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山东教育出版社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案及反思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鲁教版化学九上 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 教案+教学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鲁教版化学九上 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 教案+教学反思,共17页。
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
单元备课(上)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第二节 化石燃料的利用
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单元备课(下)
单元备课(上)
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
单元教材地位
本单元从学生司空见惯的燃烧和灭火现象入手,目的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习起点,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化学就是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愿望,进而让学生思考如何控制化学反应的条件就能控制反应的进行,优化燃烧的条件就能促进燃烧的进行,从而达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化石燃料燃烧得到二氧化碳,通过学习二氧化碳的循环、性质和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辨证的分析二氧化碳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目标
本单元主要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学习燃烧和灭火,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发生的条件、原理;通过对化石燃料及其燃烧产物的学习,了解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
第二部分:化石燃料的利用。
第三部分:知道二氧化碳性质和用途,了解其在自然界的循环及可能造成的影响,使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思想。
重点:
控制燃烧的条件就能达到促进燃烧和灭火的目的;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用途和实验室制法。
难点:
知道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和燃烧产物,培养学生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了解二氧化碳的自然循环及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认识保护自然平衡的重要性;初步认识定量研究。
学法建议
1.合理运用教材中的图片获取信息,并对信息分析加工处理;
2.学会初步的实验探究方法,大胆尝试;
寻找灭火的方法,促进燃烧的措施,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变化
3.树立安全意识、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
选择合适的燃料,通过氢气燃烧和爆炸实验,学会放火、防爆
4.通过学习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法和用途,学会物质的一般研究方法。
课时分配
第一节 2课时
第一节 1课时
第二节 2课时
复习测试 2课时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学习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燃烧现象及条件、灭火的原理和常用的灭火方法。
②能区分完全和不完全燃烧,知道优化燃烧的条件就能促进燃烧的进行。
③了解爆炸的原理及防范的措施。
⑵过程与方法
① 探究燃烧的条件,概括出灭火的原理,知道灭火的方法依据。
② 观察比较乙炔的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探究控制燃烧的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培养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兴趣。
② 通过燃烧的条件,逐步了解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辨证唯物注意观点。
相关知识
⑴对于爆炸的原因全面分析,并不是所有的爆炸都是由化学变化引起的(如轮胎爆炸)。
⑵充分利用在线测试,有意识培养学生安全意识。
⑶缓慢氧化、着火点。
重点
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爆炸的发生原理和防爆措施
难点:通过控制燃烧的条件能达到促进燃烧和灭火的目的,认识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方法、技巧
与规律小结
⑴利用火三角直观表现燃烧的三个条件,加深记忆。
⑵利用生活中常见现象(烛火一吹就灭,炉火越吹越旺等),探究如何控制燃烧的条件以达到使其充分燃烧的目的。
⑶比较学习燃烧、爆炸、缓慢氧化的概念。
思维误区
本节常出现的思维误区是:
在灭火时,是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着火点。
板书提纲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1.燃烧的条件
①可燃物
②氧气
③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
燃烧和灭火
3.易燃物和易爆物的
安全使用常识
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它可燃物品隔离
②隔绝氧气或空气
③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爆炸原理和常见易燃易爆物
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教 学 过 程
知 识 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灭火的原理
1.灭火的方法
2.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3.燃烧的定义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
1.通过真实的火灾的信息,认识火灾给人类带来的伤害,激发学生对火灾受难者的同情,引导学生对灭火的探究动力。
2.引导学生讨论列举常见的灭火方法(如酒精灯、森林大火等),与学生交流灭火常识,简单介绍常见的灭火器,培养学生安全用火的意识。
安全提示:出现家庭火灾可做以下措施
①拨打火警119;
②火势不大的情况下,利用现有灭火物品(如水、沙等)适当灭火;
③如有大火,撤离是应用湿毛巾或被褥之类捂住口鼻,延墙撤离;
④电器着火,迅速切断电源,不可直接泼水;
⑤不要贸然开窗,以免扩大火势
3.从灭火的方法中总结归纳出燃烧所需具备的条件,以“火三角”直观的介绍燃烧的三个条件与燃烧的关系。燃烧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简单谈谈对火灾的认识
结合P84 活动天地
尽可能的说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灭火方法
总结归纳灭火方法,变向思维燃烧与灭火的关系,探究燃烧所需的条件
二、促进燃烧的方法
1.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区别
2.促进燃烧的方法
1.控制燃烧的条件,比较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不同的燃烧效果。
2.通过现象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不完全燃烧带来的环境污染及对燃料的浪费。
3.从燃烧反应的条件出发引导学生认识促进燃烧的方法:
增大氧气的浓度或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小结:
1.燃烧和灭火
2.促进燃烧的方法
P86 活动天地
认真观察所给的两幅图象,找出它们的区别,总结乙炔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有什么不同,探究原因是什么。P87活动天地
联系生活常见现象(如蜂窝煤等),总结促进燃烧的方法
常见的四种灭火器的用途
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用于扑救贵重设备、档案资料等,优点不留痕迹。干粉灭火器优点干燥易于流动。清水灭火器利用自身吸收显热和潜热的能力发挥冷却灭火作用。简易式灭火器特点是轻便适用于家庭使用。
教 学 过 程
知 识 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三、爆炸是如何发生的
1.爆炸的发生
2.燃烧与爆炸的关系
3.安全常识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
复习: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促进燃烧的方法。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把燃烧和爆炸联系在一起,你见过爆炸的场面吗?燃烧和爆炸有必然联系吗?如果将爆竹里的火药倒出点燃还会发生爆炸吗?
