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任务群(任务突破练)含解析新人教版(40份)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任务群七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突破练31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含解析新人教版
展开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任务群七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突破练31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含解析新人教版,共8页。
任务突破练三十一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1.在下面一段话的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眼科医生证实,长期玩手机游戏,会对视网膜造成 ,如果不及时就医,可能会导致永久性视力减退 失明,此时医术再高明的医生也无能为力。但一些手机依赖症患者依然 ,认为医生的说辞是 。
A.损害 或者 不以为意 骇人听闻
B.损害 甚至 不以为然 耸人听闻
C.危害 或者 不以为然 骇人听闻
D.危害 甚至 不以为意 耸人听闻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夏日傍晚微感闷热,我步出宾馆,独自走向黑石礁。海声,哗哗复哗哗,好似在 着什么?这座古老而新颖的水城,一下子摁亮无数个灯盏,使天空布满了橙红色。无疑,这是一座梦幻般的城市。它所 的人间故事,一网又一网地撒向大海。
这时,我听见他长咳了几声。他的咳声,在夜风中扩散得很远。后来听说,他是来自南方的一位年迈诗翁。我远远地 着他。他那一头苍苍白发,具有风云特有的 。白发缭乱着,像草原上的一丛白草,随风而飘,像一首婉约诗。
A.倾诉 编写 注视 韵律
B.诉说 编写 凝视 韵致
C.倾诉 编织 凝视 韵致
D.诉说 编织 注视 韵律
3.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有位作家说,要想使自己生活的扁舟轻驶,务必要让它 的仅限于必不可少之物,不然轻则 无以进,重则可能压沉自己的生活之舟。道理很明白,什么都舍不得撒手,往往 什么都不得不 。
A.装载 徜徉 致使 割爱
B.承载 徘徊 导致 舍弃
C.装载 徘徊 致使 舍弃
D.承载 徜徉 导致 割爱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砚文化肇始于中华文化的源头, 着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两汉时期,砚的使用已十分普遍,汉砚以石、陶制品为多。汉代石砚的装饰十分讲究,砚盒通体 ,古色古香。隋唐以来,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的辉煌成就促进了文房用具的发展,开启了中国砚台发展史上的新篇章。两宋之际,砚台在形制、材质等方面发生了重要变化;砚台收藏、品鉴之风盛行,论砚名篇、砚史专著迭出。明清时期是砚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砚形 ,砚上铭文增多,砚台材质 。
A.凝聚 流光溢彩 丰富多样 不胜枚举
B.凝结 流光溢彩 丰富多彩 不胜枚举
C.凝结 光彩夺目 丰富多彩 数不胜数
D.凝聚 光彩夺目 丰富多样 数不胜数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敦煌文学作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传世文人诗文的抄本,属传统的文人士大夫的正统文学作品;一类是以讲经文、变文、词文、话本、缘起故事、俗赋、曲子词、白话诗等为代表的俗文学作品。特定意义上的“敦煌文学”显然是指敦煌特有的俗文学,它鲜活、明快,具有浓郁的宗教、生活气息。 《维摩诘经讲经文》,已经孕育了后代章回体白话小说的雏形。敦煌的文学艺术体现着 、自信创新的恢宏气度。敦煌壁画题材极为丰富,壁画绘制积极汲取相应时代最先进的绘画技法和理念,于线条和色彩的腾转挪移中紧扣时代脉搏,深涵经义 。
A.鸿篇巨制 兼收并蓄 意蕴
B.洋洋洒洒 兼收并蓄 意韵
C.鸿篇巨制 兼容并包 意韵
D.洋洋洒洒 兼容并包 意蕴
