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时作业9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含答案
展开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
(建议用时40分钟)
1.应用物理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可以使物理学习更加有趣和深入。例如平伸手掌托起物体,由静止开始竖直向上运动,直至将物体抛出。对此现象分析正确的有( )
A.手托物体向上运动的过程中,物体始终处于超重状态
B.手托物体向上运动的过程中,物体始终处于失重状态
C.在物体离开手的瞬间,物体的加速度大于重力加速度
D.在物体离开手的瞬间,手的加速度大于重力加速度
【解析】选D。物体由静止开始向上运动时,物体和手掌先一起加速向上,物体处于超重状态,之后物体和手掌分离前,应减速向上,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故A、B均错误;在物体离开手的瞬间,物体只受重力,此时物体的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选项C错误;手和物体分离之前速度相同,分离之后手速度的变化量比物体速度的变化量大,物体离开手的瞬间,手的加速度大于重力加速度,所以选项D正确。
2.(2021·荆州模拟)竖直向上飞行的子弹,到达最高点后又返回原处,假设运动过程中子弹受到阻力与速率成正比,则在整个过程中,加速度和速度的大小变化可能是( )
A.加速度始终变小,速度先变小后变大
B.加速度始终变大,速度先变小后变大
C.加速度先变小后变大,速度先变小后变大
D.加速度先变大后变小,速度先变小后变大
【解析】选A。空气阻力的大小与速率成正比,在上升过程中速度不断减小,则阻力不断减小,根据a==,可知加速度不断减小;在下降的过程中,速度不断增大,阻力不断变大,根据a==,可知加速度仍不断变小,选项A正确。
3.(2021·郑州模拟)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m和2m的两物体P和Q叠放在倾角θ=30°的固定斜面上,Q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它们从静止开始沿斜面加速下滑,P恰好能与Q保持相对静止,设P与Q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则P与Q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
A. B. C.μ D.2μ
【解析】选C。对P、Q整体,由牛顿第二定律有(m+2m)gsin30°-μ(m+2m)gcos30°=(m+2m)a,设P与Q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P恰好与Q保持相对静止,静摩擦力恰好达到最大,对P,由牛顿第二定律有mgsin 30°-μ′mgcos30°=ma,联立解得μ′=μ,选项C正确。
4.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m1=1 kg、m2=2 kg的滑块A和滑块B叠放在光滑水平地面上,A和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拉力F作用在滑块A上,拉力F从0开始逐渐增大到7 N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F>5 N时,A、B发生了相对滑动
B.始终保持相对静止
C.从一开始就发生了相对滑动
D.开始相对静止,后来发生相对滑动
【解析】选B。隔离对B分析,当A、B间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时,A、B刚要发生相对滑动,则:a==2.5 m/s2,再对整体:F=(m1+m2)a=3×2.5 N=7.5 N。知当拉力达到7.5 N时,A、B才发生相对滑动,所以拉力F从0开始逐渐增大到7 N的过程中,A、B始终保持相对静止,故A、C、D错误,B正确。
5.(创新题)(多选)“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计划于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执行环球航次。“蛟龙”号可以征服全球99.8%的海底世界,假设在某次实验时,深潜器内的显示屏上显示出了从水面开始下潜到最后返回水面10 min内全过程的深度曲线(a)和速度图象(b),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中h3代表本次下潜的最大深度
B.全过程中最大加速度是0.025 m/s2
C.潜水员感到超重发生在3~4 min和6~8 min的时间段内
D.4~8 min“蛟龙”号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解题指导】(1)速度—时间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2)速度—时间图象和位移—时间图象具有对应性,是同一运动的不同表述。
【解析】选A、C。图中h3代表本次下潜的最大深度,全过程中最大加速度是a== m/s2=0.033 m/s2,选项A正确、B错误;潜水员感到超重发生在3~4 min和6~8 min的时间段内,即为减速向下和加速上升的过程,该过程加速度方向向上,选项C正确;4~6 min“蛟龙”号处于静止状态,受力平衡,选项D错误。
