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精练
展开A.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处
B.若无罪而就死地 就:就是
C.族庖月更刀,折也 族:众
D.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卸落
【答案】B
【解析】就:走向。
2.下列句子中,不是宾语前置句式的一项是( )
A.浴乎沂,风乎舞雩 B.不吾知也
C.则何以哉 D.毋吾以也
【答案】A
【解析】A.状语后置句。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由也为之
B.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王坐于堂上
C.而刀刃者无厚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D.可得闻与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答案】D
【解析】A.介词,给,替/动词,治。B.介词,从/介词,在。C.连词,可是/连词,表修饰。D.均为语气助词,可译为“吗”。
4.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牛何之 ②莫之能御也 ③反而求之 ④舆薪之不见 ⑤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⑥然后驱而之善
A.①⑤/②③/④/⑥ 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⑥/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C
【解析】①⑥动词,到,往。②③代词,它(他)。④宾语前置标志词,不译。⑤助词,的。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eq \b\lc\{\rc\ (\a\vs4\al\c1(进乎技矣,依乎天理))
B.eq \b\lc\{\rc\ (\a\vs4\al\c1(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C.eq \b\lc\{\rc\ (\a\vs4\al\c1(以若所为,其若是,孰能御之))
D.eq \b\lc\{\rc\ (\a\vs4\al\c1(因其固然,因地制宜))
【答案】C
【解析】A.均为介词,相当于“于”。B.均为连词,但,却。C.代词,如此/动词,像。D.均为介词,依照。
6.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率尔”言志的方式一点都不谦让,有违孔子“为国以礼”的思想;孔子的批评是委婉含蓄的,既保护了子路的自尊心,又表现了自己的豁达。
B.《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在这里提出的“保民而王”,实质上就是他一贯提倡的“仁政”思想。后面孟子又先后用“不忍”“推恩”“反其本”等说法对此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C.《庖丁解牛》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一是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D.《庖丁解牛》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的“道”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案】C
【解析】只有两种对比,无“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答案】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答案】敬爱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家的小孩,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小孩:(这样)天下(就)可以在手掌上转动。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答案】慎重办理学校教育,把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告诫他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
(4)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答案】现在,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我的)感觉器官的作用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5)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答案】即使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它难以下手。
【阅读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大宗师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忘,其容寂,其颡頯;凄然似秋,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邴邴乎其似喜乎,崔乎其不得已乎,滀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厉乎其似世乎,謷乎其未可制也;连乎其似好闭也,悗乎忘其言也。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选自《庄子·大宗师》)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B.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C.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D.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答案】B
【解析】根据“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对称原则,排除A、D。再根据文言虚词“者”进行断句,排除C。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宗师”的“宗”为“万物之宗”的“宗”,即是万物的主宰。“师”是天地万物所效法。
B.有所待:有所依凭。庄子认为人们的认识和了解都离不开认识、了解的对象。
C.狐不偕为尧时贤人,尧让天下于他而不受,投河而死。务光为舜时人,汤要让帝位给他,他不接受,负石沉于房水。
D.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死兄弟相让。因谏武王不从,遂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最后饿死。
【答案】C
【解析】“务光为舜时人”错,务光为夏时人。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用浪漫、神妙的笔法向我们直接阐述了真人的特征。庄子的“真”强调的是追求精神上的相对自由。
B.真人的表现从内在德行的角度来说,不以众欺寡,不居功自傲,不思虑图谋,不为过懊悔,不为赢得意。
C.真人不在乎生死,无拘无束地面对自然中的一切,从内心上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容颜淡漠安闲。
D.在论述了真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世界后,庄子对“古之真人”概括为,那就是“天与人不相胜也”。
【答案】A
【解析】“追求精神上的相对自由”错,应该是“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
【答案】承受什么际遇都欢欢喜喜,事情来了欣然接受,忘掉死生任其复返自然,这就是不用心智去损害道,不用人的作为去辅助天然。
(2)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答案】那些同一的东西跟自然同类,那些不同一的东西跟人同类。自然与人不可能相互对立而相互超越,具有这种认识的人就叫作“真人”。
【参考译文】
知道自然的作为,并且了解人的作为,这就达到了认识的极点。虽然这样,(还是)存在忧患。人们的知识一定要有所依凭方能认定是否恰当,而有所依凭的东西(认识的对象)却是不稳定的。怎么知道我所说的本于自然的东西不是出于人为呢,怎么知道我所说的人为的东西又不是出于自然呢?
