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专题1.9 化学高考中的古文-备战2023年高考化学新编大一轮复习讲义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专题1.9 化学高考中的古文-备战2023年高考化学新编大一轮复习讲义01
    专题1.9 化学高考中的古文-备战2023年高考化学新编大一轮复习讲义02
    专题1.9 化学高考中的古文-备战2023年高考化学新编大一轮复习讲义03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1.9 化学高考中的古文-备战2023年高考化学新编大一轮复习讲义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9 化学高考中的古文-备战2023年高考化学新编大一轮复习讲义,共2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考纲要求,核心知识梳理,精准训练1,精准训练2,精准训练3,真题感悟,2021广东高考,2021河北高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9 化学高考中的古文
    【考纲要求】
    1.化学与传统文化的试题以与化学学科相关的代表中国古代文明、科技发展的材料为背景,考查与中学化学密切相关的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化学反应过程、实验基本操作等知识点,注重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自信
    考点一 经典史料中的化学物质
    【核心知识梳理】
    1.《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
    2.《黄白第十六》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其中“曾青”是可溶性铜盐。
    3.《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K2CO3。
    4.《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CO3。
    5.《神农本草经》中“水银……熔化(加热)还复为丹”里的“丹”是HgO。
    6.《梦溪笔谈·器用》中“古人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的“剂钢”是指铁的合金。
    7.唐代刘禹锡撰于818年的《传信方》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治气痢巴石丸,取白矾一大斤,以炭火净地烧令汁尽,则其色如雪,谓之巴石”,巴石主要化学成分为KAl(SO4)2·12H2O。
    8.战国所著《周礼》中记载沿海古人“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并把这种灰称为“蜃”,“蜃”的主要成分为CaO。
    9.《咏煤炭》(明·于谦)中“凿开混沌得乌金……不辞辛苦出山林”其中“乌金”的主要成分是煤炭。
    10.《天工开物》中有如下描述:“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文中的“裘”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11.《本草纲目拾遗》中在药物名“鼻冲水”条目下写到: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鼻冲水指的是氨水。
    12.古代科学家方以智在其《物理小识》卷七《金石类》中指出:“有硇水者,剪银塊投之,则旋而为水”,“硇水”指的是硝酸;
    13.《易经》记载:“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泽中有火”是石油蒸气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的描述。石油蒸气是指沼气,即甲烷气体。
    14.《天工开物》记载“人贱者短褐、臬裳,冬以御寒,夏以蔽体,其质造物之所具也。属草木者,为臬、麻、苘、葛……”文中的“臬、麻、苘、葛”属于纤维素。
    15.《本草纲目》中“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洗衣发面,亦去垢发面。”文中所描述之物为K2CO3。
    16.傅鹑觚集·太子少傅箴》中写道:“夫金木无常,方园应行,亦有隐括,习与性形。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里的“朱”指的是 HgS。
    17.《本草纲目》如下叙述:“本作颇黎。颇黎,国名也。其莹如水,其坚如玉,故名水玉,与水精同名……有酒色、紫色、白色,莹澈与水精相似”——指玻璃。
    18.《清嘉录》中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其中“雄黄”的主要成分是As4S4。
    19.《集注》:“鸡屎矾不入药用,惟堪镀作,以合熟铜;投苦酒(醋)中,涂铁皆作铜色,外虽铜色,內质不变”中鸡屎矾指碱式硫酸铜或碱式碳酸铜。
    20.《新修本草》是我国古代中药学著作之一,记载 844种,其中关于“青矾”的描述为:“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琉璃……,烧之赤色……”“青矾”的主要成分为 FeSO4·7H2O。
    【精准训练1】
    1.《天工开物》中记载:人贱者短褐、枲裳,冬以御寒,夏以蔽体,其质造物之所具也。属草木者,为枲、麻、苘、葛,属禽兽与昆虫者为裘褐、丝绵。各载其半,而裳服充焉矣。文中的“枲、麻、苘、葛”和“裘褐、丝绵”分别属于( )
    A. 纤维素、油脂 B. 糖类、油脂
    C. 纤维素、蛋白质 D. 油脂、蛋白质
    2.我国古代的青铜器工艺精湛,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我国使用青铜器的时间比使用铁器、铝器的时间均要早
    B. 将青铜器放在银质托盘上,青铜器容易生成铜绿
    C. 《本草纲目》中载有一药物,名“铜青”,铜青是铜器上的绿色物质,则铜青就是青铜
    D. 用蜂蜡做出铜器的蜡模,是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方法之一,蜂蜡的主要成分是有机物
    3.古往今来传颂着许多与酒相关的古诗词,其中“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较好地表达了战士出征前开怀畅饮的豪迈情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忽略酒精和水之外的其它成分,葡萄酒的度数越高密度越小
    B. 古代琵琶的琴弦主要由牛筋制成,牛筋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C. 制作夜光杯的鸳鸯玉的主要成分为3MgO·4SiO2·H2O,属于氧化物
    D. 红葡萄酒密封储存时间越长,质量越好,原因之一是储存过程中生成了有香味的酯
    4.下列对古文献记载内容理解错误的是( )
    A. 《天工开物》记载:“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择取无沙黏土而为之”。“瓦”,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成分为硅酸盐
    B. 《本草纲目》“烧酒”条目下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槽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这里所用的“法”是指蒸馏
    C. 《本草经集注》有记载:“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区分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该方法利用了焰色反应
    D. 《开宝本草》中记载:“此即地霜也,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文中对硝酸钾提取涉及到升华操作
    5.中国人民在悠久的历史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木活字”是由元代王祯创制的用于印刷的活字,“木活字”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B. “苏绣”是用蚕丝线在丝绸或其他织物上绣出图案的工艺,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C. “黑芝麻糊”是一道传统美食,食用时可加入白砂糖作配料,白砂糖的主要成分是麦芽糖
    D. “黑陶”是一种传统工艺品,是用陶土烧制而成,其主要成分为硅酸盐
    6.《天工开物》记载:“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择取无砂黏土而为之”“凡坯既成,干燥之后,则堆积窖中燃薪举火”“浇水转釉(主要为青色),与造砖同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燃薪举火”使黏土发生复杂的物理变化
    B. 沙子和黏土主要成分为硅酸盐和碳酸钙
    C. 烧制后自然冷却成红瓦,浇水冷却成青瓦
    D. 黏土和石灰石是制作砖瓦和陶瓷的主要原料

