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各市五年(2018-2022)中考化学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5实验探究题
展开
这是一份吉林省各市五年(2018-2022)中考化学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5实验探究题,共3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根据如图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吉林省各市五年(2018-2022)中考化学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
05实验探究题
一.探究酸碱的主要性质(共1小题)
1.(2021•吉林)学习了常见的酸、碱、盐后,同学们对碱的化学性质进行整理归纳,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如下实验活动。
【验证实验】
序号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四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溶液变 色
产生蓝色沉淀
无明显现象
无明显现象
分析与结论
Ca(OH)2能与指示剂作用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无法确定是否发生反应
无法确定是否发生反应
【发现问题】
通过实验,同学们发现实验三、实验四无明显现象,无法确定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于是继续进行探究。
【探究实验】
Ⅰ.取少量实验三中的剩余溶液,滴加 溶液,溶液仍为无色,证明稀盐酸和Ca(OH)2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判断依据是溶液中 完全反应了。
Ⅱ.取少量实验四中的剩余溶液,滴加 溶液(填盐类物质),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证明CO2和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拓展延伸】
同学们针对实验四又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对比实验:将充满CO2的两支相同的试管分别倒扣入盛有不同液体的两个烧杯中,根据试管内液面上升的高度不同,确定二者之间发生了反应。请在图中?处填上适当的内容。
【总结提升】
(1)通过上述实验验证了碱溶液的化学性质。
(2)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通过检验反应物消失(或减少)或有新物质生成的方法证明反应发生。
二.药品是否变质的探究(共1小题)
2.(2022•吉林)在清理实验室的药品时,同学们发现一瓶氢氧化钠溶液忘记了盖瓶塞。对于该溶液是否变质,同学们提出了如下猜想:
(1)“问天”小组的猜想是:该溶液没有变质。
(2)“梦天”小组的猜想是:该溶液部分变质。
(3)“天和”小组的猜想是:该溶液全部变质。
三个小组的同学们根据各自猜想,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报告】
小组名称
“问天”小组
“梦天”小组
“天和”小组
药品种类
酸
碱
盐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有 生成
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颜色变红
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颜色不变色
实验结论
该溶液已经变质
该溶液部分变质
该溶液
【解释与结论】
(1)“问天”小组的实验中,能证明该溶液已经变质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天和”小组的同学们发现“梦天”小组的实验结论错误。他们的理由是 。
【反思与评价】
(1)在不改变被检验物质成分的情况下,排除干扰,能帮助我们得出正确结论。
(2)“失之毫厘,差以千里。”科学探究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拓展与延伸】
经过以上探究活动,同学们认为取用药品后,应及时 瓶塞,防止药品变质。
【实践与应用】
对于同学们发现的这瓶溶液,下列处理方法中正确的是 。
A.直接倒入下水管道
B.清洗盛放过植物油的试管
C.检验某氯化钠溶液中是否含有氯化钙
三.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共3小题)
3.(2020•吉林)结合某校师生线上“互动探究”活动,回答有关问题。
【学习目标】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盐的化学性质。
【实验用品】教师用品:NaCl溶液、Na2CO3溶液、酚酞溶液、CaCl2溶液、KNO3溶液等。
学生用品:洁厕灵(主要成分稀盐酸,不考虑其它成分)Ca(OH)2溶液(用生石灰干燥剂制备)、纯碱(Na2CO3)溶液、小苏打(NaHCO3)溶液、注射器、废塑料瓶、吸管等。
【互动探究】
探究目的
探究过程
主要现象
解释或结论
探究一:盐溶液是否一定显中性
教师实验:
向分别盛有NaCl溶液、Na2CO3溶液的两支试管中滴加 溶液
所加溶液遇NaCl溶液不变色,遇Na2CO3溶液变红色
盐溶液不一定显中性
探究二: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能否与某些酸溶液反应
有 产生,Ca(OH)2溶液变浑浊
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能与某些酸溶液反应
探究三:Na2CO3溶液能否与某些 溶液反应
产生白色沉淀
写出化学方程式
探究四:Na2CO3溶液能否与某些盐溶液反应
教师实验:
(1)取少量KNO3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Na2CO3溶液
(2)取少量CaCl2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Na2CO3溶液
(1)无明显现象
(2)
Na2CO3溶液能与某些盐溶液反应
【拓展延伸】“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对下列物质的利用,正确的是 。
A.“探究一”中剩余溶液的混合液,可用于检验“探究二”中洁厕灵是否过量
B.“探究二”中生成的这种气体,可以作为气体肥料
C.“探究三”中生成的这种固体,可以作食品干燥剂
D.“探究四”中剩余溶液的混合液,可以除去NaNO3溶液中混入的Ca(NO3)2
4.(2019•吉林)教育部从2018年开始,要求在学校普及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的相关知识。某化学活动小组结合所学的知识对此进行一系列实践活动。
Ⅰ.活动探究
(1)学会识图分拣垃圾:下列垃圾应投入带有如图图标的垃圾箱内的是 (填字母序号)。
A.塑料瓶
B.果皮
C.碎瓷片
(2)学会检验有害气体:含氯塑料焚烧时会产生氯化氢等气体。若要检验焚烧后的气体中有氯化氢,可将其通入 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即可。
Ⅱ.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如何回收处理废旧电池中的镉?
【查阅资料】
(1)废旧电池中含有镉、汞等元素,这些元素会危害人类健康。
(2)镉(Cd)从溶液中析出时呈海绵状固体。在化合物中通常表现为+2价。
(3)碳酸镉(CdCO3)、氢氧化镉[Cd(OH)2]都是白色固体、难溶于水。
【设计实验】先将废旧电池进行处理以制得硫酸镉( CdSO4)溶液,用于以下实验。
实验设计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与金属反应
取少许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Zn粉,充分反应。
Zn可以置换出Cd
与碱反应
取少许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
产生白色沉淀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
与盐反应
取少许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 溶液,充分反应。
产生白色沉淀
可用该试剂除去CdSO4.
