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4 硫与环境保护 第一单元 第2课时 硫酸的工业制备与性质 课时作业(word版含解析)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7/1337046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4 硫与环境保护 第一单元 第2课时 硫酸的工业制备与性质 课时作业(word版含解析)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7/1337046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4 硫与环境保护 第一单元 第2课时 硫酸的工业制备与性质 课时作业(word版含解析)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7/1337046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苏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单元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第2课时课后作业题
展开专题4 硫与环境保护 第一单元 第2课时 硫酸的工业制备与性质 课时作业
1.向盐酸中加入浓H2SO4时,会有白雾生成,不是导致产生该现象的原因的是( )
A.浓H2SO4具有脱水性
B.浓H2SO4具有吸水性
C.盐酸具有挥发性
D.气态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2.以下设备名称中不属于接触法制硫酸的是( )
A.沸腾炉 B.氧化炉
C.吸收塔 D.接触室
3.常温下,可以用铁或铝制的容器贮存浓硫酸,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常温下,浓硫酸与铁、铝不反应
B.贮存浓硫酸的容器要密封,因为浓硫酸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
C.贮存浓硫酸的容器应远离热源
D.常温下,浓硫酸可以使铁或铝钝化,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阻止了反应的继续进行
4.下列对浓硫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常温下,浓硫酸与铁、铝不反应,所以铁制、铝制容器能盛放浓硫酸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故能使蔗糖炭化
C.浓硫酸和铜片加热既表现出酸性,又表现出氧化性
D.浓硫酸与亚硫酸钠反应制取SO2时,浓硫酸表现出强氧化性
5.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探究铜丝与过量浓硫酸的反应。下列实验不合理的是( )
A.上下移动①中铜丝可控制SO2的量
B.②中选用品红溶液验证SO2的生成
C.③中选用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SO2
D.为确认CuSO4生成,向①中加水,观察颜色
6.下列反应中,浓硫酸既表现出强氧化性又表现出酸性的是( )
A.2NaCl+H2SO4(浓)Na2SO4+2HCl↑
B.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
C.C+2H2SO4(浓)CO2↑+2SO2↑+2H2O
D.2FeO+4H2SO4(浓)Fe2(SO4)3+SO2↑+4H2O
7.下列有关浓硫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浓硫酸与铜片共热的反应中,浓硫酸既表现出强氧化性,又表现出酸性
B.浓硫酸与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在氢后面的金属反应生成的气体一般为SO2,与氢前面的金属反应生成的气体一般为H2
C.浓硫酸具吸水性,可以干燥NH3、H2等气体
D.浓硫酸是不挥发性强酸,氢硫酸是挥发性弱酸,所以可用浓硫酸与FeS反应制取H2S气体
8.已知X为一种常见酸的浓溶液,能使蔗糖粉末变黑。A与X反应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其中反应条件及部分产物均已略去,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X使蔗糖变黑的现象主要体现了X的强氧化性
B.若A为铁,则足量A与X在室温下即可完全反应
C.若A为碳单质,则将C通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中,最后有白色沉淀产生
D.工业上,B转化为D的反应条件为加热、使用催化剂
9.如图是各物质的反应关系图:已知A和E都是淡黄色粉末,F有刺激性气味且有漂白性常被不法商人用来漂白食品等。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各物质的化学式:
A.________,E.________。
(2)写出图中编号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化学课上,围绕浓硫酸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将适量的蔗糖放入烧杯中,加入几滴水,搅拌均匀,然后加入浓硫酸,生成黑色物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成的黑色物质(单质)是________(填化学式)。
(2)这种黑色物质继续与浓硫酸作用会产生两种气体,其中一种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这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成分是__________(填化学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蔗糖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现象,说明浓硫酸具有________(填字母)。
A.酸性 B.吸水性