6.如图所示,位于竖直平面内的固定光滑圆环轨道与水平面相切于M点,与竖直墙相切于A点。竖直墙上另一点B与M的连线和水平面的夹角为60°,C是圆环轨道的圆心。已知在同一时刻a、b两球分别由A、B两点从静止开始沿光滑倾斜直轨道AM、BM运动到M点;c球由C点自由下落到M点。则( )
A.a球最先到达M点
B.b球最先到达M点
C.c球最先到达M点
D.b球和c球都可能最先到达M点
【解析】选C。如图所示,令圆环半径为R,则c球由C点自由下落到M点用时满足R=gt,所以tc=;对于a球令AM与水平面成θ角,则a球下滑到M用时满足AM=2R sin θ=g sin θ·t,即ta=2;同理b球从B点下滑到M点用时也满足tb=2(r为过B、M且与水平面相切于M点的竖直圆的半径,r>R)。综上所述可得tb>ta>tc。
7.(创新题)“新冠肺炎”的易传染性让每一个接触到病毒的人都有可能成为被感染的对象。如果在一些易传播的环境中启用机器人替代人工操作的话,就可以有效防控病毒传播,其中送餐服务就是机器人应用的一个领域,只要设置好路线、安放好餐盘,它就会稳稳地举着托盘,到达指定的位置送餐,如图所示。若某一隔离病区的配餐点和目标位置在相距x=43 m的直线通道上,机器人送餐时从静止开始启动,加速过程的加速度大小a1=2 m/s2,速度达到v=2 m/s后匀速,之后适时匀减速,恰好把食物平稳送到目标位置,整个送餐用时t=
23 s。若载物平台呈水平状态,食物的总质量m=2 kg,食物与平台无相对滑动,g取10 m/s2,试求:
(1)机器人加速过程位移的大小x;
(2)匀速运动持续的时间t0;
(3)减速过程中平台对食物的平均作用力F的大小。
【解析】(1)加速过程位移x1=
解得x1=1 m
(2)设机器人减速时的加速度为a2,匀速的时间为t0,则由题可知t1=
x=x1+vt0+
t=t1+t0+
解得t0=20 s,a2=1 m/s2
(3)平台对食物竖直方向的支持力
FN=mg
水平方向的摩擦力Ff=ma2
故平台对食物的作用力大小
F=
代入数据解得F=2 N
答案:(1)1 m (2)20 s (3)2 N
8.(2021·乐山模拟)图甲中的塔吊是现代工地必不可少的建筑设备,图乙为
150 kg的建筑材料被吊车竖直向上提升过程的简化运动图象,g取10 m/s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前10 s悬线的拉力恒为1 500 N
B.46 s末材料离地面的距离为22 m
C.0~10 s材料处于失重状态
D.在30~36 s钢索最容易发生断裂
【解析】选B。由题图乙可知前10 s内材料的加速度a=0.1 m/s2,由F-mg=ma可知悬线的拉力为1 515 N,选项A错误;由图象面积可得整个过程上升的高度是28 m,下降的高度为6 m,46 s末材料离地面的距离为22 m,选项B正确;因30~36 s材料加速度向下,材料处于失重状态,F<mg;前10 s材料处于超重状态,F>mg,钢索最容易发生断裂,选项C、D错误。
9.如图所示,甲、乙两物体质量分别为m1=2 kg,m2=3 kg,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已知甲、乙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0.6,物体乙与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0.5,现用水平拉力F作用于物体乙上,使两物体一起沿水平方向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运动中F突然变为零,则物体甲在水平方向上的受力情况(g取
10 m/s2,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
A.大小为12 N,方向向右
B.大小为12 N,方向向左
C.大小为10 N,方向向右
D.大小为10 N,方向向左
【解析】选D。当F突变为零时,可假设甲、乙两物体一起沿水平方向运动,则它们运动的加速度可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由此可以求出甲所受的摩擦力,若此摩擦力小于它与乙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则假设成立,反之不成立。
假设甲、乙两物体一起沿水平方向运动,则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f2=(m1+m2)a①
Ff2=μ2(m1+m2)g②
由①②得:a=5 m/s2
物体甲的受力如图所示,可得甲受的摩擦力为
Ff1=m1a=10 N
因为最大静摩擦力
Ffm=μ1m1g=12 N,Ff1<Ffm
所以假设成立,甲受的摩擦力大小为10 N,方向向左,选项D正确。
10.如图所示,A、B的质量分别为mA=2 kg,mB=4 kg,盘C的质量mC=6 kg,现悬挂于天花板O处,处于静止状态。当用火柴烧断O处的细线瞬间,木块A、B、C的加速度分别是aA、aB、aC,B对C的压力大小是FBC(g取10 m/s2),则( )
A.aA=aB=aC=g,FBC=0
B.aA=0,aB=aC=g,FBC=0
C.aA=aB=0,aC=3g,FBC=60 N
D.aA=0,aB=aC=12 m/s2,FBC=12 N
【解析】选D。烧断细线前细线的拉力为
T=(mA+mB+mC)g=120 N
弹簧的弹力大小
F=mAg=20 N
烧断细线后瞬间,弹簧的弹力没有改变,则A的受力情况没有改变,其合力仍为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A的加速度aA=0
对BC整体,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aBC== m/s2=12 m/s2
