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初步了解自由诗的特点品味诗歌的意象美,领悟诗歌的意境品味精彩诗句,鉴赏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二、重难点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诗歌的意象探究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本节课我们进行第二课的学习,第二课中是一个群文阅读,一共是四首诗歌,分别是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闻一多的《红烛》;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和英国诗人雪莱的《致云雀》。我们先来看第一首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诗人。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1921年,出版第一本新诗集《女神》。《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又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邓小平曾评价郭沫若道:“他(郭沫若)就以充满革命激情的诗歌创作,歌颂人民革命,歌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开一代诗风,成为我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他创作的历史剧,是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闻一多先生也曾讲到:“若讲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新,(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二十世纪的时代的精神。)”结合这两则评价,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位伟人都对郭沫若的新诗赞赏有加。什么是新诗呢?现代诗歌也叫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新诗初创阶段主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讲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这对新诗艺术手法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从五四运动以来,新诗一直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自由诗体(自由诗)是新诗的一种,是指在诗歌语言形式上不受格律限制的较为自由的诗体。它作为五四文学革命的一项成果,与当时诗歌内容的革命性变化密切联系在一起。这类诗运用现代白话写作,打破僵硬的格律要求,诗行长短不定。郭沫若的主要代表作品有诗歌《天狗》《凤凰涅槃》《太阳礼赞》《炉中煤》《静夜》《天上的街市》等,戏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王昭君》《孔雀胆》《蔡文姬》。《女神》1921年出版的第一本新诗集《女神》,这本书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它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写作背景我们可以看到诗最后标注的创作时间是1919年。1919年,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与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抨击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与一切进步要求则得到热烈的崇尚与赞扬。倡导科学与民主,争取独立与自由,张扬个性意识,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改造旧的社会、建设新社会,成为新时代的强音。《立在地球边上》这首诗写于1919年9、10月间,诗人当时正在日本福冈的九州大学医学部留学。“五四”运动爆发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越过太平洋,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轻气盛的郭沫若,他决然渡海回国。当海轮行驶在日本横滨海面,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诗人写下了这首对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文题解读(初读课文)题目“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个祈使句,“立”是一个动词,“在地球边上”点明地点,“放号”的意思是“吹响号角”。“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表面意思是站在地球的边上吹响号角,直接发出呼唤,结合全诗内容可知,诗人书写的是对“力”的赞美。(二)阅读鉴赏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停顿问:朗读诗歌,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明确:宏伟、强力、壮丽、炽热。我们对诗歌有了整体的感知之后,需要深入文本进行赏析。相信大家学习过《沁园春·长沙》这一课后都掌握了意象这一知识点,什么是意象呢?意象即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结合,即融入了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郭沫若的这首诗歌中包含了哪些意象呢?分析意象问:全诗7节,三个部分,涉及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明确: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力;特点:宏大、阔远、雄奇、气势磅礴我们首先来看第一诗行“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中的“白云”是这句诗中的意象。“白云”只是客观的物,但是在郭沫若的笔下,具有了一定的特征,从数量上来看,有无数的白云;从状态上来看,白云正在怒涌。一个无数,一个怒涌给人一种排山倒海般的力的感受。问:“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白云肯定是在空中的,:“在空中”着三个字是否多余?为什么?明确:不多余。“在空中”起强调作用,诗人把读者的视线引到空中,在空中与白云呼应,点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全诗中心,与题目吻合。问:第二诗行中“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诗人是怎么描写北冰洋这一意象的呢?明确:在晴朗的天空之下,北冰洋展现其雄伟壮丽的景色,一个“好”字尽显赞美之情,壮丽景色映入眼帘,内心是无比激动的,在晴朗的天空之下,心情又是喜悦的。自然的景象被诗人赋予了情感。第三诗行中“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看到的太平洋的景象,广袤无垠的太平洋要提起全身的力量来把地球推到。问:诗人怎样描写的太平洋?明确:“无限”突出了太平洋之大,面积大,力量大,再次与下文的“力”相呼应。第四诗行“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滚滚的洪涛从太平洋上奔涌而来,气势磅礴。问:对于“洪涛”这一意象,我们需要考虑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洪涛”的象征意义。