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市2022年中考化学真题(A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重庆市2022年中考化学真题(A卷)解析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综合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2022年中考化学真题(A卷)
一、单选题
1.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易拉罐属于(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
【解析】【解答】易拉罐是金属材料能够回收,处理后还可以作为原料,可以再利用。
故答案为:A。
【分析】易拉罐属于可回收垃圾。
2.神州十三号返回舱在返回过程中,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脱离空间站 B.自由下落 C.外壳烧蚀 D.打开降落伞
【答案】C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 脱离空间站,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B. 自由下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 外壳烧蚀,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符合题意;
D. 打开降落伞,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变化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变化时都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3.物质分类是一种化学观念。厨房里的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酸奶 B.冰块 C.白酒 D.食醋
【答案】B
【知识点】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 酸奶中含有酸性物质和蛋白质,属于混合物;
B. 冰块是指固态的水,属于纯净物;
C. 白酒中含有酒精和水等,属于混合物;
D. 食醋中含有乙酸和水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故答案为:B。
【分析】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称为纯净物。
混合物是由两种及两种以上纯物质(元素或化合物)没有经化学变化而组成的物质。
4.化肥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下列化肥属于复合肥的是( )
A.Ca3(PO4)2 B.NH4Cl
C.KNO3 D.CO(NH2)2(尿素)
【答案】C
【知识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解析】【解答】只含有氮元素的化肥称为氮肥;只含有磷元素的化肥称为磷肥;只含有钾元素的化肥称为钾肥;若氮、磷、钾三种元素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化肥,称为复合肥。KNO3含有氮元素和钾元素,属于复合肥,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复合肥的概念分析。
5.液氮能长时间保存活体组织和生物样品,主要利用氮气的性质是( )
A.密度小 B.沸点低 C.难溶于水 D.无色无味
【答案】B
【知识点】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
【解析】【解答】液氮沸点低,汽化时吸热,故能长时间保存活体组织和生物样品;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液氮沸点低,汽化时会吸热进行分析。
6.工业炼钨原理为WO3+3H2高温__W+3H2O,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是( )
A.H2 B.WO3 C.W D.H2O
【答案】B
【知识点】还原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含氧化合物中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该反应中WO3中的氧被夺去变成了W,故WO3发生了还原反应。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还原反应的概念分析。
7.“含氟牙膏”中的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及氟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氟属于非金属元素 B.氟的原子序数是9
C.氟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9.00 D.氟原子失去1个电子变成氟离子
【答案】D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 氟带“气”字头,属于非金属元素,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氟的原子序数是9,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00,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写出,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根据氟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最外层电子数是7,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1个电子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变成氟离子,故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元素名称的偏旁,判断元素的种类。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D、根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8.重庆是热门旅游城市。下列对游客和商户的提醒中正确的是( )
A.燃着的烟头扔进垃圾箱 B.甲醛浸泡毛肚防变质
