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浙江省各地区2020-2022中考科学真题汇编
29常见的化学反应填空题-浙江省各地区2020-2022中考科学真题汇编
展开这是一份29常见的化学反应填空题-浙江省各地区2020-2022中考科学真题汇编,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9 常见的化学反应 填空题-浙江省各地区2020-2022中考科学真题汇编
一、填空题
1.(2020·浙江嘉兴·中考真题)随着手机、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普及,人们对充电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最近,某品牌氮化镓充电设备以体积小、功率大深受消费者喜爱。
(1)氮化镓(GaN)是充电设备中的核心材料。查阅资料得知:氮化镓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与氨气(NH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相同。由此可知,氮化镓中镓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
(2)氮化镓的制取可通过镓与氨气在高温下发生置换反应来实现,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该品牌氮化镓充电器支持5V 3A、12V 3A、20V 3.2A三个输出档,请分析计算它的最大输出功率。 ________
2.(2020·浙江浙江·中考真题)面粉是制作美食的原材料。在发面团的过程中会生成酸而影响口味,为使食品更美味,可以加碱面处理。碱面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钠(Na2CO3),为测定某品牌碱面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小金按照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利用碱面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来计算碱面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杂质不与盐酸反应)。
完成下列问题:
(1)为完成碳酸钠质量分数的测定实验,气体发生装置应选择图乙中的________装置(填字母);
(2)小金各取11.0克碱面样品与一定量的稀盐酸进行三次实验,三次实验所采集的数据见下表。合理选择表中数据并计算碱面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_______
实验次数
碱面样品质量/克
稀盐酸质量/克
二氧化碳质量/克
1
11.0
50.0
1.1
2
11.0
200.0
4.4
3
11.0
250.0
4.4
(3)按照图甲实验装置测定的CO2气体质量,可能导致CO2质量测定结果偏小的原因 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3.(2020·浙江衢州·中考真题)某品牌新能源电动汽车使用磷酸铁锂电池,其反应原理。该电池具有容量大、续航能力强的特点。
(1)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
(2)该电池充电时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4.(2020·浙江·中考真题)如图是某科学老师设计的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装置。
(1)在B装置的液面下降到安全线之前,不能加热氧化铁,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结束后停止加热,继续通,此时B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20·浙江绍兴·中考真题)将12.9克和固体混合物完全溶于水中形成溶液,再将75克溶液分5次加入该溶液中,充分反应,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1
2
3
4
5
加入溶液质量/克
15
15
15
15
15
生成沉淀的总质量/克
3
m
9
10
10
求:
(1)表格中m的数值是__________。
(2)溶液中完全反应是在第_________次实验。
(3)固体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________。(精确到0.1%)
(4)请画出上述过程溶液中质量的变化图________。
6.(2020·浙江浙江·中考真题)到19世纪末,经几代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不断探索,得到结论:光合作用反应物是H2O和CO2 , 产物是O2和有机物。为了探究产物O2中的O元素来源,科学兴趣小组从元素守恒的角度进行了猜想。猜想一:O2全部来源于CO2;猜想二:O2全部来源于H2O;猜想三:O2同时来源于两者。为了求证,他们查阅资料如下:
资料1 19世纪末,科学家普遍认为气体之间更容易转化,认为CO2在光的作用下被分解成CO和O2 , 所以O2来自同为气体的CO2。
资料2 1937年,英国化学家希尔通过实验发现:离体叶绿体在光照条件下使水分解,释放出O2 , 并还原电子受体。
资料3 1939年,已经发现了氧的同位素。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利用18O标记的H218O和C18O2分别培养小球藻,光照相同时间后,检测甲、乙两试管中产生的氧气是否含18O,如图所示。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资料2的实验结论________(填“支持”或“不支持”)资料1的观点;