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近年来,脱发越来越成为人们 的话题。日前有媒体对全国643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5成大学生有脱发困扰,超7成学生处于轻微脱发状态,超6成学生曾采取措施缓解脱发。这些信息的确令人 。专家说,病理性脱发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头发就会越来越少,最终则 ,所以有脱发现象应尽早到医院就诊,查出原因后 。
A.谈虎色变 叹为观止 盖棺定论 对症下药
B.岌岌可危 唏嘘不已 盖棺定论 对号入座
C.岌岌可危 叹为观止 木已成舟 对号入座
D.谈虎色变 唏嘘不已 木已成舟 对症下药
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长安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多姿多彩的丝绸之路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演绎着盛世大唐 的辉煌。长安是当时世界商贸活动中心,长安城的东、西市各占地近千亩,业态齐全且发达。商队和马帮 地将无数的货物发往全世界,店铺和地摊上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拉载着无数商品的商队和规模庞大的各国使团, 地在这条通道上往来,不但让世界上有了人们 的谚语“东有长安,西有罗马”,也让丝绸之路沿线的成千上万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更让人们在饱览万国风情的同时,还能受到异域文化的熏陶。
A.无与伦比 慢条斯理 经年累月 口传心授
B.空前绝后 有条不紊 旷日持久 口传心授
C.无与伦比 有条不紊 经年累月 口口相传
D.空前绝后 慢条斯理 旷日持久 口口相传
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一个小小的通道,不仅是对“扫码难”问题的 ,更是一个城市文明与温度的展现。“无码”通道的开设, “升温”的第一步。如何借由这样一个“善政”,反思曾经在城市管理层面上的“非人性化”之举,更多地从全局角度出发,真正重视那些“藏在角落里”的群体;积极建立健全的、人性化的、充满温情的政府公共服务体制机制,让弱势群体走出 ;“ ”,真正帮助他们跟上时代步伐与科技潮流,让他们幸福而体面地生活:这些考验的都是政府“为政以善”的决心和能力。
A.对症下药 更是 边沿 授之以鱼
B.因事制宜 只是 边沿 授之以渔
C.对症下药 只是 边缘 授之以渔
D.因事制宜 更是 边缘 授之以鱼
9.在下面一段话的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儒学作为一种精神导向 在唐诗的创作宗旨和思想内涵中,对其产生了 而又深远绵长的影响。通过对儒学的吸收、 、融合,唐诗逐渐开拓着自身新的发展道路,尤其在应制、宦游、乐府、咏史等多种诗歌类型中,形成了 的诗性表达。
A.渗透 潜移默化 转化 文质浑融
B.渗漏 潜移默化 转化 文质彬彬
C.渗透 耳濡目染 转变 文质彬彬
D.渗漏 耳濡目染 转变 文质浑融
10.在下面一段话的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中国文学具有源远流长、 的特点。若论文学的悠久,只有古希腊文学、古印度文学可以与中国文学比肩;若论文学传统的 不断,任何别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学都不能与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一直以丰富的作品、持久的魅力 着全世界。
A.博大精深 绵延 相提并论 滋养
B.博古通今 绵延 齐头并进 滋养
C.博古通今 绵亘 相提并论 滋补
D.博大精深 绵亘 齐头并进 滋补
11.在下面一段话的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历史学家期待夏朝文字的出现,但不应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夏文字的横空出世,甲骨文是 的学科发现,是史料获取中的小概率事件。夏时期的文字载体未必契刻于龟骨,而如果书于竹帛的话,在北方环境下,可能早已 。同样, 发现王陵以证明夏王的存在,以目前的考古认知也是 。
A.可望而不可即 淹没 憧憬 强人所难
B.可遇而不可求 淹没 憧憬 强词夺理
C.可遇而不可求 湮没 期待 强人所难
