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课件(17份)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4散文类文本阅读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4散文类文本阅读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案一整体阅读指导,典例1,典例2,典例3,记叙方式,描写角度,描写方法,抒情手法,典例4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四 散文类文本阅读
学案一 整体阅读指导
学案二 分析行文脉络和文章结构
学案三 概括形象特征和内容要点
学案四 分析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学案五 理解词句、解读标题与个性探究
学案一整体阅读指导
考情分析 • 切高考之脉搏
文学类文本阅读包括小说阅读、散文阅读、现代诗歌阅读等,从高考卷命题情况来看,散文类文本阅读呈现如下特点:1.散文是2013年之前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常考文本,2017年全国卷Ⅱ和卷Ⅲ的命题材料又回归散文。选材以中国散文为主。所选散文内容上贴近生活,注重抒情性、哲理性,注重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有鉴于此,对散文相关知识点的考查,也应引起考生们的注意。2.考查题型主要采用主、客观题混合的形式,以主观题型为主。2017年全国卷Ⅱ和卷Ⅲ散文阅读均为一道选择题和两道简答题,2020年山东、海南新高考样卷没有涉及散文阅读,但从小说阅读、诗歌阅读的考查情况来看,无疑也要增加一道选择题,分别从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进行考查。
3.散文阅读的考查点主要涉及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等。尤以语言的内涵及语言的表达艺术为考查重点,这与散文的体裁特点有关。2017、2018、2019高考全国卷以及2020山东、海南新高考样卷考查情况如下:
阅读指导 • 提知识之纲领
散文阅读是高考中公认的最难把握的部分,但是,散文阅读题的解答也是有技巧可言的。一般地讲,散文的考查侧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探究作者的情感意蕴等。其中句子的分析理解是阅读的关键,也是高考文学类文本设题的热点。(一)散文的基本概念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描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高考试卷中的散文概念指狭义散文。
(二)散文的一般分类散文具有记叙、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与此相对应,散文也分为三类。 1.记叙性散文记叙性散文是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与短篇小说相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就叙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变化,而小说对叙事的要求要较散文高得多;另外,散文在叙事的时候需要饱蘸情感,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须作者明确抒发。就写人而言,小说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而散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对人物进行写意式的描绘。
2.抒情性散文抒情性散文主要是用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与其他散文相比,抒情性散文情感更强烈,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抒情性散文主要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方法,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这类散文最常用的手法。而直抒胸臆的方法,在文章中可以出现,但通篇用此一法者并不多见。
3.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是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它与抒情性散文一样注重情感的抒发,不同的是议论性散文重在理智,抒情性散文重在感情。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用事实和逻辑来说理,而主要用文学形象来说话,是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它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融形、情、理于一炉,合政论与文艺于一体。
(三)散文的基本特征 散文的文体特征概括来说就是“形散神聚”。所谓的“形”应指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形”的“散”体现在联想的广泛、时空的纵横等方面,但目的却是统一的——用来表现理念、抒发情感、阐述哲理、表达志趣、寄寓情趣等,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神聚”。1.较强的纪实性 散文具有较强的纪实性质。主张“大实小虚”:在保持题材上大体真实的前提下,某些细节的虚构,乃至某个次要人物的虚拟,是被允许的,但散文中的情感是绝对真实的,这一点也应该是散文真实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2.取材的广泛性 散文的内容涉及自然万物、各色人等、古今中外、政事私情……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有的。它能够谈天说地,更可以抒情写趣。凡是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的,都可选作散文的题材。 3.形式的灵活性 散文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也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散文的结构形式不拘一格,表达方式自由灵活,语言风格异彩纷呈。
(四)散文的阅读方法1.读文,熟悉文章思路和内容快速阅读,主要是熟悉文章,拉近和文章的距离,明确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即解决“写了什么”的问题。如果速读时,能够把握作者的文脉思路,表情达意时所用的手法,还可以解决“怎样写、为什么写”的问题。快速阅读要善于抓标题、开头、结尾及意蕴深刻之处,同时圈点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和语句。快速阅读的目的是在做题前整体把握文章,将文章的骨骼、精髓看得透彻、明白。
2.读题,明确题干要点和要求细读题干,准确全面把握题干要求,把命题人的命题指向、意图看得清楚、明晰,特别要注意答题的角度,忌答非所问。这里需要注意有一个“主题辐射原则”,所谓主题辐射原则就是散文阅读的命题,不论是有关内容,还是有关结构,还是有关表达技巧,都会从文章主旨的角度出发,也就是说,所设置的问题都与文章的主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3.带着问题读,划定答题区间,抓取答题信息(1)依据试题要求,迅速准确地划定答题的有效阅读范围及筛选相关信息的区间;(2)迅速准确地根据题干的要求把准答题的切入点,把握读解的角度;(3)迅速准确地分清阅读材料中相关部分的组合关系及其逻辑层次。
(五)散文的阅读技巧1.理清文章思路阅读文章,实际上就是尽可能沿着作者思维的轨迹再走一遍,从而达到更深刻、更有条理地把握文章谋篇布局的目的。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2.分析散文线索散文通常都有叙事、抒情、写景的线索,抓住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意脉。
3.概括文章主题实际命题虽然很少直接考查对作品主题的概括,但对作品局部段(层)意的概括,以及对作者思想情感和艺术技巧的鉴赏,都离不开对主题的把握。作品的主题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主题的内容 包括两点,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的概括。4.联系文章背景有的文章,只有了解它的背景, 才能深切地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准确地概括出它的主题。要特别注意文后的注释说明的文字。
5.品味文章语言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文章是作者思想认识水平和人格修养的体现。不同的作者,生活在各自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中,各人的先天禀赋有别,后天阅历不同,因此才识、性情、气质就有高低、深浅、刚柔、雅俗、文野、曲直等区别,写出来的文章就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语言表达的特色,就是这种风格特点的一个重要标志。
阅读指导 • 提知识之纲领
典题文本【典例】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窗子以外林徽因①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②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③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④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⑤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杈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⑥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⑦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 (有删改)