C.脱水性 D.强氧化性
11.下列实验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
实验Ⅰ | 实验Ⅱ | 实验Ⅲ |
产生大量无色气体 | 铁片表面迅速变暗,之后无明显变化 | 加热后产生大量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
A.实验Ⅰ中气体是H2 B.实验Ⅱ中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C.实验Ⅲ中气体是SO2 D.浓度、温度影响实验现象
12.浓硫酸分别和三种钠盐反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对比①和②可以说明还原性Br->Cl-
B.①和③相比可说明氧化性Br2>SO2
C.②中试管口白雾是HCl遇水蒸气所致,说明酸性H2SO4>HCl
D.③中浓H2SO4被还原成SO2
13.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取锌粒与浓H2SO4充分反应制取SO2气体,待锌粒全部溶解后,同学们准备用收集到的气体(X)准备做实验,但是老师说收集到的气体(X)可能含有杂质。
(1)该化学兴趣小组制得的气体(X)中混有的主要杂质气体可能是________(填化学式),写出此过程所发生的2个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定质量的Zn与87.5 mL 16.0 mol/L浓硫酸充分反应,反应后称量剩余锌发现质量减少了78 g,产生SO2体积(标准状况下)= ________ L。
(3)为证实相关分析,该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对此气体(X)取样进行认真研究(遇有气体吸收过程,可视为全吸收)。
①酸性KMnO4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中添加的试剂是________。
②装置C中所装药品为________,可证实气体X中混有较多量某杂质气体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4 硫与环境保护 第一单元 第2课时 硫酸的工业制备与性质 课时作业
1.向盐酸中加入浓H2SO4时,会有白雾生成,不是导致产生该现象的原因的是( )
A.浓H2SO4具有脱水性
B.浓H2SO4具有吸水性
C.盐酸具有挥发性
D.气态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解析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溶于水放热,加快了盐酸的挥发。
答案 A
2.以下设备名称中不属于接触法制硫酸的是( )
A.沸腾炉 B.氧化炉
C.吸收塔 D.接触室
答案 B
3.常温下,可以用铁或铝制的容器贮存浓硫酸,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常温下,浓硫酸与铁、铝不反应
B.贮存浓硫酸的容器要密封,因为浓硫酸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
C.贮存浓硫酸的容器应远离热源
D.常温下,浓硫酸可以使铁或铝钝化,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阻止了反应的继续进行
解析 常温下,浓硫酸可在Fe、Al等金属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体现其强氧化性。
答案 A
4.下列对浓硫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常温下,浓硫酸与铁、铝不反应,所以铁制、铝制容器能盛放浓硫酸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故能使蔗糖炭化
C.浓硫酸和铜片加热既表现出酸性,又表现出氧化性
D.浓硫酸与亚硫酸钠反应制取SO2时,浓硫酸表现出强氧化性
解析 钝化不是不反应,A错误;蔗糖炭化浓硫酸表现出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B错误;浓硫酸和亚硫酸钠反应制备二氧化硫时体现其酸性,D错误。
答案 C
5.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探究铜丝与过量浓硫酸的反应。下列实验不合理的是( )
A.上下移动①中铜丝可控制SO2的量
B.②中选用品红溶液验证SO2的生成
C.③中选用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SO2
D.为确认CuSO4生成,向①中加水,观察颜色
解析 移动铜丝,可控制铜丝与浓硫酸的接触,即控制SO2的生成量,故A合理;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故B合理;SO2有毒,且属于酸性氧化物,故C合理;浓硫酸过量,试管中剩余浓硫酸,应将反应后的混合液慢慢加入到大量水中,否则易出现液体喷出试管而发生危险,故D不合理。
答案 D
6.下列反应中,浓硫酸既表现出强氧化性又表现出酸性的是( )
A.2NaCl+H2SO4(浓)Na2SO4+2HCl↑
B.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
C.C+2H2SO4(浓)CO2↑+2SO2↑+2H2O
D.2FeO+4H2SO4(浓)Fe2(SO4)3+SO2↑+4H2O
解析 A项和B项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不变,均生成硫酸盐,故浓硫酸只表现出酸性;C项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全部降低,未生成硫酸盐,故浓硫酸只表现出强氧化性;D项中有一部分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一部分硫元素的化合价不变,生成了SO2和硫酸盐,所以浓硫酸在该反应中既表现出强氧化性又表现出酸性。
答案 D
7.下列有关浓硫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浓硫酸与铜片共热的反应中,浓硫酸既表现出强氧化性,又表现出酸性