[实验探究]氢气的燃烧和爆炸
现象:1.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2.放出热量;
3.生成小水珠;
4.氢气和氧气充分混合后,点燃会发生爆炸。
燃烧不一定引起爆炸,而爆炸也不一定是燃烧引起的,爆炸的原因是在有限的空间内,气体急剧膨胀引起的。
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示
多识一点: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
小结:
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措施;
2.促进燃烧的方法;
3.爆炸的原理。
想一想生活中都见过或听说过哪些爆炸,分析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如气球爆炸、爆竹爆炸、瓦斯爆炸等)
通过实验,结合课本提供的图片,从微观解释氢气的燃烧和爆炸现象。
分析爆炸的原因,认识爆炸的危害,交流讨论生活中应如何防爆
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认识,在生活中你将会如何面对燃烧和爆炸场面,如何自救
在线测试、挑战自我
信息链接:缓慢氧化
燃烧和爆炸(由燃烧引起)都是剧烈的氧化反应,还有一类氧化反应进行的比较缓慢,不易被察觉,但是也能够释放热量,比如钢铁生锈、食物腐烂等。在工业上,全球每年锈蚀的钢铁占钢铁总量的1/3,因此防止钢铁被缓慢氧化是很重要的;而在农业上,施用农家肥,就是在利用它们进行缓慢氧化释放热量,保护植物不被冻死,可见对缓慢氧化的研究对人类同样有很重要的意义。
信息冲浪
登陆www.google.com查找有关瓦斯爆炸的报道,认识瓦斯爆炸的危害性并提出防范瓦斯爆炸的可行措施。
练习:
1.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有发光发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 B 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
C 燃烧一定要点燃 D要使火熄灭,必须使可燃物隔绝氧气,且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2.1992年海湾战争期间,科威特大批油井被炸,起火燃烧,我国救援人员在灭火工作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下列措施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是( )
A 设法阻止石油喷射 B 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
C 设法降低油井井口温度 D 设法降低石油的着火点
3.用扇子一扇,燃着的蜡烛立即熄灭,其原因是( )
A 供给的氧气少 B 供给的空气增加 C 使蜡烛着火点降低 D 温度低于蜡烛的着火点
4.下列事故处理方法中正确的是( )
A 如遇电线着火,应立即用水浇灭 B 发现家里煤气泄露时,应立即打开排气扇
C 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D 高层住房着火,在等待救援时打开所有门窗
5.发现室内煤气泄露使人中毒时,应首先做的是( )
A 迅速做人工呼吸 B 立即关闭煤气阀门,打开门窗
C 拨打急救电话120 D 立即打开换气扇开关
6.某兴趣小组将大小相同的若干块棉布在不同体积分数的酒精溶液中浸透后取出点燃,做了“烧不坏的棉布”实验,其实验结果记录如下:
实验序号
1
2
3
4
5
所用酒精的体积分数
95%
65%
55%
15%
5%
实验现象
酒精烧完棉布烧坏
酒精烧完棉布无损
酒精烧完棉布无损
不燃烧
①你推测5的实验现象是 。
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验2、3中“酒精烧完棉布无损”的原因: 。
③实验室里的酒精灯常出现内有酒精却不燃烧的现象,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
7.某同学在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做出了如下三种猜想,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请你在下表空格中填写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
实验
猜想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⑴
燃烧与物质的性质有关
物质必须具有可燃性
⑵
燃烧与氧气有关
燃烧需要氧气
⑶
燃烧与温度有关
温度必须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第二节 化石燃料的利用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资源;
2.对化石燃料的类型作常识性的了解;
3.了解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学会合理选择化石燃料;
4.了解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各类化石燃料的来源和目前的主要应用,培养学生的资源意识;
2.培养学生的全球观,可持续发展观,树立环保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我国化石资源分布情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2.了解石油的分馏和煤的干馏等,让学生知道一些化工生产常识。
相关知识
1.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2.化石燃料的使用历史;
3.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重点
化石燃料的类型;化石燃料的燃烧及其对空气造成的污染的原因
难点
化石燃料产生的主要空气污染物;如何选择合适的化石燃料
方法、技巧
与规律小结
常见的空气污染物:CO、SO2、氮的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化石燃料及其利用
一、化石燃料的燃烧
1.化石燃料的类型
2.化石燃料与空气污染
3.化石燃料的合理选择
二、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1.石油及其分馏
2.煤的综合利用(气化、液化和焦化)
*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 学 过 程
知 识 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化石燃料的燃烧
1.化石燃料的类型
2.化石燃料与空气污染
3. 化石燃料的合理选择
二、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1. 1.石油及其分馏
2.煤的综合利用(气化、液化和焦化)
*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二节 化石燃料及其利用
化石燃料是远古时代的动植物和其他生物的遗体堆积起来埋入地下,经过几亿年的作用形成的不可再生资源。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等。
化石燃料主要是碳氢化合物,燃烧产生CO2和H2O,同时释放光能和热能,为人类服务。但是其中还含有硫、氮等元素,燃烧产生SO2和氮的氧化物污染大气。
选择燃料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释放热量、产品价格、造成污染、使用安全等。
石油被称为“黑色黄金”的原因。
石油分馏的产物:石油气、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重油、沥青等。
煤的气化产物:CO、CH4、H2等。
煤的焦化产物:焦炭、煤焦油、焦炉气。
煤的液化最终得到和石油产品相近的燃料油。
新能源一般是可再生资源,如氢能源、水力、风力、地热、潮汐能等。
小结:
1.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污染;
2.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3.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列举生活中常用的燃料;自学化石燃料的定义,知道化石燃料的来源。
知道不可再生资源是一次性的,不加节制的乱开滥采,会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后果。
分析课本图片,联系生活,列举化石燃料的重要用途,同时带来的严重污染。
结合图片学会如何综合考虑选择燃料。P102活动天地
在线测试
结合图片,联系生活,了解石油在工业中的重要性和化学的奇妙。
知道开发新能源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
挑战自我
信息冲浪: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了解有关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情况。
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记住二氧化碳的主要化学性质,并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
3.掌握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仪器、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能独立完成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探究实验,熟悉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2.培养分析、加工处理图片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及其含量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认识保护自然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相关知识
1.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
2.化石燃料与二氧化碳;
3. 固态二氧化碳——干冰。
重点
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
难点
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及相应的反应原理
方法、技巧
与规律小结
探究物质的一般方法: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法和应用。
进入深洞,要先进行灯火实验。
思维误区
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是可能导致全球变暖,目前还没有科学依据。但是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是不争的事实。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的循环
1.二氧化碳的循环
2.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
1.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2.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3.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4.二氧化碳的用途
教 学 过 程
知 识 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二氧化碳的循环
1.二氧化碳的循环
2.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
1.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2.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3.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4.二氧化碳的用途
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第一课时)
化石燃料的使用推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些危害,且不说空气污染问题,它的使用同样也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
引导学生分析图片的同时思考人在生态环境变化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和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可能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
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仪器:长颈漏斗、锥形瓶、导气管、集气瓶。
步骤:查、装、定、收
1.检查装置气密性;
2.装入药品;
3.固定装置;
4.收集气体。
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验满方法;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出,看是否熄灭。
小结:
1.CO2的循环;
2.CO2的实验室制法。
全面分析P106莫纳罗亚山顶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曲线图,思考二氧化碳含量整体上升的原因、冬季和夏季含量变化的原因。P107活动天地找出二氧化碳年度含量变化的原因。
交流共享
思考全球升温会有那些危害,你感觉到冬季不再寒冷了吗?