阅读导引第一步:阅读标题、文本,厘清文脉,了解意图。1.先看标题。“窗子以外”换言之就是窗子外面的风景,这透露出作者通过窗子观察世界的意图。文中作者的所见所思,皆由“窗子”而来,“窗子”是一个物象,更是贯穿全文的线索。2.再看文本。第①段突出话题“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引起第②段对窗外乡下人背影的详细描写,这两段是引发全文的由头。第③段在此基础上明确题旨:窗子以外。第④⑤段都强调“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这所有的“热闹”“紧张”全在“窗子以外”。感慨窗内的观者无法感知。
第⑥⑦段写要借旅行跳出窗外,可“不管你走到哪里”“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尽管身体移到窗外,但心灵仍跳不出窗子,不会真正走进“窗子以外”的世界。由第⑦段初步了解本文的主旨:作者意在表现“有形的窗子”是客观事物,隔开了自我与外在的场景;而“无形的窗子”是心态和观念的限制,造就了自我与外界的隔膜的观点。
第二步: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第一小题为选择题,涉及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第二小题为简答题,考查人称运用的技巧。第三小题为简答题,要求结合全文理解词语的含义。第三步:回归文本,逐题分析。在速读文本和阅读题干的基础上精读材料,从原文文本“扣”答案。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要求,明确方向。题干要求:选出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考查分析鉴赏文本信息的能力。第二步,找准区间,分析选项。选项涉及散文内容和艺术特色,需将其代入原文进行比对。A项,原文信息:(第②段)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正确。有视觉、听觉和嗅觉,笔触非常细致,充满着陌生与好奇,有引发下文的作用。)
B项,原文信息:(第④~⑦段)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结尾说“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只是千万别高兴起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说明作者认为,即使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对外部世界也谈不上深刻认识。)
C项,原文信息:(第⑦段)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正确。语言带有调侃意味,指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D项,原文信息:(第①~⑦段)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正确。“话从哪里说起”一句很突兀,看似多余,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的思路匠心,正因为渺茫,找不到话题源头,引起对窗外乡下人背影的详细描写,并由此展开全文脉络,所有的一切都在窗子以外。)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自主试笔】 ________【答案】 B
2.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要求,明确方向。题干要求: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蕴含的态度,考查分析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
第二步,找准区间,分析文本。首先,分析这种表达方式在文中是怎样运用的。文章使用“我”时,观察者是________(“我”),写的是“我”看到的世界和内心的感受;当“我”转为“你”时,观察者变成________(“你”),也就是,转换前的________(“我”)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从这个角度看,这种转变说明作者的态度是冷静和客观的。当“我”和“你”两个人称同时使用时,人称转换灵活,“我”和“你”可以彼此审视,带有________(自嘲和反思)的意味。其次,根据自己对相关知识的积累,结合具体的内容,概括出这样运用的作用及表达效果。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3.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5分)【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要求,明确方向。题干要求:结合全文说明“窗子”的含意,考查分析文中重要词语的能力。第二步,找准区间,分析文本。找出关于“窗子”的描写,对其进行分析归纳。第②段写“我”看到铁纱窗外面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第③段提到铁纱窗、玻璃窗,第④段写“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都在窗子以外,第⑤段写书房窗外的情形,这几段提到的窗子都是________(具体)的。第⑦段写即便是出门旅行,也“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这里说的是________(无形)的“窗子”,即________(心态与观念的限制),它造成了人的内心与外在世界的隔膜。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等,分隔了不同生活场景;②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学案二 分析行文脉络和文章结构
考点解读 · 建知识之架构
高考命题愈来愈注重考查分析结构、梳理行文脉络、把握散文谋篇布局的技巧。考向一 理清文本的脉络结构脉络是指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路径、思路。结构是指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谋篇)、行文线索以及段落间(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与安排。
1.材料组织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2.结构关系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第一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第二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3.表达技巧构思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映衬、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点明题旨等。
(2018·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汴京的星河叶文玲孩提时,我有许多美丽的憧憬,天真的梦。那时,我最喜欢看天上的星河。夏夜仰望那缀满星星的夜空,我会几个小时地坐着发痴,小脑瓜里整个儿盘旋着关于星星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于是,我总相信月宫里有嫦娥,早晚有一天会从那影影绰绰的桂花树下飘飘走出,而那璀璨的星星呢,一定是那些调皮的小仙女随意抛洒的宝石珠贝。我很想什么时候飞上天去,抓住天幕的一角轻轻一抖,让这些明亮得耀眼的珠宝纷纷飞落下来,穿过云端,落到人间,
典例 1
傻念头想过万万千,我却从不以为可笑,倒觉得这些记忆,永远像蜜汁一样醇甜。大概就因为这颗未泯的童心吧,一些别人认为是不算稀奇的事,在我,却总要兴奋得大喊大叫。现在,我就又想叫喊了:最近,我真的看见了天上落下的星河——那明亮得耀眼的珠宝。那是在汴京——开封。这个赫赫有名的宋代京都汴梁城,果真又一次牵下了天上的星河,让无数次揣想过《东京梦华录》笔下灯宵月夕的我,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
素享盛誉的汴京,果不负人愿。在月华皎皎的元宵节,它再次以花光满路千门如昼的姿颜,呈现了它非同寻常的辉煌。非是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外来客言辞夸大,我总觉得在汴京看灯会,别有一番意趣,在灯会中看汴京,别有一番别处难以得见的古城神韵和京都风光。这种新奇有趣的感觉缘何而来?是因了那些盏灯,也因了那看灯的人,也因了那挂灯的街。
先说那街。汴京的街,古今相映成趣,一片繁荣。路这厢,高高耸立起一幢幢现代化大楼;路那厢,则一色是明清风味的木柱木门木栅,特别是那雕镂朱漆的木窗棂,很能教人想起白话小说中所写的布衣小帽的“市井人家”。甚至连门口那长垂的竹帘一动,你都会蓦然一惊:是要走出一位肩搭长巾鼻头抹了点白粉的“酒保”,还是珠钗满头罗裙曳地的“女娇娃”?且说那人。
也许正月正是“闲月”吧,不大的汴京城竟拥集了这么多的“闲人”。紧挨着相国寺的小商品市场,设在一条长而又长的窄巷内,天天人头攒动,熙来攘往,那琳琅满目的小摊和形形色色的顾客,还真像升平鼎盛的北宋“相国寺万姓交易”的盛况呢!那儿,摆着那么多卖各色小吃的食摊,香气四溢,烟雾腾腾,碗盏丁冬,吆声大作。那个素享盛名的“第一楼”,更是整日价顾客盈门,座无虚席。这一切,不也大有向以时令小吃著称天下的汴京城遗风么?但是,我晓得,这盛况,这胜景,前些年是断断没有的,假如没有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繁荣,一向贫寒的豫东农民,能这样衣帽鲜亮亮、脸上油光光地率领举家老小来开封大饱眼福和口福吗?今年,到开封游逛的人特别多,逛街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来观灯。
再说那灯。我们抵达之时,虽是正午,却见鼓楼、龙亭这些主要街区,俱已“东风夜放花千树”了。说也怪,越盼淡月胧明,偏偏日落迟迟,待挨得黄昏近,笑语喧,好心的主人却又劝阻道:此时去观灯,保准你们挨都挨不到跟前!纵然心急难耐,也只好耐下心来,远远地站在门口,放眼眺望长街,果然是人潮滚滚,黑压压一片。虽未亲临,可是一阵阵传来的欢声笑浪,越发教你心痒痒得如痴如醉了。好容易等到了“灯火阑珊”时。哦,这话儿也许不算准确,已是夜露生凉月横中天了,兴致浓浓的观灯人,还是一簇簇一队队地蜂拥不绝。
