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03 教学课件_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2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32591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03 教学课件_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2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32591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03 教学课件_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2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32591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03 教学课件_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204](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325912/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03 教学课件_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205](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325912/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03 教学课件_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206](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325912/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03 教学课件_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207](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325912/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03 教学课件_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208](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325912/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学习活动一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教学ppt课件
展开逻辑是人的一种抽象思维,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人的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逻辑谬误,是指在论证过程中违反思维规律、不合逻辑的推论。
鲁迅《拿来主义》: 或者闭关,或者送去,或者等别人 “送来”,或者自己去拿(当时没有其他选择) 。不能闭关,不能送去,不能等别人 “送来” 只有自己去拿。这个案例体现了逻辑的什么力量呢? 不能闭关,不能送去,不能等别人 “送来” 排除了三种情况,最后的结论只能是“自己去拿”。通俗地说,采用的是“排除法”,这就是逻辑中的排中律。
感知逻辑的力量,初步体会逻辑与语文学习的关系
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有感》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个案例体现了逻辑的什么力量呢? 在“死”与“活”的矛盾中,反映出诗人内心对精神不朽、虽死犹生的鲁迅先生的敬仰。运用的是逻辑中的矛盾律。
活动一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1、什么是概念?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何特点?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我们可以借此准确地区分一事物与他事物、一现象与他现象。 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 外延是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 内涵和外延相互依存。 每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含义,比如“人”这个概念的含义是指“有语言、能思维、会制造工具的高等动物”。概念的含义叫做概念的内涵,它表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每一个概念又都有它适用的范围,比如人。这个概念适用于古今中外的一切人,不仅仅是中国人或现代人,不适用于星星狗概念所适用的范围,叫做概念的外延。
概念的内涵有多有少,如中国人这个概念比人这个概念的内涵,要多,因为中国人除了具有人的本质属性以外,还具有中国国籍等属性。 概念的外延有大有小,例如,人这个概念的外延比中国人这个概念的外延要大,因为人,包括古今中外一切的人,外延极大,而中国人却只包括具有中国国籍的人,外延比人小得多。 凡外延大,能包括同类中其他概念外延的叫做属概念或称为上位概念。凡外延较小,被其属概念外延包括的叫做种概念或称为下位概念,属概念和种概念是相对的。 同一概念对它的上位概念来说是种概念,对它的下位概念来说,则是属概念。就是说,属概念和种概念都不是固定不变的。 如中国人是对人来说是种概念,对杭州人来说又是属概念。
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它的外延就越小,反过来,概念的内涵越少,它的外延就越大。 钢笔这个概念的内涵比笔的内涵要丰富,钢笔有笔的一般特点外,还增加了“笔尖金属制成,用墨水书写”这一特点。钢笔的外延比笔的外延要小,他把毛笔、铅笔、圆珠笔等都排除在外。 懂得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种关系,我们就可以对某个概念加以一定的限制,可以在名词前面加上定语、动词、形容词前面加上状语,从而使概念的内涵增加,外延缩小。相反,去掉对某些概念起限制作用的词语,就可以减少概念的内涵,扩大它的外延。例如学生,中学生,高中生,重点高中的学生,重点高中的尖子生内涵增多,外延减少;例如,自然数整数、有理数、实数、复数数,内涵减少,外延扩大。
2、概念的外延之间有哪几种关系?
2.概念的外延之间有哪几种关系?
全同关系又称“同一关系””重合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全部重合。如“北京”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等边三角形”和“等角三角形”等。
包含关系通常指属种关系,即真包含关系和真包含于关系的统称。如,电扇、电器;中学、学校等
交叉关系亦称“部分重合关系”,即两个概念外延间有一部分重合的关系。如“学生”与“运动员”这两个概念间的关系。学生中有的是运动员,有的则不是运动员;而运动员中有的是学生,有的则不是学生。
矛盾关系 同一属概念之下的两个在外延上互相排斥,如“无产阶级”与“非无产阶级”“哺乳动物”与“非哺乳动物”都具有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是指在对立的两种情况之外,还存在其他情况,非此不一定彼,非彼不一定此。比如“红色”和“白色”。不是“红色”,不一定就是“白色”。
请在画横线处写出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辛弃疾①(1140—1207),字幼安②,号稼轩③,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④。①与②之间是 关系;③与④之间是 关系。
解析:①与②之间是同一关系。因为①“弃疾”是人物的名,②“幼安”是他的字,说的是同一个人,所以①与②之间是同一关系。③“稼轩”指的是辛弃疾,而辛弃疾是④“南宋词人”,所以③与④之间是包含关系。
同一律 不矛盾律排中律 充足理由律
3、常见的逻辑规律有哪些?
同一律 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一个思想都与其自身保持同一。同一思维过程是指同一时间、同一关系、同一思维对象三个方面的“三同一”思维过程。违反同一律要求的基本错误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判断的内容不确定。具体表现为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偷换论题或混淆论题(或转移论题)。不矛盾律(又称矛盾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时都是真的。就是说一个思想与其否定互相排斥,不能都真,至少有一假。如果违反这一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一个对象既予以肯定,又予以否定,就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通常人们说的“出尔反尔”“自己打自己嘴巴”等就是对这种错误的形象说明。
常见的逻辑规律有哪些?
