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语文阅读技巧第四讲:分析人物形象
展开小升初语文阅读技巧第四讲: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即是考查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准确理解、评价和感悟能力,要求根据作品的内容,分析归纳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等特点,根据人物形象去理解作者的态度和作品的主旨,对人物形象作出赏析性的评价、启示性的联想等。
巧记公式:人物形象=找出人物描写的句子+分析性格、品质+归纳、合并+(作用)
(一)开往深圳的火车
张迎春
半年多了。自从老伴去世,儿子的电话就没消停过。儿子让他把店盘出,去深圳和他们一起过。
老李舍不得,店不大,只有十几平方米。接过来十多年了。当时夫妻俩积蓄不够,东借西凑,才盘下了这家店。夫唱妇随,虽说没攒下多少钱,靠着这店也供儿子读了大学,结了婚。
儿子一天一个电话催。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他总有不去的理由。直到有一天,儿子说,我们两口子要去国外进修,把你孙子一个人扔家里?这回他没话了。
老李较舍不得的就是大哥了。一起打球多年,他的身体结实了,球艺长进了,和大哥早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这大半年,大哥更是嘘寒问暖,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和他耗在了球场上。飞旋的球,让他沉到谷底的心又轻盈起来。
那天,他和大哥说了兑店的事。大哥说,我孙子一直想改变经营方向呢。
想起多年前,老李至今都内疚。那年大哥提议两家合伙做生意。老伴不同意。朋友就是朋友,一合伙,说不定生意做不长,朋友也没了。老李不以为然。人和人不一样。你看咱和大哥,这不一直亲如手足嘛。
出兑的消息传开后,老李接到好几个电话了。老朱出价较高,老李没有应承。
老朱说,别给别人,我再加点。这就把定金送过去。老李赶紧说,别别,等我电话吧。
①大哥每天问长问短,看样子真是下定了决心。
进站,出站。车停,车开。下车上车的人带进来阵阵寒意。
老李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
十多年的心血低价盘出,老李真舍不得。可是大哥要兑,另当别论。往下一想,老李又划开了魂。这行不比当年,支个摊儿开个店谁干谁挣。现在不行了。这两年算算,除了维持家用所剩不多。大哥兑过去能挣钱吗?他把价格压了又压。看样子大哥心里也没底,眉头紧锁着。
那天哥俩吃饭。大哥说,李呀,不用特意照顾大哥,同样的价格先紧着大哥就成。我知道你这些年挣的钱都在货里。深圳物价高,你那俩退休金不当事。手头松快点给孙子添点啥,不也脸上有光嘛。
大哥这么一说,老李更不安了。他没回答大哥的话,他还在想着怎么能让大哥接过去就挣钱。原打算为减少损失带一部分货去深圳,他决定不带了。都给大哥吧。②大哥淡淡地说,谢谢啊。
“哐当、哐当”的火车钻进无边的夜色,老李失眠了。
老李的眼前总是大哥那张没有笑容的脸。
老李睡不着就翻清单。那摞清单都快翻烂了。狠狠心,部分商品半兑半送,部分商品就送大哥吧。大哥的眉头总算舒展了。
能让的让了,不能让的也都让了。老李还是睡不着觉。隔行如隔山。他经营的项目技术含量比较高啊。嗯,距离儿子出国还有段时间。儿子推后几天再出国,他可以手把手地多教教大哥的孙子。
大哥脸上有了笑容,老李心中悬着的石头落了地。
一阵沙沙的雨声。车窗上有眼泪在聚集,承受不住就流了下来。
前天,临出门下雨了。终于不用风雨不误地去看店,老李心里一阵轻松。看看日历,他还是打着伞出了门。
离他去深圳的日子不远了。再跟大哥和大哥的孙子多聊聊吧。
进得门来,大哥的脸色有点沉。老李关切地问,怎么了?大哥脸色不好。大哥说,没事,昨天没打球睡得不太好。老李说,今晚吧。今晚再跟大哥过几招。大哥的孙子说话了。李爷爷,今天老朱来了。大哥向孙子摆手。孙子不管不顾。老朱说你兑给我们的价格太高了。大哥说,李,别听小孩子乱说话。他懂什么。
明显感觉到了大哥的不快,老李后背发凉。张了张嘴,又把嘴闭上了。老朱还有这么一手,大哥不会真信了老朱的话吧?