况且有了“真人”方才有真知。什么叫作“真人”呢?古时候的“真人”,不倚众凌寡,不自恃成功恐吓他人,也不图谋琐事。像这样的人,错过了时机不后悔,赶上了机遇不得意。像这样的人,登上高处不战栗,下到水里不会沾湿,进入火中不觉灼热。只有智慧能通达大道境界的人才能这样。古时候的“真人”,他睡觉时不做梦,他醒来时不忧愁,他吃东西时不求甘美,他呼吸时气息深沉。“真人”呼吸凭借的是着地的脚根,而一般人呼吸靠的只是喉咙。被人屈服时,言语在喉前吞吐就像哇哇地曼语。那些嗜好和欲望太深的人,他们天生的智慧也就很浅。古时候的“真人”,不懂得喜悦生存,也不懂得厌恶死亡;出生不欣喜,入死不推辞;无拘无束地就走了,自由自在地又来了罢了。不忘记自己从哪儿来,也不寻求自己往哪儿去;承受什么际遇都欢欢喜喜,事情来了欣然接受,忘掉死生任其复返自然,这就是不用心智去损害道,不用人的作为去辅助天然。这样的人就叫作“真人”。像这样的人,他的内心忘掉(了周围的一切),他的容颜淡漠安闲,他的面额质朴端严;冷肃得像秋天,温暖得像春天,高兴或愤怒跟四时更替一样自然无饰,和外界事物合宜相称而没有谁能探测到他精神世界的真谛。
所以古代圣人使用武力,灭掉敌国却不失掉敌国的民心;利益和恩泽广施于万世,却不是为了偏爱什么人。办事求名而失掉自身的本性,不是有识之士;丧失身躯却与自己的真性不符,不是能役使世人的人。像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这样的人都是被役使世人的人役使,都是被安适世人的人安适,而不是能使自己得到安适的人。
古时候的“真人”,神情嵬峨而不矜持,好像不足却又无所承受;态度安闲自然、特立超群而不执着顽固,襟怀宽阔虚空而不浮华;怡然欣喜像是格外地高兴,一举一动又像是出自不得已,容颜和悦令人喜欢接近,与人交往德形宽和让人乐于归依;气度博大像是宽广的世界,高放自得从不受什么限制;绵邈深远好像喜欢封闭自己,心不在焉的样子又好像忘记了要说的话。把刑律当作主体,把礼仪当作羽翼,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等待时机,用道德来遵循规律。把刑律当作主体的人,那么杀了人也是宽厚仁慈的;把礼仪当作羽翼的人,用礼仪的教诲在世上施行;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等待时机的人,是因为对各种事情出于不得已;用道德来遵循规律,就像是说大凡有脚的人就能够登上山丘,而人们却真以为是勤于行走的人。所以说人们所喜好的是浑然为一的,人们不喜好的也是浑然为一的。那些同一的东西是浑一的,那些不同一的东西也是浑一的。那些同一的东西跟自然同类,那些不同一的东西跟人同类。自然与人不可能相互对立而相互超越,具有这种认识的人就叫作“真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谓也。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
(选自《后汉书·列女传》)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去舍市傍 去:离开
B.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化:教化
C.宁能衣其夫子 衣:穿衣
D.孟子谢,遂留其妇 谢:感谢
【答案】D
【解析】谢:道歉。
1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孟母“善教”的一组是( )
①徙舍学宫之傍 ②孟母以刀断其织 ③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 ④妇辞孟母而求去 ⑤孟子谢,遂留其妇 ⑥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答案】C
【解析】④孟子的妻子因孟子不高兴而请求离去,不能体现孟母善教。⑥是孟母迁居到市场附近后,孩子游戏的内容,也不能体现孟母善教。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这里指祭祀仪式。
B.六艺,指的是六种经书,包括《易》《书》《诗》《礼》《乐》《春秋》,也可指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C.妾,主要指一夫一妻多妾制结构中,地位低于正妻的女性配偶。也可作为女子对自己的谦称,类似于男子自称的“仆”。
D.姑母,旧时妻称夫的母亲为“姑”或“姥”,夫之父母合称“翁姑”“公姥”。选文中的“姑母之道”指的是“婆婆与儿媳母亲的相处之道”。
【答案】D
【解析】“婆婆与儿媳母亲的相处之道”错,应是“婆婆与儿媳的相处之道”。
15.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母两次迁徙自己的住处,主要是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
B.儿子学习回来,孟母用断织打比方来劝告孟子,学不可废,否则后患无穷。
C.孟母认为男子若失去赖以生存的技艺,那他不是去偷盗,就是被俘虏、被奴役。
D.孟母对孟子讲明道理,使孟子醒悟过来,于是他留住了自请离去的妻子。
【答案】C