B.浓硫酸与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在氢后面的金属反应生成的气体一般为SO2,与氢前面的金属反应生成的气体一般为H2
C.浓硫酸具吸水性,可以干燥NH3、H2等气体
D.浓硫酸是不挥发性强酸,氢硫酸是挥发性弱酸,所以可用浓硫酸与FeS反应制取H2S气体
解析 B项,浓H2SO4与氢前面的金属反应开始均生成SO2,后期可能生成H2;C项,浓H2SO4吸收NH3;D项,浓H2SO4能氧化H2S。
答案 A
8.已知X为一种常见酸的浓溶液,能使蔗糖粉末变黑。A与X反应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其中反应条件及部分产物均已略去,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X使蔗糖变黑的现象主要体现了X的强氧化性
B.若A为铁,则足量A与X在室温下即可完全反应
C.若A为碳单质,则将C通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中,最后有白色沉淀产生
D.工业上,B转化为D的反应条件为加热、使用催化剂
解析 X为常见酸,其浓溶液能使蔗糖变黑,说明X为H2SO4,D和水反应生成H2SO4,则D为SO3,B为SO2。蔗糖变黑,体现浓硫酸的脱水性,A项错误;浓硫酸和铁在常温下,发生钝化反应,产生一层致密氧化物薄膜,阻碍反应的进行,B项错误;C+2H2SO4(浓)CO2↑+2SO2↑+2H2O,C为CO2,与少量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Ca(HCO3)2,没有沉淀产生,C项错误;SO2→SO3需要催化剂和加热才能实现,D项正确。
答案 D
9.如图是各物质的反应关系图:已知A和E都是淡黄色粉末,F有刺激性气味且有漂白性常被不法商人用来漂白食品等。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各物质的化学式:
A.________,E.________。
(2)写出图中编号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题意知:A为Na2O2,B为Na2CO3,C为O2,E为S,F为SO2,G为SO3,H为H2SO4。
答案 (1)Na2O2 S
(2)①2Na2O2+2CO2===2Na2CO3+O2
②Cu+2H2SO4(浓)CuSO4+SO2↑+2H2O
③2SO2+O22SO3
10.在化学课上,围绕浓硫酸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将适量的蔗糖放入烧杯中,加入几滴水,搅拌均匀,然后加入浓硫酸,生成黑色物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成的黑色物质(单质)是________(填化学式)。
(2)这种黑色物质继续与浓硫酸作用会产生两种气体,其中一种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这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成分是__________(填化学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蔗糖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现象,说明浓硫酸具有________(填字母)。
A.酸性 B.吸水性
C.脱水性 D.强氧化性
解析 (1)因为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故蔗糖在浓硫酸中生成的黑色物质是蔗糖脱水后生成的碳单质。
(2)因为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故蔗糖脱水生成的碳单质可以继续和浓硫酸反应生成CO2、SO2和H2O,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2SO4(浓)CO2↑+2SO2↑+2H2O。
(3)根据实验现象及(1)(2)的分析知,在蔗糖与浓硫酸的反应中,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强氧化性和吸水性。
答案 (1)C (2)SO2 C+2H2SO4(浓)CO2↑+2SO2↑+2H2O (3)BCD
11.下列实验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
实验Ⅰ | 实验Ⅱ | 实验Ⅲ |
产生大量无色气体 | 铁片表面迅速变暗,之后无明显变化 | 加热后产生大量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
A.实验Ⅰ中气体是H2
B.实验Ⅱ中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C.实验Ⅲ中气体是SO2
D.浓度、温度影响实验现象
解析 稀硫酸和铁片反应产生H2,A项正确;常温下,铁片遇浓硫酸发生钝化:浓硫酸将铁片表面氧化,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阻止反应的进行,该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B项错误;加热条件下,铁片可以溶解于浓硫酸中,浓硫酸做氧化剂,生成的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SO2,C项正确;实验Ⅰ、Ⅱ说明浓度影响实验,实验Ⅱ、Ⅲ说明温度影响实验,D项正确。
答案 B
12.浓硫酸分别和三种钠盐反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对比①和②可以说明还原性Br->Cl-
B.①和③相比可说明氧化性Br2>SO2
C.②中试管口白雾是HCl遇水蒸气所致,说明酸性H2SO4>HCl
D.③中浓H2SO4被还原成SO2
解析 反应①出现红棕色气体,说明产生Br2(g),Br-被氧化,反应②管口出现白雾,白雾是HCl的小液滴,Cl-没有被氧化,说明Br-的还原性强于Cl-,A项正确;反应③产生的气体为SO2,反应③发生Na2SO3+H2SO4===Na2SO4+SO2↑+H2O,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不能说明Br2的氧化性强于SO2,但能说明Br-的还原性强于SO2,B项错误;利用浓硫酸高沸点,HCl易挥发,反应②利用高沸点酸制取低沸点酸,C项错误;反应③的方程式为Na2SO3+H2SO4===Na2SO4+SO2↑+H2O,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项错误。