明确:我们先来明确象征这个手法,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正在日本留学,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力波越过大平洋,直接震到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郭沫若,使他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接下来“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问:你觉得本诗的主体形象是谁?为什么?明确: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声在欢呼奴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到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 问:三个“不断”写出了什么?明确:三个“不断”形容巨人力量之大,无坚不摧。这是一幅惊心动魄的力的画图,力的颂歌。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是“五四”时代精神的象征,“力的毁坏”是毁坏旧世界、旧中国、旧社会、旧文化;“力的创造”是创造新世界、新中国、新社会、新文化。并置的短语急促有力,显示出一种被阳刚之气贯穿的力的世界。再来看最后两句诗行中,“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出现的“力”字,一共出现了七次。有时某个意象在诗中反复出现就成为全诗的线索,就像本诗中的“力”,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放在了一起,反复歌咏的这个“力”也正是全诗的诗眼所在。问:“律吕”是什么意思?明确:古代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的校正乐律的器具,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的不同高度。后来用“律吕”作为音律的统称。从低音管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叫作“律”;成偶数的六个管叫作“吕”,合称“律吕”。问:在这首诗中,“力”是什么呢?包含有哪些内容?大家是如何理解诗歌中诗人对“力”的赞美呢?明确:我们来纵观全篇分析一下这个“力”字。首先,诗歌前四行,所描绘的都有什么样的景象呢?白云在空中怒涌、洪涛滚滚翻涌而来,给人一种排山倒海般力的感受,这代表着自然之力;太平洋要把地球推到代表着宇宙之力;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一个毁坏一个创造表现出一种积极创造、坚决摧毁旧事物的勇气和决心,那对应的正是五四时期的时代精神;最后两个诗行是对“力”的直接赞美,其实也是对五四精神的歌颂,这种赞美是全身心的激情澎湃的,不可抑制的。所以末尾诗行诗人从多个角度赞美了“力”。诗人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去歌唱时代精神,这种歌颂是全身心的,激情澎湃,不可抑止的。特别是对“力”的歌颂,“力的绘画,力的舞蹈”歌颂了它的形态,“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歌颂了它的声响,“力的律吕”歌颂了它的韵律,表现出一种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问:根据本节课的分析,谈谈你们对诗歌主旨的理解。点拨:这首诗的描写的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都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诗歌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这首诗堪称为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从其诗歌中最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明确:《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的雄伟和壮丽;另一方面,自然形象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狂飙突进的象征,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诗人借这首诗想要告诉人们:科学的文明,人民的觉醒,终将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这首诗意境壮阔,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强烈的时代感。问:你们觉得这首诗是侧重写景还是抒情?参考:(一)侧重于写景,充分展现了大自然宏伟壮丽的图景。诗人热爱大自然,这首诗描绘的北冰洋的白云、太平洋的洪涛,充分表现出大自然的雄奇、瑰丽、博大、气势磅礴。(二)侧重于抒情,热情讴歌了“五四”精神。在这首诗中,诗人主张破旧立新。“不断的毁坏”是毁坏旧世界、旧文化,“不断的创造”是创造新世界、新文化。诗中对“力”的歌颂,表现出一种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和热烈向往、执着追求的进取精神。诗人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去歌颂时代精神,这种歌颂是全身心的,激情澎湃的,不可抑止的。问:作者的情感浓烈吗?怎样做到的?提示:修辞方面、句式方面、标点明确:(1)运用排比的句式,热烈歌颂了“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力量,反映了“五四”时期人民那种奋起直追、高扬个性、改变国家现状的强烈愿望,具有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2)运用叠词“啊啊”,运用“力哟!力哟!”这一反复手法,直抒胸臆,抒写对“力”的赞叹,增强艺术感染力。(3)句式自由,节奏鲜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首自由体新诗。这首诗采用了不受束缚的自由句式,具有极为鲜明、强烈的节奏感。诗中最短的诗句只有两个字,最长的诗句则达20字以上。长短句式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自由、奔放没有约束,但是全诗的节奏却非常鲜明,这种内在的旋律用诗人自己的话说便是“情绪的自然消涨”。这首诗的节奏犹如时代的鼓点,急促、紧凑、有力。(4)诗歌还运用了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全诗更加形象、感人。(5)叹号的使用。问:最后来看本首诗歌的写作特色。(1)富有主观色彩的自然景象。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描绘,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诗人以自己的全部生命进行艺术创造,自然形象中便浸染着、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受。自然现象与诗人主体血肉交融,成了有生命有感情的活的存在。(2)构思奇妙,想象奇特。从诗的构思上看,诗人设想站在地球“边上”全方位俯瞰地球,放声呼喊,纵情高歌,想象着那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好狂暴的太平洋,意在赞美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雄强之力,体现了“五四”所焕发的自由宏阔、雄奇奔放的气概。构思奇妙,想象奇特。四、板书设计 立在地球边上—白云怒涌,洪涛滚滚—力的图画 情景题目—我 放号—不断毁坏、创造、努力—力的讴歌 交融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设计理念, 教学目标, 教学流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共8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