    考点二 经典史料中的化学工艺

    【核心知识梳理】
    1.锌的冶炼:明代《天工开物》记载“火法”冶炼锌:“炉甘石十斤,装载入一泥罐内,……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垫盛,其底铺薪,发火煅红,……冷淀,毁罐取出,……,即倭铅也”(注:炉甘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锌,泥罐中掺有煤炭)。其冶炼Zn的方程式为ZnCO3+2C=Zn+3CO↑。
    2.青铜的冶炼:冶炼青铜的过程较复杂,大概为先把选好的矿石加入熔剂,再放在炼炉内,燃木炭熔炼,等火候成熟,取精炼铜液,弃去炼渣,即得初铜。初铜仍比较粗,需再经提炼才能获得纯净的红铜。红铜加锡、铅熔成合金,即是青铜。铸造青铜必须解决采矿、熔炼、铜、锡、铅合金成分的比例配制、熔炉和坩埚炉的制造等一系列技术问题。
    3.胆铜法炼铜:用胆水炼铜是中国古代冶金化学中的一项重要发明。这种工艺是利用金属铁将胆矾溶液中的铜离子置换出来,还原为金属铜,再熔炼成锭。早在西汉时就已有人觉察到这一化学反应,《淮南万毕术》、《神农本草经》就提到:“白青(碱式碳酸铜)得铁化为铜”,“石胆……能化铁为铜”。
    4.淘冶黄金:黄金都是以游离状态存在于自然界,分沙金和脉金(小金)两种。历史上的早期采金技术都是“沙里淘金”。例如,《韩非子·内储说上》提到“丽水之中生金”。
    5.银的冶炼:银虽有以游离状态或银金合金状态(黄银)存在于自然界的,但很少,主要以硫化矿形式存在,并多   与铅矿共生。中国大约在春秋初期才开始采集银, 东汉时期发明了以黑锡( 铅)结金银的“灰吹法”。明代著作《菽园杂记》、《天工开物》中有翔实记载。
    6.汞的冶炼:在自然界中虽有游离态汞存在,但量很少,主要以丹砂(硫化汞) 状态存在。方士们在密闭的设备中升炼水银,先后利用过石灰石、黄矾、赤铜、黑铅、铁和炭末来促进硫化汞的分解。南宋时期发明了蒸馏水银的工艺, 设计了专用的装置,《天工开物》中也有类似记载。在中国的医药化学中还曾利用过铅汞齐、锡汞齐。唐代已开始用银锡汞齐作为补牙剂。
    7.黄铜的冶炼:明代以前,这种合金是利用炉甘石(碳酸锌矿)和金属铜、木炭合炼而成的。这个炼制方法的记载最早见于五代末期的“日华子点庚法”,是一个炼金术的配方。
    8.镍白铜的冶炼:镍白铜自古是中国云南的特产。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就已记载:“螳螂县因山名也,出银、铅、白铜、杂药。”明代云南已大量生产似银的锌镍铜合金,含铜 40%~58%,镍7.7%~31.6%,锌25.4%~45%,称为“中国白铜”。
    9.《新修本草》对“青矾”的描述:“本来绿色,……正如瑠璃……烧之赤色……”,“烧之赤色”指的是“煅烧”。
    10.《徐光启手记》中记载了“造强水法”:“绿矾(FeSO4·7H2O)五斤(多少任意),硝五斤。将矾炒去,约折五分之一。将二味同研细,听用。次用铁作锅……锅下起火……取起冷定,开坛则药化为水,而锅亦坏矣。用水入五金皆成水,惟黄金不化水中,加盐则化……强水用过无力……”。相当于“王水”的配制。
    11.《吕氏春秋》中有关于青铜的记载:“金(铜)柔锡柔,合两柔则为刚,燔(烧)之则为淖(液体)”。相当于“合金”的制备。
    12.造纸:《天工开物》记载,竹纸制造分为六个步骤:以我国古书《天工开物》卷中所记载的竹纸制造方法为例,步骤如下:
    ①斩竹漂塘:将新砍下的嫩竹放入池塘中,浸泡一百日以上,利用天然微生物分解并洗去竹子的青皮;
    ②煮徨足火:放入“徨”桶内与石灰一道蒸煮,利用石灰的碱性脱脂、杀死微生物等;
    ③舂臼:把上述处理的竹子,放入石臼中打烂,形同泥面;
    ④荡料入帘:将被打烂的竹料倒入水槽内,并以竹帘在水中荡料,竹料成为薄层附于竹帘上面;
    ⑤覆帘压纸:将竹帘反过来,使湿纸落于板上。重复荡料与覆帘步骤,叠积上千张湿纸后,加木板重压以挤去大部分的水;
    ⑥透火焙干:将湿纸逐张扬起,生火焙干。
    13.烧制陶器:陶瓷釉料中主要含有一些金属及其化合物,在高温烧制时金属及其化合物发生不同的氧化还原反应,产生不同颜色的物质。
    14.酿酒:据《礼记》记载,西周已有相当丰富的酿酒经验和完整的酿酒技术规程,其中“月令篇”叙述了负责酿酒事宜的官“大酋”在仲冬酿酒时必须监管好的 6 个环节:“秫稻必齐,曲蘖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兼用六物。”方法:先用米曲霉、黄曲霉等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称为糖化;再用酵母菌将葡萄糖发酵产生酒精,发酵后的混合料经过蒸馏,得到白酒和酒糟。
    【精准训练2】
    1.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薪柴之灰”与铵态氮肥混合施用可增强肥效。
    B. 玻璃钢和压电陶瓷都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C. “梨花淡自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中柳絮的主要成分和棉花不同
    D. 《泉州府志》:元时南安有黄长者为宅煮糖,宅垣忽坏,去土而糖白,后人遂效之。泥土具有吸附作用,
    能将红糖变白
    2.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与化学有关的知识。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纷纷灿烂如星陨,赫赫喧豗似火攻”,其中涉及的焰色反应为物理变化
    B. “凡研硝(KNO3)不以铁碾入石臼,相激火生,祸不可测”,其中涉及的现象为爆炸
    C. “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其中涉及熔化和结晶的物理过程
    D. “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择取无沙黏土而为之”,其中“瓦”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
    3.下列有关文献记载中涉及的化学知识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墙塌压糖,去土而糖白”中的脱色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
    B. “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说明我国古代就掌握了“湿法冶金”技术
    C. “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讲的是单质与化合物之间的互变
    D. “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中灰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钙
    4.中华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东观汉记·蔡伦传》中“黄门蔡伦,典作尚方作纸,所谓蔡侯纸也”,现代造纸要加碱,是因为造纸过程中要发生皂化反应
    B. “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缭乱走空园”中“柳絮”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
    C. 《泉州府志》:“元时南安有黄长者为宅煮糖,宅垣忽坏,去土而糖白,后人遂效之”。说的是泥土中含有强氧化性物质,将蔗糖漂白
    D. 《石炭行》中“投泥泼水愈光明”其化学原理类似于煤的气化
    5.我国古代人民编写的古诗或谚语包含了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 《四川盐法志》记载了煮盐的过程,当煮盐近于饱和时,往卤水中点加豆汁,至“渣滓皆浮聚于面,用瓢舀出,再入豆汁二三次,至渣净水澄,蒸干即可得盐”,加入豆汁可以降低NaCl溶解度
    B. 明代《本草纲目》记载了民间酿酒的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这里用到的方法常用于分离对硝基甲苯和含硝酸的水层
    C. 唐末五代时期丹学著作《真元妙道要略》中有云:“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焰起烧手面及烬屋舍者”,描述的是黑火药的制作过程
    D. 《齐民要术》:“凡酿酒失所味者,或初好后动未压者,皆宜廻作醋。”所记载的过程涉及分离提纯操作
    6.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下列古代文献涉及的化学研究成果,对其说明合理的是( )
    A. 《周礼》:“煤饼烧蛎房(牡蛎壳)成灰”,“蛎房成灰”主要发生化合反应
    B. 唐代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三》诗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中“玉”的成分是硅酸盐,该句诗表明“玉”的硬度很大
    C. 明代《本草纲目》中“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利用到过滤
    D. 宋代《开宝本草》中“……(KNO3)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利用到重结晶

