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课件(17份)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9写作技巧与语言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9写作技巧与语言课件,共60页。
考点解读 · 建知识之架构
驾驭精彩的语言,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对高考获得高分有着极大的帮助,下面就此简要讲述。 技巧一 精彩拟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与阅卷者的情感、心理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也是传递作品主题、展示作者才情的重要内容。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文题善,佳篇成一半”,好的标题能使文章光彩照人,因此,考生一定要在文题上多下工夫,最好不要将话题直接作为标题。简洁醒目、有文采的标题方能快速攫住阅卷人的目光,为自己的作文赢得良好的“第一印象”。标题应力求简洁凝练,形象生动,拟题原则是“小”“准”“新”,能展示文采,先声夺人。可借用以下手法:
1.借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如考生作文标题“真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情要深深,理要昭昭”巧用对偶,“岂以亲疏辨好恶?”巧用反问。2.化用古诗文考生作文标题“莫让浮云遮望眼”“海棠依旧?绿肥红瘦?”“只缘身在此山中”化用古诗文均十分耀眼。3.有地方乡土气息如考生作文标题“因为俺是俺大亲生的”乡土气息浓郁。4.化用历史、文学素材如考生作文标题“宝钗鸣冤”“吊屈原赋”,借用历史素材,有厚重感。
5.化用流行语如考生作文标题“糖醋排骨有点酸”,化用流行语,活泼生动。6.揭示哲理如考生作文标题“公则生明”“走出情感笼罩,正确认识事物”,极具哲思。
技巧二 巧妙点题点题,是获取保险分的 “奠基石”,是想要获取高分的妙招,是挽救离题文的“救命草”。高考作文不喜欢含蓄,一定要点题。某高考语文阅卷老师曾说:“有时候一个关键词、一句关键性的话,就会救活一篇高考作文!这是未曾阅过卷的朋友想象不到的!”
要想在高考中获得作文部分的高分,考场作文必须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考生在文章中不失时机地点题,能大大加深阅卷老师对该作文“思路清晰”与“中心突出”的印象。点题,就是在恰当的地方用简明扼要的语句点明题意,揭示文章的主旨,暗示全文的脉络层次。这种用于点题的语句,被称为点题之笔。这种点题之笔,在诗歌中被称为“诗眼”,在文章中被称为“文眼”,是全文的精神“团聚处”。因此,写作时要注意运用点题之笔,“赘字冗词不能有,点题之笔不可无”。反复点题、处处强调是取得作文高分的重要法宝之一。考场作文点题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点题,是获取“保险”分的“奠基石”;点题,是想要获取高分的考生的妙招;点题,是离题作文的“救命稻草”。
1.标题点题法所谓“标题点题法”就是指当材料作文、话题作文要求自拟标题时,在文章的标题中嵌入体现中心观点的词语,明确文章的主旨,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如2019年全国卷Ⅰ作文《劳动为幸福之本》《以劳动为笔,书写时代华章》,全国卷Ⅱ作文《担负起历史的使命》《胸怀报国之志》,2018年全国卷Ⅰ作文《青春易逝,奋斗不止》《携手新时代,走好每一步》、全国卷Ⅱ作文《打破常规,走出惯性思维》《立全局观念,铸民族辉煌》。
2.首尾点题法打造出能体现中心思想的精彩的开头和结尾,会使文章出现亮点,从而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提高作文的分数。所谓“首尾点题法”就是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点明题意,文章开门见山,把点题句放在醒目的位置上,结尾时卒章显“题”。如《新的火炬从“浙”里传递》的开头和结尾:(开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浙江英才汇聚,人杰地灵,一代代人将浙江精神不断传递,而现在,火炬传递到我们这一代了。……
(结尾)许久以前,太阳照射在浙江这片凹面镜上,噌地一下冒出了灿烂的火花。随后它经历了不同的年代,遇见了不同的人,现在,它就在我们手上燃烧,而且燃烧得越来越旺,它照亮着整个世界,照亮着我们未来的路。