结合课本图片P108活动天地,连接装置,装入药品,收集二氧化碳。
实验探究并思考:
1.长颈漏斗为什么伸入液面以下?
2.导气管是否伸入集气瓶越长越好?
3.为什么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教 学 过 程
知 识 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2.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3.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4.二氧化碳的用途
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第二课时)
复习:
1.二氧化碳的循环(来源和吸收)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药品、仪器、原理、收集方法等)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密度、水溶性等)。
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化学性质:
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⑵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H2O=H2CO3
碳酸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⑶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O2+Ca(OH)2=CaCO3↓+H2O
这一反应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进行光合作用;固态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舞台云雾等。
小结:
1.二氧化碳的循环和对环境的影响;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3.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结合P109实验探究,设计实验方案,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记录。可自行设计并探究碳酸受热分解等实验。
交流共享
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谈谈二氧化碳的用途。
小知识:固体二氧化碳——干冰
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温度为-78.5℃。是常用的致冷剂,当它遇热而变为气体时,就把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凝为无数的小水点,这就是白雾。如果把热水淋在干冰上,这些白雾就十分浓厚,仿佛仙境一般。在舞台上常用这方法制造仙境。
单元备课(下)
单元总结
燃料
一般可燃物
燃烧条件和灭火措施
促进燃烧的方法
爆炸的原理、爆炸极限和安全防爆措施
化石燃料
组成:C、H、S、N等元素
燃烧
能源
产生气体
CO2
污染空气,形成酸雨
循环
实验室制法
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综合利用
天然气
煤
煤的气化
煤的焦化
煤的液化
SO2、氮的氧化物
石油的分馏
一、知识网络归纳
二、专题综合讲解
1.燃烧和灭火的常用知识
可燃物与助燃物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燃烧,燃烧的条件:⑴可燃物⑵氧气⑶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由燃烧的条件进行推论,可以得出灭火的原理:⑴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⑵隔绝氧气;⑶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这三个条件只需满足一条即可。
2.易燃易爆安全常识
易燃物:一般来说,指的是那些易燃的气体和液体,容易燃烧、自燃或遇火可以燃烧的固体以及一些可以引起其他物质燃烧的物质等。常见的有硫、磷、酒精、液化石油气、氢气等。易爆物指的是那些受热或受到撞击时容易发生爆炸的物质。
在生产、运输、使用、贮存易燃易爆物时应注意的事项:
⑴对厂房和仓库的要求:与周围建筑物间有足够的防火距离,车间仓库要有防火、防爆、通风、静电除尘、消防等器材设备,严禁烟火,杜绝一切产生火花的因素。
⑵容器要求:要牢固、密封、标志明显且要求注明物品名称、性质、注意事项。
⑶存放要求:单存、单放、高矮适当、远离火种,注意通风。
⑷运输要求:轻拿轻放,勿撞击和砸撞。
⑸工作人员要求:人走断电,经常检查。
3.碳的氧化物
二氧化碳(CO2)
⑴物理性质:比空气的密度大,能溶于水;
⑵化学性质:①不燃烧,一般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②与水反应生成碳酸;③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⑶制法: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
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仪器:长颈漏斗、锥形瓶、导气管、集气瓶。
步骤:查、装、定、收
1.检查装置气密性;
2.装入药品;
3.固定装置;
4.收集气体。
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验满方法;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出,看是否熄灭。
⑷用途:能灭火,制纯碱、尿素、汽水等的原料,干冰作致冷剂。
第六单元 检测题
一、 选择题
1、下列能源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 )
A.天然气 B.太阳能 C.石油 D.煤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可燃物达到着火点即可发生燃烧 B.燃烧、缓慢氧化都是氧化反应
C.煤矿的矿井里必须采取通风、严禁烟火等安全措施
D.在有易燃易爆物的工作场所,严禁穿化纤类服装
3.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危险品图标,装运酒精的箱子应贴的图标是 ( )
A B C D
4.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的原理是 ( ) A.清除可燃物 B.降低酒精的着火点
C.隔绝空气 D.降低温度至酒精的着火点以下
5.恰当的安全措施能减少生命财产损失。下列事故处理措施正确的是( )
A.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B.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扑灭
C.高层住房内着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D.煤气泄露,立即打开排气扇的电源开关