    考点三 传统文化涉及“变化”、“分离”和“化学反应原理”的判断
    【核心知识梳理】
    1.传统文化涉及“变化”的判断
    由古代文献记载的内容,联系化学反应,判断是否为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判断化学反应的类型,如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1)“烈火焚烧若等闲”,该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碳酸钙的分解。
    (2)“熬胆矾(CuSO4·5H2O)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涉及的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或氧化还原反应。
    (3)北宋《千里江山图》中的颜料来自于矿物质,并经研磨、溶解、过滤这三道工序获得,这三道工序涉及的均是物理变化。
    (4)《本草图经》中“绿矾形似朴消(Na2SO4·10H2O)而绿色,取此物置于铁板上,聚炭,封之囊袋,吹令火炽,    其矾即沸,流出,色赤如融金汁者是真也”里的“绿矾”是 FeSO4·7H2O,描述了绿矾受热分解的现象。
    2.传统文化涉及“分离”方法的判断
    根据过程判断分离和提纯的常见方法,如蒸馏、蒸发、升华、萃取等。
    (1)“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槽入甄,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该过程涉及蒸馏操作;
    (2)《本草纲目》中记载:“此即地霜也,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煎炼”涉及蒸发、结晶操作;
    (3)《本草纲目》中对碱式碳酸铅制备过程有如下叙述:“每铅百斤,熔化,削成薄片,卷作筒,安木甑内。甑下甑中各安醋一瓶,外以盐泥固济,纸封甑缝。风炉安火四周,养一七,便扫入水缸内。依旧封养,次次如此,铅尽为度。”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蒸馏;
    (4)“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这种分离方法是蒸馏;
    (5)《天工开物》中对“海水盐”有如下描述:“凡煎盐锅古谓之牢盆,……其下列灶燃薪,多者十二三眼,少者七八眼,共煎此盘,……火燃釜底,滚沸延及成盐。”文中涉及的操作有加热、蒸发、结晶。
    (6)《泉州府志》中有:“元时南安有黄长者为宅煮糖,宅垣忽坏,去土而糖白,后人遂效之。”其原理是泥土具有吸附作用,能将红糖变白糖
    (7)《本草纲目》中记载:“近时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文中涉及的操作为蒸馏。
    (8)《本草纲目》对轻粉(Hg2Cl2)的制法作如下记载:“用水银一两,白矾二两,食盐一两,同研不见星,铺于铁器内,以小乌盆覆之。筛灶灰,盐水和,封固盆口。以炭打二炷香取开,则粉升于盆上矣。其白如雪,轻盈可爱。一两汞,可升粉八钱。”文中涉及的操作为升华。
    (9)《茶疏》中对泡茶过程有如下记载:“治壶、投茶、出浴、淋壶、烫杯、酾茶、品茶……”,泡茶过程涉及的操作有溶解、过滤。
    (10)《物理小识》中“以汞和金涂银器上,成白色,入火则汞去而金存,数次即黄”,该过程为汽化。
    (11)《游宦纪闻》中记载了民间制取花露水的方法:“锡为小甑,实花一重,香骨一重,常使花多于香。窍甑之傍,以泄汗液,以器贮之”。文中涉及的操作气体的冷凝过程。
    (12)《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升华。
    3.传统文化涉及化学反应原理
    (1)《天工开物》中记载:“金黄色(栌木煎水染,复用麻稿灰淋,碱水漂)……象牙色(栌木煎水薄染,或用黄土)”。涉及化学平衡的移动(栌木中的黄木素在酸性介质中呈淡黄色,而在碱性介质中呈金黄色,这是因为植物染料色素一般是有机弱酸或有机弱碱,具有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在不同的酸、碱性介质中能发生化学平衡的移动)。
    (2)《本草经集注》中“强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不停沸如朴硝,云是真硝石也”。涉及焰色反应(硝石的主要成分为硝酸钾,钾元素焰色反应为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利用焰色反应来辨别“硝石”真假)。
    (3)《过江州岸,回望庐山》中“庐山山南刷铜绿”。粗铜发生电化腐蚀。 
    【精准训练3】
    1.《天工开物》中记载了砒霜(As2O3)的制取:凡烧砒,下鞠(注:在地上挖砌)土窑,纳石其上,上砌曲突(注:烟筒),以铁釜倒悬覆突口。其下灼炭举火。其烟气从曲突内熏贴釜上。文中涉及的操作为( )
    A. 蒸馏 B. 蒸发 C. 升华 D. 萃取
    2.下列获得金属的方法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梦溪笔谈》“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
    B. 《杂曲歌辞·浪淘沙》“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C. 《天工开物》“凡炉中炽铁用炭,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
    D. 《天工开物》“炉甘石(碳酸锌),……用煤炭,发火煅红,……冷淀,即倭铅(锌)也”
    3.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下列对描述内容所做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选项
    描述
    分析
    A
    《本草纲目》中描述:“…用浓酒和糟人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
    其中涉及到的操作是蒸馏
    B
    《周易参同契》中对汞的描述:“…得火则飞,不见埃尘,将欲制之,黄牙为根”
    其中的“黄牙”指的是金
    C
    唐诗《正月十五夜》中描述:“火树银花合,星桥铁索开…”
    其中“火树银花”涉及到焰色反应
    D
    《天工开物》中记述:“烧铁器淬于胆矾水中即成铜色也”
    该过程中发生置换反应
    4.下列对有关文献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泉州府志》中记载:“初,人不知盖泥法,元时南安有黄长者为宅煮糖,宅垣忽坏,去土而糖白,后人遂效之。”该段文字记载了蔗糖的分离提纯采用了黄泥来吸附红糖中的色素。
    B. 《物理小识》记载“青矾(绿矾)厂气熏人,衣服当之易烂,栽木不没”,“气”凝即得“矾油”。青矾厂气是CO和CO2
    C. 《天工开物》中有“至于矾现五色之形,硫为群石之将,皆变化于烈火”,其中的矾指的是金属硫酸盐。
    D. 《本草经集注》对“消石”的注解如下:“……如握雪不冰。强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这里的“消石”指的是硝酸钾。
    5.《天工开物》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科技著作,其中详实的记载了很多关于金属冶炼的工艺流程。下面的四项记载中,有一项对应的金属冶炼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图1 图2 图3 图4
    A. 图1洪炉炼锡,将锡矿和木炭放入洪炉,鼓风溶炼
    B. 图2升炼水银,从朱砂(HgS)中升炼出水银
    C. 图3淘沙化铜,铜矿砂(含有铅)、木炭在溶炉中共热
    D. 图4溶石熬锌,将炉甘石(主要成分ZnCO3)与水木炭敲碎混合后装入泥鑵,引火溶炼
    6.化学知识无处不在,下列与古诗文记载对应的化学知识不正确的是(  )

    古诗文记载
    化学知识
    A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在酿酒的过程中,葡萄糖发生了水解反应
    B
    南安有黄长者为宅煮糖,宅垣忽坏,去土而糖白,后人遂效之.
    泥土具有吸附作用,能将红糖变白糖
    C
    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
    制陶的主要原料是黏土,烧制陶瓷属硅酸盐工业
    D
    采蒿墓之属,晒干烧灰,以原水淋汁,久则凝淀如“石”,浣衣发面.
    “石”即石碱,具有碱性,遇酸产生气体