【回收处理】
实验结束后,将反应后的混合物通过过滤、洗涤、加热,进而再制得镉。
【交流反思】
请同学们基于化学视角说明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的重要意义 (答一点即可)。
5.(2018•吉林)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实验室里探究某些酸、碱、盐之间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查阅资料】硫酸钡(BaSO4)白色固体,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盐酸、硫酸和硝酸。
【实验与探究】
内容
现象
实验解析
结论
实验一
①
化学方程式是:K2CO3+H2SO4═K2SO4+H2O+CO2↑
生成物中有气体或有④ 或有沉淀生成时,复分解反应可以发生。
实验二
②
溶液颜色由红色恰好变为无色
③
实验三
产生白色沉淀
该反应的实质是:Ba2++SO42﹣═BaSO4↓
实验三结束后,某同学出于好奇,把实验三试管里的上层清液a倒入另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向清液a中逐滴滴加K2CO3溶液。在滴加过程中,发现先产生气泡,然后又产生白色沉淀。根据上述现象,请你判断原清液a中的溶质是⑤ 。
【拓展与应用】将稀盐酸Ca(OH)2溶液NaCl溶液Na2CO3溶液任意两种溶液相混合,写出能发生反应且有沉淀生成的化学方程式 。
四.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共3小题)
6.(2018•长春)某白色固体甲的主要成分为NaCl,可能含有MgCl2、KCl、BaCl2和NaOH中的一种或几种杂质,为检验白色固体甲的成分并除去其中杂质,进行如下实验:
(1)写出生成白色固体丙的化学方程式 ;
(2)向无色溶液D中加入过量稀盐酸的目的是 ;
(3)分析上述实验可知,白色固体甲中一定没有的物质是 ;
(4)若用上述实验中的A、B、C、D四种溶液鉴别稀H2SO4和NaOH溶液,分别取样后,按如图所示操作进行实验,就能达到鉴别目的是实验 。
7.(2021•长春)某化学兴趣小组绘制碱的化学性质,设计实验如图:
同学们选取四种碱来验证碱的化学性质,设计实验如图:
(1)实验一能够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溶液由无色变为 色;
(2)实验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验证了上述知识网络图中碱能够与 反应;
(3)实验三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实验四产生白色沉淀,对反应后的物质进行过滤,并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产生了兴趣,经分析,滤液中一定有氢氧化钠,滤液一定显 (选填“酸性”、“中性”或“碱性”);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除了氢氧化钠还有什么呢?同学们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了猜想和实验探究。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溶质只有NaOH;
猜想二:溶质为NaOH和 ;
猜想三:溶质为NaOH和Ba(OH)2。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
无明显现象
由a、b两个实验的现象,得出猜想一正确
b.另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
【反思与评价】
Ⅰ.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如果只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的一种试剂,也能得出猜想一正确的结论,该试剂为 ;
Ⅱ.实验后的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会造成环境污染,需将废液处理后再排放。
8.(2020•长春)小明想探究家中厨房用某种洗涤剂的成分,他将洗涤剂的粉末带到学校寻求老师的帮助。在老师指导下,小明进行了大胆的猜想与实验:
[提出问题]洗涤剂中主要含有哪些物质?
[做出猜想]小明根据所学酸碱盐知识做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可能含有CO32﹣,猜想二:可能含有 ,猜想三:可能含有CO32﹣和OH﹣。
[进行实验]实验一:取少量粉末,加水溶解得到无色溶液,滴加紫色石蕊溶液后,溶液变为 色,说明洗涤剂的溶液显碱性。
实验二:取少量粉末,滴加足量的稀盐酸,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将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到 ,证实洗涤剂中含有CO32﹣。
[查阅资料]小明查阅资料得知(1)该洗涤剂中含有Na2CO3、NaOH等;(2)Na2CO3溶液显碱性。
[小结反思]实验二中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验证]该洗涤剂中还含有NaOH。
实验三中可选试剂:
A.BaCl2溶液
B.Ba(OH)2溶液
C.NaCl溶液
D.稀盐酸
E.石蕊溶液
F.酚酞溶液
实验三:取少量粉末,加水配成溶液,加入稍过量的 (选填字母编号,下同),产生了白色沉淀,再加几滴 ,溶液变为红色,证实洗涤剂中还含有NaOH。
[实验结论]该洗涤剂中含有Na2CO3和NaOH。
五.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共1小题)
9.(2018•长春)在实验室里配制10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
(1)用NaCl固体和蒸馏水配制溶液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和 ;
(2)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时,计算的依据是稀释前后 的质量保持不变;
(3)下列配制方法可以达到上述实验目的是 。
A.将10gNaCl固体与100g水混合溶解
B.向5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的NaCl溶液中加入50g水
六.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共3小题)
10.(2019•吉林)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图中仪器a的名称是 。
(2)实验室用加热方法制取氧气的发生和收集装置为 (填字母序号)。
(3)某同学用自制的D装置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无纺布包内装的药品为 ,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1.(2018•吉林)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
(1)仪器①的名称是 ;
(2)选择恰当的装置,可用来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用E装置收集氧气时,待集气瓶里的水排完后, ,再小心地把集气瓶移出水槽,正放在桌面上。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应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最佳收集装置是 。
12.(2021•吉林)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标号为a的仪器名称是 。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应选择的气体发生装置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若选择装置B和C组合制取某种干燥的气体,能够完成的实验是 。
①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
②锌粒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
③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七.氧气的制取装置(共3小题)
13.(2021•长春)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并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①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可以选择的气体制取装置是 (选填“A”或“B”)和C。
(3)选择气体制取装置时,需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 和气体的性质。
14.(2020•长春)下列实验用品常用于实验室制取气体,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E的名称是 ;