6.能源问题是当今世界三大问题之一,下列有关能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乙醇汽油中添加的乙醇属于可再生能源 B.人类通过化石燃料获得能量的过程是物理变化
C.将煤球制成“蜂窝煤”是为了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其燃烧更充分
D.我国南海海底储藏了大量“可燃冰”,它将成为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
7.近年频繁发生的有关化学品泄漏或爆炸事件一次次给我们敲响了安全警钟,操作不当就会存在安全隐患。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
A.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B.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C.油库、面粉厂、纺织厂、煤矿矿井内都要严禁烟火
D.夜间厨房发生煤气泄漏时,应立即开灯检查并打开门窗通风
8.鉴别O2、CO、CO2三种气体,可行简便的方法是 ( )
A.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 B.将气体分别通入石蕊试液
C.试验三种气体在水中溶解性 D.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
9.汽车尾气中的CO在四氧化三钴(Co3O4)纳米棒的催化作用下,低温即与O2反应生成CO2。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该反应可降低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 B.反应后碳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C.该反应中Co3O4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D. 该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
10.固体CO2又称干冰,易升华。干冰灭火器常用于扑救档案资料室发生的火灾,下列关于干冰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干冰升华时吸热,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CO2覆在可燃物表面,隔绝空气
C.CO2不能支持燃烧 D.干冰升华后不污染档案资料
11.小张用足量的盐酸、石灰石反应,并尝试直接利用右图所示装置制取和收集一瓶CO2。你认为小张( )
A.不可能收集到一瓶CO2,因为CO2可溶于水
B.选择B、C两种装置,导管b接导管d可收集到一瓶CO2
C.选择B、C两种装置,导管c接导管d可收集到一瓶CO2
D.选择A、B两种装置,导管a接导管。可收集到一瓶CO2
12.调查统计表明,火灾伤亡事故很多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缺氧窒息是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下列自救措施不合理的是 ( )
A.遇到到意外情况,可用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处置,同时拨打电话求救
B.室内起火,不要急于打开门窗
C.所处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时面逃离
D.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向顺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区
13. 某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 )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③④
二、填空题
14.化学教师在课堂上做了一个小魔术:吹气生火。只见老师用嘴通过一根细长的玻璃管对着蒸发皿中的一团棉花吹气,不一会,棉花就燃烧起来。同学们觉得很好奇:通常情况下,嘴中呼出的气体是不会使棉花燃烧的。为什么老师对着棉花吹气就能使其燃烧?
同学们已经知道:可燃物的燃烧需要两个条件① ② ;
小娟同学课下询问老师知道了其中的道理:口中吹出的气体中含有一定量的CO2,棉花(实为脱脂棉)中包裹着黄色过氧化钠(Na2O2),CO2与Na2O2反应生成白色的Na2CO3和氧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最终使棉花燃烧起来。请帮助小娟同学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Na2O2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设计检验固体产物是否为Na2CO3的实验:①用 与固体产物反应,制得气体;②将气体通入 中,如有 生成,则证明固体物质是碳酸盐。
15.实验室制取O2或CO2气体的发生装置如图1,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A的名称 。
(2)在制取气体的实验中,为什么都要对装置进行气密性检验 ,对该装置进行气密性检验的方法是
。
(3)写出用此装置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 ,为了制得较纯净的O2最好选用 法收集。
(4)要制取较多CO2,应对图中仪器进行怎样改进 。制取CO2时,某同学在装置中添加了多孔隔板(图2),实验时,可将固体药品放在 (填“a”或“b”)处,图2与图1相比有什么优点 。证明二氧化碳气体已经集满的方法是 。
(5)C+O2 CO2 是我们最熟悉的反应,生成物也只有CO2,为什么在实验室我们不利用碳的燃烧来制取CO2,其主要原因是 。(答出1条)
16.用下图装置在实验室收集一瓶C02进行性质实验,据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
A是___________,B是____________。
(2)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操作和现象是:先用夹子夹住导气管中的橡皮管,再向A中加入水至形成一段水柱,静置,若观察到______________,说明气密性良好。
(3)检验C02是否收集满的操作和现象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__________,
若火焰熄灭,说明已经收集满。
(4).Na、Mg等活泼金属可以在CO2中燃烧。某同学收集到一瓶CO2后,通过实验验证Mg条能够在CO2中燃烧。下列物品中他需要使用的有______。
①酒精灯 ②铁架台 ③坩埚钳 ④砂纸 ⑤试管夹 ⑥蒸发皿
三、计算题
17.取只含碳酸氢钙的硬水a g,充分加热,发生如下反应:
Ca(HCO3)2 △ CaCO3 ↓+ CO2↑+ H2O ,得到沉淀1.0 g。回答下列问题:
(1)碳酸氢钙中钙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2)计算此硬水中碳酸氢钙的质量是多少?
