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知识归纳种群及其动态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知识归纳种群及其动态第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知识归纳种群及其动态第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知识归纳种群及其动态第3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知识归纳种群及其动态

    展开

    种群及其动态考点1 种群密度及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一、种群的概念: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二、种群密度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2.调查方法1)样方法适用范围: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蚜虫、跳蝻等调查步骤
    取样原则:随机取样
    样方的计数原则  计数样方内所有个体  遇到边界时,一般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顶角上的个体,一般只计上边和左边形成的夹角上的个体      标志重捕法
    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计算公式三、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1、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意义: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2、迁入率和迁出率概念: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意义: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3、年龄组成1)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2)不同年龄组成类型的比较4、性别比例1)概念: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2)意义:对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影响。3)应用: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考点2 种群的数量变化及影响因素一、种群增长的“J”曲线1、含义理想条件下的种群,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大致呈“J”形。2、数学模型1)模型假设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2)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3)模型中各参数意义: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3曲线解读1“J”增长曲线     特点:达不到K值,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影响因素:N0 (起始数量)和λ值。当入>1时,种群呈“J”增长;当λ1时,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当0λ1时,种群数量下降2)种群增长率曲线特点:保持不变     增长率大小:λ-1二、种群增长的“S”曲线1概念:自然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2“S”曲线解读1) 坐标含义: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            曲线呈“S”2) 特征   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有最大值(K值)1K值:即环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K值)以后保持相对稳定。K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生存环境发生改变时,K值也会相应地改变3“S”曲线的种群增长速率1) 种群增长速率是先增大后减小,呈抛物线形式。2) t1时刻对应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三、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实验原理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呈“S”曲线。2、实验步骤3、注意事项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上的酵母菌。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数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3)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4)培养液要进行定量稀释。因为随着酵母菌数量增加,如果不进行稀释,在计数时会出现酵母菌重叠或计数室内数量过多,从而影响计数的准确性。四、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种群数量变化的形式:增长、波动、稳定与下降。2.影响因素1外部因素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分等。a.光影响植物的分布:松、杉、小麦等阳生植物必须在强光下才能生长良好;人参、三七等阴生植物只有在阴暗处才能生长良好。b.光影响植物的繁殖:油菜、桃花等长日照植物必须在白天越来越长的春天才开花;菊花、茶花等短日照植物必须在白天越来越短的秋天才开花。c.由于温度的季节性变化,部分动植物的种群数量也呈季节性变化。d.干旱缺水会使动植物死亡率增高。生物因素a.捕食:如果食物匮乏,动物种群会出现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的现象。天敌的数量和捕食效率会影响猎物的种群数量。b.竞争会导致动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c.寄生虫、细菌或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进而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2内部因素3.种群数量变化的特征1波动性:在每一段时间之间(年、季节、世代),种群数量都有所不同。2稳定性:尽管种群数量有这种波动,大部分种群不会因无限制地增长或下降而发生灭绝,因此种群数量在某种程度上维持在特定的平上,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五、种群研究的应用1.研究的意义1)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2)有害生物的防治。3)濒危动物的保护。2.应用1)合适捕捞量的确定: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捕捞(捕捞量在K/2左右)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2)有害生物的防治实例:在鼠害发生时,既适当采用化学和物理的方法控制现存害鼠的种群数量,又通过减少其获得食物的机会等方法降低其环境容纳量,才能使鼠害得到有效防治。对农林害虫的防治,如果一味依赖喷洒农药的方法,既造成环境污染,又伤及害虫的天敌;有效保护或引入天敌生物,则有利于将害虫数量控制在较低的水平。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