排中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两个具有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对关系的思想同时予以否定,必须承认其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简言之,就是要保持思维的明确性。违反排中律要求的基本逻辑错误是“两不可”,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或者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判断都同时予以否定。充足理由律 一是要有理由;二是理由必须真实;三是理由与推断之间要有逻辑联系。违反了这三条要求,就会犯“毫无理由”“理由虚假”“推导不出”的错误。
任务1 案例分析与探究
1.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解析:第一个“作品”是鲁迅“所有”作品的总称,第二个“作品”是“各个”作品的通称,看起来表述一样,其实不是一个概念,所以造成推理的错误。这样的情况就是“偷换概念”,违反了同一律。2.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解析: 安,在问句中通常有两种用法,一种表示“怎么”,另一种表示“在哪里”。庄子和惠子一开始是围绕“人能不能以及怎么能知道鱼快乐”的话题进行的。但到最后,庄子突然偷换概念,把“安”用于表示“在哪里”,并以“知之濠上”作结,违反了同一律。
3.“服务员同志,请当心,你的手指浸到我的汤里去了。”“没有关系,汤不烫,我不痛。”解析: 顾客想表达的是提醒甚至抗议,关注的是他的饭菜的卫生问题;服务员却把问题转成自己有没有被烫的问题。应该说服务员的答话颇为狡黠,但考虑到其做法确实有损顾客的权益,而又有逃避责任的意思,可以认定其答话是典型的“偷换论题”的谬误,同样违反了同一律。4“我是答应您昨天来修门铃没错。可我来了三次,每次按门铃,都没有人来开门,我只好走了。”解析: 一般来说,需要修门铃就是因为门铃坏了,又怎么能指望“每次按门铃”就“有人来开门”呢?说话人或是真的未意识到其中的问题,或是为自己的不守信而开脱,总之都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反了不矛盾律。
5.在法国某地,一个耍戏法的人招揽观众:“快来快来,这里有拿破仑的头骨。”围观的一个人说:“奇怪,听说拿破仑的脑袋是很大的,这个头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没有区别啊?”耍戏法的解释道:“没错,这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解析:“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被保留下来则意味着拿破仑死于童年。而耍戏法的用拿破仑的名号来招揽观众,显然指的是活到成年后叱咤风云的拿破仑。这个有名的拿破仑1821年5月5日(52岁)病逝于南大西洋圣赫勒拿岛,又何来“小时候的头骨”?“拿破仑死于童年”和“拿破仑死于成年之后”两者必有一假,耍戏法的违反了不矛盾律。6.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儿可惜。解析: 《红楼梦》值得读和不值得读也是相互矛盾的,不能都否定;都否定违反了排中律。
7.不薄之谓厚,不白之谓黑。解析: 薄厚之间存在着中间状态,白黑之间还有灰。说话人屏蔽了中间状态,只呈现出两种极端的情形,让人在两个极端之间作出判断或选择。其实是在并非矛盾(有第三种可能存在)的情形下使用排中律,属于排中律使用不当。8.《祝福》中,鲁四老爷知道祥林嫂的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解析: 鲁迅的《祝福》中,鲁四老爷的这句话存在两个错误捆绑:一是把祥林嫂的死和祝福捆绑,二是把死和“谬种”捆绑。祥林嫂的死与年关的祝福活动,只是时间上接近的两件事,并无因果关系,不是祥林嫂自主选择或命中注定。明明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因为发生的时间相近等表面联系,就把它们看成是因果事件,叫作强加因果,违反了充足理由律。
9.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请回答“是”或者“不是"!解析:“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这个问题,隐藏着一个前提:对方此前一直在毁谤说话人。对方的回答无论肯定还是否定,都意味着承认这个前提。而这个前提很可能是虚假的。可以把这种错误叫作“不当预设”。
任务2:辨析日常语言表达中的逻辑错误
4.日常语言表达中要避免犯哪些逻辑错误?(1)划分不当。主要是指将不同范畴的概念划为同一范畴或将具有主从关系、交叉关系的概念并列使用。(2)自相矛盾。指前面的说法与后面的说法矛盾,彼此冲突,包括时间、数量、范围、动作、位置、状态等多方面的矛盾。(3)强加因果。前后概念之间本来没有因果关系却强加因果关系。(4)以偏概全。以有限定条件的论据推论出超出限定条件的结论,或以片面的论据推出全面的结论。最常见的就是数量上的以偏概全,即由个别推出一般。(5)否定失误。否定失误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不”“没有”“否认”“否则”等否定词的重复出现或多次出现造成否定失误;二是“杜绝”“忌”等否定词的误用造成否定失误。(6)主客倒置。主体与客体存在着主要与次要,认知与被认知、主动与被动等关系,如果颠倒了位置就可能造成关系的错位和表达的混乱。
④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前加“可能”,或去掉“一本”并在“书”后加“之一”。⑤改为“许多读者读了这本书之后,都会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⑦改为“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相信你也可以一口气读完它”。⑧改为“你只要读(完)了它,就能从中获得一定的智慧的启迪和思想的滋养”。⑨改为“你读完了它,也许就能变成一个智慧的人”。
下面这段文字存在五处逻辑错误,请写出存在逻辑错误的句子的序号并修改。 ①著名党史研究专家金冲及先生的《向开国领袖学习工作方法》2016年由三联书店出版。②这本书很有特色。③它把人物与思想、理论与实践、历史与当代有机结合起来,很好读也很耐读。④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有吸引力的一本书。⑤每一个读者只要读了这本书,就会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⑥在当今这个信息井喷和工作压力巨大的时代,能一口气读完一本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⑦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所以你也一定能一口气读完它。⑧你只有一口气读完它,才能从中得到智慧的启迪和思想的滋养。⑨你只要读完了它,就能变成一个智慧的人。
1.“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是诗人北岛《回答》中的两句诗。这两句诗反映了一种不合理的社会逻辑。调整这两句诗的语序,回答下面的问题。①反映一种更不合理的社会逻辑:②表现一种比较公正的社会逻辑:
