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新人教版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同步练习整套
2021学年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当堂达标检测题
展开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当堂达标检测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使格里菲思提出了“转化因子”的结论( D )
A.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DNA,与R型活细菌混合后,注射到鼠体内,小鼠患病死亡
B.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多糖,与R型活细菌混合后,注射到鼠体内,小鼠患病死亡
C.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蛋白质,与R型活细菌混合后,注射到鼠体内,小鼠患病死亡
D.将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与R型活细菌混合后,注射到鼠体内,小鼠患病死亡
[解析] 由题意知D项符合要求。
2.(2019·湖北十堰市高二期末)用32P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实验后,含32P的是( A )
A.少数子代噬菌体的DNA B.部分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
C.全部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 D.全部子代噬菌体的DNA
[解析] 用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仍留在细菌细胞外;在噬菌体的DNA的指导下,利用细菌细胞中的物质来合成噬菌体的组成成分。随噬菌体增殖产生的子代噬菌体越多,含32P标记噬菌体所占比例越少。综上分析,A正确,B、C、D均错误。
3.下列有关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豌豆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B.酵母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
C.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含有硫元素
D.HIV的遗传物质水解产生4种脱氧核苷酸
[解析] 豌豆是真核细胞生物,其遗传物质只有DNA;酵母菌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线粒体中也有少量分布;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不含S元素;HIV的遗传物质是RNA,水解后产生4种核糖核苷酸。
4.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如下图),在培养有R型细菌的1、2、3、4四支试管中,依次加入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DNA和DNA酶、蛋白质、多糖,经过培养,检查结果发现试管内仍然有R型细菌的是( D )
A.3和4 B.1、3和4
C.2、3和4 D.1、2、3和4
[解析] 2、3、4三支试管内只有R型细菌,因为没有S型活细菌的DNA,所以都不会发生转化。1号试管因为有S型活细菌的DNA,所以会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但是发生转化的R型细菌只是一部分,故试管内仍然有R型细菌存在。
5.(2018·曲师附中高一期中)在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用DNA酶处理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并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结果发现培养基上仅有R型细菌生长。设置本实验步骤的目的是( D )
A.证明R型细菌的生长并不需要S型活细菌的DNA
B.补充R型细菌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C.可以直接证明S型细菌DNA不是促进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因素
D.与“以S型细菌的DNA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的实验形成对照
[解析] S型细菌中提取的DNA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DNA酶处理从S型细菌中提取的DNA,并使DNA水解,结果R型细菌没有发生转化。这两组实验形成对照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NA的水解产物不是“转化因子”。此实验的目的不是证明DNA酶能够分解DNA。
6.以下是赫尔希和蔡斯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关于此实验的分析和结论不正确的是( C )
+上清液的放射性很高沉淀物的放射性很低
+上清液的放射性很低沉淀物的放射性很高
A.上清液的主要成分是细菌的培养基和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沉淀物的主要成分是细菌菌体
B.此实验表明DNA是遗传物质
C.①实验说明噬菌体的标记部分进入了细菌
D.②实验说明噬菌体的标记部分进入了细菌
[解析] 上清液主要成分是细菌的培养基和噬菌体蛋白质外壳,质量较重的沉淀物的主要成分是细菌菌体,A项正确。此实验表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仍留在外面,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B项正确。①实验不能说明噬菌体的标记部分进入了细菌,因为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不能进入细菌,进入细菌体内的只有噬菌体的DNA。C项错误,D项正确。
7.图甲是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后两种细菌的含量变化,图乙是利用同位素标记技术完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D )
A.甲图中ab时间段内,小鼠体内还没形成大量的免疫R型细菌的抗体
B.图甲中,后期出现的大量S型细菌由R型细菌转化并增殖而来
C.图乙沉淀物中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完全没有放射性
D.图乙中若用32P标记亲代噬菌体,出现上清液放射性偏高一定是保温时间过短导致的
[解析] 小鼠产生抗体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所以甲图中ab时间段内,小鼠体内还没形成大量的免疫R型细菌的抗体,使得R型细菌数目增多,A正确;由于是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所以甲图中最初的S型细菌是R型细菌转化而来的,但之后产生的S型细菌也可以是由转化形成的S型细菌增殖而来的,B正确;乙图中噬菌体被标记的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不能进入细菌,而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全部是借助细菌内的氨基酸重新合成的,完全没有放射性,C正确;图乙中若用32P标记亲代噬菌体,如果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大量繁殖,会导致大肠杆菌裂解死亡,释放出子代噬菌体,离心后这些子代噬菌体(部分体内含有32P)将分布在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放射性偏高,D错误。
8.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C )
①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②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③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DNA ④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是RNA ⑤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解析] 一切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内既含有DNA又含有RNA,但遗传物质是DNA。DNA病毒也以DNA作为遗传物质,流感病毒属RNA病毒,以RNA作为遗传物质。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因此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9.下列有关人类对遗传物质探索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B.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采用了物质提纯、鉴定与细菌体外培养等技术
C.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证明了DNA是生物主要的遗传物质