汴京城名不虚传,而汴京人也果有奇术异能!你看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真个是收尽了祥云五色荧煌炫转,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一一地当街密密地排列开来,交相辉映,金光四射。近近地看,真是千姿百态,大放光华,直教人眼花缭乱;远远地望,只见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闪闪烁烁,道它是银河垂地,一点也不夸张。不信的话,此时你抬头望望中天,平日如练的素月,也悄然失色,端端地消淡了很多光华。古人观灯,只能欣赏那奇巧百端的扎灯技艺,点的是蜡烛,糊的是绢纸,纵然巧夺天工,也难经风吹雪打;而今的灯,有了科学技术辅佐,自然更加高明。你看那腾跃而起的奔马灯浑身通亮,那纵马奔驰的勇士目光如炬;那能与人对话的机器娃娃灯前趋后仰,憨态可掬;那大书“为民作主”的扇子灯来回穿梭,熠熠生辉。
呵,怪不得,所有的看灯人都不恋恋于那些只有光色,只亮不转的小灯,却把以上那些巨大的,既有传统技巧,又有现代化特色的新鲜有趣的大转灯,密匝匝地围了个水泄不通。一点不错,尽管灯节是古老传统,但人,毕竟是80年代的人,现代人最仰慕的还是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啊!兴尽欲归时,在长街的拐角处,却又见到了一幅教我怦然心动的景象——一间小木楼的门窗呀地一声启开,一根长竹竿软软地伸将出来,竹竿头上,滴溜溜地悬了一盏八角宫灯,那宫灯虽小,款式却玲珑剔透,做工也极精致细巧。一时间,我没看清灯壁上那悠悠旋转的花卉图样,只觉得像飘过去一簇飞花,一团流云……
我看得呆了,循了那挑灯的手望去,恍恍的灯影下,只见是一个穿猩红雪衫的姑娘。许是那衣衫太红,那灯光太朦胧了,我看不清姑娘的眉眼儿,只见她那笑盈盈的脸蛋儿,被身上那件红衫,手中的那盏红灯,映照成了一团艳艳的红云……那红云,那灯影,久久地晃在我的眼前,直伴着我进入梦境。午夜,我果然重温了少年时的梦——我见那闪闪烁烁的星星,都从天河里飞溅下来,变成了“灯雨”,洒落在汴京城……(本文有删改)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要求。题干要求:一是从结构上分析,二是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第二步,回归文本,理解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结构思路的把握能力。考生解答该题时,要注意题干要求考生“从结构上”进行分析,文章开头通常是总括全文,为下文做铺垫,引出下文;中间部分一般为承上启下,照应某段,为某些情节埋伏笔;结尾部分通常收束全文,照应前文、标题,点题等。文章先写____________(街的繁荣),引出人潮汹涌;再写____________(游人众多),为后面观灯受阻埋伏笔;最后写____________(观灯盛况),把作品推向高潮并点题。文章层层铺垫,层层推进。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①先写街的繁荣做铺垫,引出人潮汹涌。②再写游人众多,为后面观灯受阻埋伏笔。③最后写观灯盛况,把作品推向高潮并点题。④层层铺垫,层层推进。
【技巧点拨】散文行文思路分析“六字诀”:1.明——明确文体,把握全貌通过阅读,明确散文内容,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还是阐发哲理,概括文章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或者谈的是什么问题,不同的文章题材,行文思路有所不同。2.圈——圈点勾画,抓住关键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圈画重点词句。(1)关联词可以清楚地显示作者的思维路径。(2)指示语、概括语、情态语等可以提示写作对象、内容以及文章的情感基调等,往往能揭示文章的层次。(3)文章的开头、结尾,每一段的起始句、收束句,这些地方往往被作者安排上中心句,以起到总领或收束的作用。明确了这些语句,整体思路和结构也就变得清晰了。
3.标——标示段意,显露脉络在找出中心句后,分析综合每一个自然段表达的意思,给每一个段落来一个总结,用一句简明扼要的话标示出文段的段意。这样做的目的是把成百上千字的文章浓缩成几句话,显露出文章内在的脉络。4.通——通读全段,概括大意无明显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段,找出概括性语句或关键词语,分析并概括段意。这些都没有时,要考虑句间的关系,先划分层次,概括出各层意思,再综合考虑。
5.理——理清思路,把握结构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连、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如分号、冒号、句号等。6.关——关注手法,分析脉络散文的脉络又往往和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紧密相关,如与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抑扬、虚实相生、烘托对比、象征手法、修辞技巧等相结合。
考向二 分析行文线索及作用线索是梳理行文思路时的一个重要参考。散文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形散而神不散,这里的“神”体现在结构上就是线索,“一根思想的红线串起生活的珍珠”。线索的主要形式有以下五种:①事物线索。 把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的事件借助事物组合在一起。许多托物言志的散文就是以物为线索的。②人物线索。 如写某一个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活动,可以用这个人物作为线索把活动串联起来;也可以用另一个人物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事物串联起来。这个人物还可以是写作者本人“我”。
③行踪线索。 如游记以游程行踪为线索。④思绪线索。 如面对某一事物、景物沉思遐想,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有关的材料组织在一起,表达原定的主题思想。⑤感情线索。 我们的感情在生活中发生变化,如由厌恶到喜欢,或从喜欢到厌恶,就可以用这条感情的线索把一些似乎没有关联的材料联结起来。散文线索在文中的作用主要有:(1)组织材料,贯穿全文;(2)结构清晰,事件集中;(3)揭示主题;(4)使行文富于变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水乡戏台祝 勇①假若绍兴的一切都将在记忆中隐去,我相信最后余下的,定然是一座戏台。②绍兴旧府八县,可以说村村有戏台,几乎每隔一二里,甚至半华里,就有一座戏台,组成一张戏台的网络。当年的乡土绍兴,弹唱声密集,无论何时,总会有一座戏台在演戏。当大地陷入沉寂,悠扬婉转的唱腔却此起彼伏。所有的戏台同时开演,定如无数朵焰火同时在黑夜里绽放,成为一场无比盛大的感官盛宴。这里把戏台称为“万年台”。那些古老的戏台,依旧是现实的一部分,戏台上的角色,依旧眉目清晰。
典例 2
③那些临河而建的水上戏台,它们将自然之美与人的智慧结合得那么天衣无缝,如春天骤雨后的茶园,有着贴心贴肺的清雅。烟波浩渺的近水远山,那一座戏台就成了近景,在视线里聚焦。它们是真实中的幻景,是真正的“海市蜃楼”。它们有的正面立于水中,仅有一面傍岸,以减轻水流的冲击,也有的跨河而立,完全凌驾在河面上——四根柱子架在河的两岸,柱子间铺上台板供演戏,观众看不见台板,感觉上面人影摇荡,演绎出无限的风流,更像是一场轻梦。鉴湖上有座钟宴庙戏台,至今留存。这座戏台的台基均在水中,仅有左方的古柱靠近岸边。远远地,就能看见它伸展的挑角,如一只蝴蝶,在风中张大了翅膀,让人相信它的轻盈,永远不会在水面上沉没。无论水上,还是岸边,人们都可以同时欣赏同一出戏。
④乌篷船,天下闻名。它既是交通工具,又是打鱼人的家。因此,对于行舟者来说,客栈通常是多余的,但他们需要戏台。唯有那些轻灵俊秀的水上戏台,能够成为它们真正的停泊之地。所有的河道,都将通向戏台。这意味着在绍兴的“地面”上不会有真正的陌生人,因为所有的陌生人,都注定在戏台前聚合,所有人的情感,也都将在戏台前交叉。在弯曲的河道上,戏台有节奏地错落着,与水上生活的节奏相呼应,在行舟者的前方出没,安放在每一个需要它的夜晚。
⑤在鲁迅所有回忆绍兴的文章中,故乡常成为中国乡土愚昧落后的负面象征,显现出阴冷、灰暗的质感,如一块均质的岩石,无法穿透,唯有戏台却是为数不多的例外——在风雨如磐的故园,戏台上的灯光,几乎成为他少年记忆里最宝贵的光源,照亮了他的记忆,也照亮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少年记忆。透过鲁迅的目光,无数中国人看见了那座戏台……曲终人散,每个人都转身走进自己的戏。戏台上的风流俊雅,无限缠绵,收束进岸上的楼窗,河中的船影。狭长的石板路、层出不穷的石桥、悠悠荡荡的乌篷船,他们的戏台无处不在。只不过没有人把他们的戏文写下来,我们无从得知而已。戏台上的忠奸争斗、征战杀伐,也慢慢融入了观看者的血脉,变成遗传基因。戏台上下,不仅构成一种对话关系,更构成一种轮回关系,戏台与看客,戏文与生活,翻覆颠倒。观众和角色可以互换,戏台下的观众一扭身,就融入了一个更大的戏台,变成角色,呐喊或者语丝,都是他们的唱词。
⑥这座城就是一座戏台、一个巨大的发声体,风吹过、雨打过、脚步走过,都会发出奇妙的声响。它收纳了自然的笙箫和历史的烟云,既性感,又立体。作为北方人,我听不懂绍兴话,更无法听懂戏文,但我依旧觉得自己能够“懂”。我想象着越王勾践用古老的绍兴话发出的复仇誓言;想象着西施、范蠡在绍兴话里谈情说爱;“五四”时代的文学热涌中,假如没有了蔡元培、鲁迅、周作人黄酒般浓郁的绍兴口音,也会变得索然。因为那戏台,就是一部老式录音机,漫长的河道,就是咿咿呀呀反复播放的旧磁带,它们“合作”,呈现出有声音的历史。有了这些声音,书本上出现过的人物就不再遥远,我们会相信自己正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水乳交融。本文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要求。题干要求:一是本文的叙述线索是什么,二是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第二步,回归文本,理解分析。文章的题目是“水乡戏台”,阅读全文可知,每一段内容都与戏台相关,因此,文章以________(戏台)作为散文的线索。线索在文中的作用有: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情节更集中;展现了地域文化;等等。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本文的叙述线索是戏台。作用:以“戏台”为线索,贯穿全文,把生活中的戏台与历史中的戏台呈现出来,彼此浑然一体;以“戏台”为线索,更好地展现戏台的地域、文化、历史特征,揭示戏台内涵的丰富性。