    【真题感悟】
    1.【2021广东高考】今年五一假期,人文考古游持续成为热点。很多珍贵文物都记载着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具有深邃的文化寓意和极高的学术价值。下列国宝级文物主要由合金材料制成的是
    2.【2021河北高考】“灌钢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钢铁冶炼技术的重大贡献,陶弘景在其《本草经集注》中提到“钢铁是杂炼生鍒作刀镰者”。“灌钢法”主要是将生铁和熟铁(含碳量约0.1%)混合加热,生铁熔化灌入熟铁,再锻打成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钢是以铁为主的含碳合金
    B.钢的含碳量越高,硬度和脆性越大
    C.生铁由于含碳量高,熔点比熟铁高
    D.冶炼铁的原料之一赤铁矿的主要成分为Fe2O3
    3.【2020天津】晋朝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受此启发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 )
    A.屠呦呦 B.钟南山 C.侯德榜 D.张青莲
    4.【2020新课标Ⅱ卷】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信州铅山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烹胆矾则成铜。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胆矾的化学式为CuSO4
    B.胆矾可作为湿法冶铜的原料
    C.“熬之则成胆矾”是浓缩结晶过程
    D.“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是发生了置换反应
    5.【2020新课标Ⅲ卷】宋代《千里江山图》描绘了山清水秀的美丽景色,历经千年色彩依然,其中绿色来自孔雀石颜料(主要成分为Cu(OH)2·CuCO3),青色来自蓝铜矿颜料(主要成分为Cu(OH)2·2CuCO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保存《千里江山图》需控制温度和湿度
    B.孔雀石、蓝铜矿颜料不易被空气氧化
    C.孔雀石、蓝铜矿颜料耐酸耐碱
    D.Cu(OH)2·CuCO3中铜的质量分数高于Cu(OH)2·2CuCO3
    6.【2019新课标Ⅰ卷】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
    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
    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
    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
    7.【2019新课标Ⅱ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
    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
    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
    8.【2018天津卷】以下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几个事例,运用化学知识对其进行的分析不
    合理的是( )
    A.四千余年前用谷物酿造出酒和醋,酿造过程中只发生水解反应
    B.商代后期铸造出工艺精湛的后(司)母戊鼎,该鼎属于铜合金制品
    C.汉代烧制出“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其主要原料为黏士
    D.屠呦呦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出对治疗疟疾有特效的青蒿素,该过程包括萃取操作
    10.【2016天津卷】根据所给的信息和标志,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B
    C
    D
    《神农本草经》记载,麻黄能“止咳逆上气”
    碳酸氢钠药片



    古代中国人已用麻黄治疗咳嗽
    该药是抗酸药,服用时喝些醋能提高药效
    看到有该标志的丢弃物,应远离并报警
    贴有该标志的物品是可回收物

    【课时达标训练】
    1.我国的古代文物呈现了瑰丽的历史文化。下列文物中,主要成分属于合金的是( )