(2)根据资料3的实验结果,分析可得猜想________成立。
7.(2020·浙江杭州·中考真题)氢气的储存是科学研究热点之一。X是一种储存氢气的材料,取11.2gX在O2中完全燃烧后只生成8.0gCuO、8.0gMgO。
(1)上述燃烧过程中消耗O2的质量为_______克。
(2)通过计算求X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_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8.(2020·浙江杭州·中考真题)北宋张潜在其《浸铜要略序》一书中对铜的冶炼有如下记载:“山麓有胆泉,土人汲以浸铁,数日辄类朽木,刮取其屑,锻炼成铜。
(1)书中提及的“胆泉”为硫酸铜溶液,“浸铁”即将铁放入其中,写出此冶 炼铜方法中生成铜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若“浸铁”前后溶液中存在的离子种类如图所示,其中表示不同种类的离子,则表示
9.(2020·浙江杭州·中考真题)医用消毒酒精为75%的乙醇溶液,化工生产中可用A(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CgH3)作原料,经以下流程制取乙醇:
(1)步骤①的转化属于________(选填“化学”或“物理”变化)。
(2)步骤②是乙烯和含两种元素的化合物B发生化合反应,则B中所含元素是______。
10.(2021·浙江杭州·中考真题)氮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也是构成生物体的必要元素之一。但是,空气中游离态的氮不能直接被大多数生物所利用,必须经过变化,并与其他成分形成化合物(如氨或铵盐等),才能被植物利用。如图是自然界氮循环的示意图。请回答:
(1)一株绿色植物的幼苗(如小麦),在生长过程中缺氮,其最可能出现的症状是_____。
A.茎秆细小、易倒伏,叶有褐斑
B.生长矮小,叶色发黄
C.生长缓慢,叶色暗绿带红
D.只开花不结果
(2)工业上常用空气冷冻分离法来获得氯气(即由液态空气分馏来获得氮气),这种方法制氮气的原理是利用了氮气与氧气哪一物理性质的差异?_____
(3)实验室制备少量氮气的方法很多。例如,可由亚硝酸铵来制取氮气,其反应如下:NH4NO2N2↑+2H2O,该反应是属于_____反应。(选填“化合”、“分解”、“置换”或“复分解”)
(4)空气中的N2转化为NH3,的过程中,N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转变为_____价。
(5)有人认为:人类可以通过人工固氮,大量合成含化肥并施用于农作物,这将有助于人类粮食增产,但也会造成环境污染。你是否认同他的观点并阐述理由。_____
11.(2021·浙江杭州·中考真题)实验室常用锌和稀硫酸来制取氢气,向盛有稀硫酸溶液的烧杯中加入足量的锌至反应完全。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如图的“”“”“”表示溶液中由溶质电离产生的不同反应前离子,则“”表示_____。(填写离子符号)
12.(2021·浙江杭州·中考真题)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是实现碳减排的重要途径。以下是一种实现二氧化碳转化为重要原料二甲醚(化学式为C2H6O)的途径:
(1)转化①是二氧化碳与一种常见单质反应生成甲醇和水,这种单质的化学式为_____。
(2)转化②是甲醇发生分解反应生成二甲醚和水,反应中生成二甲醚和水的分子数之比为。_____
13.(2021·浙江衢州·中考真题)从生活经验到定性实验,再到定量实验,科学方法的进步推动科学的发展。
材料一:公元前,亚里士多德认为万物都是由火、空气、土和水四种元素组成的,他把元素定义为其他物体可以分解成它,而它本身不能再分割成其他物体。
材料二:17世纪,玻义耳认为元素是只能通过实验证明不能再进一步分解的物质。他把严密的定性实验方法引入科学中,认识到“混合”和“化合”的不同,把“混合”叫“机械混合”,把“化合”叫“完全混合”。
材料三:18世纪,卡文迪许用酸与金属反应得到“易燃空气”,这种气体在空气中燃烧形成小露球。拉瓦锡知道后,进行定量实验,发现“易燃空气”与“氧”化合生成水的质量?两种气体消耗的质量,从而得出水是两种气体的化合物,而不是一种元素。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完全混合”后的物质,其类别属于纯净物中的______。
(2)材料三:作为“水不是一种元素”的证据,应在“?”处填______。
14.(2021·浙江台州·中考真题)1823年德贝莱纳发现氢气在空气中遇到铂会起火,并研制出以他名字命名的世界上第一个化学打火机,如图甲所示。德贝莱纳打火机的结构如图所示。使用时,将顶盖上的开关打开,从内管中冲出的氢气被点燃,开关关闭,喷嘴被堵住,火焰熄灭,随后氢气停止产生,请你用所学过的科学知识介绍德贝莱纳打火机的使用原理。
15.(2021·浙江台州·中考真题)某班同学研究碱的性质时,进行如图实验,观察到有蓝色絮状沉淀产生。一段时间后、发现试管中的沉淀有些小组部分变黑,有些小组仍为蓝色。
(1)反应生成的蓝色絮状沉淀物质是______。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测黑色物质可能是______。
A.铁 B.碳 C.二氧化锰 D.氧化铜
(3)某同学认为试管中沉淀的颜色变黑可能是由于反应物的溶质质量分数较高所致。为验证猜想是否成立,他改用溶质质量分数更大的硫酸铜溶液再一次进行了实验,发现生成的蓝色絮状沉淀过一段时间并未变黑。因此他认为自己的猜想是错误的。请回答,他能否据此否定自己的猜想?并说明理由。______
16.(2021·浙江温州·中考真题)1783年,拉瓦锡利用如图装置探究水的组成:往A杯中滴加少量的水,水通过灼热的铁管时发生汽化,水蒸气与灼热的铁反应,生成了一种黑色固体()和“可燃空气”,将气体通过放在冷水中的铜管,在B装置中收集到纯净的可燃空气。最终,拉瓦锡证明了水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
