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鉴赏第1节破译密码读懂诗歌课件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鉴赏第1节破译密码读懂诗歌课件01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鉴赏第1节破译密码读懂诗歌课件02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鉴赏第1节破译密码读懂诗歌课件03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鉴赏第1节破译密码读懂诗歌课件04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鉴赏第1节破译密码读懂诗歌课件05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鉴赏第1节破译密码读懂诗歌课件06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鉴赏第1节破译密码读懂诗歌课件07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鉴赏第1节破译密码读懂诗歌课件08
    还剩4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鉴赏第1节破译密码读懂诗歌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鉴赏第1节破译密码读懂诗歌课件,共54页。

    方法指导·通·阅读本质
    【品诗·品出诗意】读懂诗歌的关键——解诗“3步骤”  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的关键,在于读懂诗歌内涵,而读懂诗歌内涵的关键在于破解不同诗歌题材的、常见意象的内涵等“密码”。为此,须遵从以下步骤:  步骤一:标题切入,读出重要的信息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是诗歌内容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有的交代了诗歌的题材、体裁。从标题切入,就是要把握住这些丰富信息。如:
    【学习卡】“标题”也别致 诗词的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向导。但并不是所有的标题都具有以上功能。不要让下面这些标题引入歧途。 1.“饮中八仙歌”“丽人行”“李凭箜篌引”“病妇吟”这里的歌、行、引、吟表示诗歌的类型; 2.“昭君怨”“虞美人”“踏莎行”“忆王孙”“诉衷情”等是词牌名,不揭示诗词的具体内容; 3.“关山月”“塞下曲”等乐府旧题诗,标题一般揭示诗歌的题材类型,不反映诗歌的具体内容。
      步骤二:细读正文,读出情感和手法  诗歌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这一环节是以平时的积累和素养为基础的。
      (1)反复品读诗歌全篇,抓住诗歌的意象、情语(如愁、喜、乐、悲等词)等,理解诗歌的“情”与“景”的关系。  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之一是“情景结合”。古人云:作诗无他端,只“情”“景”二字。读诗、赏诗只要抓住了“情”“景”,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在正常情况下,旧体诗、词的基本章法是先写景,后抒情。对于近体诗来说,绝句的一、二两句,律诗的一、二两联,词的上片是写景部分;绝句的三、四两句(尤其是末句),律诗的三、四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片是抒情部分。而词,又特别强调上下片之间的过渡(过片)。当然,也有少数诗作是先抒情后写景的。
      (2)反复品读诗歌全篇,把握诗歌的结构特点。  近体诗的写作思路一般为:起、承、转、合。理解了这一特点,可以读懂诗的层次脉络、大体内容,甚至可以帮助我们直接答题。
      (3)反复品读诗歌全篇,捕捉关键句、“诗眼”和具有主观色彩的关键句,读出诗歌的情感内容、艺术技巧。  每一首诗都有关键句(或“诗眼”),这些句子往往透露出作者的感情、感悟、观点态度等,读懂了这些句子也就较容易理解诗词的主旨。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揭示了本诗的主旨。又如《琵琶行并序》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就表达了诗人的天涯沦落之恨。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卒章显志”是古诗词常见的写法,古诗词常在末尾两句点明题旨,阅读时应该重点注意。  读懂了诗歌的内涵和情感,我们再细细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这个内涵和情感的,那么诗歌的艺术技巧也就能把握到了。
      步骤三:挖掘暗示信息,精准答题  诗歌中有许多提示性、暗示性信息,如注释和题干等,这些信息很重要,有的还可能是解题的关键。  (1)作者信息的暗示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方面的信息有的古代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释,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如:陶渊明淡泊名利、诗风恬淡;杜甫忧国忧民、诗风沉郁;李白傲岸不群、诗风潇洒;辛弃疾、陆游、文天祥国难当头,忧心如焚、慷慨悲壮;王维多才多艺,能诗,又精通书画和音乐,决定了他的诗的风格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信奉佛教,决定了他后期对现实的漠不关心;苏轼思想复杂,儒释道三种思想既矛盾又统一地渗透到他的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决定了他多次被贬仍能表现出豁达、乐观的精神境界。
