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上_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上_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第1页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上_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第2页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上_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第3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等奖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等奖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解读,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时准备,教具准备,授课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课程标准解读   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这里阅读归纳,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气温分布特点是成果展现,不是具体的知识要求。所以,将世界气温分布特点作为具体结论要求学生记住是理解有误。在学生运用气温分布图进行归纳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为什么的疑问。因此,在发现分布规律的同时,运用基本原理进行成因解释,也就成了自然。世界气温分布规律主要包括纬度变化规律、海陆变化规律和随地势高低而产生的变化规律,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对气温分布的影响也就成为研究重点。在探究成因的过程中,学生会自然收获分布规律。理解成因还可以为后面顺利达成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另外,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的前提是了解等温线图的绘制,这也需要教师做必要的铺垫。当然,有前面学习的等高线地形图知识做基础,学生理解等温线图的产生并不难。   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是一项技能要求。将气温数据用统计图表的形式呈现会更直观,更易于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包括日变化、月变化和年变化。其中,日变化在进行天气预报时常用(如网络中的天气预报),年变化在研究区域气候特点的时候常用,绘制气温曲线图时,可用这两种气温曲线图作为案例。绘制曲线图,学生在小学数学课中已经学习过,这里不是难点。但是,学生经历绘制的过程对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很有帮助,所以,不能因为不难而将绘制过程忽视。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温的观测方法。     2.能正确阅读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特点。   3.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或日变化曲线图。     4.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能归纳出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动口表达,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看图、制图。2.学会合作、探究、讨论、评价,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  3.教学过程中,分析问题时注重科学方法的体现,充分体现比较法的科学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      培养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养成关注生活的态度。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气温资料,说出某地气温在一天中和一年中的变化特点。    2.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的纬度分布、海陆分布和垂直分布特点。    3.用实例说明气温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    2.根据前面学过的等高线地形图知识,由此及彼,了解等温线图的绘制原理,会阅读等温线图,分析气温分布的规律。    3.通过模拟实验,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成因。    4.通过模拟实验,理解气温的纬度分布、海陆分布和垂直分布差异成因。四、课时准备    2课时五、教具准备    温度计、多媒体课件、世界气温分布图 六、授课方法   1.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模拟实验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2.学法  生活联想法、地图观察法、实验探究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七、教学过程教学准备:教师可在上本节课前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让学生注意收听连续三天的天气情况,每个小组分别关注一天的天气情况,每组代表作好记录并填在以下表格当中。     天起状况时间阴晴状况风力大小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每一天都会关注当天的天气情况,那么,每天的天气状况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学生回答)请同学们拿出你们自己记录的天气状况表格,然后看看,在这个季节里,你们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项?是风力,阴天、晴天,还是气温?(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答案不是固定的,只要合理,都应当鼓励与引导,还能调动课堂气氛)现在天气逐渐转凉了,变冷了,我很想知道什么时候气温降到很低了,就可能会下雪了,你们想不想知道呀?所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气温的有关知识。教学新课一、气温与生活提出问题: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天气现象是与气温有关的?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在一起相互讨论,然后每组派一位或几位代表站起来发言。(教师可在下面边巡视,边引导学生从我们的衣、食、住、行等几方面来思考)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说一说学生回答完后,让学生阅读书上的"活动"部分的五则生活实例,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每则例子分别说明了气温与穿衣、饮食、住房、农作物、交通等的关系。如果同学思维较活跃的话,还可引导学生说出气温与其他的人类生活、生产方面的关系。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刚才的这个表格,最后两栏是什么?那么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怎么测出来的?再看到书上的表3.1,请读出一天中,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从这个图表中,你能观察出气温与时间的关系吗?你会用数学方法来计算该地的日平均气温吗?大屏幕投影:看一看  算一算(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很容易地就能得出答案,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既然一天当中,会有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我们在不同的时刻测出来的气温是不是一样的呢?下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在横线上填出几个字,来概括一下气温状况。