    A.颜真卿祭侄文稿
    B.西汉素纱禅衣
    C.唐兽首玛瑙杯
    D.三星堆青铜面具
    2.央视《典籍里的中国》因袁隆平、宋应星两位科学家跨越时空的“握手”被刷上热搜。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被誉为“百科全书之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凡播种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俟其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其名曰秧。”。其中“稻麦稿”的主要成分纤维素。
    B.“水火既济而土合······后世方土效灵人工表异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以上所述的“陶成雅器”的主要
    原料是黏土、石灰石
    C.“凡火药,硫为纯阳,硝为纯阴,此乾坤幻出神物也”,“硝”指的是硝酸钾。
    D.“凡铸镜模用灰沙铜用锡和”该法所制铜镜主要成分为青铜。
    3.我国古代著作涉及化学的叙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
    B.《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其中碱是指氢氧化钙
    C.“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这里的“玉”即玉石,其主要成分含有硅酸盐,熔点较高
    D.《天工开物》中有“至于矾现五色之形,硫为群石之将,皆变化于烈火”,其中的“矾”指的是含结晶水的硫酸盐
    4.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我国最新研制有5款新冠疫苗获批上市,这些新冠疫苗将用于广大群众免费注射,目前接种约1.4亿剂次,注射新冠疫苗后产生的抗体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中国航天“探月工程”中嫦娥5号带回的“快递”——“月壤”中富含“完美能源”3He,3He与4He互为同位素
    C.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中“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优质红泥明亮且橙中略带红光,是因其含有含量较高的四氧化三铁
    D.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之《燔石·青矾》卷中“取入缸中没三个时,漉入釜中煎炼”,运用了过滤的化学操作方法
    5.举世瞩目的三星堆三十五年之后在2021年3月再次被挖掘。此次挖掘出了五百多件重要的文物,包括大量的黄金制品、丝绸饰品,还有大米、象牙、青铜、神树等等。下列有关文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工艺精湛的青铜方尊主要材质是铜锡合金
    B.祭祀坑内发现了丝绸朽化后的残留物,丝绸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C.新出土的半张黄金面具历经3000年仍然金光璀璨,说明金的活动性较弱
    D.出土的文物可以用碳的一种核素来测定其年代
    6.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下列诗词解读错误的是( )
    A.“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树叶由绿变黄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蕴含着自然界中的碳、氮循环
    C.“朝坛雾卷,曙岭烟沉”,雾有丁达尔现象是因为胶体粒子对光有散射作用
    D.“心忧炭贱愿天寒”中的炭与“嫦娥五号”卫星所用的碳纤维互为同素异形体
    7.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下列关于文献记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周礼》中“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灰”的主要成分为CaCO3
    B.《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该提取过程利用的是萃取原理,属于物理变化
    C.《抱朴子》中“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描述的是升华和凝华过程
    D.《梦溪笔谈》中“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与化学反应无关
    8.我国古代著作涉及化学的叙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
    B.《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其中碱是指氢氧化钙
    C.“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这里的“玉”即玉石,其主要成分含有硅酸盐,熔点较高
    D.《天工开物》中有“至于矾现五色之形,硫为群石之将,皆变化于烈火”,其中的“矾”指的是含结晶水的硫酸盐
    9.朱砂()又称之为丹砂、辰砂,是一种红色的天然矿石,我国史前先民真正开始认识并使用朱砂可以追溯到湖北宜都城背溪文化,古代先贤们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关于“朱砂”的诗、词、句。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自咏》(白居易)中记载:朱砂贱如土,不解烧为丹。指出朱砂在古代可用于炼丹
    B.《本草从新》中记载:独用多用,令人呆闷。“令人呆闷”可能与的毒性有关
    C.“三尺讲台,序写华殇;朱批点点,娇比海棠”的“朱批”所用的原料是朱砂
    D.《抱朴子》中“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包含两个置换反应
    10.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很多化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中“豆萁”的主要成分纤维素在人体内最终水解为葡萄糖
    B.“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薪柴之灰”不可与铵态氮肥混合施用
    C.“火药乃焰硝、硫黄、杉木炭所合”,火药发生爆炸时,生成无色的SO2、NO2和CO2
    D.“白墙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中“黛瓦”的青黑色是因为含有氧化铁的缘故
    11.范哗在《后汉书》中记载:“火井欲出其火,先以家火投之,•••光耀十里。以竹筒盛之,接其光而无炭也。取井火还煮井水,一斛水得四五斗盐,家火煮之,不过二三斗盐耳。”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火井中可扩散出大量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CH4
    B.竹筒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纤维素和淀粉互为同分异构体
    C.“煮井水”是利用天然气燃烧放出的热,进行食盐的蒸发结晶
    D.通过燃烧薪柴的“家火”获得食盐的速率可能小于“井火”
    12.古文献《余冬录》中对胡粉[主要成分为 ]的制法有如下描述:“铅块悬酒缸内,封闭四十九日,开之则化为粉矣,化不白者炒为黄丹 ,黄丹滓为密陀僧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胡粉难溶于水
    B.铅块化为胡粉的过程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C.黄丹 的化学式也可表示为
    D.密陀僧与碳粉高温加热又可以制得铅
    13.《尚书•牧誓》描写了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在商朝都城郊外的牧野誓师的场景:“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曰:••••••称尔戈(举起戈),比尔干(排好盾),立尔矛,予其誓”(注:黄钺,以黄金为饰的斧;白旄,古代的一种军旗,竿头以牦牛尾为饰)。下列从化学角度进行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限于当时的冶炼水平,所使用的黄金主要来源于游离态而非化合态
    B.当时制作钺、戈、矛等兵器的主要材料是性能比青铜(或陨铁)更好的钢
    C.干(盾)可用木板、藤或竹等制作,其中所含的纤维素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D.牦牛尾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可水解生成氨基酸
    14.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凝结在传统文化之中。下列说法从化学视角理解,错误的是( )
    A.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诗句中描述了丁达尔现象
    B.高奴出脂水,颇似淳漆,燃之如麻 句中的“脂水”是指油脂
    C.水银乃至阴毒物,因火煅丹砂而出 诗句中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D.百宝都从海舶来,玻璃大镜比门排 玻璃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
    15.中国人民在悠久的历史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织锦是可以做礼服的高档缎类丝织物,蚕丝与棉、麻的主要成分都是纤维素
    B.秦朝•兵马俑用陶土烧制而成,陶土属于合成高分子材料
    C.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保存完好、字迹清晰的原因是墨的主要成分是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D.宋代张杲《医说》记载:“每每外出,用雄黄 桐子大,在火中烧烟熏……,以消毒灭菌,……”古代烟熏的消毒原理与酒精相同,都是利用其强氧化性
    16.战国时期著作《周礼'考工记》中记战:“泺(溧洗)帛,以烂(烂木头)为灰,渥润其帛,实诸泽器,淫之以蜃(生石灰) ,清其灰而盈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以烂为灰”是为了获得K2CO3
    B.“蜃"是通过分解反应生成的
    C.文献记载的是K2CO3的泺帛、制取过程
    D.“淫之以蜃”后可以生成KOH
    17.根据古代文献记载的化学知识,下列相关结论或应用错误的是
    选项
    文献记载
    结论或应用
    A
    唐代金陵子称石胆(主要成分为CuSO4·5H2O)“浅碧色,烧之变白色者为真”
    古人鉴别石胆真伪
    B
    《天工开物》记载:造瓦“凡坯既成,千燥之后,则堆积窖中燃薪举火”,“浇水转釉(主要为青色) ,与造砖同法”
    造瓦时浇水转釉后,铁元素主要以氧化铁形式存在
    C
    《抱朴子内篇》记载:“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
    描述了湿法冶铜的原理
    D
    南北朝时期陶弘景说:“水银,能消化金、银使成泥,人以镀物是也”
    汞、金、银形成的合金可用于器物上镀金、银.
    18.《左传注疏》云: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宅兹中国”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重要的礼器)“何尊” (1963 年出土)中的铭文:“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则是1995年新疆和田古墓中出土的汉代织锦护臂上的文字。历经数千年的国宝仿佛在无声地言说: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一直在传承,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成为现实!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青铜是人类最早广泛使用的金属材料与铜相对容易冶炼有关
    B.埋藏于地下的青铜器出土后,发生腐蚀的速率不会发生变化,无需保护措施
    C.织锦是可以做礼服的高档缎类丝织物,蚕丝与棉、麻的主要成分都是纤维素
    D.测定古代织锦等文物中13C的含量,可大致推算其年份
    19.书法是中华文化之瑰宝,“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书法之美尽在笔墨纸砚之间(如图所示的王羲之的“平安贴”)。下列关于传统文房四宝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墨汁是一种水溶液 B.宣纸是合成高分子材料
    C.砚石的成分与水晶相同 D.制笔用的狼毫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20.化学知识无处不在。下列与古诗文记载对应的化学知识或原理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古诗文记载
    化学知识或原理
    A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
    胶体的丁达尔效应
    B
    《石炭行》“投泥泼水愈光明”
    与煤的气化原理相似
    C
    《宝货辨疑》“金遇铅则碎,和银者性柔和铜者性硬”
    铜金合金硬度大于各成分单质的硬度
    D
    《寄题龚立道农隐堂》“人生请治田,种秫多酿酒”
    淀粉通过水解反应直接得到酒精


    【化学高考中的古文】答案


    【精准训练1】
    1.答案 C
    解析 依据题意可知:“枲、麻、苘、葛”属于纤维素,“裘褐、丝绵”属于蛋白质,故C正确。故选C。
    2.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化学与STES,侧重考查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了解金属冶炼原理和蜂蜡的性质即可解答,难度不大。A.我国使用青铜器的时间比使用铁器、铝器的时间均要早,原因是铜比铁铝容易冶炼,故A正确; B.将青铜器放在银质托盘上,形成原电池,铜作负极被氧化,则青铜器容易生成铜绿,故B正确; C.《本草纲目》中载有一药物,名“铜青”,铜青是铜器上的绿色物质,则铜青是碱式碳酸铜,故C错误; D.用蜂蜡做出铜器的蜡模,是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方法之一,蜂蜡的主要成分为酯类,是有机物,故D正确。故选C。
    3.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化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解答这类问题应注意知识的归纳和积累,试题难度不大。A.由于酒精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忽略酒精和水之外的其它成分,葡萄酒的度数越高密度越小,故A正确;B.古代琵琶的琴弦主要由牛筋制成,牛筋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故B正确;C.制作夜光杯的鸳鸯玉的主要成分为3MgO·4SiO2·H2O,属于硅酸盐,故C错误;D.红葡萄酒密封储存时间越长,质量越好,原因之一是储存过程中生成了有香味的酯,故D正确。故选C。
    4.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涉及物质的成分、性质及用途,物质分离的方法,准确把握古文含义,明确相关物质的性质是解题关键,注意焰色反应为元素性质,注意蒸馏的原理,题目难度不大。A.“瓦”是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成分为硅酸盐,故A正确;B.“蒸令气上”与混合物沸点有关,即蒸馏,故B正确;
    C.利用钾元素和钠元素的焰色反应不同,鉴别KNO3和Na2SO4,故C正确;D.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水淋为溶解过程,煎炼为蒸发、结晶过程,升华为固体直接变为气体的过程,没有涉及升华,故D错误;故选D。
    5.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化学中的应用,主要涉及的是物质成分的判断,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试题难度一般。A.“木活字”是木头制造的,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故A正确;B.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故B正确;C.白砂糖的主要成分是蔗糖,故C错误;D.“黑陶”是用陶土烧制而成,其主要成分为硅酸盐,故D正确。故选C。
    6.答案 C
    解析 本题属于硅酸盐工业,考查了陶瓷的烧制,熟悉硅及其化合物性质是解题关键,注意准确把握题干给出信息,题目难度不大。A.黏土烧制成瓦的过程为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 A错误;B.沙子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二氧化硅是氧化物,不属于硅酸盐,B错误;C.青瓦和红瓦是在冷却时区分的:自然冷却的是红瓦,水冷却的是青瓦,C正确;D.由“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择取无砂粘土而为之”可知粘土是制作砖瓦和陶瓷的主要原料,没有石灰石,D错误。故选C。