    【知识卡】一人也有多面性——知人论世需注意 1.境遇不同,诗风有别。如李清照前期和后期的作品。 2.诗词有别,风格迥异。欧阳修的词婉约,诗则雄健。
      (2)注释的暗示  高考所选诗歌的题材多种多样,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有时介绍疑难词语、地名,那是在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思想主旨;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大凡提供“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注释的诗,肯定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有关。如明代徐渭的《题葡萄图》这首题画诗。
    阅读下面这首题画诗,完成后面问题。题 葡 萄 图徐 渭[注]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1521—1593),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藤道士。他性情放纵,少年屡试不第。他是文学家兼书画家,诗文、戏曲著作颇丰,中年以后开始学画,擅长画花鸟,兼山水、人物,水墨写意,气势纵横奔放,不拘绳墨。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读懂此诗,关注诗后的注释极为关键。注释主要介绍了作者的身份、经历,以及其艺术成就及绘画艺术的特点。由标题可知,此诗是一首题画诗,画的内容是水墨葡萄。葡萄形似明珠,而葡萄画却无处可卖,象征了自己富有才华却屡试不第,并且是半生飘零落魄。诗人心中有无人赏识、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愤懑不平的感伤之情和年老力衰、孤苦伶仃的凄凉之情就跃然纸上。答案:作者借葡萄画无处可卖,抒发诗人无人赏识、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愤懑不平的感伤之情和年老力衰、孤苦伶仃的凄凉之情。
      (3)题干的暗示  所谓题干,即命题的语言文字,包括三大要素:指向要素(回答什么问题),解说要素(解释题目要求),限制要素(哪一联、哪一句等)。抓住题干的暗示信息可以帮助你进一步读懂诗歌。这也叫“借题解文法”。如下例:
    行 香 子秦 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请赏析这首词的语言特色。(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由题干可知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这要结合诗词大意感知诗歌的语言特点。先用一些概括性的词语点出语言特点,再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沉郁顿挫等。本词可从语言总体风格、用词,以及句式方面把握语言特点,同时也要把握作者的艺术风格,如本词语言朴素自然、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等。
    答案:①通俗生动,朴素清新,质朴自然。“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如同口语,生动自然。写景如“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色彩简单鲜明又显出农家本色。②用词准确。“倚东风,豪兴徜徉”,“豪兴”点明心情,“倚”“徜徉”则写出词人怡然自得的神态。“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啼”“舞”“忙”与三者的活动相对应,写出了春天的生命活力。③句式整齐,格调轻快。本词句式都是三、四字句式,轻快流畅。
    练兵考场·践·真题演示
    【讲·典例精析】(2020·新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赠别郑炼赴襄阳杜 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①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②春。为于耆旧③内,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解构文本】第一步:标题切入,读出重要的信息从标题读出了哪些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细读正文,读出情感和手法1.反复品读诗歌全篇,抓住诗歌的意象、情语(如愁、喜、乐、悲等词)等,理解诗歌的内容。本诗中的关键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复品读诗歌全篇,把握诗歌的结构特点。本诗的结构特点:起______,承________,转________,合______。 3.反复品读诗歌全篇,捕捉关键句、“诗眼”和具有主观色彩的关键句,读出诗歌的情感内容、艺术技巧。本诗的关键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所抒之情:________________;艺术技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挖掘暗示信息,精准答题注释有何暗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第一步:本诗是一首送别诗。第二步:1.关键词:戎马交驰、柴门老病身、惊神、地阔、天高、耆旧、姓庞人。内容:兵灾频仍的忧虑、老病缠身的困苦、对先贤的仰慕、对友人的祝愿与自己的孤寂之苦。2.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3.念此别惊神 对友人的祝愿与自己的孤寂之苦 直抒胸臆、用典抒情、借景抒情。第三步:与题目合看,可知此诗主要抒写诗人送别友人的祝愿与自己的孤寂之苦,而注释③④则暗示此诗还有对先贤的仰慕之情。