想着大哥这么多年对他的好,老李心疼地又做了让步。后来就连老伴去世前新换的电脑都送给了大哥。那可是老伴的心爱之物啊。
唉,钱总有花完的时候,和兄弟情分比,不算啥,真的不算啥。
③站台上,老李望得脖子都酸了,没有见到大哥的影子。
大哥来了。“李呀,到了深圳找点事干。一下子闲下来,人老得快呢。球也别停,啥时回来还跟大哥过几招。”
老李把被子往身上拽拽,火车一路向南很久了,怎么还这么冷啊?
(选自《小说林》,有删改)
问题:
1.短文在刻画老李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答:
2.文中三处画线的语句,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1)善良忠厚。从老李反复为大哥着想如何能让大哥兑到店铺有赚头,可以看出他为人忠厚、善良。(2)重情重义。从他的话“你看咱和大哥,这不一直亲如手足嘛”可以看出他对情义的看重。(3)善解人意,助人为乐,无私心。从他对大哥察言观色,敏锐捕捉对方的心理,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可见他善解人意,乐于助人,没有私心。
- ①表现了大哥旁敲侧击,急于盘得店铺的心理;②表现了大哥得了便宜却又假意掩饰(或“深藏不露”),想得到更多好处的狡黠心理;③表现了老李的失望、怅惘的心理。
(二)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徐德新
①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火和我上路了。那时我刚到县城里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以及学杂费。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助父亲一起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这一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奥数测试费,所以父亲晚上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在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②“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嘀咕。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我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一阵阵轻微的冷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有白而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倏忽就不见了。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有些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声,山路静谧而空明。
③不知不觉间,县城到了。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找买主。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了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父亲卸下柴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父亲说:“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什么?昨天不还是四块吗?”那人瞟一眼父亲。“昨天是昨天。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厚重得多吗?”父亲小心翼翼地说。“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有让你搞这么厚重。”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今天下雪了,您看我多不容易。您就加一块吧。”父亲几乎是哀求的口吻了。
④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那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⑤风裹挟着雪吹过来,纸钞落到门槛前父亲的脚下。父亲怔怔地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累,他的鼻气变得忽粗忽细。等我走过去刚要把地上的钱捡起来,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纸钞拾了起来,揣在怀里。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一个零度角,头几乎触到了地上。父亲站起身来,对那人说一声:“多谢了!”然后转身拉着我默默离开。
⑥“爹,你冷不冷?”等走远了,我问父亲。因为要挑担,父亲出门的时候穿得有点儿少。“你可得给我好好读书,”父亲顿了顿,说:“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进城里哩。”
⑦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了一片银白色。父亲没有急着回家,他要一直把我送到学校去。“爹,本来我不想花那么多钱去那个什么测试的。可是老师说了,要是获得好名次,将来能保送上北京的大学。”眼看快到学校了,我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我有点想哭了,眼睛湿湿的。“测试好啊,爹和娘支持你。要是能保送上大学,那真要感谢老祖宗了。”父亲摸着我的头说:“我当年也想上大学呢!看来这个愿望你能帮我啦。”
⑧到了学校门口,父亲从怀里把那五元钱掏出来,塞到我的书包里。好像生怕它还会飘走似的,他使劲地把书包捏了又捏。“孩子,爹还有一句话,”父亲望着我,神情与以往大不一样,“等你将来有钱了,假使也遇到了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
⑨“什么?爹?”
⑩“在你面前低头弯腰。”……
问题:
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父亲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他靠砍柴、卖柴给孩子赚生活费和学杂费,不辞辛苦。
(2)父亲是一个坚忍的人。他为给孩子挣竞赛费,恳求买柴人;面对鄙薄,仍弯腰捡起扔在地上的钱,能委曲求全。
(3)父亲是一个教子有方的人。他懂得保护孩子的自尊,鼓励孩子好好读书,教育孩子尊重他人,重言传身教。
特别通行证
魏永贵
新落成的车站。闹哄哄的候车大厅入口。
一位安检员把一个老人拦住了,微笑着说:“老大爷,请您从这里走。”安检员说的“这里”,是一个黑色金属做的拱形门。负责安检的是两个年轻姑娘。
老大爷伸手摸了一把,说:“新鲜,咋竖个空门框在这里?”
安检员说:“大爷,这是安检门,从这个月开始实行安检。”大爷耳背:“安全门?哦,从这里走安全?大白天的,哪里不安全,好,我听你的,我走。”
老大爷就要通过,安检员又拦住了:“大爷,您等一下,我们要对您检查一下。”老大爷有些疑惑了:“啥?检查?俺来坐车又不是进医院,检查啥?再说,你看看,俺结实着呢。”大爷顺势拍了一下胸膛。
排队进站的人长龙一样等着过安检门。安检员来不及多解释,笑着说:“大爷,您老人家只需要在这里站一下。”说罢,急忙用探测仪在大爷身体的外侧上下扫了一下,然后说:“大爷,请您把手举起来,转过身去!”