3.中间点题法所谓“中间点题法”就是指在文章的中间段落的关键处、醒目处适当地加上几个点题的句子。点题句可以放在中间文段的每一段的段首,作为本段的分论点,这样既结构清晰,主旨鲜明,又很好地论述了中心。在叙述完事例论据后,也要有紧扣文题进行适当的分析议论的点题句,这样既能避免出现罗列事例、文体不清的问题,又能起到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如《家国情怀与履责担当》的主体部分采用“中间点题法”:(开头)故乡情,是一种隽永的美,永恒的意。不管身于何处,都不忘故乡,其承载着我们幼时初识世界的记忆。它用一方水土,沉积千年的文化底蕴,化育后世。故土所在为国,故乡所居是家,农耕文明滋养了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流淌于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成就了中国人宁折不弯、自强不息的风骨。……(结尾)一个伟大时代的青年,必应传承中华文化之精粹,怀一份家国情怀,具有心怀天下的胸襟和宁折不弯的脊梁,才能为家为国担当履责。生于伟大的时代,必铸就伟大的梦想。“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4.反复点题法所谓“反复点题法”就是指在文章的标题、开头、中间、结尾都扣题,渲染并突出主题。反复是相对而言的,不是乱点题,也不是滥点题。“反复点题法”具体的做法是:一要不断出现主题中的关键词或相似词。文中适当增加点题、扣题的字眼,不断地告诉阅卷老师,我的作文没有偏题。二要学会在关键处或醒目处反复点题。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和中间几段的段首、段尾分别点题,必要之时,点题句可单独成段。如《我辈登临正青年》:
(开头)你好!这是一封来自2018年的信,写信的此刻,我18岁;彼时你收信时,已是舞象之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站在不同的历史起点,我们的成长轨迹必是大相径庭,但是,同为中华儿女,同值18岁的我们,在追梦、圆梦的路上,都一样有着坚定的信念:“江山代有才人出,我辈登临正青年!”……今天,我们为飞速发展的中国骄傲,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未来,我们要成为祖国的骄傲!……而缩小差距,就是我们这一代的使命!让国家真正强大,就是我们这一代的使命!
(结尾)“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亲爱的朋友,我们也坚信:“江山代有才人出,我辈登临正青年!”愿18岁的你我共立鸿鹄志,共逐中国梦!待到我们相见那日,让我们并肩携手,一路同行、成长,和新时代的中国一起追梦、圆梦!除此之外,点题的形式还有:用题记点题,用小标题点题,独立成段点题,议论分析中点题,用后记形式点题,等等。
技巧三 巧饰开头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首句标其目。”意思是说作品一开头就要切题,要开门见山;明代著名学者谢榛所写的《四溟诗话》中则有“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的说法,这是说作品一开头,就要像放鞭炮似的,使人耳目为之一震;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对作品的开头也有类似的看法,他在《闲情偶寄》中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这实际上是对作品的开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古人关于作品的开头的言论,尽管说法不一,但其实质都是要求作者要认真写好作品的开头。 下面就举几种常见的开头方法:
1.开门见山法开门见山,指在开头直接点明文章的立意,亮出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彰显文章的题旨,使读者对自己的行文意图有所了解,以便确定文章是否跑题。记叙文,一般都是直接进入对事件的记叙,表明主旨;对于一般性的议论文或者散文,在开头就应该摆明观点。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近年来,其共享互惠的特征愈发明显。“一带一路”倡议使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在全球得以共享;“共享单车”所折射出的“共享文化”更是直截了当地体现了共享互惠;“移动支付”使科技的发展惠及个人,更是体现了“共同富裕”的理念。因此我所认识的中国,是一个共享互惠型国家。(2017年全国卷Ⅰ高分作文《中国是共享互惠型国家》)
这个开头紧扣材料,抓住“一带一路”“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这三个关键词,开门见山地亮出了中心观点:“中国,是一个共享互惠型国家。”
2.修辞生辉法“好的开头,有如春云初展,鲜花含露,叫人一见钟情。”在文章开头灵活运用修辞手法,既能增添文采,又能给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如:青春的我们,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必须勇往直前;青春的我们,为了获得成功后的喜悦,必须持之以恒;青春的我们,即使遭遇挫折,也从不言败。如今的我们,2035年的你们,都正当青春,更应该奋力拼搏,越战越勇。(《青春易逝,奋斗不止》)文章开篇用语精美,先声夺人,用排比句,既做到了扣题,又增加了文学性和生动性。
