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第8章立体几何第7节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学案理含解析
展开第七节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
[最新考纲] | [考情分析] | [核心素养] |
1.理解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 2.能用向量语言表述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垂直、平行关系. 3.能用向量方法证明有关直线和平面位置关系的一些定理(包括三垂线定理). 4.能用向量方法解决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夹角的计算问题,了解向量方法在研究立体几何问题中的应用. | 主要通过空间角(异面直线所成角、直线与平面所成角、二面角)的求法考查向量方法应用,多为解答题第2问,分值为12分. | 1.直观想象 2.逻辑推理 3.数学运算 |
‖知识梳理‖
空间角的求法
(1)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设a,b分别是两异面直线l1,l2的方向向量,则
| a与b的夹角β | l1与l2所成的角θ |
范围 | (0,π) | |
求法 | cos β= | cos θ=|cos β|= |
►常用结论
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可以通过这两条直线的方向向量的夹角来求得,但二者不完全相等,当两方向向量的夹角是钝角时,应取其补角作为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2)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设直线l的方向向量为a,平面α的法向量为n,直线l与平面α所成的角为θ,则sin θ=|cos〈a,n〉|=.
(3)求二面角的大小
①如图①,AB,CD是二面角α-l-β的两条面内与棱l垂直的直线,则二面角的大小θ=〈,〉.
②如图②③,n1,n2分别是二面角α-l-β的两个半平面α,β的法向量,则二面角的大小θ满足|cos θ|=|cos〈n1,n2〉|,二面角的平面角大小是向量n1与n2的夹角(或其补角).
►常用结论
解空间角最值问题时往往会用到最小角定理cos θ=cos θ1cos θ2
如图,若OA为平面α的一条斜线,O为斜足,OB为OA在平面α内的射影,OC为平面α内的一条直线,θ为OA与OC所成的角,θ1为OA与OB所成的角,即线面角,θ2为OB与OC所成的角,那么cos θ=cos θ1cos θ2.
‖基础自测‖
一、疑误辨析
1.判断下列结论是否正确(请在括号中打“√”或“×”).
(1)两直线的方向向量的夹角就是两条直线所成的角.( )
(2)已知a=(-2,-3,1),b=(2,0,4),c=(-4,-6,2),则a∥c,a⊥b.( )
(3)已知两平面的法向量分别为m=(0,1,0),n=(0,1,1),则两平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为45°.( )
答案:(1)× (2)√ (3)×
二、走进教材
2.(选修2-1P112A4改编)已知向量m,n分别是直线l和平面α的方向向量和法向量,若cos〈m,n〉=-,则l与α所成的角为( )
A.30° B.60°
C.120° D.150°
答案:A
3.(选修2-1P104练习2改编)已知两平面的法向量分别为m=(0,1,0),n=(0,1,1),则两平面所成的二面角为( )
A.45° B.135°
C.45°或135° D.90°
答案:C
三、易错自纠
4.(2019届湖南五市十校教研教改共同体联考)已知E,F分别是三棱锥P-ABC的棱AP,BC的中点,AB=6,PC=6,EF=3 ,则异面直线AB与PC所成的角为( )
A.120° B.45°
C.30° D.60°
解析:选D 如图,取AC的中点D,连接ED,FD.因为E,F分别是三棱锥P-ABC的棱AP,BC的中点,所以ED∥PC,FD∥AB,则∠EDF(或其补角)即为异面直线AB与PC所成的角.又因为AB=6,PC=6,所以DF=3,DE=3.在△DEF中,cos∠EDF==-,即∠EDF=120°,所以异面直线AB与PC所成的角为60°.故选D.
5.正△ABC与正△BCD所在平面垂直,则二面角A-BD-C的余弦值为________.
解析:取BC中点O,连接AO,DO,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设BC=1,则A,
B,D.
∴=,=,=.
设平面ABD的法向量为n=(x0,y0,z0),
则·n=0,·n=0,
∴
∴
取x0=1,则y0=-,z0=1,得平面ABD的一个法向量是n=(1,-,1),
由于=为平面BCD的一个法向量,
∴cos〈n,〉==.
