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忠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卷(word版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重庆市忠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卷(word版含答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重庆市忠县七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2分)食用加碘食盐、提倡使用铁锅、多吃动物肝脏分别可以预防( )
A.地方性甲状腺肿、贫血、佝偻病 B.佝偻病、贫血、脚气病
C.侏儒症、贫血、夜盲 D.甲亢、冠心病、艾滋病
2.(2分)如图表示人体消化道内吸收营养物质的一种结构。该结构的名称及其能够吸收的部分物质分别是( )
A.小肠皱襞;甘油、氨基酸 B.小肠绒毛;脂肪微粒、水
C.小肠绒毛;维生素C、脂肪酸 D.十二指肠;葡萄糖、无机盐
3.(2分)在心房和心室之间以及心室和动脉之间有“瓣膜”结构,“瓣膜”的作用是( )
A.加快血液流动 B.减缓血液流动
C.控制血液向一个方向流动 D.没有太大的作用
4.(2分)一位贫血患者突患阑尾炎,到医院紧急救治。其血常规化验结果可能不在正常值范围的是( )
A.红细胞、血小板 B.红细胞、白细胞
C.血浆、白细胞 D.血小板、白细胞
5.(2分)A、B、C分别代表人体的三类血管,箭头代表血流方向,血流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
A.A是静脉;B是动脉;C是毛细血管
B.B管壁较同级的A管壁厚,弹性较同级的A管壁大
C.血液流经C后,某些物质含量会发生变化
D.若A、B都是参与肺循环的血管,则B中流的是动脉血
6.(2分)冬天上课门窗关闭较久后,不少同学会出现打“呵欠”的现象,是因为( )
A.打“呵欠”会传染
B.同学想睡觉
C.教室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D.大家养成了打“呵欠”的习惯
7.(2分)呼吸道的功能不包括( )
A.温暖气体 B.湿润气体 C.清洁气体 D.交换气体
8.(2分)如图表示肺容积在呼吸过程中的变化曲线。当肺容积由a变化到b时,肋间外肌和膈肌的舒缩状态分别是( )
A.收缩、舒张 B.收缩、收缩 C.舒张、舒张 D.舒张、收缩
9.(2分)肾动脉和肾静脉中的血液中相比,肾静脉中的血液( )
A.氧少,尿素等废物少 B.氧少,尿素等废物多
C.氧多,尿素等废物少 D.氧多,尿素等废物多
10.(2分)尿液形成过程中,既能被滤过又能全部被重吸收的物质是( )
A.无机盐 B.水 C.尿素 D.葡萄糖
11.(2分)如图,近视眼示意图以及可以佩戴的矫正眼镜分别是( )
A.甲、丙 B.甲、丁 C.乙、丙 D.乙、丁
12.(2分)听觉产生过程中,接受声波刺激的部位是( )
A.耳蜗 B.听小骨 C.鼓膜 D.听觉神经
13.(2分)下列全部属于简单反射(非条件反射)的一组是( )
A.望梅止渴、嘤嘤求哺、鹦鹉学舌 B.大雁南飞、公鸡报晓、惊弓之鸟
C.蚂蚁搬家、蜘蛛结网、孔雀开屏 D.猫捉老鼠、闻鸡起舞、老马识途
14.(2分)给小儿服用的小儿麻痹糖丸,正式名称叫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其接种的疫苗和产生的免疫分别属于( )
A.抗体、特异性免疫 B.抗体、非特异性免疫
C.抗原、特异性免疫 D.抗原、非特异性免疫
15.(2分)下列疾病与引发原因叙述合理的是( )
A.夜盲症﹣﹣缺乏维生素B
B.糖尿病﹣﹣胰岛素分泌不足
C.地方性甲状腺肿﹣﹣缺钙
D.侏儒症﹣﹣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二、非选择题(共4题:每空1分,共20分)
16.(4分)如图图示中,图甲为“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中对材料的处理;图乙是用显微镜观察时,看到的一个视野。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用棉絮包裹小鱼的鳃盖和躯干部,并时常往棉絮上滴加清水,其目的是 。
(2)通常情况下,我们应使用 倍显微镜观察尾鳍血管内血液的流动。
(3)血管b是毛细血管,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4)若要把视野右下方的血管c移到正中央,则培养皿应向 移动。
17.(6分)如图为人体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的生理活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a生理过程叫 。
(2)图中1生理过程进行时,膈肌处于 (填“收缩”或“舒张”)状态。
(3)图中心腔A与B之间、C与D之间防止血液倒流的结构是 。若从手臂静脉注射药物,则药物经过心脏各腔的先后顺序是 (用图中字母表示)。
(4)当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将变成 血。
(5)某肾炎患者尿检时发现尿液中有红细胞和蛋白质。此人肾脏的 可能发生了病变。