    【精准训练2】
    1.答案 D
    解析 本题以传统文化为载体考查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或用途,为近几个热门题型,熟记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正确理解诗文意思是关键。A.薪柴之灰”里面含碳酸钾,与铵态氮肥混合施用会因为又水解生成氨气挥发掉,而降低肥效;故A错误;B.玻璃钢是复合材料,不是新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故B错误;C.柳絮的主要成分和棉花相同,都是纤维素,故C错误;D.由文中描述,是泥土吸附了糖中的色素,把红糖变白。
    2.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化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涉及物理变化的判断,物质的组成,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应用,题目难度不大。A.“纷纷灿烂如星陨,赫赫喧豗似火攻”,其中涉及的现象为焰色反应,焰色反应属于物理变化,故A正确;B.“凡研硝(KNO3)不以铁碾入石臼,相激火生,祸不可测”,是指撞击后爆炸,故B正确;C.“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其中烧之发生反应HgSHg+S,冷却后(积变)发生反应Hg+S=HgS,并不是熔化和结晶的过程,而是发生了化学变化,故C错误;D.“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择取无沙黏土而为之”,其中“瓦”属于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其主要成分为硅酸盐,故D正确。故选C。
    3.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诗词分析,涉及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金属的冶炼等相关知识,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A.“墙塌压糖,去土而糖白”中的脱色过程是吸附了有色物质,发生了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故A错误;B.“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是将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单质,说明我国古代就掌握了“湿法冶金”技术,故B正确;C.“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讲的是汞与氧化汞之间的互变,故C正确;D.“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中牡蛎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煅烧后生成灰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钙,故 D正确。故选A
    4.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生活及工业技术中涉及的化学知识,古诗词分析是近年来的热点考查形式,题目难度不大。A.现代造纸过程中不存在油脂,不能发生皂化反应,故A错误;B.柳絮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不是蛋白质,故B错误;C.泥土是疏松多孔的物质,可以吸附蔗糖的有色成分达到漂白效果,故C错误;D.诗句“投泥泼水愈光明”是指:在高温下,把水滴到炭火上,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原理类似于煤的气化,故D正确;
    5.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与化学的联系,解答这类问题应注意从化学视角去分析和解答生产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试题较易。A.描述的是利用蛋白质胶体吸附杂质从而分离得到NaCl,而非降低NaCl溶解度,故A错误;B.描述的操作是蒸馏,而对硝基甲苯和含硝酸的水层不互溶,分液即可,故B错误;C.黑火药是由木炭、硫磺、和硝石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故C正确;D.描述的是酒精在醋酸菌的作用下氧化成醋酸和水,涉及化学反应但没有涉及分离提纯操作,故D错误。故选C。
    6.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与化学的联系,解答这类问题应注意知识的归纳和积累,同时注意从化学视角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试题较易。A.“蛎房成灰”主要是碳酸钙的分解,属于分解反应,故A错误;B.唐代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三》诗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表明玉的熔点高,故B错误;C.明代《本草纲目》中“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主要是利用蒸馏操作,故C错误;D.宋代《开宝本草》中“……(KNO3)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利用到重结晶,故D正确。故选D。

    【精准训练3】
    1.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化学传统文化,涉及用到加热的方法,将被提纯物质气化、冷凝的过程,以此解答该题。
    升华是固体受热直接转化成气体。升华后的气体遇冷重新转化成固体,属于物理变化。根据题意,“凡烧砒……烟气从曲突内熏贴釜上”,涉及升华操作,C项正确。
    2.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金属的冶炼及化学变化的判断,掌握金属冶炼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A.涉及铁置换铜,涉及化学变化,故A错误;B.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涉及物理变化,故B正确;C.涉及CO的产生和CO还原铁的化合物,涉及化学变化,故C错误;D.涉及ZnCO3分解,和煤不完全燃烧产生的CO还原ZnO,涉及化学变化,故D错误。故选B。
    3.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生活中的化学,掌握蒸馏、焰色反应、置换反应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A.加热浓酒和糟的混合物,利用沸点不同,将酒蒸出,然后用器具回收冷凝后的馏分,这个过程利用的是蒸馏原理,故A正确;B.汞是一种易挥发的有毒液体,可用黄牙除去汞,则黄牙为硫磺,故B错误;C.“火树银花”中的焰火实质上是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的体现,故C正确;D.铁与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故D正确。故选B。
    4.答案 B
    解析 本题通过古典记载的相关化学工艺,综合考查物质分离提纯的基本方法及元素化合物知识,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化学与生活的考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难度不大。
    A.《泉州府志》中记载:“初,人不知盖泥法,元时南安有黄长者为宅煮糖,宅垣忽坏,去土而糖白,后人遂效之。”该段文字记载了蔗糖的分离提纯采用了黄泥来吸附红糖中的色素,黄泥具有吸附作用,吸附红糖中的色素,起到除杂的作用,故A正确;B.《物理小识》记载“青矾(绿矾)厂气熏人,衣服当之易烂,栽木不没”,“气”凝即得“矾油”。绿矾为FeSO4·7H2O,青矾厂气为SO2、SO3,故B错误;C.《天工开物》中有“至于矾现五色之形,硫为群石之将,皆变化于烈火”,含有硫元素,变化于烈火,最终生成硫酸盐,故C正确;D.《本草经集注》对“消石”的注解如下:“……如握雪不冰。强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消石”应为硝酸盐,紫青烟起,应含K元素,则“消石”指的是硝酸钾,故D正确;
    5.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了金属的冶炼,难度较小。掌握金属冶炼的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依据图示和文字的介绍,A、C、D均为加入还原剂的热还原法进行金属冶炼。B选项为加热分解法,与其它选项不同,故B正确。
    故选B。
    6.答案 A。
    解析 A.葡萄糖是单糖,不水解;B.泥土覆盖在红糖上,能吸附红糖中的色素;C.陶瓷、玻璃、水泥都属于硅酸盐工业,制陶的主要原料是黏土;D.草木灰的淋汁主要成分主要是K2CO3。A。 提示:A.葡萄糖是单糖,不水解;B.泥土覆盖在红糖上,能吸附红糖中的色素;C.陶瓷、玻璃、水泥都属于硅酸盐工业,制陶的主要原料是黏土;D.草木灰的淋汁主要成分主要是K2CO3。