答案:
【例1】 (2019届东北四校联考)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为AB的中点.
(1)求直线AD与直线B1C所成角的大小;
(2)求证:平面EB1D⊥平面B1CD.
[解] 不妨设正方体的棱长为2,以DA,DC,DD1所在直线为x轴、y轴、z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根据已知得,D(0,0,0),A(2,0,0),B(2,2,0),C(0,2,0),B1(2,2,2).
(1)∵=(2,0,0),=(2,0,2),
∴cos〈,〉==.
∴直线AD和直线B1C所成角为45°.
(2)证明:取B1D的中点F,得F(1,1,1),连接EF.
∵E为AB的中点,∴E(2,1,0),∴=(-1,0,1).
又=(0,2,0),1=(2,0,2),
∴·=0,·=0,
∴EF⊥DC,EF⊥CB1.
∵DC∩CB1=C,∴EF⊥平面B1CD.
又EF⊂平面EB1D,
∴平面EB1D⊥平面B1CD.
►名师点津
向量法求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步骤
(1)选好基底或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2)求出两直线的方向向量v1,v2.
(3)代入公式|cos〈v1,v2〉|=求解.
|跟踪训练|
1.已知四棱锥P-ABCD的底面为直角梯形,AB∥DC,∠DAB=90°,PA⊥底面ABCD,且PA=AD=DC=AB=1.
(1)证明:平面PAD⊥平面PCD;
(2)求AC与PB夹角的余弦值.
解:以A为坐标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图略),则A(0,0,0),B(0,2,0),C(1,1,0),D(1,0,0),P(0,0,1).
(1)证明:因为=(0,0,1),=(0,1,0),
所以·=0,所以AP⊥DC.
由题设知AD⊥DC,且AP∩AD=A,
所以DC⊥平面PAD.
又DC⊂平面PCD,所以平面PAD⊥平面PCD.
(2)因为=(1,1,0),=(0,2,-1),
所以cos〈,〉==.
故AC与PB夹角的余弦值为.
【例2】 (2020届贵阳摸底)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菱形,PA=PD,∠DAB=60°.
(1)证明:AD⊥PB;
(2)若PB=,AB=PA=2,求直线PB与平面PDC所成角的正弦值.
[解] (1)证明:取AD的中点O,连接PO,BO,BD,
∵底面ABCD是菱形,∠DAB=60°,
∴△ABD是等边三角形,
∴BO⊥AD.
又PA=PD,即△PAD是等腰三角形,
∴PO⊥AD.
又PO∩BO=O,
∴AD⊥平面PBO.
又PB⊂平面PBO,
∴AD⊥PB.
(2)∵AB=PA=2,
∴由(1)知△PAD,△ABD均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PO=,BO=.
又PB=,∴PO2+BO2=PB2,即PO⊥BO.
又由(1)知,BO⊥AD,PO⊥AD,∴BO,PO,AD两两垂直.∴以O为坐标原点,OA,OB,OP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如图坐标的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则D(-1,0,0),P(0,0,),C(-2,,0),B(0,,0),∴=(0,,-),=(1,0,),=(1,-,0).
设n=(x,y,z)是平面PCD的法向量,则
∴令y=1,得x=,z=-1,即n=(,1,-1)为平面PCD的一个法向量.
设直线PB与平面PDC所成的角为θ,则sin θ=|cos〈,n〉|==,
∴直线PB与平面PDC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名师点津
利用平面的法向量求线面角的2个注意点
(1)求出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所夹的锐角(钝角时取其补角),取其余角即为所求.
(2)若求线面角的余弦值,要注意利用平方关系sin2θ+cos2θ=1求出其值.不要误认为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所夹角的余弦值为所求.
|跟踪训练|
2.(2019届湖北恩施二模)如图所示,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B=BC=2,AC=CC1=2,其中P为棱CC1的中点,Q为棱CC1上且位于P点上方的动点.
(1)证明:BP⊥平面A1B1C;
(2)若平面A1B1C与平面ABQ所成的锐二面角的余弦值为,求直线BQ与平面A1B1C所成角的正弦值.
