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4.4《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4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35826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4.4《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4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35826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天净沙.秋思
1新设计
结合物象、意象以及意境鉴赏古诗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美。
2教学目标
1、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2、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物象、意象、意境,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已经对诗歌并不陌生,并且能够在诵读过程中感受到诗歌的音韵美,在此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物象、意象以及意境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要结合学生熟悉的诗歌,从意象以及意境方面进行比较鉴赏。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背诵诗歌,体会诗歌的美。
教学难点: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5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诗可言志,词可传情”,我们也听过这样的一种说法,说“诗歌是长着翅膀的语言”,著名女诗人席慕容曾说过:“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诗,它只是是需要被唤醒。”好,那么让我们走近诗歌,感受它的美,一起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活动2【讲授】文本研读
(一)说说全诗的“物外之象”
小令除了所呈现的物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外还可能有什么其它的“物象”?
也许枯藤的周身生长着很多杂草
也许老树的旁边还有一二株小树
也许在老树的顶端有乌鸦筑的巢
也许流水的两边是秋收后的庄稼
也许人家的院落里有篱墙、水井、烟囱、烟囱里还冒着袅袅的炊烟
流水上漂浮着片片枯黄的叶子
古道上是归家的农人,还有雀跃的孩子
也许……
结论:看似客观的描写,背后却已包含作者的选择。
(二)诗歌中的意象分析以及作者情感体悟。
例如“枯藤”即将枯萎的藤蔓,残喘地绕着老树树干,在秋风中瑟瑟颤抖,抵不住秋的凄寒~~
“古道”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中“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宋张炎《壶中天·扬舲万里》词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
“瘦马”董解元《西厢记》 【仙吕·赏花时】:“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经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瞥见个孤林端入画,蓠落萧疏带浅沙。一个老大伯捕鱼虾,横桥流水。茅舍映荻花。” ;元代无名氏小令《醉中天》 “老树悬藤挂,落日映残霞。隐隐平林噪晓鸦。一带山如画,懒设设鞭催瘦马。夕阳西下,竹篱茅舍人家。”也有六个意象与马曲相同。
以此分析其它“意象”
作者情感:“古道”的出现给诗境增添了亘古的沧桑感,在不知尽头的古道上可能漂泊的旅人也忘记了来时的路。
“古道”漫漫,却是词人唯一可以自由行走的地方,并在行走中让情感释放。
在熟悉又陌生的“古道”上又有多少像词人一样的旅人,在不断的寻找归属,却又一次次地迷失在古道
“瘦马”是旅人唯一的“伙伴”,给漂泊的人很多情感的慰藉
“瘦马”和主人一同经历了沧桑岁月,见证了旅人的心路历程
“瘦马”无言,但主人能听和其相似的流浪的心声
“瘦马”之“瘦”正相应和周身的景致,更增加了内心的孤苦
引导学生从意象分析作者情感
活动3【活动】比较赏析
结合《江雪》感知意象和意境。
物象是客观的呈现事物本身。
意象好比是引渡我们到精神世界的渡船,船的空间越大,渡的人就越多,同样,意象留有的象外空间越大,传出的审美经验就越多。
意境如我们说的体会“文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人之情感作用于文本本身,使人融入于作者的精神世界。
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
诗中意象并不多,极具写意色彩。从“象”的层次来看,诗人为我们传达了一个空间上的空旷感,但是,诗的意象由空间的空旷引向了精神上的“空旷”——孤寂。这就是意象的魔力所在。
活动4【作业】布置作业
写一篇《天净沙·秋思》的诗歌鉴赏
![语文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31c23b6141fe3610b7ae5ce90bd68e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