    【实践演练】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必备知识】①虚实结合、借典抒情的表达技巧;②作者的经历及时代背景;③常见的意象内涵和情感的关系。【关键能力】①送别诗的题材内容理解和判断的能力;②辨别并理解关键句的能力;③赏析用典、虚实结合等表达技巧的能力;④对诗人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分析能力;⑤充分利用注释来读懂诗歌的能力。【审答题眼】①理解和赏析;②不正确。
    【思路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本题A项考查诗歌首联的内涵,宜“知人论世”,结合作者的经历来理解把握;B项考查虚实手法的运用;C项考查尾联用典的表达技巧,宜结合注释来理解;D项考查诗歌的语言风格。仔细阅读B项。我们发现“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而“念”更是虚写的标志性领起词,故知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而“心惊神伤”。故B项表述有误。【解析】选B。
    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必备知识】①送别诗的题材内容;②传统文化意象的把握;③作者的经历及时代背景的了解;④虚实结合的表达技巧。【关键能力】①读出送别诗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②赏析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审答题眼】①两座山;②表达离情;③作用。
    【思路分析】  本题考查把握意象及分析抒情方式的能力。
      “峨眉”是诗人的居住地,“岘首”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方,也是郑炼将要前往之地。上句“峨眉晚”,写出离别之际因天色薄暮,而诗人不得不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下句想象友人到达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表达对友人一帆风顺抵达目的地的美好祝愿;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用“地阔”“天高”刻画出峨眉与岘首两座山相距遥远,借景抒情,抒发离别之后两人分居两地,相隔遥远的孤独寂寞之情。答案: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练·即学即用】(2020·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读  史 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闇①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②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解构文本】第一步:标题切入,读出重要的信息从标题读出了哪些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细读正文,读出情感和手法1.反复品读诗歌全篇,抓住诗歌的意象、情语(如愁、喜、乐、悲等词)等,理解诗歌的内容。本诗中的关键词:____________。内容:__________。 2.反复品读诗歌全篇,把握诗歌的结构特点。本诗的结构特点:起______ , 承________ ,转________,合______。 3.反复品读诗歌全篇,捕捉关键句、“诗眼”和具有主观色彩的关键句,读出诗歌的情感内容、艺术技巧。本诗的关键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所抒之情:________________ ;艺术技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挖掘暗示信息,精准答题注释有何暗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第一步:读史的感悟,本诗的内容应以感悟为主。第二步:1.关键词:苦辛、犹承误、更乱真、非粹美、难写是精神、岂尽内容:读史的感悟和对历史的反思批判精神2.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3.丹青难写是精神 读书要有大胆质疑的精神、反思批判精神 直抒胸臆第三步: 与题目合看,可知此诗主要抒写诗人读史的感悟,抒写哲理性是此诗的特点
    【实践演练】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解析】选B。
    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②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加固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独 不 见沈佺期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①南秋夜长。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②! 【注】①丹凤城:指长安。 ②流黄:黄紫色相间的丝织品,此指帷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女主人公看到双双栖息在房梁上的海燕而想到自己的丈夫,心生甜蜜之情。B.颔联用“寒砧”“木叶”烘托出一种清冷的环境氛围,借景抒情,表达了女主人公的愁情。C.颈联的“白狼河北”照应颔联下句中的“辽阳”,“音书断”与“忆”相照应,衔接紧密自然。D.尾联用月光渲染愁情,写出战争给一个幸福家庭带来的不幸遭遇,读来意味深长。