答案 A
13.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取锌粒与浓H2SO4充分反应制取SO2气体,待锌粒全部溶解后,同学们准备用收集到的气体(X)准备做实验,但是老师说收集到的气体(X)可能含有杂质。
(1)该化学兴趣小组制得的气体(X)中混有的主要杂质气体可能是________(填化学式),写出此过程所发生的2个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定质量的Zn与87.5 mL 16.0 mol/L浓硫酸充分反应,反应后称量剩余锌发现质量减少了78 g,产生SO2体积(标准状况下)= ________ L。
(3)为证实相关分析,该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对此气体(X)取样进行认真研究(遇有气体吸收过程,可视为全吸收)。
①酸性KMnO4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中添加的试剂是________。
②装置C中所装药品为________,可证实气体X中混有较多量某杂质气体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浓硫酸随反应进行浓度变小后,稀硫酸和锌反应生成氢气,所以气体杂质含有氢气;锌和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二氧化硫和水,故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2H2SO4(浓)===ZnSO4+SO2↑+2H2O,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故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2)一定质量的Zn与87.5 mL 16.0 mol/L的H2SO4的浓溶液充分反应,反应后称量剩余锌发现质量减少了78.0 g,则参加反应Zn的物质的量为1.2 mol,H2SO4的物质的量为0.0875 L×16 mol/L=1.4 mol;由于硫酸没有剩余,设与浓硫酸反应的Zn为x mol,与稀硫酸反应的Zn为y mol,则:在Zn+2H2SO4(浓)===ZnSO4+SO2↑+2H2O中参加反应的H2SO4为2x mol、生成的SO2为x mol,在Zn+H2SO4===ZnSO4+H2↑中参加反应的H2SO4为y mol,生成的H2为y mol;由题意可知:x+y=1.2、2x+y=1.4,解得x=0.2,y=1.0;故产生SO2体积(标准状况下)=0.2 mol×22.4 L/mol=4.48 L。(3)证明气体中含有氢气,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则B装置中加浓硫酸吸收气体表面的水分,装置C将残留的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目的是验证该气体具有还原性,装置D中无水硫酸铜检验水,若变蓝色则C装置中反应生成水,根据元素守恒且该气体具有还原性,则X气体为H2;①由以上分析得,酸性KMnO4溶液的作用是除去二氧化硫气体;B中添加的试剂是浓硫酸;②由以上分析得,装置C中所装药品为CuO;可证实气体X中混有较多量某杂质气体的实验现象是C中黑色粉末变为红色,D中的白色固体变为蓝色。
答案 (1)H2 Zn+2H2SO4(浓)ZnSO4+SO2↑+2H2O Zn+H2SO4===ZnSO4+H2↑
(2)4.48 L (3)①除去二氧化硫气体 浓硫酸
②CuO C中黑色粉末变为红色,D中的白色固体变为蓝色
高中化学苏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单元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第2课时精练: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苏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单元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第2课时精练,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关于硫酸的叙述正确的是,下列叙述或操作中正确的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2 ml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化学苏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单元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苏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单元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同步测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解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化学苏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专题4 硫与环境保护第一单元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第2课时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苏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专题4 硫与环境保护第一单元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第2课时巩固练习,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