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4河流地貌的发育
展开课时质量评价(四)
一、选择题
2019年,在墨西哥某古代人工陷阱的遗迹中发现一头猛犸象遗骸。下图为猛犸象复原图,下表为地质年代表(部分)。据此完成1~2题。
1.科学家研究认为,猛犸象身披黑色细密长毛,皮很厚,具有极厚的脂肪层。据此推测猛犸象生存时代的气候特征是( )
A.寒冷 B.炎热
C.多雨 D.干旱
2.推测该头猛犸象可能生存于( )
A.侏罗纪 B.白垩纪
C.古近纪 D.第四纪
1.A 2.D 解析:第1题,猛犸象身披黑色细密长毛,皮很厚,具有极厚的脂肪层;毛皮和脂肪都具备抵御寒冷的功能,由此推测猛犸象生存时代的气候特征是寒冷。第2题,材料“在墨西哥某古代人工陷阱的遗迹中发现一头猛犸象遗骸”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人类,人类出现在第四纪,故推测该头猛犸象可能生存于第四纪。
(2021·青岛模拟)辉腾锡勒湖区位于内蒙古中部,为现代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该湖区地层出露完整、沉积厚度较大,是研究全新世地层、沉积特征及古气候变迁的理想场所。下图示意辉腾锡勒湖区沉积地层的年龄与深度对应关系。据此完成3~4题。
3.该湖区沉积速度最快时段对应的深度为( )
A.0~50厘米 B.50~100厘米
C.100~200厘米 D.200~300厘米
4.从沉积地层上分析,图示时段该地经历的气候演变过程主要是( )
A.湿润—干旱
B.湿润—干旱—湿润
C.干旱—湿润
D.干旱—湿润—干旱
3.C 4.B 解析:第3题,依据图中不同深度沉积物的历时可知,0~50 cm深度沉积物的历时约3 800年;50~100 cm深度沉积物的历时约2 200年;100~200 cm深度沉积物的历时约2 000年;200~300 cm深度沉积物的历时约3 000年。所以该湖区沉积速度最快时段对应的深度为100~200 cm,故C项正确。第4题,由图可知,距今约3 800年以前,该地地层主要是湖泊沉积物,说明当时气候湿润;距今3 800~8 000年,该地地层主要是沼泽环境下的沉积物,说明当时气候较为干旱;距今约8 000年以来,该地地层主要是湖泊沉积物,说明该时期气候又变湿润。所以图示时段该地经历的气候演变过程主要是湿润—干旱—湿润。
下图为火山喷发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对a层描述正确的是( )
A.多呈液体状态 B.一般位于地幔
C.古登堡界面附近 D.纵波无法穿过
6.与该地理现象密切相关的自然灾害是( )
A.洪涝 B.干旱
C.滑坡 D.台风
5.B 6.C 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a层为火山喷发物质的来源地,应为软流层,处于地幔上部,B正确。地幔上层物质具有熔融状态,A错误。古登堡界面是地幔与地核界面,C错误。纵波和横波均可以通过该层,D错误。第6题,台风、洪涝和干旱均是气象灾害,是大气活动异常导致的,与火山喷发无关,火山喷发所产生的巨大震动会导致火山周边的泥土松动,从而导致山体滑坡。
(2021·南昌模拟)下图是珠穆朗玛峰形成示意图。研究表明,内力作用是影响珠穆朗玛峰的主导作用,而且这一态势还将持续很长时间。据此完成7~8题。
7.青藏高原深层的甲处是地球内部结构中的( )
A.地壳 B.地幔
C.莫霍界面 D.古登堡界面
8.地质探测发现图中乙处岩石非常致密坚硬,是因为乙处( )
A.温度高 B.压强大
C.地层稳定 D.地层活跃
7.B 8.B 解析:第7题,由图示信息可知,甲地位于岩石圈的底部,下面为软流层,由此可判断出甲处位于地幔。第8题,由图中信息可知,乙处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岩石非常致密坚硬是由于板块之间受到挤压,压强大,与温度无关。
下图是四大地球圈层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图中序号依次是( )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1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哪些圈层的关系(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9.C 10.B 解析:第9题,水圈可以提供水、水蒸气和无机盐等,岩石圈可以提供矿物质、无机盐和尘埃等,生物圈可以提供氧气和有机物等,大气圈能形成降水、提供风能等,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出①为水圈,②为岩石圈,③为生物圈,④为大气圈。第10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岩石圈与生物圈之间的圈层关系。
二、非选择题
11.学校地理兴趣小组绘制了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结合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结合上图判断两个不连续面A为______________,B为______________,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波速变化有何特征?