(2)用2KMnO4K2MnO4+MnO2+O2↑来制取O2,并用排水法收集,组装制取装置时,除选用图中的B、D、E、G、I、K、N、P外,还必须选用图中的 ;
(3)按上述反应加热31.6g的KMnO4完全反应后,理论上剩余固体质量为 g。
15.(2020•吉林)如图是在实验室里制取气体时的常用装置。
(1)仪器a名称是 。
(2)用加热KMnO4的方法制取O2,可以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用D装置收集CO2,验满的操作是 。
八.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共2小题)
16.(2018•长春)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CO2,并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可供选择的仪器如图。
(1)仪器E的名称是 ;
(2)组装整套装置时,可选用图中的A、B、H、I、J、L、P和 ;
(3)利用组装完毕后的装置制取CO2气体时,验满的操作是 ;
(4)若要制取8.8gCO2,理论上至少需要100g质量分数为 的稀盐酸;
(5)选择气体的制取装置时,需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 和气体的性质。
17.(2022•吉林)请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仪器a的名称为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
(3)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用C装置收集O2时,集满氧气的标志是 。
九.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共2小题)
18.(2019•长春)结合图所示实验,回答有关问题:
(1)实验一中可能导致集气瓶底炸裂的原因是:瓶中未预先放入少量 或细沙;
(2)实验二中加热片刻,观察到左侧棉花上的酒精燃烧而右侧棉花上的水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 ;
(3)实验三通过对比 (选填试管编号)两支试管中的现象,可得出铁生锈与水有关。
19.(2021•长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对比法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的现象是 ;
(2)实验二喷水后的石蕊纸花放入二氧化碳中,纸花由紫色变为 色;
(3)实验三说明铁生锈是铁与氧气、 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十.酸的化学性质(共1小题)
20.(2019•长春)通过如下实验对稀硫酸部分化学性质进行验证,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Mg和稀硫酸 实验二:MgO和稀硫酸
实验三:Ba(NO3)2溶液和稀硫酸 实验四:KOH溶液和稀硫酸
(1)实验三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四无明显现象,再将打磨过的铁丝浸入该实验后的溶液中,仍无明显现象,据此 (选填“能”或“不能”)验证KOH溶液和H2SO4发生反应;
(3)将上述所有实验后的溶液混合,并进行如下实验:
①写出滤液a中所含溶质的所有可能情况 ;
②分析上述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白色沉淀A一定能除去MgCl2溶液中的少量盐酸
B.用白色沉淀B能检验CaCl2溶液中是否含有盐酸
C.用滤液b与适量的K2SO4溶液混合,过滤,制备KNO3溶液
D.向溶液c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或过量的Na2CO3溶液都有明显的现象
一十一.碱的化学性质(共1小题)
21.(2018•长春)为验证Ba(OH)2的化学性质做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
(1)实验一中能够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 ;
(2)实验二、三验证了Ba(OH)2能和某些 (填物质类别)发生化学反应;
(3)实验四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将上述实验后四支试管中的所有物质倒入同一个烧杯,充分混合后过滤,得到白色固体和溶液A.取一定量溶液A,加入少量Ba(OH)2溶液,振荡后只得到无色溶液,综上分析,溶液A中除酚酞外,一定还含有的溶质是 。
一十二.物质的鉴别、推断(共1小题)
22.(2019•长春)某白色固体由BaSO4、BaCO3、Na2CO3、Ba(OH)2中的三种物质组成。为确定其成分,某同学设计并完成如下实验,请把表格中的内容补充完整。(已知:BaSO4不溶于稀盐酸)
序号
Ⅰ
Ⅱ
Ⅲ
操作
现象
有气泡产生,固体有剩余
有气泡产生
产生白色沉淀,溶液最终显
色
结论或解释
原白色固体中含有
原白色固体中含有Na2CO3:生成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原白色固体中含有BaCO3.
一十三.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共1小题)
23.(2018•长春)结合如图所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一中,水能够吸收有毒的 ;
(2)由实验二可知,CO2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
(3)在实验三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由此能够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探究酸碱的主要性质(共1小题)
1.(2021•吉林)学习了常见的酸、碱、盐后,同学们对碱的化学性质进行整理归纳,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如下实验活动。
【验证实验】
序号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四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溶液变 红 色
产生蓝色沉淀
无明显现象
无明显现象
分析与结论
Ca(OH)2能与指示剂作用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SO4+2NaOH=Cu(OH)2↓+Na2SO4
无法确定是否发生反应
无法确定是否发生反应
【发现问题】
通过实验,同学们发现实验三、实验四无明显现象,无法确定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于是继续进行探究。
【探究实验】
Ⅰ.取少量实验三中的剩余溶液,滴加 酚酞 溶液,溶液仍为无色,证明稀盐酸和Ca(OH)2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判断依据是溶液中 氢氧化钙 完全反应了。
Ⅱ.取少量实验四中的剩余溶液,滴加 氯化钡 溶液(填盐类物质),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证明CO2和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拓展延伸】
同学们针对实验四又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对比实验:将充满CO2的两支相同的试管分别倒扣入盛有不同液体的两个烧杯中,根据试管内液面上升的高度不同,确定二者之间发生了反应。请在图中?处填上适当的内容。
【总结提升】
(1)通过上述实验验证了碱溶液的化学性质。
(2)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通过检验反应物消失(或减少)或有新物质生成的方法证明反应发生。
【解答】解:【验证实验】
序号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四
实验
内容
实验现象
溶液变红色
产生蓝色沉淀,是因为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和硫酸钠
无明显现象
无明显现象
分析与结论
Ca(OH)2能与指示剂作用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4+2NaOH=
Cu(OH)2↓+Na2SO4
无法确定是否发生反应
无法确定是否发生反应
故填:红;CuSO4+2NaOH=Cu(OH)2↓+Na2SO4。
【探究实验】
Ⅰ.取少量实验三中的剩余溶液,滴加酚酞溶液,溶液仍为无色,证明稀盐酸和Ca(OH)2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判断依据是溶液中氢氧化钙完全反应了。
故填:酚酞;氢氧化钙。
Ⅱ.取少量实验四中的剩余溶液,滴加氯化钡溶液,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了白色沉淀碳酸钡,证明CO2和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故填:氯化钡。