    【真题感悟】
    1.答案 A
    解析 A.铸客大铜鼎属于铜的合金,A符合题意;B.河姆渡出土陶灶属于陶器,主要成分为硅酸盐,不属于合金,B不符合题意;C.兽首玛瑙杯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不属于合金,C不符合题意;D.角形玉杯主要成分为硅酸盐,不属于合金,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答案 C
    解析 A.钢是含碳量低的铁合金,故A正确;B.钢的硬度和脆性与含碳量有关,随着含碳量的增大而增大,故正确;C.由题意可知,生铁熔化灌入熟铁,再锻打成钢,说明生铁的熔点低于熟铁,故C错误;D.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Fe2O3,可用于冶炼铁,故D正确;
    3.答案 A
    解析 A.屠呦呦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治疗疟疾的青蒿素,测定了青蒿素的组成、结构,成功合成双氢青蒿素等;B.钟南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长期从事呼吸内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重点开展哮喘,慢阻肺疾病,呼吸衰竭和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规范化诊疗、疑难病、少见病和呼吸危重症监护与救治等方面的研究;C.侯德榜的主要贡献是:揭开了索尔维制碱法的秘密、创立了侯氏制碱法等;D.张青莲的主要贡献: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铈、锗、锌、镝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为国际新标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描述的是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治疗疟疾的过程,受此启发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屠呦呦;答案选A。
    4.答案 A
    解析 A项,胆矾为硫酸铜晶体,化学式为CuSO45H2O,A说法错误;B项,湿法冶铜是用铁与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制取铜,B说法正确;C项,加热浓缩硫酸铜溶液可析出胆矾,故“熬之则成胆矾”是浓缩结晶过程,C说法正确;D项,铁与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D说法正确。故选A。
    5.答案 C
    解析 A项,字画主要由纸张和绢、绫、锦等织物构成,为防止受潮和氧化,保存古代字画时要特别注意控制适宜的温度和湿度,A说法正确;B项,由孔雀石和蓝铜矿的化学成分可知,其中的铜元素、碳元素和氢元素均处于最高价,其均为自然界较稳定的化学物质,因此,用其所制作的颜料不易被空气氧化,B说法正确;C项,孔雀石和蓝铜矿的主要成分均可与酸反应生成相应的铜盐,因此,用其制作的颜料不耐酸腐蚀,C说法错误;D项,因为氢氧化铜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高于碳酸铜,所以Cu(OH)2∙CuCO3中铜的质量分数高于Cu(OH)2∙2CuCO3,D说法正确。故选C。
    6.答案 A
    解析 陶瓷是以天然粘土以及各种天然矿物为主要原料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制得的材料的各种制品。陶瓷的传统概念是指所有以黏土等无机非金属矿物为原料的人工工业产品。A项,氧化铁为棕红色固体,瓷器的青色不可能来自氧化铁,错误;B项,秦兵马俑是陶制品,陶制品是由粘土或含有粘土的混合物经混炼、成形、煅烧而制成的,正确;C项,陶瓷的主要原料是取之于自然界的硅酸盐矿物,陶瓷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与水泥、玻璃等同属硅酸盐产品,正确;D项,陶瓷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硅酸盐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具有不与酸或碱反应、抗氧化的特点,正确。
    7.答案 D
    解析 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正确;B.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正确;C.“蜡炬成灰”指的是蜡烛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正确;D.高级脂肪酸酯不属于高分子聚合物,错误。
    8.答案 A
    解析 A项,谷物中的淀粉水解成葡萄糖,葡萄糖在酒化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和CO2,酒精中的乙醇被氧化成乙酸,即醋酸,酒精转化成醋酸的反应是氧化反应,不是水解反应,错误;B项,司母戊鼎属于青铜器,即属于铜合金,正确;C项,制造陶瓷的原料是黏土,正确;D项,屠呦呦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出对治疗疟疾有特效的青蒿素,是利用青蒿素在乙醚中溶解度较大的原理,将青蒿素提取到乙醚中,此操作是萃取,正确
    10.答案B
    解析 A.麻黄碱具有平喘功能,常常用于治疗气喘咳嗽,正确;B.醋酸能够与碳酸氢钠反应,降低药效,错误;C.图示标志为放射性标志,对人体伤害较大,看到有该标志的丢弃物,应远离并报警,正确;D.该标志为可回收物标志,正确。