(2)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
C为______,D+E为______,F+G为________。
(3)请帮助该地理兴趣小组同学设计图例,在图中画出岩石圈的范围。
(4)如何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
解析:第(1)(2)题,结合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图示各字母的位置可判断各字母代表的名称,明确B界面为古登堡界面。结合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而纵波在固态、液态、气态中都能传播的特点,进而判断地震波通过此界面时的波速变化特征。第(3)题,设计好图例后,根据岩石圈范围画出,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第(4)题,依据纵波和横波的特点分析即可。
答案:(1)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2)地壳 地幔 地核
(3)画图略。[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4)由于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三态传播,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因此可以判断地壳和地幔属于固态,外核可能为液态,内核为固态。
12.(2021·天津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距今约260万年至1万年前的更新世,又称为“第四纪大冰期”,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显著特征是全球气候变冷,冰川面积大幅增加,寒冷的小冰期和相对温暖的间冰期交替出现。更新世是披毛犀等冰期动物繁盛的时代,披毛犀是大型食草动物,生活在草原和草甸地区,长达1米的鼻角可以刮开冰雪,找到干草。中国科学家依据不同时期的披毛犀化石,提出了冰期动物“走出西藏说”,更新世之前,青藏高原成为冰期动物的“摇篮”,进入冰期以后,这些动物迁出了起源地,不断演化,它们的后代最终抵达北极地区。图中①②③示意披毛犀种群“走出西藏”的迁徙线路。
(1)分析青藏高原成为冰期动物“摇篮”的时空背景。
(2)说明披毛犀种群东迁和北上的原因。
(3)晚更新世,最后披毛犀的最大分布范围可达中国东部的黄淮地区,但是没有扩张到同纬度的亚洲中西部和北非地区。推测其主要原因。
解析:第(1)题,更新世之前,全球气候温暖,由于当时青藏高原海拔高,比北极更寒冷。当地动物适应寒冷的环境,冰期到来之后,全球冰冻圈范围扩大,青藏高原动物凭着较强的耐寒能力走到了世界各地,使青藏高原成为冰期动物“摇篮”。第(2)题,东迁的原因是气候变冷后,青藏高原气候过冷;而中更新世气候回暖之后,披毛犀又向北迁寻找更加适宜的温度,主要是气候变化驱动的。早更新世气候较冷,青藏高原气候过冷,披毛犀东迁离开青藏高原;到了中更新世气候回暖,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足,只能向更高纬度的寒冷地区迁徙。第(3)题,同一纬度的热力条件是相同的,但水分条件也是动物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黄淮地区位于大陆东海岸,气候较湿润,食物来源丰富。亚洲中西部气候过于干燥,食物匮乏,披毛犀难以适应当地的环境,所以并没有扩张到同纬度的亚洲中西部地区;而披毛犀种群不能迁徙到非洲,是由于地中海的阻隔。
答案:(1)更新世之前,全球气候温暖,随着地壳隆起,青藏高原的海拔升高,比北极地区更加寒冷,促进冰期动物祖先的演化,耐寒能力增强,最终演化为冰期动物。
(2)冰期时,我国东部地区气温降低,降水较少,形成草原带,吸引披毛犀种群东迁。相对温暖的间冰期,高纬度地区较为寒冷,适宜披毛犀的生存。随着冰川萎缩,草原带向北扩展,披毛犀种群随之北迁。
(3)冰期时,亚洲中西部地区更加寒冷干燥,没有形成草原带(冰川和荒漠广布);由于地中海的阻隔,披毛犀种群不能迁徙到非洲。
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19河流地貌的发育: 这是一份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19河流地貌的发育,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35含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35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20含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20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