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复习练习题
展开第3课测试
一、单选题
1.有学者认为,秦王朝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亭)、里,层层控制,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到社会最底层,又自下而上逐级集中到最高统治者皇帝手中,这构成了秦以后中国历代王朝的基本统治模式。在此,强调的是( )
A.官职设定在贵族范围 B.郡县长官职位可以世袭
C.郡县制优越于分封制 D.中央对郡县的垂直管理
2.《秦律》规定:官吏不得在同一时期从同一户家庭的适龄男子中抽调两个以上的劳动力去服兵役;只有在运送任务紧急而又不能滞留的情况下,才允许兴发徭役;农田春忙季节,不对百姓随意兴发徭役。据此可知,秦朝( )
A.管理制度十分严格 B.实施暴政导致速亡
C.注意保护农业生产 D.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3.秦代设郡,郡的最高长官是郡守;置县,县视其大小置“令”或“长”。秦朝的郡守、县令(长)( )
A.相互独立且牵制 B.由皇帝直接任免
C.经地方推荐产生 D.有封地可以世袭
4.《汉书•地理志》言:“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荡灭前圣之苗裔,靡有孑遗者矣。”这说明秦朝采取( )
A.皇帝制度 B.郡县制 C.统一度量衡 D.世袭制
5.据研究发现,秦朝官员的分布大致还是“关西出将、关东出相”,即大多是战国时秦国故地的人出任将军领兵打仗,而文官除了秦国本国的贵族外,还有大量来自原东方六国的士人、客卿。这表明秦朝
A.军功爵禄制已名存实亡 B.贵族阶层队伍日益壮大
C.严格防范六国复辟势力 D.官员选拔地缘特征明显
6.有学者提出:“秦时还有另外一种制度,凡是地方上杂居有蛮夷的,就不设郡县,而设置道。它原来有什么风俗习惯,有什么领袖都得以保存,……此外还有所谓的属邦,凡臣属于秦的国家,因其故俗而治,只要顺服,秦对其内部也不加干涉。”以下与该学者观点无关的是
A.该制度有利于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
B.该制度下属邦拥有一定的自治权力
C.该制度反映出秦朝地方行政制度因时而变
D.该制度目的是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7.秦朝除规定了丞相总理财政经济事务,收阅各地的“上计”之外,还首创了由御史大夫和柱下史主持上计工作的制度,御史大夫的属官柱下史负责审阅各郡县、各部门呈送的有关户口、垦土及钱谷出入的上计报告。这一制度的实行
A.加强了对地方的财政管控 B.强化了三公之间的分权制衡
C.扩大了御史大夫的监察权 D.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8.秦朝以郡县制为基础,建立了统帝国的层级体系,其目的是层层汇集信息,使皇帝能够成为信息的集大成者。然而在实际政治行为中,层级体制上的官僚有向上传递信息的义务,却没有相应的动机,使真实信息的向上传递不是层层递增,而是层层递减。这一现象的出现可能是基于
A.层层汇报信息的集权体制违背了时代要求
B.进行适度的信息遮蔽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C.按军功授爵的选官制度忽略官员文化素养
D.维持层级体系与监察体系稳定发展的需要
9.秦代存在“故地”与“新地”的划分,并采取差别式管理。秦末关东大乱,“新地”皆复为王国,秦将章邯以东郡为根据地镇压起义。西汉初年,天下格局恢复东西对峙局面。汉文帝重新设置东郡,掌握了压制关东诸侯王国的地缘优势,从而保障了汉廷的政治安全。这说明( )
A.分封制的推行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B.郡县的设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秦汉时的“新地”全部推行郡县制 D.秦汉时的“故地”全部推行分封制
10.经考古证实,秦直道位于内蒙古、甘肃和陕西境内,路上有2-3道车辙,车辙两侧有较宽的路肩;车辙间的辙梁经过反复碾压,土质发黑,质地坚硬。由此可知秦直道
A.推动了国家大一统的实现 B.加强了北方地区的边防
C.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管辖 D.形成了全国性的道路网
11.秦统一前,“属邦”是管理少数民族居住地的中央机构,同时还下辖这些地区的地方县治;至公元前214年后,蒙恬北逐匈奴所设陇西郡和北地郡接管了最后的少数民族县治。至此,“属邦”成为专职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这说明秦朝
A.郡县治理体系不断加强 B.大一统实现民族大交融
C.分化事权强化君主权力 D.地方官吏行政能力提升
12.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时曾立石刻:“尊卑贵贱,不逾次行。……端直敦忠,事业有常。”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文书《为吏之道》要求官员“宽俗(容)忠信,和平毋怨”“以忠为干,慎前虑后”。这表明秦朝统治者
A.注重构建政治道德秩序 B.在治国实践中突出君主独尊
C.传承先秦时期尊卑理念 D.试图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13.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和教化,郎中令掌宫廷警卫,少府管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管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选贤举能,家国同构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14.秦国一直存在着统治者即位后追尊逝去先祖的做法,秦始皇统一之后,保留了这一做法,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秦始皇意在
A.颂扬先皇历史功绩 B.保持宗法制的延续
C.赋予君权神的光环 D.证明权力的正统性
15.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大秦帝国攻占百越,统一岭南,并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平定秦末时赵佗割据岭南三郡所建立的南越王国后,将南越王国所属区域划分为南海等九郡。这一变化
A.反映了汉代行政结构的复杂化 B.体现了中央政府对岭南的控制加强
C.说明岭南地区人口增长速度快 D.折射出汉代官僚制度已经走向成熟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知封建(指分封制)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指分封制)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请完成:
(1)柳宗元认为秦朝的过失是什么?他要论证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材料三 自从秦始皇统一了当时的“天下”,中国即成为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单元,能够有长期的凝聚性,固然由于其地理环境自成格局,但也由于国家形态具备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2)试评价秦朝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积极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凿泾水自仲山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郑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嬴政)乃使卒为之。
——《资治通鉴》
材料二 (韩人计谋被发觉后),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楚人入秦,时为客卿)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王乃除逐客之令。
——《史记》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郑国为秦开凿水渠的企图,并分析秦王嬴政在郑国的企图暴露后仍坚持修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王嬴政废逐客令的目的,并对他的这一行为进行简要的评价。
1.D2.C3.B4.B5.D6.C7.A8.D9.B10.B11.A12.A13.B14.D15.B
16.(1)过失:滥用民力,严刑酷法。(答出2点)
观点:实行郡县制是正确的,秦朝的过失不在于郡县制。
(2)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影响深远。它不仅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成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且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明的发展。(答出3点)
17.(1)企图:消耗秦的国力,使秦无法向东征伐,以保证韩国的安全。原因:郑国渠的开凿使大片农田得到灌溉,有利于秦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
(2)目的:吸引有用之才,为秦国效力削弱其他诸侯国的力量。评价:秦王嬴政的做法,反映出一个杰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其做法有利于吸纳人才,有利于增强秦国的力量,从而相对削弱其他诸侯国的力量,而为其兼并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时训练,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后复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练习,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