【拓展延伸】
图中?的内容应该是50mL水,通过对比可知,氢氧化钠能和二氧化碳反应。
故答案为:50mL水。
二.药品是否变质的探究(共1小题)
2.(2022•吉林)在清理实验室的药品时,同学们发现一瓶氢氧化钠溶液忘记了盖瓶塞。对于该溶液是否变质,同学们提出了如下猜想:
(1)“问天”小组的猜想是:该溶液没有变质。
(2)“梦天”小组的猜想是:该溶液部分变质。
(3)“天和”小组的猜想是:该溶液全部变质。
三个小组的同学们根据各自猜想,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报告】
小组名称
“问天”小组
“梦天”小组
“天和”小组
药品种类
酸
碱
盐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有 有气泡 生成
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颜色变红
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颜色不变色
实验结论
该溶液已经变质
该溶液部分变质
该溶液 全部变质
【解释与结论】
(1)“问天”小组的实验中,能证明该溶液已经变质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2HCl=2NaCl+H2O+CO2↑ 。
(2)“天和”小组的同学们发现“梦天”小组的实验结论错误。他们的理由是 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钠,这样无法确定原溶液是否含有氢氧化钠 。
【反思与评价】
(1)在不改变被检验物质成分的情况下,排除干扰,能帮助我们得出正确结论。
(2)“失之毫厘,差以千里。”科学探究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拓展与延伸】
经过以上探究活动,同学们认为取用药品后,应及时 盖好 瓶塞,防止药品变质。
【实践与应用】
对于同学们发现的这瓶溶液,下列处理方法中正确的是 BC 。
A.直接倒入下水管道
B.清洗盛放过植物油的试管
C.检验某氯化钠溶液中是否含有氯化钙
【解答】解:【实验报告】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根据实验结论:该溶液已经变质,说明有碳酸钠,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故观察到有气泡生成;样品中先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后加酚酞溶液,溶液颜色不变,说明没有氢氧化钠,则该溶液全部变质;
【解释与结论】(1)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
(2)“梦天”小组的实验结论错误,因为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钠,这样无法确定原溶液是否含有氢氧化钠,也得不出氢氧化钠部分变质的结论;
【拓展与延伸】经过以上探究活动,同学们认为取用药品后,应及时盖好瓶塞,防止药品变质。
【实践与应用】根据探究可知,该氢氧化钠全部变质,即为碳酸钠,碳酸钠呈碱性,与油脂能反应,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可用来检验某氯化钠溶液中是否含有氯化钙,故选:BC。
故答案为:【实验报告】有气泡;全部变质;
【解释与结论】(1)Na2CO3+2HCl=2NaCl+H2O+CO2↑;
(2)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钠,这样无法确定原溶液是否含有氢氧化钠;
【拓展与延伸】盖好;
【实践与应用】BC。
三.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共3小题)
3.(2020•吉林)结合某校师生线上“互动探究”活动,回答有关问题。
【学习目标】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盐的化学性质。
【实验用品】教师用品:NaCl溶液、Na2CO3溶液、酚酞溶液、CaCl2溶液、KNO3溶液等。
学生用品:洁厕灵(主要成分稀盐酸,不考虑其它成分)Ca(OH)2溶液(用生石灰干燥剂制备)、纯碱(Na2CO3)溶液、小苏打(NaHCO3)溶液、注射器、废塑料瓶、吸管等。
【互动探究】
探究目的
探究过程
主要现象
解释或结论
探究一:盐溶液是否一定显中性
教师实验:
向分别盛有NaCl溶液、Na2CO3溶液的两支试管中滴加 酚酞 溶液
所加溶液遇NaCl溶液不变色,遇Na2CO3溶液变红色
盐溶液不一定显中性
探究二: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能否与某些酸溶液反应
有 气泡 产生,Ca(OH)2溶液变浑浊
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能与某些酸溶液反应
探究三:Na2CO3溶液能否与某些 碱 溶液反应
产生白色沉淀
写出化学方程式 Ca(OH)2+Na2CO3=CaCO3↓+2NaOH
探究四:Na2CO3溶液能否与某些盐溶液反应
教师实验:
(1)取少量KNO3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Na2CO3溶液
(2)取少量CaCl2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Na2CO3溶液
(1)无明显现象
(2) 产生白色沉淀
Na2CO3溶液能与某些盐溶液反应
【拓展延伸】“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对下列物质的利用,正确的是 AB 。
A.“探究一”中剩余溶液的混合液,可用于检验“探究二”中洁厕灵是否过量
B.“探究二”中生成的这种气体,可以作为气体肥料
C.“探究三”中生成的这种固体,可以作食品干燥剂
D.“探究四”中剩余溶液的混合液,可以除去NaNO3溶液中混入的Ca(NO3)2
【解答】解:【互动探究】探究一:碱性溶液加入酚酞变红色,所以加入指示剂为酚酞;
故答案为:酚酞。
探究二:洁厕灵含有盐酸,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盐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都生成气体二氧化碳,所以可看到气泡生成;
故答案为:气泡。
探究三:氢氧化钙属于碱,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及沉淀符号,所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应该为Ca(OH)2+Na2CO3=CaCO3↓+2NaOH;
故答案为:碱;Ca(OH)2+Na2CO3=CaCO3↓+2NaOH。
探究四:(2)加入氯化钙溶液,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因此可以看到白色沉淀产生;
故答案为:产生白色沉淀。
【拓展延伸】A、探究一中混合后有碳酸钠存在,加入探究二中,若存在盐酸,则有气泡,若不存在盐酸,则没有气泡,所以通过观察气泡可以判断盐酸是否过量,因此得出洁厕灵是否过量,选项A正确;
B、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适当增加二氧化碳可以提高光合作用效果,选项B正确;
C、探究三生成固体为碳酸钙,不具有吸水性,不能用作干燥剂,选项C错误;
D、探究四混合液中含有硝酸钾和碳酸钠,硝酸钾无法去除,引入新的杂质,选项D错误;
故答案为:AB。
4.(2019•吉林)教育部从2018年开始,要求在学校普及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的相关知识。某化学活动小组结合所学的知识对此进行一系列实践活动。
Ⅰ.活动探究
(1)学会识图分拣垃圾:下列垃圾应投入带有如图图标的垃圾箱内的是 A (填字母序号)。
A.塑料瓶
B.果皮
C.碎瓷片
(2)学会检验有害气体:含氯塑料焚烧时会产生氯化氢等气体。若要检验焚烧后的气体中有氯化氢,可将其通入 硝酸银 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即可。
Ⅱ.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如何回收处理废旧电池中的镉?
【查阅资料】
(1)废旧电池中含有镉、汞等元素,这些元素会危害人类健康。
(2)镉(Cd)从溶液中析出时呈海绵状固体。在化合物中通常表现为+2价。
(3)碳酸镉(CdCO3)、氢氧化镉[Cd(OH)2]都是白色固体、难溶于水。
【设计实验】先将废旧电池进行处理以制得硫酸镉( CdSO4)溶液,用于以下实验。
实验设计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与金属反应
取少许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Zn粉,充分反应。
金属表面有海绵状固体析出
Zn可以置换出Cd
与碱反应
取少许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
产生白色沉淀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2NaOH+CdSO4=Na2SO4+Cd(OH)2↓ 。
与盐反应
取少许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 碳酸钠 溶液,充分反应。
产生白色沉淀
可用该试剂除去CdSO4.