D.可望而不可即 湮没 期待 强词夺理
12.在下面一段话的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我生长在乡村,冬天是麻雀 屋前檐下的季节,草垛上、电线杆上都有它们的身影和歌声。寒冷的冬日,往往因小麻雀此起彼伏的歌唱而热闹、丰富,小麻雀的歌声里,温馨 整个村庄。暖暖的阳光下,孩子们总想用各种方式去逮它们,米粒、谷子、芝麻等诱饵,无所不用。但很少能抓住它们,它们太胆小,太敏感,任何轻微的响动都足以吓跑它们。现在,我已习惯了在汽车的尾气和喧嚣中生活,看惯了灰色天空下蒙满尘埃的树木与花草,听惯了充满伤感和 的流行音乐,像一棵被移植的树在不适合的土地上生长。在城市生活不听音乐,那种远离土地的空虚无以 。
A.云集 弥散 孤独 排遣
B.聚居 弥漫 孤寂 排除
C.云集 弥漫 孤寂 排遣
D.聚居 弥散 孤独 排除
13.(2020·全国Ⅱ卷)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1899年发现的殷墟甲骨文,是近代中国史料“四大发现”之一。殷墟甲骨文内容丰富,甲骨刻辞大多是占卜的记录,但占卜的范围很广,涉及祭祀、征伐、农业、田猎、气象、疾病等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商代的社会生活。从目前的发掘情况看,甲骨文不止出现在殷墟,在北京、山西、陕西、山东、湖北, 宁夏都发现了刻有卜辞的甲骨。殷墟甲骨文年代最早,数量最多,但它不是当时唯一的文字。《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甲骨文有“典”“册”“聿(笔)”这样的文字,说明殷人祖先常规的书写材料是简册,书写工具是毛笔。只是用竹木做成的简册 腐烂,似乎无法在北方的地下长期保存,所以至今 没有发现商代的竹简。从出土材料看,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商王武丁以后才出现的,而商代早期、中期的青铜器上已有少量铭文。由于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比较困难,所以相较于铸造的青铜器铭文,甲骨文字体简化较多。对于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中基本都已出现,说明它已经是成熟的文字。文字本质上是记录语言的, 受书写材质和体裁所限,甲骨文不能全面记录当时的语言现象,但是已经能够反映汉语的基本语法、词汇系统。
A.以及 容易 尚且 然而
B.乃至 容易 仍然 虽然
C.以及 易于 仍然 然而
D.乃至 易于 尚且 虽然
任务突破练三十一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1.B 解析:“损害”指使(事业、利益、健康、名誉等)蒙受损失。受害程度较轻且是局部。“危害”指使受破坏,损害。受害程度较重且处于危险境地。根据语境,视网膜的伤害还可医治,程度较轻,应选“损害”。“或者”用在叙述句里,表示选择关系。“甚至”强调突出的事例(有更进一层的意思)。语境中的“永久性视力减退”和“失明”两种情况程度不同,存在递进关系,故应选“甚至”。“不以为意”指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语境是患者不相信医生的话,所以应选“不以为然”。“耸人听闻”指故意夸大甚至捏造事实,或出语离奇荒诞,使人震惊,听说的事不一定存在,更不一定是坏事。“骇人听闻”指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此处要表达的是患者认为医生是夸大其词,故选“耸人听闻”。
2.C 解析:“倾诉”,完全说出(心里的话)。“诉说”,带感情地陈述。这里选用“倾诉”更符合文章的抒情色彩。“编写”,就现成的材料加以整理,写成书或文章。“编织”,把细长的东西互相交错或钩连而组织起来。这里与“一网又一网”相照应,用“编织”更好。“凝视”,着重指带着某种神情,长时间地聚精会神地看某一点,对象是人或具体的静止的东西。“注视”,着重指注意力和精神集中地看,也指从侧面或暗中注意观察。“凝视”的词义比“注视”重。句中是指“我”长时间地看着那个人,应选用表意更重的“凝视”。“韵律”,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语言或物体运动的节奏规律。“韵致”,风度韵味;情致。这里修饰“风云”,应选用“韵致”,照应后文“随风而飘,像一首婉约诗”。
