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4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14讲生活中含氮的化合物课件
展开【课标要求】 1.了解氮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掌握其主要性质和应用。2.了解氮的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考点1 氮气及氮氧化物
2NO+O2===2NO2
3NO2+H2O===2HNO3+NO
1.俗话说“雷雨发庄稼”,这说明雷雨中含有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化合态的氮。请写出三个有关的化学方程式:(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溴蒸气和NO2都为红棕色气体,用湿润的淀粉KI试纸或NaOH溶液能鉴别它们吗?为什么?若不能,请你设计一种简单的方法,区别溴蒸气和NO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汽车尾气主要含有CO2、CO、SO2、NOx等物质,这种尾气逐渐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1)汽车尾气中的CO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O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汽车尾气对环境的危害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填两种)。(2)NOx能形成酸雨,写出NO2转化为HNO3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3)汽车尾气中的CO、NOx在适宜温度下采用催化转化法处理,使它们相互反应生成参与大气循环的无毒气体。写出NO被CO还原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组二 氮氧化物溶于水的计算3.如图所示,相同条件下,两个容积相同的试管分别装满NO2和NO气体,分别倒置于水槽中,然后通过导管缓慢通入氧气,边通边慢慢摇动试管,直到两个试管内充满液体。假设试管内的溶质不向水槽中扩散,则两个试管内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A.1∶1 B.5∶7C.7∶5 D.4∶3
解析:设试管的容积为1 L,水充满整个试管,溶液的体积是1 L,无论是NO2还是NO都转变成了HNO3,根据氮元素守恒,生成的HNO3的物质的量相等,即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答案选A。
考点2 典型的氧化性酸——硝酸
3Cu+8HNO3(稀)===3Cu(NO3) 2+2NO↑+4H 2 O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A.由①中的红棕色气体,推断产生的气体一定是混合气体B.红棕色气体不能表明②中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C.由③说明浓硝酸具有挥发性,生成的红棕色气体为还原产物D.③的气体产物中检测出CO2,由此说明木炭一定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解析:本题考查硝酸的氧化性、不稳定性、挥发性等性质。③中的CO2可能是空气中的氧气与木炭反应的产物。
3.在浓硝酸中放入Cu片,(1)反应开始时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Cu片有剩余,则反应将要结束时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待反应停止后,再加入少量的稀硫酸,这时Cu片上又有气泡产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组二 硝酸与金属反应的计算4.(2021·福建省莆田月考)锌与很稀的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锌、硝酸铵和水。当生成1 ml硝酸锌时,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 )A.2 ml B.1 mlC.0.5 ml D.0.25 ml
5.将1.92 g铜粉投入一定量浓HNO3中,随着铜粉的溶解,反应生成的气体颜色逐渐变浅,当铜粉完全溶解后共收集到由NO2和NO组成的混合气体1.12 L(标准状况),则反应消耗HNO3的物质的量为( )A.0.8 ml B.0.6 mlC.0.11 ml D.无法计算
HCl+NH3===NH4Cl、NH3+HNO3===NH4NO3
4.用途制硝酸、铵盐、纯碱、尿素、制冷剂等。二、铵盐1.物理性质铵盐都是白色或无色晶体,都易溶于水。
(1)氨遇到浓盐酸、硫酸都会发生反应,产生白烟。( )(2)加热盛有NH4Cl固体的试管,试管底部固体消失,试管口有晶体凝结,说明NH4Cl固体可以升华。( )(3)氨水中含氮微粒中最多的微粒是NH+4。( )(4)铵盐都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均呈酸性。( )(5)现有1 ml·L-1的氨水,则该溶液中NH3·H2O的浓度是1 ml·L-1。( )
解析:氯化铵受热分解生成氨和氯化氢,在试管口附近氨和氯化氢遇冷又生成了白色固体氯化铵,故不能用于制备氨,A项错误;可以在硬质玻璃管中进行氨还原氧化铜的反应,B项正确;碱石灰可以干燥氨,C项正确;氨与稀硫酸反应,用该装置吸收尾气中的氨可以防止倒吸,D项正确。
5.(双选)实验室模拟合成氨和氨催化氧化的实验装置如图。反应一段时间后向丙中通入O2并伸入红热的铂丝,锥形瓶中有红棕色气体出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回答下列问题:(1)若用装置①制取NH3,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测定生成的NH3的体积,则必须选择的装置是_______(填装置序号),装置中所盛试剂应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用装置②制取并收集干燥的NH3,烧瓶内装的试剂是________,分液漏斗中装的试剂是________,收集装置应选择________(填装置序号)。