【回收处理】
实验结束后,将反应后的混合物通过过滤、洗涤、加热,进而再制得镉。
【交流反思】
请同学们基于化学视角说明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的重要意义 节约资源 (答一点即可)。
【解答】解:I.活动探究
(1)该图示是可回收利用图标,其中果皮和碎瓷片无回收利用价值,塑料瓶 可回收再利用,故选A;
(2)氯化氢 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所以若要检验焚烧后的气体中有氯化氢,可将其通入硝酸银溶液;
II.实验探究
【设计实验】
与金属反应:因为锌能置换出镉,根据题目所给的信息可知,反应现象为:金属表面有海绵状固体析出;
与碱反应:氢氧化钠和硫酸镉反应生成氢氧化镉和硫酸钠,化学方程式为:2NaOH+CdSO4=Na2SO4+Cd(OH)2↓;
与盐反应:根据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可知,加入可溶性碳酸盐生成碳酸镉除去硫酸镉,故取少许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碳酸钠溶液,充分反应。
【交流反思】
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的重要意义:①节约资源;②保护环境等。
故答案为:
I.活动探究
(1)A;
(2)硝酸银;
II.实验探究
【设计实验】
与金属反应:金属表面有海绵状固体析出;
与碱反应:2NaOH+CdSO4=Na2SO4+Cd(OH)2↓;
与盐反应:碳酸钠;
【交流反思】
①节约资源;②保护环境等。
5.(2018•吉林)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实验室里探究某些酸、碱、盐之间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查阅资料】硫酸钡(BaSO4)白色固体,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盐酸、硫酸和硝酸。
【实验与探究】
内容
现象
实验解析
结论
实验一
① 有气泡产生
化学方程式是:K2CO3+H2SO4═K2SO4+H2O+CO2↑
生成物中有气体或有④ 水 或有沉淀生成时,复分解反应可以发生。
实验二
② 酚酞
溶液颜色由红色恰好变为无色
③ SO42﹣
实验三
产生白色沉淀
该反应的实质是:Ba2++SO42﹣═BaSO4↓
实验三结束后,某同学出于好奇,把实验三试管里的上层清液a倒入另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向清液a中逐滴滴加K2CO3溶液。在滴加过程中,发现先产生气泡,然后又产生白色沉淀。根据上述现象,请你判断原清液a中的溶质是⑤ HNO3和Ba(NO3)2 。
【拓展与应用】将稀盐酸Ca(OH)2溶液NaCl溶液Na2CO3溶液任意两种溶液相混合,写出能发生反应且有沉淀生成的化学方程式 Ca(OH)2+Na2CO3═CaCO3↓+2NaOH 。
【解答】解:【实验与探究】碳酸盐和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酚酞遇碱变红色,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物中有气体或有④水或有沉淀生成,所以
内容
现象
实验解析
结论
实验一
①有气泡产生
化学方程式是:K2CO3+H2SO4═K2SO4+H2O+CO2↑
生成物中有气体或有④水或有沉淀生成时,复分解反应可以发生。
实验二
②酚酞
溶液颜色由红色恰好变为无色
③SO42﹣
实验三
产生白色沉淀
该反应的实质是:Ba2++SO42﹣═BaSO4↓
氢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钡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反应会生成碳酸钡沉淀,所以把实验三试管里的上层清液a倒入另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向清液a中逐滴滴加K2CO3溶液。在滴加过程中,发现先产生气泡,然后又产生白色沉淀。根据上述现象,请你判断原清液a中的溶质是⑤HNO3和Ba(NO3)2;
【拓展与应用】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
故答案为:①有气泡产生;
②酚酞;
③SO42﹣(或硫酸根离子或硫酸根均可);
④水(或H2O);
⑤HNO3和Ba(NO3)2(或硝酸和硝酸钡);
⑥Ca(OH)2+Na2CO3═CaCO3↓+2NaOH。
四.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共3小题)
6.(2018•长春)某白色固体甲的主要成分为NaCl,可能含有MgCl2、KCl、BaCl2和NaOH中的一种或几种杂质,为检验白色固体甲的成分并除去其中杂质,进行如下实验:
(1)写出生成白色固体丙的化学方程式 BaCl2+Na2CO3═BaCO3↓+2NaCl ;
(2)向无色溶液D中加入过量稀盐酸的目的是 除去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
(3)分析上述实验可知,白色固体甲中一定没有的物质是 NaOH、KCl ;
(4)若用上述实验中的A、B、C、D四种溶液鉴别稀H2SO4和NaOH溶液,分别取样后,按如图所示操作进行实验,就能达到鉴别目的是实验 实验2、实验3、实验4 。
【解答】解:(1)生成白色固体丙,是因为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l2+Na2CO3═BaCO3↓+2NaCl。
故填:BaCl2+Na2CO3═BaCO3↓+2NaCl。
(2)向无色溶液D中加入过量稀盐酸的目的是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故填:除去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3)分析上述实验可知,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氯化镁,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氯化钡,向无色溶液A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不变色,说明溶液中不含有氢氧化钠,蒸发最终得到氯化钠,说明固体中不含有氯化钾,因此白色固体甲中一定没有的物质是NaOH、KCl。
故填:NaOH、KCl。
(4)无色溶液A中含有氯化钡和氯化镁,加入样品中时,氯化钡能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氯化镁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氢氧化镁,因此利用溶液A不能区分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无色溶液B中含有酚酞试液,加入样品中时,样品变红色的是氢氧化钠溶液,无明显现象的是稀硫酸;
无色溶液C中含有氯化钡,加入样品中时,产生白色沉淀的样品是稀硫酸,另一种是氢氧化钠溶液;
无色溶液D中含有碳酸钠,加入样品中时,产生气泡的是稀硫酸,另一种是氢氧化钠溶液;
由以上分析可知,实验2、实验3、实验4都能够达到鉴别目的。
故填:实验2、实验3、实验4。
7.(2021•长春)某化学兴趣小组绘制碱的化学性质,设计实验如图:
同学们选取四种碱来验证碱的化学性质,设计实验如图:
(1)实验一能够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溶液由无色变为 红 色;
(2)实验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验证了上述知识网络图中碱能够与 某些非金属氧化物 反应;
(3)实验三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Al(OH)3+3HCl═AlCl3+3H2O ;
(4)实验四产生白色沉淀,对反应后的物质进行过滤,并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产生了兴趣,经分析,滤液中一定有氢氧化钠,滤液一定显 碱性 (选填“酸性”、“中性”或“碱性”);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除了氢氧化钠还有什么呢?同学们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了猜想和实验探究。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溶质只有NaOH;
猜想二:溶质为NaOH和 Na2CO3 ;
猜想三:溶质为NaOH和Ba(OH)2。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
无明显现象
由a、b两个实验的现象,得出猜想一正确
b.另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
无明显现象
【反思与评价】
Ⅰ.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如果只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的一种试剂,也能得出猜想一正确的结论,该试剂为 稀硫酸 ;
Ⅱ.实验后的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会造成环境污染,需将废液处理后再排放。
【解答】解:(1)实验一能够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故填:红。
(2)实验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水,验证了上述知识网络图中碱能够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故填:某些非金属氧化物。
(3)实验三中氢氧化铝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l(OH)3+3HCl═AlCl3+3H2O。
故填:Al(OH)3+3HCl═AlCl3+3H2O。
(4)经分析,滤液中一定有氢氧化钠,滤液一定显碱性。
故填:碱性。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恰好完全反应时溶质只有NaOH;
猜想二:碳酸钠过量时溶质为NaOH和Na2CO3;
猜想三:氢氧化钡过量时溶质为NaOH和Ba(OH)2。
故填:Na2CO3。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
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不含有碳酸钠
由a、b两个实验的现象,得出猜想一正确
b.另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
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不含有氢氧化钡
故填:无明显现象。
【反思与评价】
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如果只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的一种试剂,也能得出猜想一正确的结论,该试剂为足量稀硫酸,是因为加入稀硫酸,如果无明显现象,说明溶质是氢氧化钠,如果产生气泡,溶质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如果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质是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钡。
故填:稀硫酸。
8.(2020•长春)小明想探究家中厨房用某种洗涤剂的成分,他将洗涤剂的粉末带到学校寻求老师的帮助。在老师指导下,小明进行了大胆的猜想与实验:
[提出问题]洗涤剂中主要含有哪些物质?