(6)肺泡壁、小肠绒毛壁以及毛细血管壁等结构的共同特点是:壁很薄,只由 构成,这些结构特点都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
18.(5分)如图为反射弧的模式图,据图在横线上填出符合题意的人体器官或结构:
(1)反射弧由5部分组成,②是 。
(2)如果此图表示人看到杨梅而分泌唾液的反射弧,那么①代表 ,⑤代表 。(填具体结构)
(3)如果因意外,②处被切断,上述反射能否完成 。(填能或否)
(4)图中 结构(填序号)受损则可能出现能感知而不能反射的现象。
19.(5分)某同学为了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设置如下实验,结合如图分析后填空:
(1)该同学将这3只试管放到37℃的温水中,10分钟后取出,分别滴加2滴碘液并摇匀,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号试管不变蓝,原因是 。
(2)该实验尽管使用了3只试管,但必须两两一组进行分析,目的是进行 。
(3)将①号试管与②号试管作为一组实验进行探究,其实验变量是有无 。
(4)实验装置为什么要放入37℃温水中处理? 。
2021-2022学年重庆市忠县七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2分)食用加碘食盐、提倡使用铁锅、多吃动物肝脏分别可以预防( )
A.地方性甲状腺肿、贫血、佝偻病
B.佝偻病、贫血、脚气病
C.侏儒症、贫血、夜盲
D.甲亢、冠心病、艾滋病
【分析】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其中无机盐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原料,例如,无机盐中含有的钙磷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铁是构成血红蛋白的一种成分。
【解答】解: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体内缺碘会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食用加碘食盐可预防该病;贫血是指血液里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或者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的含量过低,贫血患者,应多吃一些含蛋白质和铁质丰富的食物,使用铁锅可为体内补充含铁的无机盐,从而预防贫血;佝偻病是由于体内缺乏维生素D而引起钙、磷代谢障碍和骨骼的病理变化所造成的,动物肝脏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维生素D能够促进人体对钙磷的吸收和骨骼的发育,因而多吃动物肝脏可以预防佝偻病。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了无机盐对人体的作用以及不同的无机盐的食物来源。
2.(2分)如图表示人体消化道内吸收营养物质的一种结构。该结构的名称及其能够吸收的部分物质分别是( )
A.小肠皱襞;甘油、氨基酸
B.小肠绒毛;脂肪微粒、水
C.小肠绒毛;维生素C、脂肪酸
D.十二指肠;葡萄糖、无机盐
【分析】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是小肠。小肠吸收的成分包括:水、无机盐、维生素,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解答】解:A、图示小肠绒毛,小肠能吸收甘油、氨基酸,A错误;
B、图示小肠绒毛,小肠能吸收水,不能吸收脂肪微粒,B错误;
C、图示小肠绒毛,小肠能吸收维生素C、脂肪酸,C正确;
D、图示小肠绒毛,小肠能吸收葡萄糖、无机盐,D错误。
故选:C。
【点评】掌握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情况就可解答此题。
3.(2分)在心房和心室之间以及心室和动脉之间有“瓣膜”结构,“瓣膜”的作用是( )
A.加快血液流动
B.减缓血液流动
C.控制血液向一个方向流动
D.没有太大的作用
【分析】心脏内的瓣膜.即连接左心室和主动脉的动脉瓣、连接右心室和肺动脉的动脉瓣、连接左心房和左心室的房室瓣和连接右心房和右心室的房室瓣.它们均起单向阀门作用,使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由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
【解答】解:在心房与心室之间,在心室与离开心室的血管之间,都有瓣膜。连接左心室和主动脉的动脉瓣、连接右心室和肺动脉的动脉瓣、连接左心房和左心室的房室瓣和连接右心房和右心室的房室瓣。血液流过后,瓣膜就会合上,瓣膜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作用。静脉血管中也存在着瓣膜。它们均起单向阀门作用,使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由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体内血管中瓣膜的位置.正确理解为什么血液不能倒流的原因.