(3)将a g这样的硬水充分煮沸,理论上可得到的软水质量为 。
18.未成年人和老年人是需要补钙的主要人群,目前市面上有许多补钙的钙片出售,如图是盖中盖高钙片的部分说明,某课外兴趣小组欲检验说明的真伪,进行了入下的实验:
盖中盖高钙片
【主要原料】碳酸钙、维生素D
【功效成分】每片含:钙500mg、维生素D100IU
【用法用量】每日1片,嚼食。
【适宜人群】需要补钙者。
【注意事项】
1、本品不能代替药物。
2、不宜超过推荐量或与同类营养素补充剂同时食用。
【规格】2.5g×36片
①取1片片剂研碎
②将其加入足量稀盐酸中
③完全反应后收集到0.55g二氧化碳
试分析:
(1)未成年人缺钙会得 (填序号)
A、坏血症 B、贫血
C、佝偻病 D、甲状腺肿大
(2)通过计算判断此钙片中钙含量与标注是否属实。(假定钙片中其他成份不与盐酸反应,1g=1000mg)
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
单元备课(上)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第二节 化石燃料的利用
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单元备课(下)
单元备课(上)
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
单元教材地位
本单元从学生司空见惯的燃烧和灭火现象入手,目的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习起点,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化学就是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愿望,进而让学生思考如何控制化学反应的条件就能控制反应的进行,优化燃烧的条件就能促进燃烧的进行,从而达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化石燃料燃烧得到二氧化碳,通过学习二氧化碳的循环、性质和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辨证的分析二氧化碳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目标
本单元主要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学习燃烧和灭火,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发生的条件、原理;通过对化石燃料及其燃烧产物的学习,了解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
第二部分:化石燃料的利用。
第三部分:知道二氧化碳性质和用途,了解其在自然界的循环及可能造成的影响,使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思想。
重点:
控制燃烧的条件就能达到促进燃烧和灭火的目的;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用途和实验室制法。
难点:
知道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和燃烧产物,培养学生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了解二氧化碳的自然循环及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认识保护自然平衡的重要性;初步认识定量研究。
学法建议
1.合理运用教材中的图片获取信息,并对信息分析加工处理;
2.学会初步的实验探究方法,大胆尝试;
寻找灭火的方法,促进燃烧的措施,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变化
3.树立安全意识、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
选择合适的燃料,通过氢气燃烧和爆炸实验,学会放火、防爆
4.通过学习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法和用途,学会物质的一般研究方法。
课时分配
第一节 2课时
第一节 1课时
第二节 2课时
复习测试 2课时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学习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燃烧现象及条件、灭火的原理和常用的灭火方法。
②能区分完全和不完全燃烧,知道优化燃烧的条件就能促进燃烧的进行。
③了解爆炸的原理及防范的措施。
⑵过程与方法
① 探究燃烧的条件,概括出灭火的原理,知道灭火的方法依据。
② 观察比较乙炔的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探究控制燃烧的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培养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兴趣。
② 通过燃烧的条件,逐步了解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辨证唯物注意观点。
相关知识
⑴对于爆炸的原因全面分析,并不是所有的爆炸都是由化学变化引起的(如轮胎爆炸)。
⑵充分利用在线测试,有意识培养学生安全意识。
⑶缓慢氧化、着火点。
重点
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爆炸的发生原理和防爆措施
难点:通过控制燃烧的条件能达到促进燃烧和灭火的目的,认识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方法、技巧
与规律小结
⑴利用火三角直观表现燃烧的三个条件,加深记忆。
⑵利用生活中常见现象(烛火一吹就灭,炉火越吹越旺等),探究如何控制燃烧的条件以达到使其充分燃烧的目的。
⑶比较学习燃烧、爆炸、缓慢氧化的概念。
思维误区
本节常出现的思维误区是:
在灭火时,是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着火点。
板书提纲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1.燃烧的条件
①可燃物
②氧气
③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
燃烧和灭火
3.易燃物和易爆物的
安全使用常识
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它可燃物品隔离
②隔绝氧气或空气
③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爆炸原理和常见易燃易爆物
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教 学 过 程
知 识 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灭火的原理
1.灭火的方法
2.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3.燃烧的定义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
1.通过真实的火灾的信息,认识火灾给人类带来的伤害,激发学生对火灾受难者的同情,引导学生对灭火的探究动力。
2.引导学生讨论列举常见的灭火方法(如酒精灯、森林大火等),与学生交流灭火常识,简单介绍常见的灭火器,培养学生安全用火的意识。
安全提示:出现家庭火灾可做以下措施
①拨打火警119;
②火势不大的情况下,利用现有灭火物品(如水、沙等)适当灭火;
③如有大火,撤离是应用湿毛巾或被褥之类捂住口鼻,延墙撤离;
④电器着火,迅速切断电源,不可直接泼水;
⑤不要贸然开窗,以免扩大火势
3.从灭火的方法中总结归纳出燃烧所需具备的条件,以“火三角”直观的介绍燃烧的三个条件与燃烧的关系。燃烧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简单谈谈对火灾的认识
结合P84 活动天地
尽可能的说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灭火方法
总结归纳灭火方法,变向思维燃烧与灭火的关系,探究燃烧所需的条件
二、促进燃烧的方法
1.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区别
2.促进燃烧的方法
1.控制燃烧的条件,比较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不同的燃烧效果。
2.通过现象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不完全燃烧带来的环境污染及对燃料的浪费。
3.从燃烧反应的条件出发引导学生认识促进燃烧的方法:
增大氧气的浓度或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小结:
1.燃烧和灭火
2.促进燃烧的方法
P86 活动天地
认真观察所给的两幅图象,找出它们的区别,总结乙炔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有什么不同,探究原因是什么。P87活动天地
联系生活常见现象(如蜂窝煤等),总结促进燃烧的方法
常见的四种灭火器的用途
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用于扑救贵重设备、档案资料等,优点不留痕迹。干粉灭火器优点干燥易于流动。清水灭火器利用自身吸收显热和潜热的能力发挥冷却灭火作用。简易式灭火器特点是轻便适用于家庭使用。
教 学 过 程
知 识 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三、爆炸是如何发生的
1.爆炸的发生
2.燃烧与爆炸的关系
3.安全常识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
复习: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促进燃烧的方法。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把燃烧和爆炸联系在一起,你见过爆炸的场面吗?燃烧和爆炸有必然联系吗?如果将爆竹里的火药倒出点燃还会发生爆炸吗?