[做出猜想]小明根据所学酸碱盐知识做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可能含有CO32﹣,猜想二:可能含有 OH﹣ ,猜想三:可能含有CO32﹣和OH﹣。
[进行实验]实验一:取少量粉末,加水溶解得到无色溶液,滴加紫色石蕊溶液后,溶液变为 蓝 色,说明洗涤剂的溶液显碱性。
实验二:取少量粉末,滴加足量的稀盐酸,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将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到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证实洗涤剂中含有CO32﹣。
[查阅资料]小明查阅资料得知(1)该洗涤剂中含有Na2CO3、NaOH等;(2)Na2CO3溶液显碱性。
[小结反思]实验二中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2HCl=2NaCl+H2O+CO2↑ 。
[实验验证]该洗涤剂中还含有NaOH。
实验三中可选试剂:
A.BaCl2溶液
B.Ba(OH)2溶液
C.NaCl溶液
D.稀盐酸
E.石蕊溶液
F.酚酞溶液
实验三:取少量粉末,加水配成溶液,加入稍过量的 A (选填字母编号,下同),产生了白色沉淀,再加几滴 F ,溶液变为红色,证实洗涤剂中还含有NaOH。
[实验结论]该洗涤剂中含有Na2CO3和NaOH。
【解答】解:[做出猜想]
猜想一:可能含有CO32﹣,猜想二:可能含有OH﹣,猜想三:可能含有CO32﹣和OH﹣。
故填:OH﹣。
[进行实验]
实验一:取少量粉末,加水溶解得到无色溶液,滴加紫色石蕊溶液后,溶液变为蓝色,说明洗涤剂的溶液显碱性。
故填:蓝。
实验二:取少量粉末,滴加足量的稀盐酸,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将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证实洗涤剂中含有CO32﹣。
故填: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小结反思]
实验二中产生二氧化碳,是因为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故填:Na2CO3+2HCl=2NaCl+H2O+CO2↑。
[实验验证]
实验三:取少量粉末,加水配成溶液,加入稍过量的氯化钡溶液,产生了白色沉淀,是因为氯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再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为红色,证实洗涤剂中还含有NaOH。
故填:A;F。
五.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共1小题)
9.(2018•长春)在实验室里配制10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
(1)用NaCl固体和蒸馏水配制溶液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和 量筒 ;
(2)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时,计算的依据是稀释前后 溶质 的质量保持不变;
(3)下列配制方法可以达到上述实验目的是 B 。
A.将10gNaCl固体与100g水混合溶解
B.向5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的NaCl溶液中加入50g水
【解答】解:(1)用NaCl固体和蒸馏水配制溶液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和量筒;故填:量筒;
(2)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时,计算的依据是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
(3)A.将10gNaCl固体与100g水混合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故错误;
B.向5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的NaCl溶液中加入50g,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且溶液的质量为100g,故正确。
故选:B。
六.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共3小题)
10.(2019•吉林)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图中仪器a的名称是 集气瓶 。
(2)实验室用加热方法制取氧气的发生和收集装置为 AC (填字母序号)。
(3)某同学用自制的D装置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无纺布包内装的药品为 大理石 ,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
【解答】解:(1)仪器a的名称是集气瓶;
(2)加热法制取氧气需要酒精灯,发生装置选择A,氧气不易溶于水,收集装置选择C;
(3)根据装置的特点可知,无纺布包内装的药品为大理石(或石灰石);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故答案为:
(1)集气瓶;
(2)AC;
(3)大理石(或石灰石);CaCO3+2HCl=CaCl2+H2O+CO2↑。
11.(2018•吉林)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
(1)仪器①的名称是 试管 ;
(2)选择恰当的装置,可用来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K2MnO4+MnO2+O2↑ ;用E装置收集氧气时,待集气瓶里的水排完后, 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 ,再小心地把集气瓶移出水槽,正放在桌面上。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应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最佳收集装置是 AD 。
【解答】解:(1)试管是常用的反应容器,故答案为:试管;
(2)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要注意配平;用E装置收集氧气时,待集气瓶里的水排完后,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再小心地把集气瓶移出水槽,正放在桌面上;故答案为:2KMnO4K2MnO4+MnO2+O2↑(或条件写“加热”也给分);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或只要强调使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即给分);
(3)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答案为:AD;
12.(2021•吉林)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标号为a的仪器名称是 酒精灯 。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应选择的气体发生装置是 B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2H2O+O2↑ 。
(3)若选择装置B和C组合制取某种干燥的气体,能够完成的实验是 ② 。
①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
②锌粒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
③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解答】解:(1)标号为a的仪器名称是酒精灯。
故填:酒精灯。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应选择的气体发生装置是B,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
故填:B;2H2O22H2O+O2↑。
(3)若选择装置B和C组合制取某种干燥的气体,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不需要加热,生成的气体不能和浓硫酸、空气中的物质反应,密度比空气小;
①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不能用该装置完成;
②锌粒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可以用该装置完成;
③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用该装置完成。
故填:②。
七.氧气的制取装置(共3小题)