3.B 解析:“承载”,托着物体,承受它的重量,多用于抽象事物。“装载”,用运输工具载(人或物),多用于具体事物。语境中修饰抽象事物,填“承载”更好。“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疑不决;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根据语境,填“徘徊”更好。“导致”,引起。“导致”所引起的一般是不好的结果。“致使”,由于某种原因而使得;以致。搭配“不得不”,填“导致”更好。“舍弃”,丢开;抛弃;放弃。“割爱”,放弃心爱的东西。对应“什么都舍不得撒手”,填“舍弃”更好。
4.A 解析:“凝聚”指聚集,积聚。“凝结”指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这里指砚文化积聚着中国人的集体记忆,故选“凝聚”。“流光溢彩”,形容光彩流动闪耀的样子。“光彩夺目”,形容鲜艳耀眼,也形容某些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的极高成就。这里形容汉代砚盒的外观华美,古色古香,故选“流光溢彩”。“丰富多样”,内容丰富,多种样式。“丰富多彩”,形容内容丰富,花色繁多。此处两个词语都可以。“不胜枚举”,指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数不胜数”,指数也数不过来,形容很多。原文用来形容砚台材质之多,不能一一列举出来,但不存在难以计算的问题,故选“不胜枚举”。
5.A 解析:“鸿篇巨制”指规模宏大的著作。“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内容丰富,连续不断。从语境看,此处是说著作,宜用“鸿篇巨制”。“兼收并蓄”指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侧重融合,偏于抽象。“兼容并包”指把各个方面或各种事物吸纳进去,强调包罗、吸纳,对象一般是具体的、共存的。此处是与自信创新相并列的词,且自信创新指内容不指事物,较为抽象,应用“兼收并蓄”。“意蕴”的意思是内在的意义,含义。“意韵”的意思是意境和韵味。语境中有“深涵”,指敦煌壁画深刻包含了经义的内在意义,宜用“意蕴”。
6.D 解析:“谈虎色变”泛指一提到可怕的事情连脸色都变了。“岌岌可危”指局势或处境非常危险。句中是说脱发成为人们很怕谈起的话题,应选“谈虎色变”。“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唏嘘不已”形容非常惋惜、感慨或痛苦。句中是说调查结果令人感慨,应选“唏嘘不已”。“盖棺定论”指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到死后才能做出结论。“木已成舟”比喻事情已成定局,不能改变。此处是病理性脱发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头发就会越来越少,最终则已成定局,不能改变。根据语境选用“木已成舟”。“对症下药”比喻针对具体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号入座”比喻把有关的人或事物跟自己对比联系起来,也比喻把某人所做的事跟规章制度相比,联系起来。根据语境选用“对症下药”。
7.C 解析:“无与伦比”,没有能够比得上的(多含褒义)。“空前绝后”,从前没有过,此后也不会有。多用来形容某种成就或盛况,带有夸张赞叹的意味。此处是说盛世大唐的辉煌没有能够比得上的。选用成语“无与伦比”。“慢条斯理”形容动作缓慢,不慌不忙。“有条不紊”指有条理,有次序,一点儿不乱。结合前文“业态齐全且发达”可知,此处强调商队和马帮经营有序,应选“有条不紊”。“经年累月”指经历很多年月,形容时间很长。“旷日持久”指多费时日,拖得很久。此处强调拉载着无数商品的商队和规模庞大的各国使团在这条通道上往来的时间长,选用成语“经年累月”。“口传心授”指老师亲口讲授,学生心领神会。“口口相传”指不通过文字,只是口头上传授或传播。此处说人们在口头上相传的谚语,应选“口口相传”。
8.C 解析:“对症下药”比喻针对具体情况决定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事制宜”指依据事情的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措施。此处是针对“扫码难”这一具体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应选“对症下药”。“只是”指仅仅是,不过是。“更是”指更加是,表递进关系。此处没有递进逻辑关系,强调“无码”通道仅仅是第一步,应选“只是”。“边沿”“边缘”通常表示相同的意思,但“边沿”通常用于比较具体和实际的物体的最边上,而“边缘”则通常用于比较抽象的事物的最边上。此处描述的是帮助弱势群体走出“扫码难”等困境,属于抽象事物,应选“边缘”。“授之以鱼”比喻传授给人既有知识。“授之以渔”比喻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此处应选“授之以渔”。