3.引用名句法开篇引用切合题意的名言警句、优秀诗词,言简意赅,以一当十,更有说服力。引用时,要紧扣话题,紧扣题目,紧扣主旨。所引用的语句宜短不宜长,宜雅不宜俗。如:雷锋在日记中写过:“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生而为人,我们是否真正被社会需要过,实现过自我价值,这是值得去思考的。(《远志笃行》)文章起笔即以雷锋的名言作为引子,字里行间蕴含着“被需要”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并引发思考,激发读者阅读下文的兴趣和期待。
4.故事导入法用故事开头,特别是生动有趣的故事,容易激发读者的兴趣,让阅卷老师兴趣大增,不再感到无聊,其中好处不言而喻。运用这种手法开头,需注意以下两点:首先是用作开头的故事要精心选择,故事要有利于作者观点的引出;其次是因为故事本身仅仅是一个话题的引线,所以叙述不宜过细,篇幅不宜过长,只要能达到引出正文的目的就行,不可为求生动而面面俱到。如:我常常被那个叫作尾生的古人感动得落泪。“尾生与女子约,女子三日不至,遇大水,尾生抱柱而死”,尾生就是这样一位执着得可爱的君子,为了那一个或许并不重要的约定,为了守住自己心灵深处写给自己的那一份契约,他竟然用生命来壮烈地捍卫它。我从他的身上看到了闪光的两个字——诚信。(《守住心灵的契约》)
技巧四 有力结尾人们把好文章的结尾誉为“豹尾”,是说结尾要简短有力。结尾好,会使文章结构严谨,大放异彩。文章的结尾忌拖泥带水,不了了之;更忌结尾浅,空发议论,淡而无味。好的文章,作者无不本着“严谨、自然、和谐、统一”的结构原则,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表达的需要,选择精彩的结尾。精彩一笔留豹尾,“余音不绝”拿高分。
1.深化中心法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中心交代清楚,这种方法又称“画龙点睛式”。这种结尾大都以议论作结,把文章推向高潮,使主旨得以升华。如:坐高铁周游神州大地,骑共享单车穿越美丽校园,随时随地掏出手机“一键支付”,如此轻快便捷的生活,岂不美哉?中国不只有五千年深厚文化底蕴,还有如今便利、高效的新面貌。中国随时张开双臂,欢迎你的到来!(《便利中国 高效中国》)本段结尾把“高铁”“共享单车”“移动支付”巧妙地连接起来,深化了中心,再次点明了题旨,提升了文章的立意,给阅卷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呼告感召法以呼告的方法结尾,写出肺腑之言,或是充满激情的呼吁,或是富有哲理的启迪,或是表达一种理想或愿望。这种结尾,感情充沛,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如:我的路,祖国的路,永在前方!我们一路相伴,从未止步!(《路》)考生连用两个感叹句,感情充沛强烈,读来如再上高岗,登高望远;如整队再上路,气势如虹,十分有力量。
3.抒情议论式用抒情议论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其实宁静就是那么简单,一个浅浅的微笑,一句贴心的话语,一颗能包含一切的心灵,足以使一张紧绷的脸松弛开来,让笑容在人们脸上轻轻地绽开,那笑容就如徜徉在天边的云朵,轻轻地点缀着那片蔚蓝的天,清新而自然。(《从天空想到的》)发于心,出于情,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以优美的文字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并配以适当的议论,使文章结尾气势不凡,强劲有力。
4.引用佳句式引用名言、警句、诗句等收尾,着意于引申文章,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用三言两语,表述出含意深刻、耐人寻味的哲理,使之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如:想到这里,我又记起了一位名人说过的一句话:“身边的书多着呢,只要发觉,肯定会学到很多……”(《阅读身边的人》)“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15年来,生活让我懂得了放弃!为了我的理想,为了更多的人可以读书,我必须放弃!(《从天空想到的》)
古今中外,名言佳句很多,作文结尾之时,若能巧妙引用,定能使文章增色许多。引用诗文佳句、名人言论,既增添了文采又加深了文章的意境。此外,引用的范围可大些,如俗语、谚语、流行歌词等均可引用。
5.景物烘托式结尾用环境气氛加以烘托,给人更强烈更深刻的印象。如:风停了,暴雨也结束了,太阳重新露出了笑容,两代人的那扇玻璃也被那片残阳熔化了。太阳在远处逐渐隐去,消失在一片晚霞中,两者混为一体,没有距离。(《雨中品读》)此刻,一缕阳光从外面射进病房,我感到自己真像一棵受伤的小树沐浴着它。呵,成长的路上,虽然风云莫测,但是阳光毕竟很好!我想。(《在阳光下成长》)