C.在封闭室内进行炭火烧烤 D.常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
【答案】D
【知识点】基础知识点归纳
【解析】【解答】A. 燃着的烟头扔进垃圾箱,会使垃圾箱内的可燃物达到着火点,会引发火灾,故不符合题意;
B. 甲醛能使蛋白质变性,不能浸泡毛肚,会损害人体健康,故不符合题意;
C. 在密闭室内进行烧烤,氧气不足,炭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有毒,故不符合题意;
D. 不能偏食,常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可燃物达到着火点,会引发火灾,进行分析。
B、甲醛能使蛋白质变性,不能食用。
C、氧气不足,炭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
D、合理膳食,营养均衡。
9.千金藤素(C37H38N2O6)对新冠病毒有良好抑制作用。下列有关千金藤素说法正确的是( )
A.含有3个氧气分子 B.含有83个原子
C.所含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大 D.由四种元素组成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 由化学式可知,每个千金藤素分子中含有6个氧原子,故不符合题意;
B. 由化学式可知,每个千金藤素分子中含有83个原子,故不符合题意;
C. 千金藤素中碳、氢、氮、氧元素质量比为(12×37):(1×38):(14×2):(16×6)=444:38:28:96,故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不符合题意;
D. 根据化学式,千金藤素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含有该原子的个数。
B、每个分子含有原子的个数等于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角码之和。
C、在化学式中,元素的质量比中比值大的,其此元素的质量分数越大。
D、化学式中有几种元素符号,物质就含有几种元素。
10.“中和反应”实验中使用胶头滴管的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滴加酚酞试液
B.取用稀盐酸
C.搅拌溶液
D.用完放置
【答案】A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解析】【解答】A. 胶头滴管加液时,既不能伸入容器,更不能接触容器,应垂直悬空于容器上方处,故符合题意;
B. 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胶帽,故不符合题意;
C. 胶头滴管不能用于搅拌,应用玻璃棒,故不符合题意;
D. 不能把滴管放在实验台,以免沾污滴管,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胶头滴管使用的注意事项分析。
11.《本草纲目》记载“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烧”涉及氧化反应
B.“灰”指草木灰,含有碳酸钾
C.“灰淋汁”涉及溶解
D.“取碱浣(洗)衣”利用碱的腐蚀性
【答案】D
【知识点】基础知识点归纳
【解析】【解答】A. “烧”即是柴火在空气中燃烧,与氧气反应,所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草木灰的成分中含碳酸钾,“灰”指草木灰,含有碳酸钾,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灰淋汁”是用水溶解得到碳酸钾溶液,碳酸钾能溶于水,涉及溶解知识,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取碱浣(洗)衣”是利用的碱性物质能与油污反应的性质,故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烧”即是柴火在空气中燃烧有关分析。
B、草木灰的成分中含碳酸钾。
C、根据碳酸钾能溶于水,以及溶解知识分析。
D、根据利用的碱性物质能与油污反应的性质分析。
12.王亚平在太空做了油和水 “难分难舍”的神奇实验:她用力摇晃装有油和水的瓶子,让油水充分混合、静置,发现油水不分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太空中水不能作溶剂
B.在地面油水混合物会产生分层现象
C.在不同环境中同一实验可能现象不同
D.在地面向油水混合物中加入洗涤剂会产生乳化现象
【答案】A
【知识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解析】【解答】A. 溶解性是物质的属性,与所处的地方没有关系,在太空中水也能溶解一些物质,可以做溶剂,故错误,符合题意;
B. 油是不溶于水的,在地面上物体受到重力,由于水的密度大于油,所以当把两种液体混合之后,油会浮在水的上面,形成稳定的分层现象,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在太空中油水混合、静置后不分层,在地面上油水混合、静置后分层,说明在不同环境中同一实验可能现象不同,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在地面向油水混合物中加入洗涤剂,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液滴而不聚成大的油滴,形成相对较为稳定的乳浊液,这种现象叫乳化现象,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溶解性是物质的属性。
B、油是不溶于水的,当把两种液体混合之后,油会浮在水的上面。
C、在不同环境中同一实验可能现象不同。
D、根据乳化现象分析。
13.科学家利用太阳光在新型催化剂表面高效分解水,微观过程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反应前后分子数目不变
C.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D.该过程可看出化学反应经历了原子重新组合
【答案】B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化学反应的实质
【解析】【解答】A. 根据反应方程式,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新物质的分解反应,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根据方程式:反应前后分子数目发生改变,故错误,符合题意;
