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专题素材解读:文化自信
展开高考作文专题素材解读: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是我们心灵的根。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养育了一代代优秀儿女,一代代优秀儿女也让中华文化变得博大精深。每一个中国人必须牢记:中华文化是我们精神的源泉,是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立足于中华文化的坚实根基,才能保证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健康发展和繁荣昌盛。
三星堆再现惊世文物,折射中华璀璨文明
2021年9月9日,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阶段性成果。继半年前出土、修复的古蜀国神秘文物之后,三星堆遗址又出土500多件文物,包括完整的金面具、前所未见的青铜“神坛”、神树纹玉琮等“国宝级”神奇文物。
专家认为,此次考古发现堪比著名的秦兵马俑,将中华文明史至少提前了1000年。本次考古过程全程直播,网友们可以实时见证整个考古过程。“三星堆上新”掀起网友考古热情的背后,除了三星堆遗址文物本身所蕴含的巨大文化价值之外,也反映了国民对国家文物发掘、保护、传承的重视,折射出当今国民,特别是年轻人文化自信的提升。
素材解读
三星堆遗址中各种神奇的“国宝级”文物的面世,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历史悠久和精彩绝伦。三星堆文明的神秘面纱还没有完全揭开,其中究竟还埋藏了什么样的秘密,现在还不能拿出确凿的答案,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人的智慧、我们先辈的创造力远比我们所看到的惊艳,甚至超乎我们的想象。看到这些文化瑰宝,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华民族创造的令人震惊的古老文明是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适用话题
中华文化,神奇超乎想象;中华文明,见证民族智慧;我辈努力,实现民族复兴
舞台再现“家国記忆”,点燃观众的文化自信
2021年国庆前夕,多部优秀舞剧在全国各地巡演,传播中式美学,彰显中国精神,点燃年轻观众的文化自信。在新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下,文艺工作者们追寻中华文化的深厚根脉,挖掘悠久历史的华彩篇章,润泽广大人民的文化生活。其中,新创红色题材舞剧《秀水泱泱》《努力餐》等在舞台上描摹出引人入胜的红色风景线;精品历史题材舞剧《孔子》《李白》《杜甫》等则尽显中国古典艺术之美。这些舞剧作品呈现出明晰的新追求和鲜明的新突破,以极具东方韵味的舞蹈语言、音乐编排和舞美服饰将中国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国家大剧院首演,以舞蹈为语言,采用时空交错式的叙事结构,以诗性的表达营造出“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只此青绿》的创作者从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千古名画《千里江山图》中寻找灵感,着力于提取和呈现意象,以雅致清丽的中式美学唤醒观众心中的文化基因,博得观众激赏。
素材解读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我们取之不竭的艺术创作素材。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既可以拓宽艺术作品的选材路径,更可以让当代青少年借助现代艺术形式与传统文化相遇,唤起我们心中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这实在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年轻人往往追求时尚的东西,与传统文化多少有些隔膜,这就需要广大艺术工作者重视艺术作品的社会效应,通过自己的作品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青少年心中的文化自信。
适用话题
发掘艺术遗产,重现古典风采;传承创新,激活传统艺术;文化创新,点燃文化自信
太极拳申遗成功,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世界第一
2020年12月17日,我国申报的“太极拳”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审通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我国共有4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居世界第一。
太极拳自17世纪中叶形成以来,世代传承,习练者遍布全国各地,在海外亦有广泛传播。人们在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同时,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学拳明理,太极拳蕴含的阴阳循环、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养生观念丰富着人们对宇宙、自然和人体运行规律的认知;其“松柔圆活、立身中正”的基本要求,“尊师重道、学拳不可不敬、不可狂、不可满”等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涵养着人们平和、包容、友善的心性。在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意识、促进身心健康、推动人与人和谐共处、增强社会凝聚力等方面,太极拳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素材解读
中国拥有着世界上最多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收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彰显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包罗万象。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滋养了一代代华夏儿女,如今更是走出国门,成为一股惠及世界的强大的正能量。像太极拳、中医药等打着深深的民族烙印的中国文化遗产输出国外,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华民族的创新创造活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互鉴都有着重要意义。
适用话题
中华文化 闪耀世界 发掘文化遗产 文化输出 提升民族影响力
火了!中国这项“指尖绝技”让4500万TikTok网友围观
2021年12月,一段特殊的陶艺视频在TikTok(抖音短视频国际版)上走红:仅手指大小的拉坯机上,陶艺师傅用指尖把比米粒大不了多少的陶泥推出形状,再用竹签、镊子等工具细细雕琢出一枚高约1厘米的微型花瓶,最后用毛笔为瓶身上色……这段视频在TikTok上吸引了4500万播放量,420万点赞。“这是我在TikTok上见过的最稳的手。”“太可爱了,像是巧克力,把我看饿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迷你的花瓶,太惊人了!”外国网友纷纷评论。
发布这段视频的账号叫@chinese porcelain(意为“中国陶瓷”),视频里的手艺人是一名常驻景德镇的“80后”陶瓷师,名叫王文化。他做微型陶瓷已经有五六年时间。2010年左右来到景德镇,在陶瓷大学进修后,开了一间陶瓷工作室,主做中到大型陶瓷,后来觉得没有亮点,转而留意到微型陶瓷的空缺。2018年,王文化把微陶制作的视频发到网上,没想到一下走红,并火到了海外平台。
王文化走红之后,一些陶艺师也开始从事微型陶艺。这些中国师傅制作的微型陶瓷让众多海外网友痴迷其中。尽管双方语言不通,但手艺能跨越国界,用最直观的方式传达给对方,使其理解。
素材解读
陶瓷文化拥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在审美上却常看常新。时光流转千年,古老或新颖的陶瓷工艺仍然俘获了国内外网友的心。微陶视频受追捧的背后,是海外网友们对中国陶瓷技法的广泛兴趣。沿着热度飙升的中国文化话题,更为传奇的工艺展现在观众眼前。除了陶瓷,竹编、木雕、油纸伞、鼻烟壶等中国传统工艺也广受欢迎。这些工艺短视频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网友,为他们展现出中国文化丰富多彩的釉色。
适用话题
手艺人 匠心 文化传播 文化自信 文化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