解:(1)证明:在侧面BCC1B1中,因为BC=2,CC1=2,P为棱CC1的中点,B1B⊥BC,C1C⊥BC,
所以tan∠BB1C===,
tan∠PBC==,
所以∠BB1C=∠PBC,又∠BB1C+∠BCB1=90°,
所以∠PBC+∠BCB1=90°,所以PB⊥B1C.
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BB1⊥平面A1B1C1,
所以BB1⊥A1B1.
因为AB=BC=2,AC=2,所以AB2+BC2=AC2,所以AB⊥BC,又AB∥A1B1,BC∥B1C1,所以A1B1⊥B1C1.
因为BB1∩B1C1=B1,所以A1B1⊥平面BCC1B1,
所以A1B1⊥BP,又A1B1∩B1C=B1,所以BP⊥平面A1B1C.
(2)如图,以B为坐标原点,以BC,BA,BB1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P(2,0,),所以=(2,0,)为平面A1B1C的一个法向量.
设Q(2,0,t)(t∈(,2]),则=(2,0,t).
易知=(0,2,0),设平面ABQ的法向量为n=(x,y,z),
则
取n=(-t,0,2),
因为平面A1B1C与平面ABQ所成的锐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所以=,所以=,解得t=或t=.
又t∈(,2 ],所以t=,所以=,
所以直线BQ与平面A1B1C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例3】 (2019年全国卷Ⅰ)如图,直四棱柱ABCD-A1B1C1D1的底面是菱形,AA1=4,AB=2,∠BAD=60°,E,M,N分别是BC,BB1,A1D的中点.
(1)证明:MN∥平面C1DE;
(2)求二面角A-MA1-N的正弦值.
[解] (1)证明:连接B1C,ME.因为M,E分别为BB1,BC的中点,所以ME∥B1C,且ME=B1C.
又因为N为A1D的中点,所以ND=A1D.
由题设知A1B1DC,可得B1CA1D,故MEND,
因此四边形MNDE为平行四边形,MN∥ED.
又MN⊄平面C1DE,ED⊂平面C1DE,所以MN∥平面C1DE.
(2)由已知可得DE⊥DA.以D为坐标原点,,,的方向分别为x轴,y轴,z轴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则
A(2,0,0),A1(2,0,4),M(1,,2),N(1,0,2),=(0,0,-4),=(-1,,-2),=(-1,0,-2),=(0,-,0).
设m=(x,y,z)为平面A1MA的法向量,则
所以令x=,则y=1,z=0,则m=(,1,0).
设n=(p,q,r)为平面A1MN的法向量,则
所以令p=2,则q=0,r=-1,则n=(2,0,-1).
于是cos〈m,n〉===,所以二面角A-MA1-N的正弦值为.
►名师点津
利用法向量求二面角时的2个注意点
(1)对于某些平面的法向量要注意题中条件隐含着,不用单独求.
(2)注意判断二面角的平面角是锐角还是钝角,可结合图形进行,以防结论失误.
|跟踪训练|
3.(2019年全国卷Ⅲ)图1是由矩形ADEB,Rt△ABC和菱形BFGC组成的一个平面图形,其中AB=1,BE=BF=2,∠FBC=60°.将其沿AB,BC折起使得BE与BF重合,连接DG,如图2.
(1)证明:图2中的A,C,G,D四点共面,且平面ABC⊥平面BCGE;
(2)求图2中的二面角B-CG-A的大小.
解:(1)证明:由已知得AD∥BF,CG∥BF,即CG∥BE,所以AD∥CG,故AD,CG确定一个平面,从而A,C,G,D四点共面.
由已知得AB⊥BE,AB⊥BC,故AB⊥平面BCGE.
又因为AB⊂平面ABC,所以平面ABC⊥平面BCGE.
(2)作EH⊥BC,垂足为H.因为EH⊂平面BCGE,平面BCGE⊥平面ABC,所以EH⊥平面ABC.