【技巧点拨】判定散文的线索“三技巧”:1.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2.抓住文章内在的脉络。有的散文没有任何提示性的语言,但读完文章后纵观全文,就会隐约发现有一条流动的曲线贯穿了全文,这条起伏变化的曲线可能是事物本身的变化,也可能是作者对事物的感情的变化过程。3.抓语言标志,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有的散文线索出没于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有明显的提示性的语言。
考向三 分析散文句段的作用句段的作用,是指某些关键语句、语段在表现文章主旨、情感和观点态度上的作用。具有特殊作用的句段往往是全文行文思路中的重点句子或段落,结构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或段落,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子或段落。句段作用是文章考查的重点和热点。
分析某句段的作用或某段落安排的用意,应考虑两方面:1.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审题要关注三点:①句段位置;②答题方向;③提示或暗示性语言。其中“答题方向”最重要,如笼统地问有何作用(妙处)或为什么要从……写起,这是综合问,需要从内容、结构、表达效果等多角度回答。如只问结构上的作用,则只需从结构上作答。
2.阅读句段本身,抓住位置考虑。在整体把握全文思路的基础上认真阅读所给句段本身,通过阅读,明确它写了什么,主要包括陈述对象是什么、怎样陈述的、作者表达的感情是什么等。另外,还要关注它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突出特点。最后,还要考虑句段在文中的位置,因为位置不同,作用及用意也不同。
文章为什么要叙写鲁迅对绍兴的回忆?(原文见典例2)【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要求。题干要求:文章为什么要叙写鲁迅对绍兴的回忆。第二步,回归文本,理解分析。首先考虑鲁迅对绍兴的回忆在文中的位置,该内容处于第⑤段。为什么叙写鲁迅对绍兴的回忆,可以从内容、结构、表达效果等多角度回答:如内容上,________(表现戏台的温情、文化熏陶等);结构上,________(为下文作铺垫);表达效果上,________(增加文章历史文化的厚重感)。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典例 3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①内容上,表现戏台给他的温情和文化熏陶以及他写的作品中的有关戏台的故事影响了一代代中国少年;②结构上,为下文写“曲终人散,每个人都转身走进自己的戏”作铺垫(是文章由对戏台的实写转入虚写的转折点);③表达效果上,增加文章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技巧点拨】不同位置句段 “四作用”:1.首句或首段的作用(1)如果开篇即点题,首句(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句(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作铺垫。(3)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渲染)某种气氛等。
2.中间句段的作用(1)中间句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启下(过渡)。(2)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或论述的与情感有关的事情,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3.结尾句段的作用(1)照应题目、开头或前文,使文章结构完整;或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2)点明作者的感悟或抒发作者的情感,增强感染力,有暗示主题或强化情感的作用。(3)意在言外,引人深思;或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4.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另外,它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学案三 概括形象特征和内容要点
考点解读 · 建知识之架构
考向一 概括事物的形象特征现代散文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写人叙事散文)和事物形象(写景状物散文)两种。人物形象主要出现在记人叙事类的散文中,人物形象的鉴赏参见小说阅读相关知识,不再赘述。事物形象,就是倾注了作者的思想与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物的形象,它在以事物形象出现的同时,也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它是作者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物象入手设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三月关东黄文山关东三月,一个非常的季节。尽管冬天即将过去,但春天并未到来。这是季候中的一段耐人寻味的空白。看不到鲜花,也听不到鸟啼,大自然显得冷清而平淡。平淡得有些空荡,甚至有些无奈。河面上依然结着冰,凝脂一般冻着一艘孑然无助的小船;树丫上光秃秃的,没有一点绿的动静。虽说冰雪的生命很短,但三月还是它们的世界。不仅背阴的山坡依然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就是路两旁的堆雪,也在发着耀眼的白光。阳光照在它们身上,就像照在被褥上,它们只是报以安详的一笑,根本不相信自己会在三月的阳光下融化。
典例 1
冬睡的山,此时大约醒来了吧。那是一场太过漫长的浓睡,慵懒的阳光从它们身上拂过,反而让它们睁不开眼睛,它们似醒非醒的样子,就像稚童般憨态可掬。不过,脱去了繁盛的绿装,山反而现出它们真实的面貌。它们裸露的筋骨肌肉,让人想到关东汉子敦实的身躯;它们不用修饰的神态,也像关东汉子般爽朗。穿过了辽河平原一路向南,便有一列列大山迎面驰来,这是千山山脉南行的步伐,雄壮、威严。看这一重又一重的山脊在山边勾勒出一幅天然的关山行路图,总不禁让人想到宋琬的一首《关山道中》:“拔地千盘深黑,插天一线青冥。行旅远从鱼贯入,樵牧深穿虎穴行,高高秋月明。半紫半红山树,如歌如哭泉声。六月阴崖残雪在,千骑宵征画角清,丹青似李成。”在少数写北地风情的诗人中,宋琬最见功力。
从车窗望去,山连绵起伏,层层叠叠。尽管时届冬残,山坡上却看不到树叶凋零的景象。映入眼帘的则是满山遍野的柞树,织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它们从来都是顶着满头黄叶,经受着寒冬的考验,无论厉风冻雨乃至严霜重雪,在新芽吐翠之前,决不肯轻易落下。那树叶的颜色,不是华丽的金黄,也不是灿烂的红艳,而是土地那样厚重的赭黄,透着坚忍和从容。于是,它们在关东漫漫的长冬里,坚持着,等待着。等待也是一种美丽。孤零零地看一棵棵柞树,实在不起眼。它既没有挺拔伟岸的树干,也没有婆娑秀逸的枝叶,普通得就像一个个质朴的庄稼汉。但千万棵柞树相呼应,相映衬,相扶持,随山形起伏,如巨毡延展,形成了一片让人徜徉不尽的风景。
在冬将阑而雪犹然之际,登凤凰山则别有一番韵味。少了春花秋叶的点缀,山色则更显古朴苍然;听不到鸣禽流水的声响,山间倒更觉空旷清幽。一座座深藏在山间的寺庙都还披着厚厚的雪装,瓦楞上是雪。只有红漆的廊柱在这一片白色中闪耀着鲜艳的光泽,很有年头的庙宇经白雪这么一衬,竟格外精神起来。铺在凤凰山的这片雪足有半尺多厚。长长的一个冬季,说不清降了多少场雪。雪的品格真让人崇敬。雪不独个占着一方地盘,旧雪每每敞开胸怀,迎接天上降临的新伙伴。于是新雪压着旧雪,后来者总是居上,最下面的雪早凝成了冰,上面的则是粉嫩的新雪,也许来到世上不过几天。这雪白得洁净,白得让人心疼。车停下了,人却迟迟下不了车,因为实在不忍心踩在这样洁白的雪地上,一踩,那洁白便有了伤痕,有了疼痛,但因此也就有了活生生的气息。
凤凰山在辽东诸山中以险峭闻名。远远地看凤凰山,那锐如剑戟的山峰,在天际画出一道急剧起伏的影线,好像众多的山峰在负气争高。而当你走到一座座山峰面前,才感到凤凰山的可贵和不易。诸多山峰攒插在十分有限的土地上,那山峰能不陡吗?由于山势陡峭,表面的浅土被雨水冲刷殆尽,裸露出累累岩石。是板块说也罢,火山说也罢,大凡山都是挤压的结果。可以说,没有挤压便没有山峰,挤压越甚,山形越险峭。那布满全山的悬崖峭壁,以及镶嵌在岩缝间的庙宇和悬挂于绝壁上的链梯,似乎都写着“坚忍”二字。这便是凤凰山给每一个登临者最好的赠予。联系全文,简要概括宋琬《关山道中》所写的关东山脉的特点。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要求。题干要求:一是联系全文,二是简要概括宋琬《关山道中》所写的关东山脉的特点。第二步,回归文本,理解分析。“拔地千盘深黑”写出了关东山脉________(雄浑威严)的特点,“插天一线青冥”写出了关东山脉________(高耸峭拔)的特点,“六月阴崖残雪在”写出了关东山脉________(冷峻)的特点。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这首词写出了雄浑、峭拔、冷峻的北地山景,其中的“拔地千盘深黑”写出了关东山脉雄浑威严的特点,“插天一线青冥”写出了关东山脉高耸峭拔的特点,“六月阴崖残雪在”写出了关东山脉冷峻的特点。
【技巧点拨】分析事物的形象特征“三方法”:1.整体阅读全文,准确定位筛选形象题大都需要同学们整体阅读文本,即便是分析次要物象也是如此。因此,先要整体把握全文,再对主要段落、关键语句进行筛选和提取、整合和概括,这样才能形成对形象特点、作用的准确评价。2.抓住外形特征,分析内在品质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触必须要借助于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的内在品质。事实上,事物的外形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
3.仔细品读文本,提炼所言之志 一般说来,作者所描绘的事物不一定是最终所赞美的,真正赞美的对象常常隐含其中,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品读文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的情感脉搏,找出所托之物与所赞美的对象之间的相似点。
考向二 分析散文形象的作用散文中的形象包括主要形象和次要形象。主要形象和作者的感情有直接关联,或贯串全文,或直接点明中心,次要形象对主要形象起彰显作用等。