13.(2021•长春)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试管 。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并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①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H2O22H2O+O2↑ ;
②可以选择的气体制取装置是 B (选填“A”或“B”)和C。
(3)选择气体制取装置时,需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 反应条件 和气体的性质。
【解答】解:(1)仪器a为试管,故填:试管;
(2)①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成为水和氧气,方程式为:2H2O22H2O+O2↑,故填:2H2O22H2O+O2↑;
②过氧化氢为液态,二氧化锰为固态,反应不需要加热,故发生装置应该选择B,故填:B;
(3)选择气体的制取装置时,发生装置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收集装置考虑气体的性质,故填:反应条件。
14.(2020•长春)下列实验用品常用于实验室制取气体,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E的名称是 试管 ;
(2)用2KMnO4K2MnO4+MnO2+O2↑来制取O2,并用排水法收集,组装制取装置时,除选用图中的B、D、E、G、I、K、N、P外,还必须选用图中的 F和O ;
(3)按上述反应加热31.6g的KMnO4完全反应后,理论上剩余固体质量为 28.4 g。
【解答】解:(1)仪器E的名称是试管;
(2)用2KMnO4K2MnO4+MnO2+O2↑来制取O2,属于固、固加热型,要用到酒精灯,并用排水法收集,组装制取装置时,除选用图中的B、D、E、G、I、K、N、P外,还必须选用图中的F和O;
(3)设生成氧气的质量为x。
2KMnO4K2MnO4+MnO2+O2↑
316 32
31.6g x
x=3.2g
理论上剩余固体质量为:
31.6g﹣3.2g=28.4g
故答案为:
(1)试管;
(2)F和O;
(3)28.4。
15.(2020•吉林)如图是在实验室里制取气体时的常用装置。
(1)仪器a名称是 试管 。
(2)用加热KMnO4的方法制取O2,可以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C (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K2MnO4+MnO2+O2↑ 。
(3)用D装置收集CO2,验满的操作是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说明已集满 。
【解答】解:(1)仪器a名称是试管。
(2)用加热KMnO4的方法制取O2,属于固体加热型制取气体,试管口要放有一团棉花,可以选用的发生装置是C.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
(3)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说明已集满。
故答案为:
(1)试管;
(2)C;2KMnO4K2MnO4+MnO2+O2↑;
(3)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说明已集满。
八.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共2小题)
16.(2018•长春)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CO2,并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可供选择的仪器如图。
(1)仪器E的名称是 试管 ;
(2)组装整套装置时,可选用图中的A、B、H、I、J、L、P和 C ;
(3)利用组装完毕后的装置制取CO2气体时,验满的操作是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 ;
(4)若要制取8.8gCO2,理论上至少需要100g质量分数为 14.6% 的稀盐酸;
(5)选择气体的制取装置时,需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 反应条件 和气体的性质。
【解答】解:(1)仪器E是试管;故填:试管;
(2)在实验室中,常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CO2,并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属于固液常温下制取气体,所以选择仪器A、B、H、I、J、L、P和C来组装;故填:C;
(3)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时的验满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故填: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
(4)设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则:
CaCO3+2HCl=CaCl2+H2O+CO2↑
73 44
100g×x 8.8g
x=14.6%
故填:14.6%;
(5)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故填:反应条件。
17.(2022•吉林)请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仪器a的名称为 集气瓶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B ;
(3)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K2MnO4+MnO2+O2↑ ;
(4)用C装置收集O2时,集满氧气的标志是 集气瓶口有大气泡冒出 。
【解答】解:(1)仪器a的名称是集气瓶,故答案为:集气瓶;
(2)实验室利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不需要加热,采用B作为发生装置,故答案为:B;
(3)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故答案为:2KMnO4K2MnO4+MnO2+O2↑;
(4)用C装置收集O2时,集满氧气的标志是集气瓶口有大气泡冒出,故答案为:集气瓶口有大气泡冒出。
九.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共2小题)
18.(2019•长春)结合图所示实验,回答有关问题:
(1)实验一中可能导致集气瓶底炸裂的原因是:瓶中未预先放入少量 水 或细沙;
(2)实验二中加热片刻,观察到左侧棉花上的酒精燃烧而右侧棉花上的水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 可燃物 ;
(3)实验三通过对比 AC (选填试管编号)两支试管中的现象,可得出铁生锈与水有关。
【解答】解:(1)铁丝燃烧时集气瓶底部炸裂可能是瓶底未放少量的水或是细沙的缘故,故填:水;
(2)左侧棉花上的酒精燃烧而右侧棉花上的水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有可燃性的物质,故填:可燃物;
(3)铁生锈与水有关,故需要对比的实验是AC,故填:AC。
19.(2021•长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对比法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的现象是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 ;
(2)实验二喷水后的石蕊纸花放入二氧化碳中,纸花由紫色变为 红 色;
(3)实验三说明铁生锈是铁与氧气、 水 共同作用的结果。
【解答】解:(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没有燃烧,对比可知,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对比可知,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故填:铜片上的白磷燃烧,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
(2)二氧化碳与水会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故填:红;
(3)试管①中的铁钉既与氧气接触,又与水接触,一段时间后铁钉发生锈蚀;试管②中的铁钉只与水接触,没有发生锈蚀;试管③中的铁钉只与氧气接触,没有发生锈蚀,对比可知,铁生锈是铁与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故填:水。
一十.酸的化学性质(共1小题)
20.(2019•长春)通过如下实验对稀硫酸部分化学性质进行验证,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Mg和稀硫酸 实验二:MgO和稀硫酸
实验三:Ba(NO3)2溶液和稀硫酸 实验四:KOH溶液和稀硫酸
(1)实验三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a(NO3)2+H2SO4=BaSO4↓+2HNO3 。