C.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根据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分子破裂、原子重新组合,水分子聚集在催化剂表面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然后许多氢分子聚集成氢气,许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即该过程可看出化学反应经历了原子重新组合,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微观反应示意图,化学反应的本质分析。
14.实验室制取CO2、O2 和H2是初中化学必备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CO2和O2的发生装置可以相同
B.CO2和O2的发生装置可以不同
C.CO2和H2的收集装置完全相同
D.O2和H2的发生和收集装置可以相同
【答案】C
【知识点】气体反应装置的选取;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
【解析】【解答】A. 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是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发生装置是固液常温型;制氧气可以用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产生水和氧气,发生装置是固液常温型;所以两者的发生装置可以相同,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根据A项的分析,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是固液常温型;如果用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发生装置是固体加热型;则制CO2和O2的发生装置可以不同,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大于空气,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氢气不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即能用排水法又能用向下排空气法,则CO2和H2的收集装置不相同,故错误,符合题意。
D. 实验室制氢气是稀硫酸和锌反应,发生装置是固液常温型,根据C项的分析,收集氢气能用排水法又能用向下排空气法;当实验室用用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产生水和氧气,发生装置是固液常温型,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排水法收集;则制O2和H2的发生和收集装置可以相同,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选择发生装置时,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等因素;选择收集装置时,要考虑气体的水溶性、能否和水发生化学反应、密度、能否和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等因素。
气体的收集方法是由该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所决定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的气体,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的气体,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不易溶于水,可选择排水法收集。
15.下列关于溶解度图像分析(不考滤结晶水合物)正确的是( )
A.高于t1℃时甲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更大
B.降温是将a处的甲溶液变饱和的唯一方法
C.t1℃时50g乙投入水中一定能完全溶解
D.t2℃时相同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乙溶液中溶剂质量更大
【答案】D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A. 高于t1℃时甲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故不符合题意;
B. a处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方法可以有降低温度、恒温蒸发溶剂、添加溶质,故不符合题意;
C. t1℃ 时乙的溶解度为50g,则此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50g乙,若水的质量小于100g,则投入50g乙不能完全溶解,故不符合题意;
D. 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得出t2℃时溶解度甲>乙,则此温度下,相同质量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甲的质量大于乙,则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乙大于甲,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表示的是某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即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应有相 应的温度和溶解度。温度在横坐标上可以找到,溶解度在纵坐标上可以找到。
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三个方面的作用:根据已知温度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查出对应的温度;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者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16.学会识图能发展科学思维。下列图像与反应过程的变化趋势对应正确的有( )
序号
①
②
③
④
图像
反应过程
KMnO4受热分解
向含等质量HCl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Zn和Fe至过量
向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
硫在充满O2的集气瓶中燃烧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答案】C
【知识点】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解析】【解答】① 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受热分解,释放出氧气,剩余固体质量逐渐减少,最后不变,故不为零,剩余固体有锰酸钾、二氧化锰,故不正确;
