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3古代诗歌鉴赏1高考研究__鉴往知来知道高考怎么考课件
展开一、[2020·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注】 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解析:“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错误,诗人不是为离别而“心惊神伤”,而是想到离别之后的情景而“心惊神伤”。
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了解“峨眉、岘首”的地理位置,峨眉山在四川,岘首山在襄阳,可谓相隔遥远,正如诗歌中所说“地阔”“天高”,即水远山长,相见无期,可见两人自此一别相见之难,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二、[2020·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赠赵伯鱼(节选)韩 驹①荆州早识高与黄②,诵二子句声琅琅。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③。一朝悟罢正法眼④,信手拈出皆成章。【注】 ①韩驹(?~1135),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②高与黄:指前辈诗人高荷与黄庭坚。③参:领悟,琢磨。诸方:各地方,各方面。④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诗的内容可以得知,赵伯鱼是一位勤奋好学、转益多师的诗坛后辈。B.诗中使用了古语“后生可畏”,表现出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以及劝诫。C.面对后辈的请教,作者谦逊地表示,自己所谈不多,也较为简单粗略。D.诗中以禅理喻诗的内容,既可为赵伯鱼提供指点,也具有普遍的意义。
解析:B项,“劝诫”说法错误,根据诗句“果可畏”可知充满了嘉许、赞赏,并没有劝诫的意思。故选B。
4.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①先要“遍参诸方”,以前人为师,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②然后“一朝悟罢”,领悟到诗歌艺术的真旨,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诗句内容的能力。由“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可知作者认为学诗要像初学禅一样,在未开悟的时候,要“遍参诸方”,多琢磨,以诸多前人为师,“遍”“诸”字强调要下苦功,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由“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可知作者强调“悟”,在学习前人之后要有自己对诗歌艺术真旨的领悟,“一朝悟罢”,一旦领悟到,“信手拈出皆成章”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诗也就学成了。
一、[2020·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解析:“与外界不通音讯”错误。标题“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中,“见寄”的意思是“寄信给我”,由“奉和”“次韵”可知,此诗是作者为应和皮日休书信所作,可见皮日休并未与外界不通音讯。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需结合标题、正文、注释整体把握诗歌情感。首先,由注释①可知,诗人和皮日休是好友。其次,根据标题和首联可知,好友患病,原有的赏春约会搁置,由此可推知诗人有无法和好友共同赏景的遗憾。尾联表达了对好友病愈重赏美景的期待。
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二、[2020·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解析:“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曲解文意。“行藏终欲付何人”意为一生的行事最终交给何人评说。颔联表明历史人物在其所处时代难免被误解,在后世传言中更会失真。此诗说明许多历史被歪曲,许多历史人物得不到正确的历史评价。
4.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答:
第一问: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第二问: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解析:解答本题,需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并分析诗歌主旨。首联作者将贤人生前为功名付出的“苦辛”与死后任“写史人”摆布进行对比,揭示了无数贤人的悲哀。颔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贤人的悲哀。颈联侧重感叹史书的不客观,难现贤人的精神。尾联以沉痛的笔触状写了贤人功业蒙尘纳垢却又无力辩说的凄凉结局。综观全诗,作者就读史有感而发,表达了史书难以做到客观真实的观点,表现了诗人的怀疑和批判精神。据此可知,诗人身上的怀疑和批判精神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三、[2020·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解析:“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曲解诗意,诗人认为苦笋虽然味苦,但就像魏征直言敢谏一样,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品质。诗人由此想到魏征的美好品节,于是管束儿童不要过多地采摘,应该给它一个发展的空间,让它经受风雨磨炼,蓬勃生长。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起始课 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起始课 课件,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聚焦教考衔接,梳理文体知识,诗歌发展脉络,中国古典诗歌体裁,如何写诗How,古诗词·选择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古诗词·主观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把握考情 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把握考情 课件,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古代人也有“朋友圈”,宋词大放异彩,打破刻板印象,体现教考衔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课件: 这是一份202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高考真题回顾,命题探究,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陈文龙①,被俘绝食而死,答案B,诗句简要分析,◎题型一,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