(1)将气体通过放在冷水中的铜管,目的是除去______;
(2)将B装置收集到的可燃空气在氧气中点燃,生成了水。可燃空气的名称是______;
(3)若该实验中生成的黑色固体质量为,可燃空气的质量为,可燃空气完全燃烧生成水的质量为,如果水是由“氧元素”和“可燃空气元素”组成的,则、、三者应满足的关系是______。
17.(2021·浙江金华·中考真题)实验室提供H2O2溶液、二氧化锰、KClO3和KMnO4四种药品及下列装置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提供的药品,写出一种实验室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选择装置B和C制取氧气的主要步骤有:①将导气管移出水槽;②加热;③装药品;④收集;⑤熄灭酒精灯;⑥检查装置气密性。正确的操作顺序为___________。
18.(2021·浙江绍兴·中考真题)物质的溶解度不同,用途也不同。请据表回答:
表一 物质的溶解度(20℃)
物质
NaOH
溶解度(克)
109
0.165
0.0014
0.0043
表二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等级
20℃时的溶解度(克)
>10
1—10
0.01—1
<0.01
等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1)实验中一般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而不用澄淸石灰水来吸收二氧化碳主要原因是氢氧化钙______于水,吸收效果不好。
(2)实验中一般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但是根据上表可知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不一定是二氧化碳,也可能是二氧化硫,请用化学方程式说明______。
(3)20℃时,饱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精确到0.1%)
19.(2021·浙江嘉兴·中考真题)火是文明的起源,人类取火的方法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1)古人取火时,用火镰击打火石,产生的火花引燃可燃物。艾绒是一种常用的引燃物,主要是它的___________,因而容易点燃。
(2)1830年发明了火柴。原理是将白磷、硫、KCIO3、MnO2混合,摩擦后发生KCIO3分解等一系列反应,引燃火柴杆。推测 KClO3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使燃烧更剧烈。
20.(2021·浙江湖州·中考真题)图是某同学在旅游时拍摄的一张溶洞照片。
(1)形成溶洞的主要外力是___________(选填“流水”或“风力”)。
(2)溶洞中的钟乳石和石柱等景观的形成过程比较复杂,其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主要是Ca(HCO3)2CaCO3↓+CO3↑+H2O其化学反应属于___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21.(2021·浙江丽水·中考真题)“价类图”是以化合价为纵坐标、物质类别为横坐标绘制的图像,它能将散乱的科学知识联合系在一起,有助于对科学问题的理解和整体认知。如图是含氯元素的物质的价类图,其中“→”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请回答:
(1)A和氢氧化钾反应得到D和水,则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_____;
(2)物质C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3)E在一定条件下得到D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2.(2021·浙江温州·中考真题)工业上常用碳酸镁矿石(主要成分是难溶于水的碳酸镁,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与稀硫酸反应来制备硫酸镁。硫酸镁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表所示。制备流程如图。
温度(oC)
60
80
90
100
硫酸镁溶解度(克)
54.6
55.8
52.9
50.4
(1)用150千克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配制9.8%的稀硫酸,需要水______千克;
(2)小明模拟工业制备硫酸镁晶体,将碳酸镁矿石和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过滤,发现滤液中含有硫酸。为了测定所得滤液中硫酸镁和硫酸的质量比,他取少量滤液倒入烧杯,将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逐渐加入。除要知道实验前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外,实验中还要通过测量获取哪两个数据,才可计算硫酸镁与硫酸的质量比?______;(硫酸镁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小明将除去杂质后的滤液加热至90 oC,得到硫酸镁浓溶液,继续加热,观察到晶体快速析出。其原因可能是______。
参考答案:
1. +3 2Ga+2NH32GaN+3H2 64W
【解析】
【详解】
(1)在NH3中,氢元素显+1价,设NH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有:x+(+1)×3=0,解得:x=-3价;
在GaN中,设GaN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y,则有:y+(-3)=0,解得:y=+3价;