② 过量的锌和铁与盐酸反应,最终氢气的质量相等,横坐标是金属的质量,根据方程式:Zn+2HCl=ZnCl2+H2↑652、Fe+2HCl=FeCl2+H2↑562,等质量的金属,产生氢气多的是铁,正确;
③ 开始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pH大于7,随着稀盐酸的加入,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钠和水,pH减小,恰好完全反应时pH=7,盐酸过量时pH小于7,故正确;
④ 硫在氧气中燃烧放热,反应停止后随着热传递,集气瓶内的温度又恢复到反应前,故正确。
故正确的有3个,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象。
二、填空题
17.氮化硅是新型陶瓷材料。用化学用语填空。
(1)硅元素在地壳中含量(质量分数)位居第 (填数字)。
(2)3个硅原子 ;2个氮气分子 。
(3)氮化硅中硅、氮元素化合价分别为+4和-3,其化学式为 。
【答案】(1)2
(2)3Si;2N2
(3)Si3N4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
【解析】【解答】(1)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是:氧、硅、铝、铁,故填:2。
(2)用元素符号直接表示原子,原子的数目在元素符号前面添加,则3个硅原子表示为:3Si;在元素符号右下角添加数字表示分子中含有的原子个数,分子的数目在符号的前面加数字,则2个氮气分子表示为:2N2。
(3)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正价在前,负价在后,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氮化硅的化学式是Si3N4。
【分析】(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由多到少依次是:氧(O)、硅(Si)、铝(Al)、铁(Fe)、钙(Ca)、钠(Na)、钾(K)、镁(Mg)、氢(H)等。
(2)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
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
(3)在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18.2025年长安汽车厂将停止销售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发展成为主要趋势。
(1)下列不属于新能源的是____(填序号)。
A.氢能 B.汽油 C.生物质能
(2)乙醇是一种生物燃料,它是 (填 “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乙醇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水和 (写化学式),并放出大量热。
(3)肼-空气燃料电池有织应用于汽车工业,其原理是肼(N2H4)与氧气反应生成一种单质和水,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B
(2)可再生;CO2
(3)N2H4+O2=N2+2H2O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甲烷、乙醇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1)氢能、生物质能都属于新能源,汽油从石油得到属于化石燃料,
故答案为:B。
(2)乙醇可以由绿色植物的籽实酿造得到,属于可再生能源,乙醇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CO2)和水。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前的元素种类是N、H、O,水中含有H、O元素,则生成的单质是氮气,方程式为N2H4+O2=N2+2H2O。
【分析】(1)氢能、生物质能都属于新能源。
(2)乙醇属于可再生能源,乙醇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分析。
19.钛合金、铝合金广泛应用于航空工业。
(1)下列矿石主要成分含相同金属元素的是____(填序号)。
A.磁铁矿 B.铝土矿 C.菱铁矿
(2)钛与盐馥反应:2Ti+6HCl=2X+3H2↑,则X化学式为 。若把钛放入硝酸银溶液中 (填“有”或“没有“)单质银析出。
(3)工业制铝原理为电解熔融的Al2O3,生成铝和一种可供呼吸的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A;C
(2)TiCl3;有
(3)2Al2O3通电__熔融4Al+3O2↑
【知识点】常见金属的冶炼方法;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磁铁矿含有四氧化三铁,菱铁矿含有碳酸亚铁,都含有铁元素;铝土矿含有的是铝元素;
故答案为:AC。
(2)根据方程式:反应前Ti、H、Cl的个数是2、6、6,反应后出现了6H,则2个X中含有6Ti、6Cl,则X是TiCl3。根据钛和盐酸反应,其金属活动性钛大于氢,则活动性钛大于银,钛能置换出硝酸银中的银,有单质银析出。
(3)可供给呼吸的是氧气,则电解熔融的氧化铝产生铝、氧气,方程式是:2Al2O3通电__熔融4Al+3O2↑。
【分析】(1)磁铁矿含有四氧化三铁,菱铁矿含有碳酸亚铁,都含有铁元素;铝土矿含有的是铝元素;
故答案为:AC。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分析X的化学式。
根据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可知,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3)电解熔融的氧化铝产生铝、氧气。
20.北京冬奥会,融入中国元素,彰显科技力量,向世界贡献中国方案。
(1)冰墩墩外壳材料是环保PVC塑料,它属于 (填“天然有机高分子”或“有机合成")材料。
(2)颁奖礼仪服内胆添加了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石墨烯发热材料。下列物质也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____(填序号)。
A.氯化钠 B.金刚石 C.二氧化碳
(3)“冰丝带”速滑馆采用了CO2直冷制冰技术,利用高压获得的液态CO2蒸发吸热,降低水温,快速制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填序号)。
A.加压后CO2分子体积变小
B.水变为冰后分子停止运动
C.蒸发后CO2分子间隔变大