4.(2分)一位贫血患者突患阑尾炎,到医院紧急救治。其血常规化验结果可能不在正常值范围的是( )
A.红细胞、血小板 B.红细胞、白细胞
C.血浆、白细胞 D.血小板、白细胞
【分析】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贫血是因血液内血红蛋白或红细胞的含量少。血红蛋白是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蛋白质和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因此缺铁或缺蛋白质等营养物质都会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进而引起贫血,所以贫血患者应该多吃一些含蛋白质和铁丰富的食物。
【解答】解:贫血指的是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的含量过低,因此如果患贫血,应该是RBC(红细胞)和HGB(血红蛋白)的值偏低;白细胞对人体起着防御和保护的功能。如果身体的某个部位发炎,白细胞的数目就会大大增加去吞噬发炎部位的病菌。因此,一个慢性贫血患者突患急性阑尾炎,其化验结果可能在正常值范围之外的是红细胞、白细胞。
故选:B。
【点评】关于贫血的原因和防治方法是经常考查的内容,学生应对此知识点充分理解并重点记忆。
5.(2分)A、B、C分别代表人体的三类血管,箭头代表血流方向,血流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
A.A是静脉;B是动脉;C是毛细血管
B.B管壁较同级的A管壁厚,弹性较同级的A管壁大
C.血液流经C后,某些物质含量会发生变化
D.若A、B都是参与肺循环的血管,则B中流的是动脉血
【分析】动脉的功能是把心脏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静脉的功能是把全身各处的血液送回心脏,毛细血管的功能是进行物质交换。
管壁
管腔
血流速度
动脉
最厚,弹性大
较小
最快
静脉
较厚,弹性小
较大
较慢
毛细血管
最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非常细,只允许红细胞呈单行通过
非常慢
图示A是静脉血管,B是动脉血管,图C毛细血管。
【解答】解:A、图B血液的流动方向由主干流向分支可以看出B是动脉血管,管壁较厚、弹性大;图A血液的流动方向由分支流向主干可以看出A是静脉血管,管壁较薄,弹性小;图C毛细血管成单行通过,是毛细血管,A正确;
B、B动脉血管,管壁较厚、弹性大;A是静脉血管,管壁较薄,弹性小,B正确;
C、由于C为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是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所以血液流经此处,血液的成分将发生变化,C正确;
D、若A,B都是参与肺循环的血管,由肺循环的路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经过肺部毛细血管的物质交换,血液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则B为肺动脉,里面流动的是静脉血,A是肺静脉,里面流的是动脉血,B是肺动脉,B中流的是静脉血,D错误。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血管的特点,可通过列表对比几种血管的特点掌握。
6.(2分)冬天上课门窗关闭较久后,不少同学会出现打“呵欠”的现象,是因为( )
A.打“呵欠”会传染
B.同学想睡觉
C.教室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D.大家养成了打“呵欠”的习惯
【分析】打“哈欠”是脑部缺氧的表现,在冬天上课门窗关闭较久后,由于教室内学生较多,呼吸消耗的氧和产生的二氧化碳较多,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增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产生打“哈欠”现象,排出过多的二氧化碳。
【解答】解:人体通过“哈欠”的深呼吸运动使血液中氧气增加,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人精力更加充沛。所以冬天上课教师关窗较久后,不少同学会出现打“呵欠”的现象,这是因为教室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故选:C。
【点评】关于哈欠的产生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应该结合者具体的情境分析。
7.(2分)呼吸道的功能不包括( )
A.温暖气体 B.湿润气体 C.清洁气体 D.交换气体
【分析】呼吸道都有骨或软骨作支架,其内表面覆盖着黏膜,黏膜内还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这些特点这可以保证呼吸道内的气流通畅。又能对吸入的空气具有清洁、湿润和温暖的作用。
【解答】解:ABC、清洁空气、湿润空气、温暖空气,都是呼吸道的作用,ABC不符合题意;