[实验探究]氢气的燃烧和爆炸
现象:1.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2.放出热量;
3.生成小水珠;
4.氢气和氧气充分混合后,点燃会发生爆炸。
燃烧不一定引起爆炸,而爆炸也不一定是燃烧引起的,爆炸的原因是在有限的空间内,气体急剧膨胀引起的。
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示
多识一点: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
小结:
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措施;
2.促进燃烧的方法;
3.爆炸的原理。
想一想生活中都见过或听说过哪些爆炸,分析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如气球爆炸、爆竹爆炸、瓦斯爆炸等)
通过实验,结合课本提供的图片,从微观解释氢气的燃烧和爆炸现象。
分析爆炸的原因,认识爆炸的危害,交流讨论生活中应如何防爆
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认识,在生活中你将会如何面对燃烧和爆炸场面,如何自救
在线测试、挑战自我
信息链接:缓慢氧化
燃烧和爆炸(由燃烧引起)都是剧烈的氧化反应,还有一类氧化反应进行的比较缓慢,不易被察觉,但是也能够释放热量,比如钢铁生锈、食物腐烂等。在工业上,全球每年锈蚀的钢铁占钢铁总量的1/3,因此防止钢铁被缓慢氧化是很重要的;而在农业上,施用农家肥,就是在利用它们进行缓慢氧化释放热量,保护植物不被冻死,可见对缓慢氧化的研究对人类同样有很重要的意义。
信息冲浪
登陆www.google.com查找有关瓦斯爆炸的报道,认识瓦斯爆炸的危害性并提出防范瓦斯爆炸的可行措施。
练习:
1.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有发光发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 B 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
C 燃烧一定要点燃 D要使火熄灭,必须使可燃物隔绝氧气,且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2.1992年海湾战争期间,科威特大批油井被炸,起火燃烧,我国救援人员在灭火工作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下列措施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是( )
A 设法阻止石油喷射 B 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
C 设法降低油井井口温度 D 设法降低石油的着火点
3.用扇子一扇,燃着的蜡烛立即熄灭,其原因是( )
A 供给的氧气少 B 供给的空气增加 C 使蜡烛着火点降低 D 温度低于蜡烛的着火点
4.下列事故处理方法中正确的是( )
A 如遇电线着火,应立即用水浇灭 B 发现家里煤气泄露时,应立即打开排气扇
C 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D 高层住房着火,在等待救援时打开所有门窗
5.发现室内煤气泄露使人中毒时,应首先做的是( )
A 迅速做人工呼吸 B 立即关闭煤气阀门,打开门窗
C 拨打急救电话120 D 立即打开换气扇开关
6.某兴趣小组将大小相同的若干块棉布在不同体积分数的酒精溶液中浸透后取出点燃,做了“烧不坏的棉布”实验,其实验结果记录如下:
实验序号
1
2
3
4
5
所用酒精的体积分数
95%
65%
55%
15%
5%
实验现象
酒精烧完棉布烧坏
酒精烧完棉布无损
酒精烧完棉布无损
不燃烧
①你推测5的实验现象是 。
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验2、3中“酒精烧完棉布无损”的原因: 。
③实验室里的酒精灯常出现内有酒精却不燃烧的现象,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
7.某同学在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做出了如下三种猜想,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请你在下表空格中填写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
实验
猜想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⑴
燃烧与物质的性质有关
物质必须具有可燃性
⑵
燃烧与氧气有关
燃烧需要氧气
⑶
燃烧与温度有关
温度必须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第二节 化石燃料的利用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资源;
2.对化石燃料的类型作常识性的了解;
3.了解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学会合理选择化石燃料;
4.了解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各类化石燃料的来源和目前的主要应用,培养学生的资源意识;
2.培养学生的全球观,可持续发展观,树立环保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我国化石资源分布情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2.了解石油的分馏和煤的干馏等,让学生知道一些化工生产常识。
相关知识
1.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2.化石燃料的使用历史;
3.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重点
化石燃料的类型;化石燃料的燃烧及其对空气造成的污染的原因
难点
化石燃料产生的主要空气污染物;如何选择合适的化石燃料
方法、技巧
与规律小结
常见的空气污染物:CO、SO2、氮的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化石燃料及其利用
一、化石燃料的燃烧
1.化石燃料的类型
2.化石燃料与空气污染
3.化石燃料的合理选择
二、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1.石油及其分馏
2.煤的综合利用(气化、液化和焦化)
*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 学 过 程
知 识 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化石燃料的燃烧
1.化石燃料的类型
2.化石燃料与空气污染
3. 化石燃料的合理选择
二、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1. 1.石油及其分馏
2.煤的综合利用(气化、液化和焦化)
*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二节 化石燃料及其利用
化石燃料是远古时代的动植物和其他生物的遗体堆积起来埋入地下,经过几亿年的作用形成的不可再生资源。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等。
化石燃料主要是碳氢化合物,燃烧产生CO2和H2O,同时释放光能和热能,为人类服务。但是其中还含有硫、氮等元素,燃烧产生SO2和氮的氧化物污染大气。
选择燃料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释放热量、产品价格、造成污染、使用安全等。
石油被称为“黑色黄金”的原因。
石油分馏的产物:石油气、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重油、沥青等。
煤的气化产物:CO、CH4、H2等。
煤的焦化产物:焦炭、煤焦油、焦炉气。
煤的液化最终得到和石油产品相近的燃料油。
新能源一般是可再生资源,如氢能源、水力、风力、地热、潮汐能等。
小结:
1.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污染;
2.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3.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列举生活中常用的燃料;自学化石燃料的定义,知道化石燃料的来源。
知道不可再生资源是一次性的,不加节制的乱开滥采,会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后果。
分析课本图片,联系生活,列举化石燃料的重要用途,同时带来的严重污染。
结合图片学会如何综合考虑选择燃料。P102活动天地
在线测试
结合图片,联系生活,了解石油在工业中的重要性和化学的奇妙。
知道开发新能源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
挑战自我
信息冲浪: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了解有关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情况。
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记住二氧化碳的主要化学性质,并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
3.掌握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仪器、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能独立完成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探究实验,熟悉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2.培养分析、加工处理图片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及其含量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认识保护自然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相关知识
1.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
2.化石燃料与二氧化碳;
3. 固态二氧化碳——干冰。
重点
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
难点
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及相应的反应原理
方法、技巧
与规律小结
探究物质的一般方法: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法和应用。
进入深洞,要先进行灯火实验。
思维误区
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是可能导致全球变暖,目前还没有科学依据。但是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是不争的事实。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的循环
1.二氧化碳的循环
2.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
1.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2.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3.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4.二氧化碳的用途
教 学 过 程
知 识 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二氧化碳的循环
1.二氧化碳的循环
2.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
1.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2.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3.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4.二氧化碳的用途
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第一课时)
化石燃料的使用推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些危害,且不说空气污染问题,它的使用同样也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
引导学生分析图片的同时思考人在生态环境变化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和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可能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
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仪器:长颈漏斗、锥形瓶、导气管、集气瓶。
步骤:查、装、定、收
1.检查装置气密性;
2.装入药品;
3.固定装置;
4.收集气体。
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验满方法;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出,看是否熄灭。
小结:
1.CO2的循环;
2.CO2的实验室制法。
全面分析P106莫纳罗亚山顶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曲线图,思考二氧化碳含量整体上升的原因、冬季和夏季含量变化的原因。P107活动天地找出二氧化碳年度含量变化的原因。
交流共享
思考全球升温会有那些危害,你感觉到冬季不再寒冷了吗?
