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学案
展开篇目2 登泰山记
(教师用书独具)
(第1段)泰山之阳(山的南面),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山南面山谷中的水)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在)其(那,代指阳谷和阴谷)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请概括段意:介绍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第2段)余以(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这里是“冒”的意思)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界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石阶),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顺着)以入,道少半(不到一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像门槛一样的山崖)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助词,无实义)。道中迷雾冰滑,磴几(几乎)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背)雪,明烛(照)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停留)雾若带然。
请概括段意:写登泰山的经过。重点写登山的艰难和登上山顶后见到的雄浑开阔的景象,突出泰山的高峻。
(第3段)戊申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五鼓(五更),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天边)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同“彩”)。日上,正赤如丹(朱砂),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有的)得日或否,绛(大红)皓(白)驳(杂)色,而皆若偻(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的样子)。
请概括段意:描写观日出的情景。
(第4段)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模糊)失(缺失)。僻(偏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请概括段意:介绍泰山的名胜古迹。
(第5段)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同“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裂缝),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请概括段意:介绍泰山冬季的景色。
(第6段)桐城姚鼐记。
请概括段意:作者署名。
一、辨识通假
1.须臾成五采(“采”同“彩”,颜色)
2.少圜(“圜”同“圆”,圆形的,指山石)
二、一词多义
1.当
2.以
3.道
4.及
三、词类活用
1.汶水西流(名词作状语,向西)
2.济水东流(名词作状语,向东)
3.崖限当道者(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4.道少半(名词作动词,走,走路)
5.明烛天南(名词作动词,照)
6.山多石,少土(形容词作动词,多有;少有)
四、古今异义
1.至于泰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多平方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2.古义:摇动。今义:不稳固、不坚定。3.古义:方方正正的,指山石。今义:数学名词。
五、文言句式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生石罅。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余始循以入。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2.判断句,用副词“皆”表示判断,“皆”相当于“都是” 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3.定语后置句,“崖限当道者”中“限当道”为定语,放在“崖”的后面 现在所经过的从中岭到山顶的那些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4.省略句,“苍山”前面省略谓语“见”,后句省略主语“雪” 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5.省略句,“生”前面省略主语“树”,“生”后面省略介词“于” 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6.省略句,“循”后面省略宾语“之” 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
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诗人、散文家,安徽桐城人。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著有《惜抱轩全集》《古文辞类纂》《五七言今体诗钞》。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櫆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因为三人都是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形、色、光 ②略写
任务探究一 妙笔奇思景自美
——分析文章内容及表达技巧
[任务导引]
《登泰山记》是一篇中国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游记佳作。经作者精心剪裁,全文不足五百字,却容量很大。整体介绍了泰山,叙说了登山经过,描写了泰山夕照和日出佳景,综述了名胜古迹,再现了隆冬时节泰山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赞颂之情。
[任务设计]
1.请结合文本理解,画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第3段集中描写了泰山日出的景象,请根据文本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与作者一起赏泰山日出。
时间 | 景色 | |
出前 | 五鼓 | ① |
稍见 | ② | |
出时 | 须臾 | ③ |
日上 | ④ | |
出后 | 回视 | ⑤ |
[答案] ①大风扬积雪击面;足下皆云漫 ②山:白若樗蒱;云:一线异色 ③五采 ④日:正赤如丹;海:动摇承之 ⑤色:绛皓驳色;山:而皆若偻
3.文章的第4、5段写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这两段既写了泰山的人文景观,也写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有: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古迹——道中石刻。自然景观有:写地貌——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写树——多松,生石罅,平顶;日观数里内无树。写雪——雪与人膝齐。写水——无瀑水。写鸟兽——无音迹。②运用了小细节与大印象相结合的手法。③这样写,增加了泰山的人文内涵,突出了泰山景物的特点,表现了泰山之历史悠久,也使文章显得丰富深刻,体现了桐城派重考据的特征。
任务探究二 佳言妙语绘美景——赏析文章的语言
[任务导引]
姚鼐作为“桐城派三祖”之一,在散文的创作上有着很高的成就。无论是在用词炼句上,还是在句式的选用上,都有着鲜明的特色。展卷而读,口齿留香,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任务设计]
4.“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中的两个虚词“皆”字的运用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两个“皆”字,顿挫有力,把泰山的水景由两条河铺开成面写去,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
5.请分析“半山居雾若带然”的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神来之笔,它使这幅雪山晚晴图神采顿现,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风韵,这一笔给整个画面以无限的生机和情趣。这一切令作者心旷神怡,而作者的兴奋和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
6.请赏析“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骰子,这是从对面落笔写日观亭位于最高处。“白”字写出了白雪覆盖群山的概貌。“稍见”呼应了上文“五鼓”,说明天色尚暗,一切景象还不清晰,只是朦胧可辨。这太阳未出的昏暗景象对日出奇景起了烘托作用。
7.第5段描述泰山的特点多用两三字短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短句写出了泰山的鲜明形象,突出泰山苍劲峻峭的面貌。同时又描绘了泰山严冬的景观:“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教师用书独具)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单元学习任务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单元学习任务学案及答案,共2页。
2021学年单元学习任务学案: 这是一份2021学年单元学习任务学案,共4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单元学习任务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单元学习任务学案设计,共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参考示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