技巧五 靓丽语言语言是文章的外衣,光亮与否,直接影响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没有娴熟的语言技巧,如同没有精良的手艺,难以把一块用事实与思想凝聚的高级面料,缝制成一件得体的漂亮的外衣。只有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增强文采,感染读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在写景时,绘声绘色,使人身临其境;写人时,神形毕肖,让人如见其形;论理时,亦庄亦谐,准确鲜明,给人一种内在的逻辑力量。
(一)词语丰富显文采表达同一意思的词语有很多个,但最恰当的只有一个,准确用词就是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选用最恰当的词语最准确地把思想感情表达出来。炼就一字,往往意境全出。准确用词就是炼字炼句,古人写文章,尤其推崇炼字炼句。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僧敲月下门”等诗句中的“闹”“绿”“敲”,这些字词使诗句甚至全诗意境全出,凸显了诗的文采,而这些字词也成了诗眼。今人写文章也非常讲究遣词造句,通过炼字炼句的方法来增添文采。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荷塘月色》)
这段文字中的“泻”“浮”“洗”“笼”等词用得十分贴切,准确传神地描绘出荷塘月色朦胧、清淡、幽雅的特色,使月光、雾气这些抽象的事物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写出了荷塘月色的动态美,创造了静谧、和谐的意境,洋溢着优美的文采。
1.精心选择恰当的动词。用纸的砧、心的锤反复锤炼动词,力求准确、贴切、鲜明、生动,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人读后,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动词运用得有灵气,还能增强文章的气韵,使文章活起来,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浙江一考生的《指间沙》片段:花瓣,从枝头飘零,在空中舞出唯美的痕迹。流星,从夜空滑落,在云间划下无奈的弧线。细沙,从指间穿过,在地上蓄起薄薄的积淀。对于花瓣,作者用了“飘零”“舞”,写出花的轻盈、优美;对于流星,作者用“滑落”“划”,写出其消逝之快,暗示美好东西的易逝;对于细沙,作者用一“穿”字,形象生动,写出沙细的特点。
2.用心锤炼叠音词、拟声词、谐音词、双声叠韵词,以增强语言的音乐美,同时能使描述更形象,抒情更细腻,增强文章的意境美。如陕西一考生的《不哭,中国人不哭》片段: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青的山林,潺潺的流水,熙熙攘攘的人群,忙忙碌碌的生活,平平静静的校园,琅琅的读书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们享受着天堂般美好的生活。顷刻间,山在动,树在摇,墙在倒,屋在塌,瓦砾遍地,尸体横陈,河水在呜咽,人民在受苦。满目疮痍的土地,人民在承受着地狱般的磨难。
“蓝蓝”“白白”“青青”“潺潺”“熙熙攘攘”“忙忙碌碌”“平平静静”“琅琅”这些叠音词营造出一个和谐优美的世界,与下一段地震发生后的情形形成对比,突出了地震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但这些并未吓倒中华儿女,中国人不哭,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3.用心挑选表色词,以增强文章的意境美、绘画美。如浙江一考生的《感受乡村》片段:白鹭弋来,点破一湖秋碧;杜鹃归去,踏残满地落红。朝暾夕月,草长莺飞,在生命的罅隙,歆享静谧,感受乡村……“白鹭、秋碧、落红”这些词语富于色彩美,为本文营造了优美的意境。
4.合理运用成语及其他四字短语,形成一种整饬而和谐的美。如上海一考生的《他们》片段:溯过漫漫的风烟,他们把执着和追求写在旗帜上,他们的精神在永远歌唱。从《诗经》到《楚辞》,从“建安七子”到陶渊明,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诗人怀抱激情,张目人间,寄情世外,漱涤万物,牢笼百态,人情物理,或执着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或振拔或淡远,风情万种,千古流芳。这段文字大量使用短语、成语,简洁凝练,节奏铿锵,气韵流畅,于不经意中彰显出独特的美感。
5.适当运用文言词语,使文章典雅庄重,有一种大气之美。如江西一考生的《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片段:有道,有法,有仁,思多之明智;有义,有思,有情,念多之感怀。终如清泉一泓入心,醍醐灌顶,洗濯性情。想之,感触良久!作者有扎实的古汉语基础,能够灵活运用古典诗文,文中化用、引用恰当,读来朗朗上口,富有美感。