    【解析】选A。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心生甜蜜之情”错误,这里以海燕的双宿双栖反衬女主人公的形单影只,写出了她的孤独寂寞。
    2.尾联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全诗分析其中所包含的情感。(6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这首七律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长安少妇,她所思而不得见的是征戍辽阳十年不归的丈夫。诗人以委婉缠绵的笔调,描述女主人公在寒砧处处、落叶萧萧的秋夜,身居华屋之中,心驰万里之外,辗转反侧、久不能寐的孤独愁苦的情状。首联以重彩浓笔夸张地描绘女主人公闺房之美,“双栖”两字,暗用比兴,由女主人公看到梁上海燕那相依相偎的柔情蜜意,想到了自己十年未归的丈夫。颔联写窗外西风吹落叶的声音和频频传来的捣衣声,勾起少妇独守空闺的愁苦。颈联中的“白狼河北”照应颔联中的“辽阳”,而“音书断”写出了思妇对音讯断绝的丈夫的担心。
    颈联是诗人对少妇充满同情的描述,尾联转为女主人公愁苦至极时内心的独白,写她不胜其愁而迁怒于明月,“含愁独不见”的情语在“明月照流黄”的景物渲染下显得余韵无穷。诗歌用反面映照(如“海燕双栖”)和正面衬托(如“木叶”“秋夜长”),多方面多角度地抒写了女主人公思而不得见的愁肠。
    答案:①对丈夫的思念、盼望。十年间丈夫音讯断绝,漫漫长夜,少妇的思念、盼望之情越发浓烈。②对丈夫的担心、忧虑。因为音讯断绝,丈夫征戍在外,生死未卜,少妇难免惴惴不安。③女主人公的孤寂、愁苦之情。在秋夜独守空房,女主人公愁肠百转,感觉秋夜漫长,足见其孤独空虚、寂寞悲愁。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9分)题睦州乌龙山禅居方 干曙后月华犹冷湿,自知坐卧逼天宫。晨鸡未暇鸣山底,早日先来照屋东。人世驱驰方丈①内,海波摇动一杯中。伴师长住应难住,归去仍须入俗笼。 【注】①方丈:一丈四方之室,又作方丈室、大室,即禅寺中住持之居室或客殿。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天色破晓后月光冷湿,居所逼近天宫,极言禅居之所环境湿寒,山势高峻。B.山下晨鸡还未报晓,山上已日照东墙。颔联表明两处差异悬殊的同时,也为后文抒情埋下伏笔。C.诗人虽有出家禅居的想法,但又恐禅师不会应许,无奈还得回到令人烦忧的世俗之中。D.这首诗写景生动,抒情自然,借寻常事物传达出真实的感受,语言清丽而又含蓄隽永。
    【解析】选C。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伴师长住”未必是想出家,“难住”也并不是因为“禅师不会应许”。“应”含有推测、猜想的意味,有多种可能性。
    4.诗的颈联有什么含意?在结构上有着怎样的作用?试作赏析。(6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的能力。首联借天刚亮时的月光描写睦州乌龙山寺院的寒冷、潮湿、高远,突出其远离人烟的特点。颔联运用对比手法,写出山上山下的景象悬殊,表明禅居与世俗的不同,为后文抒情埋下伏笔。颈联由眼前之景触发联想,感慨人生。以海波、杯水为喻,言身处禅居中,想象人世间的奔波辛劳,就像看一杯水中起伏的波澜,看上去轰轰烈烈,其实微不足道,表现出诗人超然达观的心态。尾联则直抒胸臆,表达希望远离世俗常处清净之地,却又无法远离世俗的无奈。诗歌先写景后抒情,融情于景,描写、抒情相结合,鲜明真切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志。
    答案:①含意:居于方丈之室想起人世间的奔波辛劳,就像看一杯水中起伏的波澜,看上去轰轰烈烈,其实微不足道,表现出诗人超然达观的心态。②作用:承上启下,由前面的写景转入后面的抒情,禅居赏景后,心有所悟,油然生情;为尾联的直抒胸臆做铺垫,正因有了参悟,才会有“伴师长住”的愿望和“仍须入俗笼”的无奈。
    相关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6章古代诗歌阅读2第1节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6章古代诗歌阅读2第1节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课件,共4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鉴赏第6节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与情感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鉴赏第6节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与情感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读诗卡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鉴赏第5节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鉴赏第5节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课件,共60页。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鉴赏第1节破译密码读懂诗歌课件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