D、呼吸道没有气体交换的作用,气体交换的场所是肺,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呼吸道的作用。
8.(2分)如图表示肺容积在呼吸过程中的变化曲线。当肺容积由a变化到b时,肋间外肌和膈肌的舒缩状态分别是( )
A.收缩、舒张 B.收缩、收缩 C.舒张、舒张 D.舒张、收缩
【分析】图示中表示的是平静呼吸时肺内气体容量变化曲线,曲线ab段表示肺内气体容量由小变大,表示吸气;曲线bc段表示肺内气体容量由大变小,表示呼气。
【解答】解: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呼吸运动主要与肋间肌和膈肌的运动有关。
曲线图中,曲线ab段表示肺内气体容量由小变大,表示吸气,是吸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人在平静状态下,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景和左右镜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
曲线图中,曲线bc段表示肺内气体容量有大变小,表示呼气,是呼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当肋间肌舒张时,肋骨因重力回落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景和左右镜都变小,同时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使胸廓的上下径变小,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变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
故选:B。
【点评】明确吸气和呼气的进行是由于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导致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之间形成压力差而形成的。
9.(2分)肾动脉和肾静脉中的血液中相比,肾静脉中的血液( )
A.氧少,尿素等废物少 B.氧少,尿素等废物多
C.氧多,尿素等废物少 D.氧多,尿素等废物多
【分析】此题考查了两种血管中成分的变化。结合尿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肾脏作为一个一般器官,其正常的生命活动,要进行呼吸作用,需要消耗氧气和养料,所以血液流经肾脏后氧气和养料都会减少,二氧化碳增多;肾脏作为一个排泄器官,要将流经肾脏的血液中的一些代谢废物形成尿液排出体外,所以血液流经肾脏后血液中的废物会减少。
【解答】解:肾动脉进入肾脏后经过反复分支形成入球小动脉,入球小动脉分出的数十条毛细血管弯曲盘绕形成肾小球,肾小球的毛细血管又在另一端汇集成出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又分支形成毛细血管,包绕在肾小管外面,这些毛细血管又汇集成肾静脉;从肾动脉流入肾脏的血液,在沿这条路线流经肾小球时,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液中的部分尿素和尿酸等废物随尿液排出,因此从肾静脉流出的血液中,尿素、尿酸等废物减少;血液流经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与组织细胞发生了物质交换,组成肾小管的细胞利用血液运来的氧气和养料分解有机物,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扩散到血液,即血液中的氧气和养料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里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因此肾静脉的血液里二氧化碳的含量高,氧气减少,养料减少。故肾动脉和肾静脉中的血液成分相比较,肾静脉的血液中氧气少,尿素等废物少,养料少,二氧化碳多。
故选:A。
【点评】本题既要注意肾脏自身的代谢活动,又要注意肾脏形成和排出尿液的功能,不然容易错选。
10.(2分)尿液形成过程中,既能被滤过又能全部被重吸收的物质是( )
A.无机盐 B.水 C.尿素 D.葡萄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尿的形成过程,分析解答。
【解答】解: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除了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以外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过滤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可见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注意区分血浆、原尿和尿液,掌握尿形成的两个过程。明确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11.(2分)如图,近视眼示意图以及可以佩戴的矫正眼镜分别是( )