结合课本图片P108活动天地,连接装置,装入药品,收集二氧化碳。
实验探究并思考:
1.长颈漏斗为什么伸入液面以下?
2.导气管是否伸入集气瓶越长越好?
3.为什么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教 学 过 程
知 识 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2.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3.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4.二氧化碳的用途
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第二课时)
复习:
1.二氧化碳的循环(来源和吸收)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药品、仪器、原理、收集方法等)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密度、水溶性等)。
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化学性质:
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⑵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H2O=H2CO3
碳酸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⑶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O2+Ca(OH)2=CaCO3↓+H2O
这一反应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进行光合作用;固态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舞台云雾等。
小结:
1.二氧化碳的循环和对环境的影响;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3.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结合P109实验探究,设计实验方案,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记录。可自行设计并探究碳酸受热分解等实验。
交流共享
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谈谈二氧化碳的用途。
小知识:固体二氧化碳——干冰
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温度为-78.5℃。是常用的致冷剂,当它遇热而变为气体时,就把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凝为无数的小水点,这就是白雾。如果把热水淋在干冰上,这些白雾就十分浓厚,仿佛仙境一般。在舞台上常用这方法制造仙境。
单元备课(下)
单元总结
燃料
一般可燃物
燃烧条件和灭火措施
促进燃烧的方法
爆炸的原理、爆炸极限和安全防爆措施
化石燃料
组成:C、H、S、N等元素
燃烧
能源
产生气体
CO2
污染空气,形成酸雨
循环
实验室制法
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综合利用
天然气
煤
煤的气化
煤的焦化
煤的液化
SO2、氮的氧化物
石油的分馏
一、知识网络归纳
二、专题综合讲解
1.燃烧和灭火的常用知识
可燃物与助燃物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燃烧,燃烧的条件:⑴可燃物⑵氧气⑶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由燃烧的条件进行推论,可以得出灭火的原理:⑴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⑵隔绝氧气;⑶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这三个条件只需满足一条即可。
2.易燃易爆安全常识
易燃物:一般来说,指的是那些易燃的气体和液体,容易燃烧、自燃或遇火可以燃烧的固体以及一些可以引起其他物质燃烧的物质等。常见的有硫、磷、酒精、液化石油气、氢气等。易爆物指的是那些受热或受到撞击时容易发生爆炸的物质。
在生产、运输、使用、贮存易燃易爆物时应注意的事项:
⑴对厂房和仓库的要求:与周围建筑物间有足够的防火距离,车间仓库要有防火、防爆、通风、静电除尘、消防等器材设备,严禁烟火,杜绝一切产生火花的因素。
⑵容器要求:要牢固、密封、标志明显且要求注明物品名称、性质、注意事项。
⑶存放要求:单存、单放、高矮适当、远离火种,注意通风。
⑷运输要求:轻拿轻放,勿撞击和砸撞。
⑸工作人员要求:人走断电,经常检查。
3.碳的氧化物
二氧化碳(CO2)
⑴物理性质:比空气的密度大,能溶于水;
⑵化学性质:①不燃烧,一般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②与水反应生成碳酸;③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⑶制法: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
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仪器:长颈漏斗、锥形瓶、导气管、集气瓶。
步骤:查、装、定、收
1.检查装置气密性;
2.装入药品;
3.固定装置;
4.收集气体。
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验满方法;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出,看是否熄灭。
⑷用途:能灭火,制纯碱、尿素、汽水等的原料,干冰作致冷剂。
第六单元 检测题
一、 选择题
1、下列能源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 )
A.天然气 B.太阳能 C.石油 D.煤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可燃物达到着火点即可发生燃烧 B.燃烧、缓慢氧化都是氧化反应
C.煤矿的矿井里必须采取通风、严禁烟火等安全措施
D.在有易燃易爆物的工作场所,严禁穿化纤类服装
3.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危险品图标,装运酒精的箱子应贴的图标是 ( )
A B C D
4.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的原理是 ( ) A.清除可燃物 B.降低酒精的着火点
C.隔绝空气 D.降低温度至酒精的着火点以下
5.恰当的安全措施能减少生命财产损失。下列事故处理措施正确的是( )
A.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B.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扑灭
C.高层住房内着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D.煤气泄露,立即打开排气扇的电源开关
6.能源问题是当今世界三大问题之一,下列有关能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乙醇汽油中添加的乙醇属于可再生能源 B.人类通过化石燃料获得能量的过程是物理变化
C.将煤球制成“蜂窝煤”是为了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其燃烧更充分