老大爷侧着耳朵凑过去,似乎没听明白:“你说啥?”
安检员示范了一下:“这样,把双手举起来。”
举起来?老大爷比划了一下,突然火了,把才举到半截的手落下来,有些激动地责问笑眯眯的安检员:“什么,你让俺举起手来?要俺投降?俺当了几十年的兵,从来不知道啥叫双手举起来!小毛孩子,你怎么能让俺转过身子投降呢!”
安检员有些着急了:“不是,大爷,我们是按规定对您进行检查,看看您身上有没有携带违禁品?请您配合一下。”
老大爷说:“俺明白你们的意思,俺也可以让你们检查,可你们怎么能让俺举起双手呢?当年俺老连长说过,一个兵,不能举手,也不能下跪,宁死不能举手投降。你们竟然要俺投降!”
另一个安检员对这个有些为难的安检员说:“算了,别耽误时间,你赶快扫一下让他走,真倔。”
安检员撅着嘴才扫了一下老大爷的腋下,金属探测仪迫不及待嗞嗞叫起来了。老大爷也吓了一跳。
安检员说:“大爷,您这里有东西,请拿出来。”
安检员指了指老人腋下接近胸口的地方。这里有一个口袋。
“东西?哪有什么东西。”老大爷咕哝着,一边把口袋翻了个底朝天。口袋里除了一张用布包着的老照片,什么也没有。安检员又一次伸过去检测——金属探测仪再一次嗞嗞叫了起来。
另一个安检员走过来,笑着说:“大爷,你衣服里面估计有金属之类的东西,您再仔细找一找。”
老大爷把上衣的几个扣子解了,露出赤红色的有些瘦却结实的胸膛。胸膛上,斜趴着半条蜈蚣一样的刀口。安检员看见,老大爷衣服里面,的确什么也没有。
安检员有些疑惑。后面等着安检的人嚷嚷起来说快点。安检员再一次把探测仪贴到老大爷身上,金属探测仪还是响。
老大爷突然呵呵笑了,指了指安检员手里的探测仪:“呵呵,俺明白了,你这个东西就像俺当年用过的探雷器,碰着带铁的就响,呵呵,是不是?”老大爷一拍胸脯:“实话告诉你们,俺这里,有炸弹!”
老大爷话音刚落,周围的人紧张了,两个安检员立马扭头就跑。
很快,一个负责安全的中年人过来了,身后是那两个脸色有些苍白的女安检员。
中年人很谨慎地问:“大爷,怎么个情况?你说你这光光的身子骨里有——炸弹?”老大爷冲着两个安检员笑了:“呵呵,看把俩闺女吓的,俺是说俺这里面有弹片。俺当年跟日本人干,冒着炮火往前冲,俺往一个碉堡扔了一捆手榴弹,醒来就在担架上了,才知道俺身上也有炸弹片,后来,没等取完,俺又偷着上战场了……这不,这是俺的红本本。”
老人颤巍巍地掏出来一个有些陈旧的红色小本本。上面有一行醒目的字:“革命伤残军人证。”
啊!两个安检员都捂着了嘴。
中年人牵起了老人的手:“大爷,您跟我来!”
老大爷说:“怎么,不检查了?”
“大爷,您通过了我们的检查。您身上留下的弹片,就是最特别的通行证!我也是一个退伍兵,您是我的前辈,我送您上车!”
临上车,中年人问:“大爷,您这是去哪儿?”
老大爷说:“去看一个老伙计。”
中年人说:“哦,我明白,去看战友,他在哪里?你都电话联系好了吗?”
“电话?”老大爷哈哈笑了,“他那里不通电话——老大爷叹了口气,我已经看了他几十年,我的老伙计,睡在那片他倒下的地方了……”
老人眼望着远方。
中年人把大爷送上了车。车走了很远,中年人还站在那里,他双脚并拢,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选自《小小说选刊》)
问题:
小说中的老大爷是个什么样的人?请从不同角度加以概括,并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
答案:
①老大爷是个朴实、淳朴的老人:由于年纪大,他对安检门、安检等新鲜事物完全不了解、不熟悉,以为检查就是进医院,举双手检查就是投降。
②老大爷是忠于祖国、英勇无畏的抗战英雄:当年与日本人打仗时冒着炮火往前冲,中弹受伤后没等弹片取完就又偷着上战场了;直到现在还牢记着老连长说过的“宁死不能举手投降”这句话。
③老大爷是个重情重义的战友:几十年如一日地去看望自己已去世的战友,这次去车站也是准备坐车去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