(2)氮化镓的制取可通过镓与氨气在高温下发生置换反应来实现,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Ga+2NH32GaN+3H2;
(3)比较可知,当处于“20V 3.2A”时,充电器的输出功率最大,即: P=UI=20V×3.2A=64W。
2. B 96.4% 生成的二氧化碳没有被全部吸收(或装置中还残留有二氧化碳气体)
【解析】
【详解】
(1)碱面中的碳酸钠为固体,而稀盐酸为液体,反应不需要加热,因此气体发生装置应选择图乙中的B;
(2) 根据表格可知,反应结束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g;设参加反应的Na2CO3的质量为x,
;
x=10.6g;
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100%=96.4%;
(3)按照图甲实验装置测定的CO2气体质量,可能导致CO2质量测定结果偏小的原因:生成的二氧化碳没有被全部吸收(或装置中还残留有二氧化碳气体)。
3. 7∶8 分解反应
【解析】
【详解】
(1)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56:(16 4)=7∶8;
(2)该电池充电时发生的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了两种物质,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4. 和空气混合,加热可能会发生爆炸 收集,防止污染空气
【解析】
【详解】
(1)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和助燃性气体混合,加热可能发生爆炸,所以在B装置的液面下降到安全线之前,不能加热氧化铁,因为一氧化碳和空气混合,加热可能会发生爆炸;
(2)一氧化碳有毒需要尾气处理,所以B装置的作用是:收集一氧化碳,防止污染空气。
故答案为:(1)和空气混合,加热可能会发生爆炸;
(2)收集,防止污染空气。
5. 6 4 82.2%
【解析】
【详解】
(1)由题意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第一次加入15克氯化钙溶液与碳酸钠反应生成3克沉淀,第二次加入15克氯化钙溶液,只要碳酸钠没有完全反应,理论上也应该生成3克沉淀,第三次加入15克氯化钙溶液,生成沉淀的总质量为9克,说明第二次加入15克氯化钙溶液后碳酸钠仍然没有反应完,生成沉淀的质量为3克+3克=6克,因此表格中m的数值是6。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和第一问的分析,第一次加入15克氯化钙溶液与碳酸钠反应生成3克沉淀,第二次加入15克氯化钙溶液,共生成6克沉淀,第三次加入15克氯化钙溶液,共生成9克沉淀,即每加入15克氯化钙溶液充分反应都会增加3克沉淀,在第四次加入15克氯化钙溶液后生成的差点质量为10克-9克=1克,说明第4次加入15克氯化钙溶液后溶液中完全反应。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加入氯化钙溶液后,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一共生成碳酸钙的质量为10克,设固体混合物中质量为,则有:
由解得
则固体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为
答:固体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约为82.2%。
(4)根据第(3)小题的计算样品中原有氯化钠的质量为12.9克-10.6克=2.3克,往样品溶液中加入氯化钙溶液,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会不断增加,当第四次加入15克氯化钙溶液的时候碳酸钠完全反应,即第四次加入氯化钙溶液的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达到最大值,设生成10克碳酸钙沉淀时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则有:
由解得
则最终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2.3克+11.7克=14克,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每加入15克氯化钙溶液生成3克碳酸钙沉淀,那么一共生成10克沉淀,需要加入氯化钙溶液的质量为,即加入50克氯化钙溶液碳酸钠完全反应,溶液中的氯化钠的质量达到最大,样品溶液中加入氯化钙溶液生成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变化为一条直线,以加入的氯化钙溶液的质量为横坐标,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为纵坐标,根据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方法,在坐标图中可以确定两点(0,2.3)和(50,14),在横坐标为50之后为一条平行于x轴的直线,因此在样品溶液中加入氯化钙溶液的过程溶液中质量的变化图为
。
6. 不支持 二
【解析】
【详解】
(1)资料2:离体叶绿体在光照条件下使水分解,释放出O2 , 并还原电子受体。实验结论不支持资料1的观点;
(2)根据资料3的图片可知, 甲:生成氧气的分子18O2只能来自水分子 H218O,不能来自CO2;
乙:生成氧气的分子O2只能来自水分子H2O,不能来自C18O2;那么分析可得:猜想二成立。
7. 4.8 1:2或2:1(详见解析)
【解析】
【详解】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消耗O2的质量=8.0g+8.0g-11.2g=4.8g;