6.运用富有时代气息的词语以及口语,让文章俗中见奇,平中见美。如陕西一考生的《我们不差》片段: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饱食、四肢无力、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久(九)坐不动、十分无用。引用时尚语言说明目前社会对啃老族的担忧,借此展开议论,论述“我们不差”这一论点,这样写易于使人接受。
7.用词高度概括。如辽宁一考生的《青春的火把》片段。让这火把恒久燃下去吧!多一份关怀,多一抹温馨,多一个善意的手势。让这火把永远传下去吧!少一点儿无奈,少一次争吵,少一回无意的违规。让这火把永驻心间吧!带着光明的心踏上旅途,走过宁静的公共场所,停步于红灯的交通路口,揭穿虚伪,挺身邪恶……青少年,一代崛起,一片火种,一抹阳光,一种希望,一颗颗火热的心,一曲曲称颂的歌。这段文字中数量词、形容词、动词简练生动,不啰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二)句式灵活显文采在写作时,根据抒发的感情和表达内容的不同,在不改变原意而又通顺的前提下,灵活地选用不同的句式,以变换节奏,美化语言,增加亮点,使文章文采飞扬,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如:长句短句、整句散句、常式句变式句、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句等句式,都有不同的表意功能和修辞效果。灵活运用,会使文章灵动而有意蕴,读起来又会朗朗上口,具有韵律美。如:静坐书屋,盘膝而坐。握一本古书,捧一杯新茶,茶香,书香,满目满嘴,不亦乐乎?……
读书也是一种味道,一种真真切切的味道,纯净得让你不会有一丝杂念。……读《三国演义》,读一个朝代的兴衰存亡,激烈处,拳头紧握;和平处,心尤澎湃;苍凉处,潸然泪下。不是丝丝缕缕的儿女情长,而是战鼓紧响的壮怀激烈,是一代代英豪战前洒血的壮举,是会让你心灵落泪的味道,品一品,那是一种淡淡的,苍凉的味道。读书,品味,犹如品人生,品世界,品心灵,品自己,不会如网络一般迷失,只会让你找回更真实的自我,不会让你在屏幕前悸动不安,只会让你心境平和,如一池静水。(《读书是一种味道》)这段文字长短交替,整散灵活,排比对偶,运用自如。把读书的感受真切地表达了出来。另外,词汇之丰富,选词之精当,也值得称赞。
1.比兴式《诗经》开篇《关雎》有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后来引出男女之间的恋情,文学上把此种方法叫比兴手法,它有着渲染烘托的艺术效果。比兴式的基本方法是先言他物而后言自己要表达的内容,通常是先说自然类的,而后说跟人、人类有关的话题。比如: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硕果把秋天的门推开,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真诚把友谊的门推开。
此段话,重点是要提倡人与人之间需要真诚,但作者并没有开始直接道破,而是通过四个跟自然有关的语句进行类比,显得文采飞扬,美不胜收。
2.假设式假设式就是用“如果……那么(就)……”串起几个排比的句子,体现出一种假设逻辑推理的思维,它不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其他的事物来引出自己的观点,如: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章,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音符;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一个骤然翻起的浪花;如果说人生是一片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朵漂浮的淡淡的云。通过连用三个“如果”来引出人生的痛苦、挫折与失意,文采飞扬,水到渠成。假设式是在高考满分作文中常用的句式。请看高考满分作文《找准位置,绽放光彩》:
如果我是山,就要站成一种尊严,让山花灿烂,山风拂面,让每一处角落都渗透梦的语言,让我们的价值在太阳底下展现;如果我是水,就要流成一种磅礴,让小船远航,鱼儿欢畅,让每一股细流都一往无前,让我们的价值迎风吟唱。
3.化用式作文时,同学们都喜欢引用或化用古典诗词,适当引用或化用一些名言警句、口语俗语乃至优美清新的歌词,既可以展示作者深厚的文化积累、丰富文章内容,也为文章平添不少文采。如:一盏油灯,一杯清茶,一阕诗词,便连成一串古典的浪漫。我喜欢轻吟那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我要为自己寻找一方心灵的净土,我希望过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在幽雅美丽的院落里,静心读书,倾听四季花开的声音。