    【课时达标训练】
    1.答案 D
    2.答案 B
    解析 A.“稻麦稿”指的是稻草或麦秆,其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属于多糖,A正确;B.陶瓷、玻璃、水泥都属于硅酸盐工业,制陶的主要原料是黏土, B不正确;C.火药的原料中有“硫”、“硝”,“硫”即硫磺、“硝”指的是硝酸钾,C正确;D. 青铜是铜锡合金,用铜、锡来制铜镜主要成分为青铜,D正确;答案选B。
    3.答案 B
    解析 A.洧水可燃,指的是石油,选项A正确;B.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用水溶解时碳酸钾水解导致溶液呈碱性,选项B错误;C.玉的主要成分含有硅酸盐,“试玉要烧三日满”的意思是检验“玉”的真假要烧满三日,说明“玉”的熔点较高,选项C正确;D.矾是各种金属(如铜、铁、锌)的硫酸盐,选项D正确;答案选B。
    4.答案 C
    解析 A.我国生产的新冠疫苗为灭活疫苗,注射这些新冠疫苗之后在身体内产生抗体,抗体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故A正确;B.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互为同位素,所以3He与4He互为同位素,故B正确;C.优质红泥明亮且橙中略带红光是因为其中含有含量较高的三氧化二铁,而不是四氧化三铁,四氧化三铁为黑色,故C错误;D.“取入缸中没三个时,漉入釜中煎炼”中漉的意思为过滤,渗出,所以运用了过滤的化学操作方法,故D正确;综上答案为C。
    5.答案 B
    解析 A.青铜是铜锡合金,A正确;B.丝绸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B错误;C.新出土的半张黄金面具历经3000年仍然金光璀璨,说明金没有变质,即可说明金的活动性较弱,C正确;D.碳的一种核素14C可用来考古断代,D正确;答案选B。
    6.答案 D
    解析 A.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树叶由绿变黄是树叶中叶绿素分解,被叶绿素掩盖的红色素、黄色素露出而显红色、黄色,有新物质产生,发生了化学变化,故A正确;B.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花等有机物落到泥土中,植物体中的蛋白质、纤维素等含C、N的物质分解后变成有机肥供植物使用,蕴含着自然界中的碳、氮循环,故B正确;C. “朝坛雾卷,曙岭烟沉”,雾有丁达尔现象是因为胶体粒子对光有散射作用,形成“光亮的通路”,故C正确;D.碳纤维是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是含碳量在90%以上的高强度高模量纤维,主要成分是碳的单质,“心忧炭贱愿天寒”中的炭,炭黑的主要成分也为碳,不能互称为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活性炭等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的单质才能互称为同素异形体,故D错误;故选D。
    7.答案 B
    解析 A.牡蛎壳的主要成分为CaCO3,高温煅烧得到CaO,所以“灰”的主要成分为CaO,故A错误;B.青蒿素提取利用的是萃取原理,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正确;C.升华和凝华属于物理变化,丹砂(HgS)烧之成水银,即HgS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即Hg和S又生成HgS,均为化学变化,不属于升华和凝华,故C错误;D.“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是铁与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故选B。
    8.答案 B
    解析 A.洧水可燃,指的是石油,选项A正确;B.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用水溶解时碳酸钾水解导致溶液呈碱性,选项B错误;C.玉的主要成分含有硅酸盐,“试玉要烧三日满”的意思是检验“玉”的真假要烧满三日,说明“玉”的熔点较高,选项C正确;D.矾是各种金属(如铜、铁、锌)的硫酸盐,选项D正确;答案选B。
    9.答案 D
    解析 A.“朱砂贱如土,不解烧为丹”意思是朱砂的价格很便宜,就像土块一样,但不知为什么却能烧炼成仙丹,指出朱砂在古代可用于炼丹,故A正确;B.“独用多用,令人呆闷”意思是服用过量朱砂,可使人中毒,“令人呆闷”可能与的毒性有关,故B正确;C.“朱批”是指旧时用朱笔(红笔)所作的批语,“朱批”所用的原料是朱砂,故C正确;D.“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涉及的反应为:丹砂即硫化汞,加热分解得到汞,汞与硫磺化合又生成黑色的硫化汞,两个反应不是置换反应,故D错误;故选D。
    10.答案 B
    解析 A.“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中“豆萁”的主要成分纤维素,纤维素在人体内不能水解,故A错误;
    B.“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薪柴之灰”含有碳酸钾,溶液呈碱性,与铵态氮肥混合施用放出氨气,故B正确;C.“火药乃焰硝、硫黄、杉木炭所合”,火药发生爆炸时,生成K2S、N2和CO2,故C错误;D.“白墙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中“黛瓦”的青黑色是因为含有氧化亚铁的缘故,故D错误;选B。
    11.答案 B
    解析 A.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CH4,是绿色燃料,故A正确;B.纤维素和淀粉同为多糖,(C6H10O5)n,但是n可能不同,不是同分异构体,故B错误;C.“煮井水”是利用天然气燃烧,天燃气燃烧会放出大量的热,对食盐溶液进行蒸发结晶,故C正确;D.通过燃烧薪放出的热量小于甲烷燃烧放出的热量,获得食盐的速率可能小于“井火”,故D正确;故选B。
    12.答案 C
    解析 A.胡粉的主要成分为2PbCO3•Pb(OH)2,2PbCO3•Pb(OH)2属于难溶物质,A正确;B.铅块化为胡粉的过程中Pb的化合价从0升高到+2价,化合价发生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B正确;C.Pb3O4中Pb的化合价为+2和+4价,黄丹 的化学式也可表示为 ,C错误;D.密陀僧的成分为PbO,故其与碳粉高温加热发生反应:2PbO+C =Pb+CO2,又可以制得铅,D正确;故答案为:C。
    13.答案 B
    解析 A.自然界存在游离态的金,当时所使用的黄金主要来源于游离态,A合理;B.当时制作钺、戈、矛等兵器的主要材料是青铜,炼钢出现在春秋战国以后,B不合理;C.木板、藤或竹含纤维素,纤维素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C合理;D.动物的皮毛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可水解生成氨基酸,D合理;故选B。
    14.答案 B
    解析 A.日照澄洲江雾开:雾属于胶体分散系,可见光通过时会出现丁达尔现象,故A正确;B.“高奴出脂水”,.指的是这一带的石油,石油是多种烃的混合物,不是油脂,故B错误;C.丹砂的成分为HgS,涉及的反应为:HgS+O2=Hg+SO2,有化合价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C正确;D.普通玻璃的成分为硅酸钙、硅酸钠和二氧化硅,故D正确。故选B。
    15.答案 C
    解析 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A项错误;B.陶土是传统的硅酸盐产品,不属于合成高分子材料,B项错误;C.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空气中的其他物质反应,因此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保存完好、字迹清晰,C项正确;D.酒精的消毒原理是利用其渗透性使蛋白质变性,D项错误;答案选C。
    16.答案 C
    解析 A.“以烂为灰”是木头燃烧的灰,灰主要成为是K2CO3,故A正确;B.“蜃”是通过碳酸钙分解反应生成氧化钙,故B正确;C.文献记载的是CaO+H2O=Ca(OH)2,Ca(OH)2+K2CO3=CaCO3↓+2KOH,是制取KOH的过程,故C错误;D.由C选项得出“淫之以蜃”后可以生成KOH,故D正确。综上所述,答案为C。
    17.答案 B
    解析 A.硫酸铜晶体(主要成分为CuSO4·5H2O)为蓝色,受热分解后失去结晶水,变为白色硫酸铜粉末,据此现象可以鉴别石胆真伪,故A正确;B.氧化铁为红色,造瓦时浇水转釉后,铁元素主要以氧化亚铁形式存在,颜色主要为青色,故B错误;C.曾青为硫酸铜溶液,把铁插入到硫酸铜溶液后,铁能置换出铜,附着在铁的表面,出现铁赤色如铜现象,方程式为:CuSO4+Fe=Cu+FeSO4,故C正确;D.水银,能消化金、银使成泥,说明汞容易与大部分普通金属形成合金,包括金和银,故D正确;故选B。
    18.答案 A
    解析 根据金属的性质可以判断冶炼的难易度。A.铜的化学性质不活泼,铜离子的氧化性较强,易被还原为单质,故青铜是人类最早广泛使用的金属材料与铜相对容易冶炼有关,故A正确;B.埋藏于地下的青铜器出土后,由于环境改变,金属腐蚀的速率也会发生改变,需要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故B错误;C.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棉、麻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故C错误;D.14C具有放射性,可测定古代文物中14C的含量,根据其半衰期可大致推算其年份。而13C没有放射性,不能根据其含量推断文物年代,故D错误;答案选A。
    19.答案 D
    解析 A.墨汁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至100纳米之间,属于胶体,故A错误;B.宣纸的主要成分是天然纤维素,不是合成高分子材料,故B错误;C.水晶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而砚石的成分为无机盐,故C错误;D.狼毫为动物的毛,主要成分为蛋白质,故D正确;
    20.答案 D
    解析 A.《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紫烟”属于气溶胶,是胶体的丁达尔效应,故A正确;B.《石 炭行》“投泥泼水愈光明”,包含的化学知识是:在高温下,把水滴到炭火上,得到两种可燃性气体,与煤的气化原理相似,故B正确;C.《宝货辨疑》“金遇铅则碎,和银者性柔和铜者性硬”,说明金的硬度小于铅的硬度、与银的硬度相当、大于铜的硬度,与铜金合金硬度大于各成分单质的硬度原理一样,故C正确;D.淀粉在相关酶作用下水解成葡萄糖,葡萄糖再在酵母菌无氧呼吸作用下生成酒精,因此淀粉通过水解反应不能直接得到酒精,故D错误;答案选D。
    相关学案

    专题3.7 高考中催化剂与活化能的考查方式-备战2023年高考化学新编大一轮复习讲义·: 这是一份专题3.7 高考中催化剂与活化能的考查方式-备战2023年高考化学新编大一轮复习讲义·,文件包含专题37高考中催化剂与活化能的考查方式-备战2023年高考化学新编大一轮复习讲义解析版docx、专题37高考中催化剂与活化能的考查方式-备战2023年高考化学新编大一轮复习讲义原卷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8 化学与STSE-备战2023年高考化学新编大一轮复习讲义: 这是一份专题1.8 化学与STSE-备战2023年高考化学新编大一轮复习讲义,共2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考纲要求,核心知识梳理,精准训练1,精准训练2,精准训练3,精准训练4,精准训练5,真题感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4.5 盐类的水解-备战2023年高考化学新编大一轮复习讲义·: 这是一份专题4.5 盐类的水解-备战2023年高考化学新编大一轮复习讲义·,文件包含专题45盐类的水解-备战2023年高考化学新编大一轮复习讲义解析版docx、专题45盐类的水解-备战2023年高考化学新编大一轮复习讲义原卷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