A.甲、丙 B.甲、丁 C.乙、丙 D.乙、丁
【分析】(1)近视眼:如果晶状体的凸度过大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形成近视眼。戴凹透镜加以矫正。。
(2)远视眼:如果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小,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造成的。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解答】解:图甲光线在视网膜前汇聚,表示成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表示的是近视眼,近视眼用丁凹透镜矫正;图乙光线在视网膜后方汇聚,表示成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因此表示的是远视眼,远视眼用丙凸透镜进行矫正。所以近视眼示意图以及可以佩戴的矫正眼镜分别是甲、丁。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近视、远视的成像特点和矫正措施。
12.(2分)听觉产生过程中,接受声波刺激的部位是( )
A.耳蜗 B.听小骨 C.鼓膜 D.听觉神经
【分析】 如图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耳郭,收集声波;
外耳道,将声波传至鼓膜;
鼓膜,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振动;
听小骨,听小骨把鼓膜的振动扩大并传到内耳;
咽鼓管,连通鼓室和鼻咽部;
耳蜗,里面有听觉感受器,接受震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听神经,将耳蜗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
半规管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
【解答】解:A、耳蜗,里面有听觉感受器,接受震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A正确;
B、听小骨,听小骨把鼓膜的振动扩大并传到内耳。B错误;
C、鼓膜,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振动。C错误;
D、听觉神经,将耳蜗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D错误,
故选:A。
【点评】回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听觉的形成过程.
13.(2分)下列全部属于简单反射(非条件反射)的一组是( )
A.望梅止渴、嘤嘤求哺、鹦鹉学舌
B.大雁南飞、公鸡报晓、惊弓之鸟
C.蚂蚁搬家、蜘蛛结网、孔雀开屏
D.猫捉老鼠、闻鸡起舞、老马识途
【分析】(1)简单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2)复杂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简单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解答】解:A、望梅止渴是复杂反射、嘤嘤求哺是简单反射、鹦鹉学舌是复杂反射;
B、大雁南飞和公鸡报晓都是简单反射、惊弓之鸟是复杂反射;
C、蚂蚁搬家、蜘蛛结网、孔雀开屏,都是简单反射;
D、猫捉老鼠、闻鸡起舞、老马识途,都是复杂反射。
所以,全部属于简单反射(非条件反射)的一组是蚂蚁搬家、蜘蛛结网、孔雀开屏。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复杂反射与简单反射的区别。
14.(2分)给小儿服用的小儿麻痹糖丸,正式名称叫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其接种的疫苗和产生的免疫分别属于( )
A.抗体、特异性免疫 B.抗体、非特异性免疫
C.抗原、特异性免疫 D.抗原、非特异性免疫
【分析】(1)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2)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3)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解答】解:接种的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增强抵抗力,从而避免传染病的感染。因此,其接种的疫苗属于抗原。接种疫苗后体内产生了相应的抗体,抗体具有特异性,因此产生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疫苗免疫的原理、抗原、抗体的概念.