我渴望背上行囊,与王维一起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人间仙境,与他“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想掬一捧清泉,滋润心田;我想扯下几抹晚霞,做柔软的丝巾,围于脖颈。我想与李清照在黄昏后的东篱,共饮一杯美酒,登上那叶七彩的扁舟,惊起一滩美丽的鸥鹭。唐诗是甘美的清泉,宋词是飘香的落花。我轻轻地掬一捧清泉,拾几枚花瓣,沏一杯浓茶,芳香四溢。(《古典情怀》片段)作者巧妙化用古典诗词,让读者沉浸在古典情怀中,感受浓郁的诗意生活。
4.判断式判断式是作文常用的句式,能较好地抒发情感、表明观点,并且还能化抽象为具体,通常用“……是……”来表示,如:倒溯时光,汉语曾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浩渺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根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武帝的老骥之志,是诸葛亮的锦囊妙计;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执过羊鞭者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汉语人》精彩片段)
洋洋洒洒的文字诠释了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汉语,通过判断句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生动,富有诗意。有时,判断式由设问引出,它的作用是提起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如:美是什么?我知道,美是地平线上升起的第一道曙光,美是秋天里比火更炽热的枫叶,美是黄昏的沙滩上疾行的丹顶鹤,美是大草原上驰骋的梅花鹿。
使用判断式的时候,我们要尽量解释概念的内涵,如:潇洒是不计他人之过,以大局为重的谦让宽容的生活态度;潇洒是不为外物所役,执着于内心追求而具有的一种精神优势;潇洒是为了民族大业,临危不惧,勇于献身的人格境界;潇洒是经过长期磨砺,掌握客观规律后的一种洒脱。这样的判断解释出了潇洒的真正内涵,很有深度。
5.对称式所谓对称式,就是两两对举出现,而字数不要求完全相等或对称,不要求完全工整的句子。古人为文时,十分讲究语言的对称,诸如“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类,可见一斑。作文训练时有意识地运用对称句,不仅可以提高锤炼语言的能力,而且因为对称句极为简洁,还可锻炼对事例的高度概括能力。高考满分作文《说“安”》中的一段很精彩地运用了对称式:
纵观古今中外,凡国泰民安者,无不安之善也。古有西汉休养生息,以安其民,成就“文景之治”;唐太宗体恤民情,轻徭薄赋,“开明之治”使社会安定,然后成就“贞观盛世”;唐玄宗继往开来,安置百姓,重用贤臣,安稳统治天下,成就开元时的辉煌;康乾励精图治,平定叛乱,维护统一,社会安定和谐而成就康乾胜景。纵览历来国与家,成于安者、败于乱。春秋战国年年战乱,民不聊生,民心涣散;三国鼎立,争战不休,人民受苦;宋元之时,民族烽火不断,边疆不安,国人遭殃。此所谓:乱者,祸之源也。此段文字,语言两两相对,不仅句式整齐,写得极为概括简洁;而且长短句参差错落,读起来跌宕起伏,朗朗上口,文章因之而生辉。
(三)文化底蕴显文采古今中外大量的名言警句、民谚俗语、诗词佳句等,文辞华美,语言精练。如果在文章中恰到好处地引用这些名言名句,不仅能增强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也能使文章平添文采。如:“沟通并不像白居易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它需要语言为它传达彼此的关切。友情、爱情的沟通都需要语言的钥匙。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有利于友情和爱情的沟通。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用优美的语言送别了友人,达到了友情的沟通。刘兰芝被遣回家时对焦仲卿所说的‘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焦仲卿‘誓天不相负’的回答当中,爱情得到了沟通。爱情有时不能像柳永说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而需要沟通。”(《语言是沟通的钥匙》)
这段文字巧妙地引用诗词佳句,化他人之语为自己之言,巧合天成而无造作之嫌,既丰富了内容又洋溢着文采。
1.巧用文化意象,彰显文化底蕴。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很多物象在经过历史的积淀之后,都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文字符号,而是承载了丰厚的文化内涵的意象。如一提到“月”,月夜思妇、月下羁旅的意象便闯入我们大脑,月亮就成了愁思的代名词,它承载了诸如“思念亡妇”的借月思乡之情,“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愁之情,“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蕴含时空永恒之感慨。如能在写作中恰当地运用这些富有文化内涵的意象,就会使文章呈现出丰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征服读者。例如:
