更为重要?这样就凸显了小说主旨,引发读者的思考。
五、1.C
2.C
3.①内容上:《板桥家书》中有关炒米的叙述形象生动地介绍了炒米是百姓普遍的吃食,也体现了其背后的温暖情谊。
②结构上:文章开头以《板桥家书》中的话引出下文对自己家乡的炒米的叙述。
③效果上: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吃炒米这一风俗具备雅趣。
4.《炒米和焦屑》写的是极为普通的百姓生活,充满无限的生活热情和雅致的韵味。
①作者写炒米和焦屑的制作、吃法等风俗,把急就之食写得富有情味,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生活的热爱。
②作者写舀炒米的器具柚子壳,是祖母亲手制成并用了一辈子,既介绍了柚子壳这独具特色的舀炒米的工具,又表现了他对祖母的怀念之情。
③作者写装炒米得坛子,讲了张仲陶的一段轶事,富有趣味,也使炒米在这里就有了一点文化味道。
④家乡生活是贫穷和长期的动乱的,文章却流露出平淡从容的态度,也体现出面对生活的雅趣。作者说在红十字会躲避打仗的晚上吃炒米睡蒲团,是“浪漫主义的夜晚”,体现了他的幽默达观、淡定从容的人生态度。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是为了凸显其家乡的贫穷和动荡”错误,作者在文中多处描写炒米和焦屑的制作和吃法,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并非“为了凸显其家乡的贫穷和动荡”。
B.“与文章其他部分描写的百姓生活不够协调”错,张仲陶的爱好增添了文章的雅趣和家乡风土人情的丰富性。
D.“表明作者更钟情于炒米”表述错误,炒米之所以用的篇幅较多,主要是它的制作工艺和储存比焦屑复杂,需详细介绍,而焦屑相比之下就简单多了。但二者所起“应急”作用是一样的,对于二者不存在厚此薄彼。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C.“主要体现了父亲的朋友算得准”错,主要体现“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内容上,“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文章引用《板桥家书》中关于炒米的叙述,介绍了炒米是百姓普遍的吃食及背后的温暖情谊,使吃炒米这一风俗更具雅趣,表达出作者对故乡风味特有的感情。
结构上,《板桥家书》中关于炒米的叙述用在文章开头,下文“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是有关故乡炒米的介绍,可见有引出下文的作用。
效果上,开篇引用《板桥家书》中有关炒米的介绍,使炒米这一民小吃具有了文化的深层意蕴,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使吃炒米这一风俗更具雅趣。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题材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炒米和焦屑》写的是极为普通的百姓生活,充满无限的生活热情和雅致的韵味。
通过“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糊锅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等可知,作者写炒米和焦屑的制作、吃法等细节,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生活的热爱。
通过“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可知,作者写祖母用柚子先舀炒米这一细节,既介绍了柚子壳这独具特色的家乡舀炒米的工具,又表现了他对祖母的怀念之情。
通过“……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可知,作者写装炒米得坛子,讲了张仲陶的一段轶事,富有趣味,也使炒米在这里就有了一点文化味道。
通过“有一年,记不得是哪一年,总之是我还小,还在上小学,党军(国民革命军)和联军(孙传芳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祖母指挥着,把一坛炒米和一坛焦屑带了去”“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可知,明明是躲避打仗的夜晚,作者却说是“浪漫主义的夜晚”,体现了他的幽默达观、淡定从容。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02 文学类文本阅读-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项汇编(解析版),共36页。
这是一份上海市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题汇编-文学类阅读,共16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学类阅读-双文本,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选择题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分类训练:法国文学类,共5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