关东三月的山和树是本文主要的描写对象,但作者在文中用了不少笔墨来写“雪”,请说说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原文见典例1)【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要求。题干要求关东三月的山和树是本文主要的描写对象,但作者在文中用了不少笔墨来写“雪”,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第二步,回归文本,理解分析。考查文中用不少笔墨来写“雪”的用意,是考查次要物象的作用,可以从以下角度来看:如内容上,________(突出关东三月寒冷的特点);表现手法上,________(反衬出关东山脉和山上柞树的坚忍和从容);主旨上,________(起到突出文章主旨的作用)。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典例 2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主要有以下用意:①因为冰冻积雪是三月关东的特有景致,写雪能突出关东三月寒冷的特点;②为了反衬出关东山脉和山上柞树的坚忍和从容的特点,从而更好地突出文章的主旨。
【技巧点拨】散文中不同形象的作用1.主要形象①内容主旨方面的作用。主要形象是散文主旨之所在,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主要载体,分析其作用,首先看其在表达主旨方面的作用。一般而言,写物的散文要找志,写景的散文要析情。 ②艺术构思方面的作用。它可以是全文的线索,把众多材料组织串连在一起;也可以起象征、衬托的作用。
2.次要形象①从文章结构角度: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等。②从文章内容角度:对内容的充实作用;对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③对主要形象的彰显意义:对比、正衬、反衬、类比、虚实相生,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考向三 归纳文本的内容要点散文的内容要点,就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归纳文本的内容要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文章的内容要点,可以是全文的,也可以是文章局部的。为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即使归纳局部要点时也要从全文出发,对相关文字作大致的层次分析。
2.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因此寻找概括性语句来概括内容要点,是最重要的途径。此外,还应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有些过渡句不仅概括了前文的重点,也指出了下文的要点。3.提取精要,独立归纳归纳时,尽可能用原文中的重要词语组织答案,可以防止归纳的不准确。有的文章,虽然有概括力强的语句,但与试题要求归纳的角度并不一致;也有一些散文并没有相应的概括语句。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求我们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独立概括。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静夜品瓷程应峰①夜静时分,忽地就想到了景德镇,想到了多年前不经意打碎的一只来自景德镇的薄胎青花瓷瓶,想到了曾经读过的一首诗,想到了诗中所写的“一根白发,掉落在洁白的瓷盘上,牵动心中万千愁绪”的情景,这情景,竟然一直存留在我的记忆之中。②都是因为瓷器。瓷器这东西,每一道工序都是一个故事,每一片温润都是一种情怀,每一缕光泽都闪烁着离奇的色彩,它总是古色古香、不着痕迹地将生活的美和好嵌入一个人的生命。
典例 3
③我有两次抵达景德镇的经历,一次是在梦里,一次是在梦外,这两次都披着夜色,悄悄的,静静的,没有喧闹和喧哗,但我却分明听见质地优雅的瓷器的声音天籁般传来。这声音,沾染着浓重的人文气息,漫溢华宇,贯穿古今,美轮美奂,直入心扉。④就像大都市总是陷落在繁华里一样,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景德镇总是陷在瓷器里。这里的花盆是瓷的,灯杆是瓷的,景观是瓷的,图案装饰也是瓷片镶嵌而成。比比皆是的商铺,摆放着五花八门的瓷器,旅馆、饭店、广场、游乐园,哪里都泛现着瓷器的光泽。那些看起来无处不在的,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瓷器,总是旗帜鲜明地撞入眼帘,令人心怡而感叹。就像有人说的,景德镇的瓷,比汉语里的词还要多得多哩。
⑤灯影笼罩下的瓷都,是值得慢慢品味的。无须外在的叩击,这满街满巷遍布的瓷,就可以层层叠叠地在心中回响起来,回响起千年的美丽和沧桑。如此美妙的去处,如此美妙的音韵,是值得在静夜、在灯影月色里、在行云流水处细细品味的。⑥走过一家乐器店,我看见了各种瓷乐器:瓷排箫、陶埙、瓷琴、瓷二胡、瓷唢呐、蓝斑腰鼓等等,令人目不暇接。我不知道它们究竟能散发出怎样不同凡响的音韵,但在我的想象中,它们一定有着或厚重,或悠远,或美丽多姿,或情意绵绵的音韵,这音韵,有着不可抵御的诱惑力。
⑦回转,静坐宾馆大堂,入目的博物架上,“荷花碗”“旋纹樽”“荷叶口瓶”……在声光电的策动下呈现出古朴、娴雅、沉静、大气之神韵,那优美的形态、别致的釉色、含蓄的花纹生动而传神,教人观之再三,不舍移步离去。是啊,最美的瓷器如淑女,最精致的瓷器如少女,就算在幽幽暗暗里,明明灭灭中,也能感受其晶莹剔透的质地,滑润如玉的釉面,以及迷离状态下所具有的神秘温润的气息。这聚集着东方女性纯洁、温柔、细腻、内敛品性的瓷器啊,究竟蕴涵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生命美丽?透过眼前的瓷器,所能体验的,除了窑变的神奇,还有空明无尘的人间趣味。
⑧无论读瓷还是听瓷,都需要慢慢慢慢地品。用心品了,就能品出它的源远,品出人类卓越的智慧,品出属于它的春花秋月,品出它所承载的历史蕴含。用心品瓷,可以让人沉入或清新或愉悦或凝重的人生境界里,继而在思想的枝丫上,长出簇新的可以自由飞翔的芽叶来。(选自《文学与人生》,有删改)从全文看,作者静夜品瓷品出了哪些韵味?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要求。题干要求:一是从全文看,二是作者静夜品瓷品出了哪些韵味。第二步,回归文本,理解分析。根据题干,要求从全文出发,对相关文字进行归纳。第②段品出了________(生活的美和好);第③段品出了________(沾染着贯穿古今的浓重的人文气息);第④到⑥段品出了________(有着厚重悠远、美丽多情、不可抵御的诱惑力);第⑦段品出了________(空明无尘的人间趣味)。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①品出了生活的美和好;②品出了贯穿古今、美轮美奂的浓重的人文气息;③品出了厚重悠远、美丽多情、不可抵御的诱惑力;④品出了空明无尘的人间趣味。
【技巧点拨】概括内容要点“三技巧”:
学案四 分析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考点解读 · 建知识之架构
考向一 分析文本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考查包括三个层面:一是要明确“运用了什么技巧”,准确判断某段或某句运用的表达技巧;二是明确“某表达技巧运用得怎么样”,要从内容方面对其进行详细分析;三是明确“某表达技巧运用后好在哪些方面”,要回答出“表达技巧运用后起了怎样的作用或取得了怎样的效果”。表达技巧的种类及作用如下:
1.记叙方式
2. 描写角度
3.描写方法
4. 抒情手法
5.修辞手法(详见相关章节)6.其他表达技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石狮子胡 炎①一千年前,那个黑脸膛的石匠,在灼烈的阳光下雕刻着面前的巨石。后来,这块巨石变成了一头威严的石狮子,那个石匠反剪着双手,满意地欣赏着自己的作品,打满水泡的嘴里咳出一团污血,倒在了石狮子的脚下。②当然,历史没有记下那个石匠的姓名。一千年后,我站在石狮子的面前,遥想着石匠炉火纯青的雕刻技艺和那张黑脸膛上纷飞的汗珠,试图还原岁月深处的现场。盛夏七月,毒日头正在我的头顶疯狂燃烧,所以我想当然地为石匠设置了一个燥热的季节。
典例 1
③这里埋葬着一个古代的将军。石狮子为他镇守着另一个世界。我在史志和碑文里早已领略了将军生前剽悍勇猛的风采。此时,他就躺在石狮子后面那个巨大的墓冢下,让人感到他似乎依然活着,只是改变了肉体的形式,因为他的威名和这一派令人肃穆仰视的庄严从来都不曾消失,无论在文字里还是在人们的传说中。④消失的,只有那个平凡的石匠。
⑤我坐在石狮子前方的石阶旁,那里正好有一棵树,投下了有限的阴凉。我承认,我像石匠一样平凡,甚至可以说,我连石匠也不如,简直可以称得上平庸。我想我用不了一千年,也许几十年后我就会在这个世界上消失得了无痕迹。没有人会为我雕刻一头石狮子,我当然更不可能躺在那个雄伟的墓冢下,身穿驰骋疆场的铠甲,受万世瞻仰。就此而言,我有理由羡慕那个名不见经传的石匠,因为屹立千年的石狮子告诉我,那一定是个杰出的石刻艺术家,尽管他在浩瀚的历史中同样微渺如蚁。
⑥日光也许穿越了千年,保持着同当年一样的温度。我看着石狮子,仿佛听到叮叮当当的凿石声。石屑在石匠粗糙的手下像岁月一样飞扬、沉落,终化于寂灭。石匠是一个沉默的人,我想,因为凿斧是他唯一的语言。他的眼睛很大,但却经常眯起来,从不同角度观察着石头的造型、布局与线条。他双手的虎口由于不间断的摩擦和冲击而迸开了一道道血口,但他感觉不到疼痛。那些血珠和他的汗水一起融入了面前的巨石,而让那块沉默的石头获得了灵性。石匠就这样凿着寂寥而漫长的时光,生命在幽微的刻痕里变得瘦削、单薄而憔悴。他想象着石狮子的样子,而完全忘掉了自己的样子。
⑦我不知道这是否有些悲哀,那个石匠,让一块在地壳里沉睡亿万年的石头有了生命,而他却把自己凿成了一块人形的石头。⑧在接到这个重大任务前,他可能是一个享誉民间的匠人,雕刻过不计其数的石兽、石碑,甚至包括石碾这样的农具和石臼之类普通的家用器皿。在那个时候,他或许像寻常百姓一样一面雕刻一面抽着旱烟、拉着闲话,考虑着是否把这个吃苦受累的手艺传给子孙,或者干脆什么也不想,只用这个手艺换得衣食,在雇主的家里饮着自酿的烈酒,直到乾坤倒悬,酩酊大醉……⑨但是某一天,他接到官府的指令,要为战死沙场的将军雕刻一头石狮子。
⑩石匠离开家的时候,回头久久地望着他的妻儿。他没说一句话,似乎预感到这将是一次永久的诀别。在这里,我猜测石匠当时的心情一定非常复杂,因为这个任务非同寻常,倘若失手必然性命难保。但我更愿意相信,石匠当时想的并不是这些,而是满怀着对将军的敬仰,他要为这个戎马一生、保家卫国的将军做点什么,那就是用一头骁勇无敌的石狮子镇守将军的仙府,让他的敌人和跃跃欲试的盗墓贼望而生畏。他要为这头石狮子献出毕生所学,用他的血和生命滋养艺术和精神,为石狮子安放一个充满血性的灵魂。⑪一千年后,石狮子高踞于我的面前,佐证着我的猜测。不仅如此,它随时准备冲跃的姿态还告诉我,石匠的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他也许把自己变成了一头石狮子,他平凡的生命和非凡的灵魂最终和一方巨石融为一体。