9.A 解析:“渗透”,渗入,透过。比喻某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其他方面,搭配抽象内容。“渗漏”,气体或液体通过孔隙流失,对象为具体的事物。语境指一种思想进入另一种思想,属于抽象的内容,故此处应选“渗透”。“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人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语境中是指一种思想受到影响,从而使该思想发生变化。故此处应选“潜移默化”。“转变”,由一种情况变到另一种情况,一般强调结果。“转化”,转移,变化。“转化”的意思包含“转变”,侧重过程。语境中指对儒学的吸收,之后有了变化的,强调过程,故此处应用“转化”。“文质彬彬”,指人的文采和实质配合适当,形容气质温文尔雅,行为举止端正,文雅有礼貌,形容人。“文质浑融”,文采与质朴融合,形容诗文特色。依据语境“诗性的表达”,应用的对象是诗文,此处应选“文质浑融”。
10.A 解析:“博大精深”,(思想、学说等)广博高深。“博古通今”,对古代的事知道很多,又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广博。此处形容“中国文学”,应用“博大精深”。“绵延”,连续不断,既可以指具体的山脉、河流,也可以指文化、传统等。“绵亘”,山峰等的延续横亘。此处应用“绵延”。“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事不加区别地放在一起谈论或同等地看待。“齐头并进”,不分先后地一齐前进或同时进行。此处应用“相提并论”。“滋养”,指供给养分。“滋补”,供给身体需要的养分,这一词语主要用于“人”,而文中主语是“中国文学”,因此此处应用“滋养”。
11.C 解析:“可遇而不可求”,只能因机缘而得,无法强求。“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形容看起来可以实现而难以实现。根据甲骨文无法强求的语境,应选“可遇而不可求”。“湮没”,埋没。“淹没”,(大水)漫过,盖过。根据竹帛被埋没的语境,应选“湮没”。“期待”,期望,等待。“憧憬”,向往。根据语境期望“发现王陵”,应选“期待”。“强人所难”,勉强别人做为难的事。“强词夺理”,本来没有理,硬说成有理。语境为“发现王陵以证明夏王的存在”很困难,应选“强人所难”。
12.C 解析:“聚居”指集中地居住在某一区域,“云集”指像天空的云一样从各处聚集在一起。结合上下文描述对象麻雀的特点,此处应选“云集”。“弥散”指(光线、气体、声音等)向四外扩散;“弥漫”指(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结合上文“温馨”及下文“村庄”,此处应选“弥漫”。“孤独”指独自一个,孤单;“孤寂”指孤独寂寞,在孤独的基础上更添一层寂寞,更加重内心的感受。结合上文“充满伤感”及下文“流行音乐”,此处应选“孤寂”。“排除”指除掉、消除,“排遣”指借某种事消除(寂寞和烦闷)。上文的对象是“空虚”,指一种情绪,用“排遣”更恰当一些。
13.B 解析:第一处语境“不止出现在殷墟,在……都发现了……”,语意上明显有递进强调意味,故选“乃至”;第二处“容易腐烂”更符合表达习惯,“易于”一般后接“保存”“理解”等类动词;第三处,“尚且”一般用于提出程度更甚的事例,下文常用“何况”等呼应,表示进一层的意思,不合语境;第四处需要与后文“但是”搭配照应,所以应选“虽然”。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广西版)任务突破练29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对点练,综合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复习任务一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共13页。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任务群七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突破练36语句补写含解析新人教版,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