清减了绣花鞋、罥烟眉的精致与秀气,香消了胭脂粉的古典淡雅,消抹了水墨粉彩的古香古色,时尚以其绚烂的姿态,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时尚充盈着新鲜与活力,以其简单、舒适、新颖的特点驱除了迂腐与沉寂。(王鑫《时尚与经典》)这段文字就选取了“绣花鞋”“罥烟眉”“胭脂粉”等富有文化内涵的词语来表明时尚与经典的区别,使文章显得文化味十足。
2.妙用诗词名句,彰显文化底蕴。文化底蕴的另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在文章中巧妙运用诗词名句。运用诗词名句可分为直接引用和化用。直接引用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模式,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准确无误。例如:美丽,从光与影中绽放。席慕蓉说:“生命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我们都是过河的人。”因此,人生免不了在风平浪静中伴着波涛汹涌。但我们只要能怀瑾握瑜,从挫折的阴影中走出,就一定会站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美丽,从光与影中绽放》)
作者巧妙地引用当代著名作家席慕蓉富有哲理的名言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地印证了“美丽,从光与影中绽放”的主旨,意味深长。化用就是灵活地化用诗句,使它与自己的语言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成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更好地为文章中心服务。它比直接引用更能见出驾驭语言的能力。例如:阴者如小桥流水,阳者如大漠孤烟;阴者如杨柳岸、晓风残月,阳者如长江边、惊涛拍岸;阴者如料峭春风,一蓑烟雨,阳者如风吹走石,三山半落;阴者如懒画蛾眉,弄妆梳洗迟,阳者如会挽雕弓,西北射天狼;阴者如倚门回首嗅青梅,阳者如壮志饮血餐胡虏;阴者如凄凄风雨、舞殿冷袖,阳者如融融春光,歌台暖响;阴者如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水清而月昏,阳者如五更鼓角,三峡星河,声壮而影摇。(钟新程《阴与阳》)
作者从古诗词所描绘的不同自然景观入手,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阐明了阴与阳的不同特点。而对古诗词的运用不是直接把诗词的原句拿来用,而是根据句式的需要,对诗句进行恰当的化用,不着痕迹地与自己的语言融为一体,这确实需要丰富的文化积淀和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3.借用历史名人,彰显文化底蕴。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很多文化名人本身就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载体,把他们身上所蕴含的文化因子运用到作文中去,可以彰显出厚重的文化底蕴。比如我们要用有关陶渊明的“文化因子”来作文,就可以将这些文化因子作为写作素材,点缀在语言之中,这样我们的文章就会呈现出一种厚重的文化感。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在充满是非的官场,他迷茫,他辨别不了前进的方向,终于有一天,他明白了,自己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于是在“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后,他回到了南山,在东篱之下,与菊为伴,保留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志气,让菊香来熏陶自己受污已久的心灵,让自己更清楚地辨别是非,最后成就了一代南山隐士之名,得到了快乐的人生。
菊香中的明辨是非,成就了陶潜的快乐。(《美酒·南山·明月》)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雅人,是那个“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五柳先生——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三次出仕的痛苦,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那阵风吹过》)