对C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FBC+mCg=mCaBC
解得FBC=12 N。
故A、B、C错误,D正确。
【加固训练】
如图,物块A和B的质量分别为4m和m,开始A、B均静止,细绳拉直,在竖直向上拉力F=6mg作用下,动滑轮竖直向上加速运动。已知动滑轮质量忽略不计,动滑轮半径很小,不考虑绳与滑轮之间的摩擦,细绳足够长。在滑轮向上运动过程中,物块A和B的加速度分别为( )
A.aA=g,aB=5g
B.aA=aB=g
C.aA=g,aB=3g
D.aA=0,aB=2g
【解析】选D。对滑轮分析:F-2T=ma,又m=0,所以T==3mg,对A分析:由于T<4mg故A静止,aA=0,对B分析:aB==2g,故D正确。
11.(多选)(2021·郑州模拟)如图甲所示,足够长的传送带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正以某一速度匀速转动,在传送带上某位置轻轻放置一小木块,小木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小木块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乙所示,v0、t0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则( )
A.传送带一定顺时针转动
B.传送带的速度大小等于v0
C.μ=-tan θ
D.t0时间后木块的加速度大小为-2g sin θ
【解析】选B、C。若传送带顺时针转动,当木块下滑时满足mg sin θ>
μmg cos θ,将一直匀加速到底端而且加速度不变;当木块上滑时满足
mg sin θ<μmg cos θ,木块先匀加速运动,在速度与传送带速度相等后将匀速运动,两种均不符合运动图象,故传送带逆时针转动,A错误;只有当木块的速度大于传送带的速度时,木块所受的摩擦力沿传送带向上,故传送带的速度大小等于v0,故B正确;木块在0~t0时间内,滑动摩擦力沿传送带向下,木块匀加速下滑,由牛顿第二定律有mg sin θ+μmg cos θ=ma1,解得:a1=
g sin θ+μg cos θ,由题图乙可知,a1=,联立解得:μ=-tan θ,故C正确;木块与传送带共速后,由牛顿第二定律有:mg sin θ-
μmg cos θ=ma2,解得:a2=g sin θ-μg cos θ,代入μ值得:a2=
2g sin θ-,故D错误。
12.(2019·江苏高考)如图所示,质量相等的物块A和B叠放在水平地面上,左边缘对齐。A与B、B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先敲击A,A立即获得水平向右的初速度,在B上滑动距离L后停下。接着敲击B,B立即获得水平向右的初速度,A、B都向右运动,左边缘再次对齐时恰好相对静止,此后两者一起运动至停下。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g。求:
(1)A被敲击后获得的初速度大小vA;
(2)在左边缘再次对齐的前、后,B运动加速度的大小aB、aB′;
(3)B被敲击后获得的初速度大小vB。
【解题指导】(1)A被敲击后,A与B、B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由于μmg<2μmg,因此木板B一定不动;
(2)B被敲击,A做加速运动,B做减速运动,直到二者速度相等时,一起在水平面上做减速运动直到停下。
【解析】(1)由牛顿运动定律知,A加速度的大小aA=μg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有2aAL=v
解得vA=
(2)设A、B的质量均为m
对齐前,B所受合外力大小F=3μmg
由牛顿运动定律F=maB,得aB=3μg
对齐后,A、B所受合外力大小F′=2μmg
由牛顿运动定律F′=2maB′,得aB′=μg
(3)设敲击B后经过时间t,A、B达到共同速度v,位移分别为xA、xB,A加速度的大小等于aA
则v=aAt,v=vB-aBt
xA=aAt2,xB=vBt-aBt2
且xB-xA=L
解得vB=2。
答案:(1) (2)3μg μg
(3)2
江苏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时分层作业9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时分层作业9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含答案,文件包含江苏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时分层作业9参考答案与精析doc、江苏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时分层作业9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3章牛顿运动定律课时作业9 (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3章牛顿运动定律课时作业9 (含解析),共11页。
(新高考)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3章第3讲《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3章第3讲《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含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