(4)《千里江山图》为运动员服装设计提供灵感,其真迹颜料含有石绿。石绿[主要成分Cu2(OH)2CO3]受热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无化合价变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有机合成
(2)B
(3)C
(4)Cu2(OH)2CO3Δ__2CuO+H2O+CO2↑
【知识点】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鉴别;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1)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冰墩墩外壳材料是环保PVC塑料,它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2)A、氯化钠是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离子构成的;
B、金刚石是一种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C、二氧化碳是由两种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分子构成的;
故答案为:B;
(3)A、加压后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小,分子本身体积不变,故说法不正确;
B、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故说法不正确;
C、蒸发后二氧化碳分子间隔变大,故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4)石绿[主要成分Cu2(OH)2CO3]受热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无化合价变化),故生成物为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故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u2(OH)2CO3Δ__2CuO+H2O+CO2↑。
【分析】(1)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2)一般情况下,金属单质、固态非金属单质和稀有气体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大部分盐、碱和活泼金属氧化物都是由离子直接构成;其余物质,都有分子直接构成。
(3)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
(4)碱式碳酸铜加热下反应生成氧化铜、二氧化碳和水。
21.我国承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体现大国担当。丁仲礼院士认为“碳中和”是让人为排放的CO2,被人为努力和自然过程所吸收。
(1)Ⅰ、碳排放
查阅图1,动植物呼吸 (填“能”或“不能”)释放CO2。
(2)Ⅱ、碳中和
自然吸收:查阅图1,CO2的自然吸收途径有 (填图中序号)。
(3)人为努力:工业上一种利用NaOH溶液实现“碳捕集"技术的流程如图2所示。
①反应、分离室中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有CaO、 。
(4)Ⅲ、碳利用
我国科学家在实验室实现以CO2和H2为原料人工合成淀粉(C6H10O5)n,若用44gCO2人工合成淀粉(假设反应过程中无含碳物质的加入和损失),理论上制得淀粉的质量为 g。
【答案】(1)能
(2)④⑥
(3)Ca(OH)2+Na2CO=CaCO3↓+2NaOH;NaOH
(4)27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动植物呼吸能释放二氧化碳。
(2)由图可知,该图中吸收二氧化碳的途径有植物光合作用、海水吸收等,即填④⑥。
(3)由图可知,在反应、分离室中,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则反应、分离室中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CaCO3↓+2NaOH;由图可知,二氧化碳捕集室中需要氢氧化钠,可知氢氧化钠也可循环利用。
(4)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与生成淀粉中碳元素的质量向等,则用44gCO2人工合成淀粉的质量为44g×1244÷12×6n(12×6+10+16×5)n=27g。
【分析】(1)根据图可知,动植物呼吸能释放二氧化碳。
(2)根据图可知,吸收二氧化碳的途径有植物光合作用、海水吸收等。
(3)由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
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结合题意,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与生成淀粉中碳元素的质量,进行计算。
三、综合题
22.化学实验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双减”背景下,同学们更加喜爱实验探究。
(1)实验一:去除粗盐中的泥沙。过滤器的制作过程如图1所示,正确操作的顺序为 (填序号)。蒸发过程中,提供热源的玻璃仪器名称为 。
(2)实验二: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白磷化学式为P4,着火点为40℃)。
向图2装置中通入O2后, (填“甲”或“乙”)烧怀中的白磷燃烧,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比较乙烧杯中通入O2前、后的现象,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填序号)。
A.可燃物 B.温度达到着火点 C.需要氧气参与
【答案】(1)③①②;酒精灯
(2)乙;4P+5O2点燃__2P2O5;C
【知识点】粗盐提纯;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1)图1是过滤器的制作过程,正确顺序是③①②(先折叠后放入漏斗);蒸发时需要酒精灯中的酒精燃烧提供热量,故作热源的玻璃仪器是酒精灯。
(2)甲烧杯中白磷是可燃物,接触氧气,但是白磷在冷水中,没有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不燃烧;乙烧杯中白磷是可燃物,在热水中温度达到着火点,接触氧气,则燃烧;白磷燃烧产生五氧化二磷,方程式是:4P+5O2点燃__2P2O5,乙烧杯中白磷是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不燃烧,缺少氧气,通入O2后燃烧,则对比得出燃烧的条件是燃烧需要氧气参加,