3.喷泉实验的发散装置及操作方法喷泉实验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实验,其本质是形成压强差而引发液体上喷,以教材中的装置(发散源)可设计如图所示的多种不同的装置和采用不同的操作(如使气体溶于水、热敷或冷敷、生成气体等)来形成喷泉。
装置(Ⅰ):改变了胶头滴管的位置,胶头滴管挤入少量水于试剂瓶中,即可使少量溶液沿导管进入烧瓶中,导致大量的NH3溶解,烧瓶内形成负压而产生喷泉。装置(Ⅱ):省去了胶头滴管,用手(或热毛巾等)捂热烧瓶,氨气受热膨胀,赶出玻璃导管内的空气,氨气与水接触,即发生喷泉(或用浸冰水的毛巾“冷敷”烧瓶,使水进入烧瓶中,瓶内氨气溶于水)。装置(Ⅲ):在水槽中加入能使水温升高的物质致使锥形瓶内酒精因升温而挥发,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增大而产生喷泉。
装置(Ⅳ):向导管中通入一定量的H2S和SO2,现象为有淡黄色粉末状物质生成,瓶内壁附有水珠,NaOH溶液上喷形成喷泉。装置(Ⅴ):打开①处的止水夹并向烧瓶中缓慢通入等体积的HCl气体后关闭该止水夹,等充分反应后再打开②处的止水夹,观察到先有白烟产生,后产生喷泉。装置(Ⅵ):挤压胶头滴管,然后打开导管上部的两个活塞,则在右面烧瓶出现喷烟现象,再打开导管下部活塞,则可产生双喷泉。
A.挤压装置①的胶头滴管使CCl4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B.挤压装置②的胶头滴管使NaOH溶液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C.用鼓气装置从装置③的a处不断鼓入空气并打开止水夹D.在装置④的水槽中慢慢加入足量浓硫酸并打开止水夹
①先打开旋塞1,B瓶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稳定后,关闭旋塞1。②再打开旋塞2,B瓶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圆底烧瓶后,由于NH3溶于水使瓶中的气压减小,气球的体积逐渐变大。(2)A瓶的压强大于B瓶的,因此A瓶中的氯化氢进入B瓶中,与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可以看到B瓶中有白烟生成。由于氯化氢和氨气反应导致B瓶中的压强降低,且B瓶中的氯化氢相对过量,因此当打开旋塞2时,石蕊水溶液会被倒吸入B瓶中,遇氯化氢溶液变红色。答案:(1)气球逐渐变大(2)①有白烟生成 A瓶中的氯化氢移动到B瓶中,与B瓶中的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能看到白烟 ②液体进入B瓶中,溶液的颜色变红
考点4 氮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及综合应用
解析:氮气和氧气在放电或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NO,NO与O2反应生成NO2,氮气与氧气不能直接生成NO2。
2.(2021·河南开封模拟)下图是某元素的价类二维图。其中X是一种强碱,G为正盐,通常条件下Z是无色液体,D的相对分子质量比C小16,各物质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A的水溶液显碱性B.D为一种红棕色气体C.B和F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盐D.F在一定条件下可直接与Y反应生成D解析:若Y为氧气、Z为水,结合转化关系及X为强碱、G为正盐可知:G为铵盐,F为氨气,E为氮气,D为一氧化氮,C为二氧化氮,B为HNO3,A为硝酸盐。A属于强酸强碱盐,溶液显中性,A错误;D为一氧化氮,是无色气体,B错误;硝酸和氨气生成硝酸铵,属于化合反应,C错误;氨气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水,D正确。
2.环境保护(1)空气质量日报主要包括“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级别”“首要污染物”。(2)三废污染:是指废水、废气、废渣。(3)环保措施①工业废气携带颗粒物的回收利用。②工业、生活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限制使用含磷洗涤剂。③回收、限制难降解塑料,研制可降解塑料。
3.绿色化学(1)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2)最高目标:原子利用率为100%,即反应物中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品。
[考能突破练]题组一 化学与环境1.(2021·江苏省镇江市吕叔湘中学调研)雾霾的形成与大气中的氨气有关。下列有关氨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可用于工业制备硝酸B.可与酸雨中酸性物质反应C.液态氨气可用作制冷剂D.生物固氮可以降低大气中氨气浓度
解析:A.氨气催化氧化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与水、氧气反应生成硝酸,故A不符合题意;B.酸雨中含有硝酸、亚硫酸或硫酸,可与氨气发生反应生成铵盐,故B不符合题意;C.氨气易液化,液态氨气汽化时吸热可用作制冷剂,故C不符合题意;D.生物固氮是指固氮微生物将大气中的氮气还原成氨的过程,不能降低大气中氨气浓度,故D符合题意。
2.自然界“酸雨”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A.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B.工业上大量燃烧含硫的燃料和冶炼金属矿石C.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D.随着生活的进步,人们日常生活对化石燃料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解析:A.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会导致河流、土壤等污染,一般不会形成酸雨,A不合题意;B.工业上大量燃烧含硫的燃料和冶炼金属矿石,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会扩散到大气中,引起雨水pH的减小,从而产生酸雨,B符合题意;C.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会导致温室效应的发生,C不合题意;D.随着生活的进步,人们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在不断减小,并将不断被绿色能源所替代,D不合题意。