(2)8.0gCuO中氧元素的质量=8.0g=1.6g,铜元素的质量=8.0g-1.6g=6.4g;8.0gMgO中氧元素的质量=8.0g=3.2g,镁元素的质量=8.0g-3.2g=4.8g;消耗O2的质量=8.0g+8.0g-11.2g=4.8g;所以X中含有铜和镁,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1:2。
8. CuSO4+Fe=FeSO4+Cu Fe2+
【解析】
【详解】
(1)硫酸铜与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CuSO4+Fe=FeSO4+Cu。
(2)反应前硫酸铜溶于水解离出铜离子与硫酸根离子,反应后生成的硫酸亚铁溶于水解离出亚铁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则表示的是反应前不存在而反应后出现的亚铁离子,一个亚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其离子符号为Fe2+,故填Fe2+。
9. 化学 氢、氧
【解析】
【详解】
(1)由A和乙烯的化学式可知,A与乙烯的分子结构不同,即A与乙烯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物质,所以步骤①即A转化为乙烯的反应后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填化学。
(2)由乙烯与乙醇的化学式可知,乙烯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乙醇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则与乙烯反应的B物质中含有氧元素,乙醇分子中氢原子的数目多于乙烯分子中氢原子的数目,所以B物质中还含有氢元素,即B物质中含有氢、氧两种元素,故填氢、氧。
10. B 沸点不同 分解 -3 认同,因为人工固氮为农田提供了更多的氮肥,有利于人类粮食增产。但大量使用合成含氮化肥并施用于农作物,将会导致土壤板结;若土壤中N元素超标,被雨淋溶后,易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不认同,因为人工固氮可以为农田提供更多的氮肥,有利于人类粮食增产。只要我们合理控制化肥的使用量,一般不会造成土壤板结,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等环境问题)
【解析】
【分析】
【详解】
(1)氮肥促进叶色浓绿,缺氮会生长矮小,叶色发黄。
(2)工业制取氮气的原理:利用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进行混合物的分离,所以制氮气的原理是利用了氮气与氧气沸点不同。
(3)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两种,属于分解反应。
(4)NH3中氢元素为+1价,根据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所以氮元素为-3价。
(5)认同,因为人工固氮为农田提供了更多的氮肥,有利于人类粮食增产。但大量使用合成含氮化肥并施用于农作物,将会导致土壤板结;若土壤中N元素超标,被雨淋溶后,易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不认同,因为人工固氮可以为农田提供更多的氮肥,有利于人类粮食增产。只要我们合理控制化肥的使用量,一般不会造成土壤板结,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等环境问题)
11. Zn+H2SO4=ZnSO4+H2↑
【解析】
【分析】
【详解】
(1)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
(2)反应前的溶液是稀硫酸,含有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反应后的溶液是硫酸锌溶液,含有硫酸根离子和锌离子,故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的离子是硫酸根离子,则“”表示。
12. H2 1:1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转化①是二氧化碳与一种常见单质反应生成甲醇和水,则该单质是含有氢元素的单质,故是氢气,故填:H2。
(2)转化②是甲醇发生分解反应生成二甲醚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H4O=C2H6O+H2O,故二甲醚和水的分子个数比为1:1。
13. 化合物 等于或=
【解析】
【分析】
【详解】
(1)“完全混合”即“化合”,故“完全混合”后的物质,由不同种元素组成,属于化合物。
(2)因为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所以材料三作为“水不是一种元素”的证据,应在“?”处填等于或=。
14.①内管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开关打开时,氢气逸出,氢气在空气中遇到铂发生燃烧。②锌和稀硫酸反应不断产生氢气。③没有氢气喷出,火焰熄灭。④开关关后,与稀硫酸仍继续反应产生氢气,使内管气压变大。⑤内管液面下降,使锌与硫酸分离,停止产生氢气。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内管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开关打开时,氢气逸出,氢气在空气中遇到铂发生燃烧。②锌和稀硫酸反应不断产生氢气。③没有氢气喷出,火焰熄灭。④开关关后,与稀硫酸仍继续反应产生氢气,使内管气压变大。⑤内管液面下降,使锌与硫酸分离,停止产生氢气。
15. 氢氧化铜 D 不能,因为仅用CuSO4质量分数增大的一种溶液进行了实验,不能排除是硫酸铜溶液或者氢氧化钠溶液浓度过大所致
【解析】
【分析】
【详解】
(1)反应生成的蓝色絮状沉淀物质是氢氧化铜。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推测黑色物质可能是氧化铜,故选D。