15.(2分)下列疾病与引发原因叙述合理的是( )
A.夜盲症﹣﹣缺乏维生素B
B.糖尿病﹣﹣胰岛素分泌不足
C.地方性甲状腺肿﹣﹣缺钙
D.侏儒症﹣﹣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分析】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还会引起疾病,如表:
维生素种类
主要功能
缺乏症
维生素A
促进人体正常发育,增强抵抗力,维持人的正常视觉
皮肤粗糙、夜盲症
维生素B1
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
神经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脚气病
维生素C
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维持骨骼、肌肉和血液的正常生理作用,增强抵抗力
坏血病、抵抗力下降
维生素D
促进钙、磷吸收和骨骼发育
佝偻病、骨质疏松
无机盐对人体也很重要,如果缺乏,也会引起相应的病症,如缺铁会造成缺铁性贫血,缺乏含钙的无机盐,儿童会造成佝偻病等。
【解答】解:A、夜盲症是由于缺乏维生素A形成的,A错误;
B、胰岛素能够调节糖的代谢。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过高形成的,B正确;
C、地方性甲状腺肿是因为缺少含碘的无机盐,C正确。
D、生长激素能够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引起侏儒症,D正确。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不同无机盐和维生素的作用、缺乏症等。
二、非选择题(共4题:每空1分,共20分)
16.(4分)如图图示中,图甲为“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中对材料的处理;图乙是用显微镜观察时,看到的一个视野。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用棉絮包裹小鱼的鳃盖和躯干部,并时常往棉絮上滴加清水,其目的是 保证小鱼的正常呼吸 。
(2)通常情况下,我们应使用 低 倍显微镜观察尾鳍血管内血液的流动。
(3)血管b是毛细血管,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红细胞是单行通过 。
(4)若要把视野右下方的血管c移到正中央,则培养皿应向 右下方 移动。
【分析】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时,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图中a动脉,b毛细血管,c静脉。
【解答】解:(1)小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来获得水中的溶解氧,因此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实验过程中,要用浸湿的棉絮,并经常滴加清水,将小鱼的头部的鳃盖和躯干包裹起来,目的是保持小鱼正常的呼吸。
(2)小鱼尾鳍内含色素,颜色深,视野较暗,因此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应该用低倍的显微镜,低倍镜比高倍镜的视野亮。
(3)血管b中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
(4)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所以若要把视野右下方的血管c移到正中央,则培养皿应向右下方移动。
故答案为:(1)保证小鱼的正常呼吸
(2)低
(3)红细胞是单行通过
(4)右下方
【点评】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到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情况,并能识别各血管的名称。
17.(6分)如图为人体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的生理活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a生理过程叫 吸收 。
(2)图中1生理过程进行时,膈肌处于 舒张 (填“收缩”或“舒张”)状态。
(3)图中心腔A与B之间、C与D之间防止血液倒流的结构是 房室瓣 。若从手臂静脉注射药物,则药物经过心脏各腔的先后顺序是 A→B→C→D (用图中字母表示)。
(4)当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将变成 动脉 血。
(5)某肾炎患者尿检时发现尿液中有红细胞和蛋白质。此人肾脏的 肾小球 可能发生了病变。
(6)肺泡壁、小肠绒毛壁以及毛细血管壁等结构的共同特点是:壁很薄,只由 一层上皮细胞 构成,这些结构特点都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
【分析】心脏有四个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只有心房与心室是相通的,心脏的左右是不相通的,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图示中A、B、C、D分别表示心脏的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图中1是呼气,2代表的是排尿,4是排遗,5是吸气,a是吸收,bc表示组织里的气体交换,①肾动脉,②肾静脉。
【解答】解:(1)分析图示可知,a是吸收。
(2)分析图示可知,1是呼气,当肋间肌和膈肌舒张时,胸廓体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
(3)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瓣、心室与动脉之间有动脉瓣,这样就保证了血液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血液循环路线如图所示:
静脉注射药物,药物随血液流动的途径是:上下腔静脉→A右心房→B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C左心房→D左心室→主动脉,即药物经过心脏各腔的先后顺序是A→B→C→D。
(4)在肺循环中,静脉血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肺泡中氧气浓度比血液中的氧气浓度高,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比肺泡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高,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扩散进入血液,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静脉血就变成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
(5)尿的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过程。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因此正常人的尿液中是不含蛋白质和血细胞的,只有肾小球发生病变、通透性增大时,蛋白质和血细胞才会进入肾小囊中,而肾小管对蛋白质和血细胞不能进行重吸收,这些物质就会随尿液排出。因此尿液中有红细胞和蛋白质的肾炎病人,可能是肾小球发生了病变。