⑫我站起来,走到石狮子跟前,抚摩着它滚烫的身躯。它的温度应该超过了40度,那是灵魂的体温,比日光更加炽烈。它看着我,穿过千年的风雨说:⑬ “如果没有他,我只是一块石头。”⑭我点点头:“我懂。”⑮石狮子微笑了,它微笑的样子竟然如此亲切,就像一个脸膛黝黑的石匠,在阳光中绽开的密密麻麻的皱纹。一千年前他忘记了微笑,而在一千年后,他微笑着递给我一只凿斧和一把雕刀。我犹豫了一下,接过来。在我远离石狮子的时候,一方伟岸的巨岩从我生命的地壳里站起,对我说:“来吧,我一直在等你。”(选自《大观·东京文学》)
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要求。题干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第二步,回归文本,理解分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判断句子所用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句子含意理解这样写的好处。答题步骤是点出术语,分析运用,紧扣文章主旨或感情。这段文字虚拟了一场富有意味的对话,是运用了________(想象)手法,从侧面表现出石匠为石狮子安放了一个充满血性的灵魂,借石狮子实现了人生价值。
这段文字还运用________(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我”与石狮子以及“他(石匠)”的心灵沟通和精神交流,表现了“我”的感悟。从修辞手法看,这段文字运用________(拟人)手法,表现了石狮子对石匠价值的肯定;运用________(对比)手法,通过石狮子的温度与日光的比较,突出表现了石狮子灵魂的热度。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①运用想象,虚拟了一场富有意味的对话,从侧面表现出石匠为石狮子安放了一个充满血性的灵魂,借石狮子实现了人生价值。②运用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我”与石狮子以及“他(石匠)”的心灵沟通和精神交流,表现了“我”的感悟。(或:表现了石狮子与石匠对“我”的精神影响)③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石狮子对石匠价值的肯定;运用对比手法,通过石狮子的温度与日光的比较,突出表现了石狮子灵魂的热度。
第⑧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原文见典例1)【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要求。题干要求:简要分析第8段在文中的作用。第二步,回归文本,理解分析。分析段落的作用,从结构上看,________(为下文他创作伟大作品埋下伏笔);从技巧上看,________(与下文他的人生转折形成对比);从内容、主旨上看,________(交代了他的手艺高超,更突出表现了一位民间匠人接受任务之后,由崇敬将军而引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由此提升了人生价值)。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典例 2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①交代他的手艺高超,为下文他创作伟大作品埋下伏笔(作铺垫);②与下文他的人生转折形成对比,更突出表现一位民间匠人接受任务之后,由崇敬将军而引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由此提升了人生价值。
【技巧点拨】分析表达技巧“三注意”:1.要特别注意题干中“表现手法”“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概念的异同,因为它们决定着答题方向。前两个概念问的几乎是一样的,如问的是“修辞手法”,绝不可与“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混用。2.除题干明确规定赏析角度外,一般都要求从多角度切入鉴赏。如果是局部鉴赏,则优先从修辞手法角度切入,其次是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如果是整体鉴赏,则优先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其次是表达方式。至于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除非从整体、主要、显著的角度看确实存在,才可切入鉴赏。
3.分析时要把握好两个结合。一是与文章的中心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表达技巧,任何表达技巧都是为表现中心服务的。二是与语言结合。语言是文章的载体,无论是评价主旨还是鉴赏技巧,都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体会、把玩、涵泳。因此,作答之前,须对所给材料反复品读。有时分析表达技巧不单单要看所给文字本身,还要联系上下文才能准确判断。
考向二 分析文本的语言特色揣摩散文的语言,重点是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分析语句的表达技巧,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效果。
(2018·浙江卷)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连用10个“一”,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原文见学案二典例1)【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要求。题干要求:分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连用10个“一”的艺术效果。此题考查考生对语言运用的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
典例 3
第二步,回归文本,理解分析。该题重复使用“一”字,详细地描绘了一幅________(宫灯美人)图,定格于一个特定的现实场景,使得作品有开有合。分析时,要结合文本前后的内容,该段前文渲染的是“________”(闹),此处连用“一”凸显的是“________”(静),形成强烈反差。前文铺陈的是“________”(繁),此处聚焦于“________”(一),梦与现实交相呼应,让作品余韵十足。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①连用10个“一”将“东京梦华”定格于一个特定的现实场景,使得作品有开有合。②前文渲染的是“闹”,此处连用“一”凸显的是“静”,形成强烈反差。③前文铺陈的是“繁”,此处聚焦于“一”,梦与现实交相呼应,让作品余韵十足。
作者的兴奋情绪在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原文见学案二典例1)【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要求。题干要求:分析作者的兴奋情绪在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此题考查文本的语言特色。
典例 4
第二步,回归文本,理解分析。从词语运用来看,画线的句子使用了许多________(色彩绚丽)的词语,如“彩灯”“五色荧煌”“争奇斗俏”“金光四射”“大放光华”“五颜六色”“素月”等,用词夸饰。从句式和修辞手法来看,运用了________(铺排或排比)的手法,如“近近地看……;远远地看……”。从句子语气来看,语气急切,用副词“果有”“真个”等________(加强)语气,用“你看”“你抬头”等表现了________(急于分享)的兴奋心情。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①用词夸饰,辞彩绚丽。②运用铺陈、排比语句。③语气急切:用副词“果有”“真个”等加强语气,用“你看”“你抬头”等表现急于分享的兴奋心情。
【技巧点拨】分析文本的语言特色“六考虑”:1.联系语境,细细咀嚼品味,发现那些不易看出的妙处,尤其是语言的言外之意、含蓄之美。2.从精恰词语入手,分析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特点或点明有关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3.从运用句式入手,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效果。如:①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②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③反问句,加强语气;④感叹句,抒情强烈。
4.从表达技巧入手,分析文中所运用的抒情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等创造出什么样的意境,表达效果如何等等。5.从语言风格入手,分析行文所体现出的作者个性化的语言风格。概括风格有专门用语,大致有简洁与繁丰,含蓄与明快,朴实与绮丽,缜密与疏放,高雅与俚俗,庄重与谐谑,豪放与柔婉,雄浑与纤巧,等等。6.从内容主旨入手,分析这些句子与文章思想内容、情感主旨的关系。
学案五 理解词句、解读标题与个性探究
考点解读 · 建知识之架构
考向一 理解词语的含义理解词语的含义,是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最重要的是“文中”这两个字。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考查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文中的具体含义。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要以基本义为基础,再结合语境,对所给词语进行“内外结合”的审视:“内看”,就是审视词语的内部结构,看关键字,看构成方式,看词语所在句子;“外看”,就是审视词语所在句的外部环境,看相邻、看段意、看主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渐行渐远的村庄黄 辉一个人的夜晚,我的思绪常常从村庄开始。茅草、镰刀、乌鸦和月亮,一叶瓦,半块砖,数缕轻薄的寒烟,几根擎天的大树,那里栖满了我心灵的诗意。多年之后,当我在某一个城市冬天的黄昏里独倚栏杆眺望西北故乡的方向,我的睫毛被从故乡赶来的雪花打湿,我看见在高楼之间漫天的雪花间飞翔着孤独的鸟,它已找不到归程和穴巢。它将在这样一个充满寒冷的浓黑的夜晚里死去吗?在那生命将尽的一刻它能梦到母亲雪白温暖的胸膛吗?