高尚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卑鄙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卑鄙是卑鄙者的墓志铭,高尚是高尚者的通行证。
2.下列各句中,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中学生应该学习逻辑,我们都是中学生,所以,我们应该学习逻辑。B.中国人都是勤劳勇敢的,我们是中国人,所以,我们是勤劳勇敢的。C.运动员都是需要锻炼身体的,我是运动员,所以我需要锻炼身体。D.想考大学的人要努力学习,你是想考大学的人,所以你要努力学习。3.思维过程有一些最基本的规则,虽然难以证明,却是人类长期思维实践的正确反应,这就是“逻辑规律”。下面四个句子中,不违反逻辑规律的一项是( )A.或者采纳他的意见,或者不采纳他的意见,我都不赞成。B.严禁触摸电线,500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C.只有获得一等奖,才能参加决赛,他参加决赛了,所以他已经获得了一等奖。D.青年团员要带头学习雷锋精神,我是青年但不是团员,所以我不需要带头学习雷锋精神。
2B “中国人都是勤劳勇敢的”和“我们是中国人”这两个条件得不出“我们是勤劳勇敢的”这个结论,它们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且不符合事实。
3.C A.违背排中律。B.违背不矛盾律。D.违背同一律。
4.逻辑推断题。(1)根据语境填空。从前,一个孤岛上有一个奇怪的风俗:凡是漂流到这个岛上的外乡人都要被当作祭品杀掉,但允许被杀之人在临死前说一句话,然后由这个岛上的长老判定这句话是真还是假。如果说的是真话,则将这个外乡人在真理之神面前杀掉;如果说的是假话,则将他在错误之神面前杀掉。有一天,一位哲学家漂流到这个岛上,他在被杀之前说了一句“ ”,使岛上的人没有办法杀掉他。
解析:(1)题中要求的结果是“没有办法杀掉他”,而从材料内容来看无论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都难逃一死,所以哲学家所说的话只有让岛上的长老无法判定真假,才能达到活命的目的。如果认为哲学家说的“我将死在错误之神面前”是假话,应该在错误之神面前将他杀掉,那么他的话又成了真话;如果认为他说的是真话,应该在真理之神面前将他杀掉,那么他的话又成了假话。岛上的长老无法判定哲学家所说的话是真是假,所以无法杀掉他。
5.请选出与例句逻辑关系一致的一项,并阐明理由。例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A.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B.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C.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D.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1)与例句逻辑关系一致的一项为: (2)理由如下:
①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中通过“少壮”和“老大”之间的对比,想表达的是“惜时”,这里通过反面论证来体现“奋斗”的必要性。另外,“少壮不努力”导致“老大徒伤悲”,二者之间也隐含着因果关系。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的“必有用”体现了“自信”的心态,“千金散尽”则表明不在乎钱财,有“豁达”之意;另外,正因为“天生我材”,才有资格“千金散尽”,隐含着一种因果关系,与例句的逻辑关系一致。
解析: A.“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体现的是“真”与“假”、“有”与“无”之间矛盾关系的统一与转化,并无“清醒”之意;另外,“假作真时真亦假”和“无为有处有还无”之间为并列关系。C.“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表达“自豪”之情,而非“自我”;另外,“苔花如米小”却“也学牡丹开”,为转折关系。D.“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意为“别的山上面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这里含有“谦虚”之意,但并无“谨慎”之意;另外,“它山之石”与“可以攻玉”之间为递进关系。
请选出与例句逻辑关系一致的一项,并阐明理由。例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惜时:奋斗)A.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清醒:智慧)B.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自信:豁达)C.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自我:认真)D.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谦虚:谨慎)
人教统编版一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集体备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一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集体备课课件ppt,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答案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学习活动一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集体备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学习活动一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集体备课ppt课件,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相容关系,不相容关系,偷换论题,划分不当,偷换概念,混淆概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一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评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一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评课课件ppt,共4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逻辑规律,研究的内容,解读概念的“内涵”,本质特征个性,解读概念的“外延”,表达判断的句子,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不矛盾律矛盾律,排中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