由已知,菱形BCGE的边长为2,∠EBC=60°,可求得BH=1,EH=.以H为坐标原点,的方向为x轴的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H-xyz,则A(-1,1,0),C(1,0,0),G(2,0,),=(1,0,),=(2,-1,0).
设平面ACGD的法向量为n=(x,y,z),则
即所以可取n=(3,6,-).
又平面BCGE的法向量可取为m=(0,1,0),所以cos〈n,m〉==.
因此二面角B-CG-A的大小为30°.
【例】 (2019届江西红色七校第一次联考)如图,正三棱柱ABC-A1B1C1的底面边长是2,侧棱长是,D是AC的中点.
(1)求二面角A1-BD-A的大小;
(2)在线段AA1上是否存在一点E,使得平面B1C1E⊥平面A1BD?若存在,求出AE的长;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 (1)如图,作CO⊥AB于点O,所以CO⊥AB,CO⊥平面ABB1A1,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因为AB=2,AA1=,D是AC的中点,
所以A(1,0,0),B(-1,0,0),C(0,0,),A1(1,,0),所以D,=,=(2,,0).
设n=(x,y,z)是平面A1BD的法向量,
则
即
令x=-,则y=2,z=3,
所以n=(-,2,3)是平面A1BD的一个法向量.由题意可知=(0,,0)是平面ABD的一个法向量,
所以cosn,==.
由题意知二面角A1-BD-A为锐角,所以它的大小为.
(2)C1(0,,),B1(-1,,0),=(-1,0,-),设E(1,x0,0),则=(1,x0-,-),
设平面B1C1E的法向量为m=(x1,y1,z1),
则即
令z1=-,则x1=3,y1=,
所以m=为平面B1C1E的一个法向量.
又m·n=0,即-3+-3=0,解得x0=,所以存在点E,使得平面B1C1E⊥平面A1BD,且AE=.
►名师点津
解决立体几何中探索性问题的3个步骤及1个注意点
(1)3个步骤
①通常假设题中的数学对象存在(或结论成立),然后在这个前提下进行逻辑推理;
②若能推导出与条件吻合的数据或事实,说明假设成立,即存在,并可进一步证明;
③若推导出与条件或实际情况相矛盾的结论,则说明假设不成立,即不存在.
(2)1个注意点
探索线段上是否存在点时,注意三点共线条件的应用.
|跟踪训练|
(2019届孝感统考)如图,四棱锥P-ABCD的底面为直角梯形,AD∥BC,AD=2BC=2,BC⊥DC,∠BAD=60°,平面PAD⊥底面ABCD,E为AD的中点,△PAD为正三角形,M是棱PC上的一点(异于端点).
(1)若M为PC的中点,求证:PA∥平面BME;
(2)是否存在点M,使二面角M-BE-D的大小为30°?若存在,求出点M的位置;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1)证明:如图,连接AC交BE于点F,连接CE,MF.
由题意知BC∥AE且BC=AE,故四边形ABCE为平行四边形,∴F为AC中点.
在△PAC中,又M为PC的中点,∴MF∥PA.
又MF⊂平面BME,PA⊄平面BME,
∴PA∥平面BME.
(2)连接PE,则由题意易知PE⊥平面ABCD,故以点E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E-xyz,
则E(0,0,0),P(0,0,),B(,0,0),C(,-1,0).
设=λ(0<λ<1),则M(λ,-λ,(1-λ)),
∴=(λ,-λ,(1-λ)),=(,0,0).
设平面BME的法向量为n1=(x,y,z),
则
即
令y=,可得n1=.
显然平面DBE的一个法向量为n2=(0,0,1).
又=cos 30°=,则λ=,
即M=.
故存在点M,使二面角M-BE-D的大小为30°,且M为棱PC上靠近端点C的四等分点.
(新高考)高考数学一轮复习学案8.6《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含详解):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数学一轮复习学案8.6《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含详解),共2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梳理,教材衍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第7章立体几何第7讲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学案: 这是一份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第7章立体几何第7讲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学案,共24页。
高考数学统考一轮复习第7章立体几何第6节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学案: 这是一份高考数学统考一轮复习第7章立体几何第6节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学案,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