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2 醉翁亭记教案
展开主备人: 授课人: 时间:
课题 | |||
学习 目标 |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 ||
重点 难点 | 1.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 ||
教法 学法 | 朗诵法 讲解法 小组讨论法 合作探究法 | ||
集体智慧 第一课时 | 个人设计 | 教学反思 | |
预习 导学 |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环滁( ) 林壑( )尤美 琅琊( )( ) 岩穴暝( ) 伛偻( )( )提携 山肴野蔌( ) 觥筹( )( )交错 颓( )然 阴翳( ) 林霏( ) 弈( )者胜 酒洌( ) 2.本文选自 ,作者 ,字永叔,号 ,晚年又自号为 ,谥号“文忠”。他是 (朝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的另外几家是:唐朝的 和 ;宋朝的另外几位散文家是 。 |
课前检测较好,能督促学生充分预习。
介绍一下“唐宋八大家”
由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导入,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先示范,然后让学生自行翻译课文,教师及时点评或纠正。
联系《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
对于文中的“也”的用法不必过多讲解
太守是否真老,有必要和学生交流一下。
第三段中的四种乐要引导学生概括出来
点一下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
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要与学生讲清楚
教会学生发表个人主张 |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的。背诵一定的名篇,对学生是终身受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教学在读背的基础上,不能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 |
学习 研讨 | 一、 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背景介绍 三、解题 “记”是古文中一种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裁,多用来描写作者的旅行见闻。 四、听读课文,掌握朗读节奏 学生读课文,读通顺,读准节奏 教师出示重点读音 滁(chu) 壑(he) 琅琊(langya) 潺(chan)酿(niang) 僧(seng) 辄(zhe) 五、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疏通课文大意,不懂问题可以向老师或其他小组的同学提问。(教师可出示参考译文作为学习辅助)。 六、完成下列资料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字 蔚然:茂盛的样子。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颓然:精神不振的样子。 杂然:错杂的样子。 伛偻提携:驼背。 山肴野蔌:蔬菜。 2、一词多义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靠近)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转折连词) 临溪而渔(到)朝而往, 暮而归(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不必译出) 泉香而酒洌(顺接连词) 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山水之乐(乐趣,名词)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以……为乐趣,动词)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欢乐,形容词) 七、再读课文,注意体会“也”的不同语气和“而”的轻重音;通过推究文理,梳理文脉,读出词、句、段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旨在读得流畅。 教师在学生疏通文句的基础上作朗读提示: 第一段,“环滁皆山也──琅琊也──酿泉也──醉翁亭也──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自号曰醉翁也──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中,前四个“也”表判断;五、六、七个“也”表解释;第八个“也”表肯定,语气坚定,“也”的语调要较重;第九个“也”表肯定,但语气较平稳。 第二段,这一段中“而”较多。关于“而”的读法,凡表转折或递进意味,都需重读;凡连接词与词,有调节节奏作用的,则应轻读。 第三段,四个“也”均表解释语气,六个“而”有的表修饰,如“杂然而前者”;有的表因果,如“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冽”。这些句子均应轻读。 第四段,一、二句“也”表陈述语气,四、五句“也”表解释。“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除第三个“而”表顺接需轻读外,其余三个均应重读。
一、 导入新课: 二、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探究文章的结构。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已有了了解,下面请同学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 讨论明确:
2、讨论文章的内容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呢?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作者在写醉翁亭之前先写了周围的景色,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与下文内容有怎样的联系? 参考:从远山落笔,立足于滁州,先是定点观察环视,然后把焦点对准西南诸峰,点出了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琅琊。接着动点观察,景随步移,山行六七里,先闻水声,后见泉水,最后峰回路转,推出了泉上的醉翁亭,写出了亭的环境,按照由远而近的顺序 (2)山水美,自然有游人的乐趣,人们的乐趣表现在哪些地方?
(3)根据以上梳理,你认为文章结构有何特点?
文章讲究结构上的前呼后应:第一段提出太守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第三段描写太守在宴席上“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三、结合以上分析,理解作者情怀。 1、作者结尾说“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那么太守到底“乐”什么呢? 讨论后明确:怡情山水,更为滁州一带的百姓安居乐业而乐。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 2、投影出示《丰乐亭记》,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怀。 四、赏读课文。 《醉翁亭记》是一篇极其优美的散文,秀丽多姿,富有诗情画意。请大家就课文景物描写的内容,重点诵读,并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推荐一下。
| ||
2训练 延伸 | 古代文人骚客面对自己的生活和遭遇时表现出不同的人生价值观:或愤世嫉俗,或隐居田园、超然世外,或进退皆忧。而范仲淹提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理想。欧阳修在此文中表达了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理想。对以上几种人生态度和理想你有何评价?你更欣赏哪一种?
| ||
当堂 训练 | 1.《醉翁亭记》的作者是 ,字,号 ,晚年号 , 朝 家、 家。谥号 2.全文的主旨是: 。“乐”字贯穿全文。全文以“ ”字贯穿,通过对滁州优美风景的描写,表现了 3.文章的名句是: ①醉翁亭命名的缘由是: ②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 ③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 ④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 ;⑤写春景的句子是: ;⑥写夏景的句子是: ;⑦写秋景的句子是: ;⑧写冬景的句子是: ;⑨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1、 2、 ,3、 4
| ||
作业 布置 | 学习评价各题 | ||
板书设计 |
醉景:山水、朝暮、四时 以醉写乐 太守醉 醉人:滁人游,众宾欢 乐中含悲 醉情:与民同乐 |
备课评价: 年级主任(签名):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重点,课时安排,课前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 醉翁亭记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 醉翁亭记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课时安排,教学步骤,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 醉翁亭记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 醉翁亭记教案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