(2)实验四无明显现象,再将打磨过的铁丝浸入该实验后的溶液中,仍无明显现象,据此 能 (选填“能”或“不能”)验证KOH溶液和H2SO4发生反应;
(3)将上述所有实验后的溶液混合,并进行如下实验:
①写出滤液a中所含溶质的所有可能情况 KNO3、Mg(NO3)2和KNO3、Mg(NO3)2、HNO3 ;
②分析上述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D 。
A.用白色沉淀A一定能除去MgCl2溶液中的少量盐酸
B.用白色沉淀B能检验CaCl2溶液中是否含有盐酸
C.用滤液b与适量的K2SO4溶液混合,过滤,制备KNO3溶液
D.向溶液c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或过量的Na2CO3溶液都有明显的现象
【解答】解:(1)硝酸钡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化学方程式为:Ba(NO3)2+H2SO4=BaSO4↓+2HNO3;
(2)加入铁丝后无明显现象,能证明H2SO4是与KOH溶液发生了反应;
(3)①根据实验一反应后的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镁,可能含有硫酸;实验二反应后的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镁,可能含有硫酸;实验三反应后的溶液中一定含有硝酸,可能含有硝酸钡、硫酸中的一种; 实验四反应后的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钾,可能含有氢氧化钾、硫酸中的一种,滤液a中所含离子分析如下图,首先确定溶液中一定有K+和NO3﹣,根据加稀硫酸无明显现象,可知滤液a中不含有Ba2+,根据加过量的Ba(OH)2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B,且白色沉淀B完全溶于稀硝酸,可知滤液a中一定有Mg2+,一定没有SO42﹣和OH﹣.综上所述滤液成分为一定有KNO3、Mg(NO3)2,可能有HNO3,
所以滤液a中所含溶质的所有可能情况是:KNO3、Mg(NO3)2和KNO3、Mg(NO3)2、HNO3;
②A、白色沉淀A中可能只含有BaSO4,故A错误;
B、白色沉淀B为氢氧化镁,所以可以用B检验CaCl2溶液中是否含有盐酸,故B正确;
C、滤液b的成分为KNO3和Ba(OH)2,不能用来与适量的K2SO4溶液制备KNO3溶液,故C错误;
D、溶液C的成分为Mg(NO3)2和HNO3,与过量的NaOH溶液反应会产生白色沉淀,与过量的Na2CO3反应会产生气泡,故D正确。
故选:BD。
故答案为:(1)Ba(NO3)2+H2SO4=BaSO4↓+2HNO3;
(2)能;
(3)①KNO3、Mg(NO3)2和KNO3、Mg(NO3)2、HNO3;
②BD。
一十一.碱的化学性质(共1小题)
21.(2018•长春)为验证Ba(OH)2的化学性质做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
(1)实验一中能够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 溶液变红色 ;
(2)实验二、三验证了Ba(OH)2能和某些 盐 (填物质类别)发生化学反应;
(3)实验四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a(OH)2+2HCl=BaCl2+2H2O ;
(4)将上述实验后四支试管中的所有物质倒入同一个烧杯,充分混合后过滤,得到白色固体和溶液A.取一定量溶液A,加入少量Ba(OH)2溶液,振荡后只得到无色溶液,综上分析,溶液A中除酚酞外,一定还含有的溶质是 氯化钠、氯化氢、氯化镁 。
【解答】解:(1)酚酞遇碱变红色,所以实验一中能够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溶液变红色;
(2)氯化镁、硫酸钠属于盐,都会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白色的氢氧化镁沉淀和硫酸钡沉淀,所以实验二、三验证了Ba(OH)2能和某些盐发生化学反应;
(3)氢氧化钡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化学方程式为:Ba(OH)2+2HCl=BaCl2+2H2O;
(4)实验二氯化镁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钡,实验三硫酸钠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氢氧化钠,实验四盐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将上述试管内溶液混合后,得到白色固体和溶液A,说明溶液不显碱性,而加入少量Ba(OH)2溶液,振荡后只得到无色溶液,说明混合后,盐酸过量,不含有硫酸钠,因此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盐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盐酸与氢氧化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而氯化钡与硫酸钠可以生成硫酸钡和氯化钠,因此溶质一定有氯化钠、氯化氢、氯化镁。
故答案为:(1)溶液变红色;
(2)盐;
(3)Ba(OH)2+2HCl=BaCl2+2H2O;
(4)氯化钠、氯化氢、氯化镁。
一十二.物质的鉴别、推断(共1小题)
22.(2019•长春)某白色固体由BaSO4、BaCO3、Na2CO3、Ba(OH)2中的三种物质组成。为确定其成分,某同学设计并完成如下实验,请把表格中的内容补充完整。(已知:BaSO4不溶于稀盐酸)
序号
Ⅰ
Ⅱ
Ⅲ
操作
过量的CaCl2溶液
现象
有气泡产生,固体有剩余
有气泡产生
产生白色沉淀,溶液最终显
无 色
结论或解释
原白色固体中含有
BaSO4
原白色固体中含有Na2CO3:
生成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2HCl=2NaCl+H2O+CO2↑
原白色固体中含有BaCO3.
【解答】解:(1)白色固体A中加入足量的盐酸,现象是有气泡产生,固体有剩余,原白色固体中含有BaSO4;因为BaSO4为不溶于酸的固体,故含有BaSO4;故答案为:BaSO4;
(2)少量无色溶液B中加入足量的盐酸,现象是有气泡产生,原白色固体中含有Na2CO3,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二氧化碳,配平即可;故答案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3)少量无色溶液B中先加入酚酞试液,是为了检验无色溶液B中是否含有OH﹣,从而证明原白色固体中是否有Ba(OH)2,所以需要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除去无色溶液B中Na₂CO3带来的干扰,然后,根据溶液的颜色来判断是否有Ba(OH)2,若最终溶液为红色,则证明有Ba(OH)2;若最终溶液为无色,则证明没有Ba(OH)2,有BaCO3;故答案为:过量的CaCl2溶液;无;
一十三.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共1小题)
23.(2018•长春)结合如图所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一中,水能够吸收有毒的 二氧化硫 ;
(2)由实验二可知,CO2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密度比空气大 ;
(3)在实验三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由此能够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解答】解:(1)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故填:二氧化硫;
(2)图2中会发现,低处的蜡烛先熄灭,高处的蜡烛后熄灭,这说明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物理性质),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化学性质);故填:密度比空气大;
(3)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可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填: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吉林省各市五年(2018-2022)中考化学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3选择题(中档题),共20页。
这是一份吉林省各市五年(2018-2022)中考化学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1选择题(基础题),共11页。
这是一份陕西省各市五年(2018-2022)中考化学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4实验探究题&推断题,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