D.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实验证明了蛋白质和RNA是遗传物质
[解析] 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只证实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内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只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实验只证明了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
10.(2019·江淮十校高三联考)某同学对格里菲思的实验进行了改良,将R型菌、S型菌、加热杀死S型菌、R型菌和加热杀死的S型菌的混合物分别接种到甲、乙、丙、丁四组相同的培养基上,在适宜无菌的条件下进行培养,一段时间后,菌落的生长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D )
A.若培养前在甲组培养基中加入S型菌的DNA,得到的菌落类型与丁不同
B.甲、乙两组作为丁组的对照组,丙组培养基无菌落产生,可以不必设置
C.丁组的实验结果说明了使R型菌发生转化的物质是S型菌的DNA
D.该实验中的无关变量有培养基的成分、培养条件、培养时间等
[解析] 培养前在甲组培养基中加入S型菌的DNA,可使部分R型菌发生转化,得到的菌落类型与丁相同,A错误;丙组作为丁组的对照组,目的是排除加热杀死的S型菌复活的可能,B错误;丁组的实验结果只能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可以使R型菌发生转化,不能说明使R型菌发生转化的物质是S型菌的DNA,C错误;该实验中的无关变量有培养基的成分、培养条件、培养时间等,D正确。
11.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两个实验均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的转化因子是S型细菌中的DNA
C.在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保温时间太长或太短均可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升高
D.两个实验的设计思路都是设法将DNA与RNA分开后单独研究各自的效应
[解析]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只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没有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A正确;艾弗里通过实验,证明了格里菲思实验中的转化因子为S型细菌中的DNA,B正确;在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保温时间大长或太短均可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升高,C正确;两个实验的设计思路都是设法将DNA与蛋白质分开后单独研究各自的效应,D错误。
12.噬藻体是感染蓝藻的DNA病毒。A、B两组分别用32P和35S标记的噬藻体感染蓝藻细胞,培养一段时间,经搅拌、离心后进行放射性检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C )
A.设计该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噬藻体的遗传物质
B.该实验的设计思路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C.噬藻体增殖所需要的模板、原料和酶等均来自蓝藻
D.32P标记的是噬藻体的DNA
[解析] 噬藻体增殖的模板是噬藻体的DNA,原料和酶来自蓝藻。
二、非选择题
13.回答下面有关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问题。
(1)写出如下处理的实验结果:
实验处理 | 实验结果 |
① R型活细菌注射实验鼠 | __不死亡__ |
②S型活细菌注射实验鼠 | __死亡__ |
③用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射实验鼠 | __不死亡__ |
__死亡__ | |
__死亡__ | |
__不死亡__ | |
__不死亡__ |
(2)哪一实验可证明S型细菌含有使R型细菌转化的转化因子?__④__。
(3)由实验⑤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S型细菌的DNA是使R型细菌发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转化因子是DNA)__。
(4)如果用⑤来证明实验假设“使R型细菌转化的转化因子是S型细菌的DNA”,那么与⑤构成对照实验的是__①⑦__。
14.(2019·湖南张家界期中)请利用所给的含有大肠杆菌生长所需各种营养成分的培养基(分别含32P标记的核苷酸和35S标记的氨基酸)、大肠杆菌菌液、T2噬菌体进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1)实验过程:
步骤一:分别取等量含32P标记的核苷酸和含35S标记的氨基酸的培养基装入两个相同培养皿中,并编号为甲、乙;
步骤二:在两个培养皿中接入__等量的大肠杆菌菌液__,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步骤三:放入__T2噬菌体__,培养一段时间,甲、乙可分别获得__被32P标记__和__被35S标记__的噬菌体;
步骤四:用上述噬菌体分别侵染__未被标记的__大肠杆菌,经短时间保温后,用搅拌器搅拌、离心。
步骤五:检测放射性同位素存在的主要位置(如下图):
①用甲培养皿中获得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搅拌、离心后结果如__B__图。
②用乙培养皿中获得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搅拌、离心后结果如__A__图。
(2)理论上A、B两支试管中,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只有其中之一有放射性,请分析试管B中上清液具有较低放射性的原因是__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来,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或部分噬菌体没有侵入大肠杆菌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__。(答出一条即可)
[解析] 试管B(32P标记的核苷酸)中上清液具有较低放射性的原因:①培养时间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来,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②培养时间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入大肠杆菌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
15.“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如下图)是科学家对生物遗传物质的探究过程中的一个实验。
(1)某人曾重复了“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一部分S型细菌加热杀死;
②制备符合要求的培养基,并分为若干组,将菌种分别接种到各组培养基上(接种的菌种见图中文字所示);
③将接种后的培养装置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菌落的生长情况,发现在第4组培养基中有S型细菌。
本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的某种物质(转化因子)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__。
(2)艾弗里等人通过实验证实了在上述细菌转化过程中,起转化作用的是DNA。请利用DNA酶作试剂,选择适当的材料用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促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物质是DNA”,并预测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材料用具:R型细菌、S型细菌、DNA酶、蒸馏水、制备培养基所需的原料等。
①实验设计方案:
第一步:从S型细菌中提取DNA;
第二步:制备符合要求的培养基,将其均分为三组,标为A、B、C,请将处理方法填写在下表中;
编号 | A | B | C |
处理方法 | 不加任何提取物 | __加入提取出的S型细菌的DNA__ | __加入提取出的S型细菌的DNA和DNA酶__ |
第三步:将R型细菌分别接种到上述三组培养基上;
第四步:将接种后的培养装置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②预期实验结果:__A、C组培养基中未出现S型细菌,B组培养基中出现S型细菌__。
③得出结论:__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物质是DNA__。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练习题,共8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巩固练习,共12页。
这是一份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同步练习题,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