D.我国南海海底储藏了大量“可燃冰”,它将成为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
7.近年频繁发生的有关化学品泄漏或爆炸事件一次次给我们敲响了安全警钟,操作不当就会存在安全隐患。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
A.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B.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C.油库、面粉厂、纺织厂、煤矿矿井内都要严禁烟火
D.夜间厨房发生煤气泄漏时,应立即开灯检查并打开门窗通风
8.鉴别O2、CO、CO2三种气体,可行简便的方法是 ( )
A.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 B.将气体分别通入石蕊试液
C.试验三种气体在水中溶解性 D.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
9.汽车尾气中的CO在四氧化三钴(Co3O4)纳米棒的催化作用下,低温即与O2反应生成CO2。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该反应可降低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 B.反应后碳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C.该反应中Co3O4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D. 该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
10.固体CO2又称干冰,易升华。干冰灭火器常用于扑救档案资料室发生的火灾,下列关于干冰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干冰升华时吸热,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CO2覆在可燃物表面,隔绝空气
C.CO2不能支持燃烧 D.干冰升华后不污染档案资料
11.小张用足量的盐酸、石灰石反应,并尝试直接利用右图所示装置制取和收集一瓶CO2。你认为小张( )
A.不可能收集到一瓶CO2,因为CO2可溶于水
B.选择B、C两种装置,导管b接导管d可收集到一瓶CO2
C.选择B、C两种装置,导管c接导管d可收集到一瓶CO2
D.选择A、B两种装置,导管a接导管。可收集到一瓶CO2
12.调查统计表明,火灾伤亡事故很多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缺氧窒息是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下列自救措施不合理的是 ( )
A.遇到到意外情况,可用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处置,同时拨打电话求救
B.室内起火,不要急于打开门窗
C.所处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时面逃离
D.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向顺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区
13. 某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 )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③④
二、填空题
14.化学教师在课堂上做了一个小魔术:吹气生火。只见老师用嘴通过一根细长的玻璃管对着蒸发皿中的一团棉花吹气,不一会,棉花就燃烧起来。同学们觉得很好奇:通常情况下,嘴中呼出的气体是不会使棉花燃烧的。为什么老师对着棉花吹气就能使其燃烧?
同学们已经知道:可燃物的燃烧需要两个条件① ② ;
小娟同学课下询问老师知道了其中的道理:口中吹出的气体中含有一定量的CO2,棉花(实为脱脂棉)中包裹着黄色过氧化钠(Na2O2),CO2与Na2O2反应生成白色的Na2CO3和氧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最终使棉花燃烧起来。请帮助小娟同学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Na2O2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设计检验固体产物是否为Na2CO3的实验:①用 与固体产物反应,制得气体;②将气体通入 中,如有 生成,则证明固体物质是碳酸盐。
15.实验室制取O2或CO2气体的发生装置如图1,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A的名称 。
(2)在制取气体的实验中,为什么都要对装置进行气密性检验 ,对该装置进行气密性检验的方法是
。
(3)写出用此装置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 ,为了制得较纯净的O2最好选用 法收集。
(4)要制取较多CO2,应对图中仪器进行怎样改进 。制取CO2时,某同学在装置中添加了多孔隔板(图2),实验时,可将固体药品放在 (填“a”或“b”)处,图2与图1相比有什么优点 。证明二氧化碳气体已经集满的方法是 。
(5)C+O2 CO2 是我们最熟悉的反应,生成物也只有CO2,为什么在实验室我们不利用碳的燃烧来制取CO2,其主要原因是 。(答出1条)
16.用下图装置在实验室收集一瓶C02进行性质实验,据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
A是___________,B是____________。
(2)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操作和现象是:先用夹子夹住导气管中的橡皮管,再向A中加入水至形成一段水柱,静置,若观察到______________,说明气密性良好。
(3)检验C02是否收集满的操作和现象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__________,
若火焰熄灭,说明已经收集满。
(4).Na、Mg等活泼金属可以在CO2中燃烧。某同学收集到一瓶CO2后,通过实验验证Mg条能够在CO2中燃烧。下列物品中他需要使用的有______。
①酒精灯 ②铁架台 ③坩埚钳 ④砂纸 ⑤试管夹 ⑥蒸发皿
三、计算题
17.取只含碳酸氢钙的硬水a g,充分加热,发生如下反应:
Ca(HCO3)2 △ CaCO3 ↓+ CO2↑+ H2O ,得到沉淀1.0 g。回答下列问题:
(1)碳酸氢钙中钙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2)计算此硬水中碳酸氢钙的质量是多少?
(3)将a g这样的硬水充分煮沸,理论上可得到的软水质量为 。
18.未成年人和老年人是需要补钙的主要人群,目前市面上有许多补钙的钙片出售,如图是盖中盖高钙片的部分说明,某课外兴趣小组欲检验说明的真伪,进行了入下的实验:
盖中盖高钙片
【主要原料】碳酸钙、维生素D
【功效成分】每片含:钙500mg、维生素D100IU
【用法用量】每日1片,嚼食。
【适宜人群】需要补钙者。
【注意事项】
1、本品不能代替药物。
2、不宜超过推荐量或与同类营养素补充剂同时食用。
【规格】2.5g×36片
①取1片片剂研碎
②将其加入足量稀盐酸中
③完全反应后收集到0.55g二氧化碳
试分析:
(1)未成年人缺钙会得 (填序号)
A、坏血症 B、贫血
C、佝偻病 D、甲状腺肿大
(2)通过计算判断此钙片中钙含量与标注是否属实。(假定钙片中其他成份不与盐酸反应,1g=1000mg)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