(3)某同学认为试管中沉淀的颜色变黑可能是由于反应物的溶质质量分数较高所致。为验证猜想是否成立,他改用溶质质量分数更大的硫酸铜溶液再一次进行了实验,发现生成的蓝色絮状沉淀过一段时间并未变黑。因此他认为自己的猜想是错误的。不能,因为仅用CuSO4质量分数增大的一种溶液进行了实验,不能排除是硫酸铜溶液或者氢氧化钠溶液浓度过大所致。
16. 水蒸气 氢气
【解析】
【分析】
【详解】
(1)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将气体通过放在冷水中的铜管,目的是除去“可燃性”气体中混有的水蒸气。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该气体能和氧气反应生成水,故该气体含有氢元素,故该气体为氢气。
(3)如果水是由“氧元素”和“可燃空气元素”组成的,则中氧元素质量加上可燃空气的质量等于生成水的质量,所以可得: 。
17. 2H2O22H2O+O2↑或2KClO32KCl+3O2↑ ⑥③②④①⑤
【解析】
【分析】
【详解】
(1)利用发生装置A制取氧气的反应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发生装置B是固体受热发生装置,且试管口处没有放棉花,利用装置B制取氧气的反应是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2H2O22H2O+O2↑或2KClO32KCl+3O2↑。(2)选择装置B和C制取氧气是固体受热反应生成气体,其实验步骤为检查装置气密性,装药品,加热,收集气体,将导气管移出水槽,最后熄灭酒精灯,即⑥③②④①⑤,故填⑥③②④①⑤。
18. 微溶 52.2%
【解析】
【详解】
(1)实验中一般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而不用澄清石灰水来吸收二氧化碳主要原因是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浓度低,吸收二氧化碳的量有限。
(2)二氧化硫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亚硫酸钙和水,生成沉淀,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20℃时,氢氧化钠的溶解度为109g,饱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9. 着火点低 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产生氧气
【解析】
【详解】
(1)艾绒是一种常用的引燃物,主要是它的着火点低,因而容易点燃。
(2)氯酸钾能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故氯酸钾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是: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产生氧气。
20. 流水 分解反应
【解析】
【分析】
【详解】
(1)形成溶洞的主要外力是流水,故填流水 。
(2)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是一种物质生成三种新物质的反应,符合分解反应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故填分解反应。
21. 复分解反应 ClO2
【解析】
【分析】
【详解】
(1)A是酸,含有-1价的氯元素,为盐酸,盐酸与氢氧化钾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水,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2)物质C属于氧化物,氯元素显+4价,氧元素显-2价,其化学式为ClO2。
(3)E属于盐,氯元素显+5价,D为氯化钾,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2. 1350 刚出现沉淀时剩余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不再出现沉淀时剩余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其它合理答案也可) 继续加热温度升高,硫酸镁溶解度减小,且溶剂快速蒸发
【解析】
【分析】
【详解】
(1)设需要水的质量为x,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可得
x=1350kg。
(2)往硫酸镁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和稀硫酸反应,没有明显现象,氢氧化钠和硫酸镁反应有白色沉淀硫酸镁生成,所以为了计算溶液中稀硫酸和硫酸镁的质量,所以需要知道氢氧化钠在两个反应中的用量,所以需要知道:刚出现沉淀时剩余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不再出现沉淀时剩余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
(3)因为继续加热温度升高,硫酸镁溶解度减小,且溶剂快速蒸发,所以有大量晶体析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8常见的化学反应选择题-浙江省各地区2020-2022中考科学真题汇编,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32运动和力填空题-浙江省各地区2020-2022中考科学真题汇编,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36 电和磁 填空题、简答题-浙江省各地区2020-2022中考科学真题汇编,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