典例 1
栖居在村庄里的鸟都是幸福的鸟,即便是一群乌鸦。它们一起在冬天晃眼的阳光下飞起飞落,舞蹈,鸣叫和欢宴;傍晚,当夜幕下沉,它们又一起喊叫着归巢。它们没有迷失和孤独。村边的那一片树林,夜色已经来到,鸟们已经归巢,四周充满了如水的静谧和安详。在树林的上方,有星星和月亮。空气开始逐渐地冷下来,虫子们也停止了鸣叫,只剩下泥土和树木的呼吸渐渐清晰。树林旁的错落的房舍在银灰色的月辉下隐约可见。高高的屋脊上蹲着一两只眼光雪亮的猫头鹰,而檐下石台上满布青苔的小石洼里储满了上一场下的未干的雨水,白天里有鸡和鸟撅着小嘴来喝,到夜晚就都盛满了一枚枚晃动的水晶般的月亮。
我的心灵已承受不起这样的村庄上空的月亮。它是诗人心中纯洁的纤尘不染的蓝月亮,它只能在诗歌里出现,只能在多年前的村庄夜晚的上方出现,只能在我的梦里和我的小妹的呓语中出现,它属于童年和梦,属于心灵和灵魂。史蒂文斯说:“月亮就折叠到大衣里了。”这让我想象在一个有月亮的村庄的夜晚,月辉是那么皎洁,我们在晚饭后到村边的树林旁散步,我们的孩子睡在家里,出来时,她告诉我们要把月亮带给她,然后,等我们回家,一轮月亮就折叠在我们的大衣里抖落在她的小手里了。这样的孩子是幸福的。她可以看到乡村最纯洁和最完美的月亮,她有一颗童稚的心。
当我背叛了村庄走进华灯闪烁的城市,在晚饭后漫步在人流熙攘的广场上。我牵着孩子的小手想在城市的上空指给她看哪是星星哪是月亮时,我失败了,我们的视力被刺眼的霓虹灯遮挡。我们的周围不再拥有寂静和月华,充满耳朵的是流行乐的噪音和声嘶力竭的喊唱。我知道也许我的这种言说带有某种矫情的成分,因为我现在已无法离开城市,但我的心灵承受的是背叛的煎熬和对那一轮出现在村边树林里的蓝月亮的无穷无尽的思念。我知道,当我在广场上能时时看到白色的大理石雕塑和五颜六色喷泉的时候,那一枚属于村庄的蓝月亮已渐行渐远。可怜的孩子!你不能认识月亮,还能认识什么?
我累了,疲惫已极,那一间童年村庄的低矮草房已成为我精神的天堂。我在那一个春天出走,母亲赶着她洁白的羊群把我送到村口;然后,我离开羊肠小道,走向城市的方向,母亲转身赶着她的羊群走进草原。她知道有一天她的儿子还会回到她的身边吗?村庄,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为何年龄愈大愈对它魂牵梦绕?其实,许多个夜晚我都不敢触摸这样一个烫手的词语,它是我的灵魂和根。我的根扎在村庄里,扎在乡野的有一搭无一搭的狗吠声里,扎在长满鸟群和月亮的天空、长满树木的大地上。(节选自《散文百家》)画线句子“我的心灵已承受不起这样的村庄上空的月亮”中的“这样的村庄”指怎样的村庄呢?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要求。题干要求:分析画线句子中的“这样的村庄”,指怎样的村庄。第二步,回归文本,理解分析。找出该词语所在语境,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如第②段中的“________”(那里栖满了我心灵的诗意);第③段中的“________”(它们没有迷失和孤独),“________”(四周充满了如水的静谧和安详);第④段中的“________”(盛满了一枚枚晃动的水晶般的月亮);等等。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充满心灵的诗意;有鸣叫、欢宴、归巢,没有迷失和孤独;充满静谧和安详,有着水晶般的月亮。
【技巧点拨】理解三种不同类型的词语:1.有指代意义的词语(1)先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或者段落。(2)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理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3)将答案代入原文理解,看是否恰当。
2.运用了修辞的词语(1)联系语境分析它运用了何种修辞格。(2)在有效阅读区间内,在该词语前后会有对其进行直接阐释的句子、段落。(3)若在有效阅读区间内没有对需释义的词语的阐释性语句、语段,可联系全文主旨,分析文章表面上(表)写什么,实际上(里)写什么,而后由表及里,联系修辞方法分析该词的修辞义。
3.体现作者情感态度、表现主旨的词语(1)明确该词语所在句段的主要内容,分析句段结构,理清作者写了几个层面。(2)本义入手,追根溯源。从相关语境中找出包含该词或其近义词的句子,体验其情感。(3)与文章情感(主旨、观点)相关的词一般是文章的核心词语,看清它是文章的标题,还是主旨词,还是情感词,明确词语的地位。
考向二 分析句子的意蕴句子的意蕴是指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考试中的“意蕴”是实实在在的,有明确的答案和得到答案的依据的。意蕴与情感不是一回事。虽说有些地方有相通之处,但意蕴重在思想性、认识性,而情感重在倾向性,即他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句子的意蕴一般包含三层意义:第一,表层意义,即语句的字面意义;第二,句内意义,即语境意义(临时意义);第三,句外之意,即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产生的意义。
结合原文,理解“我看见在高楼之间漫天的雪花间飞翔着孤独的鸟,它已找不到归程和穴巢”一句的含意。(原文见典例1)【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要求。题干要求:一是结合原文,二是理解句子的含意。第二步,回归文本,理解分析。在这段话中,作者以“孤独的鸟”比喻________(远离村庄的“我”),以鸟“找不到归程和穴巢”比喻________(居住在高楼间的“我”找不到自己心中的“村庄”),“它已找不到归程和穴巢”表达________(自己对村庄的迷失)之感。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典例 2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作者以“孤独的鸟”比喻远离村庄的“我”(人),以鸟“找不到归程和穴巢”比喻居住在高楼间的“我”(人们)找不到自己心中的“村庄”,表达自己对村庄的迷失之感。
【技巧点拨】理解三种不同类型的重要句子:1.句意含蓄的句子(1)抓住重要语句的附加成分,分析句子修饰语的意义,结合语境探讨其具体含意和表达艺术。(2)分析语境,即分析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从整体阅读的角度出发,将句子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去分析。需要强调的是,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态度是篇章语境最重要的因素,对文章的各个部分、句子以至词语都具有统摄作用。
2.运用修辞的句子(1)确定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格。(2)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理解语句内容。(3)将语句“还原”,就是将语句的修辞手法还原成没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语句。如理解比喻句,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即寻找它的本体;理解象征句,就要寻找象征对象;理解反语句,就要将褒贬互换;理解双关句,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
3.起结构作用的句子(1)对于此类语句,首先要判断语句在文中的位置来确定其含意。(2)要掌握各类结构句的常规解法。理解总领句、总结句的含意要分别对下文与上文的几段内容进行概括;理解过渡句的含意,需要对上下文的内容进行把握;理解照应句应找出照应的句子或段落进行解释;理解结论句就要结合文章的主题,这样的句子多位于结尾部分,作用是卒章显志、升华主题、总结全文等。
考向三 解读散文的标题解读散文的标题涉及多个方面:一是探究标题的多重含义,二是分析标题的手法技巧,三是分析标题的作用。
阅读全文,体会标题“渐行渐远的村庄”的含义。(原文见典例1)【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要求。题干要求:一是阅读全文,二是体会“渐行渐远的村庄”的含义。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态度、表现主旨的词语的能力。第二步,回归文本,理解分析。首先确定阅读的范围是全文,再结合全文理解“村庄”的含义。“渐行渐远”既指________(远离现实中的村庄),表达了作者________(对村庄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也指________(远离精神上的村庄),表达了________(对“村庄”这一灵魂和根的精神远离,或作者对纯洁、美好,具有精神依托的村庄生活的渴望和呼唤)。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典例 3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渐行渐远的村庄”不仅写出作者离开村庄,渐远村庄,表达作者对村庄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而且更写出对“村庄”这一灵魂和根的精神远离,表达了作者对纯洁、美好,具有精神依托的村庄生活的渴望和呼唤之情。