【解析】孟母认为“男子若对修养德行懈怠,那么不是去偷盗,就是被俘虏、被奴役”。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答案】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求问才能增长知识,因此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
(2)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答案】如今你不遵守礼节却责怪别人没有礼节,不是(和圣人)差得太远了吗!
【参考译文】
(鲁国)邹邑人孟轲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一片)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类的事,特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见了)说:“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带着孟子)离开了这里,迁住在(一个)集市的旁边。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应该带着)孩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再次把家迁到了一个公学学校的旁边。(这时)孟子所学玩的,就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等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带着)儿子居住的地方。”于是,把家安在了这里。等孟子长大成人,(便很顺利地)学(精)了《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六艺,最终成就了儒家大师的大名。(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诗经》上说:“那美丽的女子啊,我拿什么来赠送给你呢!”说的就是这件事。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剪断布)。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求问才能增长知识,因此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以避免祸患。这和依靠织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假如中途废弃而不做,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缺乏粮食呢?女子若失去她赖以生存的技艺,男子若对修养德行懈怠,那么不是去做小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孟子(听后)害怕了,(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作老师,终于成为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诗经》上说:“那美丽的女子啊,我拿什么来向你禀告呢!”说的就是这件事。
孟子娶妻以后,有一次刚进入内室,(看见)他的妻子裸着身体在屋里。孟子不高兴,于是离开不再进去。他的妻子向孟母告别要求离去,说:“我听说夫妇之间的规矩,在洞房里可以不遵守。现在我在卧室偷懒,而丈夫见到我勃然大怒,这是把我当成客人了。做女人的规矩,有不住在别人家里(的说法),请让我回到父母家中。”孟母于是叫来孟子对他说:“《礼》上说过,将要进入大门,要问一下谁在里边,这是表示尊敬;将要进入厅堂,声音一定要响亮,这是表示通知了人家;将要进入屋子,眼睛一定要向下看,表示担心撞上人有尴尬的时候。如今你不遵守礼节却责怪别人没有礼节,不是(和圣人)差得太远了吗!”孟子道歉,于是挽留了他的妻子。君子说孟母懂得礼节,而且清楚如何处理婆媳之间的关系。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习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补写出语段的空缺部分,补写下列句子空缺部分,按要求填写下列名句,名句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3 庖丁解牛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3 庖丁解牛同步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巩固,三个“老”,形容词作名词,老人,语言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语文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当堂检测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运用,拓展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