(6)肺泡壁和缠绕在它外面的毛细血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肺泡之间进行气体交换。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肾小囊壁等结构上的共同特点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这些特点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进入小肠内壁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中。因此共同特点是壁很薄,均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与物质交换相适应。
故答案为:
(1)吸收;(2)舒张;(3)房室瓣;A→B→C→D;(4)动脉;(5)肾小球;(6)一层上皮细胞。
【点评】做题时要注意认真识图。
18.(5分)如图为反射弧的模式图,据图在横线上填出符合题意的人体器官或结构:
(1)反射弧由5部分组成,②是 传入神经 。
(2)如果此图表示人看到杨梅而分泌唾液的反射弧,那么①代表 视网膜 ,⑤代表 唾液腺 。(填具体结构)
(3)如果因意外,②处被切断,上述反射能否完成 否 。(填能或否)
(4)图中 ④(或者⑤) 结构(填序号)受损则可能出现能感知而不能反射的现象。
【分析】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较强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
【解答】解:(1)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和⑤效应器。
(2)如果此图表示人看到杨梅而分泌唾液的反射弧,视网膜能感受物像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沿着视觉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因此①感受器是位于视网膜上,⑤效应器是唾液腺。
(3)如果因意外,②传入神经被切断,反射弧不完整,①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不能传到③神经中枢,上述反射不能完成。
(4)在脊髓中,神经元细胞体集中脊髓的中央叫灰质,神经纤维集中在脊髓的周围叫白质,图中只有白质结构受损脊髓内的神经中枢不能通过二白质把神经冲动上行传导到大脑,将导致出现能反射而不能感知的现象;若传出神经或效应器结构受损,反射弧不完整,因此不能产生反射;但是神经中枢能通过白质把神经冲动上行传导到大脑,能出现能感知。
故答案为:
(1)传入神经。
(2)视网膜;唾液腺。
(3)否。
(4)④(或者⑤)。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熟记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
19.(5分)某同学为了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设置如下实验,结合如图分析后填空:
(1)该同学将这3只试管放到37℃的温水中,10分钟后取出,分别滴加2滴碘液并摇匀,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① 号试管不变蓝,原因是 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馒头碎屑里的淀粉分解成了麦芽糖,麦芽糖遇碘不变蓝 。
(2)该实验尽管使用了3只试管,但必须两两一组进行分析,目的是进行 对照 。
(3)将①号试管与②号试管作为一组实验进行探究,其实验变量是有无 唾液 。
(4)实验装置为什么要放入37℃温水中处理? 模拟口腔温度(37℃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最强) 。
【分析】(1)“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步骤是:以唾液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37℃水浴→滴加碘液→观察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2)从题干提供的信息可知,该实验是设置两组对照实验:①和②是以唾液为变量的一组对照实验,是为了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①和③以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为变量的对照实验,是为了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食物的消化有促进作用。
【解答】解:(1)该同学将这3只试管放到37℃的温水中,10分钟后取出,分别滴加2滴碘液并摇匀,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①号试管不变蓝色,说明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馒头碎屑里的淀粉分解成了麦芽糖,麦芽糖遇碘不变蓝。
(2)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设置对照实验的目的是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所以该实验尽管使用了3只试管,但必须两两一组进行分析,目的是进行对照。
(3)将①号试管与②号试管作为一组进行探究,其实验变量是有无唾液。
(4)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在该温度下,消化酶的活性最高,因此将实验装置置于该温度环境下是模拟口腔温度(37℃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最强)。
故答案为:(1)①;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馒头碎屑里的淀粉分解成了麦芽糖,麦芽糖遇碘不变蓝
(2)对照
(3)唾液
(4)模拟口腔温度(37℃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最强)
【点评】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方法步骤。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重庆市忠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实验题,读图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生物][期末]重庆市忠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生物期末试卷,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重庆市忠县七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