故答案为:C。
【分析】(1)根据过滤器的制作过程,蒸发操作注意事项分析。
(2)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分析。
23.化学产品制备正向着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1)工业制备硫酸铜的两种方案原理如下:
Ⅰ:Cu+2H2SO4(浓)=CuSO4+SO2 ↑+ 2H2O
Ⅱ:2Cu+O2Δ__2CuO CuO+H2SO4= (完成化学方程式)
(2)某兴趣小组三名同学探究制备硫酸铜的新方案,原理如下:
Ⅲ:Cu+H2O2+ H2SO4=CuSO4+2H2O
将反应物混合,观察到:开始有少量气泡,而后反应剧烈产生大量气泡,溶液呈蓝色,试管发热。逸出气体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该气体为 。他们对反应产生大量气泡非常好奇,推测是某些因素导致了H2O2分解。
甲同学认为是反应生成的CuSO4所导致,乙同学认为是反应放热使温度升高所导致。于是设计了下表实验进行探究。
编号
试剂
温度
现象
①
10mL30%H2O2、1mL10%CuSO4
30℃
产生少量气泡
②
10mL30%H2O2、
30℃
无明显现象
③
10mL30%H2O2、1mL10%CuSO4
80℃
快速放出气泡
甲同学对比实验①②认为自己的推测正确,请将表中实验②补充完整。
乙同学对比实验 (填编号)认为自己的推测正确。
丙同学认为,甲、乙同学的结论都不严谨,其理由是 。
(3)综合评价制备CuSO4的方案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填序号)。
A.Ⅲ比Ⅰ更环保、比Ⅱ更节能
B.消耗等质量铜,Ⅲ生成CuSO4最多
C.Ⅲ中有原料发生分解,造成试剂浪费
【答案】(1)CuSO4+H2O
(2)氧气或O2;1mL水;①③;可能是硫酸或铜加快了过氧化氢分解
(3)A;C
【知识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解答】(1)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方程式为: CuO+H2SO4═CuSO4+H2O。
(2)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填氧气;
甲认为是反应生成的硫酸铜所导致,甲同学对比实验①②,认为自己的推测正确,根据控制变量法,硫酸铜是变量,故②试剂取用10mL30% H2O2、1mL水;
乙同学认为是反应放热使温度升高所导致,乙同学认为实验变量是温度,其它相同,故乙同学对比实验①③认为自己的推测正确。
甲、乙同学的结论都不严谨,其理由是可能是硫酸或铜加快了过氧化氢分解;
(3)A、Ⅰ中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毒;Ⅱ中需要加热,消耗能源;Ⅲ在常温下进行,不产生有害物质;故Ⅲ比Ⅰ更环保、比Ⅱ更节能,故正确;
B、根据Ⅰ、Ⅱ、Ⅲ方程式及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铜和生成的硫酸铜关系为Cu~CuSO4,故消耗等质量铜,生成硫酸铜一样多,故不正确;
C、Ⅲ中过氧化氢常温下发生分解,造成试剂浪费,故正确。
故答案为:AC。
【分析】(1)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
(2)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根据控制变量法,硫酸铜是变量分析。
根据反应中有硫酸或铜,可能会加快了过氧化氢分解分析。
(3)根据反应操作是否方便,原料是否取用方便,操作是否安全等方面分析。
四、计算题
24.化学泡沫灭火器是常用灭火器之一,其反应原理为:Al2(SO4)3+6NaHCO3=3Na2SO4+2Al(OH)3↓+6CO2↑。现将34.2 kg质量分数为10%的Al2(SO4)3溶液与270 kg NaHCO3溶液混合,恰好完全反应(假设生成的气体全部逸出)。
已知相对分子质量:Al2(SO4)3 342;Na2SO4 142;Al(OH)3 78
试计算:
(1)Al2(SO4)3中O元素与S元素的质量比为 。
(2)最后所得溶液中Na2SO4的质量分数。
(3)将34.2 kg Al2(SO4)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10%变为20%可以用不同方法。请选择一种方法进行计算(只写出计算过程,不答具体操作)。
【答案】(1)2:1
(2)解:硫酸铝的质量为:34.2kg×10%=3.42kg,
设产生硫酸钠、氢氧化铝和二氧化碳的质量分别为x、y、z。
Al2(SO4)3+6NaHCO3=3Na2SO4+2Al(OH)3↓+6CO2↑3424261562643.42kgxyz
342426=3.42kgx解得:x=4.26kg342156=3.42kgy解得:y=1.56kg342264=3.42kgz解得:z=2.64kg则所得溶液中Na2SO4的质量分数:4.26kg34.2kg+270kg−1.56kg−2.64kg×100%=1.42%
答:所得溶液中Na2SO4的质量分数是1.42%
(3)解:34.2 kg 硫酸钠溶液由10%变为20%可以:
1、加入溶质硫酸钠。设加入硫酸钠的质量为a,
则:3.42kg+a34.2kg+a×100%=20%,解得a=4.275g;
2、蒸发溶剂。设蒸发水的质量为b,
则:3.42kg34.2kg−b×100%=20%,解得b=17.1g。
(选择1或2作答)
【知识点】化学式的相关计算;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1)硫酸铝中O元素与S元素的质量比为:(16×4×3):(32×3)=2:1;
【分析】(1)在化学式中,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的乘积之比。
(2)先设未知数,正确写出硫酸铝与碳酸氢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找准有关物质,已知量是硫酸铝的质量,未知量是生成硫酸钠、氢氧化铝、二氧化碳的质量;列比例式计算。
(3)根据增加溶质质量分数的方法有增加溶质的质量,减少水的质量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重庆市中考化学真题(B卷)及答案解析,文件包含2023年重庆市中考化学真题B卷解析版docx、2023年重庆市中考化学真题B卷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重庆市中考化学真题(A卷)及答案解析,文件包含2023年重庆市中考化学真题A卷解析版docx、2023年重庆市中考化学真题A卷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重庆市中考化学真题(B卷)(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