这两段文字在行文上,都很好地利用了陶渊明这一历史名人的相关信息,特别是巧妙地运用了与陶渊明相关的文化因子——南山隐士、东篱、不为五斗米折腰、菊香、隐士、五柳先生、三次出仕、桃花源,并且大量引用了陶渊明写作的诗句作为写作的素材。作者借陶渊明这一个历史名人身上具备的文化因子,写出了自己的观点与见解,为文章的中心服务,显示出很强的文化底蕴。因为能谈论名人是一种学识丰厚的表现,能谈出自己的观点,那是文化积淀的体现,是具有厚实底蕴的外化。
(四)修辞手法显文采1.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如:诚信如春天第一缕阳光,令人向往,敞开胸怀去接受;如夏天的一块西瓜,含在口中,甜到心里;如秋天远方飘来的一片火红的枫叶,勾起无限牵挂;如冬天漫天飘飞的雪花,永远那么纯洁。(《诚信——永远的绿卡》)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2.用排比,造势磅礴。如:蒲公英放弃了母亲温暖的怀抱,插上翅膀,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世界;雨滴放弃了天空中游荡的自由,化作甘霖亲吻万物,于是百花嫣然,万物蓬勃。放弃,并不是不作为,恰恰相反,有时只有适当地放弃才能更好地作为。(《放弃》)蜜蜂羡慕雄鹰能够搏击蓝天自由翱翔,却没有意识到自己能传播花粉使大自然五彩缤纷,果实累累;沙砾羡慕碧玉青翠欲滴价值可观,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终能成就平坦大道和万丈高楼;丑小鸭羡慕白天鹅洁白无瑕万般美丽,却不知道自己正焕发出独特的风采。(《是金子,总会闪光》)
3.引名句,起点高远。如:引用名言警句、古诗词、歌词等作为文章的开头,可以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唤起读者的阅读情趣,同时也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使文章熠熠生辉。如:“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而当初的芽,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冰心老人的这句话提醒我们:成功是奋斗的苦根上结出的甜果。(《奋斗》)“从谏如流”常被用来形容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古语云:“古之贤君,其从谏也,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由此可见,古人对此是非常推崇的。波兰的谚语也说:“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至此,我们是否可以下个结论:从谏如流,多多益善,听从一切的谏议?(《给“从谏如流”上把锁》)
4.趣拟人,别开生面。如:“砰!”随着一声锤子的敲打声,问号先生清了清嗓子说:“时空讨论会现在正式开始,今天我们的主题是‘什么才是美’,请各位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学者们积极发言。”(《什么才是美》)春风来了,蒲公英妈妈便放开了孩子的手,让它们随着风儿去寻找自己的生存之地。有这么一粒种子,离开了母亲之后,毅然地去选择适于自己生长的土地。它随着风儿来到了一个花圃,“这里争芳斗艳的太多,我不喜欢。”它逃似的走开了。(《一粒种子》)
5.巧设问,发人深思。如:何谓“亲亲”?即关心你的亲人朋友,何谓“明理”?即通晓事物的真理。在古儒的经典里,君子的修养正是由此入手的。所谓“孝悌,仁之本也”“格物致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在那则《韩非子》的寓言里,我们看到了二者之间矛盾的一面。(《亲亲与明理》)
6.用对偶,严谨整齐。如:鸟在飞,云在走,天地自悠悠;风在吹,人在走,彼岸响风铃。有一种美丽,叫美不胜收;有一种感觉,叫妙不可言;有一种幸福,叫有你相伴,共击长空,尽显风采。(《响起,彼岸的风铃》)时光的呼吸,吹出历史悠远的箫声;轻风的手指,拨响扣人心弦的琴音。冥冥中,一种清新而温暖的气息,透过烟锁重楼的朦胧,羽化为感动者清澈的泪。选一个多雨的夜,独啜清茶,静听天籁……(《静听天籁》)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新闻短评的写作技巧 课件,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内涵和特点,写作示例,写作示例及分析,写作要求与技巧,写作示范,方法总结,课堂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新闻短评的写作技巧 课件,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内涵和特点,写作示例,写作示例及分析,写作要求与技巧,写作示范,方法总结,课堂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写作专题43考场语言高分“4法”PPT课件,共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