题组二 绿色化学——高考命题新宠儿3.(融合可持续发展)化学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下列做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违背的是 ( )A.改进汽车尾气净化技术,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B.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C.研发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减少“白色污染”D.过度开采矿物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解析:改进汽车尾气净化技术,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A项正确;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可以减轻温室效应的压力,符合绿色化学理念,B项正确;“白色污染”在土壤和水体中富集可长期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海洋渔业等,研发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给塑料工业带来可持续发展的机遇,C项正确;过度开发矿物资源,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D项不正确。
4.(融合实验细节)下列符合化学实验“绿色化学”的有( )①在萃取操作的演示实验中,将CCl4萃取溴水改为CCl4萃取碘水②在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中,将铜片改为可调节高度的铜丝③将实验室的废酸液与废碱液中和后再排放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①②③
解析:因为溴易挥发,所以在萃取操作的演示实验中,可将CCl4萃取溴水改为CCl4萃取碘水;在Cu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中为避免生成过量的SO2污染环境,可将铜片改为可调节高度的铜丝;将实验室的废酸液与废碱液中和后再排放,可减少水体污染。
5.(融合反应类型)在“绿色化学工艺”中,理想状态是反应物中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欲制得的产物,即原子利用率100%,不产生其他有毒物质,预防污染即防患于未然,从根本上消除污染。下列反应类型能体现“原子经济性”原则的是 ( )①置换反应 ②化合反应 ③分解反应 ④取代反应 ⑤加成反应 ⑥加聚反应A.①②⑤ B.②⑤⑥C.只有⑤⑥ D.只有④
解析:高效的绿色有机合成反应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分子的每一个原子,使之结合到目标分子中,如完全的加成反应、加聚反应、化合反应:A+B===C,达到零排放。
解析:A方案虽然步骤少,但反应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氮氧化物,污染空气。另外消耗原料也多,不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B方案步骤烦琐,所用原料种类多,不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C方案步骤较少,节约原料,无污染,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D方案所用原料较多,在第一步还会产生大量的SO2气体,污染空气,又浪费原料,不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
人教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4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4讲氮及其化合物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4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4讲氮及其化合物课件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4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4节氮及其化合物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4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4节氮及其化合物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考点一考点二,热点聚焦·考能提升,热点10热点11,真题验收·新题预测,真题验收新题预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苏教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4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13讲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课件: 这是一份苏教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4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13讲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1硫及其氧化物,硫化物,硫酸盐,SO2,含硫燃料,含硫矿石,浓硫酸,蓝色固体变白,吸水性,脱水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