大屏幕投影:午     晨,冬    在一天中,一年中,我们这里的气温是不是相同的?那么,现在,这个季节,我国的南方与北方,中国与澳大利亚的气温又是不是相同的呢?由此,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气温是变化的。从而过渡到第二个问题的学习。二、气温的变化提出问题:同学们请看课本上的图3.12和图3.13(或者把这两幅图投影到大屏幕上),你们能从这两幅图上看出一些什么信息,然后又能间接地得出一些什么信息呢?(学生可以相互讨论、比较,老师也可适当地引导、提示)大屏幕投影:读一读  想一想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讨论、比较,然后经过整理,可能得出以下结论:1.图的纵坐标都是表示气温,横坐标都是表示时间。(教师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分别分析出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时刻,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日变化,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月份,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年变化情况)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数值约为31,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大概4时左右,数值约为24.53.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约为24,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约为-64.图中的曲线形状都是中间向上隆起,呈波峰式。(当学生得出这个结论时,可趁势引导他们得出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谷式,这是判读气温曲线图的要领之一)5.可以间接得出的结论是:通过计算,可以知道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就是日较差,约为6.5;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年较差,约30(学生在经过这样的自己分析读图,讨论整理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教师小结:由此可见,这种用曲线的弯曲变化来反映一个地方的气温变化情况的图就是气温曲线图,它能更直观地反映出气温在一天或一年中的变化规律。好的,下面我想问问大家,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一些什么知识?学生经过回忆,思考,先后回答出:1.了解了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知道了气温有最高值和最低值3.会计算气温的平均值4.学会了怎么读气温变化曲线图下面,我就想来考考大家,看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了,我们自己动手来绘制一幅气温曲线图。(根据书上表3.1中的气温数据,按有关提示的步骤,画一幅气温曲线图)大屏幕投影:画一画  比一比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可相互讨论,商量,教师可在下面进行适当地引导、指点,然后绘图,最后,各小组选出一到两幅画得比较好的图放到屏幕上投影,让大家进行点评,这样可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第二课时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把下面的三城市气温比较表投影到大屏幕上面) l月(4 月(7月(10月(北京4.310.222.710.4伦敦3.05.017.010.0开普敦24.612.99.816.2请同学们将这三个城市的气温数据变成气温曲线图,并且在同一幅坐标图中反映出来,也就是说,在同一幅图中,用三根气温曲线来反映出三个城市的气温年变化情况。(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既复习了旧课,又增加了一点难度。学生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绘图,教师注意在下面引导和提示,然后把画的比较好的图放到大屏幕上投影出来)大屏幕投影:练一练画好之后,提出问题:这三根曲线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在经过思考讨论之后,可以回答出有两根是波峰状,一根是波谷状,分别表示的是南北不同半球的气温分布情况。考察了学生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过渡:所以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的分布情况。教学新课三、气温的分布(大屏幕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教师引导读图并提问,这是一张什么图?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够回答出来。大屏幕投影:想一想提问:世界的气温是怎么分布的呢?有什么规律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要先学会读等温线图。引导学生读书上图3.15,然后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等温线?它与我们以前所学的等高线有什么不同?2.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3.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4.等温线的稀疏与气温差之间有什么关系?5.在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等学生答出这些问题后,再回到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等温线,并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1.等温线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纬线有什么关系?(经过小组讨论思考,学生可以答出: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并且,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2.在图中找出北半球的20等温线,看看它的分布怎样?在经过陆地与海洋时,等温线是不是平直的?这说明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有什么?还有什么因素也会影响气温分布?(不平直,等温线会发生弯曲,这说明除了纬度会影响世界气温的分布外,还有海陆的分布也会影响气温的分布)3.在炎热的赤道附近的高山上,可不可能有终年不化的积雪,为什么?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还不太熟悉,教师先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气温受海拔的影响,比如,我们爬山的时候,会感觉爬到山顶就很凉爽;夏天,人们愿意去城市郊区附近的山地乘凉,然后再引导学生看看书上的图3.16,并根据有关的提示,计算出该座山顶的气温应该是24。所以说,在同一座山地,海拔越高,气温降的越低。即使是赤道附近的山地,只要海拔够高,山顶也可能终年白雪皑皑。归纳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上气温的分布,会受到纬度、海陆分布、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气温的分布变得很复杂了。做一做:最后,让学生做一做书上53页的活动题,并进行讲解,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相关教案

    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学方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1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1课时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程引入,讲授新课,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地理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降水与生活,降水量的测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