【技巧点拨】鉴赏散文标题“二方法”:1.理解标题的多重含义(1)理解标题的表层含义,即表层义;(2)体会标题的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和象征义;(3)联系全文内容,结合文章主旨,探究标题与文章中心的关系,即主旨义。
2.分析标题的作用、效果(1)词语句式方面:用语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含蓄蕴藉等。(2)手法技巧方面:运用比喻、象征、双关、拟人、反问、设问等修辞手法;运用虚实结合等各种表现技巧。(3)结构脉络方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话题,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线索作用,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为“ 文眼 ”,有揭示文章中心或主题的作用。 (4)内容主题方面:明确了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事件等内容;体现作者的审美体验和价值判断;暗示了人物的命运;充满强烈的感情色彩,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发人深思,富有启发性;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考向四 个性化探究文本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前提是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首先应该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然后由表及里,归纳要点,把握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对散文文本要重点思考其思想内容、选材、组材、语言、线索设置等特点;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而作随意的褒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生死之间雷抒雁一位墨西哥的作家曾说:“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彻底结束生命。”是的,即使一个人的手不慎失去了,残肢还会提醒他手曾经的存在。死亡,如雪的融化,雾的消散,云的飘移,永远没有了,没有了。
典例 4
可是,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失,每天,一进房门,你就寻找那张让你思念、惦记,你如此熟悉的面孔。如果没有找到,你会情不自禁地喊一声“妈妈”,然后,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去找,看她是在休息还是在操劳——是在洗那些永远洗不完的衣物,是在为孩子们做晚饭,还是在专注地看电视?可是,这一回,你的声音没有得到回应。房子里空荡荡的,她不在。看着墙上那张照片,你知道她已永远离开了。那张一直带给你欢乐的母亲的照片,你突然发现其中竟有一缕忧伤。难道,照片也有灵性,将她对你无微不至的关怀凝聚在目光中?我不愿再走进母亲的房间,不愿触动她老人家遗留下的衣物,就让它原样留存着,任灰尘去封存。唉,每一件遗物都是一把刀子,动一动就会刺伤那脆弱的神经。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不再流泪。谁不知道死是人生的归宿!生,让我们给生命打了一个结,死,便是一种解脱。妻子这样安慰我,儿子也这样安慰我。他们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来,忙忙碌碌,快快乐乐,去干他们自己的事,好像母亲的离世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母亲的死,给他们留下的只是短暂的痛苦,并没有留下伤口,而在我的心里,却留下了很深的伤口,有很多的血流出,我常常按着胸口,希望那伤口尽快愈合。可是很快我发现,愈合的只是皮肉,伤痕的深处无法愈合,时常会有疼痛蔓延开来。
我永远不会忘记2001年9月6日下午5时,在中国作协的会议室学习讨论的过程中,我以一种近乎失态的焦灼,希望会议早点结束,然后迫不及待地奔向母亲的住处。快到家时,我打电话给家里,想马上听到母亲的声音。铃声空响,我希望她是到楼下散步去了。推开门,像往常一样,我喊了一声“妈妈”,无人应声。我急忙走进里面的房间,看见妈妈躺在地上呻吟着。我扑过去,一把抱住她,想让她坐起来,问她怎么了。她只是含糊不清地说着:“我费尽了力气,可是坐不起来。”我看着床上被撕扯过的被单,看着母亲身上揉皱的衣服,知道她挣扎过。可是一切挣扎都没有用,母亲左边的身子已经瘫痪了,无法坐住。她痛苦、无奈、无助得像个孩子。这个曾经十分坚强的生命,怎么突然变得如此脆弱!
可是,无论如何,我明白了那个下午失态的全部原因。一根无形的线——生命之线牵扯着我的心。我的心如紊乱的钟摆,失去了平衡。我以从未有过的急切,想回到妈妈的身边。也许,只要她的手抚摸一下我,或者,她的眼神注视一下我,我心中失控的大火就会熄灭。仅仅两天之后,当妈妈咽下最后一口气,永远地离开了她生活了81年的这个世界的时候,我觉得,我生命的很大一部分被带走了,随着她走了。我猜想,一个人的理论生命也许很长,它就是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被失去亲人、失去情感分割,生命最终变得短暂了。
医治心灵伤痛的唯一处方就是“忘记”。可是,对于亲人,要忘记又谈何容易!只好寻求书籍,寻求哲人,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的鲜血。我想起了一则关于死亡的宗教故事。有一位母亲,她抱着病逝的儿子去找佛,希望能救活她的儿子。佛说,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解除你的痛苦:你到城里去,向没有死过亲人的人家要一粒芥菜籽给我。那位被痛苦折磨得愚钝了的女人马上去找,可是她找遍了全城,竟然没有带回一粒芥菜籽。因为,世上根本没有没有失去过亲人的家庭。(选自《名家散文集》,有删改)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的“宗教故事”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必不可少,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要求。题干要求: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宗教故事”能否删去的看法。第二步,回归文本,理解分析。最后一段的“宗教故事”能否删去,考虑从主旨、结构、艺术效果三个方面组织答案。若认为不能删去,从主旨方面看,深化了________(正视亲人离世痛苦,用理性化解痛苦)的主题;从结构方面看,承接上段作者________( “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的鲜血”)的观点,收束了全文,使结构更加完整;从表达效果看,寄寓深远,能给读者以________(深刻的启示)。若认为可以删去,同样要从主旨、结构、艺术效果三个方面组织答案。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观点一:不能删去。①从主旨看,用宗教故事作结,表明家家都曾有亲人去世,人人都有可能失去至亲,痛苦是人生常态,难以避免,深化了正视亲人离世的痛苦,用理性化解痛苦的主题。②从结构看,承接上段作者“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的鲜血”的观点,收束了全文。③从艺术效果看,用富含哲理的故事作结,寄寓深远,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言有尽而意无穷。观点二:可以删去。上一段作者已经为自己找到了答案——用理性治愈丧亲之痛,宗教故事只是这一观点的一个例证而已。删去此段,会使文章结尾更加简洁,文章主旨更加突出,情感更加鲜明。
【技巧点拨】个性化探究解读文本“三步骤”:第一步: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赞成或反对什么一定要旗帜鲜明,不能模棱两可。自选角度,切入点宜小、巧、新。第二步:分层论述自己的观点。要注意叙(对文章内容的复述或引用)、析(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等进行揭示)、评(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在这一步中,最容易出现以下三种毛病:层次不清,泛泛而谈,以述代评。为分清层次,答题时可在每个层次前标上序号或者每层用一个段落。第三步:总结自己的观点。语言要简洁,要与第一步圆合。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 散文类文本阅读(含答案)课件PPT,共60页。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2文学性阅读专题4散文类文本阅读整体阅读指导课件,共60页。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2文学性阅读专题4散文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4解读词句标题与探究文本课件,共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